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高科技军阀(银刀)-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为了加强进攻的力量,美国政府、法国政府和英国政府一再向中国和日本施加压力,要求中国和日本增派兵力,全力配合协约国军队在欧洲海陆战场的反攻。
日本政府在英法美三国政府的巨大压力面前保持了以前一贯的“慎重“态度,反而提出应首先满足日本的以下条件,才能考虑增派兵力,日本人提出来的条件是:1、向日本提供1000架新型战斗机和500架轰炸机,以及300架重型轰炸机,帮助日本组建空军。提供给日本500辆大型载重卡车,以提高其运输能力。
2、向日本提供燃油,使日本海空军能建立起足够的燃油储备,以保障作战所需。
3、提供给日本20个师的全部装备,其中应包括坦克和重型火炮。
4、提供给日本本土维持军火生产的所需的全部原材料特别是稀有金属。
5、直接提供给日本20亿美元军事贷款。
6、转让日本所需的先进军事和工业技术。
对于日本的漫天要价,美国和英国都要求日本首先增派陆军前来欧洲对德作战才肯提供援助,日本则拒绝“在自己驻欧洲的部队安全得到保障之前就冒然再次与德军作战”。
和日本不同的是,中国虽然也象俄国一样,政权发生了突然更迭,但中国政府却向英法美三国表示,“中国不会退出协约国的事业”,保证继续参战。
尽管受到国内诸多的压力和牵制,小心谨慎的中国政府仍然坚持承担了“弘宪帝国”留下来的国际责任,同时也希望能从美国继续获取军事和经济援助,在此之前,美国政府已经同意由中国派出海军学员到美国受训,此后又增加了中国飞行员的培训项目。美国和中国也达成了秘密协议,由中国提供人员,美国负责装备、训练和补给,在中国本土很快组建了10个全美械的步兵师用于未来对德国的反攻。此外,美国还帮助中国训练各类专业兵种的工程和技术人员。
在得到这些消息之后,日本人对此极为不安,他们非常害怕中国军队的不断扩张和强大会“造成有损日本帝国利益的不利影响”,但因美国坚持其要让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战略,日本只得让步,虽然他们在暗地里仍不停地制造麻烦,并禁止装载中国军队的船只在日本本土停留。
日本人的背后使坏并没有阻止中国决心在这场战争中为自己赢得大国地位的意志,中国政府随后表示愿意再提供50万人给美国——反正中国的人力资源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这次派出人员主要来自江南地区,很多都是裁撤下来的土匪出身的老兵,而他们的战斗力是相当强悍的。美国人和英国人都对中国政府的行动非常满意。
经过谈判和协商,最后决定将这50万人全部拉到中东和北非进行训练。而且这一次,所有将级以下军官都不再由美军担任,但美军仍然保有对这支部队的完全的人事任免权,并可以直接枪毙少校以下级别的官兵。美国人打算用这些中国军队参加对欧洲大陆的进攻。英国军方也赞同美国的提议,经过多次的战斗,他们已经相信经过欧洲人训练过的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同时英国人也担心这么多的中国人跑到大英帝国的殖民地来会鼓动起当地“危险的民族主义情绪”。(直到反攻开始前,美国人才发现,英国部署在中东的各个军团纯粹都是空架子,每个军团真正的兵力只相当于1个旅而已——这体现了英国佬一贯的原则:要骗敌人就要先骗自己人。章首批参加反攻行动的中国军队被派到了陷入僵局的意大利半岛,其中刚刚完成整编的5个步兵师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美英军队的更多信任。第二批4个中国师参加了在法国南部的“凯旋”登陆作战。由于在意大利作战的中国军队伤亡很大,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协商后,同意后续的部队采用轮换制派出,以6个月为周期轮换前线部队以保留富有经验的战斗骨干。
在欧洲参战的中国部队普遍受到重用,在法国中南部地区防守的中国军队曾被卷入到一场德军的大举反击之中。在左翼的美军被德军冲垮,右翼美军第106师的两个团投降,师长也下落不明(在前线被德国坦克俘虏了)的情况下,两个中国师仍出人意料地坚守在德国第5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的进攻接合部上,有力地牵住了德军的进攻脚步。被激怒的德国人被迫把已经绕过去的尖锐矛头重新调了回来,大批坦克隆隆驶来,向这些中国师压了过来,两个中国师实际上已被合围,而且无法得到后援。但令人震惊的是,利用有利地形防御的中国步兵在几乎没有任何支援的情况下硬是顶住了德军的猛攻,并利用夜幕的掩护,成功从德军两个师松懈的防线中无声无息地钻了出去。当这些中国军队重新向他们的美国指挥官报到时,美国将军和他的参谋人员都惊呆了——两天前他们已经向上级报告,这两个中国师已经被德军“全歼”。
尴尬的美国人来不及解释,立即把这些中国军队重新派往战场,在新的战场,中国战士们再次勇敢地面对德军的进攻并进行了勇猛的抵抗,再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在战役结束后,美国军方却死不改口,仍然在报告中声称两个中国师被强大的德军“击溃”,一些美国军官为了推卸自己战败的责任,甚至声称中国军队“未经许可就放弃了阵地,一些部队零星突围,并被美军及时收编”。有趣的是,德军的战报里也大言不惭地提到他们成功地“歼灭”了两个顽强的中国步兵师,并俘虏了一个中国师的美国师长;虽然“这些狡猾的东方人扔掉武器后分散跑进了丛林,逃脱了德军的围捕,但他们作为一支作战部队已经不复存在了”。只是到了战后,那位从德军战俘营里放出来的美国师长愤愤不平,为了他自己的名誉与美国军方打起了笔墨官司,对外人当然是声称要为他“英勇的中国部下”平反。这位师长后来还写了一部回忆录,重点介绍了中国军队在欧洲战场上的英勇战绩。不过,他把一切都归功于中国军队所受到的美国式训练和领导,以及他本人平时对中国部下们的“英明教导”和“严格锤炼”。这份回忆隶曾经在后来的“巴黎和会”上被列为中国为协约国事业所做贡献的重要证据之一。
除了作战人员外,中国政府还向欧洲提供了大量的劳工。数百万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中国劳工为协约国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劳工不但为协约国军队提供后勤保障,建造和挖掘工事,还有相当多的人进入到了英国和法国的工厂之中,他们以中国人特有的聪明和极强的接受能力,很快便成为了不输于白人的熟练工人,这些成为产业工人的劳工极大的加强了因“失血”而运转不灵的英法工业生产。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劳工进入到农业生产领域之中。
随着以中美军队为骨干的协约国军队的不断反攻,以及德军在第二次索姆河战役的毁灭,战争的风向迅速转了过来。在意大利退出战争的消息传到日本时,立即在日本引发了一场政治大地震。在野的各党派向执政的“藩阀内阁”发动了强有力的挑战,他们利用国内重新膨胀起来的仇华情绪和民众对政府的不满进行发难,拉拢部分对政府的“软弱”感到愤慨的一些中小党派,威胁将在议会里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在内外压力下,日本首相寺内正毅对他的内阁成员们宣布:“我们必须要打仗了,先生们”(原来以前的参战只是装装样子,并不是真打)内阁立即通过了追加军费预算和全国总体动员令,并正式向美国寻求20亿美元的战争贷款。
作为交换条件,同时也是为了能更好的“下山摘桃”,日本政府同意向欧洲战场提供10个师的部队,从训练补给、人事任免到作战指挥都完全交由美军负责,作为参战部队直接调往欧洲参加战斗。不过,日本陆军部不同意把10个师就这样拱手交给美国人,日本政府里也有不少人害怕美国会把这10个师当炮灰使,以日本人的鲜血来换取美国大兵价值昂贵的生命。为此,日本军方迟迟不肯让步,坚持要先得到贷款后再放手。
第二百零一章 普利茅斯舰影
日本人的反复无常激怒了美国人,美国政府最终拒绝了日本人的要求,潘兴在给威尔逊的报告中甚至称没有日本人协约国也一样可以打赢这场战争,只要给中国人以足够的援助,“我们便能够得到比日本军队多十倍的士兵,来压垮德国人”。美国政府随后向国会提交了新一轮的援助中国的提案,并得到了批准。
经过数次增兵,在欧洲战场的中国军队已经达到了近100万人,但为了能够尽快的打败德国,英法两国再次照会美国和中国政府,要求再提供200万人的作战部队。最后的决定是中国和美国各提供100万人,由于中国的财力难以负担这些军队的补给,在经过多方协商之后,确定了这些部队将全部由中国提供,但这些部队的军费及装备全部由美英法三国提供(主要是美国提供)
在看到中国在美国的支持下拼命扩军之后,日本愈发的感到自身的安全受到了威胁。为了阻中国无限制的继续扩军,日本人运用在中国军政两界的影响力,开始了广泛的活动。
在中国军政两界以及民间,其实仍然存有很强大的亲日派势力,这些人当中很多人都曾在日本留学或受训,与很多日本军政要人都有着深厚的私人友谊。他们和许多日本人一样,深受“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思想的影响,一直把英美等西方列强视为最大的敌人。他们当中还有很多人将日本视为反对西方的盟友,认为中日两国应该联手对付西方而不应该自相残杀。另外,还有不少人担心中国会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被西方所利用,有一个流传得很广的说法是,这场战争是以“英国的政客和佣兵、美国的金钱和机器、中国的鲜血和生命”的方式来进行的。这些人不无忧虑地声称:即使打败德国,西方列强根本就没有、也不可能把中国真正视为平等的伙伴,而只是当成有利用价值的工具,一旦丧失这种利用价值,西方列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乃至牺牲中国的利益。日本人还在私下里向中国的亲日派灌输这样的观点,即中国和日本之间发生战争将是一场亚洲和东方的悲剧,因为这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将会是英美等西方列强。一些日本人很“富有远见”地指出:中国和日本的战争将最终会导致英美大举入侵,因为“英米鬼畜”绝不会允许日本吃掉中国而控制整个远东,反过来,如果中国在战争中彻底打垮日本,西方列强也会把矛头掉转向中国,因为西方列强的目标就是保证他们在亚洲的优势,防止亚洲国家成长或强大起来成为其潜在的对手。
日本人的秘密活动很快见到了效果,中国军政高层中开始有人对继续募兵增援欧洲提出了质疑,虽然中国政府坚持履行作为协约国成员国的义务,但由于日本人的暗中破坏,中国政府出兵欧洲的计划还是出现了众多始料未及的波折。
在中国民间亲日势力的影响下,原本顺利的募兵工作遇到了困难,而这时不知是谁向陆军部次长徐树铮上将提议,可以把各省监狱里的死囚犯都交给美国人训练,然后送到欧洲去当炮灰,反正这些人“死不足惜”,徐树铮采纳了这个建议。而此时刚刚结束的湖南战乱也有大把原张敬尧和唐天匪的匪军俘虏需要处理。于是,中国陆军部就把这些土匪和从监狱里提出来的大量形形色色的罪犯都发往美军帮助设立的训练基地。各大监狱都接到来自陆军部的指示,把监狱里的重刑犯都清点出来,表示给这帮人“一个立功赎罪的活命机会”。
中国政府总共运送了近20万这样的“兵源”,交给了美国方面。不过,让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些家伙们的表现却比中国陆军部的官员最好的预计还要强得多,在训练中他们很服从美国教官,而且还能做到相互配合,“表现了出非常高的学习和训练积极性”。一位中立国记者了解到,对这些“有罪的人们”来说,这其实是他们有生以来过得最好的日子:按时发给军饷、良好充足的食物供应、笔挺的美国式军服、干净消毒的营房(这得益于美国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及时免费的医疗保障(美国军医很负责)让“他们的感觉如同天堂般美好”。而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又一次感到他们重新有了人生的目标和希望,很多人都真心实意的想要立功赎罪改过自新,重新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由于中国陆军部的严格保密,不知情的美国人将这些部队很快的投入到了战场之上,结果令人吃惊。这些部队在到达欧洲战场后,表现得比以前的部队还要好。尤其是湘西土匪出身的部队,在战场上作战极为勇敢,他们在到达法国后,作战勇猛无畏,屡立战功。美国人在报告中不止一次的以赞叹的语气提到,“这些中国部队与德军作战时确实打得非常凶狠,在收复法国北部的一连串恶战中,中国士兵们表现出了极高的吃苦耐劳能力,在我们的士兵认为‘人类无法生存的恶劣条件下’也能进行勇敢的战斗。”美国军方一份内部报告中也提到“中国士兵们不知生命为何物,经常有一个连打到最后一个人也不肯撤下来的情况。”“有一个中国连曾经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守阵地达半个月之久,被他们打死的德军超过2000名。”“在战斗中,中国士兵的伤亡很惨重,我们把原因归究于中国人缺乏协同作战的战术意识,但他们的表现实在英勇,令所有的军事观察员都感到震惊。”
按照规定,在欧洲的中国军队的高级军官都是美国人,但由于中国军人的英勇和战绩得到了美国人的肯定,一些美国将军大胆地提升了一大批表现出色的中国战士为军官,部分接替了美国指挥官,这一措施使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对于后到欧洲战场的中国军队何以有如此强大的战斗力,美国人对此专门进行了研究,在采访了众多的湘西土匪出身的中国官兵之后,中国陆军部玩的猫腻才浮出水面。但此时美国人已经没有指责中国政府的意思了,为了能够得到更多这样的“优秀士兵”,美国人还专门要求中国政府在湘西地区募兵,中国政府随后又在湘西高薪招募了10万人的“下山土匪”(受重金利诱接受招安的)、有土匪背景的人和“上过山”的农民,交到美国人手中训练,并派往欧洲。
美国在全力帮助中国扩充陆军的同时,也加大了协助建设中国海军的力度,而德国则越来越多的感受到了来自于海陆两方面的巨大压力。德国的力量已经在崩塌,它的筋肉拉得过强,体内已经开始渗出了鲜血,对于德国来说,必须要抢在时间前面打破僵局。
而让交战双方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打破僵局的开始,竟然不是在陆地,而是在海上。
英国,普利茅斯港。
此时,码头上的工人还象往常一样,在不住的忙碌着,但熟悉码头历史的人们却能够看出来如今这里和以前的不同。
如今,这里的工人们,很多都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东方人,白人工人的身影,已经变得越来越少了。
此时,一位衣冠楚楚的英国绅士模样的人正坐在山顶的一棵大树下,悠闲地翻着当天的报纸。
“协约国军队已经决定进入西伯利亚。”这是报纸上的一则巨大的标题。
“中国举行国会选举,进步党人惨遭败北,安福党人取得胜利。”这是报纸的另一则标题。
“德军在协约国军队的攻击下撤出巴黎。”
“保加利亚发生兵变。”
“德国下一步是否会入侵西班牙?”
“德国潜艇继续在大西洋肆虐。”
“‘约克’号和‘沙恩霍斯特’号正在伺机而动。”
“俄国内战加剧,上百万人流离失所。”
在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消息旁边,还附有地图和照片。但此时,如果有人细心的观察,就会发现,这位绅士的心思显然并不在他手中的报纸上。
他的目光,时不时的总是瞄向远方的港口。
此时,一艘巨大的悬挂有红黄蓝三色“人”字旗的中国海军战舰,正在港口进行着出海的准备。
这是一艘巨型战舰,现在正在加装着补给品,工人们正力图使它的所有的补给品舱和弹药舱达到饱和状态。工人们在不断地工作着,将它的冷藏库里装满新鲜的肉类,往食品库里装满面粉和蔬菜,往油舱里灌满重油,往水柜里加淡水。当然,最要紧的是往弹药舱里装炮弹。一辆喘着粗气的蒸汽机车挂着一长列车箱停在了舷侧,车上装满了巨大的十六英寸炮弹。舰上的起重机正摇摇晃晃地把一枚枚重达数百公斤、威力巨大的炮弹吊向空中,然后再徐徐降下,穿过一层层甲板,装进水线下深处的弹药舱。
这时,一支中国海军学员的队伍沿着码头开了过来,他们显然是来加强这艘战舰的舰员队伍。这是一支年青的队伍。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显得非常年轻,几乎可以说还是些孩子。他们是刚刚获得晋升的海军学校的学生,对自己的新身份和新军装感到骄傲。整个队伍显得活泼、轻快而自豪,在军乐队的前导下,他们向战舰的舷梯开去。不久,军乐队停在舷梯旁继续吹奏,而这队年青人则以海军特有的精确而整齐的步伐,沿着舷梯登上军舰。队伍来到舰尾甲板时,带队的军官向在舰上检阅他们的长官敬礼,报告他们这支队伍的来到。当码头边上的装卸工作结束时,传来一道命令,要队伍面向舰桥。
码头上监督军火装卸的军官喊道:“最后一枚”
甲板上一位军官应声答道:“最后一枚。”起重机摇摇晃晃地把最后一枚闪着寒光的十六英寸炮弹送进了弹药舱。原来在码头上忙碌着的一群群勤务人员和工人逐渐散去,军乐队一边吹打着,一边朝远处的大门走去,乐声渐渐消失,只剩下水兵们仍旧列队站着。这时,一位外表显威严而好动的美国海军中将走到了舰桥上的扩音器跟前,开始了讲话。
扩音器的声音很大,但是对于那位远在山顶的英国绅士来说,他想要听清楚扩音器里的声音则是根本不可能的。
年青的水兵们聚精会神地听着美国将军的演讲。他的讲话声通过扩音系统传遍全舰。这位将军首先对这些年青人到舰上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他们解释说,他们是被特意选派来参加这艘战舰的出征的。
为了能够让中国海军能够以最大的战斗力打击敌人,同时培训出更多的海军作战人员,美国人煞费苦心的为中国海军设计了“一艘战舰两套人马”的作战方式,也就是一艘战舰配备两套人员,平时一队休息、一队执勤,这两套人马以肩章的不同,分别被称为“金色队”和“蓝色队”。平时训练人休息的时候,战舰则不休息;战斗的时候,也是两支舰队人员、一支舰队。在战斗结束后,则“换人不换船”,战舰回港后,原班人马休整,另一班人马上舰,几天内立即出发。战舰平均每三个月检修一次。
根据中国海军部的要求,为了尽可能多的培训海军作战人员,中国海军几乎包揽了英国海军的各项传统作战任务,中国海军不但积极出战,还经常派舰参加远洋护航(当然油钱则是英国人报销)和战前英国海军平时将庞大的战列舰队停在港里不同,中国海军在没有作战任务的时候,经常将巨大的新式战列舰也派出去给商船护航。于是英国海岸附近经常出没着中国战列舰巨大的身影,一时间令德国袭击舰销声匿迹。对于这些勤快的排水量达五万多吨的“大个子保镖”,英国民众给予了极大的谢意和崇敬。
现在中国海军学员们已经登上的这艘新式的强大战舰,目前的英国海军没有任何一艘军舰敢于和她匹敌,也没有任何一艘大型军舰能够从它的炮口下幸免。经过三个月的海上严格训练,已使这艘战舰成为了当今世界上最强大、最有战斗力的军舰之一。
而这一次这艘战舰的任务,则是为商船队进行护航。
由于英国的运输船队遍布大西洋,德国海军为了打击这些运输船队,在不惜发动“无限制潜艇战”的同时,还经常派出大型水面作战舰艇作为袭击舰,攻击英国的海上航线。德国先后派出“赛德利茨”号和“德弗林格尔”号战列巡洋舰等大型舰艇出击,“赛德利茨”号曾经毫不费力地收拾掉了大批的英国运输船队及其护航舰艇。由于曾经作为英国骄傲的庞大战列舰队在日德兰大海战当中灰飞烟灭,因而德国战列巡洋舰在没有任何兵力的掩护下一次又一次肆无忌惮地横渡大西洋。一艘艘英国商船和护航舰艇带着船上的水兵一起葬身鱼腹的消息不断的传开,英国舆论一时间为之大哗。在这样的打击来了多次之后,英国人不得不再次求救于自己的盟国。
对于英国的救助,美国和中国等协约国成员积极响应,美国、中国和日本先后都派出大型舰艇参加海上护航作战,但由于协约国海军的主力战舰需要保卫英国本土,能够用于护航的多数是较为老旧的战列舰和大型装甲巡洋舰,它们面对神出鬼没的德国战列巡洋舰仍然感到力不从心。为此协约国不得不考虑动用其海军力量的中坚——中国在美国订购的六艘新式快速战列舰——来参加护航。
对于协约国海军的反击,德国人并没有示弱,很快,协约国最高军事委员会便得到了情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