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统天下(沐阳)-第2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鼠为什么永远无法灭绝,因为它们具有非常之庞大的种群数量,不管人类使用什么样的毒药或者发生什么样的灾害,庞大的种群数量决定了它们总是有一部分的种群可以在劫难之中存活下来,然后在劫难之后重新迅速繁殖,并且恢复鼎盛的情景。
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除了人口之外文明同样也很重要,这个文明包括很多,除了文字、思想、学术等等之外,还包括生产力的先进程度,军事武器的强大程度等等。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小说章节更新最快
空有庞大的人口却没有先进的文明同样也不行,就比如非洲的本土居民数量绝对足够多的,但是在面对数量比他们更少的殖民者的时候,他们只能成为被奴役的对象。
文明之先进与人口之庞大是唯一能够透过历史长河的最庞大武器。
现在大明文明的先进毋庸置疑,几千年的汉家文明在大明朝是最后的鼎盛,不过这一世由于朱厚照的存在,无疑大明的文明将要重新踏入更加先进的行列当中去了。
在文明能够先进的情况下,朱厚照不满意的就是大明的人口了。其实现在大明的人口也不少了,当今世界上绝对没有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人口和大明相提并论。
但是这种人口优势却并没有特别的明显。什么样的优势才算明显?
把世界上所有的人集中在一起,从天空之中望下来,十个当中六七个乃至七八个都是大明的人,这样才算是绝对的优势。
朱厚照所追求的目标就是这个,放眼望去,整个世界都是大明的人。
朱厚照并不用担心国家养活不了如此多的人,因为不说有了朱厚照现在的大明生产力的发展绝对要快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就连后世比现在的大明更少的国土面积就能够养活十三亿的人口,现在大明的一亿人多一点只不过是后世的十三分之一而已。
并且现在的大明还在不断的扩张之中整个东亚除了倭国和朝鲜王朝之外已经都属于了大明,在中亚。大明已经在德黑兰以及里海的西部边缘和奥斯曼帝国全面对抗,在西北,大明已经越过了乌拉尔山脉在伏尔加河沿岸和莫斯科公国相对抗。在南海以及印度洋,大明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了阿拉伯世界的中心。
朱厚照对现在大明的人口数量不满意,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大明出台了一项有史以来最轰动的人口策略,《大明人口促进律法》。
这是几千年来中原王朝第一次十分明确的制定促进人口发展的律法,在以前的朝代各种各样的促进人口增长的规定也有很多,但是那些都是很笼统的,并且也低调的多。
像现在大明这样如此高调。如此挥动国本的进行全民的实行却绝对是第一次的。
根据这套《大明人口促进律法》的规定,今后凡是大明在册的子民,一对夫妇以两个孩子为基础,在两个以下的不享受任何的优惠政策。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孩子的。从第三个开始,从其出生到长大成人所需要的任何抚养费用以及教育的支出、未来的工作全都由当地官府承担。而且凡是四个以上的,从第五个开始,每增加一个则给予本家庭一定的额外补助。总而言之。生的越多,补助越多。
这一条只不过是整个律法的核心思想,整个完整的《大明人口促进律法》总共有三十一大条。一百零七小条,几乎囊该了先进所有能够设计到的人口政策以及问题。
上面对于各种人口的优惠政策都有详细的明确规定以及相应扶持政策,其中涉及到由当地官府直接承担、进行补贴、优先安排等各项优惠政策的超过七十多条。
对于这项律法的出台,整个大明的争议很大,在民间大部分的人都市拍手欢迎的,毕竟多生一直都是几千年来汉族的传统,没有现在的政策扶持了他们也可能是生的那么多,现在突然有了朝廷帮助他们承担负担了,那岂不是更好,而且有了这个之后,他们还可以生的更多了,特别是有些人心里想到我就不相信连着生七八个就没有一个儿子。
持反对意见的大多数来自官府特别是中*央朝廷的人,他们反对的原因其实很现实,那就是如果这样实施的话带来的第一个后果就是今后朝廷的支出将大大的增加了,甚至有可能会出现入不敷出的局面。
其实对于这个非正常并且不怎么符合自然科学规律的人口促进律法的问题朱厚照一清二楚,问题绝对比那些大臣们想到的问题的要多得多了。
除了增加了朝廷支出之外,与之相对应的各种权利的**也立马会随之而出,并且弄不好在大明的未来一段时间之内还有可能出现一个数量庞大的以生育后代为工作的群体。
从第五个孩子开始,朝廷除了承担相应的之出之外,还会进行一定程度的直接扶持,按照再增加一个孩子多一倍扶持的程度,只要一个家庭生出来八个以上的孩子那么那对夫妇就完全不同从事任何的体力劳动了,完全依靠官府的补助就能够生活的很好了。
有这么多的问题,但是朱厚照却依旧要实施这个人口促进的律法,他看问题所战的角度不一样,自然和其他人看问题态度也不一样。
任何民族的崛起都是要有代价的,与其通过外力强项迫使民族的崛起,还不如自己主动去承担崛起过程当中的这个负担呢,最起码这样自己可以牢牢的掌握了主动权。
由此造成的巨大开支,朱厚照愿意承担,由此出现的**后果,朱厚照也愿意承担,由此出现的依附在这个律法上面的庞大寄生群体,朱厚照也愿意承担。
中华民族的崛起完全承受得起这些负担,朱厚照也有信心承担的起这样的负担。
无非就是银子吗,只要有足够的银子大明没有什么是承担不起来的。
赋税不够,那就增加商业税,现在大明对于商人的打压越来越少了,不让他们回报一下社会是不行的。而且实在不行了,那就朱厚照自己拿钱,近两年来朱厚照投入在自己商业活动上的精力突然有慢慢的多了起来了?没办法,实行任何一个措施都是需要银子的,朝廷的赋税不够,朱厚照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商业帝国上,希望尽可能的自己把所欠缺的银子给赚出来。
《大明人口促进律法》在朱厚照的强行推动以及无数的下层百姓们的欢迎与支持之下,还是在朝廷获得了通过,并且很快便开始刊行全国进行实施。同时户部也不得不立马行动起来,凡是牵扯到人口的事情,他们都不能置身事外。
今后对于大明人口的各种相关工作以及实施这套人口促进律法每一年所需要的钱财都要由户部进行统计,最后报由内阁审批之后再由朝廷出钱。
就在一个月后,正德十二年的三月,有一个和人口相关的律法出台,这个律法也是对于上一个《人口促进律法》的补充,《大明幼童保护律法》。
其实出台这个律法的深层次原因是为了保护那些出生的女童的,重男轻女,这是一在大明根深蒂固的思想。
其实凡是在父系社会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并且也永远不会完全消失。永远不要相信其他人宣传的有多好,父系社会这四个字已经决定了重男轻女思想存在的基础。
只不过现在的大明更加严重而已,朱厚照现在犹记得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不知道有多少男**丝们找不到老婆的。
种族繁衍,女人至关重要,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之下,那种溺死女婴、丢弃女婴、虐待女婴等等各种情况层出不穷,这些都是人口的损失也不利于朱厚照人口促进律法的完全实行。
所以,为了更好的保护女婴,朱厚照出台了这个所谓的《大明幼童保护律法》中间五十多条律法当中,有四十多条都是关于如何保护女婴,以及如何惩罚触犯法规的人的。
同时这个律法也为以后朱厚照慢慢的推行全面的男女平等铺垫了根基。(未完待续。)
ps:ps:月末了,能不能给个月票什么的?
网网
第六百一十九章 :纵横直道
为了全面促进《人口促进的律法》的实行,当年财政支出直接增加了两千万两银子,前几年推行阶段的支出是必不可少的,未来五到十年之内可能这个支出会因为政策已经全面铺开了就有所下降。
但是根据户部的预算,从第六年开始,随着新增的婴儿开始进入全面成长以及求学阶段,这个支出就会开始慢慢的增长,第十年至第十三年是一个分界岭,从第十四年开始,预计每年需要花费在这个上面的财政支出将不会少于三千万两。
并且这个数字还是不断增长的,户部预计从第十四年开始会出现一个大幅度的增长,未来巅峰时期的之出应该不会少于八千万两到一亿两银子左右。
去年大明的赋税收入是多少?七千万两银子,这还是由于大规模增加了商业赋税,并且对商业活动征税全面严格铺开的结果。
七千多万两的银子未来可能连一年的支出都不够的,并且大明也不止这一点的支持,整个大明庞大的官僚体系还需要财政养活呢?整个大明一百五十万的常备军还需要财政养活呢,数目更多的预备役同样也要消耗大量的银子,除了这些之外,各种自然灾害,朝廷也需要赈灾。
以前伤病或者烈属也都需要朝廷赡养,各种有地方或者朝廷主导的工程也需要朝廷的出银子。
现在大明最大型的工程有两个,一个就是从弘治时期就已经开始实行的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开路、铺路工程了。
随着水泥以及之后柏油等各种现代化道路所需要原材料的相继被发明。大明各种直道以及驿道全面修整的工程也逐渐的展开了。
在弘治时期以及正德八年之前,这些工程主要都是集中在了京城以及应天府下辖的地区。这是朱厚照有意拖慢进行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他不想因为这个支出大量的财政,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在应天府全境的施工过程之中不但让官方的施工队积累到足够多经验,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之中慢慢演化技术的进步。
等技术以及经验都积累的差不多了之后,正德九年,这个工程就已经开始在京畿地区以及山东、南直隶等地全面铺开了。
同时,去年年末,随着工部对朱厚照规划的四条京城纵横线的勘测完毕,这四条几乎贯穿全大明的带路即将开始施工。
分别是京城通往南京。京城通往广州,京城通往成都以及京城通往锡晏那克城,途径太原、西安、亦力把里等城的四条大型的全国性直道。
要想富先修路,对于一个国家同样也是如此,有了足够方便的交通,大明才能够有更加便利的内部交流,才能够更加更加繁荣的商业活动。
同时除了商业以及便民因素之外。朱厚照所计划的四条全国性直道全都是从京城出发的,这个也是出于完全的政治和军事的目的,通过这四条道路,几乎可以让大明的军队在最短时间之内通往整个大明最重要的所有地区,可以有效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掌控以及增加大明的凝聚力。
年初,朱厚照正式成立了交通部。大明的七部变成了八部,这个时期交通部的工作很简单,就是掌管大明全国各地慢慢铺开的各种基础性的道路建设,就比如已经初步开始的四条京城纵横线的管理工作就属于交通部的。
而且除了这些之外,他们在接收了户部的一部分人员之后。也将负担起对于今后道路建设的地形的勘探以及施工计划工作。
四条京城纵横线只不过是一个开始,未来预见大明的施工是不可能减少的。最起码朱厚照计划在自己驾崩之前要为大明建造出来进一步贯穿全国的四条南北纵线以及四条东西横线的直道。
除了这些贯穿全国的直道之外,还有很多环地区的直道,不过那些都要地方的官府来继续勘探以及施工了。
除了已经这个已经开始施工了的四条京城纵横线之外,大明另外一个巨大的工程就是蒙古以及哈萨克的水源改造工程。
从开始施工到现在,这项工程以及实行了快十年了,今年传来好消息,耗费了无数的人力物力之后,这个工程终于进入了末尾阶段了。
就现在,整个蒙古草原还有哈萨克地区的地形已经和以前完全的不一样了,五年多没有回去过哈萨克的穆伦德克在去年回去了一次之后回来告诉朱厚照说他简直以为自己去错了地方了,那还是到处荒漠的哈萨克吗?
随处可见的草原以及农田,时不时出现在眼前的水网,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穆伦德克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人力所造就的,完全就是在和大自然相抗衡了。
在不断的开槽河道引流水源之后,虽然比不上那些降雨充沛的地方,但是在哈萨克目前却也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见到一条留着水的河流。以前还是荒漠的地方现在已经变成了草原,以前是草原的地方,现在已经可以种植粮食了。
而蒙古草原的改造同样也是这样,蒙古草原本身水源就比哈萨克的多,所以改造起来也方便了许多。
现在不管是还在那里的蒙古人,还是从奴儿干迁徙过去的部落,亦或者是大明迁徙过去的汉人,都已经不需要不断的随着水源而不停迁徙了,他们只需要坐在家门口就已经完全可以有足够的水源以及足够的草地。
在蒙古草原之上,汉人独特的房子已经随着大量汉人迁徙过去慢慢的流行了开来,那里的人已经慢慢的开始进入固定居住的时代了,游牧,很有可能在未来的几十年之内在那里要消失了。
对于大明以及当地的游牧民族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居民,大明对当地的掌控越来越强了,而当地的游牧民族也不用再过着像祖先那样不断迁徙的生活了。能够好好的活下去,没人愿意去过那种整日颠沛流离的生活。
安定的生活、丰富的物质,平等的生存权对于他们来说是最需要的。
第六百二十章 :《三十年商业改革方案》
现在由朝廷主导的移民补偿标准已经越来越低了,甚至迁徙到有些地方朝廷除了分给少量的土地之外已经没有任何的补偿了,就连分配的土地面积也在越来越少。‘
以前虽然朝廷的迁徙移民都是自愿的,但其实实质还是朝廷在拿着大量的银子在诱惑,在求着那些老百姓们迁徙到那些偏远的地方去。
不过现在的这种局面已经完全不同了,以前蒙古和哈萨克是没人愿意去,那里是人们眼中荒芜的代名词。
但是现在,随着朝廷的大力扶持以及大规模水网改造工程的完成,已经迁徙过去的百姓的生活大部分比他们还在家乡的亲人或者朋友的生活还要好。
这些人大量普遍的存在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无数还在大明腹地挣扎在贫困线上下的人开始动心了,根本就不用朝廷给什么补偿,他们自己就非常迫切的迁徙到外面去。
如果说以前的蒙古以及哈萨克加起来能够养活八九百万的人口就顶天了,那么随着水网改造工程的完成,增加了大量农田以及草地的那里养活两千万左右的人口绝对没有任何的问题,毕竟这两个地方的地域实在是太大了,但从面积上来讲这两个地方的面积加起来都快比得上新*中*国的面积了。
要知道现在的蒙古草原可是直接覆盖到了西伯利亚的中北部的。虽然西伯利亚苦寒,但是根据以前的先例。那里养活几百万的人口还是没有问题的。
当初朝廷制定的迁徙计划是百万大移民,事实是现在实际迁往蒙古以及哈萨克的民众已经不能用一百万来统计了。据户部详细的统计,现在通过户部主导的迁徙民众已经超过了三百万了,而且现在还在不断的增长过程之中,预计未来人口会更加的多。
由于大规模水网改造的完成以及迁徙移民支出的大规模下降,这给朝廷节俭了不少的开支也让朝廷可有有更多的钱财花费在修路以及刺激人口的增长上面。
不过随着第一批修路款的之出以及第一批人口刺激计划的支持,顿时国库立马空虚了,“银子,银子。还是银子。”
现在朱厚照整日一睁开眼睛想地第一件事情就是怎么增加赋税,他从来没有如此的对银子有过渴望。
为了开源,为了增加赋税,还得从商业上想办法。现在从商业税上想办法已经不只是朱厚照的心思了,整个朝廷大部分的官员已经对这个达成了共识。
这两年商业赋税的年超过三千万两,以前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原来商业也可以带来如此多的赋税,一旦让这些官员尝到了甜头了。他们就开始把目光都盯在了那些商人的身上。
当年五月,在京城国子监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争论,争论双方所辩论的焦点就是商人以及商业对于大明乃至整个民族的重要性?
士农工商?几千年来的排名以及将商人以及商业活动的地位压在了最低,他们的作用也被贬斥的一无是处。
这场辩论一开始是一个商人子弟对几个传统文人辱骂商人感到不满,愤而前去辩论,结果没想到事情越闹越大。最后国子监之中大量的商人子弟和传统的文人都加入到了这场辩论之中。
现在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的国子监之中都是招手的那些参加科考的传统文人,后来由于朱厚照为了钱财曾经大量的贩卖过一批科考名额,以及特别赏赐给那些迁徙以及定居到蒙古或者哈萨克的商人子弟科考的名额,现在每一年参加科考的商人子弟不在少数。
朱厚照还是低估了科考对于商人的诱惑性。在迁徙获得科考名额的政策出台了之后,一时之间大量的商业家族开始安排年轻有为并且有学识的后代子弟迁徙到这些当时所谓的荒芜之地去。
为了改变家族的命运。吃点苦算什么?而且这些商人子弟的到来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家族安排他们到那里是想要他们将来好参加科考的,到了那里当然不能把时间花费在读书以外的事情上了。
所以家族里不得安排几个丫鬟或者仆人什么的过去伺候着,不得让多带点钱财。
同时这些人的到来也带动了当地商业活动的大量兴起,有些商人子弟实在是没什么才能,以前商人科考无望,读书的欲望也不强烈,所以他们选择优秀的家族子弟其实也是矮个里面挑将军。
这些商人子弟有些道了那里之后渐渐的感觉科考无望或者发现了自己根本不是读书人的料之后就慢慢的把心思放在了其他上面了。
商业是他们所涉及的最多的,在这上面他们有更多的天赋,而且当地确实是由于商业不发达留下了大量的商机。
由此,蒙古和哈萨克的商业活动也被这些人给慢慢的带动了起来。
不过还是有一些人是学习的料的,大量坚持下来的商人子弟在朝廷有意的照顾之下很多都获得了秀才的身份。之后其中优异者更是被朝廷选拔为了贡生得意进入国子监学习。
国子监中商人子弟贡生和传统文人贡生的争论在大明具有开篇的意义,由于最后整个争论蔓延到了整个国子监,并且也已经把社会上的大量文人骚客们牵连了尽力啊,朝廷对于这件事情不能不管不问。
那些来自商人子弟的贡生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因为和那些一千多年的儒生势力相比,他们的实力太过于弱小了,特别是蔓延到了社会上之后,那些大量的文人骚客大都是儒家的坚定支持者,那些人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是空前的,他们几乎主导了整个舆论的氛围。
渐渐的大量的商人也被这间舆论的争论所牵连,很多大明有名的富商被那些文人骚客写在文章里被指名道姓的谩骂,似乎辱骂和批评那些商人是一件多么光彩的事情,所以当有了引了开头之后,顿时无数的文人把笔下一个一个奸商的嘴脸开始显现了。
本来大明商人大都低调行事,但是现在他们想要低调也不行了,于是慢慢的商人们也开始反击了起来,他们舞文弄墨不行,但是他们有银子啊,大明的文人很多,最不缺的就是那些穷酸秀才,这些人只要给他们一笔银子让他们改善一下生活,写什么文章都不怕。
从商人开始反击,这件事情在社会上的争论已经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如果是以前这样的情况是绝对不会发生,也是不可想象的,商人什么时候这么大胆了,这要是放在以前,敢花银子操控舆论,第一天准定有锦衣卫找上门来。
那些商人们是不敢,但是如果有人在背后给他们撑腰了,那就不一样了,透过无数繁杂的吵闹,细心的人就会发现,,皇家商部的掌舵人木拓在这里面时隐时现的展现自己的存在感。
哦,一下子好多人想明白了,原来这些商人仰仗的是木拓这个皇亲国戚啊。
不过皇亲国戚又如何,当年皇太后的两个兄长不还是一样被他们整天的写文章谩骂,甚至弹劾,顿时无数的人把攻击的目标直接瞅准了木拓。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