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开着房车回大唐-第2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珍爱自己的生命,除非生无可恋。
孔颖达老了,今年已经74岁,走路都要拄拐杖了,可是他还觉得没活够,李浩的一句“行将就木”,直接戳到了他的痛处,气得他差点晕倒在地。
李世民见孔颖达摇摇欲坠,赶忙岔开话题道:“孔祭酒,莫要着恼,李浩,大殿之上不可胡言乱语,快将你奏疏中所提税制变更说与众卿听。”
“是。”李浩转身朝李世民拱了拱手,又回身面朝众臣,道,“诸位,若对李浩有不满,请等李浩说完,各位快意来辩,李浩自当一一解答。”
众人都不言语了,孔颖达也是冷哼一声,朝他翻白眼,没有说话,李浩继续道:“那我就开始说了,我所提的税制变更,内容很多,但总结之后,可归纳为一句话,减农税,增商税。”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很多人仿佛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纷纷惊叫起来,看到群臣如此吃惊的反应,李浩笑眯眯的,因为他早料到回事这样的场面,有心理准备了。
“一派胡言!一派胡言!”孔颖达弩指李浩,怒声道,“农事乃国之根本,陛下乃是明君,当大力鼓励农桑,岂可轻减农税!”
此言一出,群臣纷纷点头,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古代有个很奇怪的现象,皇帝和官员一再大喊要鼓励农事,却一再加重农税,而同时,他们瞧不起商贾,却又不收商税,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让李浩百思不得其解。
李浩听了孔颖达的责问之后,淡然一笑,问道:“孔祭酒,我且问你,农民是希望减农税还是希望不减?”
孔颖达闻言一愣,随口便道:“农民自然是希望减农税了。”
“那就是了。”李浩挑眉道,“陛下是爱民圣君,自然要为百姓谋福,百姓既然希望减农税,为何尔等要唱反调?让陛下失去了被万民歌功颂德的机会?”
这个帽子扣得有点大,孔颖达闻言一阵懵逼,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反应过来,急声道:“农税乃一国收入之根本,减了农税,如何充盈国库,况且,我大唐农税并不苛重!”
李浩淡然笑道:“没错,农税是大唐最主要的收入,但孔祭酒似乎不知,一国之财富,并不掌握在农民手里,而是在商人手里,减了农税,自有商税补足,大唐商人虽少,但他们钱多啊。”
“荒唐!”孔颖达瞪眼怒哼,“赋税赋的是粮,只有少数州郡不便运送粮食或是不产粮食,才以钱财赋税!”
“你才荒唐!”李浩提高了声音怒怼他,“有了钱,还怕买不到粮吗,你知道大唐现在有多少粮食吗?你知道现在粮价多少吗?”
“我……”孔颖达闻言哑口无言,是呀,有钱又怎么会买不到粮呢,至于大唐现在有多少粮,粮价多少,他还真不知道,他是做学问的人,而且是做学问人中的魁首,身居高位,怎么可能整天关心这些问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嘛,古代读书人大多都如此,认为自己一身仙气,有别于那些俗人。
见孔颖达无话可说,李浩冷哼道:“你每天吃着大唐的米粮,却不知大唐粮价几许,还敢在这里大放厥词,你既然沉浸文学之道,不问民间疾苦,又怎敢来对农民的事指手画脚!是怕征收商税耽误了你孔家的生意吗?”
“你……你……你……”孔颖达闻言气得浑身直颤,指着李浩“你”了半天,竟是说不出一句话来,过度气愤之下,他的身子已经开始摇晃,似乎随时都要摔倒。
李世民见状赶忙叫了声:“快扶住他!”
薛仁贵眼疾手快,快步上前,正巧这时候孔颖达要摔倒,薛仁贵一把将他扶住,只见孔颖达两眼无神,张着嘴巴直喘粗气,好像随时都会断气一般,已进入半昏迷状态。
李世民赶忙道:“来人,快将孔祭酒送去太医院,命太医用心医治!”
殿外走进了两个金吾卫,小心翼翼地将孔颖达抬了出去。
看着孔颖达被气晕,众臣纷纷蹙眉,大唐官员为了生计,几乎每人都会让亲戚做一些生意,但因为这个时代人认为商人重利轻义,有违圣人之道,都瞧不起商人,所以这种事都不会拿到明面上来说,大家心照不宣,然而李浩这小子不讲究,在太极殿上当众扯掉了孔颖达的兜裆布,啊不,是遮羞布,他竟然捅破了那层窗户纸,这让所有大臣的心都不禁提了起来。
孔颖达是冀州衡水孔氏人,据说还是孔子的第31世孙,名门望族,孔子是春秋时代的人,从春秋到大唐,这期间是多少年!
一个传承了一千多年的世家,家中能没点地?能没点生意?开什么玩笑,虽然孔氏未能排进五姓七望,但在士族之中,实力不可小觑,特别是在文学界以及士子之中,孔氏颇具名望,毕竟有孔圣的名头罩着呢,这也是孔氏为何能一直传承至今的原因,不管哪个王朝,哪个皇帝,谁敢对孔圣后人动手,那可是冒天下之不韪,文人士子的口水能淹死他们。
门阀士族虽然占有大量田地,然而,他们不用纳税,没错,不用纳税,贵族是不用纳税的,不然怎么会称门阀士族为吸血虫呢。
门阀士族的家族很大,自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就是农产和生意,也就是农业和商业,李浩所提的征收商税政策直接触碰到了他们的利益,所以他们对于李浩的这个提议,全都反对。
然而李浩很不讲究啊,居然当庭捅破了窗户纸,现在谁要是上来反对,那么就等于是对号入座了,这些朝臣都好面子,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但他们从不会公开自己家有多少生意,因为他们瞧不起商人,而自己却做着生意,这不是自打脸吗,就好像有些人,喜欢看小电影却又瞧不起女优,这很不道德。
李浩就不一样了,他出了名的不知廉耻,坏的坦荡,哪怕在未来世界,李浩也很坦荡,他敢公开承认自己喜欢看小电影,他也曾毫不忌讳地说不拍小电影却去唱歌什么的,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行为,小电影界期待她的回归,当然这些都不是重点。
孔颖达被李浩气病了,其他众臣均都面面相觑,他们想要上去怼李浩,却没人敢上前,谁特么知道李浩这家伙会不会不守规矩,要是把他们的老底给掀出来,多丢人啊。
殿中一片静谧,过了片刻,长孙无忌忽然开口问道:“那么请问琼南王,这商税……该如何征收?税率又是几许?”
群臣不禁对长孙无忌投去赞许的眼神,不愧是老狐狸,这个时候选择继续追问而不是一味的瞎反对,是一种很明智的选择。
第一卷:混迹大唐 467章:庭辩国策(下)
李浩满面微笑道:“长孙大人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对于税率,我计算了很久,大家都知道,我算术很好,而且我家有很多生意,我是个彻彻底底的商人。”
李浩其实数学成绩很差,但在这个时代,他就是学霸级的,现在他直接坦言自己就是个商人,群臣也无话可说,没办法,李浩不要脸,他们要啊。
只听李浩继续道:“所以我对生意这方面,还是颇有研究的,我定下的税率,不是一成不变的,商税征收方式分为两种,分别是店面税和商品税,首先是店面税,但凡拥有摊位,或者店面,都要缴纳店面税,按照店铺或者摊位的面积大小缴税,每平方尺每月一文钱。”
群臣立刻在心中开始计算起来,平方尺这个面积单位他们知道,就是边长一尺的正方形,李浩早就在大唐推广使用了,他们的店铺最小的大概100平方尺,中等的大概300平方尺,大型商铺,特别是酒楼客栈什么的,面积能达到1000平方尺(100平方米)以上。
假如是1000平方尺的酒楼,每月就要缴纳1000文的税,也就是一贯,一年就是12贯,感觉好高。
殿内众臣顿时议论纷纷,都认为这税率太高了。
谁知李浩继续道:“再说说商品税,就是看店铺是做什么生意的,毕竟每个店铺所出售的商品不同,利润也就有差异,商品税分一、二、三,四一共四个等级,四级商品税就是在店面税的基础上再加三成,三级商品税在店面税的基础上加五成,二级商品税在店面税的基础上加一倍,一级商品税在店面税的基础上加三倍。”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一级商品税居然是将店面税加三倍,这税也太高了。
长孙无忌顿时冷哼:“哼,这样高的税率,亏你说得出口!你所谓的等级划分,如何划分,你说了算吗?”
李浩冷笑道:“我怎么说不出口,等级划分也不是我说了算,而是户部和皇上还有众臣一起商讨,不过,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什么商品利润高,什么商品利润低,想必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说到这个……呵呵……”长孙无忌拈须冷笑,“你家的生意,似乎利润都不低嘛。”
“没错。”李浩点头道,“如果户部要将我家的那些生意都划入一级税率中,我没任何意见,我会乖乖纳税,我家中准备了八十万贯,随时准备纳税。”
群臣闻言顿时懵逼,李浩这是在炫富吗?在用钱砸人吗?准备八十万贯纳税,在场的许多官员家里连一万贯都拿不出来,就算李浩家的生意全都被划入一级税率,也不可能需要缴八十万贯,这货就是在炫富!
李浩一句带头缴税,让长孙无忌都不知道说什么了,褚遂良眼珠一转,忽然出列道:“陛下,臣以为,征收商税,会引起商贾不满,很有可能会导致大量物品价格浮涨,进而激起民怨,所以还望陛下三思!”
“臣附议!”
“臣也附议!”
……
一听到褚遂良这句话,群臣纷纷附议,这个突破点太给力了,大家纷纷点赞。
李世民闻言皱眉,转头望向李浩。
李浩淡笑道:“陛下,臣的提议并未说完,征收商税只是其一,其二就是希望陛下开设新的官署,名为物价局,遍布大唐所有州县,物价局的职责,就是专门掌控市场物价,允许商家根据当地和当时的情况合理涨价,设定物价上限,不允许乱涨价,否则物价局有权配合当地官府勒令查封店铺以及商家所有生意。”
群臣闻言惊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褚遂良不服气,咬牙道:“全国各州县设立新的官署衙门,你知道多养活这些人,需要多少钱吗?”
“我算过。”李浩双眉一挑,道,“每年十万贯足矣。”
褚遂良冷笑:“十万贯,你知道十万贯是多少吗?”
“我当然知道。”李浩云淡风轻道,“我李氏商业集团每年的税款,应该超过十万贯,大唐开征商税后,每年国库收入将至少翻两倍,养活这群人,真的不费吹灰之力。”
一听说国库收入翻两倍,群臣再次震惊,李世民和李治则听得双眼放光,好啊,国库至少翻两倍,这是什么概念!
只听李浩又不紧不慢道:“目前农税暂定减少一半,然而自从贞观水稻出现后,大唐粮食产量已经呈倍翻升,即便农税减少一半,每年农税收入依旧不减反增,所以,国库收入翻两倍真的是很保守很保守的估计了。”
众臣闻言气得牙痒痒,他们知道,他们这次又要输给李浩了,李浩太能辩了,而且他提出的税制改革计划太过完美,根本无懈可击,最重要的是,税制改革,确实能富国富民,美中不足的是,要从他们身上割肉。
群臣也知道辩不过李浩了,索性全都暗暗安慰自己,反正就算缴商税也有李浩冲在最前头,天塌下来先砸到李浩,他这是自己挖坑自己跳……
然而长孙无忌不服气,他沉默了这么久,一直在思索应对方法,可完全找不到,毕竟李浩提出这样的建议不是为了私利,反而是损失私利,利国利民,确实是一项治国良策。
于是长孙无忌出列道:“陛下,老臣有个提议。”
李世民见状微讶,摊手道:“辅机请讲。”
“遵旨。”长孙无忌缓缓道,“国策更改,牵扯重大,老臣提议,先在关中之地试行,以观其绩,以一年为期。”
李世民闻言频频点头,觉得长孙无忌这个提议倒算是老成持重,便问向李浩:“诗狂,你以为呢?”
李浩扭头看向长孙无忌,发现长孙无忌也在看向自己,二人目光交碰,似有火花迸射,李浩知道,长孙无忌根本不是什么老成持重,这只不过是他的缓兵之计而已,但长孙无忌的提议也没有任何问题,看李世民的样子似乎也十分赞同,他又怎能反对,便拱手道:“回陛下,长孙大人的提议颇为稳妥,便以一年为期,在关内道先试行新税制。”
既然群臣都选择了妥协,自然没有了反对的声音,李世民随即下旨,先在关中之地试着推行新税制一年,具体新的税制内容,由户部制定,然后送与他观阅审核,再经门下省审核之后,便可推行。
商议完税制,早朝已经进行了一个多时辰了,众臣以为差不多也该结束了,感觉没什么大事要商议了。
谁知李世民忽然满面威仪道:“吐蕃侵我大唐疆土,涂炭我大唐百姓,是可忍孰不可忍!接下来,朕想与众卿议一议兵事!”
众臣闻言皆都一惊,虽然他们知道李世民肯定要找吐蕃报仇,但却没想到李世民性子这个急,李世民话音刚落,长孙无忌便出列行礼道:“陛下,臣以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如今我大唐刚遭涂炭,国力大损,不宜妄动刀兵,还望陛下三思。”
“望陛下三思!”诸臣纷纷齐声高呼,意见一致。
李世民没有太大的表情变化,转头看向李浩,问道:“诗狂,打仗你是行家,你有何意见?”
众臣闻言再次一惊,均都担忧地望向李浩,于公于私,他们都不希望立刻攻打吐蕃,毕竟经过吐蕃这一顿洗劫之后,大唐确实元气大伤,虽说吐蕃也是如此,但如果此刻跟吐蕃拼个两败俱伤,只怕北方的薛延陀和西突厥又要蠢蠢欲动了,况且,他们真的不希望李浩再立大功了,那样李浩会完全把他们踩在脚底下的。
李浩似乎在沉吟,众臣的心都拎起来了,李浩的意见很重要,因为他现在很火,一句话能左右李世民的决定,而且在打仗方面,真的没人能跟李浩扳手腕。
李浩装模作样地沉吟了片刻,缓缓拱手道:“陛下,臣也以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群臣闻言不禁长舒了一口气,这家伙,吓得我们小心肝扑通扑通的。
李世民很配合地皱眉问:“那你告诉朕,要等多久,不会当真要朕等十年吧?”
“自然不需要那么久。”李浩道,“陛下,臣虽然认为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臣也认为,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所以,我们要未雨绸缪,从现在就开始部署,为攻打吐蕃做准备。”
众臣闻言尽都惊讶,不知道李浩又要搞什么鬼,什么叫为攻打吐蕃做准备,他们又纷纷望向李浩,把心给拎了起来。
李世民不愧是影帝级的,虽然这些话他早就问过李浩,李浩也给他解答过,现在他再次问出来,依旧像第一次问一样,满面都是疑惑:“哦?该如何准备?”
李浩忽然拱手,肃然道:“攻打吐谷浑,在吐谷浑建立军事基地!”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李浩果然是李浩,最终还是让他们失望了,还是要出兵打仗!
褚遂良刚想出列反对,李世民抬手就止住他,然后问向李浩,道:“你给朕解释一下,为何要攻打吐谷浑?”
第一卷:混迹大唐 468章:薛仁贵为帅
“是。 ”李浩微微颔首,解释道,“各位皆知,我若论国力,兵力,我大唐皆胜于吐蕃,可为何吐蕃数次侵犯大唐,而我们却从未反击吐蕃呢?” 众臣没有话,有人心中大致知道原因,但他们就是不想搭理李浩,薛仁贵倒是很配合地道:“据我所知,吐蕃地处高原地带,空气稀薄,除非是在那里生活惯了的人,否则其他地方的人去到高原,会因为空气稀薄而出现高原症状,出现高原症状后,浑身无力,根本无法打仗。” “没错,薛将军还是很有见识的。”李浩笑着称赞薛仁贵一句,其实这些都是他告诉薛仁贵的。 李浩接着道:“诚如薛将军所言,高原地带,不适合我们唐军作战,是我们唐军的禁区,贸然去攻打吐蕃,无异于送死。” 李世民也不能让李浩一个人唱独角戏,他很适时地问道:“这跟攻打吐谷浑有何关系?” 李浩闻言微笑道:“陛下,吐谷浑也有高原区,而且,吐谷浑有大片的然牧马场,我们只需占据了吐谷浑,在吐谷浑的高原地区建立军事基地,便可在吐谷浑的高原区练兵,让我们大唐的将士习惯高原气候,要不了两三年,我们便可以吐谷浑为跳板,攻打吐蕃。” “原来如此。”李世民装模作样地点头,偷偷用目光偷瞄群臣,看他们什么反应。 只见群臣纷纷皱眉,互相在交换眼神,眼神交流法可不只是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的专属啊。 这时,褚遂良大步出列道:“陛下,臣以为此举不妥!我大唐乃礼仪之邦,怎可发不义之师,况且,陛下早已将弘化公主许配给吐谷浑王诺葛钵,现在怎可自相矛盾。” 李浩闻言转头望向褚遂良,冷冷道:“褚大人,你似乎忘记了,当年在西域,我李浩大破七国之军,其中就有吐谷浑。” 褚遂良道:“此事吐谷浑王早已向我大唐请罪,你又何必旧事重提?” 李浩闻言挑眉嘿嘿冷笑道:“那褚大人,我现在敲断你两条腿,然后向你请罪,你就不再计较呗?” “你……”褚遂良闻言瞪眼怒叫,随即转身面朝李世民,行礼愤然道,“陛下,琼南王当殿胡言乱语,简直如同市井无赖,有辱太极殿神圣之地!臣奏请陛下将其驱逐出殿!” 李世民刚想话,李浩也朝李世民行礼,高声道:“陛下,臣的话虽然粗鄙,但却很有道理,臣奏请陛下,责令褚遂良回答臣的话,臣若是打断他双腿,然后道歉请罪,他是否不会跟臣计较!” 群臣都惊呆了,李浩真是肆无忌惮啊,当太极殿是什么地方,提出这么荒唐的问题,这问题让褚遂良怎么答嘛。 李世民现在也是脑壳儿青痛,李浩这家伙,正是能刁难人,他只能打圆场,摆手温言道:“好啦,你们两个莫要争执了,我大唐对吐谷浑有恩,吐谷浑却对我大唐不敬,这不是请罪就能解决的,其实李浩大破七国之军之后,朕就有过平灭吐谷浑的心思,只不过朕念及弘化公主嫁至吐谷浑,诺葛钵怎么也算是朕的女婿,这才放了吐谷浑一马,如今,想要灭吐蕃,必须先灭吐谷浑,不然我大唐将立于不胜之地。” 群臣闻言心头一沉,李世民这是下定决心要对吐谷浑用兵了,不过李世民的也对,不打下吐谷浑,他们就不能对付吐蕃,以前大唐跟吐蕃相安无事,大家还可以做邻居,现在大家都撕破脸了,那就是一山不能容二虎的状态,必须是你死我亡,攻打吐谷浑,似乎是势在必行了。 李世民扫视了一眼众人,然后缓缓问:“此次对吐谷浑用兵,派谁为帅,各位可有良将举荐?” 长孙无忌转眼瞧了瞧武将行列,妈卖批,他发现朝中重要的武将现在基本都跟李浩关系匪浅,牛进达和执失思力就不用了,就连苏定方和李绩,现在也明显偏向李浩,他原本还想推荐苏定方和李绩呢,现在想想,还是算了,接着,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人,出列拱手道:“陛下,臣推荐刑部尚书张亮为行军大总管,出征吐谷浑。” “噗!”李浩闻言直接忍不住,噗地一声笑出来。 他这一笑,一旁的张亮顿时脸上挂不住了,皱眉出列问:“琼南王,你如此讥笑于张某,是何意思?” “没有。”李浩仰头看房梁,不承认。 张亮见他抵赖,也没办法,李世民却从李浩的反应中看出来,李浩似乎很不看好张亮,其实他对张亮的才能也有所怀疑,在征讨高句丽一战中,张亮的表现是真的有点糟糕,于是他便问李浩:“诗狂,辅机举荐张亮,你可有意见?” 李浩一本正经道:“陛下,臣想问长孙大人,为何举荐张亮?” 长孙无忌闻言一愣,皱眉想了想,忽然有点后悔,虽然张亮的画像已经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但实话,他觉得张亮应该是里面最无能的一个,完全就是靠资历混上去的,但话已出口,他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张亮为政清明,抑豪强,抚贫弱,乃贤良也,且陛下亲征高句丽时,曾任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虽不是战功卓绝,却也算是有领军经验,灭一个吐谷浑,不在话下。” 李浩默默听他完,笑着问:“就这些么?” 长孙无忌对李浩的态度很不满意,皱眉冷声问:“你还要怎样?” 李浩淡然一笑,挑眉道:“陛下亲征高句丽的时候,我虽然在琼南,但回来之后,我也曾找英国公问过此战详细经过,你应该知道,不知我吹牛,我打仗很厉害,我仔细分析了一下,发现陛下未能攻克高句丽,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