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黄巾张狂(艾叶)-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每次部队停顿、宿营,皇甫嵩都要等到营幔修立妥当,才回自己的军帐。将士们全部吃完饭后,他才吃饭。就连部下吏士有偶尔接受贿赂的,皇甫嵩也并不显责,而是再赐给他钱物,以安定吏士之心。

这样善待士卒的主将,自然深得军士的爱戴,愿意为之效死。在他的指挥下,汉军爆发出强大的战斗力,屡次以寡击众,大破多支黄巾军。

当皇甫嵩收到议郎陶谦送来的急信时,他刚刚检查完伤兵的情况。

ps:人物——陶谦。

一提到陶谦,人们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就会自觉的在头脑中浮现出一个温厚长者的形象。历史上的陶谦,当然不可能真的是这么一个老实人。本书中的陶谦,与演义的形象若有不符,正是笔者的特意改变。

据《三国志》注解所言:谦少孤,始以不羁闻於县中。年十四,犹缀帛为幡,乘竹马而戏,邑中兒童皆随之。这可是一个贪玩少年的样子,很不上台面的那种。

但是,所谓”傻人有傻福“,且看陶谦的奇遇:

故苍梧太守同县甘公出遇之涂,见其容貌,异而呼之,住车与语,甚悦,因许妻以女。甘公夫人闻之,怒曰:“妾闻陶家兒敖戏无度,如何以女许之?”公曰:“彼有奇表,长必大成。”遂妻之。

因为长得好,玩得好,当了个孩子王,陶谦居然莫名其妙的就被看中,有了一个官家小姐当老婆。这样的待遇,有没有让各位童鞋心中羡慕嫉妒恨一番?

至于陶商,乃陶谦之子。《三国志》注解言:谦二子:商、应,皆不仕。可见陶谦有两个儿子,一个叫陶商,一个叫陶应。

另:本节标题,出自“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之语。此语又是出自《后汉书·张纲传》,有兴趣的童鞋可以百度之。

第92节细分狐与豺【下】

当皇甫嵩收到议郎陶谦送来的急信时,刚刚检查完伤兵的情况。他取出写满了字迹的“蔡侯纸”,笑着对身边的从子皇甫郦说道:

“这个陶恭祖,还是那么喜欢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当时,人们书写用的,主要还是各种竹简木牍,或者绢丝布帛。虽然宦官蔡伦在数十年以前,就成功的造出了“纸”这种新奇的东西。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有技术上的,更多的是政治上的原因,“蔡侯纸”并未在大汉国中广为流行。目前朝廷里的公文,多半还是使用木牍、竹简写就,用纸张的不多。

陶谦的书法,还是有相当水准的。在这张相当原始的纸张上,写着以下内容:

谦顿首。据东阿之蛾贼,纪律整肃,战力强悍,非比寻常。今日不击,必为大患。仆为免祸,特以“义从”击之。望将军速以精骑援之。谦再拜。

——占领了东阿县城的那伙蛾贼,可是非常厉害的!现在不想办法除掉,以后就有大麻烦了!我已经派出了手下的民间义兵前去追击,你赶快派精兵来援助我!

皇甫嵩看完,皱了皱眉头,说道:

“这个陶恭祖,也太不知道轻重缓急了?明明在谷城县的管亥乃是张角座下八大弟子之一,拥兵数万,威胁着大军的侧翼。局面如此,他竟然一心想着追杀一支无名的小队伍。”

皇甫郦想了想,说道:

“陶议郎虽然被人私下里戏称为‘老顽童’,可是行事作战却绝无半点儿戏的模样。他既然如此重视,想必应该有他的道理?”

正在此时,亲兵报告说道:

“将主,曹都尉求见!”

皇甫嵩点一点头,不过片刻,一个身材矮小,大约不过六尺上下,全身却充斥着精力,仿佛要溢出来的人,从门口一阵风似的走进来。皇甫嵩一见到此人,立刻亲切的叫道:

“孟德,你在兖州故旧甚多,熟悉本地战事。且来看一看,陶恭祖的这封信。”

曹操、曹孟德接过信笺,看了一眼,笑道:

“兖州的大寇,不是已经被将军击灭了吗?现在只剩下管亥这支客军。陶恭祖这是又从哪个地缝里,挑出这么一支厉害的贼寇来了?”

皇甫郦见到皇甫嵩不想马上表态,接嘴说道:

“曹都尉,你可曾从本地的豪杰那里,听说过最近在兖州出没的蛾贼名号?”

曹操不假思索,张嘴就答道:

“鲍允诚在信中提到过,兖州的小股蛾贼,不下十只。然而皆是兵力不足的乌合之众。只有最近从青州流窜过来的管亥部,麾下有一支自号为‘天平军’的悍匪,据说有‘万人敌’厕身其间,屡次击败官军。鲍允诚在信中,特地多次提醒吾,如果遇见这支‘天平军’,万不可轻敌。”

皇甫郦继续问道:

“曹都尉,那以你之见,该如何对待陶议郎的请求?”

“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曹孟德一挥手臂,叫道:

“当前之敌,首推管亥!如果不趁着管亥流窜客乡、地理不熟的机会,以重兵进行围剿,等到管亥与其麾下的天平军逃回青州,那么,敌我双方的主客之势,可就要完全颠倒了呀!”

说着,曹操乜着眼睛,看了看手中的信笺,轻松的一摊手:

“陶恭祖本是议郎,非军中之将,岂可轻议大军行动?反正天子只是赋予了陶恭祖整合义兵的权利。如今不是又来了一支义兵吗?将这支义兵派给他,不就结了?”

皇甫嵩知道曹操向来多谋善断,他又深为赏识执掌兖州州师的都尉鲍信。既然曹操、鲍信两位人杰都认为,管亥部下的“天平军”才是汉军最需要注意的大敌,皇甫嵩心里也就有了主张。

不过,介于陶议郎的面子需要保全,皇甫嵩还是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笺,由派出去支援陶谦的一支骑兵小部队带了过去。

当议郎陶谦接到皇甫嵩的回信时,他派遣出去的刘义士,已经看见了向北前进的天平军队伍。

刘义士自然姓刘,单名一个备。他的传承血脉,据说可以追溯到中山靖王刘胜那里。

虽然在数代以前,刘备家就失去了汉室的爵位。然而,仗着“汉室宗亲”这面大旗,与普通的平头百姓相比较,刘备在行事的时候,还是天然的能够额外获得某些优惠。

就比如现在,刘备身边这四百多号义兵,论勇武第一的,乃是河东解良的关羽;论文才最好,本是涿郡张飞;但是到最后,为大家所认可的首领,却还是刘备。除了刘备为人大方公平,温良可亲之外,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

刘备是汉室高祖皇帝的后人。

冲着这个身份,刘备拉起一支义兵,才不会胡乱受人怀疑。要是换一个阿猫阿狗来,光是要证明,你拉起这支队伍来,是不是想要造反,就得大费周章。

所以,在纠合起这四、五百人的义兵之后,刘备即使行事有些无赖,勒索了路经本地的大商贾张世平和苏双,得到了武器战马若干,也被本地的官吏给无视了。

但是,想要让这样一支民间自发组织的义兵,能够顺利的维持下去,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虽然张飞家中颇为富豪,为这些义兵提供了一月之粮草。但是,这年头,天下大旱外加天下大乱,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想要得到粮草和其他补给,就只有一个字:

——拼!

——与各种贼寇拼命!

拼胜了,贼寇们四处掳掠得来的赃物,就成了义兵们的战利品。

若是拼败了,结局自然

如果人都死了,那更加不用操心什么了

不过,刘备也是个聪明人。在他的带领下,很少去惹那些人数太多的贼寇,也尽量避免与敌人面对面的厮杀。多数情况下,刘备统帅的义兵,总是趁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杀出。

仗着自身和手下关羽、张飞二人的勇武,刘备征战数月,一直将队伍维持得很不错。当然,这里面的坎坷挫折,自是不会少了。

前段时间,刘备在将涿郡四周的小股黄巾军剿杀一空之后,听说他的老师——当世大儒卢植,被朝廷任命为北中郎将,如今正率领汉军,在河北与张角亲自统帅的黄巾军大战。

有了这个消息,刘备便设法说服了队伍里的其他人,拉着队伍南下,想要在老师卢植的照料下,立下些功勋,好在以后谋个一官半职什么的。

可惜的是,他刚带着队伍到卢植手下,没过几天,卢植居然就被朝廷给下狱了!

ps:人物——皇甫嵩。

皇甫嵩堪称东汉末年大汉第一名将。只可惜,这位名将在三国的一开端就病逝了,结果就被暗荣系列三国游戏,评价为第二、三流的平常武将。

皇甫嵩出身于将门世家,是东汉“凉州三明”之一,度辽将军皇甫规的侄儿。震动天下的黄巾军大起义,便是几乎由皇甫嵩一人,率军逐一平定的。后来凉州的羌人叛乱,皇甫嵩也是屡战屡胜。在他所指挥的战斗中,几乎没有失败的战例,真正可以说是接近“百战百胜”的程度。就连曹操的战绩,在与皇甫嵩比较的时候,未免也有相形见拙的感觉。

皇甫郦是皇甫嵩的侄儿,向来追随在皇甫嵩身边,参与皇甫嵩的各种机密筹划。

第93节独品惊共骇【上】

刘备刚带着队伍到卢植手下,没过几天,卢植居然就被朝廷给下狱了!

根据军中的小道消息,这里面的缘由,是宦官小黄门左丰索贿不成,便诬告了卢植。刘备当时心中那个纠结彷徨,就别提了。

情急之下,刘备想办法偷偷的与卢植见面,提出劫狱,帮助卢植逃亡。

不过,卢植是何等人物,怎么会出此下策?他知道刘备这是生怕以后没了前途,便为刘备写了一封信笺,让刘备南下东郡,前去投奔左中郎将皇甫嵩。

得了这样一封信笺,刘备才算是勉强安心下来。接下来,他不愿见到接任汉军统帅的董卓,直接带兵南下,投奔了皇甫嵩的大军。

刘备来到皇甫嵩大军中时,正好遇到回家祭祖的议郎陶谦自告奋勇,从老家丹阳郡,招募了一支七百多人的丹阳兵队伍,也到达皇甫嵩大军营地。

世代从军的皇甫嵩,向来重视军队的纪律。他的心中其实并不太喜欢这些颇具勇武,但是纪律不严的义兵。既然议郎陶谦到来,皇甫嵩就干脆将前前后后投奔过来的三千多义兵,统统拨调给陶谦。

看在卢植的面子上,刘备额外从汉军缴获的武器中,领取了数百件兵器盔甲,也就心满意足的跟陶谦走了。

在陶谦麾下,刘备与陶谦相处的甚为自得。几场大战下来,刘备已经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将来平定黄巾之后,他觉得自己至少能从朝廷那里,得到一个俸禄在三百石以上的任命。

至于向上还有没有余地,就要看刘备接下来的表现了!

“天平军?还真是个古怪的名字啊。与这些家伙显示出来的行动,一样古怪。”

刘备在心中悄悄的嘀咕着,带领手下最为骁勇善战的两百多义兵,跟在天平军后军五百步的距离上。

不是他不想冲上去干上一仗。只是,刘备觉得自己冲上去,恐怕占不到什么便宜。

刚才,刘备派出去刺探敌情的骑兵斥候小队,与敌军的斥候队相遇了。付出损失三个人的代价以后,己方斥候的收获,只是得到了对方军队的自称。

在距离刘备的位置,不足两里的大路上,张狂也被刚刚得到的消息震惊了。

“刘备?涿郡义兵?”

——难道真的是那个,传说中的“刘皇叔”?蜀汉先帝?

——他·妈·的,这个打不死的小强,怎么跑到老子这里来了?

张狂顿时就觉得自己脑子里有些发胀,不由得轻轻的晃了晃头。他定下心来,对前来报告的何曼说道:

“俘虏在哪里?带我去看看!”

何曼对张狂的表情动作觉得有些奇怪,却也不说什么,答应了一声,就开始带路。

由于后军被敌人给盯上了,天平军的前进速度被明显拖慢。早上的两个时辰,天平军赶了十五里路。但是被盯上之后,同样是两个时辰,天平军就只前进了八、九里地。

被何曼亲自出手俘虏的,有两个家伙。其中一个嘴硬,何曼一时半会儿没能问出什么。不过,另外一个,就有些口无遮拦了。刘备的消息,就是从这厮的口中得到的。

根据问话,这个口无遮拦的家伙,本来是另外一支义兵队伍里的人。不过,这支义兵运气不好,在战斗中被打垮了。于是,这厮才凭借一身好功夫,转而投奔了在战斗中大放光彩的刘备义兵。

由于时日尚短,这厮对刘备还没有多少归属之心,所以出卖起情报来,也毫无愧疚之意。反正他认为,自己知道的,都是些随便一个人就打听的出来的东西。至于机密一些的情报,他还没在队伍里混到,能够有资格接触得到的位置。

张狂得知这些消息以后,心中暗暗高兴。他和颜悦色的对这个俘虏说道:

“那个刘备,可是字玄德的?”

“这个,俺不知道。俺们都是粗人,要么叫他头领,要么叫他刘老大。俺真不知道!”

“那刘备手下,可有叫做关羽和张飞的头目?”

“咦,兄弟你听过他们啊?关羽是二头领,张飞是三头领,还有一个叫做简雍的,是他们的四头领。一般来说,俺们私下里叫他们刘大,关二,张三,简四。”

“这几个头领,是否结义兄弟?”

“啊?结义兄弟?俺们不知道。没听人说起过”

其实,这是张狂被后世的《三国演义》给误导了。《三国演义》成书的明代,成年男子间学习宋太祖赵匡胤的“义社十兄弟”,流行相互结拜。不过,张狂现在可是在汉末,这种风俗还没有兴起呢。

问了一通话,张狂对后方前来追击的对手,有了不少了解。刘关张率领四、五百人为前锋,一个姓陶的议郎在后方压阵。这样的对手,放在两个月以前,张狂还要担心一下。不过现在嘛

有手中多员猛将压阵,需要担心的,反正绝不是张狂。

正当张狂这样得意的想着,突然,从天平军的后方,传来一阵鼓声。

战鼓擂!

张狂心下一凛,抬眼望去,后军已经停下列阵。

——刘关张,你们好大的胆子,敢用几百人,主动进攻我方几千人?

——不知于禁能不能给这些家伙,来上一个好看?

于禁冷静的发出号令,让部下对着后方,列出一个简单的方阵。

敌人看起来气势汹汹,于禁的脸上,却完全是一副风轻云淡的表情。

敌人还在百步之外,他手下两百人的阵型,已经转换完毕。三十张射程可达百步距离的蹶张弩,已经上好了弦,随时可以激发。

眼前的这些敌人,队形散乱,衣甲缤纷,一看就知道,不是什么正规的汉军。这样的乌合之众,是治军严谨的于禁最为鄙视的一种敌人。

而且,于禁还注意到,敌人前进的速度,似乎有些偏慢。

为首的敌人,是一个手提长柄大刀,面貌极其威武的壮汉。此人骑在一匹颇为健壮的战马上,却由于身材长大,看起来仿佛是骑在驴背上似的。

持刀壮汉带着五名骑士,在百人左右的步卒簇拥下,一言不发,只是沉默着,前进着。

虽然距离还有六十步,于禁却能够清楚的看到,作为敌人头目的持刀壮汉,脸上那双丹凤眼,居然只是眯着。一不小心,别人看见这一幕,多半还会以为这位壮汉正在闭目养神呢!

——是群老兵!

于禁的心里,浮现出这样的念头。这些敌人的奇特气势,虽然让于禁麾下略有骚动。不过,不用于禁出手,部下已经自己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经历过多次战斗的洗礼,和数月的严格训练之后,于禁所统御的百人队,已经是张狂手下,阵战能力最强的一支部队。在充分的列好阵型之后,除非是典韦这样的强力“万人敌”前来冲锋陷阵,否则,于禁的敌人们,难免会有些凶多吉少的意思。

于禁所部严阵以待。汉军追兵则继续前进。

五十步

四十步。

三十步。

来敌的头领,一双大眼睛,居然眯得更细了。

他们这些涿郡义兵,在经历了十多次战斗之后,所总结出来的“沉默冲锋”战法,不但能有效的节约士卒的体力,对敌人精神上的冲击,也比寻常的大喊大叫更加骇人。

只要是稍微有些战场经验的人,一看这股沉默的架势,还有冲锋的劲头,就知道己方不是好对付的。这种战法,在从前对付那些小股蛾贼时,极为好用。不少人数远远在己方之上的蛾贼,在他的沉默气势威慑下,经常普一接战,就大溃而逃!

但是,今天追上的这支蛾贼队伍,果然精锐过人。义兵们都已经冲到了距离蛾贼三十步的位置了,眼前的敌军,居然一丝动摇的迹象都没有。

沉默对沉默!

眼看着两只同样沉默的悍卒队伍,就要在悄无声息中,迎头撞上。义兵头领不得不发出了指令。

“向右转!”

义兵头领扬起手中数十斤重的长柄大刀,向右方一指,已经小跑着冲锋到,距离天平军三十步左右距离的涿郡义兵,居然就这样跟着头领,一个大转弯,从右边斜刺里拐了出去!

看到这一幕,于禁终于解开了,刚才深藏在心中的一个小疑惑。

这些家伙,为什么冲锋的速度有些慢了?

却原来,他们一开始就打定了,若有什么不对劲的,就向两边开溜的主意啊!

——既然如此,那么,你们这些虚张声势的家伙,就给我留下一些什么来!

第94节独品惊共骇【下】

——这些虚张声势的家伙,给我留下一些什么来!

于禁正要举起手中的铁矛,发出战斗的命令。突然间,他的耳边响起了一声熟悉中带着一丝威严的声音:

“文则!且慢!”

于禁面无表情,放松了握住铁矛的手掌。

能够命令他这样做的人,只有一个。虽然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命令有些不解\不满,不过,反正这样做问题也不大。于禁并不打算为了这样的小事,而违抗主公的命令。

——可惜了,至少能捞到十个首级的

张狂带着几个亲卫,从中军骑马赶来。刚才那一声“且慢”,却是他有些情不自禁。

毕竟,作为一个在后世熟读了多遍《三国演义》,又玩遍了“暗荣”的若干代《三国志》游戏的资深三国迷,张狂对刘关张三人,心中多多少少总会有些比较特别的感情嘛!

——这个带头冲锋的大块头,究竟是谁?

——刘大?关二?张三?

——既不是双手过膝,两耳垂肩,也不是著名的红脸,连黑脸也算不上

不得不说,张狂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当真不小。当然,被罗贯中大师忽悠了的人,那实在是太多了一点。可以说,张狂既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涿郡义兵汹汹而来,恹恹而归。等到敌人离开百步之外,于禁下令,保持阵型,原地休息。然后,他转身来到张狂面前,行过军礼,面容平静的问道:

“主公,刚才为何要放过那些乌合之众?”

有了这片刻的缓冲,已经足够让张狂想出应付于禁疑问的理由了。

“方才我审讯了敌军的俘虏,得知敌人极为狡猾,经常使用诡计诱敌。这些敌人,是来自涿郡的义兵。他们的头目,一共有四个。这些头目里,颇有几人勇武非凡,被公推为‘千人破’!”

张狂所说的话语,让于禁小小的吃了一惊。他自身也算得上是一个“千人破”级别的猛将,对于“千人破”突破军阵的能力,当然极为了解。

如果敌人中藏有一个“千人破”,未必能在自己的手中讨得好去。但是,若敌军中有两、三个“千人破”,于禁自恃,怕就难以抵挡了!

——但是,“千人破”猛将,何时成为了不值钱的货色,遍地都是呢?

于禁虽然没有这么直接说出来,张狂却从他的目光中,看出了一丝疑虑。

“这几个头目,被手下编了一条口诀,你且听听。”

说着,张狂轻咳一声,朗声念道:

“关一刀,张八矛。刘双剑,简千筹!”

于禁依然不动声色,问道:

“主公,此话何解?”

张狂心中有些小兴奋。遇到大名鼎鼎的“刘关张”所带来的激动,在他心里依然没有被完全消除。同时,想到自己即将率领大军,与后世被公认为“万人敌”的关羽张飞交手,张狂在激动中,心中也难免有些忐忑。

“关一刀,指的是敌军中武力最高的关二,据说此人杀人斩将,通常只需要一刀。张八矛,则是说敌酋张三,这人将一支长矛使用得出神入化,虚虚实实之间,仿佛有八个人同时施展。刘双剑,则是指敌人的主将刘大擅长双手剑的功夫。简千筹,却是讲敌酋简四,擅长算筹之数,可以为千军万马调配军需。

简四先不论。关二、张三和刘大,都是勇武过人之徒。我军虽然不用太在意这些苍蝇般的义兵,但是也要小心,别被他们用了计谋。”

于禁听完,回想起刚才眼中看见的敌人头目。那人虽然半闭着眼睛,可是隔着三、四十步的距离,依然给予于禁猛虎在侧的威胁感觉。有了这样的注解,于禁对张狂的小心,也算是可以理解了。

“不过,主公,我军岂能就这样被动挨打?”

“自然不能。”

张狂回答的极为顺口。

对敌人的最大尊敬,就是用出自己最强的力量,一举击灭敌人!

——刘关张!既然来了,就留下来!

——且慢!刘备自然是留不得的。可是关羽、张飞

带着满脑子的思绪,张狂不知不觉的迎来了晚上。

今天的月亮,只有半个多一点儿。

不过,秋高气爽的天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