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之庶子风流-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若如此,我可就白疼你一世喽!”
  这样赤裸裸的话,别说是女孩子家,就算换做一个男孩在此,都要羞惭的面红耳赤无处容身。
  可叶清却只是面色淡然的低着头,呵呵应道:“老祖宗放心,我省得的。”
  殿内一侧,青竹垂下的眼帘中,满是屈辱的泪水……
  ……
  大慈恩寺,始建于唐。
  以雁塔成名。
  历朝历代新科进士金榜题名后,皆有曲江流饮和雁塔提名之美事。
  今日芒种,游人众多。
  大慈恩寺等闲不让游人车马入内,不过因为吴氏身上有二品诰命,再加上宋岩名满天下,所以宋家车马得以从偏门驶入。
  方便之门内,也未必众生平等。
  有知客僧引着吴氏贾琮宋华并诸位丫鬟,往大雄宝殿内礼佛上香。
  大雄宝殿恢宏庄重,内有三尊释迦牟尼像并十八罗汉金身。
  吴氏是虔诚的信徒,一一跪拜敬香,祈祷佛祖菩萨,保佑宋家上下平安康泰,福寿绵延。
  贾琮,同样在内。
  贾琮虽不信佛,却也和宋华两人,恭恭敬敬的陪着吴氏从头磕到尾,敬份孝心。
  之后,许是因为即将离京南下,此生未必再能回返都中的缘故,吴氏虽略感疲惫,却游性不减,要与贾琮、宋华再游大雁塔。
  大雁塔高达二十多仗,六七十米高。
  吴氏六旬多的花甲老人了,这上去了都未必下的来。
  贾琮忙道:“师母,不如让弟子和子厚代您走一遭吧?这塔着实太高了些……”
  吴氏笑道:“你放心,我并不逞强。七层是上不去了,就上四层吧。”
  贾琮还待再劝,可见吴氏主意坚定,没法子,只能去寻住持。
  大雁塔寻常并不对游人开放,只有在大慈恩寺开无碍大会时,才会开启方便之门,迎八方客。
  不过对于吴氏和贾琮的身份而言,上一趟佛塔,并不算什么……
  住持至善禅师得知贾琮身份后,便使弟子亲自礼送吴氏一行人入大雁塔。
  自南门而入,高塔之下,可见诸多前朝风流士子“名题大雁塔”时留下的诗作。
  第一层内,塔内通天明柱上悬挂四副巨大长联,更是书有唐朝高宗皇帝并李杜之人的名篇佳作。
  又有描写玄奘辉煌一生的《玄奘负笈像碑》和《玄奘译经图碑》,颇有古韵。
  真要细细钻研观摩,只第一层,就足以品味多时……
  不过吴氏对这些并不上心,因此贾琮、宋华便陪她并晴雯等匆匆游览一遍后,就顺着塔座登道,登上了第二层。
  第二层塔室内,供奉着一尊铜质鎏金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像。
  两侧塔壁上,还附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壁画两幅。
  庄重肃穆,又不失慈悲之韵。
  吴氏看重这些,便带着贾琮、宋华等人,往四方拜过。
  吴氏从知客僧处寻来香火,再次敬香。
  贾琮与宋华不好这个,便让晴雯、小红、春燕、香菱四人敬香许愿。
  若不是今日正巧跟来,晴雯等人怕是难有这等机会。
  因此人人都十分珍惜,也十分珍重。
  虔诚认真的模样动人……
  上罢香,众人再搀扶着吴氏上第三层。
  在三层塔室的正中,安置一木座,座上存有珍贵的佛祖舍利。
  与二层的释迦佛像,并为定塔之宝。
  引领众人再次跪拜后,吴氏到底有了春秋,连上三层,气色已经苍白。
  这回她不用人劝,就跪坐于蒲团上,对贾琮笑道:“果然是不成喽!当年我随你师父初入神京时,可是一口气登到了顶楼。那一会儿,你师父的身子都没我硬朗。如今却登不动喽……”
  贾琮笑道:“合该弟子们尽孝心,师娘想心疼我们都拦不住。剩下的,不如就由弟子和子厚代师娘去拜?”
  有知客僧送来茶水,吴氏饮用罢,又歇息了稍许,摇头道:“既然在佛前许下愿,要拜四层,就不可短了一层。
  好了,也休息够了,咱们再往上看一看吧。
  清臣啊,当年第一次入大慈恩寺登大雁塔时,最吸引你师父的,不是一层的古人诗词,你师父胸怀广大,并不以前人所作诗词为美。
  也不是二层的佛祖金身和三层的佛祖舍利。他是儒家子弟,养浩然之气,子不语怪力乱神,并不信这些。
  最吸引你师父的,却是第四层那两页贝叶经。
  他平日里也没甚别的喜好,不贪杯也没甚别的,只好钻研文字。
  为了四层塔室内的那两页贝叶经,他当初还专门请了天竺人教他梵文!呵呵呵……
  如今他年纪大了,登不上这雁塔了,咱们就再代他瞧一瞧。”
  贾琮不想还有这等典故,笑道:“师娘,先生当年可曾解出这两页贝叶经?”
  吴氏摇头笑道:“这我哪里知道?我并不关心这些。能把这一大家子的吃喝住行安排妥当,我就够累的喽!”
  贾琮笑道:“师娘这些年确实辛苦了,弟子在尚书府住了两年,就见家里从来都是井然有序,仆人虽不多,却各安其职,做事皆有规矩所依。听说这些规矩都是师娘定下来的,真真了不得!”
  吴氏呵呵笑道:“这也不值当什么,我们家算不得高门大户,不比你家一府三四百人。虽只几十人,可若没个规矩行事,那还了得?你师父从来都不理会这些,家里也没甚产业好打理,所以他连个清客相公也不请。只能我来操持……”
  一行人走的极慢,贾琮为了不让吴氏感觉到累,就一直与她说话,问道:“弟子记得,师娘是苏州人士吧?弟子在国子监读书时,有一监生便来自苏州,说话极有趣,很有腔调哩。”
  吴氏大为高兴道:“那是自然的咧!”语气上已是换上了吴侬软语,道:“苏州话,是顶顶好听的。苏州景也美,人也美,话也美。离乡大半辈子,终于能回去了。也不晓得我家那艘乌篷船,还在不在的了……”
  贾琮闻言,连猜带蒙听了半懂,学着腔调笑道:“子厚,侬懂不懂苏州话?”
  宋华闻言,与众人一起哈哈一笑,却摇摇头,正要说什么,又忽地一怔。
  此时已行至四层塔层入口处,宋华看向里面,表情意外。
  贾琮顺着他目光看去,就见第四层塔楼内,竟已经有一老一小一对尼姑在那里。
  知客僧知趣介绍道:“太夫人、清臣公子,这二位师父亦是来自苏州,是苏州玄妙观的慧静师父与妙玉师妹。因听闻都中长安有贝叶经,故特来京抄写经文。慧静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住持方丈亦十分敬重。这数日来,均在鄙寺抄写经文。”
  吴氏闻言,得知竟是同乡贤人,大喜过望,忙见过老尼,两人用苏州话攀谈起来。
  贾琮则有些意外的看着慧静老尼身旁那个带发修行的小尼,他没想到,这个白纱遮面的带发俏尼姑,便是妙玉。
  竟在此时相见……


第一百七十八章 无题
  吴氏和慧静师太的语速轻快,语调好听,但贾琮听不大懂……
  他也不好总盯着妙玉看,虽说能在此时见到妙玉,的确算是一种惊喜,可他连宝黛湘云都见过了,见到妙玉也谈不上激动。
  不过,白纱遮面上,那一双清冷秀气的明眸,确实好看。
  贾琮引着众人入内后,围在当中木台边,看着木台上黄锦中摆放的窄窄的两页贝叶经。
  其实看不出什么来,因为都不识字……
  “子厚,你认不认得?”
  贾琮打趣问道。
  宋华连连摇头道:“祖父并未教我,进学之后,还是以四书为主。”
  贾琮笑道:“无趣。”又对一旁晴雯等人问道:“你们爱看热闹的戏,喜欢《孙行者大闹天宫》的热闹,喏,这就是孙行者保护唐三藏从西天取来的真经。”
  晴雯等人本来见所谓的贝叶经只两片窄窄的树叶,颇感无趣。
  此刻听闻贾琮之言,四双眼睛登时睁得溜圆,直愣愣的看着那“小叶叶”,不敢置信道:“三爷,这……这就是真经?”
  贾琮点头笑道:“天竺古时可没纸张,经文都刻在这样的贝多罗树叶上。唐三藏取回的数百部经书,均是如此。”
  香菱憨憨地问道:“三爷,那孙行者哩?”
  贾琮摇头笑道:“孙行者不知去了哪里,不过我知道唐三藏在哪。”
  “在哪?”
  四个丫头齐齐问道。
  贾琮道:“不就在楼下?”
  晴雯眼睛都直了,结巴问道:“那……那舍利子?”
  贾琮笑道:“就算那舍利子不是,不过这大雁塔内,必有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为大慈恩寺真正的镇寺之宝。”
  “阿弥陀佛!清臣施主不止诗才冲星河,连我沙门典故都了如指掌,真真难得。”
  知客僧惊奇的看着贾琮,念了声佛号赞道。
  贾琮回礼道:“法师谬赞了。大慈恩寺乃长安四大译经场,又是法相祖庭,小子生于此地,不敢不知。”
  “呀?!你便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清臣公子?”
  一直带着清冷疏远气息的妙玉,听闻知客僧之言后,明眸登时睁圆,似比方才晴雯等人得知那树叶子便是西天真经还震惊,脱口而出问道。
  一旁正与吴氏聊乡杍旧事的慧静师太回过头嗔诫了声:“妙玉!”
  又对吴氏歉意道:“我这弟子,本为养身方入空门,心思并不全在佛祖灯前。虽然极灵慧过人,精通经文,可却更喜诗词。近来都中人人皆唱清臣词,她亦极喜欢。此刻得知这位小施主便是清臣公子本人,故而失态。”
  吴氏闻言,便知妙玉不过暂存佛门罢了,并不见怪。
  又见她带发修行,便笑问她的出身。
  慧静师太说道:“她原也是仕宦人家的小姐,家住苏州定慧寺巷吴王桥后,本姓顾,亦是名望之族。因自幼体弱,舍了多少替身也不足,只好自入空门,方好了起来。却可怜家中父母早逝,如今只存一人,便一直跟着我。”
  吴氏闻言,先是怜惜的看了妙玉一眼,却忽地想到什么,急问道:“吴王桥后顾氏?我记得当年有一堂妹便嫁入定慧寺巷顾家,姓吴,闺名琴颖……”
  “啊!那是我先祖母!”
  妙玉也全没想到,自己竟还有这等亲人在,眼神激荡。
  一旁处,贾琮与宋华面面相觑……
  ……
  荣府,荣禧堂东厢。
  铺着猩红莽条褥的炕上,王夫人与薛姨妈姊妹二人坐于炕桌两边。
  屋内竟无丫鬟服侍。
  炕桌上只摆着两盏茶,淡淡的云烟自茶盏升起,香气清新。
  不过王薛二人并未喝茶,王夫人淡淡道:“琮哥儿生的好,这倒也罢,关键他写的好字,连大司空那样的高官都喜爱之极,老爷也常常夸赞,如今又作得好诗词,都说是极好的。宝丫头她们又都是喜爱这些的,怎能不入了眼去?也是情有可原。再者,日后这荣府的爵位都是他的,呵呵……”
  薛姨妈越听越不安,满面愁容的唉声叹气道:“姐姐快别说了,我们成什么了……旁的倒也罢,现在想想,上回蟠儿惹祸时,琮哥儿出手相助,那一会儿怕就动了心了……姐姐啊,这可怎么办哪!宝丫头素来懂事,如今怎就不想想,琮哥儿纵有万般好,可有那样一个娘……日后我死了都没脸去见老爷啊!”
  王夫人闻言,面色和缓了许多,劝道:“你也是糊涂了,她这个年纪,刚知了人事,琮哥儿又是那样的情况,别说是她了,换做咱们年轻时,又能好多少?这个时候埋怨不顶用,你们母女娘儿俩,得将事情铺平了说,不用藏着掖着,自己娘儿俩怕什么?宝丫头是个极明事理的,会明白你的苦心的。再者,琮哥儿和叶家那位疯丫头又不清不楚,难保他们之间没什么。真要有什么瓜葛,以后怄也要怄死,家里都没法做主,有苦也只能自己咽。”
  薛姨妈奇道:“不是说没什么吗?那家可是要选入赘的……”
  王夫人冷笑一声,轻声道:“他家姑娘养成了那样的性子,那太后抱的心思谁还不知?真要做出些什么丑事来,我倒觉得平常的很。他家为了传宗接代连脸面也顾不得了,太后一心做贤后,朝野都是赞誉,为的什么?不就是遮掩这点‘私心丑闻’吗?旁人只道她深明大义,些许小节也只是瑕疵,便不好指摘。可叶家那个丫头,才算被毁了。她毁了不要紧,左右是她叶家的人,可咱们要是沾染上了,才真恶心了去了。谁还敢和她抢男人不成?”
  这等私密话,让薛姨妈悚然一惊,顺着王夫人的话往下想一想,心里就说不出的厌恶和恶心。就算之前还有些小心思,这会儿也彻底死绝了,连连摇头道:“姐姐说的是,沾惹不得,沾惹不得。回头我就和宝丫头直接说明白,就照着这个说。她是个明白的,必能明白咱们的苦心。”
  王夫人闻言,面上终于又浮现起淡淡的微笑来。
  薛姨妈却仍未轻松,她看着王夫人迟疑道:“姐姐,这两日老太太想尽法子在哄宝玉和林姑娘,我瞧着那俩小人儿又快和好了。老太太的心思,怕不是想要……亲上加亲吧?”
  这其实是明眼人都看得出的事,薛姨妈这会儿说出,多少有些赌气的意思。
  我女儿昏了头,你儿子也没多好……
  王夫人闻言又好气又好笑的白了薛姨妈一眼,道:“这么大年纪了……”
  左右看了看,见没丫鬟靠近,姊妹间说话愈发露骨了些,王夫人低声道:“纵然老太太有这样的心思又能如何?贾家上一辈虽有姊妹四个,可老太太嫡出的就林丫头她娘一个,如今爱屋及乌疼到林丫头身上,心疼狠一些也是有的。
  若林丫头果真是个好的也罢,我便不说什么。可你瞧她那身子骨,可像是个有福寿的?
  一年到头来药比饭用的还多,她年纪不大,心思又重,见天儿和宝玉闹。上回更是连血都呕了出来……
  这样的福分,哪里能成事?
  如今他们都还小,老太太也许有这个心思。
  等再过几年,怕是老太太都不会有这个想念,外孙女到底比不得孙子。
  再说,林丫头先天底气不足,日后怕连身子都长不开,如何生养?
  能熬多久都不知道,你又担心什么?左右不过让她先陪着宝玉顽几年罢……”
  薛姨妈闻言,虽也知王夫人说的是实话,可还是打心底生出一股寒意来。
  真真是豪门无情哪……
  ……
  “好妹妹,多谢你的寿礼!”
  荣庆堂东暖阁内,贾家姊妹们均聚在此处顽笑,宝玉手里拿着一个香囊,翻来覆去的看,爱不释手,对黛玉已是谢了十来回了。
  自己的心意被这般喜欢,黛玉面上虽不显,心里也高兴。
  这几日贾母劝了她多少遭,哄了又哄,总算让她勉强原谅了宝玉当日的无心之言……
  到底是一起长大的姊妹兄弟,两人便又和好了。
  湘云在一旁看的不忿,她给宝玉做的鞋袜,费的功夫不比一个香囊多的多?
  也没见宝玉这般谢她。
  不过上回因为和宝玉吵架,又逢史家来人接,贾母就让她回去了,不像以前那样挽留。
  回到史家,过的日子处处不顺心,也让湘云学了个乖,不再直接噎人。
  她问黛玉道:“林姐姐,你送三哥哥什么?”
  黛玉似笑非笑的看了湘云一眼,道:“自然也是香囊,我一次做了两个,都是一家的哥哥,难道厚此薄彼不成?”
  湘云有些不好意思道:“我也是一次做了两双鞋袜。”
  自忖“借刀杀人”之计不地道,便不再挑事,俏皮的对黛玉吐了吐舌头。
  黛玉哑然失笑,不与她计较。
  却看向一旁的宝钗,问道:“宝姐姐,你送给三哥哥什么寿礼啊?难道也和宝玉一样,是一把米芾留笔的折扇?”
  听黛玉相问,众人不由都笑了起来。
  像米芾这样的大家留下的墨宝,能收集到一副都是难得,怎会有两把一样的折扇?
  宝钗心知黛玉寻事,若是平时也就罢了,不一般见识,可这等事上,却不得不反击,因而笑道:“虽不是米芾的,却是颜鲁公的字。林妹妹不厚此薄彼,我难道是不知礼的?”
  黛玉:“……”
  “咯咯咯!”
  一旁湘云见黛玉难得被噎住,乐得咯咯笑了起来。
  到底都是小儿女,没那么多计较,顽笑间也并不当真。
  黛玉吃了一亏,又见湘云在笑,恼的上前捉打,啐道:“偏你惹出来的是非,你还有脸子笑我?”
  湘云忙笑着逃开求饶,黛玉追她不上,见宝钗相拦,恼道:“好姐姐,怎没送三哥哥一幅画,也好还个人情呀?”
  宝钗:“……”


第一百七十九章 最后一道护身符
  在大慈恩寺用罢斋饭,贾琮、宋华便侍奉着吴氏回了尚书府。
  随行的,还有同乡慧静师太,及才认的外甥孙女,妙玉。
  吴氏本就是热心好客之人,若只一慧静师太倒也罢,宋府即将南归,她也不会多事。
  可年轻之时堂妹留在后世的唯一血脉,却绝算不上远亲了,她又怎能不理?
  不容置疑的以姨祖母的身份,带了师徒二人同归。
  待从大慈恩寺回到尚书府时,天色已暗。
  因为明日一早,宋家阖府就要离京,所以除却两家世仆外,其余众奴仆竟已经遣散。
  也正是趁着吴氏不在的心思早早遣散,否则以吴氏往日里宽厚待人的恩情,离别时非要哭成一片不可。
  吴氏不忍宋岩受这等萧瑟悲凉的感觉,故意这般安排。
  因此此刻尚书府门前已没了门子,开门迎归的,竟是吴氏的侄孙,贾琮在国子监的好友吴凡和陈然二人。
  “咦,怎是你们俩?”
  贾琮与宋华骑于马上,见两人笑呵呵的迎在门前,笑问道。
  吴凡闻言,得意道:“瞧你这话说的,怎么就不能是我们俩?我是老太太正经的侄孙,子川他爹又我姑爷的门生,我们在这又有何稀奇?”
  贾琮哈哈一笑,对宋华道:“子厚,这是师娘新招的俩门子吧?看起来马马虎虎,不过咱们也不好小气,来,一人赏个门包儿犒劳一下。”
  宋华也是妙人,知道贾琮故意活跃气氛,减少人丁稀冷的萧瑟,配合道:“今儿出门没带银子,只有几文铜板……”
  贾琮大笑道:“差不离儿就行了,这新门子连牵马坠蹬也不会,一点眼力都没,能有几文赏钱就该烧高香高乐去了。”
  “哇呀呀!欺人太甚!”
  吴凡圆脸狰狞,如唱戏中的大白脸儿般叫嚣起来,要扑上前将贼子斩于马下。
  马车内,吴氏本来都快落泪的心情,被这一伙儿给闹的哭笑不得,笑骂道:“今儿有外客在,你们也只管胡闹!再敢顽劣,仔细你们的好皮!”
  “哟!老祖宗今儿有客在啊?”
  吴凡脸变的极快,臊眉耷眼的讨好道:“我竟不知,着实该死!快快快快,开门开门,迎老祖宗和客人进里面去。”
  贾琮和宋华说笑着下了马,引着马车入内。
  等到了二门儿前,因有外客在,前宅男子本该回避,陈然和宋华借口去请宋岩来见,便退了去。
  吴凡却仗着和贾琮年纪一般小,又惯在吴氏跟前耍宝,赖着不走。
  等看到晴雯等人从马车上下来,一双小眼睛登时瞪的溜圆。
  被贾琮一个瓜崩儿叩在脑门上,忙贼眉鼠眼的转头,然后就看到了从吴氏马车上下来的妙玉。
  一阵晚风吹过,妙玉下车时没有站稳,踉跄之下,虽无碍,可围在脸上的纱巾挂在了马车上,再一站直,便扯落下来。
  晚霞辉映下,这一刻,吴凡真真打心底相信,这是月宫仙子降落凡尘……
  妙玉见纱巾吹落,忙去捡起,重新戴罢,就见旁边有“八戒”呈一脸的猪哥儿相,嘴边竟挂着口水呆呆的看着她。
  素来洁癖的她,差点没作呕出来……
  面色白了白,不忍目睹,赶紧转身,去搀扶慧静师太。
  贾琮差点笑出声来,同情的拍了拍吴凡胖乎乎的肩膀。
  吴凡看到妙玉不加掩饰的厌恶,一颗心碎成八百片,回头哀伤的看向贾琮。
  贾琮从上而下打量了番这圆滚滚的冬瓜,轻轻一叹,摇了摇头,眼神怜悯,就见吴凡额头青筋暴起……
  ……
  宋岩从前书房回到内宅后,与慧静师太见罢,又受了妙玉的礼。
  得闻妙玉身世后,宋岩感慨道:“当年我与令祖母还有过一面之缘,那年她才……十二岁吧?”
  吴氏有些眼红,道:“可不是嘛,我出阁那年,琴颖才十二。一转眼,五十年过去了……”
  宋岩点点头,对落泪的妙玉道:“无论如何,咱们都不算远亲了。既然如今你在家乡已没甚亲人,姑娘何不在家里住下?”
  吴氏连连点头道:“正是这个道理,既然还有我在,就断不会看你孤苦无依一个人在空门里受苦!不然等我死了,也没脸去见琴颖妹妹了。当年,就属她与我最好。后来我随老爷来了京里,也不知怎地,渐渐就没了消息,去了几回信都寻不到人,再后来就说人没了,悲痛之下,也就淡了往来……不过没关系,如今只你一人在,便拿我当成祖母也是一样的,咱们都是吴家的血脉。”
  妙玉也不知当年事如何,闻言后却极为难,她看了眼对她含笑点头的慧静师太,见师太年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