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败家子-第4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运河暂时封闭,不得船只通行,先行的骁骑营,已开始协助差役,驱逐无关的人等。
  杨一清领头,其余诸县的县令纷纷来了,早在一天之前,就在城外驿站外侯驾。
  整个通州内外,固若金汤一般,三步一岗、五步一哨。
  为了迎接圣驾,各处搜集来的贡品,早已妥当。
  杨一清在这通州,可谓是尽心竭力。
  而他身边,自是少不得一群能干的官员,有他们协助,可谓是挥如臂使。
  此刻,诸官在驿站里歇脚。
  杨一清显得颇为焦虑,他屡屡的起身,巡视了迎驾的队伍是否有所纰漏,而后,又回到了驿站的堂中,摆在他案牍上的茶水,因为凉了,所以换了一副又一副。
  到了正午,他方才来得及,呷了口茶,紧接着,紧锁着眉,不禁苦笑:“陛下此番巡游,劳费通州民力诸多啊。”
  “是啊,明公。”说话的乃是武清县令朱杰,朱杰苦笑:“地方上,真是鸡飞狗跳,可有什么法子,此次陛下巡游,似乎……是有观察民情之意,明公,有何看法?”
  其他几县县令,以及知府衙门诸官,都是微笑。
  这一年多来,他们可算是殚精竭虑,新政的推行,很是顺畅,尤其是通州,本就靠着运河,商贾云集,先天条件,比之那保定府,不知好了多少倍。
  听说要新政了,商贾们非但没有畏惧,反而颇为振奋。
  这商税,竟是收的很顺畅。
  今年通州所缴纳国库的银子……不少。
  而杨一清,更是两袖清风,其余诸官,也知自己是被庙堂诸公寄以厚望,都卯足了劲,也大抵能做到两袖清风。
  整个通州,一派新气象。
  何况,杨一清爱民如子,士绅百姓,无不欢颂,今年,京察之中,几乎整个通州上下官员,都得了‘称职’的评价,实是鼓舞人心。
  杨一清方才脸色缓和了一些,这一年来,自己确实也对得起称职二字,总算……没有白费心血。
  他微笑道:“前些日子,有一群百姓,上了本官的衙里来,齐声歌颂,本官,实是愧不敢当,本官在任,不过是为百姓们,做了一些力所能及之事,百姓们的歌颂,本官……受之有愧。”
  众人都笑了起来,那此前的武清县令朱杰微笑道:“怎么是受之有愧,这简直是理所当然。不说别的善政,只说一条。那保定府,收了税银,除了上缴国库之外,其余的,统统截留,那么多是银子,可曾惠及百姓?不曾!却是拿去和西山钱庄勾结,和商贾沆瀣一气……哎……”
  说到此处,他皱眉,而后一副鄙夷之色,接着又欣慰的道:“可是明公,深知百姓之疾苦,这地方所收的税赋,足留有二十七万两纹银,俱都分发百姓,为其纾困。这……不是天大的善政吗?难怪百姓们为明公歌功颂德。”
  杨一清笑了。
  另一个县令道:“何止是这样的简单,明公更厉害之处,就在于,为了防止这些本该分发百姓的银子,被墨吏贪墨,还特发行了银劵,让百姓们,用这银劵采买柴米油盐……这才令人欢欣鼓舞啊。”
  杨一清面带微笑,这确实是他的得意手笔。
  在他看来,通州若和保定府一般,一味和商贾勾结,那么这新政,不过是肥了商贾而已。
  既是新政,当然是要惠民,因而,他将银子为储备,作为银劵,分发穷苦百姓,百姓们拿着这银劵,可去采买商品,此后,再将银劵收回,用真金白银进行结算。
  这实是利民之举。
  杨一清笑吟吟的道:“新政草拟的时候,齐国公提出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他这话,是没有错的,可是……这八个字,保定府没有做到,通州却是做到了,老夫只这些许善政,倒是教人见笑。”
  虽是说见笑,却是面带得色。
  “这陛下和百官,若知明公如此爱民之举,不知要高兴成什么样子。”
  正说着,却有快马来,有差役匆匆进来:“到了,到了,圣驾行至五里之外,就要到了。”
  所有人都拉下了脸,个个紧张起来。
  杨一清忙是整了整自己的衣冠,虽是紧张,却还是露出了从容不迫之色:“诸公,随吾接驾,且记了,万勿御前失仪。”
  ……
  弘治皇帝的圣驾至此。
  自进入了通州,这沿途的官道,竟是没有了人烟。
  弘治皇帝反是觉得奇怪起来。
  好在,他没有多说什么,等到了通州北驿,下了车马,便见杨一清率通州上下诸官上前,却还是距离了弘治皇帝足够的距离,远远的遥拜。
  弘治皇帝在百官拥簇之下,走至杨一清的面前。
  看着在泥泞之中拜下的诸官,面色温和:“诸卿不必多礼,迎接朕的行驾,想来辛苦,杨卿家,朕看你,又清瘦了。”
  杨一清从容道:“多谢陛下关照,臣感激不尽。”
  说着,他起身,抬头,看到了许多的老熟人,诸官都朝他微笑致意,他心领神会的微笑,等目光不经意的接触到了方继藩,却见方继藩也朝他乐,杨一清便绷着脸,而后朝弘治皇帝道:“陛下远来,不妨先行至北驿歇一歇。”
  弘治皇帝四顾左右:“朕一路来,鲜见百姓,这是何故?”
  杨一清道:“百姓闻天子圣驾,岂敢当面。”
  弘治皇帝便没有说什么:“先进通州城吧。”
  于是,杨一清打头,领着圣驾入城,圣驾自是直接安排进了通州府衙。
  这一路,到处都是军士,所过之处,处处井然。
  弘治皇帝在通州州衙坐定,诸官在列。
  弘治皇帝叹口气:“朕入城来,依旧不见百姓……”
  杨一清道:“陛下,百姓们已来了。”
  弘治皇帝一听百姓们来了,眉毛一挑:“噢,人在何处,朕来此,就是为了见百姓的。”
  片刻之后,便见一群百姓浩浩荡荡进来,来的还真不少。
  弘治皇帝乐了,摆出了慈和之色。
  却见这些百姓,个个头戴纶巾,穿着儒杉,彬彬有礼的样子,待入了堂,纷纷拜下:“草民见过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第1111章 陛下明察秋毫
  弘治皇帝看着这些百姓,有老有少,高矮肥瘦都有。
  还真是……整整齐齐。
  只是……好像少了一点什么。
  弘治皇帝勉强的露出笑容:“诸卿不必多礼,来,都赐座吧。”
  众人道:“草民们不敢,草民们俯仰天恩,拜陛下所赐……又得杨知州……”
  弘治皇帝面带微笑,只笑吟吟的看着他们。
  这些百姓们,纷纷说起近来如何风调雨顺,还有这新政带来的益处。
  坐在一旁的杨一清,面带微笑。
  且这些人条理清晰,又是知书达理,哪怕是到了御驾之前,也能做到行礼如仪。
  陪驾的百官,纷纷颔首点头,对此表示赞许。
  弘治皇帝手搭着案牍,在听了足足小半时辰之后,欣慰的看了杨一清一眼:“杨卿家,果然是治理有方,这无数百姓,称赞卿家为包拯再生,朕心甚慰。”
  “陛下。”杨一清道:“这是陛下倡导新政的功劳,于臣下何干?”
  “是啊,是啊,这都是陛下的功劳。”百姓们齐声称颂。
  弘治皇帝左右四顾:“朕巡游至此,能见百姓们安居乐业,也就能放心了,朕已乏了,来,让朕先去歇一歇吧。”
  他起身。
  坐在一旁的诸臣们心里松口气。
  果然,这一趟没有白来啊。
  尤其是那吴宽,听到杨一清取多余的税银,救济百姓,更是眼中放光。
  他捋须,听的如痴如醉,就差点为之叫好。
  吏部尚书王鳌,面上虽带微笑,只是这面容上,却多了几分忧色。
  其余人等,表情各异,却都默不作声。
  弘治皇帝起身之后,萧敬要上前搀扶。
  弘治皇帝将萧敬的手打开,道:“继藩,你来搀扶朕。”
  方继藩便上前,弘治皇帝搭着方继藩的手。
  杨一清哪里敢怠慢,忙是领着弘治皇帝至廨舍。
  这廨舍,在陛下下诏巡游之后,便早已修葺一新,弘治皇帝的行在,虽不及大明宫的气派,却也无一不是精细。
  方继藩和萧敬一左一右,陪着弘治皇帝要入行在中歇息,弘治皇帝想起什么,回头,而此时,杨一清则拜下,行礼,恭送陛下安寝。
  弘治皇帝道:“朕到了通州,这里无一处,不是井然有序,百姓们也都很好,这是卿家的功劳,卿家推行新政,还算合朕的心意,朕巡游至此,劳民伤财,实是不该,尤其令卿费心了。随驾诸臣,也需歇息,卿家就好生的招待他们吧。”
  杨一清心中激动,拜下:“臣……遵旨。”
  弘治皇帝入‘行殿’,萧敬忙是给弘治皇帝斟茶来。
  弘治皇帝却是皱眉不语。
  方继藩便道:“陛下,儿臣且先告退,明日清早,只怕陛下还要在通州走走看看,想来辛苦,儿臣明日来……”
  弘治皇帝摇摇头:“且慢着。”
  方继藩便驻足。
  弘治皇帝深深的凝视着方继藩一眼:“通州,继藩怎么看?”
  方继藩想了想:“儿臣什么都没看出来,儿臣愚钝的很。”
  弘治皇帝叹口气:“哎,何止是你愚钝啊。”
  “不不不。”方继藩忙道:“陛下圣明,儿臣愚钝。”
  弘治皇帝淡淡道:“朕也愚钝。”
  “陛下,这是您自己说的。”方继藩下意识的道。
  弘治皇帝便瞪方继藩一眼。
  方继藩嘿嘿一笑,露出了自己的本色:“儿臣也是怕责任嘛,儿臣说话耿直,还请陛下不要放在心上。”
  弘治皇帝却幽幽道:“朕……到了通州,所见的,确实是秩序井然,所见的百姓,也不无是知书达理,听他们所奏,更知杨一清确是爱民如子,其他诸官,也是勤于公牍,简直是无懈可击,可朕却觉得,有些东西,朕似乎还没有看见。朕想知道的,不只如此,若朕只看这个,那么……此番巡游,又有什么意义呢?”
  方继藩深深的看了弘治皇帝一眼。
  他很了解弘治皇帝。
  若是十年前,甚至是几年前的弘治皇帝,绝不会说这样的话。
  陛下变了。
  方继藩道:“陛下说的有理,果然儿臣说的没错,陛下确实是圣明哪,儿臣自打跟着陛下身边学习……”
  弘治皇帝压压手:“少来这些,朕……想私下在这通州……看看。”
  “什么……”方继藩目瞪口呆,私访!
  弘治皇帝凝视着方继藩:“卿陪朕去。”
  这里……可不是京师啊。
  若是稍有闪失,方继藩怎么吃罪的起。
  通州乃是通衢之地。
  什么是通衢之地呢,就是南来北往的人都有,聚集了无数的三教九流,方继藩……又不傻,自己只想坚强的活下来,为百姓苍生立命,多卖一点房子,养活更多的劳苦大众,他没想过做这么冒险的事。
  可是……
  若是拒绝,陛下他……
  看着弘治皇帝目光灼灼的看着自己。
  显然,方继藩是弘治皇帝的女婿,在弘治皇帝心里,是信得过的人,这是一份信任,他认为,方继藩一定会顺着自己心意去做。
  若是此时贪生怕死,或者是怕惹祸上身,陛下心里……一定很失望吧。
  方继藩面色从容,他笑吟吟的道:“陛下有此意,儿臣很赞同,不过……陛下既是想散散心,这倒也容易,不过……萧公公去,儿臣就去。”
  萧敬吓得脸都变了,骤然又有了一股尿意,他啪嗒一下,跪在地上:“陛下,奴婢……奴婢以为,不可啊。这……这……这是要出事的,此地非京师,稍有闪失,陛下怎么办,奴婢……也担待不起啊。”
  听到担待不起四字,弘治皇帝心凉了,不禁看了一眼萧敬,眼里,写尽了失望:“萧伴伴,你陪着朕长大,可哪里想到,你比之朕的女婿,不及万一。”
  方继藩呵呵一笑:“陛下,儿臣很惭愧。”
  弘治皇帝面色又冷:“不过……朕思来想去,这一趟,如此兴师动众,不能白来,朕还非要去不可。你萧敬不去也去,去也得去。”
  说着,弘治皇帝脸色缓和,看了方继藩一眼:“朕知你们都不放心,不妨如此,朕带几个信得过的禁卫,让他们穿着布衣。”
  方继藩汗颜:“陛下,臣建议,将臣的门生王守仁带上,他……比较厉害。”
  王守仁可是逃脱专家。历史上,刘瑾追杀他,他孤身一人,居然跑的比兔子还在,那些个刺客,望尘莫及。
  再加上,王守仁弓马娴熟,武功又厉害,有他在,方继藩放心。
  “很好,你们速速准备,此事,定要绝对保密,明日拂晓时分,动身。”
  ……
  次日拂晓,此时通州城里,还是一片死寂。
  弘治皇帝一行人,已是穿着寻常差役的衣衫,在萧敬的布置之下,趁着夜色,出了行在。
  整个通州城,不知何缘故,依旧是没有任何的动静。
  走在街面上,弘治皇帝见此清冷,眉头皱的更深。
  这沿途,都是禁卫,好在萧敬手里头有奉命办事的腰牌,倒也无人敢要刁难。一直远远的离开了行在,禁卫才渐渐的稀少。
  弘治皇帝寻了个幽禁所在,才换上了一身常服。
  彻底的出了牢笼,弘治皇帝才有了一股清爽的感觉。
  方继藩则左看看,右看看,看着这通州城,仿佛每一处地方,他心里都在算计着,这里若是拆了,规划一个豪宅区,那里若是有个大戏堂该有多好云云。
  这是职业习惯。
  通州城因为通衢,所以并没有城门,沿着运河而行,渐渐的,有些人烟了。
  人们似乎并不关心,陛下圣驾的来临,运河上,许多百姓已经开始忙碌。
  沿着运河,是一片低矮的木屋,放眼看去,见不着尽头。
  此时,偶尔有屋里亮了灯,弘治皇帝行了不久,却在一个屋里,突的传出了哭声。
  弘治皇帝驻足,这哭声,是个妇人那儿传出来的。
  萧敬立即明白了陛下的心思,便想上前去探问。
  弘治皇帝却是上前踱步:“我去看看。”
  方继藩显得很无奈,陛下还真是一个好奇宝宝啊。
  似乎……什么都是新奇的。
  众人拍门,片刻之后,门开了,便见一个汉子,背着行囊,而两个妇人,却已是泪水涟连,一个年老的妇人,显然是汉子的母亲,而年轻的,显是他的妻子。
  汉子看着外头八九人,一时愣了。
  弘治皇帝不知怎么打话。
  却是方继藩激灵,方继藩道:“我等是做买卖的,听这里有人哭泣,以为出了什么事。”
  汉子脸色缓和起来,抖了抖肩上的包袱,行礼道:“只是俺正欲离家务工,娘和妻子舍不得,所以哭泣,并没有出什么事,大清早的,让人见笑了。”
  弘治皇帝下意识的道:“噢?务工?去何处务工?”
  汉子愁眉苦脸,似乎这时,没有心情去回答弘治皇帝的问题,且自己的母亲和妻子,此时还伤心的厉害,便觉得弘治皇帝失礼,忍不住没好气道:“自是去保定府,还能去哪里?”
  ……


第1112章 苛政猛于虎
  去保定……
  弘治皇帝沉默了。
  他看着眼前这个汉子。
  这是一个极普通的人,并不起眼。
  可现在,他的眼眶通红。
  家里的两个妇人,也早已哭红了眼睛。
  在这小小的木屋里,还有一个灵位,灵牌前燃着香,依稀可看到先父之类的字眼。
  也即是说,这个汉子的父亲已经故去了。
  这个家里,只有他这么一个男人。
  这是家中的顶梁柱,十之八九,还有唯一的一个。
  没有人喜欢背井离乡,尤其是将自己的母亲和妻子丢在家中。
  且不说,两个妇人在此,会有多少的不便,一个男儿,又怎么忍心,离家而去呢。
  弘治皇帝沉默了。
  他有曾祖母,有妻子,他无法想象,当自己需要离开他们时,自己会有多么的痛苦,而周氏和张氏,又会怎样的肝肠寸断。
  想来……若不是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是绝不会离家出走的。
  “保定?”弘治皇帝语气异常的冷静:“去保定做什么?”
  “给人铺路,有三两银子的工钱。”汉子似乎不喜欢被人多问。
  弘治皇帝却凝视着汉子:“通州不好吗?朕……我听说……在通州,贫苦的百姓,都会发放银劵……”
  汉字古怪的看了弘治皇帝一眼:“你是外乡人吧?”
  弘治皇帝:“……”
  萧敬不禁道:“大胆,你这般放……”
  弘治皇帝突然眼睛赤红,额上青筋暴出,他怒了。
  于是厉声对萧敬道:“滚开!”
  萧敬一愣,顿时大气不敢出,忙是退后。
  方继藩站在一旁,像看智障一般的看着萧敬,这位萧公公,真是越老越糊涂啊。
  弘治皇帝道:“我是京师来的。”
  “这就难怪了。”汉子似乎看出了蹊跷,眼前这个人,很是不凡。
  好在汉子没有疑心其他,以他的见识,更不可能会怀疑,站在自己的面前的,乃是天下人的君父。
  汉子道:“什么银劵,分明是害人劵。”
  弘治皇帝听到害人二字,面上浮出了愧疚之色。
  汉子咬牙切齿道:“本来,在这通州,小的还能有一口饭吃,从前在码头,给人做脚力,虽勉强果腹,却也不至于让一家老小饿死,听说保定府是个好地方,可终是舍不得家母和家种的糟糠之妻。可自从那些狗官们,发放什么银劵之后,这日子便没法过了。”
  “起初,他们收商税,这运河里的商贾,缴了税,却没得任何好处,有的小商贾,觉得买卖无法维持,索性也就收手,不做了。剩余的,便拼命的压低工钱,这商税,终究还是收到了小人这样的人身上。”
  “此后又说百姓们日子不好过,发放银劵,不少人,还感恩戴德,都说,这知州和知县,实是个好官,爱民如子。可哪里知道,银劵确实是发了,还说凭着银劵,便可买柴米油盐,可是……一下子,这么多人手里都有银劵,就只三五天之内,通州的物价,便飞涨,可怕到了何等地步,你知道吗?以往一斤米,三十个铜钱,可没过几日,一斤米,便是一两银子的银劵都买不到了。”
  弘治皇帝皱眉,他无法理解:“这是何故?”
  汉子哪里知道,这是何故啊。
  方继藩却道:“这是通货膨胀。陛下想想看,市面上的柴米油盐,暂时只有这么多,可突然之间,大家手里都有了银劵,可以想象,这物价会攀高到什么样子。”
  弘治皇帝似懂非懂,他似乎觉得,好似自己在国富论中,看过这样的理论。
  生产没有增加,供应也没有增加,市面上却多了无数的钱钞。
  “可是……这些银劵,是可以在将来,兑换真金白银的啊。”弘治皇帝皱眉。
  方继藩微笑道:“对于寻常百姓而言,他们是等不到兑换真金白银的,想来,用不了多久,这些银劵,就会滚雪球一般,到少数人手里。”
  “不错。”汉子依旧咬牙切齿:“市面上,物价飞涨,一斤米,竟要一两银子的银劵,才买得到,所谓的发放银劵,到头来,可能一家老小,连半斤米都买不到,城中的富户,还有城外的士绅,只用些许的粮食,手里便攥着大把的银劵。百姓们何尝不知道,银劵将来可以兑换银子,可很快,大家发现,不但银劵购物,物价飞涨,便是真金白银去购物,价格也涨了不少,大家本就是饱一顿饿一顿,不吃粮,会死人的,除了那些富户和士绅,谁还有闲心,将银劵存起来。”
  “这物价一暴涨,那些手里有粮的,便更加囤货居奇了,他们往二两粮里,可以掺八两沙子和香灰,寻常百姓家,哪怕从前家里还有一些家底的,为了活命,也不得不掏出来,你说,这日子,还过得下去吗?”
  弘治皇帝的面上,已是乌云笼罩。
  他攥着拳,沉默了很久:“为何没有人去附近的州县购了粮来。”
  “哪里有这么容易。”汉子道:“且不说,本地的士绅,在此盘根错节,怎么肯允许外商来搅合,这寻常的百姓,难道为了去多买几斤米,还要走上几百里的路往返吗?哎……我是日子实在没法过了……在码头里做脚力,以往还能勉强一家人不饿肚子,可现在……自己都难以养活了。”
  “人们都说,只有到了保定府,才会有好日子过,不去保定府,这日子,真没法过了啊。”
  弘治皇帝已是气的哆嗦。
  他突然想起了什么:“知州杨一清,我听说是个爱民的好官,他怎么会容许……”
  汉子呸的啐了一口,不屑道:“什么好官,无论什么官来,真正办事的,还不是那些小吏,他的眼皮子底下,到底发生了什么,谁知道?能和他往来的,哪一个不是士绅,这些士绅,大量的收购银劵,而后从他手里,兑换真金白银,这是何等的暴利,多少人挣了个盆丰钵满,他们自然会夸赞这是善政。那些小吏,早就和士绅沆瀣一气了,这些上任的狗官们,还不是个个凭借着什么来治理地方,小吏说什么,他们自是信什么,这上上下下的人,不是富的流油,便是聋子和瞎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