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清风云[全八册]-第1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袁世凯大怒,居然带着一帮军人过来,要强行给母亲从正门出殡,这么一来他把全家人都给得罪了。家人不同意他母亲葬在祖坟里,固执的袁世凯买了一块坟地,单独安葬母亲。
从此之后,袁世凯就与家人互相不往来。
袁世凯这次回河南,选择在彰德府北门外的洹上村落脚,彰德就是现在的安阳,洹上村是安阳的一个风景不错的村庄。村口有一条小河,人称洹水。
寄情山水,韬光养晦
一般说来,官场失意的都会选择寄情山水,自古以来大家都是这么干的。其实这不光是失意后的一种派遣,更是一种韬光养晦的做法,官场起起落落,总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洹上村风景宜人,天津有个大款在这里买了个别墅,这个别墅占地两百多亩,里面林荫葱翠,鸟语花香。袁世凯一看,这倒是个好地方,便出高价买下了这个别墅。袁世凯开口要买房子,这个商人就是不想卖也不行了。
袁世凯买下这个房子后,开始进行改装,他差点把这个庄园弄成碉堡,当地的地方官知道袁世凯是个大人物,所以特地派来了一支兵马保护袁世凯。
之后,袁世凯便过着不问世事光风霁月的生活。
袁世凯的别墅前有一个小池塘,里面长满了荷花,到了六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起来美极了。袁世凯还在院子里开辟了一个花园,里面种着各种奇花异草,他为这个花园取名为“养寿园”,还将花园里的楼阁题名为“养寿堂”,主楼旁边的侧楼题名为“谦益堂”。
养寿堂和谦益堂的名字可是大有来历,“养寿”和“谦益”是慈禧赐给袁世凯的两个词语,算是对袁世凯的规劝和忠告。慈禧是一个非常老辣的女人,一下子就指出了袁世凯的缺点,并建议他适时注意和改正。袁世凯家族里的男人很少有活过六十岁的,慈禧给他“养寿”二字就是建议他多注意养生,别太汲汲于权力;“谦益”是建议袁世凯不要居功自傲咄咄逼人,要学会低调做人淡定为官。
袁世凯用慈禧给自己的赐字命名两个楼,用意非常清楚,他相信自己一定能东山再起,现在正是韬光养晦的时候。
隐居的这段日子里,袁世凯用了很大的心思反思自己在官场上的失败之处,他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不够低调不够谦虚,而且修养不够,过于锋芒毕露,过于迷恋权力,所以才招致众人的嫉恨,做官最关键的是知进退。
闲云野鹤的日子倒也惬意,袁世凯经常到洹水去钓鱼,还自诩为陶渊明的弟子。
但袁世凯天生是一个政治动物,他是不可能放得下政治的,闲暇之余,他写下了一些诗,这些诗最能反映他的心态,譬如《忆庚子旧事》:八方烽举古来无,稚子操刀建远谟。
惭对齐疆披枳棘,还临燕水补桑榆。
奔鲸风起惊魂梦,归马云屯感画图。
海不扬波天地肃,共瞻日月耀康衢。
这首诗名为怀旧,其实反映的还是他念念不忘政治和权力的心理。另一首诗就更直接地表达了他对于壮志未酬的遗憾: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士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
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为了让朝廷相信自己归隐,袁世凯还和哥哥袁世廉在船上钓鱼合影,照片中,袁世凯披着蓑衣,手持钓竿,一副醉心于山水的样子。袁世凯将照片印了几百张,分发给亲朋好友,还让人把自己的诗歌连同照片发表在报刊上。照片和诗一登报刊,立即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袁世凯很希望载沣能注意到自己,重新起用自己,袁世凯实在有些闲得无聊了。载沣正处于焦头烂额的关头,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起用袁世凯的。
载沣最痛苦的是,大清国在他手中并没有好转,反而一天不如一天。国家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财政拮据。载沣不懂经济,没钱只知道向洋人借钱。只可惜载沣跟洋人没有交情,载沣开口,洋人并不借。到了这地步,载沣只好向老百姓伸手要钱了。乱世中,老百姓本来就很苦,你再向他们伸手要钱,他们只好造反了。
载沣不用袁世凯,袁世凯就只好继续养老了。虽然袁世凯在家里休养,但是他生日的时候,老部下们纷纷过来拜访他,这些人主要是北洋集团的人物,有张勋、段祺瑞、王英楷、刘冠雄等人。由此可见,袁世凯虽然退休,但是实力仍在。
部下过来拜寿,袁世凯是喜忧参半,一来高兴这些人还没忘记自己,二来担心部下如此举动会引起清廷的猜忌。这时候大清的国运已经快消耗殆尽了,所以袁世凯的这些部下才敢明目张胆地过来拜见他。
这一切是不是预示着袁世凯很快就要复出呢?
第十二章 扶不起的大清国
对于革命,统治者从来只有一个政策:镇压镇压再镇压。镇压命令虽然是由载沣下达的,但载沣委实是一个软弱的人,看到大清帝国风雨飘摇,他经常被吓得一个人偷偷哭泣。汪精卫行刺他后,他有时吓得连家都不敢回。
宪政也不管用
让家天下的封建皇权实行宪政改革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没有外敌的入侵,清廷可能永远都不会想到要进行宪政改革。
载沣掌权后,本来是不打算进行宪政改革的,但是来自国内外的压力非常大,他不能不有所作为。清廷从实行宪政的第一天起就表现出迫不得已的姿态,这注定了他们不可能是真心改革。
宣统登基第二天,载沣宣布预备立宪按原计划执行。各省的督抚担心载沣只不过是做做姿态,联名上书,要求清廷立即召开国会,讨论宪政事情,但遭到载沣的拒绝。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反清活动也日益高涨,各地不断出现暴乱和攻打衙门的事件。对此,载沣也没有什么良策,无非就是镇压。
预备立宪开始后,也进行了一些改革,首先是官制改革。官制改革主要是模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创建内阁,并设立总理大臣一名,左右副大臣两名,各部尚书均为内阁政务大臣。官职改革大体是模仿三权分立制度,废除了清朝的三法司制度,也就是说废掉了都察院、大理寺和刑部,改而创建一套完整的司法系统。除了在中央,在地方上也进行了一些官制改革,这些改革虽然都很好听,但并没有收到实质性的效果。
在官制改革中,设立了资政院,资政院是一个临时性的机构,相当于国会的前身。资政院的主要事务是做好国家预算、制定国家政策、负责税收和公债等事务、制定和修改法典(但不能制定宪法)等等。
如果说资政院相当于西方国家的上议院的话,那么咨议局就相当于下议院。咨议局的议员由各省督抚推荐和考核,部分地反映了民意。但这些改革其实根本还是换汤不换药,真正的权力还是操纵在皇室和督抚手中。
立宪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地方自治,这是出洋考察的五个大臣总结出来的经验,回来后他们力荐中国实行地方自治,他们说:“考察西方强国,他们所以强大最大的原因在于实行地方自治。”
地方自治在戊戌变法时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湖南就实行地方自治,张之洞把湖南经营得非常好,为全国做了一个表率。
咨议局成立后,实业家张謇带头发动了大规模的国会请领活动,张謇请求在宣统三年召集国会,同时请求设置责任内阁。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清廷坚持预备立宪九年后才召开国会。虽然请愿活动给清廷构成了很大的压力,但仍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
对日本低头
慈禧治国很有一套,那就是宁可让国家断送在外敌手中,也不要让国家落入“奴才”的手中。那意思很明显:严防家贼,对外国人要好一点。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的扩张欲望空前高涨。日俄战争后,日本又夺取了朝鲜,随后,它的目光紧紧盯着中国的东北和蒙古。1906年,日本成立了“南满洲铁路株式会社”和关东都督府。这两个机构的成立就是为了侵略东北做军事准备,借公司之名实行武备之实。
日本对东北的侵略首先是从修铁路和开矿开始的。宣统元年(1909年)正月初十,日本向清廷提出了安奉铁路问题,要求清廷允许日本人在丹东和沈阳之间修铁路。日本还想把这条铁路和朝鲜境内的汉城连接起来,计划在鸭绿江上架铁桥,以便对东北进行军事侵略和资源掠夺。
日本方面还要求将铁路改为宽轨,并改变之前的路线,以便多占有一些土地,还声明要派兵保护铁路。清廷让东三省总督锡良与日本人交涉,锡良尽全力维护中国的主权,不对日本人妥协。日本见锡良不妥协,居然公开对清廷发表照会,表示日本将自行执行,不管清廷的态度。
中国政府还没有同意,日本人已经开工了,清政府懦弱无能,不敢阻止日本人。日本就这样霸王硬上弓,根据自己的规划开始修建铁路。看到清廷如此软弱,日本的要求不断升级。
抚顺煤矿本来是由中国商人在经营,中国商人曾向俄国人借款,日本借口说这个煤矿是俄国人的产业,日俄战争之后,霸占了抚顺和烟台两处煤矿。清廷让日本归还,日本人却说这是俄国人的产业,拒不归还。后来,经过艰难的交涉,日本表示愿意向中国缴纳一定的税收。
还有就是间岛问题,间岛是中朝边境的一块沙滩地,有两千多亩。日本占领朝鲜后,以保护国的名义肆意干涉间岛领土问题。日本不断地让朝鲜人民向间岛周边地区渗透,然后以保护朝鲜人民为由,侵占中国的领土。日本想将延吉厅据为己有,清廷跟日本公使严正交涉,在如山的铁证面前日本理屈词穷,不得不承认延吉厅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过,日本要求中国在其他问题上进行让步,须以图们江为中朝两国边界,日本可以在图们江以北设置领事馆。此外,日本还要求修筑吉会铁路,日本修筑这条铁路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军队运输。
日本在东北的扩张行为一发不可收十,给清廷造成了巨大压力,清廷虽然想遏制日本,无奈力量不够。
清廷想通过美国来遏制日本,要知道在日俄战争中,美国给予了日本经济上的援助。美国并不是好心要帮助日本,而是比较看好日本,愿意在日本身上投资。美国想等日本击败俄国后,与日本分享东北的利益。没想到日本击败俄国后,居然想独占在东北的利益。美国无奈,只好放弃对日本的幻想,打算直接从清政府的手中取得铁路的修筑权。当时奉天巡抚唐绍仪跟美国领事司代德接洽,想让他们尽快修筑新法铁路。日本得知此事后,悍然进行阻止。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个法案,准备将庚子赔款美国所得的一部分退还给中国,在中国兴办文化和教育。清廷得知此事后,任命唐绍仪为专属大臣,前往美国致谢。日本得知唐绍仪出使美国后,很担心中美联手,于是采取一种积极的姿态建议美国就远东问题进行谈判。
美国也不愿跟日本闹僵,接受了日本的建议,唐绍仪到达华盛顿的时候,美日两国已经签订了《罗脱——高平协定》。在协议中,两国表示允许太平洋地区维持现状。这等于是表示美国默认日本在东北的所作所为。唐绍仪原本还想“以夷制夷”,结果此次访美只搞定了庚子赔款的事情,其他事情都没有做成。
1910年4月25日,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代表来到中国。司代德是美国银行团的代表,司代德这次来主要是讨论在东北和湖广修筑铁路的事。清廷很乐意美国在东北修铁路,遏制日本的势力。司代德信心十足地说,可以排除日俄的干涉。8月19日,双方签订了《锦瑷铁路借款草合同》。在这个合同中,中方急于用美国来牵制日俄,所以给予了美国非常大的优惠。
后来清廷看到,根据合同中国的利益损失惨重,因此决定不予批准。美国没有料到清廷会推翻原议,美国国务卿诺克斯一时之间找不到出口,居然提出让日本和俄国交出在满洲的铁路,由其他国家组织共同接管,这就是所谓的“满洲铁路中立化”方案。
日俄对这个中立化的方案不屑一顾,他们照会美国和中国,美国在东北所做的一切必须先经过日本的同意,日本有权控制修铁路过程中的一切。由于日俄从中阻挠,美国的计划无法实现。
自己实力不强,想靠以夷制夷来牵制日俄这些虎狼,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可能的。
血腥镇压革命
一个王朝的衰落一定伴随着此起彼伏的起义,清朝本来就是外族入主中原,在康雍乾盛世时,起义尚且不断,更不用说日益衰落的晚清了。
载沣摄政时,官僚机构已经非常臃肿,人浮于事。宣统刚继位时,安庆就爆发了革命党人起义。1908年3月28日,黄兴在钦州发动起义。此后,全国各地风起云涌。
除了起义之外,革命党人还积极组织暗杀行动,最著名的莫过于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令人称奇的是载沣并没有杀掉汪精卫,倒不是载沣厚道,而是汪精卫朝中有人。
对于革命,统治者从来只有一个政策:镇压镇压再镇压。镇压命令虽然是由载沣下达的,但载沣委实是一个软弱的人,看到大清帝国风雨飘摇,他经常吓得一个人偷偷哭泣。汪精卫行刺他后,他有时吓得连家都不敢回。
革命发生后,清廷展开了血腥镇压。熊成基率领马炮营在安庆起义后,带着一千人围攻安徽巡抚朱家宝。朱家宝死守城池,同时命令长江上舰艇袭击起义军大营,起义军很快就支持不住,往合肥撤退。两江总督端方命令清军毫不留情地追剿,起义军作鸟兽散。
当然,清廷最担心的还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清廷要求沿海督抚要严防同盟会成员回国。
宣统元年(1909年),湖南发生水灾,当地官绅趁机囤积粮食,抬高物价,民不聊生,许多老百姓饿死。民情沸腾,接下来可能就是暴乱了。第二年三月,长沙人民开始抢粮食。官府派兵来镇压,老百姓不服,几万人围住巡抚衙门。湖南巡抚下令开枪,打死了几十人。群情更加汹涌,连外国人都出来协助清军镇压,最后抓了几百人。
1910年春节期间,广东新军与警察发生了冲突。新军大多是一些有革命思想的人,革命党人倪映典趁机在新军中发动起义,一千多人加入起义阵营。清廷派水师提督李准前来镇压,当场击杀上百名新军,生擒几十个头目。
这一年山东莱阳的几千饥民在曲诗文的领导下举行起义,围攻莱阳城。山东巡抚孙宝琦立即派兵镇压,血洗起义各村,屠杀上千乡民。
起义活动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举行起义,清廷命令两广总督张鸣岐和水师提督一同镇压,革命之火被扑灭后,八十六个革命党人遇难。
战火已经在中华大地上燃烧起来,起义之火虽然一再被扑灭,但神州的上空正酝酿着一场更大的风暴。
第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
武昌起义爆发,全国震惊。住在洹上村的袁世凯自然也听说了,清廷大多数官员听到武昌革命的消息既感到震撼又感到害怕,唯独袁世凯脸上浮上一丝微笑,他明白自己出山的机会到了。
一场意外引发辛亥革命
镇压黄花岗起义后,清廷宣布了铁路国有政策,等于是国家垄断经营铁路。这在今天看来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大家知道一切都是国家的,但是当时激起了大量资本家的反对,资本家联合人民发动了大规模的保路运动,各省还派遣代表进京,抗议朝廷的政策,要求清廷赶快推行宪政,组织内阁。
清廷面对国内的压力,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的姿态,撤销了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由奕劻担任内阁总理。
这个结果出来以后,全国人民都不满意,纷纷说新成立的内阁不过是皇家内阁,这倒是一点都没错,内阁大臣基本上都是满洲贵胄。
清廷这么做让很多人放弃了最后的希望,他们认为要让这个政府改革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推翻清廷,创建民主共和国。
眼看着革命的风暴就要席卷全国,载沣急得焦头烂额。这时,奕劻把眼光投向了那个在洹水边钓鱼的袁世凯。
清廷让袁世凯的老师张謇先去探探袁世凯的意思。张謇找到袁世凯后,两人聊了很多无关紧要的事情,最后张謇说到正题:“你出山的时候到了。”袁世凯狡猾地说:“如果蒙皇上不弃的话,我当然应该万死不辞为国家效劳。”
奕劻等人看到机会来了,经常恳求载沣起用袁世凯,说现在如果不用袁世凯大清就要亡国了,就连载沣的亲弟弟也认为现在非袁世凯不能收十局面。
可是载沣对袁世凯非常忌惮,始终不能下定决心让袁世凯复出。
武昌起义并不是一次有预谋有组织的起义,其实它的爆发有很大的偶然性。在武昌起义爆发前,武汉有两个反清的社团,一个叫文学社,一个叫共进会。这两个社团多多少少跟同盟会有些联系,它们的共同点是推翻清朝,创建民国。文学社和共进会都是由热血青年组成,他们身上涌动着一股热血,他们想推翻清王朝,但明显实力不够,所以他们计划策反新军。
文学社和共进会原本计划在辛亥年的年中举行起义,但筹划不是很周全,于是想邀请同盟会几个元老做带头大哥,他们希望黄兴和宋教仁等人能挑这个头。但是,同盟会这些人没有如期来武汉,文学社和共进会的人决定推迟起义时间。
然而,一场意外却让这场革命提前爆发。
1911年10月8日下午,共进会的头目孙武正在汉口的俄租界里试验炸弹,孙武原本是想用炸弹打出革命第一声炮响。没想到试验过程中出现了意外,炮弹居然自爆了,估计这炮弹是个国产货。炮弹爆炸后,孙武也受伤了,不过伤得不是很严重,这再次证明了炮弹是个国产货。
炮弹爆炸后,惊动了俄国人,俄国人立即派兵把孙武的住处包围,逮捕了一些共进会的人。文学社那边听说共进会的兄弟被抓了,非常着急。文学社的首领蒋翊武在11月9日晚上召开会议,宣布连夜起事。
就在文学社宣布起事不久,有人密告官府,官府连夜过来抓人,抓住了文学社的三个领导人彭楚藩、杨宏胜和刘复基。蒋翊武身手非常敏捷,居然让他翻墙逃走,由此可见,多做一些体育锻炼是有好处的。
彭楚藩、杨宏胜、刘复基三人被抓走后,很快就被处死。
本来,眼看着革命之火将被扑灭,怎么反而会提前爆发呢?
事情是这样的,文学社和共进会在策反之后,很多新军士兵已经秘密加入他们的社团。当时,湖广总督瑞澂是个满人,对新军极不信任,上任之后肆意打压新军。结果新军人心涣散,许多人从心理上已经倒向了革命党人。
10月10日晚上,新军工程第八营副班长金兆龙和士兵程定国正在擦枪,工程营后队第二排排长陶启胜看到他们擦枪,起了疑心,问道:“都晚上了,又没有什么任务,你们擦枪干吗?是不是想造反?”
金兆龙和程定国早已加入了共进会,是革命党人,听陶启胜这么说,金兆龙还以为事情已经败露,心想只能豁出去了,干脆说道:“造反又怎样?”
说完,程定国端起枪,崩掉陶启胜。
程定国这一枪打响了武昌起义的首义精神,许多新军高喊“起义”,金兆龙振臂一呼,潜伏在清军的革命党人纷纷拿起枪杆子。由于起义军群龙无首,大家便推举新军中官职最高的吴兆麟担任革命总指挥。
起义事发突然,又气势汹涌,许多清军吓破了胆,以为武昌一夜之间已经被革命党人控制。第二天早上,起义军就攻下了总督衙门,随后接连拿下武汉三镇,武汉彻底成为革命党人的天下。
袁公出马一个顶俩
武昌起义爆发,全国都震惊。住在洹上村的袁世凯自然也听说了,清廷大多数官员听到武昌革命的消息既感到震撼又感到害怕,唯独袁世凯脸上浮上一丝微笑,他明白自己出山的机会到了。
刚开始的时候,清廷的很多官员还认为造反的不过是一小撮乌合之众,只要随便派个人去镇压,这些造反的人就会一哄而散。有很多人请教袁世凯当时的时局,袁世凯笑着说:“瑞澂和张彪不过是两个外强中干的人物,指望他们平定叛乱不可能。摄政王载沣更是眼高手低,根本不可能稳住局面。这些革命党人绝非一些乌合之众,要拿下他们绝不是那么容易的。”
有人建议说:“眼下这种形势,非袁公出山不可了。”
袁世凯听了,笑了,但是他很清楚,现在是非常时期,绝对不可以轻举妄动,非常时期更要镇定。
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就在家里等,他知道肯定会有人来找自己。清军中最有战斗力的就是北洋军,但北洋军除了袁世凯谁也指挥不了。
果然,这次朝野上下一片呼声,请求让袁世凯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