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朝败家子-第7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自己……可能都想不到,自己可以厉害到如此的地步。
原先那惹的天怒人怨的苛刻操练,现在回想,竟是值得的。
若无这般的操练,今日……如何能带着胜利的光环活下来。
有人身上,还带着刀伤,鲜血泊泊而出,皮肉翻出。
有人的军服,早已残破。
他们却一个个都默然无声,队列如常一般,整整齐齐。
弘治皇帝走至他们面前,看着这一张张早已晒得黝黑的面孔,甚至……有的面孔上,还是稚气未脱。
弘治皇帝能感受到,这起伏的胸膛之中,跳动的乃是一颗颗强大的心脏。
他显得极满意,忍不住道:“朕今日校阅,倒是不虚此行。”
这话……用另一层意思来理解的话,便是这一次,校阅这第一军,倒是让弘治皇帝开了眼界。
弘治皇帝到了一个人面前,驻足,他凝视着这个无名小卒。
无名小卒上,染着的血迹已经干了,见皇帝到了自己面前,盯着自己,他下意识的站的更直,弘治皇帝道:“你叫什么名字?”
无名小卒一声不吭,依旧如木桩子一样。
一旁的王守仁正色道:“说话!”
听了王守仁的话,无名小卒才大声吼道:“卑下周毅,听令!”
弘治皇帝显得很满意,第一军居然令行禁止到了这个地步,这不亚于汉朝的文皇帝,巡视周亚夫的细柳营。
弘治皇帝道:“卿年方几何?”
“卑下年十八!”
周毅的脑子,已经一片空白了,完全是下意识的进行回答。
第1681章 皇恩浩荡
弘治皇帝赞许的看着这周毅。
此人没有江彬的油嘴滑舌,咋咋呼呼的喊着什么吾皇万岁。
弘治皇帝道:“卿乃军户?”
周毅轻松了一些:“不是军户,先父是矿工。”
弘治皇帝饶有兴趣的道:“矿工,西山?”
周毅摇头:“义乌。”
弘治皇帝笑了:“为何来当兵?”
周毅想了想:“有银子,有口饭吃,日子过的太苦了。”
他回答的过于老实,以至于方继藩在一旁听不下去了,笑吟吟的道:“陛下,还有……”
弘治皇帝摆摆手,示意方继藩不必代周毅回答,他沉吟了片刻:“江浙是个好地方,可困顿的人却也不少,不是听说钱庄免租了土地?”
周毅就道:“义乌的地不好,山多,也租不到多少地。何况当了兵,家里的兄弟可以多免租十几亩地,且还给薪俸。”
弘治皇帝道:“是啊,这天下各个州府,有的土地肥沃,有的土地贫瘠,各有不同,即便是土地免租,也不能保障每一个人都可衣食无忧,出来讨生活,也没什么不好的,来了军中,学了到了什么知识?”
方继藩心里咯噔一下,他现在开始担心起来了。
周毅又想了想:“卑下第一次知道,原来牛肉这样好吃!”
朱厚照眼睛都瞪圆了,张嘴想说点啥。
弘治皇帝却是大笑:“怎么,还有牛肉?”
“是呀。”周毅道:“在义乌,是不杀牛的,牛可金贵了,活牛要留着农耕,若是病死,老死了,且这牛的寿数长,吃苦耐劳,也不轻易病死和老死;卑下也不怕人笑话,在此前,卑下一辈子没吃过牛;可自打进了京,就不同了,也不知为啥,可能是京里的牛娇贵,这人一娇贵,就短命,牛也一样,袍泽们都说,京里的牛比较容易死,所以咱们隔三岔五有牛吃。这牛切成大块,用牛骨熬羹制料,撒上十三香,添上花椒,辣椒,蒜子,熬的差不多了。再炖了牛肉,用这牛肉羹洒在上头……”周毅边说着,舔了舔嘴,哈喇子要流下来。
弘治皇帝身后君臣,也不禁吸着气,牛肉……
他们平时吃的也少,现在他们不争气的发现,好像……饿了。
弘治皇帝似笑非笑的看了朱厚照一眼:“太子,京里的牛都比较娇贵吗?”
朱厚照嘟囔道:“儿臣……儿臣手续齐全的。”
这一份辩解,很是无力,因为顺天府,早已被太子所掌握了,这手续,还不是说来一沓,就绝不少一张?
方继藩在旁摇头晃脑地道:“陛下,牛肉金贵,殿下平日吃,也是舍不得的,要怪就怪一个叫王艾的人,此人口口声声说什么牛肉营养最是丰富,最能打熬身体,殿下听了他的鬼话……”
弘治皇帝脸上没有丝毫怒气,反而摇头道:“朕没有责怪的意思,太子的初心是好的。王艾……王艾是什么人?”
方继藩道:“此人乃是儿臣的徒孙,专职军中膳食,知晓膳食中的营养配方,从食材进行搭配,以保证士卒们能够营养充足。”
“西山还真是多鬼才啊。”弘治皇帝赞许的点点头,随即又凝视着周毅:“只是牛肉好吃?”
周毅道:“卑下日夜操练,脑子混沌的很,虽是晓得有许多的收获,自己变得厉害起来,可到底学的是什么,却也说不上来,卑下愚钝……不过……王指挥倒是经常和我们讲,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还有大丈夫马革裹尸的道理,他说我们既入了营,便和寻常人不同了,不但要有规矩,且还要进退有方,又告诉我们,做大丈夫的,不但职责所在,且还需有勇,这个勇,并非是匹夫相斗,与人发生争执,便拳脚相向,这些都只是小勇,不登大雅之堂,而所谓大勇,就不同了,就如同……如同……有稚儿将掉进井中,但凡有恻隐之心,都忍不住想要相救,可这世上,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保护弱者和妇孺的本事,我们入了营,学的不是杀伐之道,而是上顺皇命,下佑黎民,卑下没读过多少书,但是就觉得王指挥的话,很有道理。”
弘治皇帝听罢,叹口气:“王伯安最擅长的,就是将复杂的道理,用最浅显的方式去教化别人。天下的大儒,恨不能将这道理往深里说,说的越深,便越显得自己高明,知音越少,才显出自己才高八斗,于是,这本是简单的道理,最终却成了生涩难懂之言,莫说是寻常的百姓听不懂,便是有一些读书人,自己也不明白。如此的教化,和殷商时用龟背占卜的巫人又有什么分别呢,不过是跳大神的把戏罢了。孔圣人说有教无类,王伯安则说大道至简,其实……就是要打破这等将学问和道理当做沾沾自喜,显出自己高明的言行。让一个道理,使一个寻常的小卒都能听懂,这才是真正的大学问,在朕看来,这天下读书人,纵能做锦绣文章,满腹经纶,却没有一个,能及得上王伯安的,学问不是用来束之高阁的,而是学来致用,只有让无数人能听得懂,无数人能看得明白,无论是什么人,都能从这学问之中有所收获,这才是大学问。”
弘治皇帝一口气说了这么多的话,其实心里……感触万千。
他也曾经被那高深的学问唬住,一本论语,用来诠释的文字,足足可以堆起一个屋子,那时的自己还年轻,看着那些翰林们滔滔不绝的讲解,心里也曾拜服过。
可到如今,方才知道,这不过是个笑话罢了,论语就是论语,道理便是道理,说的越明白,让越多的人了解和学以致用,才是真学问。
弘治皇帝不禁回头看了一眼王守仁。
王守仁面上没有什么表情,事实上,他身上的儒杉有些残破,上头还有血迹未干,谁曾想到,这个被弘治皇帝所推崇的大儒者,刚刚还举着大刀片子,从校场的东边,一直杀到了西边,又从西边杀了回来。
王守仁脸上很淡然,但是听了弘治皇帝的赞许,并不是没有感触。
他的目光,却是穿透了许多人,落在了方继藩的身上。
当初他为官的时候,自己的父亲王华,就曾对自己有过担心,父亲知道自己是个有才华的人,可是性情却是不好,家父断言,自己的宦海之路,必定多有坎坷,一生的抱负,定是不能施展,哪怕偶有立功,最终也会被小人或是谗言所害。
王华历经宦海,深知仕途之中的艰辛,对于儿子……有着极大的忧虑,他认为光大自己门楣的定是王守仁,可若是让王家万劫不复的,也极可能还是王守仁。
现在看来,王华失算了。
他的儿子,不但桃李满天下,且仕途无与伦比的顺畅,王守仁依旧还是那个王守仁,并没有比当初的时候更加圆滑,也没有比年轻的时候的王守仁更显得可爱,依旧还是那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王守仁是极聪明之人,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弱点,不是不知道自己的短处,他没有去改,只是不屑于去改正罢了。
可他更明白,他这脾气能有今日,在盛年时,就能拜为兵部尚书,有今日之成就,获得如此多立功立言的机会,只是因为……他有一个恩师……叫方继藩。
脾气这么糟糕,性子这么耿直,做人如此刚烈,可架不住有一个比他更凶脾气更臭的恩师啊。
王守仁毕竟只是顶心顶肺,可方继藩,可是一言不合拳打脚踢,送人去黄金洲的。
如此一来,不但没人招惹王守仁,甚至……大家两相参照,也能发现王守仁,未必就有这么糟糕了。
你看王伯安的脾气,作为方继藩的弟子,就很好嘛,至少人家就不会无缘无故给你一个耳光,看着还是挺顺眼的。
弘治皇帝在此时上前,拍了拍周毅的肩:“朕今日……性命堪忧,幸赖卿家人等,竭力相救,这是救驾的大功劳,朕记着你了,你叫周毅。”
周毅不禁动容,胸膛起伏,立时道:“卑下职责所在,理应如此。”
弘治皇帝后退几步,看着这一张张激动的脸,内心也不禁激动,他所想的,就是这样的大明官军。
弘治皇帝随即回头,吩咐道:“第一军,回营。朕……也摆驾回宫……继藩,你伴驾,随朕回宫,朕有重要的事与你说。”
方继藩一愣,不由看了一眼朱厚照,再看看刘健人等。
按理来说,如果真有重要的事,不叫上自己的亲儿子,也不叫上内阁首辅,这说不过去吧。
难道……有刀斧手?
方继藩却见弘治皇帝的表情极认真,似乎有极重大的事,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他不敢迟疑,连忙行礼道:“儿臣遵旨。”
刘健等人也是一头雾水,只是此时,不敢多问。
朱厚照却乐得如此,咧着嘴,一副同情的样子看着方继藩,自己则巴不得赶紧逃之夭夭,躲的远远地。
第1682章 即皇帝位
弘治皇帝似是倦了,启程摆驾回宫。
方继藩奉旨,只好尾随而去。
朱厚照人等,还需收拾这校场里的残局。
方继藩跟着圣驾走了几步,不放心,又回头来拉着朱厚照低声道:“殿下,我去去便回,切切不可滥杀,虽是乱贼,可好歹也是劳力,黄金洲最缺的,就是这样的人才,他们一家老小,人口也不少……你小心收押着,等我回来处置,将来他们能送上船,臣请你吃一顿好的。”
朱厚照眉毛一挑,没出息的吸了吸鼻子道:“本宫要吃三十顿。”
方继藩:“……”
这算不算趁火打劫?
群臣们个个受了惊吓,自是各自要回府,有人至今还惊魂未定,早没心思管着国库,常备军的钱粮,还有这场叛乱所引发的问题了,于是纷纷擦身而过,朱厚照和方继藩窃窃私语,就算传到他们耳里,他们发现自己竟听不甚懂。
在这世上,不管什么年代,人力的资源是宝贵的,尤其是大明现今处于开拓期。
黄金洲需要大量的人力,方继藩在平叛之前,就已经将这些叛军和他们的家眷们都给惦记上了。
怕这些人以后会生乱子?
毕竟是叛乱,罪无可赦,送去了黄金洲,也是为奴。
方继藩一点都不担心这些人到了黄金洲之后会出搞出什么花样,若是放在其他的封国,那些亲王们怕还真不敢收留。
可方继藩不怕呀。
大齐国和大鲁国不但辟地数百里,且还占据五大湖最津要的位置,当然,这一点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为土地肥沃,容纳的人口也是不少,再加上这些年,方继藩执着的迁徙人口,大量的匠人、士兵以及儒生、罪犯都送了去,当然……必不可少的是,这天底下姓方之人,也统统一并送走,方家的封地里,三十七八万人口,其中姓方的,就占了一半以上。
都是一家人,有了他们,自是成了封地中最中坚的力量,这些罪犯送了去,送去给人为奴,化整为零,谁还敢反?
方继藩保证不需自己亲自动手,姓方的一人一口吐沫,都能淹死他们。
一家人就是一家人哪,一个祖宗出来的,血脉相连,不会有错的。
方继藩匆匆吩咐几句,眼看圣驾要走远了,又恐皇帝震怒,便再不敢耽误,急急忙忙的追了上去。
弘治皇帝回到宫中,直接至崇文殿,此处,显得安静一些,弘治皇帝随即坐下,萧敬给他斟茶,弘治皇帝点点头,轻轻的挥挥手,示意萧敬也退下。
萧敬有些迟疑。
今日陛下很奇怪,只呼喊方继藩来,却不知这是何意?
萧敬还是识趣的点了点头,行了个礼,默默告退出去。
于是这里,除了弘治皇帝外,就只有方继藩一人了,这令入殿的方继藩显得很不自在。
弘治皇帝却是不急不躁,面容平静的道:“坐。”
方继藩道:“谢陛下恩典。”
说着,欠身坐下。
弘治皇帝道:“太子……继藩以为如何?”
对于这个问题,方继藩已经听的耳朵都要出茧子了。
方继藩咳嗽一声,就很顺口的道:“太子殿下雄才大略,才质高妙,孝心可嘉……”
弘治皇帝微微皱眉,忍不住道:“朕要听的乃是实话。”
方继藩仰头,看着弘治皇帝,脸上尽是真挚,道:“陛下,太子殿下说的……就是实话!”
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苦笑:“朕知道你与他交好,亲如兄弟。”
方继藩立马就摇头:“陛下,儿臣评价一个人,不论亲疏,这一点,人所共知,比如儿臣就敢说,自己的大弟子欧阳志就是个蠢货,儿臣的孙子刘瑾,是个狗东西!”
弘治皇帝:“……”
弘治皇帝沉默片刻,终于又开口:“你认为……太子殿下将来可以做一个好皇帝吗?”
陛下突然问到了这个问题,令方继藩心里咯噔一下,他似乎听出了一些弦外之意,于是突然抬头看了弘治皇帝一眼,顿时心乱如麻,因为这连方继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该喜还是该忧。
他深吸一口气,从容道:“那要看好皇帝是如何定义了,皇帝的好坏,对于后世而言,是不断变动的。”
“噢?”弘治皇帝看着方继藩,他似乎觉得,方继藩总是会出一些惊人之语。
“就说汉武皇帝。”方继藩顿了顿道:“汉武皇帝痛击匈奴,提拔卫霍这样的当世名将,驱使他们,犹如驾驭鹰鹯。汉军由此战皋兰,犁庭龙碛。以至中华疆盛,坐令夷狄衰弱,四方外臣,听闻汉武之名,战战兢兢。可是……汉武皇帝的评价,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儿臣倒也读过一些史,学过一些诗词,却是发现,但凡是我中原倘若是太平时,百姓们安居乐业,于是儒者们便贬低汉武,说他是骄奢暴虐,更说他疲秏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人们将其视为虐民暴君。可后世的子孙们,到了乱世,胡人开始犯边,天下开始不安,四方开始不宁,那时人心惶惶,百姓们诚惶诚恐,我中华子民,竟成两脚羊时,人们便开始怀念起汉武的功绩来,说他总揽英雄,驾御豪杰,威震百蛮,恢拓土疆!”
“陛下,看,同样的汉武皇帝,同样的事迹,同样的后世子孙,说起汉武皇帝时,或咬牙切齿,又或对其推崇备至,那么敢问,汉武皇帝,到底圣明不圣明呢?”
弘治皇帝沉默了,他抿着唇,眉头轻轻皱起,似乎认真的思量着方继藩的话。
“人都是贱骨头。”方继藩道:“都是善忘的啊,当安定的时候,他们觉得汉武皇帝这样的人,妨碍了他们。可一旦天下分崩,异族侵门踏户,到了那时,便又开始追思起汉武皇帝这样的天子来,皇帝贤明与否,后来之人自有评价,至于他们说好说坏,当世之人,何必顾忌呢?儿臣在想,陛下可能要问的是,太子适合不适合克继大统。若是陛下这样问,儿臣的回答很简单,当今天下,已到了求新求变之时,开弓没有回头箭,变则通,不变则死。太子殿下提倡新学,推行新政,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他建新军,诛逆贼,震慑四夷,这也是人所共知。他亲力亲为,提倡科学,使百业兴盛。如此种种,还不足以证明太子殿下的能力了吗?太子殿下早已长大成人,他有他的念头和想法,可能……他想要缔造的天下,和陛下所思的天下不同,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只要边境无人侵扰,那么……太子殿下,将来就会是一个合格的天子。”
“儿臣乞用全家担保,太子殿下若克继大统,定是万无一失。”
弘治皇帝听着方继藩的这番话,又陷入了思索。
如方继藩所言,自己的这个儿子所想的……连弘治皇帝都看不懂。
弘治皇帝的脑海里,浮现出太子的模样,心里不禁一暖,他可能遥想起了那个乖巧的孩子,也可能想到那个渐渐变得叛逆的少年,想到那个总有惊人之语的青年……
“他是朕的骨肉,朕本该最了解他,可实际上……”弘治皇帝摇头道:“朕却不如你。”
方继藩谦虚的道:“陛下,儿臣惭愧的很,儿臣其实所了解的也不多,很多时候也是跟不上殿下的节奏。”
弘治皇帝微笑:“朕最信得过的便是你。你既敢用全家作保,那么……朕也就放心了。”
方继藩一愣,立即道:“陛下,这……这只是比喻,未必能作得数的,儿臣……儿臣的意思是……哎呀……儿臣……”
这个话题头痛了……方继藩努力去抱着自己的脑壳……
弘治皇帝道:“好啦,不要再抱自己的脑子了,你的脑子疼不疼,朕会不知?”
方继藩一脸惭愧:“陛下圣明,果然明察秋毫,一眼就看穿了儿臣的意图,儿臣这区区的雕虫小技,在高人之资的陛下面前,不啻是萤火之光,与皓月争辉,不,儿臣绝没有争辉的意思,陛下乃是日月之光,儿臣……儿臣五体投地,心悦诚服。”
弘治皇帝低头呷了口茶,对于这样的话,他早就习惯了,弘治皇帝等方继藩唠叨完了,方才道:“继藩,这样看来……太子若是登基,朕可高枕无忧是吗?”
这一句话,说的平静,可是极认真。
以至于方继藩不禁疏神,诧异的看着弘治皇帝:“陛下……您的身子……”
弘治皇帝摇头:“朕的身体,倒是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朕老啦,精力有所不济,此次叛乱,令朕心有余悸,朕……终究不是什么明察秋毫,不是什么圣明的天子,否则……岂会有此不察?所以……朕……想传位太子……令太子即皇帝位,你……看呢?”
第1683章 殿下,使不得
弘治皇帝说的很认真。
他一直都不肯撒手,是担心太子。
可这一次,给了他太大的教训。
他自诩自己智珠在握,竟失去了应有的警惕。
这固然是兵部尚书以及群臣百官对蔚州卫的吹捧,而铸就的大错。
可作为天子,难道就撇得清关系吗?
而太子力推常备军,可见他是有远见卓识的。
两个月时间,操练出了第一军,能战且敢战,这也足以证明了太子的能力和担当。
至于救驾,就更不必提了。
这样的太子……很稀罕,可谓前所未有!
可是……那又如何呢?他迟早还是要即皇帝位,要继承祖宗之业,现如今……自己对于诸多事,已是越发的力不从心。
以往所倚重和提拔的大臣,他们的精力和能力,也开始在这巨变之中,变得越发的无力。
说到底,绝大多数的君臣,终究还是停留在十数二十年前。在那个士绅的时代,自己所倚重之人,每一个都是拥有远见卓识之人,都是人中龙凤,是大明的栋梁,可现在……
当新的事物出现的越来越多,世道变了,天下也变了,此时……无论是弘治皇帝,还是内阁,只怕都有一种疏离感。
他们固然努力的想加快步伐,适应这种变化,可是……
数十年固有的思维,以及垂垂老矣之后这本就捉襟见肘的精力,限制了他们。
弘治皇帝将方继藩召至御前,亲自询问,正是因为如此,他想知道方继藩对太子的看法,这太重要了。
至于其他人,他一句都没有透露,这倒不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信任,而是弘治皇帝认为……他们的建言,自己已经猜测到了。
老臣们,谁不希望老皇帝永远在位呢?
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
弘治皇帝又道:“那么继藩,若是太子克继大统,朕为上皇,你以为如何?”
“这……”方继藩有点无奈,他觉得这个问题,是送命题啊!
他道:“陛下,儿臣以为,陛下龙体康健……”
弘治皇帝摇头:“不,朕不要你回答朕是否康健的问题,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