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风云[全八册]-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后来因为两人不断掐架,朝廷便让满桂镇守山海关,袁崇焕镇守宁远和锦州。袁崇焕不打无准备之战,修好城墙后,他又检视弹药库和粮仓,发现一切都还充足。就等你了,皇太极。
  然而,皇太极真正来的时候,袁崇焕还是感到一些慌乱。因为皇太极行军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
  从出兵算起,五天的时间,皇太极的军队就包围了锦州。
  非常荒唐的是,锦州城是没有正式守将的,袁崇焕还没有安排好,所以让赵率教在那里暂且管理几天。赵率教完全没有料到皇太极这么快就打了过来,看着城下黑压压的大军,赵率教暗叫倒霉。倒霉归倒霉,碰上了就跑不掉,只能想办法去应对。
  赵率教毕竟是久经考验的将军,冷静下来后,就用绳子放下两个人,找皇太极谈判。皇太极煳涂了,我大军都已经来了,你才开始谈判。谈判也好,只要能投降,我是欢迎的。
  皇太极于是给使者一封招降信,让他们带上去。之后,皇太极开始静静地等待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最是理想。但等待的过程是漫长的,一直等到晚上还没有任何信息。皇太极决定继续等,到了第二天,还是没有回信。皇太极感觉有点不太对,便走到高处了望,发现明军正在抢修工事。
  不行,忽悠高手皇太极被人忽悠了。皇太极一声令下,打。
  锦州城的兵力不到两万,皇太极的兵力是他的三倍多。应该说,锦州城没有理由攻不下来。皇太极纠集大军后,忽然下达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命令:停止进攻。
  皇太极的这个命令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也好理解,他忽然看到城楼黑洞洞的炮口,想起老爹怎么死的,一时间有些胆战心惊,心想即使攻下了锦州城,估计也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皇太极派出使者谈判,希望城内守军弃明投金。赵率教懒得理他,皇太极又派出使者喊话,到第三次派出使者时,赵率教已经不耐烦了:“你还是个老大不,要打就快点打。”
  皇太极叹气,这人不懂政治,只好硬碰硬了,大手一挥,兄弟们上啊!可惜,宁远之役给了八旗军重大心理创伤,城楼上的大炮一发射,大家就人心惶惶。大家攻了几次,没敢玩命,就后退了。后来,任凭皇太极叫骂,大家都不敢往前冲了。
  皇太极是个仁君,总不至于把自己这些胆小的士兵全部都砍死。只好又坐下来写招降书,让人送到城门口,结果人还没走到城门口,就被人射死了。皇太极又写了一封,让人送,结果无人敢送。事情到了这一步,皇太极只好让人把招降信射进城内,早这么想的话,就少丢一条人命。
  皇太极这些表现实在有点水,可见他军事上不能得“优”。你的士兵怕成那样,别人还会投降,如果投降的话,那真是有病了。皇太极锲而不舍地派使臣来城下喊话,说有事好商量,有什么问题不能在谈判桌上解决。
  也许是皇太极的执着打动了赵率教,赵率教让人传话:“要谈判的话,派使者是不行的,要派使臣。”
  皇太极很高兴,心想甭管你什么要求,只要愿谈,什么问题都是有希望的。皇太极挑了两个使臣,可是这两个人来到城下的时候,竟然无人理睬。两人干瞪眼,讨个没趣又打道回府。
  被人忽悠得这么惨,皇太极决定第二天不惜一切代价攻城。可是第二天,城内的使者居然来向皇太极道歉,说:“昨天很不好意思,我们破事儿太多,你们又来得比较晚,实在不方便开门啊!你们今天再派人过来,要早点儿哦,我们一定会好好款待。”
  皇太极真是好脾气,你们这些汉人真难缠,好,我就再给你们一次机会。皇太极又派出了两个使臣,使臣来到城下的时候,明军还是不开门。所谓款待就是让他们在烈日下暴晒,这两个使臣还挺敬业的,居然赖在城楼下不走,也不担心被明军射死。
  赵率教终于来到城楼上,对两个使臣说:“你们还是退兵吧,退兵的话我们大明可以给你们一笔辛苦费。”
  皇太极几乎要崩溃了,再也顾不得大汗的身份,破口大骂,这帮混蛋、流氓……
  就在这时,突然又有使者走了进来,对皇太极说:“谈不是不可以的,你要谈我们怎么会不谈呢?就算你不谈我们也要谈啊,不过呢,城楼上地方小,空气流通不畅,所以不能在城里谈。在城外谈多好啊,空气新鲜,青草幽香。”
  皇太极看这些人耍流氓,也决定流氓一下,他写了一封信:“你们这些人老是躲在城里,这不是英雄好汉的行为。是好汉的就出来真刀实枪地打,你们要是怕的话,你们可以出一千人,我呢就出十个人,我们十个打你们一千个,如果我们输了,我就退兵。如果你们输了,你们就把城内所有的财物都给我。”
  皇太极这招就是耍流氓了,他希望用这种下三滥的招术把明军引出来。不过,他也太小看了泱泱大国的文化,这些发明的专利权肯定是属于大汉民族的,用这招来忽悠未免有点儿班门弄斧的感觉。
  这封信送进城后,石沉大海,就像很多文学青年投的稿子一样。皇太极当时有一种受伤的感觉,你要是不接受的话,至少也得给我写一封退稿信啊!你们到底玩弄着什么把戏啊?皇太极不懂,皇太极不理解,忽然觉得自己对汉文化的了解还很肤浅。
  是的,有时间还得恶补恶补,不过这节骨眼上肯定是没时间了。
  其实,赵率教也不是成心忽悠皇太极,没办法,人家打上门来了。为了保家卫国,忽悠忽悠敌人又有什么了不起的。就在赵率教忽悠皇太极的时候,袁崇焕已经在调动兵马支持,他调的是满桂,人马只有一万。
  不过千万别小看这一万人马,这一万人马是辽东最为精锐的部队——关宁铁骑。这支部队主要是由辽人组成,武器装备那是没话说,就连马匹也是最精良的。
  满桂本来是想解围的,没想到半路上碰到了莽古尔泰的巡逻兵。双方一阵厮杀后,彼此都在心里感慨:“这厮不好惹,还是回家吧!”
  满桂的表现让袁崇焕很失望,但也不能责怪他,毕竟人家才那么点儿人。袁崇焕决定使出一个新招,他秘密派人送一封信给锦州城,没想到这封信被皇太极给截住了。皇太极一看大惊失色,只见信上写着:赵率教同志,你不用担心,锦州被围,领导是清楚的;你就好好在那儿守,领导已经调集各路援军在宁远集结,蒙古援军也即将赶到,至少有七万人马;你就放心地守城,援军来了后,大家里应外合,一举歼灭贼军。
  皇太极又被袁崇焕忽悠了,袁崇焕很聪明,辽东的人马大家都知道有多少,所以忽悠说领导从其他地方调集援军,还有蒙古军。水平确实相当高。
  皇太极为防被围,将一部分军队撤除包围,在城外驻防。皇太极这人肯定让人非常烦,他攻又攻不下来,还不断地让人射箭劝降。这时,赵率教已经烦不胜烦,若干天后,皇太极没发现任何援兵。又决定攻城,可惜就是攻不下来,除了给自己的国家制造一些寡妇外,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
  到了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极已经对自己失望到极点,板着脸下了一道众望所归的命令:“撤退。”
  所谓撤退就是饶过骨头去找肥肉,在皇太极的眼里,宁远是一块肥肉。让人不解的是,你皇太极连锦州都拿不下来,怎么能拿得下宁远呢?坐镇宁远的正是袁崇焕本人啊!
  皇太极可能也来不及想那么多了,总之,如果就这么回去,实在太丢人。
  硬碰硬
  皇太极可能真的是被明军整得失去理智了,否则不会作出这么没有水准的决策。
  他留下极少的人马监视锦州,自己率领大部队向宁远扑去。我们且不说赵率教一旦出城,明军前后夹击,就说这宁远城明显比锦州要坚固,力量也更强大。软骨头都啃不下来,怎么去啃硬骨头。
  人一旦认死理了,一百头牛都拉不回。
  当皇太极来到宁远城下时,他差点儿从马上摔了下来,他看到了一幕让自己无法相信的场景,简直就像海市蜃楼。
  以前听说后金要攻打,明军总是把城门关得紧紧的,上面架着一大排大炮,各种弓箭啊、滚木啊、礌石啊,全部都准备好了。
  这次的情景却完全不一样,明军列好了方阵,站在城门外,可惜没有手举花环,否则皇太极还以为是欢迎自己的。宁远的守军有三万五千人,兵力虽然比皇太极差了点儿,但个个高昂着头,看上去非常自信的样子。
  饶是皇太极学问渊博,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袁崇焕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所以下令士兵停止前进。皇太极看了好半天,才明白是怎么回事,等他明白过来后,发出一声咆哮:“袁崇焕,你看不起我,你当我是软柿子!”
  皇太极精神已近崩溃了,自从出了个袁崇焕,原本一帆风顺的后金做啥啥不顺,当年跟着父亲攻打宁远,父亲死掉,宁远还在。几天前,自己打锦州,锦州毫发无伤,自己倒死了不少战士。袁崇焕这厮居然有城不守,在城外向我示威。老虎不发威,还真要被人看成是病猫了。这一仗如果不打的话,我皇太极以后在臣民面前就抬不起头了。
  皇太极要打,但有人认为不能打,而且还是三个人: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快疯了,不光别人欺负,自家人也欺负,而且三个贝勒一个鼻孔出气。
  三个贝勒为什么认为不能打呢?因为他们觉得明军好像是准备好了,信心十足,感觉这仗不能打。
  皇太极说:感觉有个屁用,明明我们人多势众,别人都出来了,省去了攻城的麻烦。
  可惜这三个贝勒坚定地站在一条线上:不能打。
  皇太极很想发火,不过他还是忍了,温和地说:“你们先回去吧,我再考虑考虑。”
  三个贝勒前脚一走,皇太极立刻发出了进攻的命令,这么做,也算是给三个哥哥的面子,毕竟人家年纪大一点,吃的油盐要多一些。直接否定的话显得太不尊重兄长。
  三个贝勒一回头,看到自己的人马都往前冲了。没办法,抄起家伙也冲了上去。
  看到这里,我们也许觉得袁崇焕这人太高调了,你怎么就自信能打败这支曾经纵横辽东的铁骑?如果打输了,后果将多么不堪设想。别担心,袁崇焕虽然挺能忽悠的,但从不打无把握之仗。虽然历来八旗的铁骑所向无敌,但袁崇焕认为关宁铁骑也不赖,势均力敌。
  但即便是这样,获胜的概率还是皇太极要大一些,因为皇太极的人数更多。皇太极是这样想的,所以才敢进攻,他相信一旦两军交战,明军的大炮就派不上用场了,袁崇焕总不至于把自己的士兵也轰死吧!
  袁崇焕当然不会轰死自己的部队,但这不代表大炮不可用。大炮还是可用的,因为大炮射程远,可以轰击后金后面的部队,相当于把敌人的前后部队打出一段空当。
  八旗军已经习惯了明军是一群怂包,但是两军兵刃相接,他们才感觉有些不对劲儿。这根本不是以前的那些明军,这支军队似乎不怕死,看到敌人就往死里搞。再加上城墙上的大炮不停地轰着后金的后续部队,整个战场变成了明军的翻身大表演。后金军节节败退,但是皇太极也很顽强,下了死命令,一定要拿下宁远城。
  双方一直打到中午,死伤枕借。如果这样打下去,这场战争的胜负依旧难以预料。但是,皇太极还忘了一件事,他轻轻松松地放弃锦州,没有带走一片瓦。锦州的赵率教又不是傻子,你带不走我一片瓦,我就得拿你几条命。就在大家杀得正欢的时候,赵率教忽然冲了出来。
  战争已经没有悬念了。
  这一战,后金伤亡非常惨重,和硕贝勒济尔哈朗(舒尔哈齐第六子)重伤,代善的两个儿子重伤,死亡人数达四千多。
  皇太极比他老爹还郁闷,人一郁闷就容易做错事。班师的路上,他突发奇想,还想碰碰运气,攻打锦州。人到了这个份上,只能用失败来形容了。
  皇太极先围城,围了五天,也不知他想干嘛,突然就说要攻城。结果,皇太极又为国家制造了一大堆寡妇。一天下来,城下躺着三千具尸体。看着满地的尸体,皇太极心情终于平静了,于是下令撤退。
  宁锦战役中,皇太极比他老爸更失败,损失了至少一万的战士。从这一战可以看出,明朝其实不是亡在清朝的手中,而是死在自己的手中。
  袁崇焕打了胜仗之后,皇帝高兴,大臣高兴,太监高兴,老百姓高兴,总之全国人民都高兴。皇上高兴之余,升了袁崇焕一级,赏银三十两,三十两可以在老家盖一栋房子呢,没亏待你吧!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人们大跌眼镜,战斗英雄袁崇焕忽然提出辞职。
  袁英雄为啥辞职呢?不会是为了几两银子吧!他不辞职不行啊,越来越多的人弹劾他,总之袁崇焕成了箭靶子,许多人朝他放冷箭。宁锦之战,功劳最大的是魏忠贤,其次是监军太监……在功劳名单上,袁崇焕排在靠后。
  以袁崇焕这种脾气,怎么受得了这种不公正的待遇?再加上事情完成后,越来越多的人看他不顺眼。
  袁崇焕一提出辞职,上面马上就批准了。
  当皇太极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肯定破口大骂:“魏忠贤,你干吗不早点儿把袁崇焕整下去?”
  不过,崇祯神不知鬼不觉地除掉魏忠贤一党以后,又重新起用袁崇焕。且不说崇祯最后杀死袁崇焕,至少他能重用袁崇焕,就说明这个皇帝并不如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昏庸。
  
  第四章 袁崇焕之死
  
  此时,崇祯为他的刚愎自用付出了代价,各地勤王的军队超过二十万,但大家都不敢随便出战。袁崇焕下狱之后,各地兵马人心涣散,大家都搞不懂这个喜怒无常的皇帝。打赢了是死,打输了也是死,只有按兵不动最安全了。
  祸 端
  根据《清太宗实录》的记载,崇祯是因为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误杀了袁崇焕。考虑到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这事的真实性。我们先来看看如果是皇太极设计杀了袁崇焕会有什么影响,一是歌颂了皇太极的英明,这个人太聪明了,略施小计,就除掉了后金的心腹大患;另外一个就是说崇祯这个皇帝非常昏庸,连铁杆忠臣都杀,这种人不灭亡天理难容,这就为清朝取代明朝奠定了心理基础;还有一个就是说袁崇焕这人非常冤,这样的民族英雄都要被杀,那你明朝灭亡真是活该,清朝顺应历史潮流,乃是天命。
  袁崇焕死得确实冤,崇祯皇帝确实有昏庸的地方,但这不代表袁崇焕就是因为你皇太极一个离间计而被杀的。早在皇太极施离间计之前,崇祯皇帝的桌面上就摆满了诬告袁崇焕谋反的奏折,这些奏折全是汉人自己搞的。事实上,每个边官还不都像袁崇焕一样,如果没有诬告那才不正常。崇祯皇帝能当上皇帝,铲除阉党,就说明这个人并不傻。难道听到有人说某某边官谋反,他就不经调查杀掉?
  真实的情况是,崇祯早已动了杀袁崇焕的念头,他杀袁崇焕不是因为什么谋反,他知道袁崇焕没有谋反的意思。那么,崇祯到底因何要杀掉袁崇焕呢?
  这还得从袁崇焕的性格说起,袁崇焕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而有个性的人在官场上混往往会触犯很多东西。
  袁崇焕曾经对崇祯夸下海口:“五年之内,可以恢复全辽。”
  夸下海口,就得有实际行动,虽然袁崇焕表现不错,但后来就让人有些失望了。然而,袁崇焕做得最过分的一件事是斩杀毛文龙,虽然毛文龙不是崇祯的亲戚,崇祯也未必对毛文龙这个人有什么好感,但毛文龙作为地方大员,除了皇帝谁也无权斩他。袁崇焕这么做就是越权了,而且越的是皇帝的权,严重地违反了官场规则。
  现在的问题是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掉毛文龙呢?他跟毛文龙有仇吗?
  我们来了解一下毛文龙这个人,毛文龙躲在皮岛上,位于后金的后方,手中有四万的军队,算是个地头蛇。地头蛇往往是很难调动的,这是事实。不过,公正地说,也不能怪毛文龙。因为当时没有手机,没有传真,要给毛文龙下命令必须穿过敌人阵地,或者是坐船绕道而行,特别费事。再加上明朝指挥非常混乱,一道命令发出去,可能命令还没到毛文龙那里,上头又改变了想法。所以时间一长,大家就形成了一种定式思维:毛文龙不听指挥。
  甭管毛文龙听不听指挥,但是他的存在对明朝是有好处的,对后金是不利的。因为他可以经常骚扰后金的后方,毛文龙这人毕竟猥琐,自然会保存实力不跟八旗军正面对敌,但骚扰也是一种战术,有时候还是非常管用的战术。骚扰虽然打不死别人,但是可以让别人发狂。
  明朝的言官都是一帮整人的好手,就算你没问题他们也能揪出问题。而毛文龙还真有问题,所以弹劾他的人相当多,那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毛文龙到底有什么问题呢?说起来也有一大堆。
  毛文龙镇守皮岛八年,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朝廷既然不闻不问,毛文龙只好自己谋生。虽然说打仗毛文龙不是很在行,但是发展经济还是有一套,估计也是被逼出来的。靠海吃海,海水是没法吃,那就吃过往的商船吧,顺便倒卖一些岛上的土特产。这么一搞的话,经济果真搞得有声有色,毛文龙的兄弟们跟他吃香的喝辣的,活得也挺滋润的。
  说实话,毛文龙这人挺不容易,孤悬海外,自谋生路,顺便还牵制皇太极。虽然明朝交给他的任务他不是很积极,这也不能怪他,因为老板没发工资啊!以前的一些总督和巡抚都是明白人,挺体谅毛文龙的,所以毛文龙活得也还舒坦。
  到了袁崇焕这里就不行了,毛文龙国难当头,你不打仗不说,还一门心思敛财,太可恶了。
  毛文龙第一大罪状是经济问题,据说这八年来他的账目不清不楚,还捂着账本不让人看。用现在的话说,你毛文龙搞经济,做假账,不上税。说实话,毛文龙觉得很冤,我虽然没有上税,但是解决这么多人吃饭问题已经够难了,你朝廷呢,不闻不问,发那么一点工资,如果不搞经济,每月发军饷的钱都拿不出来。
  毛文龙第二大罪状是虚报战功,这个也是事实,不过这是当时官场的一个潜规则。虚报战功还算好的,就怕那种被人打得稀里哗啦,还对上面吹歼敌多少多少。虽然是潜规则,一旦你提出来,而且找到了证据,还是可以法办的。
  袁崇焕对毛文龙的这些猫腻心知肚明,在崇祯二年(1629年)四月,袁督师下令:“所有运往东江的船队,必须先开到宁远的觉华岛接受检查,然后再开往东江。”
  袁崇焕等于是设置了一道海关,一下子断了毛文龙的财路。听到这个命令,毛文龙感觉自己经营的“公司”要倒闭了。毛文龙遂向高层诉苦,说这样下去我没法混了,还是辞职算了。
  崇祯虽然年轻,但也是一个打太极的高手,他安慰毛文龙:“这事慢慢说,别急,一定会解决的。”
  就在毛文龙为财政发愁的时候,突然有人给他送来了十万两银子,更奇怪的是这个送钱的人居然是袁崇焕。袁崇焕只差没跟他说:“这钱是来买你命的。”
  袁崇焕究竟什么时候动过杀毛文龙的念头呢?
  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袁崇焕在京城和大学士钱隆锡谈话的时候就说过:“毛文龙这个人如果可用的话就用,如果不可用就杀掉。”意思非常明白,如果毛文龙听指挥的话就可用,不听指挥的话就杀掉。所以,那种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因为看不顺眼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
  归根结底,大局为重,只是袁崇焕心目中的大局和崇祯心目中的大局有着微妙的不同。
  为了杀掉毛文龙,袁崇焕决定先对他示好,示好才能让他疏于防备。毛文龙手下毕竟有几万人,一旦造反的话,袁崇焕估计也会头大。袁崇焕给毛文龙送去许多救济品和慰问品,并邀请毛文龙来宁远友情参观。
  毛文龙来了,袁崇焕这时要杀掉他只是举手之劳,不过他并没有这样做,确实袁崇焕政治神经不太发达,但做事还是考虑得挺周全的。他知道如果在宁远干掉毛文龙的话,皮岛的那几万人很可能会散架,几万人一旦做土匪,或是投敌,那对于国家的安全是很大的隐患。
  袁崇焕真诚地对毛文龙说:“你来这里,我很感动,过些日子我也去你那里阅兵。”
  不得不佩服袁崇焕的胆子,在毛文龙的地盘斩杀毛文龙。
  袁崇焕到达皮岛的当天晚上,两人聊得还不错。阅兵的那天,毛文龙感觉不太对劲儿,毕竟是个老江湖,出事之前多少会有一些感觉。而袁崇焕的表现却非常淡定轻松,他随身只有十几个护卫。毛文龙又觉得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
  这天晚上,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毛文龙孤身一人来到袁崇焕的营帐。于是,开始了一场决定毛文龙命运的谈话。
  袁崇焕问他:“你在岛上待了这么久了,为国家操劳得够累了,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