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5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去了襄阳,江东这边还有什么地位?十八州府还有什么权力?议政会还能议政制宪吗?
  所以潘孝庵和武好文把“孝子忠臣”的事儿给议政会的议政官们一说,马上就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拥护。
  时间过得飞快,三日之期很快到来。
  今天说是议政会表决通过《临时合众约法》的时候,东海王赵楷和王妃武美娘照例应该出席主持。
  江宁府城内,原来的江南东路转运使司的衙署公堂,现在的十八州府合众议政会的议事厅内,一片喧嚣的声音。整个议事大厅之内,都是穿着紫色、绯色袍褂,富贵气怎么都遮掩不住的议政官。
  所谓议政官,就相当于大周那边的元老。不过加了个官号,听上去比较显赫。其实这些议政,大多都是身家好几百万上千万的,甚至还有上万万家产的超级富豪——要论有钱,还得是东南的海商啊!人家积累的时间久,有不少从唐朝开始就是阔佬了。一代代传下来,那是真有钱。
  和他们相比,天津的豪商就差了不少。许多人,包括武好古在内都是“富一代”,说的不好听就是暴发户。老底子是比不了这些富N代的!
  当然了,这些富N代中,至少三分之二都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他们都是朝中某位或者某家的代理人。
  用后世的话说,就是白手套!
  每年到手的钱,都得分上一大半孝敬上面。
  不过现在这些白手套都欢快了,他们上面的那些人,也不知道去了哪里?反正管不着他们了。他们现在自治了,而且还准备选出代表自家利益的官家。
  呵呵,再也不是白手套,是真正的独立的大资本家了。
  这事儿,想想都开心啊!
  官家都是大家伙选出来的,以后还用得着怕官怕权贵?大家伙儿就是权贵……比陈桥兵变的那伙人牛逼多了。
  陈桥兵变的那些人后来都释了兵权,圈养起来了。可是今天参加议政会议的诸位,都是受《约法》保护的,而且大家手里还有州府军,还有武装商船队。完全可以制约赵楷和武美娘!
  当然了,赵楷和武美娘也有能够制约这帮奸商阔佬的工具——就是长江!
  长江基本上掌握在赵楷和武美娘手中。他们的东海国水师现在变成了长江舰队,是东宋国防的基石。
  只要长江在手,东南的水运枢纽就在手。东南经济的命脉,也就在他们俩手中捏着了。
  所以现在的东南豪商和赵楷、武美娘之间的权力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谁都离不开谁!
  而且东南经济又因为水运体系和联合储备局的存在,形成了高度一体化的局面。
  十八州府互相依存,根本不可能分裂。
  就在这时,忽然有个公鸭嗓子嚷了一声:“东海王,王妃驾到!”
  原本喧闹的大厅一下子安静下来了,本来都在高声谈笑的议政官们呼啦啦一下子都四下归位,你撞了我,我碰了他,好一阵扰乱。
  议政大厅的位子摆得也挺有意思,不像议会,倒和个山寨的聚义厅仿佛。中间靠前两把交椅,那是赵楷和武美娘的。然后两边摆了四排交椅,一边两排,中间当然是空出来的。
  武好文和潘孝庵分别在两边领头的交椅前站立着。武好文在右,潘孝庵在左。两人背后的交椅上,各放着一件黄袍。
  当然是给孝子赵楷和孝顺儿媳武美娘预备的!
  大宋孝治天下,他们二位自然都是纯孝之人——长江上的舰队可以保证!
  大家才站好了,就看见赵楷和武美娘一前一后从屏风后面转了出来,走到了各自的位次前坐了下来。
  议政官们则纷纷拱手行礼,齐声道:“臣等恭迎东海王殿下,王妃殿下。”
  赵楷朝着议政官们淡淡一笑,道:“诸位请坐吧。”
  议政官们闻言却没有落座,依旧站立不动。赵楷见了有些奇怪,这是什么意思?干嘛不坐啊?站着不累吗?
  武美娘笑着问:“诸位议政是有什么话要同东海王讲吧?”
  “正是!”武好文回答道,“禀东海王,近日诸议政反复协商,取得一致之意见,认为赵桓引黄河之水灌徐海江淮,致使数十万黎民殒命,上千万人失家。太上发襄阳之兵掠徐州,劫走金银2000余万,致使东南工商百业萧条,无数民人失业。二者所为,皆大为失德!因此不宜君天下!欲保东南安泰,必须另选素王。经过议政会议投票,选举东海王殿下为我大宋之新皇,选举王妃武氏为大宋之新后。吾等恭请王与王妃,早正大位,君临天下!”
  议政官们齐声喊道:“吾等恭请王与王妃,早正大位,君临天下!”
  听完武好文的话,赵楷完全惊呆了。这是什么状况?怎么能说自己的父皇大为失德?这是臣下能说的话吗?
  他正发愣的时候,武好文和潘孝庵已经取出了早就准备好的黄袍,大步向前,将黄袍分配披在他和武美娘的身上。
  黄袍加身啊!
  然后下面的议政官们就一起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皇后万岁,万万岁!”
  好嘛,俩万岁……这可是选举出来的万岁!
  “这这这……这如何使得?”赵楷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也不知道是不是装的?下意识的就将求助的目光转向了武美娘。
  武美娘正色道:“大王,既然议政官们都是这个意思,您不如从了吧!”
  从了……
  “可太上还在啊!”赵楷摇摇头。
  武美娘皱起眉头,“他都已经是太上了,大王又何苦再让他为天下苍生劳神费心呢?而且天下苍生也受不了啊!”
  什么话……赵楷那是孝子,面孔一下就有点难看了。
  而武美娘则是容色冰冷,语气也冰冷:“大王,如今东南主权在民,十八州府议政官已经选举你我为帝为后!民之所予,岂可不取?大王难道没有听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吗?如果大王不取,难道要让大宋变成共和之国吗?”
  变成共和国……祖宗江山,不就要断送了?赵楷不能对不起祖宗啊!祖宗比爸爸大!想到这里,只得叹了一声:“既然是东南百姓所愿,孤王也只得勉为其难了。”


第一千四百一十六章 父慈子孝帝王家(一)
  闷热的长安皇城里面,连个穿堂风这个时候都有气无力。宫中不知栽了多少年的大垂杨柳的枝条,仿佛凝固了一般,动也不动一下。
  在树杆上,恼人的蝉鸣声音一直在支支的响着。几个内侍静悄悄的站在廊下,一个个都垂手落肩,连喘气儿的声音都尽量压抑着。眼角则不停的往被称为崇政殿的寒酸破旧的殿堂望去。
  他们的圣天子赵桓刚刚得知了东海王赵楷当选大宋皇帝的“喜讯”,那可真是好一阵大发雷霆,又是摔东西又是骂人的。
  谁要装在他的枪口上,只怕一条小命立时没有了。
  伴君如伴虎啊!
  崇政殿内,大宋的高官大老虎赵桓,烦躁的走来走去。他只穿着一件红罗袍肚。从开封跑路到长安后,赵桓就给自己弄了这么一身武官的衣服,时常穿着在崇政殿(其实就是个漕司衙门的偏厅)里面召见臣子。大约是在告诉臣子们天子也是武人,现在正在励精图治,准备打回老家去。
  不过赵桓也的确不是弱不禁风的豆芽菜体格,虽然没有他爸爸赵佶,弟弟赵楷、赵构那么壮实,但也还行。穿上武将的肚袍还有几分威严。
  只是一张白面书生的脸孔太秀气了,看着也不像是个杀人不眨眼的武夫啊。
  穿上武夫衣服的大老虎赵桓一边走来走去,一边还怒气冲冲的说着什么。
  “……好一个孝子赵三郎!好一个民选的素王!我家的天下都如此了,他居然还在江宁府搞这一套!朕不能饶他,朕不能眼睁睁看着祖宗的江山被他这个乱臣贼子给败坏了!朕要御驾亲征,朕要去讨伐乱臣贼子!”
  太宰蔡攸和知枢密院事种师中都坐在杌子上,只是瞧着赵大老虎。东西二府的老大一点都没露出紧张焦虑的表情,反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因为他们俩都知道,赵楷在江宁称帝其实是好事儿!他不称帝也不认长安的赵桓当皇上啊。称劳什子监国更恶心人。
  明明想当皇帝,却偏偏装什么孝子,要捧着襄阳的太上皇!
  他这一捧,江南和荆楚就合为一体。赵佶随时都能在赵楷的支持下复辟!
  而赵佶这个把大宋江山搞砸的昏君也不太平,都太上皇了也不肯退养,还在襄阳府抓兵权、抓地盘,一副要随时粉墨登场的姿态。
  可赵楷这边又不敢对付老爹——一来是纯孝;二来是害怕赵佶、赵楷合流。他们一旦完全合流了,赵桓的江山就岌岌可危!所以只能哄着他们,被赵楷指着鼻子骂不孝也只能装糊涂没听见。
  这可真是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现在可好了,乱臣贼子的狐狸尾巴露出来了。赵佶两头都是太上皇了!想当皇帝,那就自己在襄阳府登基,且看有没有人会支持吧?
  赵桓这边好像在大发雷霆,其实心里面也是长出了一口气儿,而且还挺高兴的。
  这回他爸爸可没了强援啦!
  而且朝廷也有了讨伐江南的借口!
  不是真的要打东宋,而是能借着打东宋的机会把荆楚之地纳入掌握。
  现在的问题,只是能把荆楚收服到什么程度了。
  要像过去那样,把荆楚的兵权、财权、刑名之权都收了是不可能的。
  荆楚军的七万余人都在江汉间得了田庄,成为了荆楚政权坚实的基础。而襄阳坚城,又不是旦夕可破的。即使出动关陇雄兵,也不可能强取,最多就的长围。
  可是依靠关中的粮草,又怎么可能支持一场长期围困襄阳的战争呢?
  所以对荆楚,只能智取,只能安抚,不能强攻!
  知枢密院事种师中这时悠悠的开口了:“陛下,老臣以为汉贼不两立,朝廷对东南之变不可姑息,应该立即讨伐。”
  赵桓吐了口气,重重点头,“对,应该立刻讨伐!”
  他只是假装自己还在掌权!
  能不能讨伐,并不是他这个官家可以一言而决的!
  在如今的长安,真正说了算的,其实是一帮靖康参谋。
  这些靖康参谋下面连着指挥府兵的基础军官,上面则控制着枢密院的军机房、支差房、教阅房、吏房、暗探房、支马房、兵器房、兵粮房、民兵房、后备房等十房。同时还掌握着兵部办事的中层、基层武官。
  而在河北吃了那么多败仗的种师中可以坐上知枢密院事的宝座,就是因为他老人家不会碍着靖康参谋们的事儿。
  他现在就是参谋们的传声筒罢了!
  听到种师中支持讨伐,赵桓终于有了些底,但同时又开始担心起荆楚集团真的被瓦解掉。
  荆楚也有参谋的……
  关陇参谋和荆楚参谋互相平衡,赵桓的皇位才能稍稍稳定。
  要是两家参谋合一了,那么大宋随时就变共和!
  所以赵桓这个高官大老虎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几只副国级的中等老虎……不能只有他一只,要不然就真被靖康参谋们剥皮抽骨了。
  想到这里,他忙给蔡攸打了个眼色。
  蔡攸起身奏道:“陛下,臣以为可以册封康王为襄阳王,兵马大元帅,京湖、江南宣抚大使。统京湖之兵平定江南!”
  赵桓连忙看向种师道。
  现在太上皇赵佶才是他的头号敌人!因为赵佶会威胁他的皇位,而赵构……是没有这个资格的。
  所以用赵构当襄阳王替代赵佶的太上皇去执掌荆楚,是眼下唯一的选择。
  “那太上皇怎么办?”种师中问。“请来长安居住吗?”
  “长安苦寒干燥,岂有巴蜀安乐?”赵桓淡淡地道。
  这是要把赵佶迁去巴蜀……真把他当唐明皇了!
  “能去得成吗?”蔡攸不大确定地问。
  “且看九哥和荆楚诸将的意思了!”赵桓冷冷道,“朝廷可以下旨,让他们选边吧!”
  ……
  “呵呵,亲父子,亲兄弟闹到如今这等地步,还说什么本朝家法胜于历代……还想让荆楚诸将选边?哼,就不怕荆楚诸将发起共和革命?”
  “他们会闹共和?不至于吧?”
  “怎么不至于?父子兄弟之间,他们选哪边都是炮灰,唯有共和才是生路。官家也是,怎让他们去选?”
  “让他们选?是迫着咱们替他想办法收服荆楚新军吧?”
  京兆府城内,东府枢密院的衙署之内,一群靖康参谋正七嘴八舌的议论着。
  也没什么好话!要是搁在过去,御史台非参他们很多本不可!
  可是现在,谁敢啊?嫌命长是怎么着?
  再说了,赵桓把难题出给靖康机宜们,就是他们议出一个办法来的。有办法是最要紧的,恭不恭顺的,并不重要。
  因为没有办法收服荆楚,大宋这点残山剩水还有多少能落在他这个官家手中?
  如果荆楚方面拥太上皇复辟了,他这个儿子怎么办?出兵讨伐?能不能打下襄阳是一回事儿,中原还有个东贼暴周呢!
  不讨伐……荆楚会不会得寸进尺,把巴蜀之地给收了去?到时候赵桓还有什么?关陇那么一丁点儿地盘么?
  日子过不下去啦!
  同知枢密院事曲端也坐在公厅里面,听着一帮同袍议论纷纷,言语之中多有不敬,也不去制止。只是皱着眉头苦苦思索,到了最后,大家都没什么话说了,才把目光投向了曲端。
  曲端吐了口气:“想什么办法?无非就是怎么分好处罢了。关陇、荆楚本是一家啊!还真个开战么?真打起来,得利的还不是东贼和江宁的那帮商人和不知耻的水军?”
  宋朝新军的水陆两军一直不怎么对付,因为水军军官大都是东南诸商市出身。而陆军军官则多来自西北和河北。双方的矛盾可不是互相看不惯,而是有着重大经济利益冲突的。
  当然了,以关陇为据点的西宋新军和周国统治集团的矛盾也很大。一旦周国统一天下,他们也就无法抗拒“天津造”冲击关陇市场,也没有办法从巴蜀攫取财富了——西宋新军是拥有国家的。他们的利益一方面来自关陇的田庄,一方面来自巴蜀上缴的税赋,缺一不可。
  “枢密相公,咱们得分多少给荆楚军?”
  马上就有机宜发问了。
  打仗的时候嫌人少,分钱的时候就该嫌人多了。
  曲端一笑:“荆楚也是富庶之地啊!而且又靠近江南,兼有水运之利,还不够河北军(荆楚军的骨干都是河北人)的那帮人吃吗?”
  “说的也是。”
  “那就让他们在荆楚自己玩自己的?”
  曲端摇摇头,“这样也不行,两方面还是得有往来的……咱们和那些河北人也不见外,昔日都是同窗好友。而且荆楚、关陇,必须互相扶持,才有可能维持天下三分的局面。要不然早晚被东贼、江宁所破。”
  “被江宁欺负?不至于吧?”
  “不好说……”曲端叹了口气,没有继续这个话题,“你们有谁和岳翻有旧的?”
  “回禀枢密相公,下官和岳翻是同窗好友。”
  “好!你就走一趟洛阳。”曲端立起身,“先跟本官面圣请旨吧!”


第一千四百一十七章 父慈子孝帝王家(二)
  被曲端派去洛阳见岳翻的人名叫张宪,表字宗本,也是个河北人。武学学宫出身,和岳翻是同班同学,还是至交好友。
  顺便一提,现在的关陇新军和荆楚新军,还有投靠赵楷的江淮新军,他们的军官团其实都源自武学学宫。其中关陇新军军官团多出自西军系统,荆楚新军则多出自河北——昭义系统,江淮新军则多开封出身者。
  但这种地域分别也不是绝对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依旧非常多见。
  所以岳飞的弟弟岳翻,还有河北出身的张宪都在关陇军中任职,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而如今中原战场的形势,则已经趋于平稳了——这事儿说起来还是“反人类”的赵桓、杜充搞出来的。
  黄河一扒,大水一淹,周国那边就得忙救灾治水了。否则半个中原年年淹水,共和国的日子怎么过啊?而且徐州、海州一带是周国的南直隶,要年年被水淹成什么了?
  不过为国家立下大功的杜充,现在混得也不怎么样。在“现役武官制”出台后,给免了军职,只当一个知河南府事。也就是管管河南府的民政,没有一点军权了。
  他的老部下岳翻则因为周国在河北进行土改而走运,年纪轻轻就成了一师之主,而且还兼任了河南兵马都钤辖。
  河北土改为什么会让岳翻实力大增?还不是因为一大批反对土改的河北地主阶级跑到河南了吗?
  河北因为长期在宋朝科举考试中倒数,所以就有不少地主恶霸走从军做官的路子,赳赳武夫还是很有一些的。其中又以昭义镇所属的几个州府的武风最胜。
  这些昭义武者当然没有力量对抗大周的土改,也懒得去天津市搞非暴力抗议,所以大多渡河投了河南府。
  岳翻则在杜充的支持下(当时杜充还没下台)大肆招募河北武士从军,硬生生把一个营扩充成了一个师,变成了河南战场上的主力。
  现在的洛阳城就靠他麾下的一万多河北兵在守护。
  而这帮河北兵大多是失地的地主阶级孝子贤孙,和大周有不共戴天之仇。所以作战勇敢,忠诚度也极高。居然打退了几次周军的试探性进攻。
  所以河南战场就在荥阳和巩义之间陷入了僵持。
  一个旅的周军驻防在荥阳,同样数量的岳家军(岳翻系)则驻守巩义。双方都修筑了棱堡,做出了长期坚守的准备。
  而岳翻则在巩义棱堡中也设了个师帅司,大部分时间就驻扎在巩义,盯着东面的周军。
  所以张宪就在巩义的岳家军师帅司见到岳翻,并且亲手将赵桓的密旨,还有曲端的亲笔信交给岳翻的。
  旨意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命岳翻暗赴襄阳,联络岳和、岳飞、宗霖等人,拥赵构为襄阳王。并且允诺事成后调岳翻所部进驻襄阳!
  进驻襄阳的利益可不小啊!河南府是前线,虽然可能同周军发生血战,而且河南府至今没有开始土改,岳翻的军队没有办法得到土地,还在靠为数不多的军饷过日子。
  而部队一旦开到襄阳,不仅远离了一线战场,而且还能在荆襄取地养兵!
  另外,襄阳还有岳和、岳飞的兵马。如果让岳翻的一个师也开过去,那么岳家军的数量就能达到两万几千人了。其中的主体,又是昭义军的老乡……岳家军的团体,这下可就很难动摇了。
  “宗本。”岳翻望着自己的好友,“若是太上不肯退让或是逃亡江宁该如何处置?”
  “嘿嘿。”张宪一笑,“此事老太尉(指岳和)自有主张!师帅只需将官家的密旨和枢密相公的亲笔信带给老太尉即可。”
  原来张宪手中,还另有赵桓给岳和的旨意以及曲端给岳和的亲笔信!
  ……
  赵桓的正式册封赵构为襄阳王、天下兵马副元帅,京湖、江南宣抚大使的旨意,还没传到襄阳府,赵佶这边,已经陷入了手足皆无措的状态之中了。
  赵楷、武美娘在江南二圣临朝之事,一下子就把赵佶和荆楚军置于不上不下的境地了。
  得不到江南的支持,光靠荆楚这点地盘是没有办法立国的。毕竟现在的荆湖南路还没发展起来,荆楚的核心就是江汉平原。
  这点地盘怎么可能东抗江南,西敌长安?
  原本赵楷没有称帝时,大家还指望太上可以复辟,这样合荆楚、东南,说不定还能逆江而上收了巴蜀。
  这样俨然也是南北朝的局面了。
  可现在江南居然选举赵楷当“素王”了,而且还公然指责赵佶派兵抢夺徐州金银(其实不是他抢夺的,他只是截了个胡),一下子就把他推向了对立面。
  而没有了江南的支持,赵佶和荆楚这边一下子就被动了。
  在拥护赵佶复辟不可能的情况下,关中的赵桓就是名正言顺的官家。
  当然了,这年头官家也贬值了,也不是一定不能反对。
  可如果这个官家不会侵犯大家的利益……大家伙凭什么跟着赵佶去反对合法的官家?
  襄阳府,皇宫。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了,就看见王黼、余深和梁师成三人脚步匆匆的赶来了赵佶的御书房。
  梁师成第一个走到赵佶跟前,带着哭腔汇报道:“陛下,陛下,官家的旨意到了,封康王为襄阳王,天下兵马副元帅,京湖、江南宣抚大使了……”
  “什么?”赵佶眼前一阵金光直冒,差一点就要晕菜。
  梁师成连忙上前去扶了一把,“陛下,陛下,您可千万保重啊!”
  赵佶的神经也真是粗大,遭了这样的打击也没要晕死的意思。
  只是咬着牙道:“真是朕的好儿子!一个比一个好啊!”
  他回头问:“九哥什么意思?”
  “康王殿下……”王黼接过问题,“已经接旨了!”
  “岳和呢?宗泽呢?韩肖胄呢?”
  “宗泽、韩肖胄都不知去哪儿了,岳和倒在殿外候见。”
  “快快,快宣岳和觐见!”
  “武好德!武好德呢?”赵佶忽然大喊道。
  岳和很快就出现在赵佶跟前了,没等他行礼,赵佶劈头就问:“情形如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