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高科技军阀(银刀)-第4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转而又对格罗马金将军说:“明天,您让我们看看抗击夜间空袭的情形……”
参加这次演习的人谁也没有料到,明天就会有不测风云……
当莫斯科基洛夫大街37号最高统帅办公室里业已空荡无人。参加和观看图上作业演习的人们带着轻松感各自回到“栖身之处”的时候,远在中国首都北京的中国最高统帅部和一些军事机关,却在兴高采烈,欣喜若狂。相当多的中国文武官员已经得知。空军部向总统府报告过,遵照杨朔铭的命令,中国空军已经准备就绪,定于1945年1月22日夜,派遣其专门组建的特别航空群。以雷霆万钧之势,空袭苏联首都。按照中国空军部的设想,莫斯科将在这场袭击中被夷为废墟,化作一片焦土。
中国打击莫斯科的铁锤已高悬在空中:满载炸弹、燃烧弹和照明弹的最新式的重型轰炸机大队。按指定时间已从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巴拉扬、马格尼托哥尔斯克、拜科努尔等地机场起飞。它们编成数个庞大的梯队飞向目标,每个梯队又分成若干机群。沿途有黄火、探照灯导航。在苏军辖境内,则按照潜入的特工人员发射的信号弹和顺着通往莫斯科的交通干线飞行。每隔三十至四十分钟一个梯次。各机群的任务是:在接近莫斯科时,改变航向,从不同方向冲进市区,轰炸预定目标……
第一梯队分为五个机群,共有300架飞机,在离苏联首都210公里处被一个苏军对空情报哨发现……
当晚10时,布拉诺夫中士和红军士兵斯米尔诺夫发现了敌机,并报告了对空情报总哨……而后续梯队的780架中国轰炸机,却根本没有发现……
在莫斯科,扬声器里传出了播音员沉着而严峻的声音:“公民们!注意!注意!空袭警报!……”随后,城市上空就响起了警报器的尖叫声,人们都觉得,刚才还星光闪烁的夜空,突然变得吉凶莫测,大难临头了。所有的人虽然在精神上早就有所准备,而当空袭警报真的传来时,又好象大为震惊。由于这压倒市井喧嚣的刺耳尖叫声,人们心烦意乱,寒颤不止,这寒意迅速传到双腿,以致走路都不爽利了,防空掩蔽部和消防站这时也显得太远了。凡是有年幼子女未撤出莫斯科的人;在发出警报的最初瞬间,一想到自己的孩子,顿时全都感到不寒而栗。
而当中国机群出现在莫斯科上空之时,整个城市都惊呆了。就连手拿电筒执勒的民警也惊呆了,忘了要维持交通秩序。汽车停在了十字路口。街上的行人停住或放慢脚步,每个人都在想:该到那儿去呢?跑回家去?还是到就近的防空掩蔽部?人行道边的石柱、橱窗和围墙上,到处都标示着防空掩蔽部的地点。
大街上的情景就象快速放映的电影。人行道上的人们开始各自东奔西跑,小汽车穿过人行道时发出刹车的尖叫声。民警吹着刺耳的笛声,在空袭警报呼号声中,消防车发出尖叫向消防队保障的目标疾驰而去。出入口和大门口处,有一些人戴着帆布手套和拿着大铁钳,还有一些腰系白围裙,臂戴红袖标的清扫工人,其中有些人给那些懵头懵脑的人指示防空掩蔽部的地点,另一些人向一帮孩子们大发其火,因为这些孩子要顺着消防梯爬上屋顶。
不过,多数人觉得,这不是真正的警报。他们心里想,决不会炸到这里,这里是莫斯科啊……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谢尔巴科夫准备夜里去阿莫兰斯克看看,他一直在等莫斯科市苏维埃副主席雅斯诺夫的电话。这是在发出空袭警报之前。
电话铃响了。他拿起听筒,但听到的不是雅斯诺夫,而是莫斯科防空区司令员格罗马金将军的声音:“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来了!”从格罗马金的话音里听得出有一种被压抑的惊慌情绪。)
第六百八十一章 领袖的儿子瓦西里
“谁来了?”谢尔巴科夫没听懂。
“中国轰炸机!是大规模的空袭!我已命令国土防空部队进入一级战备!”
“为什么不发空袭警报?”谢尔巴科夫好象此刻已跃入云端,鸟瞰着整个莫斯科,预感到亲爱的城市马上就要大祸临头了,一股恶浪一样的张惶失措情绪向他袭来,心上就象压上一块石头。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我正为这事给你打电话。按规定,应当由地方防空主任普罗宁同志发空袭警报。而他在某个工厂里,我马上就给他打电话!”
“可以不经过他发出警报!”
“是!”
谢尔巴科夫放下听筒,立即给斯大林打电话,报告防空部队已进入战斗状态,但是,斯大林语调平缓地打断了他的话:“可我们已经知道了,谢尔巴科夫同志。是普罗宁同志打电话告诉我们的。那么,你就去指挥部吧,看看他们是怎样反击中国人的。我们这里谈完话也去……我们克里姆林宫的防空掩蔽部并不安全,加固工作并没有完成,不是吗?……”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感到,斯大林最后这句话含有责备之意,但还没来得及说什么,斯大林就挂了电话。
谢尔巴科夫来到指挥部的时候,实行灯火管制的城市上空,刚刚响起空袭警报。
就在今年,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已经不知有多少次乘电梯下降到深达50米的地下室,而上面就是防空第1军司令部新建的高层办公楼。当极其复杂的指挥器材安装完毕的时候。他曾同当时的莫斯科军区司令员布琼尼元帅来过,后来又同接替布琼尼的阿尔捷米耶夫大将来过。再后又不止一次陪同斯大林、政治局委员们、军队的高级首长铁木辛哥、沙波什尼科夫、朱可夫等人来过这里……
人们对这座办公大楼和地下指挥部都很赞赏。不过,在这些高级“检查官”中,也许有谁光顾了主大厅。即防空第1军军长指挥室。当他们看到松软的沙发,地上的巨大地毯,和贴在墙上的消音丝绒时,不禁愕然。有的不住地挑动眉梢,有的就不以为然地笑笑,他们未免都有所腹诽:地下室还要这样豪华吗?桌子上还摆着带虹吸管的汽水……但谁也没当面明言。也许是因为室内的指挥设备马上转移了他们的视线,这里有控制台,座标网。地图,荧光屏,各种仪器和附属设备。大厅中央居高临下的一张桌子,简直令人肃然起敬。当有的人听说,坐在这里,可以在霎那间与防空区内各部队和分队司令部取得联系,可以和各军兵种、首长、政府各机关取得联系,甚至可以接通市内的任何电话时。就更惊讶了……从这个地下室里,好象可以观察和倾听莫斯科上空和周围350公里以内的任何动静,当然,这就要依靠各个对空情报哨。
在这里值班的人。谁也没感到自己置身于世界之外,不过。这里确实是别有洞天。它有自己的气氛、设施和工作与休息所需要的一切:寝室,食堂。淋浴间,氧气设备,会议厅……还有单独的应急电站,以备市内电站遭到破坏时使用。
谢尔巴科夫乘电梯到达最底层,走进指挥室不大的过厅,一位上尉值班员迎过来,他戴着红袖章,腰上挂着防毒面具。他上前报告说,指挥室已开始指挥反空袭作战,但谢尔巴科夫挥挥手打断了他的话,踏着走廊中的地毯径直走去,走廊的左侧有一溜数不胜数的门,每个房间负责一种指挥业务,担负分工明确的任务。
他走进宽大的作战室,在一个高台的桌子边看到了茹拉夫廖夫,在他周围有几位参谋军官。茹拉夫廖夫凭直觉抓住了谢尔巴科夫进来的瞬间,他眼睛离开空情标图板,在转椅上舒展了一下身子,想站起来,但谢尔巴科夫赶紧说。
“全当我不在场,工作吧。”
指挥室确实已开始工作。这就是作战。谢尔巴科夫在大厅内的空地方踱步,看着他们。
周围一切好象不完全是现实,如同刚读过一部科学幻想小说后沉浸在梦境中一般。茹拉夫廖夫将军在空情标图板前象在腾云驾雾,呼风唤雨一样,从茹拉夫廖夫那边看去,谢尔巴科夫觉得这幅图宛如翻转过来的天空,上面有中国轰炸机和苏军歼击机标记,从自己这边看,透过天空可以看见大地。上面敷有一层透明的大玻璃板,板上有能移动的座标格。旁边一个仪器是用来计算被发现目标的座标的。
已发现目标,而且数目很多!在地图上和荧光屏上可以看到,对空情报哨、歼击机和探照灯进入了战斗,华军轰炸机和苏军夜航歼击机越来越多。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有时又觉得,他是在观赏一出奇妙的戏剧,而主角又都是他的朋友。在这个大厅里,在隔壁,以及上面一层对空情报总哨和探照灯指挥室里,确实在演着活剧。格拉泽尔上校和一个军官小组就是对空情报总哨的关键部位。各哨报来的每个目标,它的高度和航向,都要立刻标示在图上,而且在记录簿上登记。再从许多目标中选出最危险的,通过内部通信线路转报坐在茹拉夫廖夫将军旁的作战处长库利雅诺夫上校,他马上标示在情况图上。
格拉泽尔上校的记忆就象摄像机上移动着的胶片,凡落入听觉镜头的情况,都牢牢记录下来。当需要截取记录下来的主要材料时,只须一霎时作前后扭动,就会准确无误地选定目标……真是超人的记忆!
选出的目标用小铝质飞机模型标示在地图上。这些小飞机就象粘到了图上,它们表示机群。开始沿着公路和铁路逼近莫斯科。在军长的情况图上,这些飞机的数目在不断增加……
库利雅诺夫上校不慌不忙而又干练地标示出每个中国机群的战斗航向,准确地猜出它们的任务。而茹拉夫廖夫将军象平日一样,端坐在转椅上。镇定自若地判断情况,不时按动控制台上的按钮,各勤务主任的控制台红灯闪亮。这就是说,线路内的全部通话暂时中止,此时,就可以听到大家所熟悉的将军下达命令的声音……
歼击机和高射炮这两支强大的防空力量,按照防空第1军军长茹拉夫廖夫将军的命令,立刻在远近空中展开活动。
总指挥室大厅的右侧是航空兵第6军军长克里莫夫上校的指挥室。左侧一个房间,是拉夫里诺维奇上校的高射炮兵指挥室。茹拉夫廖夫的命令也传达到这里。在第二层,与对空情报总哨毗邻的是以探照灯勤务主任萨尔布诺夫上校为首的作战小组,他们在这里指挥大量的探照灯。
谢尔巴科夫注意到。随着中国飞机数量不断增多和越来越逼近莫斯科,指挥部的工作节奏随之加快,人们也就更加紧张。从偶尔的高声吼叫或窃窃低语中,从剧烈的举动和不耐烦的目光中,不免令人感到。这里的人们过于紧张。但是,他们的工作却无可挑剔。
从荧光屏和地图上可以看出,有些轰炸机已经飞抵目标并开始返航了,可想而知。苏军的夜航歼击机没能迫使它们提前扔下了炸弹。但可以清楚地看到,中**队的机群在苏军高射炮火力的打击下。队形出现了混乱。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无论多么想倾听这大厅里的种种声响——报告声,口令声。下达指示声,地图纸的沙沙声以及通信仪器和设备的揿动开关声,但有一个念头却越来越使他不安:“斯大林和政治局的其他委员们为什么没来?……明明说好的,在克里姆林宫防空掩蔽部尚未全部修好之前,防空指挥部就是空袭期间政治局隐蔽和办公的地点。他们在哪里呢?……”
起初,有些情况还能使他稍许宽心,从空中情况图上看,中**队飞机仅仅是飞近了莫斯科空域……但后来又看到,大批敌机闯过了高射炮火的阻拦,飞到莫斯科城边上空盘旋。向这些飞机开火的已经是莫斯科市中心的高射炮阵地了。
最初传来击落敌机的消息,还能暂时使他放下自己的心事。后来,这种消息频频传来。地图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间划着黑十字的红圈……
“可是,斯大林到底在什么地方?”谢尔巴科夫忍耐不住,走到走廊上来……
在莫斯科近郊和市区上空的这场大规模夜间空战已经持续了1个小时。参加对苏联首都密集空袭的有近800架中国最新式的轰炸机。可以想象有多少吨钢铁从天而降!人类智慧所创造的发动机具有多么强大的力量!螺旋桨卷起的旋风又是何等猛烈!每一架中国飞机都携带着二吨至四吨炸弹,里面装着大威力炸药和极其可怕的燃烧剂。只消一次投掷,这些炸弹的破坏性力量就足以把生息着几百万生灵的大城市化为废墟,变成一望无际的墓场。
人们已经知道,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来,亚洲大陆没有一个国家的首都遭受中国空军的袭击有能力奋起自卫。连昔日亚洲最强大的国家日本也是一样。中国人因而坚信不移,在中国空军的狂轰滥炸之下,莫斯科也难以幸免。况且根据杨朔铭的命令,莫斯科已被判定彻底毁灭,因为它不但是苏联的首都,也是全世界布尔什维克的首都。
可以说,这是两个世界、两种社会制度的斗争,发展到天空当中的决战。
在莫斯科的远接近地上,苏联歼击机首先起飞去截击来自空中的敌人。但可惜的是,在这里参加空战的所有飞行员中,只有五六个人受过夜航训练!
瓦西里朱加什维利刚跨进歼击机座舱,立即感到有一股窒闷和汽油的气息,其间还混杂着枯萎的白桦枝叶的苦涩香味。伪装用的白桦树枝斜搭在飞机机身和机翼上,轻轻地摇曳着的失去水分的绿叶。怔怔地窥探着朱加什维利上校的脸。左右两边友邻歼击机团的飞机也隐蔽在这绿叶丛中。乍看起来,就象从机场附近的松林中,有一片小丛林不甘寂寞,逃了出来。聚集一起,三五成群地在跳舞。
在伪装的歼击机中间,有个机场维护队的人,拖着沉重的靴子,吧哒吧哒地走着,扯着嘶哑而充满烟味的喉咙吆喝,让驻在这个机场的两个团的值班中队飞行员马上把通话器插头接在头盔上。瓦西里赶紧拿过挂在座舱内的一束多股导线,导线末端有个三向插头。他把插头接在头盔的插座上,顿时就象进入了一个陌生的奥妙的世界,这里有男人的低音和女人的尖声,有下达口令声。还有电钮开关的扳动声。有的声音隐含着怒意,有的声音显得心平气和,有的则惊慌失措。这里可以听出驻在莫斯科的航空兵军和两个歼击机团指挥所在进行战前准备:似乎觉得,上面马上就要下达命令,令各值班中队起飞去截击敌人。此刻。接上通话器后,各团团长就不必再浪费时间去复述军长向各机组下达的指令了。一等到信号弹升起,就开始行动,待到歼击机起飞后。就会通过无线电向他们明确任务,谁到哪个地区去截击中国轰炸机。不过。朱加什维利上校的飞机和昨天转场到这里的、其他“雏鹰”一样(不过他们仍把这种“伊16”歼击机称做“毛驴子”)没有安装无线电设备。因此。他们事先就领受了战斗任务。比如,瓦西里应驾机去奇诺戈尔斯克探照灯照射区。
耳机内人声嘈杂,噪音不止,仿佛海边轻轻的潮水声一样,使瓦西里飘飘然,神游天外。他的思想象辽阔牧场上的牛群,任意驰骋,令他眼花缘乱,目不暇接。不知为什么,昨天他随大队由伏尔加河西岸某地转场到此地来这件事,总让他不能忘怀。在当地的某兵工厂,他和别的“没有坐骑”的飞行员去接收新飞机,这种飞机空军称为“毛驴子”,而陆军则叫“雏鹰”。是啊,这就是那种“伊16”歼击机,这就是他在西伯利亚西部上空跳伞的那种飞机。当时,他在最初的几次空战中击落了两架“金丝燕”和一架“云雀”飞机,后来自己的飞机也被击毁。跳伞落地后陷入包围,可又万幸地随同巴米扬诺夫少将的军队集群突出重围。
一想起巴米扬诺夫将军,他的思绪如同风中的火花一样,蓦地就会想起卡特琳娜巴米扬诺娃来,虽然他从不知道她就是费尔南多克图瓦诺维奇的女儿。他常常充满柔情想起她,默念着献给她的温存话语。他曾写过几封求爱的信,寄往斯大林格勒,诉说对她的一片痴情,谈一些他在前线的生活……但是,糟糕的是,瓦西里没有卡特琳娜的照片,他只能凭想象,使她的倩影在他的记忆中闪现。不过,有时象透过浮着一层雾气的玻璃一样,若隐若现,看不清晰。他尽力会问想她那可爱的面庞,她的笑容,她那细眯着的眼睛。他还记得那眼睛忽蓝忽灰,呈现出一种不可言喻的神秘感。总而言之,这个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美丽姑娘,仍留在他的记忆和心扉之中,他热恋着她,但她却难以亲近,总显得那么遥远,又是那样出奇的迷人。
瓦西里朱加什维利的思绪被耳机内突然出现的寂静所打断。他不知道,远在莫斯科防空区指挥部的茹拉夫廖夫将军正揿动按钮,发出通报,各勤务主任的控制台上,红色信号灯顿时闪亮,通信线路上的通话一律停止。于是,听到了茹拉夫廖夫坚定而又故作平静的声音:“各部队进入一级战备!”
瓦西里打了个寒噤。他想象着,莫斯科市内和四周的广大空间,防空部队已进入战斗状态:飞机发动机罩摘下,伪装树枝拿掉(一想到这里,他立刻就象公鸡一样向机械师喊了一声:“去掉伪装!”)高射炮炮管高高扬起,探照灯卸去外套,转向敌机轰隆声越来越大的方向,阻拦气球放入高空……
接着,耳机里又传来方才那个人下达的命令:“克里莫夫同志,由基诺夫派出两个双机编队到七号空域。”
瓦西里猜想,这是向某航空兵指挥员下达命令。又听到新的指令:“萨尔布诺夫同志,迎接歼击机在第七照射区作战。”这回是向探照灯勤务主任下达命令。
有一分钟,耳机里再次响起了有高有低的嘈杂人声,但马上又出现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静默,好象人间的生命嘎然停上了声息,不,迅即恢复了生机,响起了茹拉夫廖夫将军级铿锵有力地下达紧急命令的声音:“克里莫夫同志,命令斯捷潘诺夫斯基从科宾卡起飞两个大队,到奇诺戈尔斯克至哥利基诺一线探照灯照射区迎击敌人……”
第六百八十二章 无奈的空中撞击
就在这时,一颗红色信号弹象闪电一般从树林边上升空。这信号弹仿佛在星空下减慢了速度,平缓地弯成了一个弧形,接着放出了耀眼的血红色光芒,又变成一个闪光的火球,缓缓向地面落下。
红色信号弹,这是以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季坚科夫上校为首的友邻航空兵团第一批九机编队起飞的信号。
季坚科夫有点名气,他是经验丰富的一级飞行员和精明能干的大队长。他身材魁梧,动作刚劲有力,容光焕发,他的火红的青春,活力和热情好客的性格,特别招人喜爱。瓦西里朱加什维利对上校有几分羡慕,心想,他应当学他那豪爽的风度和办事的于练。甚至戴头盔也学季坚科夫的样儿,稍微向后脑推一推。
正当发动机加温的时候,朱加什维利在这极其漫长的、起飞前的一分钟,心里总觉得遗憾,他也想飞那种速度更快、装备机关炮的“雅克1”式歼击机。但在伏尔加河那边的兵工厂,没有选择的余地。不过,瓦西里心头的不悦没有维持多久,“毛驴子”就“毛驴子”吧,这个象猪猡一样的大嘴巴家伙,只有一挺机枪,但它好驾驶,灵巧。难怪大家都管它叫“雏鹰”哩!奇卡洛夫当初驾驶的就是这种飞机。
还有一件不称心的事:就是和自己熟悉的航空团分手了。当飞行员们领到新飞机的时候,同时也接到一份命令和航线图,要飞往莫斯科近郊,到科宾卡机场降落,编入莫斯科防空区航空兵第6军所属的一个团里……于是,瓦西里朱加什维利上校由一名前线飞行员成为一名“后方飞行员”了。不过,保卫首都,这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捞得上的光荣岗位。
朱加什维利由于胡思乱想,忘了从头盔上拔掉插头,当绿色信号弹升起。开始把飞机滑向起飞线的时候,他头上的头盔就象被人往下揪似的。这分散了他几秒钟的注意力,使他恼火的是。本来“雅克1”式飞机大队就是全团殿后的大队,结果他成了该大队的“伊16”中队的最后一名起飞者。
不过,这不要紧。夜空象是吞噬了飞行大队。只有留神细看,才会看到前面有一股由发动机喷口喷出的闪动的蓝色火苗。
瓦西里突然觉得心慌。他无法根据地标判定方位,要知道,这是他第一次夜航啊!起飞后,应立即对准奇诺戈尔斯克的航向,这几乎是朝正北飞行。一想到这里。他的眼睛就盯着仪表盘上罗盘的小球,使飞机沿着所需要的方向飞行。
还有一件事使他不安,这架歼击机,除去昨天由工厂起飞,中途为了加油两次降落以外,对他来说还几乎是陌生的。瓦西里坐在这个新飞机座舱里,如同穿上了一件尚未上身,令人别扭的外衣。他觉得驾驶杆不很顺手。发动机的声音也不怎么协调。在轰隆声中听不到一点他所习惯的音响。
朱加什维利上校在西伯利亚西部坠毁的那架“毛驴子”,那发动机就象他的有血有肉的挚友,他熟悉它的脾气秉性,它的习惯爱好。瓦西里倾听着发动机的韵律节奏,就象看透了它的五脏六腑,那些灵巧的金属元件和仪表相依为命。彼此鼓励,他好象看到了它孜孜不倦地工作的意义。它是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它的一切看来都是那样出奇的单纯、合理,整个飞机好象和他。瓦西里,他这血肉之躯溶为一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