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用来喝酒的器皿被称为“瓠”,就是成熟的瓠子(葫芦的变种)外壳一切二,可以装不少酒。
  喝了半瓠酒,吃了半桶肉之后,武好古就没什么胃口,开始继续和钟哥儿讨论起在燕云附近建立“自由城市”的想法。
  他前世是学油画的,对于西方文艺复兴的历史也知道一些,自然晓得自由城市在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初级阶段所起到的作用——说它们是资本主义的摇篮也不为过啊!不仅文艺复兴是从意大利的自由城邦开始的,就连后来资本主义的各种制度法律,也是起源于威尼斯、热那亚这样城邦国家。
  而武好古现在也想稍微复制一下欧洲自由城市的成功经验。当然了,这个设想中的自由城市并不是针对大宋封建主义的,而是专门为辽国设立。
  大体上而言,现在的辽国是个政治经济都很糟糕的国家。世家垄断一切,政争激烈且没有底线。虽然整个世家被诛灭的情况没有发生过,但是一家一户的灭门惨案却是经常发生的。
  在即将到来的权力交替中,不诛灭个几十上百户的,耶律延禧怎么对得起自己惨死的老爹和奶奶?
  而且,不多杀一点也没法立威啊!一帮世家大族都是牛逼哄哄的,不多杀一点谁还怕皇上?
  另外,世家内斗还在不断制造钟哥儿这样的“孽庶之子”——这个钟哥儿看着就很能打,而且也不是完全不能文,他还是慕容先生的门生呢!
  慕容先生可是中过进士,当过太子伴读的大儒,他交出来的学生能差得了?
  武好古猜想,让这货去考宋朝的文进士肯定不行,但是武进士搞不好就高中了。
  这种有本事的庶孽之子,辽国不要……也不能用(用了就坏了世选制的规矩),大宋完全可以延揽拉拢嘛。
  大宋是可以凭本事做官的!
  他们一个个因为投胎投得不上不下的,所以得到了接受世家六艺教育的机会,但是又没有地方发挥才干,个个都是怀才不遇,憋着股邪气,把他们招揽到大宋,将来就是北伐的急先锋啊!
  眼前这个钟哥儿一定得弄回去,树立一个“姓赵的典型”,不仅“一字”要解决,还得让他中个武状元什么的,东华门外唱名,黄金榜之下捉婿……也叫北地不配姓什么的男儿看看:大宋是可以凭本事做官的!
  而且这些“钟哥儿”们大宋不拉拢,将来辽国的乱世一到,没准就投靠女真蛮子了,要这样……麻烦可就大了。
  不过要让“钟哥儿”们入宋,不能靠武好古这样入辽拉拢,效率太低了。一定要有一个可以吸引他们前来的“自由之市”。
  这地方一定要离辽国很近,而且容易出入,还要能反映大宋封建主义的优越性……
  当然了,武好古想要吸引的不仅是“钟哥儿”们,还有辽国的资本!
  辽国绝对不是一个投资置业的好去处,别说寻常的商人在辽国很难生存,就是世家大族出身,也是随时抄家灭门。
  即便眼下轮不到抄家灭门,等待1115年护步达岗之战后,大辽的官员们就真的不需要一个作为退路的所在?当然了,界河边上的自由市不是真正的退路,而是退路的入口,资金通过这里可以流向更安全的地方。
  不过宋朝这边吧……比辽国是好多了,但也不是特别规矩,灭门的知府是说说的——灭门这事儿不容易办理——但是能叫人破产的县令还是蛮多的。
  所以用来吸引辽国资本、人才的地方,必须是个司法体制相对完善的自由市……而这种特殊化的城市,也只有用对辽“统战”的名义才有可能说服宋徽宗支持。
  除了吸引人才和资本之外,武好古还想将这个靠近燕云的自由市变成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实际上,析津府并不是一个商业中心的理想之地。
  首先析津府并不靠海,来自东京道和中京道的大宗商品,如果不想千里迢迢陆运,就必须通过海运加内河运输的方式送到析津府城。
  可是内河运输的船只和海运船只是不完全一样的,用海船走内河,特别是走桑干河这样通航能力并不强的内河是很不方便的。只能把海船造得比较小,这样抗风浪的能力又不足。
  其次,析津府的工商业环境糟糕到极点,城市本身也不是作为商业中心布局建设的,它就是一座军事堡垒。城内被分割出二十六个坊,交通很不方便。
  在武好古看来,如果能有一个商业城市出现在界河边上,大约就是后世天津附近的地方,一定可以抢了析津府的生意……
  同时,这座自由城市在未来也可以作为宣和北伐的一个大据点!
  历史上的宣和北伐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后勤保障糟糕透顶。如果能有一个“天津自由市”存在,能有大量的海商、海船依托“天津市”展开贸易,几十万石的军粮输送应该就不是问题了。
  而一旦金兵南下,依托界河,背靠大海的“天津市”,又可以作为抵抗金兵的据点存在!
  虽然“天津市”一开始并不能作为城池来建设。但大辽实际上也不是一夜崩溃的。历史上护步达岗战役发生在公元1115年,而金兵南下则是1126年,中间可有11年时间能用来增筑天津城呢!只要舍得花钱,11年时间什么城筑不起来?
  而沿着界河…桑干河是可以直抵燕京城下的!如果不拔掉这个据点,女真铁骑真的敢挥师南下?
  应该……是不敢的吧?就是敢,“天津城”还是有存在的价值。
  ……
  “这个主意真是你想出来的?”
  再回到香山已经是两日后了。武好古是在忙完了交接手续的马植陪同下从析津府城回到属于玉河县的香山的。没有马上去香山的华严寺,而是先去了慕容先生的香山书院——西门青会住在书院里面,辽国的华严寺可不像日本的那些寺庙,可以带着女人在里面过小日子,肉当然也不给吃的。
  所以武好古在创作《最后的晚餐》这幅大型壁画时,只能把西门青安置在香山书院,抽空过去和她牵牵手……
  在香山书院,武好古就把自己的“自由市设想”给了慕容忘忧……的确是给,不是告诉。
  因为武好古不准备自己去献策,而是要让慕容先生去献策。慕容忘忧是燕云大儒嘛,他献策上“弱辽之策”比较像回事儿。武好古则是嘴上没毛,说了别人也不大会听的。
  而慕容忘忧听完武好古的主意,对武好古就更另眼相看了。当下都有点怀疑武好古背后还有高人了。
  “慕容先生,这是在下的想法。”武好古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慕容忘忧心想:大宋真是人才济济啊,这么一个膏粱子弟,居然有这样的韬略!
  “办法不错,应该会有效果的。”慕容忘忧点点头,认真的思索了一番,“辽国这边没问题……花个一两万缗就能取得修建榷场的许可了。”
  这个自由市肯定不能以城池的名义建,因为根据《澶渊之盟》,宋朝在边境区域是不允许增筑城池的。
  不过榷场却可以造,只是要双方同意,而且榷场造多大也没明确的规定,是有漏洞可以钻的。
  “大宋那边。”武好古想了想,“只要有先生的献策,某家总有办法让它落实的。”
  他不知道赵煦和章惇会怎么想?用“自由市”吸引辽国的人才和资本当然是好的,但是这个东西对大宋本身也是有一定颠覆性的,持重的君主和宰相一定不会轻易允许。
  不过赵佶是轻佻的,比较容易上当……


第二百四十九章 纸上谈兵
  也许是下了几场春雨,在中国北方河朔之地绵延上千里,有小黄河之称的桑干河的水位终于也涨起来了,卷动翻腾着从燕云之地流过。
  之前借口水浅,在界河上来回转悠了将近二十天的两艘属于大宋使团的楼船,终于开始北上了。在水轮的驱动下,缓缓的,向析津府城驶去。
  一个穿着朱色官服,戴着幞头的文官,这时正带着一大群穿着绿袍的官员,在其中一艘楼船的顶部平台上,大模大样地观察地形。
  在他身旁,还有一个矮胖文官,正在画案上挥毫泼墨,似乎想将桑干河两岸的景色全都收入画纸。
  桑干河两岸都是葱绿的麦田,麦子的长势看着还不错。稍远一些的地方,还有几座小小的堡坞,也不知属于哪家豪强的?
  在河堤上,有一队护卫的骑兵,都是辽国汉军侍卫亲军的打扮,骑着骏马,带着弓箭,举着马枪,约有1000人。他们是大辽接班使马人望率领的队伍。
  马人望是半个月前从析津府出发,带着1000南、北衙的骑兵去迎接大宋礼部尚书蹇序辰率领的使团。
  而这次迎接任务并不顺利,蹇序辰不知什么原因,一直在拖延时间,借口桑干河水浅,无法让楼船通过而不愿马上入辽。
  这其实是个荒唐的借口,因为楼船最多也就开到析津府城。在那儿可见不着大辽天子耶律洪基——计划中的朝见地点是春捺钵地鸭子河(混同江),那里可在长春州呢。所以根本不可能一路行船,大部分路段还是骑马的。
  现在即便楼船难行,多骑一段时间的马也就到了。
  不过马人望也没去催促蹇序辰,而是由着他拖了近二十日,才缓慢北上。
  “尚书,已经画好了。”
  楼船上,那位有点肥胖的绿袍官员这时放下了毛笔,将一张有兼工带写的山水画双手递给了穿朱红色官服的大员。
  这肥胖的绿袍官员,正是武好古的老相识陈佑文。而那着朱红袍的官儿,则是此时大宋使辽的正使蹇序辰。
  “好,画得好,有了范宽的七八分神韵了。”蹇序辰装模作样看了看画儿,然后就交给了自己的副使李忠。
  “李大官。”蹇序辰又将目光转向了马人望率领的骑兵,“你是常在西军走动的,自是知兵的……那些契丹人的骑兵比西贼的骑兵如何?”
  “尚书,那些不是契丹骑兵,是南京道的汉兵侍卫亲军的骑兵。”
  “都是汉人?”蹇序辰问。
  “都是汉人。”李忠回答。
  “战力如何?”
  李忠思索了一番,“应该是不如党项铁鹞子的,也不如我们的西军精锐。”
  “不如西军?”蹇序辰感兴趣地问,“若是动用西军,能沿着桑干河直抵析津府吗?”
  “这个……”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
  李忠是李宪的养子,是真正知兵的。也知道宋军的问题在哪儿……部队的战斗力是一方面,上面的指挥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西军可以发挥出战斗力,很大程度上是章惇、章楶这对文官兄弟是真知兵的。
  大宋的文官中自以为知兵的有很多,但是真懂的却没几个。章惇、章楶两兄弟难得是真懂,而且还真好处在可以发上力的位子上。
  若是没有章氏兄弟,小梁太后现在也不会搬去开封府住。
  可是章惇、章楶都老了,还能奔哒几年?他们要死了……谁能去接他们的班?
  身边这位蹇序辰蹇尚书吗?
  李忠想到这里斟酌着说:“若是在西北相遇,西军的骑兵自然能胜得他们。不过在燕云开战……不好说,真个不好说了。”
  蹇序辰想了想,“为何就不好说了?”
  李忠道:“河北东、西两路承平数十年,禁军、民众、官吏都不知如何作战了。这样的情况就和西贼刚开始作乱时的陕西、河东仿佛。另外,三易回河之苦,也让河北东路失了元气……”
  “可是燕云这些年也不好啊。”蹇序辰说,“都说已经是民难聊生,国将不国了。”
  李忠笑了笑道:“那也是啊……兴许大兵一到,就望风而降了。不过苦战的准备,还是要做的。”
  “也对。”蹇序辰点了点头,没有再和李忠继续讨论将来的兵事……这场战争,十年之内大概都不会发生吧?现在讨论还是太早了。
  ……
  “大郎,大郎,刚刚收到消息,宋使很快就要到了,你的壁画还需几日?”
  马植走进了一座刚刚建成,还散发着木料清香的佛殿,对正在给壁画涂抹油彩的武好古和张择端二人低声通报了大宋使团即将抵达析津府的消息。
  “至少还需要七八天吧……”武好古一边用特制的画笔往墙上涂抹颜料,一边回答道,“这幅壁画有十四个人物,还是油画风格,不容易画啊!”
  若不是油画,倒是可以让张择端留下完成绘画。如果米友仁在此,倒是也可以代一下笔。可现在,武好古只能独自画完这幅《最后的晚餐》了。
  “实在不行,我就不去鸭子河了。”武好古说,“燕京城的全图也需要二三十日才能完成。”
  燕京全图是武好古此行的另一项重要使命,也是可以立大功的项目——他打算将燕京二十六坊(宫城是画不仔细的)全部一一复制到画纸上。当然是画铅笔素描了,从不同角度画上只是一百张,然后再一一编号保存。等返回开封府后,就能根据图画,由黄四郎的团队做出一个燕京城市模型。
  有了这个模型,以后宋军要攻占燕京城应该就容易多了……如果再考究一点,甚至可以用一比一的比例复制一个燕京城,让承担攻城任务的部队进行“实地演练”。
  虽然武好古并不赞成用武力收复燕云,但是最坏的准备还是要有的!
  万一燕云豪门不愿意归附大宋,“辽东路”也拖不住女真前进的脚步,那么抢在女真人前面拿下燕云之地也是很有必要的。
  而要快速拿下燕云之地,在武好古看来,就只有用雷霆万钧的气势夺下燕京城了。
  只要在燕京之战中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那么燕云汉人大族才会真心归附。
  有了燕云汉人大族的归附,女真人再想南下,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相比之下,耶律洪基和耶律延禧的写真图并没有那么重要,而且陈佑文也在使团之中,完全可以由他去完成这个任务。
  马植也知道燕京全图的重要性,点点头道:“使团那边,没有问题吧?”
  武好古笑了笑:“去说一声就行了……二哥,有办法让我进入使馆吗?”
  马植道:“当然没有问题,到时候我和钟哥儿一块儿陪你去。”
  “好,一言为定。”
  ……
  在析津府城东北的龙烟铁矿里,在一所渤海工匠居住的大宅院内,满满当当的坐着的都是人。不少人光着的脚上都是泥,像是刚刚从泥地里走来似的。这些人看上去基本都是苦力模样,也有几个穿着长袍的人,像是有点身份地位的。几个渤海妇女,抱着酒缸,小心翼翼的给每个人手中的酒碗添加酒水。厨房那边,还飘来了著肉的香味。
  一间屋子里面,坐着十来个衣着更加华丽的汉子,穿得是汉家的服饰,脑后却梳着大辫子,是典型的渤海服饰。
  他们围着一张方桌子坐着,在面朝大门的位子上,则是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脸孔黝黑而且粗糙,显然是经过风霜的。他的体系矮壮而敦实,目光炯炯有神,留着一部络腮胡子,活脱脱就是后世电视里面的猛张飞。
  他似乎是这些渤海人的头头,正在叽哩咕噜说着渤海话儿。
  “宝剑王说了,我们渤海人受尽压迫的时代马上就要过去了,海东盛国必将再现人间!契丹人的国运到头了,代之而起的,必是我们的海东盛国!”
  “海东盛国!”
  “海东盛国!”
  在场的渤海人都欢呼起来,人人都眼含热泪。这些人都不是寻常的渤海奴,而是渤海右姓的子弟,在析津府或是经商,或是当个管理官营工坊的小官。
  和能够担任执政和州军节度使的汉人大族子弟相比,这些渤海右姓子弟是根本没有前途可言的。他们的地位,甚至连家臣级的汉人豪强子弟都不如。后者虽然很难做到节度使,但还是能担任许多肥缺的,而他们只能一辈子担任最低级的官员。
  所以这些右姓子弟们,直到今日,还不忘他们的海东盛国。
  不过想要恢复渤海国,靠渤海人自己的力量看上去也不大够,哪怕联合上女真人,也很难有掀翻契丹的实力。
  而且渤海右姓和大氏王族们最想要的,还是他们的海东盛国,并不是一个女真人统治的国家——虽然他们在这个国家中的地位肯定比在大辽好上千万倍,但还是下策。
  在这种情况下,渤海人取得大宋的支援就很有必要了。而要取得大宋的支援,渤海人就必须展现出实力和决心!


第二百五十章 起义好吗
  “光明君,宝剑王有没有说我们何时可以揭竿而起?现在契丹人已经衰弱了,连软弱的汉人都敢欺负契丹,我们渤海壮士难道还不如汉人吗?”
  说话的是一个面目狰狞的渤海右姓子,满脸乱蓬蓬的大胡子。人也晒得黑黑的,显然是常年在外奔走之人。
  被他称为“光明君”的就是那个四十多岁的渤海人的头头,也姓大,是大氏王族的子弟,名叫什么没人知道,大家只知他有个光明君的封号,是宝剑王,就是那为被汉人和契丹人称为大宝剑的渤海反贼的左右手,负责南京道的渤海反贼秘密活动。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契丹人的民族政策太过温和,没有屠尽渤海大氏王族和诸右姓,使得处于大辽帝国最底层的渤海奴一直拥有自己的精英阶层。而渤海人的民族意识,也由这群渤海精英保存着,一代代传承下去……说起辽国的民族政策,和后世的苏联有点像,对于被征服的民族不采取同化和消灭其文化传承的政策,而是用一定程度的自治,保留了该民族的精英和意志。
  哪怕是渤海大氏和右姓屡屡发动渤海奴起义,契丹人也没想过彻底铲除渤海人的精英和文化。
  因此渤海大氏和渤海右姓在渤海奴中的影响力,一直保存到了如今。而以渤海大氏子弟为核心,以渤海右姓子弟为骨干的渤海复国运动,一百多年来也是火种不熄。
  光明君听完自己的这位姓高的手下有点激动的讲话,只是冷静地点头:“大宋虽然软弱,但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收复燕云的迷梦。我们正好利用他们的迷梦,实现大渤海的再次雄起。现在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机会,打破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不死不活的局面。只要富庶的宋国可以支持我们,那么我们渤海人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最后压倒契丹,成为这天下的主人!”
  “光明君。”马上有人发问,“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打破宋辽之间将近百年的和平?”
  “宋辽之间的和平,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被打碎的。”光明君说,“但是现在宋辽和平的裂缝已经出现,只要我们挥动铁锤,用力在裂缝处敲打,裂缝就会越来越大,直到完全破裂!”
  “那我们要怎么敲打呢?”
  “我们要发动龙烟铁山和析津府城内的渤海奴起义!”光明君大声道,“现在宋人的使团马上就要到达析津府了,我们就趁这个机会起义,让宋人看到我们渤海人的力量和决心!”
  “在析津府起义?”
  “这怎么可能成功?”
  “光明君,这分明是送死啊!”
  “是啊,析津府是燕四家的天下,还有近两万汉奸侍卫亲军……”
  “没错,燕云的汉人根本不会与我同心,光靠几千渤海奴根本不能成事。”
  刚才还慷慨激昂的渤海反贼一下子就炸了锅,这里可是南京道!是汉人大族的天下,有一万八千汉人侍卫亲军,以燕四家为核心的汉人大族在析津府附近还能动员出一两万的精锐族兵。如果再进一步发动客户中的精壮,十万二十万的大军也能拉出来。
  这样的兵力,就是辽阳的渤海都开过来,也是被灭掉的命运——虽然渤海人号称“三人渤海成一虎”,但是在辽国历史上,他们同汉人大族的交手就没胜利过。
  “怎么?”光明君目光灼灼地在屋子里面扫了一圈,“害怕了?怕死了?”
  “不怕死!但是……这样送死有价值吗?”
  “有!”光明君重重点头,“我们一定要让宋人知道,燕四家这样的汉奸根本是靠不住的……我们渤海人,才是真正和契丹人拼到底的!我们在龙烟铁山举起反旗,析津府的汉奸大族就能名正言顺聚集家兵,十万之众瞬间可得。到时候,就让宋人的使者看清契丹的虚弱和燕云汉奸的嘴脸吧!”
  燕云汉奸聚集十万大军也不成问题,他们要真的肯造契丹人的反,马上就可以拿下燕云,至少可以毫不费力的拿下燕京城——燕京二十六坊中的十九个坊在燕云汉人大族手中,哪个坊里没有几百上千个能战的族兵坊丁?充分动员一下,十九个坊至少能拉出几万战士。
  而驻防在燕京城内的契丹兵最多几千,几万打几千,还是城市巷战,燕云大族会拿不下来?
  拿下了燕京,燕云的大事其实就定了。燕京这种坚城,再由燕云地头蛇来死守,如今的契丹人拿什么来打?别说是现在的契丹人,就是澶渊之盟那时的契丹大军才打下几个城?其中有燕京这样的坚城吗?
  而且大宋也不可能放弃这个天赐良机,一定会动用西军精锐驰援燕京。
  到时候辽兵顿于坚城之下,兵老师疲,再遇上北伐的大宋西军,肯定大败而逃。
  若辽军败于燕京城下,那么女真、渤海、阻卜可就要一块儿起来造反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