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勒胡马-第1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艿锥ü匚鳌鹑死茨兀俣任幢啬鼙茸驽迅欤
  再往深一层想,裴该不得不承认裴嶷所言有理。祖逖在河南独当其难,自己在关中积聚,必能制约祖家军;但若把祖逖换到关中来,假以时日,自己就未必还能控制得住了。固然自己深信祖逖不背,但问题祖士稚没多少年头可活啦,一旦去世,自己就那么容易把手插进关中去吗?换了祖约哪怕是祖济、祖涣上来,还值得信任吗?
  所以说,保持目前这种态势,对自己最为有利——对国家是否有利,暂且不论。
  那么,自己真能毫无私心,迎难而上吗?自己迎难而上了,臣从者是否会欣然追随呢?
  换个角度来考虑问题,自己想要维持目前的态势不变,祖逖肯答应么?自己有什么合适的理由,可以将归洛之事继续押后呢?这么继续敷衍着,在祖逖和关东士人眼中,自己跟索綝又有什么区别?倘若因此而与祖士稚离心背德,国家糟了,难道自己就能独得其利不成么?
  裴该越想越是头痛,裴诜告退后——他也找不出来敷衍祖逖的合适理由——便自背着双手返回内室。
  荀灌娘怀孕已半岁有余,肚子逐渐显出来了,并且日益的腰酸腿软,懒得动弹。如今即便事先有所通报,她绝大多数情况下也不会再起身来迎夫君,而只自顾自地斜倚在榻上,有时候还嚼巴点儿零食……
  裴该登榻与妻子并坐,伸手轻抚着荀灌娘隆起的腹部,不自禁地就把心中烦闷合盘托出——在老婆面前,他向来很少隐藏自己的真实心境。
  荀灌娘听罢,便即笑问:“夫君此言,莫非说与妾腹中孩儿听么?”
  裴该摇摇头:“本说与卿听……”手上轻拍——“这尚未降生的小孩子懂得什么?”我没必要拿政治来做胎教吧?就裴该以为,最好的胎教只有一种,那就是母亲心情愉悦。
  荀灌娘微微蹙眉,缓缓说道:“人莫不恋乡梓,则西人欲留,东人愿归,情理之常。正如叔父所言,若留关中,于夫君有利,而归洛阳,利弊参半……既然如此,夫君难道还无决断吗?”
  裴该苦笑道:“事无两全者也,且福兮祸之所伏。若国家丧败,难道我可独得其利不成么?则是留此,于个人而言,亦未必无弊啊。”
  荀灌娘也拿不定主意,就建议说:“夫君每日府中、朝上,政务倥偬,百事烦忧,难免灵机壅塞。何不出外游散一回,或能开悟?我未嫁之前,遇有烦闷,亦无人可倾诉,每每策马出游,心境即舒。”
  裴该说这倒是一个好主意,我是应该放松一两天,把政事暂且拋诸脑后——政事之大,还有大过这还都之议的么?这事儿若解决不好,再怎么努力也是白搭。
  于是翌日便即在数百部曲的护卫下,乘车出了西南的复盎门,登上龙首原。
  相传上古之世,曾有一条黑龙从樊川迤逦北行,赴渭饮水,其行迹化为山峰,状若龙首,故此得名。汉代的长安城即背龙首而面渭水,其形为关中地区之最佳——这是陪乘的郭璞所言,裴该本人自然是不信什么风水勘舆的。
  其实龙首原并不甚高,景致也很一般。本来以裴该的想法,出游散心嘛,就该找个风景更佳的所在,比方说东面的骊山,还能去那儿泡泡温泉,但因为距离实在太远,以这年月的交通状况,来去一天打不住,只得放弃。
  可是他在长安城内呆的时间久了,好不容易出城一回,得见山色葱茏,仍不禁心怀大畅,不由得对郭璞的神怪之言连连颔首,还说:“确实是家国兴旺之处。”随即跳下车来,说咱们步行登山,朝南面眺望一回吧。
  龙首原南面有啥呢?这年月还是纵横阡陌,大片的农田,但是裴该知道,几百年后,那里就将新建成一座宏伟大邑——乃是唐都长安城。
  他前世就知道,汉、唐两代长安,即以龙首原为界。
  才刚迈步准备上山,忽闻喧哗之声,裴该不禁微微一皱眉头,唤部曲过来询问。部曲道:“有数名官吏欲图冲犯车驾,臣已将他们擒下了。”
  裴该问:“是什么官吏?为何冲冒我行列?”
  部曲说我不清楚,但看服色,最多六品,都是些芝麻绿豆的小官,嘴里嚷着,说有军国大事,要向主公进谏。
  裴该心说别问啊,肯定是为了还都之事——这里面,会不会如裴诜所言,有这么一两个打算死谏的呢?搁平常他甩甩袖子就不理了,难得今天心情不错,便道:“不得无礼——且唤一人前来相问。”
  部曲听令而去,时候不大,果然推搡着一名小吏过来,裴该恍惚认得:“汝非颍川钟声乎?”
  钟声那张团团圆圆的大脸很有特色,所以裴该才能有所记忆——否则这路小货色,他即便见过一回,也未必能留下什么印象来。
  钟声拱手步近,屈膝拜倒,说:“臣是钟声,特来进谏,还望裴公采纳我等的忠言。”
  裴该说我还有印象,是派你前去屯田的,如何返回长安来了?钟声苦笑道:“年前秦州兵乱,臣之屯所正当其道,屯兵星散,众皆为掳,无奈之下,只得返回长安来待选……”我前一份工作黄了,新工作还没分下来呢,只好跟长安城里呆着,有如太原王家的食客一般。
  裴该伸手拍拍他的肩膀:“秦州兵乱,非汝之过,我当致意尚书,另委职司。”随即就问:“卿有何忠言欲谏啊?可简单言之。”我没那么多空,你就简洁明了地说吧。
  钟声脸上先是现出感激之情,随即听问,赶紧将面容一肃,就此直截了当地说:“闻祖骠骑请归大驾洛阳,而裴公不许,不识何故啊?”
  裴该回答道:“我非不许,尚与群臣商议耳。”
  钟声昂起头来,提高声音说道:“如此,裴公是不忠也!”
  裴该怫然不悦道:“我如何不忠?!”难道说同意还都就是忠诚,不赞成还都就是不忠吗?你这一杆子掀翻一船人,打击面未免太宽了吧?再者说我还并没有明确表态呢不是吗?本打算听听你们这些低级官吏的想法,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没想到你就会狂言犯上啊。
  一拂衣袖,便打算命人将钟声轰走,只听钟声高叫道:“公但与群臣商议,而不请命于天子,何得谓忠?!”
  裴该听了这话,倒不由得愣住了。
  ……
  裴该不是曹操,起码不是半有天下,志得意满,当丞相时代的曹操。他觉得曹操得意而骄,有些事情未免做得过分了,白白招致没必要的矛盾冲突。以曹孟德的智商,再加上麾下谋臣若云,想架空几名旧臣,想把年轻的汉献帝玩弄于股掌之上,那还不是玩儿一样吗?有必要搞到双方都下不来台吗?
  董承还则罢了,那家伙本来就是关西军阀出身,不可能真跟曹操长期和睦相处,董承之乱后面有没有献帝的指使,亦是千古谜团,尚在未知之数——“衣带诏”之事,史载不详,而且前后矛盾。但后来伏完、伏寿又有何能了?一颟顸老朽加一弱质女流,能掀起多大风浪来?你曹操有必要指使华歆,直接从献帝面前把他老婆给拖了走吗?
  只要是个男人,这口气谁能忍得下去?
  所以裴该是力求不使君、相之间产生龃龉,即便因为形势的发展难以彻底避免,也要想办法弱化矛盾,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阻力。他每逢大事,必在司马邺驾前与群臣相商,给足了天子面子,就是基于这种考量。
  只是,偏偏这回还都之议,他压根儿就没打算去听司马邺的意见。
  因为不管司马邺倾向于哪一方,对于裴该而言,都没有积极意义。倘若司马邺坚持还都,则他裴大将军又当如何答复啊?倘若司马邺主张暂留,恐怕更糟,裴该若以此为藉口回绝祖逖,关东人必视其为挟持天子,欲谋不轨。
  ——天子不打算回来?不能!这一定是裴该矫诏,或者是他勒逼天子这么说的!
  所以在自己拿定主意之前,裴该就怕听司马邺的表态,所以本能地就没去朝堂上商议此事。如今钟声倒是一语道破:你究竟有没有把天子放在眼中哪?是否还都,就光你们几个商量,有没有去聆听过天子的意见?
  裴该闻此,先是一愣,随即就觉得脑海中若有灵光一现。
  钟声跪在那里,见裴该不回复,只是捻须沉吟,心说难道我的话真对他有所触动不成么?赶紧放缓语气,补充道……可是他后面的滔滔不绝一大篇,裴该却一个字都没有听进去。


第九章 我宁先死!
  两日之后,朝会之期,群臣毕集,裴该捧笏启奏司马邺:“骠骑大将军、领司州刺史祖逖昨日又有上奏,云洛阳宫室粗完,城壁亦经修缮,恳请天子大驾还洛,统驭天下。臣请旨,该当如何答复啊?”
  群臣闻言,莫不精神一振:裴公主动提出此事来了,这说明不管是留是走,他都已经拿定主意了吧。
  司马邺也不禁小小吃了一惊。要说祖逖的建议,他即便居于宫中,少管国事,终究这事儿闹得纷纷扰扰,尽人皆知,裴该也没有特意封锁宫禁,小皇帝哪有不知道的道理啊?但他也知道兹事体大,就算裴该不总执国柄,换了别的什么人,或者没有权臣,群相共治,也都得商量好了,才会禀奏自己,在此之前,自己发话是作用不大的。
  皇帝虽为天子,人中之龙,那也只是理论上的国家元首罢了,历朝历代以来,君权和相权始终争斗不休,抢夺朝政的主导权;即便权力再稳固的天子,也不是什么事儿都能专断自为,不听群僚意见的——除非他想做桀、纣,而群臣若以桀、纣目之,这天子也就差不多当到头啦。
  秦之君权最重——理论上,而非实质,二世就被赵高玩弄于股掌之上——那是因为官僚体系尚不完善。汉代君权相对较轻,唯武帝刘彻的权力可追步秦始,而后汉则因为世家政治开始形成,光武之后,君权远非前汉可比。晋代君权更轻,至于司马邺,乃是轻中之轻,所以不必权臣架空,他本来就没有太大的发言权。
  若说司马邺对此毫无芥蒂,当然是不可能的,没有过与群臣赤膊大战过三百回合的经历,任何一名天子都会以为自己理论上应当独掌大权。但好在年纪轻,明白自己没啥威望,司马邺又非曹髦那种混不吝的熊孩子,加上裴该平常也给足了他面子,故而小皇帝只能安下心来,踏实等着。
  倒不想今日朝堂之上,裴该主动提起了此事。司马邺对此,心情非常复杂:首先,他多少有点儿感动,裴卿果然与索綝等辈不同,是真把我这个皇帝放在眼里的呀;其次,我该怎么表态才好呢?平常都是你们拿定了主意,形式上请我批准,如今你心里怎么想的,一句都不透露,上来就要我表态?我该怎么表态才好?
  我的表态若是合乎了你的心意,那自然你好我好大家好,君臣和乐融融,说不定你们还会赞颂几句“尧舜之资”。可倘若我的表态不合你的心意呢?你肯听吗?群臣会不会认为我还是小孩子,所以考虑事情不周到?那我想插手政事就更是遥遥无期了吧?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特么的我也还没有准主意哪!
  无奈之下,只得把皮球原样踢回去:“裴卿之意若何?”
  裴该心说我早应该想到的,就算请问天子,天子也未必肯明确表态,结果好些天不问,白白使某些人——尤其是河南那票关东人——疑心我欲架空天子。话说这路天子,还用得着架空吗?
  倒是钟声一句话,惊醒梦中人。
  可是他也不先表态,却转过身去,向众人道:“还当百僚共议。”
  朝堂上一片安静,就连呼吸声都可听闻。大家伙儿的想法跟司马邺相同:裴公你该先表态啊,你自己心里究竟怎么想的,一个字都不肯露,那我们岂敢置喙?
  最终还是尚书右仆射华恒站了起来——华敬则心说我的意见,私下里也已经跟裴公明确表示过了,即便不合他的心意,想必跟朝堂上多说一句,也不会招致更大的恶感吧——先朝天子一揖,再面向裴该,微微躬身,道:
  “臣以为,自当还都洛阳——洛阳居天下之中,唯守洛始为天下之主。昔胡骑纵横,河南残破,苟晞、周馥等每请迁都,而先帝皆不允,欲与国家共存亡,即此意也。”
  可是华敬则随即就为自己留了退步:“然,当以何时还洛为好,尚须公议。”
  侍中梁浚接口道:“华仆射所言是也,大驾当还都洛。然而,今羯贼西侵,并州方失,河南唯倚黄河之险,未知能保全否?天子本自关中立基,长安践祚,即便仍居长安,于理亦合;而若先还洛阳,复因胡扰而再迁,则必动摇民心士气——实非所宜。”
  司马邺趁机含糊表态,说:“卿等之言,俱有道理。则以还都为宜,但时日尚须斟酌。”因为梁浚所言,正好触动他的心事,他本人当然想要返回洛阳去,做名正言顺的晋朝天子,但同时也颇有些担心,那地方究竟安全不安全啊?我如今在长安呆得好好的,若是回洛阳反倒陷入当初惠帝、怀帝的窘境,又该如何是好啊?
  有了天子这句话,群臣便即陆续发表意见,但从他们的口中,基本上听不出太明确的倾向性来。大家伙儿都是两段论:一,正牌国都是在洛阳,那是一定要回去的;二,至于啥时候回去,咱们不妨再好好商议商议。
  在关西士人心中,最好从此永留长安,哪怕长安一直做陪都,不能正名,也最好别回东边儿去——但如此言辞,自然不便宣之于口;在关东士人看来,只要形势允可,自当还都洛阳——但究竟啥时候回去呢?我不做出头鸟,不发表意见。
  其实半个多月以前,关东士人还是普遍希望尽快还洛的,只是最近天下大势不是有所改变嘛,刘琨不是丢了并州嘛,则还都的危险系数比较高,那就另当别论了……
  等到除梁芬、荀崧外绝大多数够资格的朝臣都发了言,理论上该轮到裴该一锤定音,然后上报天子准奏啦——众人就此把目光全都移向了裴该。大家伙儿心里都说,朝议既然如此,想必裴公会就坡下驴,提出暂寝还都之议吧?华恒等人虽然心有不甘,却也无计可施。
  裴该缓缓地环视众人,看得大家伙儿心里都略略发毛——要说人因势而变,裴该执政数月,已非昔日初入长安时的威势,亦颇有重臣甚至于权臣之相了。
  随即裴该转向司马邺,高举笏版,启奏道:“百僚之言,不为无理,然臣以为:车驾当尽速还洛才是!”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再次陷入无言的静谧。唯听裴该义正辞严地解释道:“正如华仆射所言,昔先帝困守于洛,唯恐人心失望,故坚持不肯迁都……”其实这话是粉饰,司马炽早就想逃了,却被司马越等人硬生生按在长安城内,不肯放这宝货去别家地盘儿——“臣不恭,陛下非先帝钦册的太子,乃百僚拥戴,始得践祚。则欲正名分、定人心,必绍续先帝之业,还都居洛!”
  你这正统性本来就有瑕疵,倘若不能身还故都,还怎么可能名正言顺地统驭臣民呢?说不定日后史书会把你标成“西晋”,而把洛阳的前朝标成“东晋”咧……
  裴该说完这几句话,又略略偏身,以向群臣:“百僚皆恐羯贼入并,与胡寇合,使河南之势悬危。然而臣以为,唯有陛下居洛,始可定人心、振士气,即贼众百万,不难制也;若仍留居长安,如弃中原,气既先夺,势难复振。且臣忝掌戎事,知今黄河以南粗定,各路勤王兵马汇聚,众亦不下于贼,足可拮抗,可保陛下还都无虞。”
  实话说如今天下的形势,比起前几年要好得太多了,最关键的就是裴该已定雍、徐,祖逖并定兖、豫,以及司州的河南部分,两家联成了一气,方便统一指挥和调度。不象前些年,司马越、苟晞,乃至司马模、司马睿都各行其事还则罢了,中原地区尚有石勒、王弥等军隳突纵横,把晋地给切分得七零八落。
  所以裴该才敢拍胸脯保证:回洛阳去吧,我保你无事!
  裴该既发此言,华恒赶紧出声附和,关西士人无法可想,也只得鞠躬如也。但随即梁芬就提出问题来了:“今秦、梁未定,刘曜虽已为逐,尚逡巡于北,则若大驾还洛,关中由谁镇守?裴公之意,莫非使祖骠骑到长安来么?”
  祖逖虽然只是私下里跟裴该商量,咱们可以互相交换地盘儿,但这事儿他并没有瞒着部下,从河南亦隐有消息传递过来。对此梁芬终究不是尸位素餐之辈,再加上朝局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到他的权势,自然不可能一无所知。
  他正想等裴该点头,便可加以反驳——当然实际理由是:我可不想让祖逖到关中来!如今关西士人以我为首,都将身家性命依附于裴该,而若祖逖镇西,到时候自己在关东,家族在关西,一旦两人起了龃龉,可当如何是好啊?再者说了,裴该你家世显赫,我故肯为之副,倘若换了祖逖,关西士人中又有多少能够瞧得上祖某的出身?
  可是没想到裴该微微摇头,笑谓:“司徒不必担忧,关中为陛下践祚之基,自当由该镇守。”
  此言一出,更是石破天惊!
  实话说裴该赞成还都之议,虽在众人意料之外,却也属于情理之中。主要是还都归洛,理由正大堂皇,就算裴该也很难冒天下之大不韪表示反对;而他若砌词敷衍,故意拖延时间,又必然引发河南百僚疑忌。此为两难之局,必择其一的话,裴该很可能迫于东方的压力而首肯祖逖之议。
  但是裴该竟然说自己还要留在关中?有一大半儿人都怀疑自己耳鸣,听岔了……你疯了心啊?你是想彻底向祖逖低头不成么?!
  就听裴该一字一顿地对司马邺说道:“我在关中,而祖骠骑在河南,经已岁余,各熟情势、立根基,若遽然而迁,两势并弱。若弱其一,朝廷尚可守,否则胡寇来侵,如何抵御?是故臣不敢以私心废公事也!今虽暂离,臣必当底定关西,再与祖骠骑合取平阳,归洛为陛下寿!”
  司马邺还在发愣,华恒却及时地一俯首:“裴公真忠悃无私之臣也!我晋得有裴公,是陛下之幸,亦是祖宗之幸,是天下之幸,臣料胡寇必灭,社稷必可危而复安。臣恭为陛下贺!”
  ……
  裴该打算同意还都洛阳,且在把天子交出去的同时,自己仍然留居关中,这个想法是前天登龙首原得到的灵感。钟声那句“裴公是不忠也”,瞬间便撕开了笼罩在他眼前多日的迷雾。
  他当即想到,我忠吗?我算是忠臣吗?我自己知道,所忠者天下、百姓,乃至煌煌中夏,而不是司马氏一家一姓——换了别姓还则罢了,这司马家,真是不值得忠臣烈士献上耿耿丹心哪。
  然而要怎样才算是对国家,对民族忠诚?拖着不还都,或者跟祖逖东西互易,甚至于派一个还不如祖逖之人镇守关中?如此一来,必弱国家之势,必损民心士气,有碍于驱逐鞑虏的大业。倘若如此,我还能算是国家、民族的忠臣吗?
  在龙首原上之时,他坐地沉吟,突然间转过头来,笑问随侍的郭璞:“卿前日见我之背,云如蒯彻见韩信,此言果然否?”
  郭景纯闻言,全身毛孔都不自禁地张开了,就觉得脑袋“嗡”的一声,差点儿晕倒。他心说这话我只跟刘隗说过啊,未传于第三人之耳,裴公是从哪儿听说的?膝盖一软,便即跪倒在地,结结巴巴地回复道:“臣、臣妄言……明公饶命啊!”
  裴该暗笑,心道你当我是让王贡、裴诜他们白手起家,现搭的情报系统吗?我把完整的框架和不知道多少材料直接交到他们手上,你跟在身边,应该也都瞧见了吧。刘大连那么重要的人物自江东而来,寻我不见,暂时蛰伏,我就真能把你们当空气,视而不见,不派几个人去秘密探查?你也未免太小觑我了吧!
  但他还是伸出手去,扶住了郭璞的手臂,表情诚恳地说道:“景纯,我非相试,不必如此。只是……卿以为,若韩信从蒯彻之言,可得免死么?”
  郭璞冷汗直冒,脑袋里一片混乱,只能嗫嚅着说:“臣、臣不知……”
  裴该笑道:“或韩信果能免于一死,然而——背汉而与楚合,三分天下,使兵戈不得息,中国不得一,韩信即活,亦必留骂名于千古!如此之行,我不为也。”
  说着话,双腿一弹,站起身来,面朝着龙首原南方广袤的原野、纵横的阡陌,大声说道:“若事不协,天意难违,或身死而国灭,或国灭而身死——然我宁先死,不忍见中国之亡也!”


第十章 楼桑
  裴该留镇长安的想法,昨日也先跟诸裴和部分亲信通过了气,众人亦皆大惊失色。
  裴嶷首先提出质疑:“明公即欲留长安,亦不当以天子为偿!”
  裴该笑笑,回复道:“叔父,世事无两全者也,倘若必弃其一,则我是弃关中好,是弃天子好啊?”
  裴嶷眉头一皱,就此沉默不语。
  游遐劝说道:“明公,斯有天子,才有大义名分……”
  裴该打断他的话,笑问:“则如今天子为我有,还是公有?即还旧都,是祖士稚所有,还是公有?”随即又加上一句:“昔董卓有天子,又如何?”
  所谓“奉天子以讨不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