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败家子-第3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方继藩有些心虚了,连忙又道:“儿臣和张世伯,名为叔侄,实为父子,儿臣在想,他不会见怪的,若是陛下不喜,儿臣这就撤了。”
方继藩心里想着,撤掉英国公,那就只好上我亲爹的了。
弘治皇帝不置可否,却是道:“据说马车现在已有许多人下定了。”
“是。”方继藩道:“已有了一千多个订单,匠人们正在培训,现在生产还不足,没有一个多月功夫也交付不完,不过这马车还在源源不断的有人下定,儿臣正为此而烦恼呢。”
弘治皇帝听罢,舒心了,竟转眼忘了英国公张懋还挂在新城入口。
他笑吟吟的道:“在暹罗,发生了一事,是今早送来的。”
他敲击了一下案牍。
“暹罗何时,竟也有了新学门徒?”
“什么?”方继藩有点懵。
弘治皇帝的手抚着御案,道:“暹罗有新学生员,四处宣讲新学,暹罗国使节却跑来状告了,说是这些门徒闹的很厉害,还和不少僧侣起了冲突。”
方继藩不禁苦笑道:“儿臣对此,一概不知。”
“这些人,都是王卿家的门生吧?”弘治皇帝道。
方继藩心里也是无语。
王守仁在占城,据说有弟子三千人,这三千弟子,天知道又招募了多少徒孙。
对于这个脾气古怪的门生,方继藩……心情很复杂啊。
还是欧阳志省心!
方继藩便道:“学问的事,儿臣也不太懂,不过儿臣想着,这是暹罗国的事,而推广圣学,教化四方,本就是我大明应有的责任。”
弘治皇帝点头道:“是啊,可是以往却一点成效没有,现在成效这般大,朕倒有些担心了。这个王守仁,确实是个干才,他很适合教书育人。”
方继藩心里道,王守仁何止擅长教书育人,只是因为门生太多,所以在教育方面比较出彩而已,将其他的才能,统统掩盖了而已。
方继藩讪讪笑道:“王伯安此人,虽……在儿臣弟子之中不算夺目,性情也不甚好,可是……陛下,儿臣却认为……”
他本想为王守仁说一些好话。
历史中的王守仁,确实是太耿直了,其实混的很不好,哪怕他有逆天的才能,说他郁郁不得志,其实也不为过。
说到底,大家不喜他这牛脾气。
而作为恩师,方继藩自觉得有责任吹嘘他一番,让他的形象好一些。
可话刚要出口,外头萧敬便来了:“陛下,内阁诸公……到了。”
弘治皇帝看了方继藩一眼:“继藩,你且坐一旁,来,给方卿家赐坐。”
宦官取了锦墩,方继藩坐下。
刘健三人入殿,显得有些匆忙,三人拜倒道:“见过陛下。”
弘治皇帝和颜微笑道:“三位卿家,今日可来早了。”
刘健却是皱着眉头道:“云南送来了急报……说是云南发生了蝗灾。”
蝗灾……
弘治皇帝唇边的微笑顿时消失,眉心也拧了起来。
他凝视了刘健一眼,认真道:“眼下灾情如何?”
“正在极力救灾。”刘健苦笑:“臣等也在打算调集粮食,以备不时之需,这云南,汉土杂居,一旦缺粮……后果只怕不堪设想。”
弘治皇帝颔首点头,凝重的道:“是啊,云南可缺不得粮食,这些年,云南、广西、贵州诸地……说起来……朕也确实有些忧虑。”
弘治皇帝所说的忧虑,在于这西南一带驻守了大将军,可粮食却是不足以供应的,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朝廷不得花费大量的精力,征调人输送粮食。
第0857章 干一票大的
似许多粮食不能自给的地方,往往都是荒山野岭,十分偏远,一旦朝廷要运粮,路途的损耗是巨大的。
现在云南大灾,朝廷就得调粮。
今年,虽然朝廷是丰年,可要调粮,就免不得要征募大量的民夫,这其中的消耗,实是惊人。
弘治皇帝叹了口气,道:“赶紧着调粮吧,万万不可耽误了。”
可刘健却是想了想,显得迟疑。
沉默了很久之后,刘健道:“陛下,臣有一言。”
弘治皇帝凝视着刘健。
刘健道:“方都尉自献上了红薯和土豆之后,可得是天大的功德,这些年,朝廷开始推广他土豆和红薯,可是……臣等却发现,因为大面积的丰收,谷物的价格,暴跌。这导致,许多的士绅,认为谷物过贱,自家的地里,租种出去,也未必能获得应有的收益,因而,不少的田地,都荒废了下来,使许多青壮,无法租种土地,不得不背井离乡,成为流民。好在,这些流民,倒也不是没有地方安置,西山那儿,安置的流民,就有十数万之多。”
“可是……臣恐,长此以往,不是办法啊。就说今年吧,虽说收了不少的粮,可抛荒的土地,也是惊人,甚至还有不少的士绅,听闻生桑养蚕有利可图,于是大规模的将自家的地改粮为桑,陛下,这天底下,无农不稳,且不说,当今朝廷,七成以上的粮赋源于江南,可江南因此,土地的抛荒和改粮为桑,却最是严重。朝廷需靠着征来的粮,赈济各处灾情,又需调粮,大量的输送西南、辽东,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啊。”
弘治皇帝缓缓的点头,他看向方继藩:“方卿家怎么看?”
方继藩道:“士绅们这么做,本也无可厚非,儿臣也以为,这是一个隐患。刘公说的不错,无农不稳,可儿臣也以为,无商不富。江南的粮赋压力,尤其的大。更可怕的是,在江南,真正占有了大量土地的士绅,他们十之八九,因为功名的缘故,几乎不需缴纳税赋,而寻常的百姓,只有几亩薄田,朝廷的粮赋,却几乎都强加在他们的身上。”
“以往的时候,粮价还算稳定,这些小农,尚且可以靠着一些田,维持生计。可现在,因为谷物暴跌,士绅们家大业大,只是收成多寡的问题。可对于这些小农们而言,却是灭顶之灾。儿臣以为,天下未必缺粮,朝廷所征收来的粮食,却是年年减少,根源在哪里呢?”
方继藩想了想:“儿臣斗胆要说,根源就在于,手中有粮的人,朝廷征收不上他们的粮赋,反而是那些靠着粮食来活口的小农,反而赋税极重。若能解决士绅一体纳粮的问题,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哪怕大量的土地抛荒,国库的粮食,也足够解决当下的问题了。”
士绅一体纳粮……
君臣们俱都惊骇的看着方继藩。
这家伙,还真敢说。
士绅是遍布在天下的大大小小地主,他们家里子弟有功名,自己本身在地方,就是豪强,连官府都未必得罪的起,他们的特权,就在于能用各种方法,来躲避税赋,你方继藩,还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弘治皇帝苦笑,和刘健等人对视了一眼。
李东阳忍不住咳嗽。
方继藩一脸纯真的样子:“怎么,难道不对吗?有地有粮有银子的人,难道不该纳粮?”
“这……”刘健看了李东阳一眼。
李东阳已经不知道,方继藩到底是真傻还是假傻了。
事实上,大明一直以来,对士人都有优待,比如,他们可以免税,同时,因为朝廷委任的官员,只到了县一级,而县以下,几乎都是仰赖这些士绅们维持了。
就如交税,大明在地方上,几乎都是如此。
比如这一个乡,朝廷需要多少粮,可要征收,怎么收?
一般的情况之下,大体人们都以为,会有专门的税吏,前去征收。
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因为县里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人员,去负责这些事,而且,若是什么都是官府亲力亲为,成本也太高了。
太祖高皇帝时期,更是严令差役不得随意下乡,因为当初太祖高皇帝认为,差役们都是穷凶极恶,一旦下乡,极容易滋扰百姓,这位平民出生的皇帝,可是对官吏深恶痛疾。
所以,官府便往往将收税的事,委托给地方的士绅,只要你能帮着把今日应征的粮收上来,至于怎么收,收谁家的……我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明朝中后期,大规模的土地兼并,且愈演愈烈,就源于此,有功名、能和官府推杯把盏,积极参与对方事务,同时还有协助官府收税的士绅们,最后这沉重的赋税,压在谁的身上,几乎不言而喻了。
李东阳耐心的道:“方都尉,士绅一体纳粮,这……倒是一件善政。其实,宣宗皇帝在时,就曾有过这样的念头,可你知道为何,无法贯彻吗?甚至……提都没有人提吗?”
李东阳微笑,他是户部尚书,是以,很想给这位天真的都尉,上一堂课:“朝廷在地方,与其说仰仗各地的州县,不如说,仰赖这数之不清的士绅,一旦让士绅一体纳粮,这士绅……诶……”
他叹了口气,其实,还有一句话他没有说,自己……还有刘公、李公,甚至是满朝的大臣,哪一个不是士绅呢?
等他们致仕了,回到了老家,不一样,是士绅,自己的儿孙,不也是如此?
方继藩心里想,我当然明白,当今天下,皇帝能仰仗的,只有文臣,而文臣的背后,就是数之不清、盘根错节的士绅,除非皇帝活腻歪了,否则,怎么可能得罪这千千万万个士绅。
可不解决这个问题。
朝廷的赋税,就永远不足,而在地方上,最穷的人,反而需要交纳沉重的税赋,那些老财和士绅们,富得流油,却一毛不拔。
这样不完蛋,都没天理啊。
我方继藩若不是得了脑疾,为了这千千万万的百姓,我都想反了。
方继藩笑吟吟的道:“阻力大,这是肯定的,可若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最后的结果……会如何呢?因此,臣建议,不如,寻一府一县,去试一试,若是连试都不敢试,怎么知道,能否贯彻呢?”
方继藩看着弘治皇帝,再看看刘健和李东阳等人。
方继藩清楚,这些君臣,虽都是后世所批判的既得利益的代表人物,可无论如何,他们的心里,还是有一些情怀的。
方继藩道:“我说一句不该说的话,陛下和诸公,哪一个不知小民之苦,又怎么忍心,什么都不做呢?我大明靠的,就是这千千万万小民撑起来的,陛下的锦衣玉食,还有诸公的俸禄,哪一个,不来自于他们的血汗,不妨,我们试一试吧,想来,这天下,总有深明大义之人吧,不如,先从一府开始……如何?”
弘治皇帝竟是动了心。
可他无法下定决心。
这事儿要传出去,还不知闹的怎样鸡飞狗跳呢?
先在一府试一试?
弘治皇帝看向刘健等人。
刘健第一个反应,这方继藩,又想打什么主意,他吃人不吐骨头的啊。是真的好心,还是……
刘健心里竟是复杂无比,站在他的立场,他是坚决不肯士绅一体纳粮的,你大爷,我就是士绅啊。
可他为官多年,深知大明的根本弊端就在于此。
他甚至可以想象,假以时日,任这般下去,这大明的天下,十之八九,就亡于此。
小民税赋沉重,不得不破产,而士绅不需纳粮,本就占尽了无数的优势,再加上他的土地收益,比小民高的多,自然而然,肆无忌惮的兼并土地。
最后,交纳税赋的小民越来越少。而不需交纳税赋的士绅,土地越来越多,国库怎么维持,流民问题可以解决,可财政问题,谁来解决?
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三人默默然的对视了一眼。
三人竟都陷入了沉默。
这太难了。
哪怕是开这个先河,都会使他们承受巨大的压力。
弘治皇帝见三人犹豫不定,心里感慨一声:“三位卿家……都拿捏不定吗?”
方继藩咬牙切齿道:“诸公平时天天盘算着怎么节省粮食,可省了又有什么用,天下占据了绝大多数土地的人不需交纳粮赋,国库的钱粮,又能办成多少事。我方继藩,这样的人,尚且赞同纳粮,诸公自诩自己是圣人门下,就这么怕吗?”
诶……
刘健仰头长叹,拜倒在地:“老臣蒙陛下不弃,方都尉所言,不是没有道理,老夫忝为内阁首辅大学士,被人誉之为宰辅……老臣实是无地自容。陛下若有决断,老臣愿以陛下马首是瞻,纵使粉身碎骨,亦是在所不惜。”
李东阳和谢迁二人对视了一眼,目中骇然,刘公……竟是同意了。
……
第0858章 君臣同心
刘健的首肯,并没有让李东阳和谢迁轻松。
他们自然清楚,哪怕是刘健同意了,又如何?
这可是天大的事,不是闹着玩的,这刘公,是已做好了粉身碎骨的打算。
见刘健匍匐在地,弘治皇帝的眼睛,竟有些模糊。
事实上,弘治皇帝也有点举棋不定。
他深知真能贯彻,便算是解决了大明王朝最大的隐患,可是……
想要做到,实是太难了,首当其冲的,将会是刘健,因为刘健乃是内阁首辅,所有的压力都会冲着他去。
这方继藩倒是说的轻松,问题在于,大家压根不会去找他这个驸马啊。
李东阳和谢迁,与刘健一向相交莫逆,此时也禁不住迟疑了。
最终,他们拜倒在地:“臣等……”
后头的话,竟是哽咽了,不知该说什么是好。
方继藩站在一旁,心里感慨。
刘健还是有情怀的人啊。
至于刘东阳和谢迁,倒挺有义气,历史之中,这三人名声都不算坏,这历史可能会有偏向,可大抵还是八九不离十的,一个纯粹的坏人,不可能得到好名声,而如方继藩这般纯粹的好人,大抵也会被千秋史笔所温柔的对待。
当然,若是有人敢在明实录里说方继藩的坏话,方继藩保证砍死他。
就算等自己百年之后,有哪个人不开眼。
自己这么多徒子徒孙,怕啥?
当然,想要完成这个壮举,的确很难。
终明一朝,每一个人都知道,眼下土地兼并问题的严重,也明白解决问题的办法。
可是……哪怕是到大明灭亡,到了几乎要亡天下的地步,也没有人愿意去解决这个问题。
倒是到了清朝雍正年,将士绅一体纳粮解决了。
这固然是因为雍正本就是个狠人的原因,可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大明是真的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大明的统治基础,本就是仰赖于士绅,自己砍自己,不存在的事。
而清朝表面上,是维持了大明的国策,可实际上,雍正的基本盘,来源于后金人,此前所谓被优待的士大夫,终究不过是外人而已,所以雍正可以毫不犹豫的对反抗者举起屠刀,谁不服,就宰了你,让你闭嘴,你就得乖乖闭嘴。
因此,在大明玩这个,不啻是在玩火,风险很大。
此时,弘治皇帝吁了口气,他抬眸看了一眼方继藩,道:“好了,方卿家,朕想听听你,如何士绅一体纳粮。”
方继藩认真起来,道:“陛下,士绅为何不肯纳粮?”
弘治皇帝不禁一愣,这个问题,他没想过。
面对弘治皇帝的反应,方继藩像是早就知道似的,此时接着道:“这是因为士绅在纳粮之后,也未必能使自己有好处。因而这天下士绅一听到纳粮,就势必群起而攻之。”
“所以眼下要解决根本问题,就必须让他们知道,朝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做到这一点,让他们真正尝到了甜头,到时,即便会有牢骚,可他们的抵抗也断不会如此激烈了。”
弘治皇帝皱了皱眉,若有所思,口里则道:“现在,难道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吗?”
方继藩沉默了很久,而后道:“儿臣不想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毕竟事情只能一件一件的解决,儿臣所说的用之于民,是在于那种看得见,摸的着的好处。”
“好吧。”弘治皇帝始终凝眉:“你继续说下去。”
“所以,可先在一县做尝试,至少先将反抗降到最低,若是这士绅一体纳粮,在该县得以解决,再徐徐图之,慢慢的推广。不妨我们将该县称之为模范县。”
模范县……
弘治皇帝不禁一怔,方继藩总能给他们冒出新鲜东西。
不过现在最重要的是问题能得以解决。
弘治皇帝苦笑道:“哪个县可以?”
方继藩想了想,才道:“最好先从近处着手,不如从保定府定兴县开始,那儿距离京师足够近,一旦有事,朝廷可以立即解决,防止事态扩大。”
弘治皇帝微微低头思索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道:“新城距离定兴也不过百来里而已,确实不成问题。”
方继藩又道:“除此之外,还得派一个有胆有识之人。儿臣思来想去,臣的门生欧阳志前往较为适合。”
“欧阳志……”
所有人都面面相觑。
这方继藩,可真下本钱啊。
自己的首席大弟子,居然派了去,这不就摆明了就是向天下人宣告,没错,这馊主意是我方继藩出的,来打我啊,笨蛋们。
刘健等人,原以为方继藩会做缩头乌龟,谁晓得这方继藩竟还很有担当。
弘治皇帝却是眉毛一挑:“欧阳志他是翰林侍读学士,身份清贵,只做一个小小县令?”
方继藩正色道:“他依旧还是翰林侍读学士,这样做,也说明了朝廷对定兴县的重视。除此之外,儿臣斗胆以为,暂时不能以士绅纳粮去定兴立这个标榜,不妨……先寻个明目,不如说募捐之类。”
这倒是好主意,起码不会一下子激起士绅的反感。
弘治皇帝点头:“还有呢?”
“还有……”方继藩嘿嘿笑道:“还有,就看欧阳志了,看他能不能顶住压力。”
“只要顶过去,事情便罢,顶不过去,就全盘皆输,儿臣就当没了这个徒弟。”
说罢,方继藩看了刘健等人一眼,而后又道:“而刘公等人,只怕未来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弘治皇帝踟蹰着:“你有把握?”
方继藩道:“只有三成把握。”深吸一口气之后:“可是……若能办成,便是利在千秋之举。陛下,试一试吧,反正就算是输了,于陛下也是无碍。”
这意思等于很明白的说,反正死的是别人,就算是牺牲,到时真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还可以罢免内阁大学士,甚至是罢黜欧阳志这些罪魁祸首来平息天下人的愤怒。
方继藩显然是想孤注一掷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而让欧阳志去,显然代表了方继藩的决心,他若是办不成,大不了跟自己回家卖房去。
弘治皇帝面上露出了羞色,他忍不住道:“你胡言乱语什么?”
方继藩汗颜:“儿臣万死。”
弘治皇帝脸上肃然起来,厉声道:“朕想要尝试,是自知一旦成功,此举便是利国利民,造福万千的百姓,若是功亏于溃,这个责任,朕来担当。朕的列祖列宗们也并非没有被人所诟病过,你以为朕真的沽名钓誉,只求在别人眼里,做一个圣君?朕的列祖列宗也不乏有人被人暗中称之为昏聩者,他们可以,朕也无妨。你说有三成把握……”
弘治皇帝站起来,背着手,看着奉天殿外的落地玻璃,只是眼眸里的光芒,似是透出了一股坚定,声音竟有些颤抖:“试试吧,欧阳志若是不怕身败名裂,刘卿、谢卿、李卿愿与朕共进退,连你方继藩……”
方继藩霎时的脸一红:“陛下,不要用连好嘛,这个连字,听着有些寒碜。”
弘治皇帝正色道:“你方继藩,既也肯为天下百姓一试,好,那就试,就从定兴县开始。”
刘健等人的心里打着鼓,只是到了此时,却也无别话可说了,便道:“吾皇圣明!”
弘治皇帝回头朝方继藩一笑:“朕倒是很想看看,你所谓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
欧阳志有点懵。
定兴县令,奉旨向定兴县士绅募捐。
怎么感觉是在侮辱定兴县士绅们的智商。
当然,欧阳志此时还没反应过来。
方继藩坐在堂中,看着欧阳志。
他喜欢这个家伙,和自己一样,都是本份老实,果然什么样的师傅,就教出什么样的弟子啊。
方继藩语气沉痛道:“欧阳志,你在听吗?”
“……”
良久,欧阳志道:“呀,师父,您说。”
方继藩道:“我慢慢说,你自行理解。”顿了顿:“此事关系重大,事关我大明千秋,一旦失败,你便身败名裂,从此之后,怕是官做不成了,只好遗臭万年,跟着为师凄惨的卖房度日。可若是成了,则功在千秋。我是这样对陛下说的,为师说,这样的事,非要有大智大勇之人,方可贯彻下去。你智商虽然不足,可勇气可嘉,为师最心疼的就是你,所思来想去,还是向陛下推荐了你。”
欧阳志这一次算是听明白了,他作揖道:“恩师有命,学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好。”方继藩高兴起来,说实话,这样的人,哪怕是一丁点智商都没有,宛如一个智障,方继藩也喜欢。
“我写下一个章程,你什么都不必管,只管去做,陛下已有默许,正定县不远,驻扎着一支京营,此营的指挥姓吴,算起来,和我方家也是有一些渊源了,若是事态紧急,随时可以调用,总而言之,为师借的就是你这一股子忠心不二,你立即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