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黄巾张狂(艾叶)-第1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个被人公推出来的名士,就是孔融。(未完待续。。)
ps:ps:1一门争义,指党锢时,张俭投奔孔融的兄长孔褒,结果孔褒不在家,但孔融却主动的帮助张俭逃脱。后来这件事情被告发,两兄弟被抓到牢中拷问。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我心甘情愿。”官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一门都争着赴死,郡县迟疑不能决断,于是向朝廷请示。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而闻名。
第30节久战乱未靖
孔融是儒家先圣孔子的二十世孙,从小就有“孔融让梨”,“一门争义”1等高风亮节之事流传,堪称青州近年以来,除了大儒郑玄之外的头号名士。
由于家世显赫,名声响亮,孔融很早就被前司徒杨赐、大将军何进等朝中高官所征辟。就连董卓那厮,在入京执掌朝政之后,也对孔融颇为忌惮。
为了避免孔融老是在朝廷里发表一些对自己不太好听的话,董卓干脆的将孔融这个麻烦的家伙,任命到黄巾军势力强盛的北海国当国相。
对董卓来说,如果黄巾军能够将这个多嘴的家伙干掉,那是最好的。就算黄巾军一时间消灭不了孔融,至少也能让孔融好好的吃一番苦头。
孔融到北海国上任后不久,青州刺史焦和就病死了。没了主心骨的青州郡县大吏,仰慕孔融的名声,纷纷表示唯孔融马首是瞻。孔融此人也想要在天下动荡不安之时有所作为,好让先祖的威望在自己身上不坠。于是,孔融在北海积极的起兵讲武,想要亲自讨伐黄巾军。
可惜,孔融的嘴皮子和笔杆子虽然犀利,连董卓都有些吃不消,偏偏却对兵事一窍不通。青州黄巾大帅管亥都没有亲自出马,只是派出几名小帅,便将孔融的部曲击破,让孔融只得退守城池,不敢外出。
尽管孔融在黄巾军的手下吃了败仗,可是他毕竟为天下知名之士,手中又有为数不少的兵力和粮秣。所以,对于想要夺取青州的袁谭和田楷二人来说。他们都在努力争取孔融的协助。
按理来说,袁绍号称“天下楷模”,名望远远超过公孙瓒这个武夫。天下士人在选择投靠对象的时候,袁绍显然远比公孙瓒适合。不过。孔融也算是个明眼人,对袁绍这些年祸乱大汉的种种行径很不满意,却对袁术勤于王事,敢于主动进攻董卓和凉州叛军的行为颇为赞赏。
爱屋及乌之下,孔融的态度,就有点儿倾向于与袁术结成同盟的公孙瓒。只是。田楷这厮不过一介武夫,入不了孔融的眼。而孔融也没有和名满天下的袁绍翻脸的打算,于是暂时保持着在袁谭和田楷之间中立的姿态。
不过,中立不是可以一直保持的。进入安定元年193年的六月,当青州黄巾军为了抢掠足够的粮草,在大帅管亥的率领下,再一次对北海的城池发动大规模进攻时,抵挡不住的孔融,只能向外求援。
孔融可以求援的对象有三个:袁谭、田楷,还有陶谦。这三位都在北海不远处屯兵。可以在短期内支援孔融。
但是,孔融考虑良久,最终所发出的救援请求,却是向着一个谁都没有预料到的人。
袁谭出身名门贵公子,风度不下于他父亲年轻时期,单论人才。是孔融最欣赏的。不过袁绍不久前被并州黄巾余孽张狂偷袭,不但丢了半个冀州,还损失了颜良、文丑两员大将和重要谋臣沮授。在这等困难时机,袁谭都被迫带着部下精兵五千人,押送一批粮草,从兖州取道,返回冀州支援父亲袁绍。孔融想要向他求援,明显不太可能有结果。
至于徐州牧陶谦,刚刚才被兖州刺史曹操狠狠的攻打了一阵。青州兵的身影,都还没有在徐州境内消失。经历过这等惨重损失之后。本来就显得兵力不强的陶谦,还会为平定青州北海黄巾军,派出一支精锐部队吗?
倒是田楷这厮,虽然兵力不算充足,可是因为公孙瓒的大军被幽州牧刘虞召回。目前正好空闲,没有什么军事压力。
只是,田楷区区一介武夫,孔融对此人的武夫习性很不感冒。而且,田楷此人自称青州刺史,若是孔融向他求援,就必须承认这个武夫是自己的上司。这对于一直坚持大汉旗帜不倒的孔融来说,可是一件违反了他做人原则的大事。
对于自己的原则,孔融向来认为,应当被置于个人的性命生死之上。
而众所周知的是,孔融绝非贪生怕死之辈。
就在三个人选都在孔融的考量下,被一一否决以后,苦恼的孔融便问计于身边的主薄王修。王修不愧是北海知名的才智之士,听完孔融的分析,只是略微想了想,便为孔融提出了一个最适合的求援人选。
王修提出来的求援对象,也是公孙瓒的手下。但是,这位人选是汉室宗亲,与孔融坚持竖立大汉旗帜之间,不存在任何矛盾。他就是不久前被任命为平原相的涿郡人刘备。
要知道刘备此时声名不显,还只是公孙瓒部下的一名普通悍将。这么一个籍籍无名之辈,为何偏偏会被王修推荐给孔融呢?
自公孙瓒今年二月在饶阳大战中惨败而归之后,幽州牧刘虞就以公孙瓒“妄动兵戈,败绩丧师”的罪名,夺去公孙瓒的奋武将军头衔,贬为校尉。同时,刘虞还以州郡府库空虚为理由,断绝了对公孙瓒大军的粮草供应,要求公孙瓒解散部队,让大军各自返回原地就食。
如此一来,曾经纵横河北,压迫得袁绍喘不过气来的一代名将公孙瓒,不得不乖乖的解散了依然高达两万余人的大军,将士卒分别遣回到幽州各地郡国,身边只留下白马义从千余人,以缓解他当前的经济危机。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备不得不带着部曲亲兵两千余人,南下青州就食。作为公孙瓒的亲信,公孙瓒对刘备不薄,特地安了一个平原相的位置给刘备,以酬谢刘备之前的战功。
这个消息,孔融当然早就听说过。只不过孔融向来眼孔大,当年就算是对上一代士人楷模李膺,当年只有十岁的孔融,也敢大喇喇的说是故人来访。区区一个武人刘备,还放不到孔融的眼中。
但是,在主薄王修的提醒下,孔融突然发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刘备,不就是当下最好的求援对象吗?
论战力,刘备所部能够在公孙瓒部下经常担任先锋一职,其悍勇可见一斑。而与黄巾军作战,更是刘备的长项。据说刘备之所以能够出仕,便是在中平元年的时候,于讨伐黄巾军的过程里立下不小的战功。
论身份,刘备虽然籍籍无名,毕竟姓刘,是汉室宗亲。孔融只要忽略刘备是公孙瓒部将的背景,向汉室宗亲求援,谁也不能说他就此选边站队了。这对孔融今后的骑墙立场,并无多少损害。
论威胁,正因为刘备籍籍无名,势力不显,如果刘备成功赶走了黄巾军,孔融也不用担心这位能够鸠占鹊巢。可要是将求援对象换成袁谭或者田楷,孔融可不敢保证,其后的北海军中,还有没有自己说话的份。
至于刘备会不会来北海这个问题?
孔融很是自信。刘备若是以后还想向上升一升,就需要积累在士人之间的声望。以孔融在当今士人中的声望和地位,只要一句话,就可以让刘备为士人所瞩目。有着这种可以出名的诱惑,孔融并不担心刘备会不来。
那么,刘备到底会不会去救援孔融呢?
答案是肯定的。
平原国地处青州、冀州、兖州三州交界处,这些年里被黄巾军反复经过,还有公孙瓒与袁绍的拉锯战斗,已经残破不堪。
刘备虽然顶着一个平原相的帽子,可是实际上能够控制住的地方,也就是平原东北部的西平昌城周围,约占全国三分之一的地盘。其余三分之二,都落在了袁谭的控制之下。
这么一小块地方,人烟稀少,钱粮紧张,就连养活刘备手下的两千部曲也是颇为勉强。而且,袁谭的存在,给了刘备很大的压力。
别看袁谭现在不得不在张狂的压力下回援冀州,可等到冀州的局势一旦稳定下来,回过头来,袁谭就能够发动大军,轻松将刘备给赶走。
而刘备由于自己的靠山公孙瓒,如今正被顶头上司幽州牧刘虞打压,可谓是自顾不暇,根本没有得到外来支援的可能。
所以,当孔融派出的求援使者到达西平昌城的时候,刘备早就在考虑是不是干脆撤离平原这块死地,去投奔哪一个目前需要用人的诸侯呢。一听到孔融向自己求援的消息,刘备大喜过望,居然说了一句:
“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
从这句无心之语中,就可以看出刘备当时的心态如何。接下来,刘备很爽快的放弃了平原国的这块小地盘,全军倾巢出动,出发前往救援孔融。
孔融手中不缺兵,不缺粮,只缺有能力的大将。刘备一到,便将北海的郡兵士气鼓舞起来。接下来,北海郡兵在刘备的指挥和带领下,与管亥大军大战数场。
有张飞这个“万人敌”在,管亥当然不是对手。将领不如人,兵员也不如人,补给更是不如人,经过一个月的苦战,管亥部由于伤亡惨重,外加军粮耗尽,数万人在某一夜间突然一哄而散,就此解去了北海之危。
ps:
ps:1一门争义,指党锢时,张俭投奔孔融的兄长孔褒,结果孔褒不在家,但孔融却主动的帮助张俭逃脱。后来这件事情被告发,两兄弟被抓到牢中拷问。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我心甘情愿。”官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一门都争着赴死,郡县迟疑不能决断,于是向朝廷请示。诏书最后定了孔褒的罪,孔融因而闻名。
第31节科举立新制【上】
青州战场的沉寂,让从安定元年二月开始,发生在大汉土地上的连场大战,总算是告一段落。整个九月到十月之间,大汉暂时的平静下来,度过了一段难得的和平时节。而各大势力则纷纷乘着这个机会,抓紧时间扩军备战,同时酝酿着下一场大战的爆发。
在青州与汉军屡战不利的管亥,迫于当前所受到的军事压力,意识到自己无法成事,终于派出使者去找冀州的张狂,承认张狂为“大贤良师”张角的嫡系继承人。当然,作为回报,管亥希望张狂能够为青州的黄巾军残部,提供一定的补给和军械。
张狂收到管亥表示拥护的文书时,身体已经彻底从施法的反噬中恢复过来。至于大将典韦,经过几个月的精心调养,身体好了不少。他虽然还不能像原来那样上阵杀敌,也已经算是行动自如。就连当时在激战中被文丑打得生死不知的殷罡,也得以幸运的从阎王那里逃得一条小命。
如今的张狂势力,占据了并州的全部,司隶的河东与河内,还有冀州的常山、巨鹿大部和魏郡的一半,单以治下的人口和军力来论,堪称天下排在前三位的大诸侯之列。拥有这等顶尖势力,区区管亥手中的那些黄巾军残部,已经不算什么重要的实力补充了。
但鉴于管亥身为张角座下八大弟子的身份,张狂也不好不管。既然管亥愿意向自己低头,张狂也只好从紧张的财政中抽调一部分物资钱粮,悄悄的输送到青州地界。反正张狂以后肯定是要进攻青州的。他就当是为将来的青州攻略埋下一个伏子。
不过,张狂目前虽然在军事上形势不错,却面临着一个极为头痛的问题,那就是治理郡县地方的人才大大不足。
张狂这数年以来。在军中一直坚持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并凭借大量生产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大幅度降低了教育的成本,争取让士卒们尽可能的多认识些字,多读些书。这种手段,可以让张狂在必要的时候,能够将士卒们直接退伍。安置在吏员的位置上,以强化己方对地方的统治。
只是,这种短时间的基础教育手段,只能够为张狂提供一批素质不高的基层吏员,却很难得到胜任州郡长吏的高级人才。这让张狂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的打了一个折扣。
如此一来,张狂不得不大量启用那些,在已经征服的地盘上残留下来的名门大族士人。对这些士人,张狂心中是抱有相当警惕的,只敢将他们放在并非要害的民事官的位置上。一些关键的位置。还是必须使用在张狂心中靠得住的人才。
既然自行培养的人才目前还不上档次,张狂当然会尝试引进外地人才。以天下之大,人才之多,张狂并不相信自己会找不到适合的人才来用。
但是,鉴于张狂的身份,那些天下知名之士。是肯定不会来投奔的。所以,张狂的目标也不太高,就是想要在广大的寒门士子当中,挑选出一些可供造就的人才来。
因此,在占据了相对富庶而且文教发达的常山、魏郡、巨鹿等地之后,张狂一边在军营中养伤,顺便与袁绍大军对峙,一边就在策划组织进行本方势力第一次的“科举”。
所谓科举,全称为“分科举士”。虽然张狂第一次开始的科举,仅仅只有一个录取名目。不过张狂叫科举叫得习惯了,自然就懒得改了。
张狂精心制定下的科举,吸收了汉末官吏考试的一些内容。但其主要的用途,还是为了打破大汉多年以来官吏的选拔,几乎被高门大族垄断的局面。
反正张狂的身份摆在那里。天生就与高门大族们格格不入,很难指望高门大族们会乐意支持自己。这样他倒不如公开撕破脸来,取消高门大族的入仕特权,以期待一些有眼光,有胆识的寒门士人前来投奔。
在张狂积极的筹备第一次科举的同时,被两路并州大军包围夹击的赵国袁绍残部,从二月坚持到七月,终于坚持不下去了。为数约千人的袁军,通过小路撤出赵国最后一座孤城——中丘,在主将审配的带领下,逃回袁绍在斥丘设立的大营。
如此一来,整个赵国也成功的落入张狂的手中,算是拔出了一颗讨厌的钉子。对此,除了略微遗憾审配居然逃脱,张狂总体上还是感到满意的。
没有审配安在背后的那颗钉子,张狂的主力没有了后顾之忧,粮道也保持安全,已经具备了南下与袁绍决战的充分条件。而袁绍通过这些日子里的努力,也从长子袁谭和小弟曹操那里,收刮到不少粮草,足以支持他对张狂发动一场为时两个月的大战。
不过,也正因为双方此刻都做好了大战的准备,却都感到敌人与自己势均力敌,反而都没有轻易的发动战事。作为实力相当的两方大势力,当然是守御的一方能够在战斗中占据相应的优势。既然主动进攻的胜算并不大,双方当然都不敢轻动了。
张狂以冀州刺史的名号,在巨鹿城里尝试性举办的第一次“科举”取士,就是在这种紧张的两军对峙状态下进行的。
反正前线有于禁、关羽等人盯着,张狂作为一方霸主,并无必要天天守候在第一线。而选拔合格人才,也是每个势力最重要的事务之一。科举是张狂一手提出的,到底如何进行,当然要张狂在一边盯着,以免弄得不合他的心意。
由于天下的战乱,由于张狂在士人当中声望不高,也由于时间上的仓促,此次科举的参加人员极少。从五月公布科举开始,到了开考之前,总共也不过一百多人报名。
但是,在看到这份参加人员名单的时候,光是其中的一个姓名,就让张狂感到这次“科举”取士没有白开。
那个姓名,叫做郭嘉。后面附上的字,就是奉孝二字。
郭嘉是谁,别人也许不知道,张狂当然不可能不知道。犹记得当年年少,张狂玩《三国志7》的时候,对郭嘉的兴趣比对诸葛亮的兴趣还高。
在暗荣开发的《三国志7》里,郭嘉智力98,诸葛亮智力100。可是郭嘉的智力是实打实的,诸葛亮的智力却是要算上一本智力加8的《兵书二十四篇》。所以,去除外部加成,诸葛亮的智力只有92点,比郭嘉可是差远了。
当然,以上是张狂对游戏的回忆。在当前的汉末乱世里,郭嘉可没有多少名气。
不过,张狂特地找董昭打听过袁绍麾下,一些在他印象中还记得的牛人。据董昭说,这个郭嘉是郭图的远房族人,曾经在袁绍手下当过小吏。但是因为郭嘉好色贪杯,品行不佳,还曾经私下里贪墨公帑,在年前,此人已被袁绍辞退。若非袁绍看在心腹谋士郭图的面子上,这个郭嘉说不得难免牢狱之灾。
根据这些从董昭口中打听到的消息,都让张狂怀疑起此“郭嘉”非彼“郭嘉”了。不过,当张狂从韦笑所获得的情报中,得知那个“郭嘉”的确是字“奉孝”之后,他总算是确定了这个叫“郭嘉”的家伙,的的确确就是后世人称“鬼才”的郭嘉、郭奉孝。
得知科举居然吸引了鬼才的参加,出于对这位三国知名度顶尖的鬼才的好奇,张狂在科举举办前,特意偷偷的打扮成并州低级军官的样子,前去拜访郭嘉。
大概是钱袋子不够充裕的缘由,郭嘉所寄居的地方,是巨鹿城里的一家普通民宅。由于近年来发生在冀州的战乱不断,巨鹿城内的客栈酒楼什么的,大多已经关门大吉,剩下的都是些苦哈哈之类住的大通铺。
这次前来巨鹿城应考的士子,大部分都是寄居在城中居民家中。有钱些的,住在富裕些的人家家中,穷困些的,住在普通的人家家里。只有几个身家的确太差的士子,才会住在环境恶劣的大通铺里,与那些卖力气的苦哈哈呆在一起。
由于科举是第一次举办,张狂对这些东西也是没有预料到。他一边走,一边就吩咐身边的侍从记下这一点,决定从下一次科举开始,为了体现对人才的敬重,由官府为前来应考的士子提供基本的食宿安排。
本次科举,由于一切制度都是草创,显得很不完善。为了吸引人才,张狂与军师程昱商量过,但凡参加了第一次科举的士子,只要能力不是实在太差,都会加以录用,成为并州军的掾吏。
接下来,如果其中有人能够做出一些像样的成绩,张狂就会对他大力提拔,好让他成为“千金买马骨”里的那根马骨。
只要有人能够凭借科举这个平台,一跃而成为张狂手下举足轻重的人物,那天下的寒门士人,自然会在功名利禄的引诱下,前仆后继的投奔张狂,希翼得到张狂的任用,从而一飞冲天。
对于这一点,程昱是深信不疑的。他只恨科举没有早二十年出现呢!
不过,张狂的此次拜访,居然落了个空。借宿的人家告诉张狂的侍从,郭嘉外出冶游去了。这个结果,让张狂很是有些惊愕。
后天便是科举开始的日子了,这个郭嘉居然不好好的呆在家里温习预备,却跑到外面去冶游。如此人物,若不是狂妄自大,便是有真材实料,信心十足。
不过,郭嘉既然如此作风,只怕不会是个循规蹈矩的安分者。张狂这时有些明白,为什么袁绍会辞退才智明显外露的郭嘉了。郭嘉这种浪荡的性子,还真的不太适合普通的官职。
第32节科举立新制【下】
怏怏而回的张狂,没有再对郭嘉花费额外的时间。反正当第一次科举举办的时候,张狂会亲自到场主持考试。到那时,他有的是时间去观察郭嘉的表现。
张狂弄出来的科举制度,与后世的科举当然大不相同。按照他对科举的定位,科举不是直接提拔官员的考试,而是让士人们取得成为吏员资格的考试。说白了,张狂的“科举”,很有几分像是后世的“公务员”考试。
至于考生一通过科举,就被授予不低的官位,成为天下的治理者的做法,张狂可没兴趣采用。这等在后来的历史发展当中变得“八股”无比的方法,张狂是不会考虑的。
连基层的事物都没有接触过,就想治理天下?
还是先学学怎么做事吧!
张狂可不想要一群只知道读死书的手下。
在张狂的设想中,科举分为“文”“武”两组,每一组又分两级,第一级是让士人们取得为吏员的资格;第二级则是让办事能力强的吏员,得到晋升为官员的资格。虽然当前情况下,因为参加考试的人数太少,以至于第二级考试无法有效进行,却并不妨碍张狂先将架子搭起来。
有着后世几千年历史经验的张狂,对此极为自信。
按照安排,“科举”的第一级,叫做“吏试”。“吏试”需要考察一个应考者的全方面素质,分别从儒家传统的“六艺”来出题,分为“礼乐”、“射御”、“书数”三场。“礼乐”考察儒家的基本礼仪。“射御”考察应考者的身体素质,“书数”则考察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和计算能力。
至于当前士人和儒家所看重的儒家经典,反而不是“吏试”的考察重点。或者说,在考察“礼乐”和“书数”的时候。就算是顺便考察了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
至于“礼乐”、“射御”、“书数”三场在通过考试时所占据的分量,可谓各不相同。按照张狂的规定,没有通过“礼乐”者,不得参加下一场“射御”考试。同样的,“射御”考试时身体素质表现太差的,不得参加“书数”考试。
至于“书数”考试。可以算是整个“吏试”的重点。以张狂的构思安排,“礼乐”和“书数”两项,只是删除少数实在是不通人情和身体孱弱的家伙。而“书数”考试,才是决定最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