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黄巾张狂(艾叶)-第1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董昭初上任,便在郡中士绅面前,大胆的伪造了一份袁绍的檄文,以袁绍的名义,斩杀郡中孝廉孙伉等十余名知名士人。由于有李邵被杀之事在前,郡中居然没有几个人怀疑这是假的。当全郡士人因为袁绍的檄文而惊惶恐慌之际,董昭又挨个予以安慰。如此软硬兼施之下,他于是顺利将全郡都安定下来。

对于董昭这种假借自己的名声来杀伐果断的行为,袁绍心中极为不喜,却不得不捏着鼻子表示嘉许。毕竟。董昭的行为也是在为袁绍做事。哪怕他做的有些出格,也不是为了自己的私欲。如果袁绍因此而处罚董昭,怕是他的手下以后遇到为难之事,就不敢大胆的去干了。

所以,不喜归不喜,袁绍不但不会处罚董昭。还打算将他加以重用。不过,等董昭惹上了足够多的怨气以后,袁绍也不介意借他的人头,去平息冀州士绅们的怨气。

在得知魏郡太守栗成被杀之后,袁绍挑选栗成的继任者时,第一个想到的,便是董昭这个胆大能干的手下。可是谁能料到,策划了此次并州军东侵事件,并一举攻克邺城的幕后谋主。居然就是这位看起来眉清目秀的白面书生?

当袁绍因为得知董昭居然是并州军入侵的策划者,而大感震动的时候,身为罪魁祸首的董昭,正悠闲的与张狂闲聊。

董昭是巨鹿太守,巨鹿与并州之间隔着一个常山,本来张狂是没那么容易见到董昭的。不过,董昭凭借自己的身份地位,为并州军提供了不少军力调动文书。有了相应的文书作为证明。在动荡不安的冀州,各地对路过的这些客军也不会特地去阻拦。

更夸张的是。董昭还将在镇压巨鹿豪强时从袁绍那儿要来的虎符,送到张狂手中,让张狂可以让其派出的并州先锋军,都冒充成袁绍军的旗号。

如此一来,不管是南线的臧霸攻略涉县也好,中线的周仓攻略上艾也好。抑或北线的于禁攻略井陉也好,居然都成功的做到了兵不血刃,一鼓而下。袁绍小心翼翼的在涉县和邺城留下的防御力量,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被董昭和陶升这两个“叛徒”给废掉了。不少郡县所属的小吏都还没有明白过来,半个魏郡和大半个常山。就已经易主了。

当然,开局良好,并不意味着张狂的冀州攻略,最后一定能够成功实现。

比如说,张狂若是想要顺利的将常山、巨鹿二郡拿到手中,光凭董昭的内应还不行,必须要用自身的实力击败袁绍,才能够真正震慑住冀州的一干大大小小心向袁绍的豪强。而对张狂来说,目前势态下,最好的一个作战目标,就是屯驻在下曲阳的颜良、文丑所部。

张狂带着中军六千人,在汇合了前锋于禁所部五千人和董昭带来的巨鹿郡兵四千以后,兵力一跃达到了一万五千之多。如果等后继的张燕带着部下四千人赶到,那可就差不多是整整两万大军了。

这两万大军,可都是战兵和辅兵组成,还没有包含为数达到三千的并州民夫和四千巨鹿民夫在内呢!

光是从兵力的总人数来看,这次出征的动员兵力,已经成功刷新了张狂的统兵上限。

在下曲阳城外西南五十里处,张狂与董昭两人终于第一次见面了。

“仁大师!你的大名,张狂闻名已久,却始终不得一见。如今一见,足慰平生啦!”

面对张狂所表现出来的热情,董昭丝毫不敢托大,极为恭谨的行了一个臣下对主公的大礼,高声叫道:

“董昭拜见天师!”

“自家兄弟,何必如此多礼!”

张狂急忙向前赶上几步,一把扶起董昭,与他把臂言欢。

“若非仁大师,我军何来如此顺利的局面?仁大师功莫大焉,功莫大焉!”

董昭在大军面前向张狂摆出臣服的姿态,让张狂极为满意。既然董昭如此上道,张狂也毫不吝惜自己的夸赞,当即封董昭为并州刺史,而自己则接过了冀州刺史的头衔。如此一来,此时的冀州,居然有了三个冀州刺史,也算是体现出冀州的战略重要性。

当然,张狂这个冀州刺史的头衔,比起严纲和袁绍的冀州刺史头衔,在法理上还是更有根据的。

严纲的冀州刺史来自公孙瓒的自封,刘虞的默许;袁绍的冀州刺史来自韩馥的推让和天下士人的认可;然而张狂的冀州刺史,却是来自长安城内的天子诏书,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是名正言顺。

占据了大半个司隶以后,韩遂还没有切实掌控住半个司隶,立刻就要面对袁术号称二十万。实则为十万的讨伐大军。如此棘手的形势,也是韩遂事先所预料不及的。

谁能想到本来已经要攻打兖州的袁术,都到了箭在弦上的程度,居然愣是停下来,果断改变进攻的方向呢?

袁术的大举进犯,让韩遂和马腾等人在关中的局势大大危险起来。此时。司隶北方并州刺史张狂的态度,就变得相当重要了。如果张狂来一个乘火打劫,韩遂的西凉羌汉大军在关中立足未稳,很有可能被张狂和袁术联手打回苦寒的凉州。

韩遂与张狂两方的势力,曾经在白波谷的争夺中略有小怨。不过,在事关天下的大事面前,韩遂是不会去计较这些鸡毛蒜皮的小怨。他同样相信,张狂若不是个傻子,就不会对这些细节耿耿于怀。

不过。以韩遂的老谋深算,当然不会看不出张狂此时南下的可能性不大。毕竟,就算韩遂被击败,张狂想要占据司隶,也必须正面对上有孙坚指挥的十万袁术大军。

根据韩遂对张狂这些年的研究,他认为张狂此时的心思,应当是放在东部的冀州。在那里,有袁绍和公孙瓒拼了个两败俱伤。可是大把的便宜在等着张狂去捡呢!

猜想归猜想,老辣的韩遂是不会将希望寄托在可能性的猜想上。所以。他一控制长安城的天子,立刻向并州下达了天子诏书,封张狂为冀州刺史,以期待祸水东引。

为了表示对并州的重视,担任使节的,是韩遂极为倚重的心腹谋士——成公英。

成公英虽然智谋出众。却长得五大三粗,一副赳赳武夫的雄伟模样。他来到并州之时,张狂正忙于东征事物,只是略略与成公英交谈了几句。在双方都无心对抗的前提下,两人三言两语就达成了君子协定。

根据约定。张狂保证不参与到三辅之地的战事当中,而成公英也代替韩遂答应,三年之内,不会试图攻略三河地区2。

不过,在这些条件之外,张狂还代表太平道诸多道众,向成公英提出了一个额外条件。那就是:

引渡皇甫嵩。

作为当年镇压太平道起义的主要将领,皇甫嵩在冀州和颍川等地,向黄巾军犯下了累累血债。别的不说,皇甫嵩当年在击破张梁和张宝统帅的冀州黄巾军主力以后,将俘获了十多万黄巾军,不分老幼妇孺,统统杀害,筑成京观,以夸耀武功。这等行径,让残余的太平道道众,无不对皇甫嵩恨之入骨!

如今的并州军中,有不少中低级官兵的亲人,是在当年皇甫嵩杀害的十数万老弱妇孺中。故此,张狂对别的大汉官吏都可以放过,甚至是握手言欢,却偏偏不可能放过满手血腥的皇甫嵩。可以说,皇甫嵩在大汉军人当中的威信有多高,太平道对他的痛恨就有多深!

对张狂的这个要求,成公英在愕然之后,表示此事他无法即刻答应下来,必须请示一下他的主公韩遂。

皇甫嵩是凉州人,堪称凉州数十年来最杰出的大汉名将,其声望在凉州甚至还超过了曾经权倾一时的董卓。即使韩遂一伙是反贼,与皇甫嵩大战过多年,却也对这位大汉名将极为敬重。

在攻克董卓设立的郿坞之后,皇甫嵩由于得到李傕、郭汜等人帅大军围攻长安的消息,在回军长安的时候,却遭到韩遂、马腾联军的突然袭击,这才不幸战败被俘。虽然皇甫嵩对韩遂的招揽行为一直不予回应,却也不曾暗中做些什么动作。

韩遂碍于皇甫嵩在凉州人心中的威望,不愿意对其不利。但是在听到成公英从张狂那里传回来的消息之后,韩遂的主意变了。

凉州只要一位英雄就足够了。这位英雄,当然是带领凉州人摆脱朝廷暴政的韩遂自己。至于皇甫嵩,还是请你乖乖的去死!(未完待续。。)

ps:ps:1侍郎,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秩比四百石,低于议郎和中郎。

2三河,指的是司隶所属的河东、河内、河南尹三郡。

第12节冀土奇袭谐【四】

要将皇甫嵩名正言顺的交到张狂手中,只需要一封诏书就可以了。以皇甫嵩对汉室的态度,他不会轻易拒绝汉室的委任。

二月初,就在张狂从并州大举出兵冀州的同时,一代名将皇甫嵩带着天子下达的冀州牧的任命,踏上了取道并州前往冀州的旅途。随行之人,除了侄儿皇甫郦,便是一队韩遂的亲信骑兵。

踏上此行的皇甫嵩,只是以为韩遂既不敢杀害自己,又不愿自己呆在朝廷里,成为韩遂的隐忧,这才将自己打发到冀州去。而皇甫嵩曾经担任过冀州牧,在冀州素有威望。哪怕有袁绍先入为主,他这次前往,说不定还真能做出一番事业来呢。

毕竟,皇甫嵩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张狂会处心积虑的要杀他

在踏上河东的土地以后,皇甫嵩立刻被担任夺取并镇守河东重任的谢逊给关押起来。谢逊之父波才,便是死于皇甫嵩统御的汉军之手。有这么一位冤家在,等待皇甫嵩这位大汉忠臣的唯一结局,便是传首天下,告慰那些还活着的太平道道众!

那么,杀了名满天下的皇甫嵩,会不会给张狂带来什么麻烦呢?

这一点,张狂早就想到了。他可是黄巾余孽,怎么都与天下士人混不到一块去。再说,他杀皇甫嵩,用的是为父辈报仇。以大汉的复仇风俗,虽然这么做不合法,却也勉强可以让世人接受。

在韩遂和张狂这两位大汉逆贼,就双方共处的原则达成详细的和平协议之前,张狂攻击冀州的大军已经出发。为了这次大举出动,张狂可谓是用尽了全力。即使韩遂不来和谈,并州也不会有余力去对付他。

而韩遂吃亏在对并州的消息所知太少,于是白白送上门来。签订下一个其实没有必要的协议。张狂对此虽然没有什么好得意的,却将其作为一个吉兆,用于鼓舞军中的高级将领。

为了将手中的力量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次出战之前,张狂大幅度的调动了并州诸将的职务。从初平元年【190年】夺取整个并州以后,张狂安静的修养生息了接近三年的时间。一直隐忍不发,便是为了完成此刻的冀州攻略,从而真正拥有制霸天下的资本。

三年中,张狂对手下的官职和军队编制,也进行了逐步的调整。除了乐进的“镇北营”、臧霸的“山前营”、于禁的“折冲营”这三个老营头之外,张狂又陆续让周仓组建了“太极营”,谢逊组建了“无当营”,张燕组建了“飞军营”,以平抑某些将领手中过重的兵权。提前避免尾大不掉的现象。

至于关羽、赵云、太史慈、徐晃、鲍出、何仪、何曼、徐盛、韩当、廖化、褚飞燕等军中的后起之秀,也纷纷得到了张狂允许单独建军的任命,各自得到了数百到一千余人的兵额。如此一来,整个并州的兵权,就没有被集中在某几名大将的手中。

此外,张狂在刺史府中组建了一个“参谋本部”,专门用于管理军队的调度。在张狂的设想当中,以后他所有地盘的五百人以上军事调度。都要通过“参谋本部”的批准。至于“参谋本部”的人选,则由张狂一手提拔。如此一来。除了张狂,其余诸将都不能指挥其他将领,保证了张狂在并州军中的唯一领袖地位。

当然,如今的参谋本部还处于萌芽阶段。战场上瞬息万变,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参谋本部想要真正发挥作用。还要等到张狂大致平定了天下之后。

至于下辖各郡的郡守人选,张狂也进行了不少变更。在一些安全可以得到保证的郡,张狂努力将政权和兵权分割开来,以便更改汉朝制度里郡守权柄过重的情形。但是,并州的边郡太多。以及即将展开的天下之争,让张狂的想法目前很难成功实现。但雏形已经具备,张狂将来是一定会努力推广这一套制度的。

随同皇甫嵩一道被送到张狂手里的,还有任命张狂为冀州刺史的诏书。张狂在接受了韩遂送来的冀州刺史头衔以后,此次入侵冀州的行动,就被自动披上了一层合法的外衣。故而,在大军发动的同时,张狂也非常慷慨的给部下诸将批发了一堆属于冀州的官位,一方面是激励军心,另一方面也是宣告己方在大义上的正义性。

负责南线的臧霸,被任命为魏郡太守,率领本部“山前营”和韩当的骑兵千人队,出“太行八陉”之“滏口陉”,奇袭邺城。

中线的周仓,带着本部“太极营”和鲍出的千人队,从“太行八陉”之“井陉”出来,向南攻略常山和赵国的属地。为此,周仓这次顶着的官位,变成了“赵国相”。

北线是张狂军的主力,同样出自井陉,只不过前进线路是一路向东,直奔真定,与董昭军会合,以击败下曲阳的颜良和文丑军。作为大军前锋的于禁,头上的官位并非“常山国相”,而是“巨鹿郡守”。想来董昭在得到更高一级的并州刺史以后,不会舍不得巨鹿郡守的位置。

当然,这个巨鹿郡守的交接工作,需要等到张狂主力击溃颜良、文丑所部,全取巨鹿郡以后。

说起董昭与张狂的关系,那也是一言难尽。

董昭很早以前,便是太平道的隐秘信众之一。出身寒门的他,服膺于“大贤良师”张角的政治理念,想要铲除天子身边的诸多阉竖小人,还大汉一个清明的政治。为此,在得到张角暗中支持,成功被举为“孝廉”之后,董昭便乘机混入朝廷郎官的队伍里,成为一名隐藏的极深的太平道内应。

由于平时隐蔽的好,在唐周叛变,马义元被杀之时,董昭依然避免了暴露身份,成为雒阳城里依然存在的,为数不多的太平道道众之一。而作为雒阳城里残留的地位最高的太平道道众,董昭的身份,在张角三兄弟眼中越发的重要起来。当年卢植的去职下狱,其中就有董昭的功劳在内。

就在张角病死前两个月,因为董昭多次向太平道总部提供了有价值的情报,张宝传出任命,将董昭升为“大师”,代号“仁大师”,专司朝廷的情报。

张角三兄弟相继死去的消息传到雒阳以后,董昭一度以为太平道作为一方政治势力,就此完结了。心灰意冷中,他决定放弃自己的隐蔽身份,好好的在朝廷中混出一条道路来。

按照另一个时空的历史记载,董昭此后先是投靠了袁绍,后来又投靠了曹操。曹操自任魏公、魏王,都始自董昭的公开提议。特别是在曹操死后,逼迫汉献帝退位的过程里,董昭可是发挥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不料,在这个时空里,黄巾起义失败不久以后,董昭却被太平道的联络人告知,太平道并没有就此完结,而“地公将军”张宝居然是在诈死。

张宝化名“地师”,派出亲信弟子韦笑等人,重新恢复了一度崩溃的太平道谍报网。董昭在得知几名试图脱离太平道的道众被人清理的消息之后,果断的再次接受了张宝的调遣,以“仁大师”的身份,将不少朝廷机密线报传送出来。

不过,张宝毕竟是诈死过一回,让他对太平道谍报网的控制力大为下降。此时,分属于汝南大帅张曼成余部的黄邵,想办法与董昭接上了头。董昭本着同为太平道道众的渊源,姑且隐蔽的从情报上支持了黄邵一把,看看他能够干出些什么大事出来。

然而,结局让人失望。黄邵显然不是个足以干成大事的人物,葛陂黄巾军不出董昭所料的失败了。在遍览各地的太平道首领以后,董昭的目光再次落到了当时已经平定南匈奴的张狂身上。

随着张狂在并州屡战屡胜,势力越来越强,董昭对其的看好程度也也来越高。当他成为冀州巨鹿郡的瘿陶县长以后,便主动的加强了与张狂势力的联系。

由于一直以来,董昭与张狂之间,都有着张宝这条线作为联系,董昭也被算做是张狂势力中的老人。这让双方对合作都感到颇为安心。而得知太平道居然还有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物潜伏在冀州时,张狂不说欣喜若狂,至少是高兴了好几天。

张狂在见面以后,直接将并州刺史的位置交给董昭,也是为了向天下的太平道道众宣示,他张狂继承了张角的太平道正统,并不会亏待那些愿意投奔过来的太平道老人。

被张狂委以重任,一跃而成为一州刺史,董昭却没有就此而得意忘形,反而对张狂及其他并州军大将更加客气。

他看得很清楚,张狂之所以将他安排到并州,一方面是由于冀州极为重要,可谓天下王霸之资,张狂不愿意在冀州留下一支非嫡系的人马。另一方面,也是张狂对董昭的试用。并州是张狂的根基所在,势力深厚,董昭若是想在并州做些什么,也是相当有难度的。

而董昭如果在并州表现出足够的能力和忠心,张狂以后便会考虑将他升到更重要的位置,进而真正成为张狂手下的重臣。

闲话不提,张狂与董昭会师以后,略作休整,便统御着占据优势的兵力,向驻守下曲阳的颜良、文丑所部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进攻。(未完待续。。)

第13节颜良何狂勇【上】

屯兵下曲阳,防御公孙瓒进攻的颜良所部,对外号称一万二;文丑所部,对外号称一万一。不过,对身为巨鹿太守,负责为两人的大军提供补给的董昭来说,这两位的底细他当然是知道得清清楚楚。

颜良、文丑二人的总兵力数目,一共是一万余人。其中,含精锐战兵五千,辅兵三千,民夫两千。由于董昭之前早有异心,对颜良、文丑所部的粮秣补给控制的很好,故意在最近的十天中,找出种种理由,没有向下曲阳送粮。如此一来,颜良、文丑所部手中的粮秣,大约也就是能支撑半月之数。

所以,当张狂驱动大军杀奔下曲阳的时候,颜良、文丑由于粮草不足,自动断绝了固守待援的可能性。他们两人能够做出的选择,要么一战,要么就逃。

张狂是希望颜良和文丑见势不妙,赶紧逃走的。

他在并州安静的修养了这几年,可不是闲着睡大觉的。除了恢复并州各地的生产,特别是加强对河套平原的开垦,为将来的征战天下积累粮秣以外,张狂的心思大部分都放在对军队,特别是对骑兵队伍的建设上。

并州产好马,而宴荔游这个张狂的便宜丈人,每年也会从草原上向并州输送数以千计的战马。东北方向的和连,在与张狂约定了谈和以后,并不禁止他的部下与并州人进行马匹交易。如此一来,并州的良马之多,可谓冠于天下,连出自凉州的韩遂和马腾军团,只怕都比不上。

有好马,又有数十万从小就练习骑射之术的边民和杂胡作为骑兵备选。张狂麾下骑兵之多、之强,也就可想而知了。在配备了高桥马鞍、双边马镫,还有张狂后来想到的马蹄铁之类装备后,骑兵已经成为后世那种可以独立完成整个作战过程的强大武力。

而且,张狂不但建设了几支纯骑兵部队,就连步兵军团中。也大量配备了骑兵。就比如说,担任进攻下曲阳先锋任务的于禁所部“折冲营”,其中的编制里,也拥有一个单独的骑兵千人队。

当然,骑兵的组建和维持,可是耗费极大的。虽然张狂利用并州的边地特点,可以大幅度降低骑兵的招募费和维护费,州中的财政状况依然是彻底的入不敷出。如果没有大的动作为军队敛财,最多再过两、三年。从太平道那里和历次战斗中的缴获所得到的财货,就会被张狂的军队给消耗一空。

因此,张狂对冀州的攻略,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就算没有董昭这个内应,差不多的时间段中,并州对冀州的入侵同样也会发生。只有拿下了富庶的冀州,张狂的财政才不会彻底破产。才有资格继续他的争霸天下之旅。

这也是张狂没有兴趣去南下进攻关中司隶的缘故——哪怕那里有一个便宜天子在。司隶那里的地方经济,在经历过董卓多番的设法收刮以后。差不多快要破产了!

话说回来,为什么张狂会希望颜良和文丑不战而逃呢?

袁绍本来兵力并不比张狂差,张狂不趁着颜良和文丑被己方分割出来的机会,先吞了他们的军队,万一让颜良、文丑与麹义等部汇合,那不是打起来就更加麻烦了吗?

事实是。颜良和文丑如果选择逃跑,很快便会领略到大队骑兵衔尾追击的痛。

对骑兵稀少的冀州军来说,想要在开阔平坦的冀州平原上,跑赢四条腿的骑兵,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也许强行军的话。可以维持与骑兵相近的机动力。但那样一来,冀州军就算战力再强,也支持不了多久,崩溃便是迟早的事情。

一旦冀州军崩溃,对追击的并州骑兵们来说,剩下的事情无非就是捡人头罢了。

当然,颜良和文丑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指望在饶阳的麹义火速前来救援。如此一来,麹义与颜良、文丑合兵,就有了足够的力量正面对抗并州大军。

不过,老巢邺城被端掉的袁绍,会让麹义优先救援并非太危急的【袁绍以为?】颜良和文丑所部吗?

按照常理,当前情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