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风云[全八册]-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清宫太监在回忆录《清宫琐谈》中有这样的记载:“光绪本无大碍,诸医开方借以平和之剂为药,然而,太监们在光绪死前已得到光绪驾崩的消息。当时在瀛台侍疾者共六名,其中两人饿死,剩下几人食不果腹,‘因饿失血者又凡三人’。光绪死前,在床上召唤医生周某,他两眼瞪大,四次用手指指口,周某知帝饿极,但实在是没有吃的,就连他本人也三天未进食了。后来,光绪帝渐无声息了。不久,醇亲王入见,周报告说皇帝已去世,醇亲王用镜子试皇帝鼻息,确信其已死亡,于是匆匆而去。一会儿,皇后赶来探视,随后便把皇帝驾崩的消息公之于众。”
  著名金石学家、教育家启功先生的曾祖溥良当时担任礼部尚书,是主管礼仪的最高官员。根据溥良的回忆,慈禧临终前,他就守候在慈禧的寝宫外面。在宣布慈禧驾崩前,溥良看到一个太监端着一个碗出来,溥良问是什么。太监回答说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酸奶。光绪服下了这碗酸奶就驾崩了。
  光绪之死可以说疑云重重,众说纷纭,有一点是无法否认的,光绪确实死得太突然了。没有人想到光绪会突然死去,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不知道应该把皇帝葬在哪里。大家只好暂时把光绪的遗体停在梁各庄行宫,一个月后,才为光绪选好陵址,开始修建陵墓。到民国四年(1915年)时,光绪才正式下葬崇陵。此时,距离他去世已经有七年了。
  为了解开光绪暴死谜案,考古学家联合中央电视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中心、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等机构组成了专题组,经过五年多时间的研究和实验,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探寻光绪死亡之谜。
  最后得出结论,光绪死于砒霜中毒。但是究竟是谁下的毒,仍然是一个谜。
  清德宗光绪是个什么样的人
  光绪虽然是一个天子,但一生坎坷,活在慈禧的阴影里痛苦不堪,他想摆脱慈禧,可是每次受伤的都是自己。
  悲剧贯穿着光绪的一生,不但政治生活是一个悲剧,连家庭生活也是莫大的悲剧。光绪只有一个皇后两个妃子,后妃数量在中国皇帝中是最少的之一。但即便是这两个妃子,他也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去爱。
  后人总结光绪的家庭生活有八大不幸。
  不幸一:没有正常的父子关系。一般来说,皇帝的父亲也是皇帝,这种关系比较正常,天伦之爱和君臣关系并不冲突。但光绪就不一样了,他的亲生父亲必须跪在他的面前,父子之间无法享受天伦之乐。父亲不能安慰儿子,儿子也不能在受伤时扑入父亲的怀抱。
  不幸二:没有正常的母子关系。儿子都恋母,慈母之爱是一个儿子不能缺乏的,乾隆跟母亲的关系就相当好,孝子慈母,垂范天下。而光绪想见自己亲娘一面都难,相信光绪自己都觉得这个皇帝做得太累了,如果做一个普通人会幸福得多。
  不幸三:爱不起爱不得的皇后。隆裕皇后是慈禧的侄女,首先光绪不爱她,也厌恶跟她亲近。光绪清楚,她不光是自己的皇后,也是慈禧的耳目,所以很多事情都不敢对皇后说。
  不幸四:深爱珍妃却不能在一起。光绪爱珍妃,珍妃爱光绪,可是慈禧很讨厌珍妃。慈禧还将光绪唯一深爱的女人害死,这对一个皇帝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不幸五:没有正常的手足之情。一个正常人都会在乎兄弟之情,可惜光绪却不能这样,他跟兄弟相隔很多层,是君臣关系。
  不幸六:“亲爸爸”根本不亲。光绪是由慈禧抚养大的,但慈禧很少给光绪温情和母爱。相反,光绪长大后,慈禧对他多有提防,不断迫害和打击光绪。
  不幸七:光绪无儿无女,无法享受天伦之乐。
  不幸八:光绪被囚禁在瀛台,一个人孤孤单单,断绝了跟外界的联系,心灵之寂寞常人难以想象。
  作为一个帝王,光绪并不是一个昏君,他有思想,想变革,想强国;可惜他性格懦弱,在权谋方面完全不是慈禧的对手,所以终生活在慈禧的淫威之下,一生不能施展抱负。
  在历史的非常时期,如果没有杀伐决断的魄力,即使想改革,也很难有所作为。光绪想奋发有为,通过维新变法强国收权,可惜没有与之匹配的手段和铁血心肠,这注定了他的失败。
  孙中山曾这样评价光绪:“维新运动后革命之得到大步迈进,还得感谢光绪皇帝。”
  慈禧临终前的维稳安排
  1908年,也就是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已经七十四岁。这一年的十月初十是慈禧的七十四岁大寿,此时她掌握大清权柄已经四十八年了。
  大寿之前,慈禧已感觉年老体衰精力不济,她预感到自己可能来日无多。大寿虽然办得很豪华风光,但慈禧心里没多少喜庆的感觉,她更多的是担心生老病死。
  大寿那天,慈禧在西苑颐年殿看戏,看完戏后,回到仪鸾殿就寝。没想到回去不久,她就病倒了,这些天,她吃了些果饼,没想到腹泻更严重了。
  慈禧一病倒,大清帝国的大厦就摇摇欲坠,偏偏这些天光绪也在生病。朝廷大员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储君问题,慈禧并没有放弃对朝政的控制,她还是很希望自己早点病好,统治整个大清。不过,两手打算还是必需的,病中,慈禧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将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接入宫中。
  其实,这时候如果慈禧不做决定的话,各方势力都会蠢蠢欲动。当时幻想最大的是恭亲王溥伟,他是恭亲王奕䜣的孙子,从他爷爷开始就在做皇帝梦,好不容易又逮住一个机会,怎么肯放弃。甚至连奕劻父子都想做皇帝。
  此时,京城里到处传言袁世凯打算废掉光绪,立自己的哥们载振为皇帝。听到这些流言,慈禧很担心,她最担心的是奕劻和袁世凯联手,到时朝中就无人是他们的对手。为了防止情况有变,11月7日,慈禧让奕劻去遵化为自己选择陵寝。其实,慈禧这招是调虎离山,将奕劻调离京城,才能确保政权顺利过渡。
  调离奕劻后,慈禧又让铁良统领一镇的兵力镇守京城,倘若出现乱子,在第一时间弹压。
  虽然慈禧心里已有算盘,但在接溥仪入宫之前她还是召见了张之洞、世续等重臣,询问他们立嗣的问题。张之洞等人实话实说,觉得应该立一个长君,国有长君社稷之福。这些人心里都想,如果再立小孩子的话,恐怕又会出现太后垂帘听政的事。所以,大家一致主张立载沣。当时载沣已经二十五岁,已经担任军机大臣之职。
  慈禧经过反复权衡后,决定立溥仪为储君,载沣为摄政王。载沣是光绪皇帝的异母弟弟。
  11月14日,光绪驾崩。此时,慈禧的病情也越来越重,近乎弥留。慈禧不愧是女强人,在如此重病的情况下,依然打起精神召见载沣、奕劻(接班人确定后,奕劻便回来了)、张之洞、袁世凯等人进宫,正式宣布新皇帝的人选:溥仪当皇帝,继承大统,同时过继给同治和光绪。
  临死前,慈禧对自己一生做出了总结:“我几次垂帘,不了解内情的人还以为我贪恋权势,其实是情况逼得我不得不这么做。”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快死的人是不会撒谎的,但是慈禧的总结告诉我们,有些人就是要死了也不会改变撒谎的习惯。
  慈禧还剩最后一口气的时候,忽然颁布了这样一道诏书:“以后不准再让妇人干政,后宫干政与本朝家法相违背,必须严格限制。同时也不要让太监干政,明末亡国的教训殷鉴不远。”
  我们不要把慈禧这些话当真,她弄权了一辈子,最后还说这样的话,很典型的得了好处还卖乖。再说了,大清的气数也快完了,不会再有妇人有机会弄权了。
  慈禧的生活习惯
  慈禧是个很注重养生的人,衣食住行非常讲究。
  慈禧的衣服由江南制造专门负责,成千上万,不可计数。有一次慈禧东巡,随身带了两千多件衣服,一次出行就带这么多衣服,可见这个女人之奢侈。如此挥霍民脂民膏,大清还有不亡的道理吗?
  对于饮食,慈禧就更加讲究了。慈禧设立了一个专门为她做饭的御膳房,御膳房下面又设了五个局,分别为荤菜局、素菜局、饭局、点心局、挂炉局。
  慈禧的御膳房规模庞大太监众多,很多厨师专门只做一两个菜,每一样菜、每一种食物都要做到相当可口。慈禧的口味非常刁,她一口就能吃出味道是否地道。有一次去清东陵,烧麦的刘师傅未能随行,便让另一个厨师代做。没想到慈禧尝了一口就勃然大怒,立即让去召刘师傅过来亲自做。
  在慈禧的菜单上有四千多种菜,慈禧最爱吃的食物有:小窝头、饭卷子、油性炸糕、烧麦、黄色蛋糕、炸三角、荷叶粥、肉粥、绿豆粥、小米粥、薏仁米粥、果料粥、粳米粥、佛跳脚。
  除了饮食挥霍之外,在养生方面慈禧还有一些特殊的习惯。
  比如,她喜欢喝人乳,在慈禧看来,每天喝一点人乳,既可以美容又能养生。所以,慈禧有一批固定的乳母,慈禧从年轻时就有喝人乳的习惯。
  此外,慈禧还特别喜欢吃鸭子,她最爱吃的有清炖肥鸭、清炖鸭舌、盐鸭掌、熏鸭等等。
  在吃方面,慈禧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以至于有人说:“慈禧的一生,简直是为吃而存在的。”慈禧每一次就餐,至少要有一百多道菜。
  我们再来看看慈禧的爱好。
  慈禧虽然文化水平不高,批阅奏折时经常错字连篇,但她还是很喜欢附庸风雅的。她曾经请一些书法一流的女人教自己练字,除了书法之外,她还爱好绘画。当然,她绘画的功夫不怎么地,但不管怎么说,能有这份心思也算是不错了。
  慈禧知识水平固然不高,但还是很喜欢看书的。史书太难看,她主要是看《封神演义》《三国演义》之类的书,而且还从这些书中学习治国的经验、权术的技巧。当然,慈禧最大的爱好还是听戏。
  总的说来,慈禧的兴趣非常广泛。
  她是一个爱权力的女人,也是一个爱美的女人,更是一个爱财的女人。我们可以说,慈禧一生中最爱的还是权力,排名第二的就是自己的生命了,排名第三的绝对是财产。慈禧爱财如命,聚敛了大量的财富。慈禧收集了大量的珍奇异宝,根据德龄的记载,她仅仅在一个房子里就看到了三千多盒珠宝。
  无论如何,这个穷奢极欲的女人离开了多灾多难的人世。在临终前她虽然做了周密的安排,但人算不如天算,辛亥革命的爆发,终于让清王朝寿终正寝。
  
  第十一章 载沣与袁世凯斗法
  
  载沣虽然不相信光绪是袁世凯害死的,但他确实有惩治袁世凯的意思,袁世凯重兵在握,对清廷已经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威胁。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话,将来清廷势必受制于袁世凯。而且载沣很清楚,袁世凯一路鼓吹君主立宪,就是想搞垮清政府。
  可怜的摄政王
  溥仪能当上皇帝不光是因为他是醇亲王奕的孙子,还因为他的外祖父是荣禄。荣禄是慈禧的宠臣,传说慈禧在进宫前就爱上了荣禄,执掌权力后,跟荣禄的关系更为暧昧。再说了,荣禄也是一个实力派,手握兵权。
  溥仪被抱进宫时才三岁,那时慈禧距离死亡还有三天,根据溥仪的说法,他对慈禧没有好印象,溥仪回忆说:“我记得自己忽然处在许多陌生人中间,在我面前有一个阴森森的帷帐,里面露出一张丑得要命的瘦脸——这就是慈禧。”当时溥仪坐在地上号啕大哭,慈禧让人给他一串冰糖葫芦,溥仪将冰糖葫芦摔在地上,慈禧当时很不高兴。
  在为慈禧和光绪举办丧礼的时候,溥仪坐在宝座上很不耐烦,大哭大喊。载沣在旁边只好尽力哄溥仪:“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载沣无心中说出了很不吉利的话,很多大臣纷纷猜测,认为这是不祥的话。果然,三年后,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倒台。
  溥仪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是一个好男人,但不是一个好的政治家,他为人很随和,而且喜欢清静,在生活上追求舒适和安闲。载沣喜欢读书,对政治的兴趣反而不是很大。载沣是一个学者式的人物,不抽烟不喝酒,生活单调而无趣。听说慈禧让自己带着溥仪入宫,他是不愿意的,也是无奈的。
  像载沣这样手腕平庸的人要想稳住局面是不可能的,在乱世中,如果没有相当的手腕不可能稳住局面。当时全国最有权力的人是袁世凯,载沣既然当了这个摄政王,出于一种责任感,他也必须干一番事情。
  首先是中央集权,将权力从袁世凯那里夺过来,在和袁世凯争权的过程中,载沣明显感觉到非常吃力。确实,一个好男人是不可能斗得过袁世凯这样铁血的人物的。
  其实,到了载沣摄政的时候,清帝国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只有一双强有力的手才能把权力分散的帝国捏合在一起。
  国内的地方势力几乎就快形成割据,清政府对地方督抚的影响力日渐减弱,而帝国主义又在中国肆意瓜分。日本和俄国在东三省活动,几乎把东三省当成自己的领土。最要命的是国内的反清运动此起彼伏,载沣虽然想尽办法镇压,但越镇压,反清活动就越猖狂。
  朝政也相当腐败,载沣拿这些腐败的官员毫无办法。看到朝廷官员结党营私,只顾着自己的利益,而大清帝国却摇摇欲坠,载沣非常痛心。人浮于事,载沣想改变却力不从心,更让他气愤的是他的妻子瓜尔佳氏却带头给他抹黑。瓜尔佳氏喜欢钻戒,一些官员投其所好,这样一来,载沣想惩贪也不知从何下手了。
  最棘手的问题还是财政,载沣摄政时清廷国库空虚,所有部门都只知道伸手要钱,对外赔款早就让清政府欠下了一屁股的债。
  载沣面对的就是这么一个内外交困的局面,但既然接手了这个烂摊子,那么就得干下去。
  载沣决定先从袁世凯下手。
  排挤袁世凯
  光绪死后,远在海外的康有为散布消息说光绪是袁世凯害死的,他接连发出《光绪帝上宾请讨贼哀启》和《讨袁檄文》,指责袁世凯是谋害光绪帝的头号凶手,请求载沣惩治袁世凯。
  载沣虽然不相信光绪是袁世凯害死的,但他确实有惩治袁世凯的意思,袁世凯重兵在握,对清廷已经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威胁。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的话,将来清廷势必受制于袁世凯。而且载沣很清楚,袁世凯一路鼓吹君主立宪,就是想搞垮清政府。
  载沣摄政后,首先冷落袁世凯,重用张之洞。
  不久,就有人站出来说袁世凯是个奸诈小人,让载沣惩治他。御史赵炳麟借机上疏,说袁世凯是曹操刘裕之流,不仅结党营私,而且把持军权,如果不拿掉他,势必危及大清江山。
  至于朝廷的一些元老更是主张杀掉袁世凯以绝后患,载沣确实动了杀害袁世凯的念头。
  奕劻听说载沣想杀掉袁世凯,立即找到载沣,愤怒地说:“你要杀袁世凯不难,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杀了袁世凯之后,北洋军造反你能镇压得了吗?”
  奕劻这一说,就把载沣吓清醒了,载沣只好放弃干掉袁世凯的想法。不光奕劻不同意杀掉袁世凯,朝中一些元老也不同意,譬如张之洞,他认为新君继位,维持稳定为第一要事,现在杀掉袁世凯势必会引起国内政局的动荡,到时候遭难的还是大清,还是天下的百姓。
  袁世凯侥幸逃过一劫,不过他很清楚,自己现在是载沣的眼中钉,迟早他会除掉自己。鳌拜和肃顺的例子就在眼前,这段时间,袁世凯被吓坏了,呆在府里不敢出门。后来想来想去,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一天晚上,袁世凯狼狈不堪地换上普通人的衣裳,惶恐不安地离开了北京。回到天津后还觉得不踏实,想偷渡到日本去。他的门生杨士骧知道此事,让自己的儿子杨毓瑛去找袁世凯,转达自己的意思:这时候千万不能逃到日本,如果逃到日本的话就等于是叛国,说明自己底气不足,于今之计,最好的就是立即返回北京,以不变应万变,你本来就没有犯罪,应该理直气壮地待在北京。
  袁世凯终于被说服了,又偷偷地跑回了北京。到了北京后,载沣给他下了一道圣旨,这道圣旨很有意思,以溥仪的名义发布:军机大臣袁世凯为国家出力很多,是国家的栋梁,朕继位以后很希望袁世凯继续为国家效力,可惜袁世凯患上了足疾,行走十分困难,不能继续为国效力,所以朕特许他回家养老,以示朝廷对大臣的体恤之情。
  收到圣旨时,袁世凯大汗淋漓,他很担心载沣会宰了自己,现在知道性命无忧,总算心里一块石头落地。虽然职务全丢,但终究保住了一条性命,袁世凯还是觉得庆幸。
  收拢兵权
  载沣对于兵权是非常重视的,这可能跟他出使德国的经历有关。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载沣以皇帝兄弟的身份出使德国,德皇让亨利亲王招待载沣,亨利带着载沣参观了德国军队。这次参观给载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亨利告诉载沣,在德国皇室里,皇家子弟全部都是从陆军学校毕业。他们从低级军官一直升到高级将领,因此德国的军权牢靠地掌握在皇室的手中。
  载沣回国之后,把德国的这种军事思想转告给光绪,认为大清应该模仿德国,皇家子弟必须掌控军权。订/阅/v/信/whair004
  载沣监国后,想把军权牢牢地抓住。1908年十二月初三,载沣颁布了一道诏书,宣布禁卫军的指挥权归摄政王。载沣还派人出洋考察,回来后训练禁卫军。宣统二年,载沣又提出振兴海军和陆军,命肃亲王善耆、镇国公载泽、兵部尚书铁良、提督萨镇冰创办海军。我们知道,李鸿章本来已经创办了海军,但是中国海军在甲午中日海战中全军覆没。
  为了将陆军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中,载沣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前各省督抚都身兼陆军部尚书和侍郎等职,载沣觉得这样不行,只会让督抚的权力过大,于是决定将各省的兵权回收到中央,各省督抚如果要调兵的话,必须先经过中央部门的同意。在中央,载沣把军权交给自己的兄弟们,贝勒毓朗管理军咨处事务,载沣六弟载洵掌管海军,七弟载涛掌管禁卫军。
  在载沣看来,对自己掌管军权威胁最大的是袁世凯的北洋集团,所以他重用大量留洋的留学生,企图取代袁世凯北洋海军的势力,他将一批忠于自己的留学生放到军队的重要岗位上。
  载沣急欲振兴大清,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载沣任命的这些人不具备军事领导的才能。这些八旗子弟已经完全丧失了祖先们的尚武传统,这些人要想在军队中站稳脚跟是不可能的。
  袁世凯回老家
  1909年1月6日,袁世凯拖着沉重的身体,疲惫不堪地来到北京火车站。送行的人只有寥寥几个,跟袁世凯红透半边天时的情况完全不同。
  送行的几人之中就有张之洞,张之洞虽然在政治上是袁世凯的对手,但两人多少也有惺惺相惜的感觉。看张之洞来送自己,袁世凯动容地说:“你就不担心会连累自己?”
  张之洞苦笑说:“项城你走了之后,恐怕很快就轮到我了。”
  袁世凯和张之洞、严修、杨度等人告别后便踏上了前往河南的列车,这是一辆绿皮火车,也就是最普通的那种。可见,袁世凯懂得低调做人的道理。
  在火车上,袁世凯越想越心酸,觉得这个世道真的太炎凉了,以前自己得势时门槛都被人踏破,现在居然没几个人来送自己。
  袁世凯想到自己的恩人翁同和,翁同和被贬谪时,朝中没有一个人敢为他说话,最后无限凄凉地还乡了。到了天津时,袁世凯听说他来了,也不敢见他,却给他写了一封信,上面还附了一张银票,让人送给翁同和,当翁同和看到袁世凯的书信,竟然当着来人的面哗哗流泪。
  袁世凯跟家人的关系不是很好,他曾因为葬母之事得罪过家人,所以他到了河南境内后,并没有回项城老家。袁世凯究竟因何得罪了家人?事情是这样的,袁世凯生母刘氏去世的时候,他正在山东剿灭义和团。袁世凯曾提出想回家守丧,但遭到慈禧的拒绝。因此,他母亲的遗体一直没有得到正式的安葬。当上直隶总督后,袁世凯才有时间回家葬母。
  袁世凯的母亲是庶出,根据当地的规矩,庶出的小妾不可以从正门出殡,也不能葬在祖坟的正穴中,更不可以跟丈夫合葬,合葬的位置是留给正妻的。
  袁世凯常年在外奋斗,没有多少时间孝敬母亲,母亲死后,袁世凯非常伤心。现在家里人要用这种待遇葬自己的母亲,说什么他也不肯答应。他一定要母亲从正门出殡,还要葬在祖坟中,与自己的父亲合葬。全家人都不同意,认为袁世凯疯了。袁世凯无奈,居然跪在地上求主持葬礼的二哥袁世敦通融一下,但袁世敦丝毫也不通融。
  袁世凯大怒,居然带着一帮军人过来,要强行给母亲从正门出殡,这么一来他把全家人都给得罪了。家人不同意他母亲葬在祖坟里,固执的袁世凯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