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高科技军阀(银刀)-第2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洗;他们穿城过镇,或是搭乘铁路上的货车,或是揩油坐私人汽车。这些无家可归、走投无路的美国公民,走遍了整个美国。天冷的时候,才在各大城市集中起来,他们忍饥受冻,四处碰壁,肚子空空,前途渺茫,心烦意乱,辗转奔波。然而,这样的景象仅是逼真地刻画了不幸者中的一小部分人。更多的千百万人只因肯象畜生那样的生活,才免于死亡。”
大萧条给美国的人口、家庭、教育、道德、信念、生活水平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在数百万流浪大军中,瘟疫、性病、犯罪现象十分流行。有的女孩子为了糊口,往往冒着怀孕危险,10美分卖身1次。“失业与失去收入已经破坏了无数个家庭,使这些家庭成员精神颓丧,失去自尊心,摧毁了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可雇佣性,夫妻、父母子女暂时或永远地离散。许多家庭勉强维持着外表形式,但往日的平静与和谐伴随着道德的崩溃而一起消失了,种种看不见的创伤在家庭每个成员的心灵上留下了多年后也难以抚平的印迹。”
人们对时局、政府政策的怨恨之情已达到饱和的临界点,“有一种强烈的悬空之感,一种忧郁的烦躁,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当某个城镇的银行破产时,广大储户表现出的不是愤怒,而是觉得自己的社区已成为类似某种可怕疾病一样蔓延的形势的牺牲品。许多美国人对现行两党制度心灰意冷,民间对当局的不满以种种无情、冷酷、尖刻、辛辣的自发方式倾泄而出。
而罗斯福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继任美国总统的。
美国著名作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总统的顾问之一、曾负责起草许多重要演说稿的罗伯特?舍伍德这样写道:“人世间任何一位掌管世界命运的剧作家也不可能再为一位总统——或是一位新独裁者、新救世主的主场设计得比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出场更为出色的了……赫伯特?胡佛的一场戏为下面的戏留下了很宽的路子。”
第三百八十六章 以邻为壑
就职典礼上的罗斯福不戴帽子,不穿大衣,黑色长礼服映衬得他的脸色愈显苍白。黑袍白须的最高法院首席**官查尔斯?埃文斯?休斯主持这次庄严的宣誓仪式。罗斯福把手放在家传300多年的荷兰版《圣经》上,翻到《新约?保罗致达哥林斯人的第一封信》第十三节 ,用洪亮的音调一字一句地随着休斯**官宣读誓词:“即使我能说万人的方言和天使的话语,而没有爱,那也犹如钟鸣钹响,徒有其声而已。”
“即使成有先知讲道之能,深通万物奥秘;并使我有全备的信念,力能移山,如果没有慈心一片,我又能算得了什么?!”
“即使我倾囊周济所有穷人,并舍己焚身,而没有爱,那么于事于我仍将徒劳无补。”
宣誓完毕,他转身走向空旷的讲台。从口袋里掏出手抄的就职演讲稿。这一次他的演讲稿完全是自己写的,没有一句话是抄袭别人的,纯粹是罗斯福式的。
“这是一个民族献身的日子。值此我就职之际,我确信同胞们期待着我能以我国当前情势所迫切要求的坦率和果决来发表演说。现在尤其有必要坦白而果敢地讲真话,全部的真实情况。我们不必畏缩,不必躲闪而不敢正视今天的现实。这个伟大的国家将会象从前那样经受住考验,它将复兴起来,繁荣下去!”
“因此,首先让我表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应该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会把使我们变退却为前进的努力陷于瘫痪的那种无可名状的、缺乏理性的、毫无根据的恐惧。”
罗斯福平静而坚定的声音清晰地传遍整个广场,接着,这充满自信和激情的声音通过无线电广播网传遍了水深火热的美国大地,以及世界各地。美国新总统以简洁缜密的语言向人民剖析了大萧条中一切苦难的根源:“我们的困难都只是物质方面的。价值萎缩到难以想象的程度;赋税增加了;我们纳税的能力已降低,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锐减;交换手段难逃贸易的长河冰封,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更重要的是,大批失业的公民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而我们并没有遭到什么蝗虫之类的天灾。大自然的施惠依然未减,人的努力更是使其倍增。我们手头并不匮乏,然而丰足却激发不起来慷慨的用度。这首先是因为掌握人类物品交易的统治者们的顽固和无能。他们被迫承认失败而溜之大吉,贪得无厌的金钱贩子在舆论的法庭上被宣告有罪!”
“货币兑换商们从我们文化庙堂的高位逃走了!现在我们可以让这庙堂仍然回归古老的真理……必须中止金融业和商业中的那种使得神圣的委托浑似无情和自私的恶行。然而复兴并不仅仅要求我们改变道德观念。这个国家要求的是行动,而且是立即的行动!”
此时此刻,黑压压的人群一片寂静,人们在经历了一个漫长冬季的等待后,终于真切地倾听到了新总统所承诺的行动纲领。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工作。这部分地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象战时紧急状态那样。其次要更好地利用资源,提高农产品价格和购买力;坚持由联邦和各级地方政府采取行动统一管理救济工作,全力避免目前的分散、浪费和不均的现象;此外,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必须严格监督一切银行储蓄、信贷和投资,制止利用他人存款进行投机的活动,必须要提供充足而有偿付能力的健全货币。”
“在对外政策方面,作为美国总统,我将要求美国奉行睦邻政策——尊重自己从而也尊重邻国权利,珍视自己的义务也珍视与所有邻国和全世界各国协议规定的神圣义务。但政府要根据情况的轻重缓急,有重点和顺序地处理事务。我希望正常的行政和立法分权制衡体制足以应付当前面对的重任,然而,史无前例的要求和迅即行动的需要也可能使国家有必要暂时背离正常的程序和轨道。我承诺自己将提出一些应付灾难深重的危机的措施,或采纳由国会提出的类似的明智措施。”
“然而,万一国会竟不能接受这两类当中的任意一种形式。万一国家危机仍然紧迫,我也将决不回避届时职责明确向我提出的抉择。我将要求国会赋予我使用应付危机的唯一剩余手段——向非常状态开战的广泛行政权力,就象在真正遭受外敌入侵时所应授予我的权力一样大……对此,我决不会辜负民众的期望!”
在整个演说过程中,罗斯福神色冷峻,直到向人群挥手告别时,才露出了令人呯然心动的一笑。尽管新总统的就职仪式简单甚至可以说有些草率,但罗斯福的就职演说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仅周末就有近50万封祝贺信飞到白宫。
而在罗斯福演讲完毕的时候,在遥远的中国北京,国社党总部一间秘密无线电通讯室内,坐在大功率电台前听完他演讲的杨朔铭当着众人的面,竟然不顾形象的放声大笑起来,好象是听到了一个天大的笑话。
看到杨朔铭笑得诡异,周围的通讯员们和几位国社党精英会员脸上也都是揶揄的笑容。
“瀚之为何发笑?”江雪莹有些明知故问的看着杨朔铭问道。
“果然是天生的政客,难怪华尔街会选择他当美国总统。”杨朔铭好容易才止住了笑声,回头看了看众人,说道,“你们大家中有志于在政坛上发展的,从现在起,就应该好好向他学习才是。”
“他在演讲中不止一次的说他要为了民众的利益同华尔街开战。”江雪莹抿嘴一笑,“难道他真的转了性了?”
“不可能的。瀚之的意思,是说这位罗斯福大总统也是和胡佛一样,是华尔街扶上去的,只是这一次的手法,有些不同。”一位年轻人说道。
“是,这位罗斯福大总统,经常是嘴睛说的是一套,手上做的是另一套,在竞选前就有‘变色龙’之称。”有人接着说道。
“有些话,你可以这么说,但不能真的按照说的去做;有些事,你可以这样的去做,但嘴上绝不能那么说。这位罗斯福大总统,应该是深谙其道了。”一位年轻女子笑着说道。
“咱们中国的曹大总统,要是能有他这两下子,就好了。”有人笑道。
“是啊!他但凡要是嘴皮子利索一些,也不会让那些‘清流’给骂得臭死了。”
“那些不是‘清流’,我们查过,有布党份子的背景,很可能又是红俄搞的鬼。”
在大萧条开始后,尽管曹锟在杨朔铭的帮助下,也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应对措施,但下面似乎对他总是不领情,每当他有什么举措,总是有报纸极尽讽刺挖苦嘲笑乃至污辱谩骂之能事,令他不胜恚怒。尽管如此,曹锟对于媒体还是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并没有大开杀戒。
“大家可以猜测一下,接下来,这位罗斯福总统会做什么?”杨朔铭看着大家,问道。
“他应该会先从美国金融界下手。”江雪莹说道,“他这一次当着全美国人民的面夸下了海口,不采取些实际行动是说不过去的。他很可能先从整顿银行业入手。”
“那样,他就真的得罪华尔街了。”有人说道,“他应该会对美国人采取大规模的救济行动。”
“不一定,他上台其实就是华尔街背后推动的,华尔街这一次肯定会配合他演一出‘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大戏。”有人接口道。
“其实无论他怎么做,只要不以邻为壑,便是我国之大幸。”一个清朗的声音说道。
杨朔铭转头望去,看到的是一个秀逸文雅的身穿长袍的年轻人,他的衣着虽然很是简朴,但话语神态之间,却有一种天璜贵胄般的气质。
杨朔铭认出了他的是谁,不由得微微一笑。
这个人名叫金溥信,表字世遗,年纪轻轻便以长于经济分析而著称于世。
“世遗何出此言?”江雪莹有些好奇的向他问道,“美国与我国一向交好,且经济联系紧密,我国感冒,美国难道会好受吗?”
“国家之间以利益为先,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金溥信笑了笑,说道,“这一次美国为了摆脱危机,未必会考虑我国乃至泰西各国的利益。”
“世遗觉得,这一次美国会怎么‘以邻为壑’?”杨朔铭问道。
“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便是货币贬值了。”金溥信说道,“瀚之身为财政部总长,想必明白这当中的利害。”
听了金溥信的话,周围的人们脸色都是一变。
今天能够站在这间屋子里的,都是学识渊博文武双全的年轻俊彦,对于金溥信说的“货币贬值”,他们当然明白意味着什么。
“那我国便需要提早做好应对准备了。”江雪莹说道,“世遗有没有什么好法子?”
“那就要看瀚之的了。”金溥信说道,“我不知道瀚之的办法是什么,要是我处在瀚之的地位,我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想办法让我国的币值和美元保持一致。”
杨朔铭听到他的回答,心中暗暗感叹,但此时他的脸上,却看不出什么表情。
因为现在的他明白,罗斯福即将要做的,绝不止是“以邻为壑”,作为在华尔街全力支持下上台的总统,他的最终目标,远不止此。
不过,现在的中国精英们,对美国的认识,能达到这种程度,他已经感到相当欣慰了。
“瀚之其实已经有办法了,是吗?”金溥信象是看穿了杨朔铭的心思,微笑着说道。
“办法当然有,但是需要大家和我紧密配合。”杨朔铭点了点头,说道。
日本,东京,“三菱”公司总部。
“我们在支那的业务量急剧萎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岩崎弥久看着桌面上放着的报表,瞪大了眼睛,望着面前的几位公司负责人,象是要从他们身上看出答案来。
“支那从美国购进了大量的新式机器,有的企业甚至从美国搬来整座工厂,他们的产品质量已经超过了我们,而且价格更加便宜……”一位负责人看到岩崎弥久的脸色变得越来越难看,说话的声音也变得越来越低。
“支那政府在国内采取了严厉禁止鸦片的政策,我们在支那开设的‘宏济善堂’和‘广济善堂’都被支那政府封掉了,而在缅甸和货源也大大的减少,对支那的‘特殊商品贸易’已经在事实上停止。”另一位负责人说道,“我们的直接损失已经达到了六千万元……”
“你们的意思,是问题并没有出现在我们身上,是这样吗?”岩崎弥久厉声说道。
“是的。”一位负责人大胆的说道,“我们能做的都已经做了,但是您应该知道,支那商品的竞争力越来越强,不光是我们的业绩下降,其它的公司也和我们一样。”
“‘特殊商品’的货源出了问题,难道也是支那人弄的吗?”岩崎弥久喝问道。
“是的。”一位专门负责在支那的“特殊商品”销售的负责人说道,“据我们在缅甸的线人报告,支那境内经常有匪帮越境袭击缅甸境内的罂粟产地,导致当地大量减产。因而造成货源严重不足,价格也异常昂贵……”
“匪帮?”岩崎弥久先是一愣,但他马上便明白了过来。
“据称这些匪帮武器先进,战斗力很强,甚至当地的英军都难以匹敌,我们的人认为,很可能是支那军队的正规部队化装采取的行动……”一位负责人说出了岩崎弥久心里的想法。
“好了,我都知道了,你们走吧。”岩崎弥久挥了挥手,几位负责人如临大赦般的鞠了一躬,纷纷退了下去。
当屋子里只剩下了岩崎弥久一个人的时候,他来到墙壁前,紧紧的盯着墙上“三菱”的创始人岩崎弥太郎的巨幅画像,一双拳头握得紧紧的,似乎是想要从先辈的身上获取力量。
“可恶的支那!真应该让大炮的声音在这片土地上重新响起来!”
此时屋子里如果有不明真相的人听到岩崎弥久的这句话,也许会感到吃惊,但如果是了解“三菱”历史的人,则丝毫不会奇怪。
事实上,业内人士都知道,“三菱”是支持日本帝国进行对外侵略战争的最大军火供应商。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财团现在依旧在日本政经两界发挥着重要影响,控制着日本军工生产订货的大量份额。
“三菱”的缔造者就是岩崎弥太郎。早在明治维新开始的时候,岩崎弥太郎便在东京和一帮朋友成立了“三菱商会”。当时,“三菱”是日本众多中小财团中并不起眼的一家,但神通广大的岩崎弥太郎利用和明治政府的关系,很快让“三菱”发展了起来。
当时明治政府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岩崎弥太郎支持大久保利通一派。大久保利通当上首相后,“三菱”的好日子就来了。1874年,日本决定出兵中国台湾,岩崎弥太郎积极向内务大臣请示承揽军需输送工作。内务大臣知道岩崎是首相的红人,便表示同意。“三菱”借此一跃成为日本的“海上霸主”。而另一家海运公司“三井物产”不得不请求租用“三菱”的船只,并愿一年付70万元的租赁费。但岩崎弥太郎为压倒竞争对手,断然拒绝。
遭到拒绝的“三井物产”纠合敌视“三菱”的地方船主、批发商、货主,企图与之对抗。起先,“三菱”并未将对手放在眼里,但是1878年大久保利通被刺,支持对手的政治力量上台,“三菱”的冬天便到来了。
日本新政府于1882年10月与“三井”一同成立了“共同运输公司”,与“三菱”打起了商战。为了取悦客户,抢先到达目的地,两家公司在海上展开长跑比赛。最终,还是岩崎弥太郎技高一筹。1884年,岩崎弥太郎收购了“共同运输公司”50的股份,但就在同一年,因为长期劳累,岩崎弥太郎患胃癌去世。
弥太郎的弟弟岩崎弥之助继承了他的位置。“共同运输公司”乘弥太郎逝世之机又打响了价格战。岩崎弥之助对政府偏袒对手十分不满,扬言要炸毁全部船只,政府官员害怕遭到社会各界指责,便派人与弥之助谈判。1885年9月29日,“共同运输公司”被“三菱”并吞,成立了“日本邮船公司”。“三菱”就此完成了扩张的一次伟业。“完成大业”后的岩崎弥之助不久就将“三菱”总裁的位置交给了哥哥的长子——即现在的岩崎弥久。
第三百八十七章 金融大战的序幕
岩崎弥久上任时,日本正积极扩军备战,准备侵略中国。1894年7月,岩崎弥久与当时日本财界的头面人物涩泽荣一、福泽谕吉等人发起成立“报国会”。“报国会”通过日本媒体向国民宣扬“忠君爱国精神”,要求所有国民为“战胜中国”而捐献一切。当年8月1日,也就是日本正式向中国宣战之日,岩崎弥久等五人召开支持日本政府对中国开战、筹措军费大会。他们号召:“值此日清开战之际,全国有志之士,要筹措军资,捐献政府,尽国民之义务。”
“报国会”不但疯狂煽动战争狂热,还为日本政府发行了8000万日元的军事公债,以当时日本的经济状况,这是个令人目瞪口呆的数字。最终,日本迫使中国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报国会”被称为“居功至伟”。
岩崎弥久在甲午战争中的“功劳”还不止于此。他当时还把自己属下日本邮船公司的轮船交给政府,负责运兵送粮。日军进攻威海卫之际,“三菱”的船只负责对威海卫清军的部署情况进行侦察,帮助日军成功地攻占威海卫。战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为表示感谢,将清军主力铁甲舰“定远”号的舵盘拆下来作为战利品送给“三菱”。
岩崎弥久如此的为日本政府卖命,其实倒并非因为他多么爱国。要知道,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总共有2。5亿日元的临时军费,相当于平时财政收入的2倍以上。这块肥肉,最后全都到了“三菱”、“三井”等财阀的嘴巴里。“三菱”和“三井”发现,一致对外竟可以获得这样多的好处,过去“窝里斗”是如此的愚蠢。从那时起,它们便惟恐一日没有战争。
甲午战争使日本获得了2亿两白银的赔款,日本将这笔赔款中的大部分用于扩军,“三菱”从此走上兵器制造的道路。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在日本先后两次侵华战争中,“三菱”都大获其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积极参与大国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三菱”更是获得了大批订单。其中“雾岛”、“武藏”等战列舰便是“三菱”的杰作。“三菱”依靠军火订单实现了爆发式的成长。
对于“三菱”这样热衷于战争的企业,和平时期当然也不会闲着。他们派出大批情报人员,打着“学术”的幌子,对中国及远东各地区的资源财富进行调查。如今日本最迫切需要的,就是用于发展工业和制造军火的金属,“三菱”的情报对未来的日本对亚洲各国进行有目标的资源掠夺大有帮助。
由于日本两次侵华的失败使“三菱”没有得到预计的高额利润,而随着中国工业的强劲增长,日本生产的工业品被大量的挤出中国及亚洲市场,为了打击中国的经济,帮助日本军方实现征服中国的梦想,“三菱”竟然丧心病狂的从世界各地购买鸦片贩销到中国,与日本政府、军部、特务机关一起大赚毒品钱。日军的毒化机构——“宏济善堂”和“广济善堂”在华开馆当年即使“三菱”盈利大增,一度成为“三菱”在中国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没想到好景不长,到现在仅仅不到一年时间,便被中国政府查禁没收。
而美国“大萧条”所造成的世界经济危机,已经蔓延到了日本,日本国内同样爆发了金融恐慌,使得经济一片悲惨,大量工人失业,随身携带“工具”去南洋“打工”成了日本女人的一大选择,这种情形的出现给“三菱”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在这前所未有的险恶形势下,“三菱”又该何去何从呢?
岩崎弥久在画像前伫立良久,他紧紧的盯着画像上父亲岩崎弥太郎的眼睛,仿佛在等待着父亲给自己的启示。
正在这时,会议室的门开了,一个一身黑色西服的人走了进来。
岩崎弥久认出了对方的身份,心中不由得错愕,脸上的肌肉也不由自主的抽动了几下。
“好久不见了,藤田君。”岩崎弥久说道,“你是什么时候从遥远的西伯利亚赶回来的?”
来的是日本著名的实业家藤田勇。
“我可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藤田勇笑了笑,向岩崎弥久深鞠一躬,“我是给岩崎社长带来好消息的。”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岩崎弥久笑着上前,替搬过了一张椅子,“藤田君需要我帮什么忙,尽管开口。”
“我是来借钱来了。”藤田勇说道,“事成之后,双倍奉还。”
“噢?”岩崎弥久听了藤田勇开出的价码,不由得愣了一下,“有这么好的事情?”
“当然。”藤田勇笑着说道,“我想,这样一个发大财的好机会,岩崎社长应该不会放过吧?”
“是什么发大财的好机会,您说说看?”岩崎弥久问道。
“上海的房地产。”藤田勇回答道。
“上海是个好地方。”岩崎弥久立刻就明白了藤田勇的意思,点了点头,“不过……”
“‘三井’都已经动手了,岩崎社长可能还不知道吧?”藤田勇知道岩崎弥久的担心,说道,“如果‘三菱’不动手,机会可就剩不下多少了。”
听了藤田勇的话,岩崎弥久心里不由得咯噔了一下。
1933年10月12日,上海,交通大厦,中国交通银行总部。
“这上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