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清风云[全八册]-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努尔哈赤只能给大福晋安个“盗窃罪”的罪名,但这个罪名明显太荒谬了,大福晋贵为皇后,要多少钱还不有多少,犯得着盗窃吗?
  受到伤害的努尔哈赤痛苦地问富察氏:“我给你的金银珠宝和荣华富贵还不够多吗?你穿着别人穿不着的名贵绸缎,我金山银山地养着你,你居然不爱我,蒙蔽我的双眼。不看我,却去看其他的人,我想不杀你都难啊!”
  不过,努尔哈赤还是狠不下心来杀掉富察氏:“我就是杀你十次也不过分,但是想想你死了后,我那几个心肝宝贝将会哭成什么样啊!我不忍,我不忍啊……”
  既然努尔哈赤不忍心杀掉富察氏,那么富察氏又是怎么死的呢?
  莫非富察氏是因为羞愧自杀的?答案是:否。对富察氏之死,正史上根本没有记载,但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在《清史稿·莽古尔泰传》中,在大凌河围攻祖大寿的时候,莽古尔泰和当时的皇帝皇太极发生了冲突。莽古尔泰很冲动,也很无礼,不顾弟弟的阻止,对皇太极破口大骂,还准备拔刀砍过去。皇太极非常愤怒,说了一句让人吃惊的话:“你算什么东西,敢在我面前嚣张,你不过是个亲手杀掉母亲获取宠信的家伙!”(是固尝弑其母以邀宠者!)
  皇太极的话中充满了蔑视,洋洋清史中,幸亏皇太极发了一次怒,否则我们也许永远不知道富察氏真正的死因。
  写到这里,大家都对莽古尔泰很失望,母亲就算出出墙,也没有必死的理由啊!就算该死,动手的也不该是儿子。亲手杀死母亲的儿子肯定不是好儿子,这样的儿子肯定也不会有好下场。后面我们会看到,莽古尔泰的下场很惨。
  
  第十章 后金缔造者
  
  等到明神宗反应过来的时候,努尔哈赤的势力已经成形了。最后一次朝贡,也就是第九次朝贡,努尔哈赤自己没去,派遣了十几个人的使者,随便拎点儿东北的土特产,扔给万历皇帝:“要不要就随你咯!”
  八旗制度
  我们现在对八旗制度津津乐道,其实八旗制度并不是女真族的传统,而是努尔哈赤独创的。
  万历十二年(1584年),努尔哈赤就创立了八旗的牛录。牛录在满语中是箭的意思,每人出一支箭,十人组成一个牛录,牛录的首领叫牛录额真,这是最早的牛录。努尔哈赤在这个基础上编三百人为一个牛录,牛录额真相当于大箭主。五个牛录设一个甲喇额真,五个甲喇设置一个固山额真,固山是旗的意思,成为固山额真相当于是旗主了。
  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四旗,都是纯色,分别为黄、红、蓝、白。后来,增设了四旗,分别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总共有八旗,八旗制度就这样确立了。
  牛录额真后来又称为牛录章京,清朝入关后称为佐领。甲喇额真后称为甲喇章京,入关后称为参领。固山额真,也就是旗主,在入关后称为都统,梅勒额真在入关后称为副都统。
  一个旗有二十五个牛录,计七千五百人;八旗有二百个牛录,合计六万人。这就是清朝入关前的兵力,人数虽然不多,但是战斗力非常强。八旗作为努尔哈赤亲手缔造的军事制度,首要的目的就是战争。努尔哈赤作为八旗制度的最高领导人,掌管着军队的最高权力。努尔哈赤的子侄们为八旗的旗主,一些重要的将领可以当上副都统、参领和佐领之类。
  在八旗中,连士兵都是有等级的,分别为旗丁、披甲人、阿哈三等。旗丁是女真族士兵,地位最高;披甲人是各个投降的民族和部落,地位次之;阿哈是奴隶,通常是汉人和朝鲜人,地位也最低。
  八旗军以骑兵为主,步兵为辅。当然,八旗军最让人刮目相看的还是严明的军纪。每次打仗之后,一定赏罚分明,要进行战后总结。
  八旗军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兵民合一,打仗时大家都是兵,闲暇时要进行耕猎。就是这样一支纪律良好的军队最终打败了明朝,打败了闯王李自成。
  创建满文,发展满族文化
  努尔哈赤不光是一个军事家,也是一个颇有建树的政治家。现在我们说的满文就是努尔哈赤创造的,以前女真部落有过一段时间的文字,大概是在明朝中叶的时候,这种文字就消亡了,因为这种文字非常奇怪,说它像汉字它又不是汉字,说它像契丹字它又不是契丹字。由于这种文字难以辨识,逐渐从历史长河中消失了。
  努尔哈赤为什么要创建满文呢?说实话,这是必须的。一个国家武力再强大,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字,也会被人看不起。再说,后金已经起来了,虽然大家都说女真语,不过用的官方文字却是蒙古文字,所有女真人都必须学蒙古文。
  就努尔哈赤自己来说,他粗略地了解一些汉文和蒙古文,越了解他就越郁闷:为啥汉语和汉文是一致的,蒙语和蒙文也是一致的,咋就我们女真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我如果不创制出满文的话实在有愧于后世子孙啊!行,说干就干。
  努尔哈赤把这个艰巨又光荣的任务交给了额尔德尼和噶盖。额尔德尼很早就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战场上是一块好料,除此之外,这人还特别爱读书,精通蒙古语和汉语,在努尔哈赤帐下,算是一个难得有学问的人物。噶盖学问虽然比不上额尔德尼,但做事相当踏实。
  说实话,接到这个任务,额尔德尼和噶盖都感到很为难:“老大啊,蒙古文字我们用了这么久,你说改就改,不太好吧!”
  努尔哈赤说:“正因为用别人的文字用了这么久,所以才要自己创制文字啊!难道要永远躺在别人的文字中吗?”
  额尔德尼说:“好是好,但是怎么下手呢?”
  努尔哈赤说:“这还不好办,你们直接把蒙文的字母拿过来,对上我们的读音,这不就结了。难道我指望你们像仓颉那样从无到有地造字,惊天地、泣鬼神啊……”
  努尔哈赤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白:抄袭,大胆地抄袭。别人的东西拿过来就是我们的东西,由于努尔哈赤的指导方针进步正确,轰轰烈烈的满文运动开始了。噶盖在创建满文的过程中因为犯了政治错误被诛杀。
  额尔德尼根据努尔哈赤的指示,终于创制了因文见义的满文,这种满文又称为“老满文”,主要是区别于皇太极时期加圈点的新满文。额尔德尼算是满洲的仓颉了,虽然涉嫌抄袭,也算是文化的开创者吧!所以皇太极评价他是“一代杰出之人”。
  不过人越杰出,死得越快,这似乎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现象。额尔德尼后来因为私藏财物和珍宝被努尔哈赤杀害,是不是真的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就不知道了。
  额尔德尼创建的老满文没有圈点,仍然存在一些缺点。后来,清太宗皇太极任命达海改进满文,达海学问很好,圆满地完成了这个任务。经达海改造的满文称为新满文,康熙帝对达海的新满文评价非常高,亲自立碑表彰他的功劳。
  满文创制成功以后,满族人如虎添翼,自信心大增。以前,他们感觉自己是一个流浪的民族,连文字都没有的民族从心理上是一个没有归宿的民族。满族的影响力在不断地扩大,满族,将会让整个大地震颤。
  对此,大明还没有心理准备。
  善于韬光养晦的老狐狸
  努尔哈赤既是狮子,也是狐狸;他凶狠的时候非常凶狠,狡猾的时候也相当狡猾。从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兵到现在,明朝的表现实在让人太失望了。明朝的皇帝纵使煳涂,明朝的边将也不应该煳涂。其实,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努尔哈赤善于伪装,所以才没有成为明朝的眼中钉。
  努尔哈赤习惯用朝贡的方式消除明朝的戒心。当努尔哈赤跪在大明的宫殿上,卑躬屈膝、唯唯诺诺之时,明朝的皇帝没理由认为这个人是个威胁啊!从1590年到1615年,二十五年的时间里,后金赴明朝朝贡达八次,其中七次是努尔哈赤亲自去的。第一次朝贡的时候,努尔哈赤三十一岁,最后一次朝贡的时候,他已经是个五十六岁的老人了。人一辈子能有几个二十五年,在二十五年的时间里,努尔哈赤坚持不懈地在明朝面前装孙子,就算明知是假,万历皇帝也会被他这种精神打动。
  其实,在努尔哈赤后来的几次朝贡中,大明的边将屡次上书给皇帝,让明神宗小心努尔哈赤这老家伙。兵部尚书李化龙再次提醒皇帝:“我朝如果没事的话,努尔哈赤不会轻举妄动,一旦有事,这个人一定是罪魁祸首。”
  神宗把这一切都当成耳边风,他那点儿脆弱的心思大部分都沉浸在酒色之中。等到明神宗反应过来的时候,努尔哈赤的势力已经成形了。最后一次朝贡,也就是第九次朝贡,努尔哈赤自己没去,派遣了十几个人的使者,随便拎点儿东北的土特产,扔给万历皇帝:“要不要就随你咯!”
  万历皇帝傻眼了,以前努尔哈赤朝贡的话都会带上几百人,现在就派十几个人来,而且手上的东西分量明显轻了。完了,被这老狐狸骗了。
  创建后金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八月,努尔哈赤从费阿拉城迁都到赫图阿拉,这个赫图阿拉就是努尔哈赤的祖先孟特穆选定的。
  到了赫图阿拉后,努尔哈赤首先是扩建城池,至少可容纳十万人居住。修建了几年,终于把城池弄得像模像样了。虽然都城选定了,但努尔哈赤并没有急著称汗,一直等到1616年,努尔哈赤认为时机成熟了,才在赫图阿拉称汗,创建后金国。
  努尔哈赤在称汗之前,曾经召开会议讨论称号问题。与会者一致认为,国不可一日无汗,以前我们没有汗,受的苦实在是太深了。现在老天爷总算给了我们一个英明的领导人,是的,努尔哈赤就像是老天赏赐给我们女真族的救世主,我们应该顺应天命,称呼努尔哈赤为天命汗。
  天命元年(1616年)正月初一,努尔哈赤举行了登基大典,尊为大英明汗,国号为“金”,也就是“后金”,年号为天命,这一年为天命元年。
  虽然努尔哈赤尽量想把仪式搞得低调一些,但既然想出头的话,就没法遮掩。努尔哈赤刚一登基,明朝辽东经略熊廷弼就上书给明帝:“奴贼建国后金,登基为汗,自称为朕。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绝对不能纵容,奴贼竟然招降我大国边疆将士。”
  不过,明朝最高领导者仍然认为努尔哈赤不足为患,那么一丁点儿的人,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能搞出什么名堂来,最多不过在边境一带打家劫舍,暂且由他,迟早会算总账的。
  国家已经创建了,怎么治国呢?努尔哈赤治国有什么特色吗?
  努尔哈赤提出了一个口号:“君明臣良,同心共济,秉志公诚,励精图治。”从这个口号中我们能看出领导的治国方略,转译一下就是:“我一定要努力做一个贤明的领导,在我的贤明领导下,如果还有哪个臣子不贤良,那真是对不起我啊!以后大家要和我一条心,一心为公,励精图治把后金国建设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是跟天命作对,跟天命作对的下场大家应该很清楚。”
  努尔哈赤的思想总的来说就是:君德、臣德。臣德就两点:努力工作,忠诚。
  努尔哈赤辛勤了一辈子,就是为了有一天端掉明朝这个庞然大物,所以他忍忍忍。他要灭掉明朝不光是因为明朝杀了自己的祖父和父母,也是因为明朝腐化堕落,让他看到明朝灭亡只是迟早的事。
  
  第十一章 高举反明旗帜:七大恨
  
  从此,明朝和后金的关系发生逆转,曾经的孙子变成了大爷,曾经的大爷变成了孙子。明朝变成防守的一方,后金变成进攻的一方。
  七大恨
  努尔哈赤用了两年时间秣马厉兵,一边磨刀,一边叫明朝爷爷。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点兵十万讨伐明朝。
  努尔哈赤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征讨明朝呢?
  第一个原因是努尔哈赤已经准备得差不多,兵器库里面的兵器已经塞满了,攻城的器械也都造好了,兵士们也训练得差不多了。
  第二个原因是明朝的政治越来越腐败,边疆的防备越来越松弛,墙上有裂缝了,推倒墙就容易得多。
  第三个原因是努尔哈赤已经基本稳定了后院,统一了女真族,把内部的反对派清洗得差不多了。后方稳定,前线无忧,努尔哈赤可以放心地打了。
  第四个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后金国遭遇了天灾,到处是饿殍和乞丐。努尔哈赤非常担心,再这么下去,国内估计有人造反了。努尔哈赤也算是了解历史,他知道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往往是在灾荒的年份发生的,灾荒之年社会矛盾往往会濒临一触即发的顶点。
  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在后金,努尔哈赤果断地选择了转移国内矛盾,将矛头直指明朝,发布了所谓的“七大恨”。“七大恨”的内容无非是:一、明朝无故杀害努尔哈赤祖、父;
  二、明朝偏袒叶赫、哈达,欺压建州;
  三、明朝违反双方划定的范围,强令努尔哈赤抵偿所杀越境人命;四、明朝派兵保卫叶赫,抗拒建州;
  五、叶赫由于得到明朝的支持,背弃盟誓,将其“老女”转嫁蒙古;六、明当局逼迫努尔哈赤退出已垦种之柴河、三岔、抚安之地,不许收获庄稼;七、明朝辽东当局派遣守备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努尔哈赤这“七大恨”成功地将女真人的民族情绪引导到明朝身上,既转移了国内矛盾,又缓解了自然灾害带来的压力。在“七大恨”中,叶赫老女给了努尔哈赤一个好借口,叶赫老女虽然死了很多年,但依然有利用价值,这就是努尔哈赤厉害的地方,他不光善于利用活人,也善于利用死人。
  这“七大恨”不过是车轱辘话,绕来绕去就一个意思:明朝,我看你很不爽,要找你麻烦。
  皇太极计破抚顺
  对明朝的战争正式开始了,在努尔哈赤的计划里,首先是拿下抚顺、清河。
  在进攻抚顺之前,皇太极出了一个鬼点子,得知抚顺的一个守将李永芳在四月初八这天要开马市,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皇太极建议派出五十名奸细,混入抚顺城。到时,内外夹击,自可拿下抚顺。
  在进军抚顺之前,努尔哈赤就提出了“四勿”:凡俘获之人,勿去衣服,勿淫妇女,勿离异其匹偶。拒战而死者,听其死。若归顺者,慎勿轻加诛戮。
  由此可以看出,努尔哈赤显然很看重“名声”,要打仗杀人也要杀得名正言顺。天命三年(1618年)四月十四日,努尔哈赤下令兵分两路,左四旗进攻东州、马根单两处,努尔哈赤自己带领右四旗和八旗中的精锐护军进攻抚顺。
  行军路上,努尔哈赤还不忘对蒙古两个贝勒作作秀:“朕看自古帝王即使身经百战,最后登上尊崇地位,但没有一个可以永享的人。这次朕发兵,不是图什么大位,只是因为明朝经常压迫朕,不得已才征讨的。”
  努尔哈赤之所以选择抚顺,是因为抚顺是辽东一带的枢纽城池。努尔哈赤对抚顺非常熟悉,第一仗选在抚顺也是胸有成竹。
  努尔哈赤对中国的兵书也算是个内行,深知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道理。他首先大张声势,大兵压境,将抚顺团团包围(队伍绵亘百里,旌旗蔽空)。围城之后,就开始进行心理战了。
  守将李永芳,不要指望他是之前的于谦,也不要指望他是后来袁崇焕那样的人物。努尔哈赤抓到一个明朝士兵,让他把劝降书交给李永芳。在劝降书中,努尔哈赤一方面威胁说攻下抚顺只是举手之劳,另一方面诱之以利。我努尔哈赤知道你是个人才,如果你投降,我会更加重用你,让你和我最重要的大臣享受同等待遇。如果你坚持抗战的话,我到时要把城池屠杀得干干净净。
  李永芳很纠结,他并没有立即投降,一方面让城中士兵加强防守,另一方面也在考虑要不要投降。这时,抚顺城内的后金奸细到处散播投降言论,以致人心惶惶。努尔哈赤命八旗军登城,明军的中军千总王命印等人抵抗身亡。李永芳心想,此时此景,再反抗下去也没用,不如投降吧!
  李永芳投降后,努尔哈赤果然信守诺言,不杀城中军民。就这样,努尔哈赤半恐吓半诱惑地拿下了抚顺、东州和马根单三城,还拿下了抚顺周围的堡垒和寨子五百多个。这一战收获很大,俘获人畜三十万,归降的人民编为一千户。
  努尔哈赤是个贼精明的人,他把在抚顺做贸易的十六个外地商人招来,给每人一大笔钱,让他们带着“七大恨”回去:你们给我散发这个传单,这笔钱就归你们了。
  商人唯利是图,自然答应了。努尔哈赤此举在于告诉天下人,我努尔哈赤拿下了抚顺,我很厉害,明朝很弱。
  努尔哈赤还释放了四个汉人俘虏,让他们带着“七大恨”回去给明帝。
  抚顺等三城失陷的消息传到广宁,辽东巡抚李维翰急忙让广宁总兵张承萌带兵一万去支持。两军靠近时,刮起了大风沙,对八旗兵有利。明军死伤枕借,大败而逃。
  四月二十六日,努尔哈赤凯旋班师。对于抚顺降民,努尔哈赤给予了优待政策。为了表彰李永芳投降好榜样,努尔哈赤还将第七子阿巴泰的女儿嫁给他,授他为总兵官,仍然统领自己的士兵。
  这个消息传到明朝宫廷,明神宗非常愤怒,一个小奴贼居然这么猖狂,你们这些大臣大将是吃干饭的吗?明神宗要求调兵遣将,拨款剿贼。不过他对问题的严重性显然估计不足,临时调集一些兵马,希望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努尔哈赤。最开始的时候,悬赏一千两拿努尔哈赤的人头——估计努尔哈赤听到这个消息会非常崩溃。几个月后,努尔哈赤人头的价格就升到一万两了。
  抚顺之战的胜利,让努尔哈赤意识到推翻明朝不是梦。他对明朝的腐败洞若观火,为了避免自己的后代犯同样的错误,他教育道:“国家的败亡,从来不是因为财力不够,都是骄纵腐败导致的。像夏桀、商纣、隋炀帝、完颜亮这些人,都是贪图享受、不思治国的人,所以国家才亡。你们一定要牢记这些历史教训,一旦重蹈历史的覆辙,我们离败亡也不远了。”
  攻克清河
  清河城和抚顺城是完全不同类型的城池。抚顺是辽东的枢纽,四通八达,地位非常重要。而清河则是一个重要的关口,四面环山,易守难攻,有天险之称,只有东路通往鸦鹘关。
  攻克清河城就没有拿下抚顺那么轻松了,七月二十一日,当努尔哈赤大军抵达清河城下时,清河城早已做好了准备。清河城只有五千守兵,临时又抽调来五千士兵,再加上城内有几千个闲散男丁,合起来也有一万多人。清河城还有一个撒手锏——大炮。清河城有一千多炮手。
  最关键的是,城内有一个钢铁一样的将领,虽然只是个副将,但他表示要与城池共存亡。这人便是邹储贤。
  努尔哈赤还以为像过去那样轻松,当他们攻城的时候,忽然发现许多门大炮对着自己狂轰,城上的滚木和礌石如暴雨一样往下砸。八旗军死伤惨重,城楼下全是尸体。八旗军八次进攻,八次被打退,如果没有意外的话,努尔哈赤的英名不必等到袁崇焕来终结,邹储贤就可以了。
  但意外偏偏发生了。努尔哈赤有一个谋士叫范文程,范文程是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十七世孙,以前是明朝的一个官员,后来投奔努尔哈赤。范文程没有“汉奸”意识,投奔努尔哈赤后忠心耿耿,成为清初的股肱之臣,历经三朝四代不倒。当时范文程就对努尔哈赤建议说:“我们不能跟邹储贤硬拼,这人不怕死。我们最好是派间谍进入清河城做内应。”
  努尔哈赤一听,对啊!得派谁呢,这个人得能够得到邹储贤的信任,还得忠心为我办事。这个人就是李继学,李继学是一个生意人,也是一个双面间谍。努尔哈赤找到他的时候,他首先是不干,说明他还是有良知的。但当来人把刀子架在他家人的脖子上时,他没法不干了。他不是那种可以为了大家舍弃小家的人。
  李继学连夜准备了十多辆参车、皮货车和粮食车,带着一帮“伙计”往清河城去。快到清河城时,努尔哈赤的军队就跟在马车的后面。
  邹储贤很早就与李继学认识,也知道李继学曾秘密为明军提供情报。但是现在战事正处于紧要关头,即便是李继学,邹储贤也不能轻易相信。因此问道:“你从什么地方过来的?”“从辽阳来。”“干什么的?”
  “贺世贤副总兵有紧急军情让我交给你。”
  “贺总兵在瑷阳,你却从辽阳来,这未免太不可信了吧。”
  李继学于是按照范文程教给自己的话回答:“贺总兵的援军半道受阻,为了给你送信,特让我从辽阳方向来。这样可以避免后金察觉,再者就算被后金察觉了,看是从没有援兵的辽阳过来,也好消解他们的怀疑。”
  范文程真厉害,这回答真可谓滴水不漏,但邹储贤并没有就此相信。
  邹储贤又问:“贺世贤副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