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傲唐(唐远)-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末将肯定会当面向皇帝为诸将请功,并恳求皇帝恕罪的!”
哥舒翰神情复杂地看着杨晞,最终还是点点头,“杨元帅说的有理,一些事是需要当面呈请为好,老夫也相信你有能力练好兵,更能领好军,在平定叛军的战斗中立下战功的!唉,希望我大唐无忧!”
哥舒翰当然希望叛乱能很快平息,还大唐以安宁,他也相信现在的杨晞能在平息叛乱的过程中发挥重大的作用,这个少年人,能力不是一般的出众。但他也因此担心,杨国忠的势力会随着杨晞越来越出色的表现而膨胀,最终为大唐再埋隐患,但这担心他却说不出来。
杨晞洞察到了哥舒翰的担心,却只是笑笑,并没再说什么。
-----------
哥舒翰是在与杨晞提请回长安请罪的第三天动身回长安的。
杨晞派了一队五百人的军士护送他上路。
哥舒翰身体有恙,再加上天气依然很热,没办法通过驿站的快马行进,连马儿都不能长久骑行,很多时候要乘坐马车。
从潼关出发,以他这样的方式行进,估计至少要六七天才能抵达长安。
在哥舒翰动身的前一天,后续而来的那一万步军也抵达了潼关。
这一万人马,没有马匹助力,基本靠徒步行进,抵达潼关时候全都累的不成人形,幸好现在的潼关已经没有战事,他们可以安心休整。
安庆绪和崔乾佑率人马全部撤出的潼关附近,杨晞没率军追击,安庆绪在沿途布下的伏击也没发挥什么用处,唯一的作用就是将大部溃逃的人马接应回去了。在退守陕郡后,安庆绪清点人马后才发现,他麾下只有不到十二万兵马,近四万军士折戟在潼关城下,被唐军消灭、俘虏,或者投降。
这不到十二万人中,还有数万身上带伤的!
接到安庆绪报告潼关之战不利的安禄山,已经停止了前进的步伐,准备回师洛阳。
潼关守军损失人马约三千余人,基本印证了哥舒翰在战前损失比十比一的估计。
在探知安庆绪真的退守陕郡,安禄山的十八万人马退回洛阳后,杨晞也放了心,他在派出侦骑四处打探敌情的同时,也开始了大练兵,他一定要训练出一支精兵来。
练兵由他全面主持,由王思礼、庞忠、吕崇贲、田良丘、李福德、刘光庭等人负责具体的练兵,行军司马高适代他执掌训练的细节事务。
杨晞也在用心观察麾下这些将领的忠诚度。
不过杨晞也相信,至少现在潼关的情况不会出现纷乱,没有人有这个能力,有这个胆量。他在安排事务时候都让各将领相互制肘,不让任何一个人权势过大的。潼关诸将中,一些人之间是有相互矛盾的,且矛盾不小,就如李承光和王思礼,庞忠与吕崇贲间。这些将领之间的相互矛盾杨晞可以非常好地利用,让他们相互监督、相互制肘。
他对高适也给予了特别的信任及重用,他相信这位历史名人会投桃报李的!
他也知道,他回一次长安是很紧迫的,必须要尽快回去,将潼关的事务禀明,并向李隆基和父亲杨国忠请求,让他继续在潼关领军。
要是迟了,李隆基和杨国忠做出了另外的决定,那是很难改变的!还有,他答应替哥舒翰、王思礼、庞忠、李承光等将领向皇帝求情的事也要尽快去做,这是收买人心的好机会呢!
后续另外三万临时征召的大军在几天后也抵达了潼关,杨晞亲自将他们安排分配下去,分到各将麾下,参加练兵。
在将潼关事务打理有条,并进一步打探到叛军只守不攻,屯于陕郡不出后,杨晞决定,带着亲卫家将急赶回长安,向皇帝禀报事儿并提请后续的要求。
(第一卷完)
第一章回京
(求收藏、推荐票、三江票,打赏!)
---------
杨晞在哥舒翰离开潼关的第六天启程,准备回长安述职,并陈请许多事儿。
他将需要禀奏的事梳理了一下,写了份清稿带在身上,打算在面圣及与父亲杨国忠单独相处时候,将自己的目的和想法都说出来。
他来到了这个时代,并且已经参与到历史大事件中去,没办法超然度外。无论从哪方面考虑,所有的历史一路领先他都要继续参与下去,当许多事件的主角,甚至是整个时代的主角。
要做到这般,必须有足够的谋虑,回京面圣,陈情事由是必须要做的事,而且非常紧迫!
潼关的事务他都做了最周密的安排,他也给了王思礼、庞忠、高适等人以最大的信任,令他们三人主掌潼关的军务,并一再要求他们严格训练潼关镇军,要将这十万人大部训练成精兵。选拔和训练特种小分队的事,留待他从长安回来后再说,这任务没其他人能完成,只有他自己亲自出马才行。
杨晞安排给王思礼、庞忠及高适等人还有另外一位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修葺汉潼关城。
汉潼关城在抵御叛军的攻城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但也频繁遭受战争的洗礼,还有数次的大火焚烧,已经基本失去防御功能,杨晞下令动用军士及征发民伕,修整汉潼关城,恢复其防御的能力。隋潼关城在几场战事中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十二连城那些烽火台也有损坏,必须抓紧时间修缮,禁沟内的填埋物及尸体都要清理出去。
要想让潼关城有很好的御敌功能,禁沟天险必须要保护好。
这些天杨晞亲自到禁沟上游段巡查过,没发现可以修建水库的地方,禁沟上游段全是高低不平的山坡地,依现在的条件根本不可能修建水库,只能罢休。
也在将所有事儿都安置好了后,杨晞踏了返回长安的行程。
他没带走任何军士,连亲卫都没全部带回去,身边跟随的只有杨东率领的五十名亲卫家将。
人少,可以通过驿站快马急进,从潼关到长安的驿站所备马匹不少,完全可以供他们五十余人换乘,快马急进,只需半天左右就可以抵达长安。因为白天酷热,人马吃不消快跑,杨晞是在入夜后赶路的。已经是月半时分,月色明亮,景物大概可见,空阔的官道任他们驰骋。
也只花了半夜多一点时间,在天刚擦白之际,杨晞就抵达长安城外。
在最接近长安的一个驿站,杨晞带着亲卫们暂歇,洗澡更衣,以免带着一身汗臭入宫。
在驿站,杨晞睡了一个时辰左右就起身了。
让他意外和惊喜的是,先他五天启程的哥舒翰,竟然也歇在这个驿站中。一番问询后杨晞才知道,哥舒翰因为腿疾行动不便,后面几天只能乘马车行进了,以致现在也没到达长安。
不过杨晞觉得哥舒翰并不想很快就抵达长安,应该是怕面圣后受到责罚之故。
“哥舒老将军,正好我们可以一块入宫面圣,陈情潼关事务!”在了解情况后,杨晞笑呵呵地对哥舒翰说道。
“如此也好!”哥舒翰捊着花白的胡须点头答应,心中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开门鼓过后,杨晞就伴着哥舒翰,抢在进城的百姓面前通过春明门,进到长安城内。
今日是朝会日。
李隆基年岁大后,已经不太理政,但如今潼关局势刚刚稳定,叛乱还在持续,李隆基需要和朝臣们经常讨论后续安排,今日也难得了早起主持了朝会。在杨晞和哥舒翰进到长安城,到兴庆宫门见求见时候,朝会刚刚开始,听到杨晞和哥舒翰一道在宫外求见,李隆基马上令他们进宫了。
在众臣的注目中,一身戎装的杨晞扶着行动不方便的哥舒翰走到兴庆殿内,各自向端坐在御座上的皇帝李隆基行礼。
“杨小爱卿,哥舒爱卿,平身吧!”几天前已经接到潼关守住,叛军退守陕郡消息的李隆基神情大悦,笑吟吟地看着殿下的杨晞和哥舒翰,道:“杨小爱卿,朕想不到你小小年纪这般神勇,只凭潼关城那万余残兵败将就抵御住了十数万叛军的攻城,直到援军抵达!你立下了大功,朕定有重赏!”
就在杨晞还没来得及作唐谦之际,京兆尹魏方进站了出来,禀奏道:“陛下,汉之霍去病,十七岁开始领军出征,在弱冠之年就立下赦赦战功,封狼居胥,名留千古!杨元帅于危难之际自请命救援潼关,并成功地击退了叛军无数次的攻城,力挽狂澜,救我大唐于危难之中,其立下的功业丝毫不逊于霍骠骁!陛下,这是陛下之幸,大唐之幸,是杨相公教子有方啊!一定要给予杨元帅和杨相公以重赏,以表其功,激励将士的士气!”
魏方进所说虽然有阿谀奉迎,讨好杨国忠的味道,但所说不无道理,杨晞在潼关立下的功劳是非常大的,这一点谁也没办法否认,魏方进当殿为杨晞讨赏,虽然朝堂上有一些人觉得不舒服,但没有站出来反对和批驳。
站在殿首的杨国忠并没有任何的表态,但他心里的得意却怎么也掩藏不住。
自家这个小儿子,还真是福星,不但助自己化解了面临的大难,还再为杨家增添荣耀,当日当机立断,同意让杨晞率军驰援潼关的决定看来下的是无比的正确。
当日的决定不是壮士断腕,而是为自己的荣耀锦上添花了。
自己这个小儿子,还真的大有作为,远比大的那三个儿子出色,以后一定要倾注全部心血栽培。很可能就是杨晞将杨家的荣耀传承下去,并让这份荣耀越来越辉煌,达到一个无法预料的高度。
在杨国忠喜滋滋地暗自庆幸并暗暗打算的时候,武部尚书韦介素也站出来,附魏方进的议:“陛下,臣附议,杨元帅在潼关之战中立下卓著的战功,凭万余残兵败将顶住了叛军的进攻,如此功绩,朝廷不给予重赏,怎么都说不过去!”
“唔,诸位爱卿说的在理,杨晞在潼关立下的大功,朝廷一定会给予其奖赏的!有功得赏,有过要罚,如此才能提振军威、国威,不然会寒了将士的心!”李隆基抚着胡须呵呵笑着说了面前这些话后,突然用力一喝:“杨晞何在!”
杨晞听到李隆基的喝令后,打了个激灵,马上上前作礼应命:“陛下,臣在!”
也没等李隆基开口封赏,杨晞马上将他一直在琢磨的一些话说了出来:“陛下,臣在潼关是立下了军功,但臣所立下的军功与将士们拼死杀敌是分不开的,希望陛下在奖赏臣的时候,一同奖赏潼关城内的所有将士!还有,也希望陛下能让身负灵宝兵败罪责的将士们能继续领军作战,将功赎罪!”
听杨晞竟然提这样的请求,殿内所有人都吃惊了,包括刚刚在沾沾自喜的杨国忠,还有准备出来请罪的哥舒翰!
第二章太子李亨的反对
(求收藏、推荐票、三江票!感谢书友们的支持!)
-----------
哥舒翰是听杨晞说过会在皇帝面前为他们请求,赦免他们这些与灵宝兵败有直接干系的将领的罪责,但没想到杨晞一开始就为他们请求了,甚至为他们请赏,这是在皇帝为杨晞封赏之前呢,如何不让他意外和吃惊?
杨国忠也很吃惊,他原本打算是趁今日朝会时候,向皇帝提议重责故意延续救援速度的陈玄礼,还有哥舒翰、王思礼、庞忠等一众对他不满,想趁机除掉他的将领。没想到杨晞先一步为他们请求免罪,并要皇帝奖赏他们了。
自家这个儿子,怎么会这样?如此大事,也不和他这个父亲商量一下再决定。
不过就在他暗自腹诽的时候,杨晞向他投过来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这更让杨国忠疑惑,但也知道杨晞这样做是别有用意,也就没出来表示什么。
听杨晞这样说,李隆基也略微吃惊,不过他也挺高兴,杨晞的心胸不算狭窄,没有他预料那样对其他将领落井下石。
但他依然皱着眉头道:“杨晞,你应该知道哥舒翰和他麾下的将领在灵宝遭遇惨败,二十万人马逃回来的不过八千,无数汉家儿郎命丧黄河之畔,他们的罪责是不可饶恕的,即使他们在后来的潼关保卫战为立下了功劳,但功无论如何都是比不上他们的罪责的,必当要受到处罚!”
在李隆基说这些话的时候,一边站着的哥舒翰再也忍不住了,扑通一声跪到了殿前,准备自请罪,但杨晞抢在了他面前申诉,“陛下,臣去往潼关后,也了解了灵宝兵败的大概!哥舒元帅及其他将领虽然有很大的责任,但最主要的还是与监军边令诚过多插手军务,不尊重哥舒元帅及众将的建议有关,也正是边令诚在战事开始后的逃跑,导致了军心大乱,军心争相逃跑,最终灵宝之战大败!”
杨晞以一副豁出去的神态解释道:“正是了解了这些,臣才在边令诚逃回潼关城后,当众将其斩杀,以儆效尤,以他的人头来激励士气!陛下,灵宝兵败的祸首是监军边令诚,边令诚不懂军务,还对哥舒元帅的布置指手划脚,大战开始后临阵脱逃,导致军心涣散……”
“其他将士当然要责罪,但应该让他们继续戴罪立功,要是有卓著战功立下,如王思礼、庞忠将军,应该给予其一定的奖赏,以激励士气,让他们更好地御敌!哥舒元帅在兵败退后潼关后,积极应对,严密布置,受火拔归仁的胁持也没妥协,随后的战斗中一直在城头指挥,并力排众议,支持臣的决定,不然潼关城早已经破了!还请陛下看着哥舒元帅及众将奋勇杀敌的份上,慎重考虑!”
杨晞的话让殿上众臣一阵吃惊,在他话说完后,竟然没人马上站出来表示支持或者反对。
“唔,杨小爱卿说的也是有理!”李隆基颌首点头称是,但并没马上宣布什么,而是委婉地说道:“要如何处置哥舒翰及潼关诸将,朕还要细细考虑一下再做决定,不过杨小爱卿的奖赏是不能少的,朕也会好生考虑一下,不日就宣布的!”
李隆基说着,示意杨晞及其他诸臣先不要说什么,继续道:“诸位爱卿,潼关在杨小爱卿率军苦战之下终于守住了。潼关无忧,长安的安危也不要担心,但叛军依然未被击退,崔乾佑数万人退守陕郡,东都洛阳还在安贼手中,朕不希望看到黎民百姓再受安贼叛军的奴役,叛乱一定要早日平息!今日朝会,朕想听听各位爱卿有何良策,可以尽快将叛乱平息!”
一听李隆基如此说,杨晞心里有不好的预感起来,很可能李隆基并没吸取灵宝兵败的教训,有派兵出潼关作战的打算,大臣中也有人有这样的想法!
果不其然,在李隆基话音刚落,就有一位杨晞不知道名讳的大臣站出来,慷慨激昂地奏道:“陛下,如今叛军势微,在潼关城前损失惨重后只能退守陕郡和洛阳,洛阳到范阳之间的驿道多处被截断,各地勤王之师相继到来,臣觉得应该趁此大好机会,一举将叛军消灭在河南地,不让其回范阳老巢!”
“陛下,臣反对!”这位不知名的大臣话音刚落,杨晞就马上站出来反对了。
“潼关之战取得胜利,只是利用了叛军没摸清情况下的险胜,我们是利用潼关险恶的地形,还有上天以一场暴雨的相助而取得了胜利,不然根本没有办法将叛军击退!”杨晞说的慷慨激昂!
“如今潼关附近的兵力相比仍然是叛军占绝对优势,出潼关的道路又非常狭窄,容易被叛军伏击,灵宝之战就是前车之鉴!”在殿内皇帝及众臣的惊异中,杨晞侃侃而说,“陛下,因此臣以为,如今潼关守军要做的依然是据关而守,严防叛军的攻城,再加强练兵,尽快提高潼关镇军的战斗力,而不是主动出关作战!要是强令几近是乌合之众的潼关镇军出关作战,灵宝惨败的境况仍然可能发生!陛下,现在不能做急功近利的事,叛军势盛,但他们远离范阳老巢,最怕的就是与我军的对峙,想速战速决,攻占长安,以长安号令天下,我们断不能如叛军意愿,出关作战,而是应该据潼关而守!”
“父皇,儿臣不赞同杨元帅此议!”一直冷眼旁观的太子李亨站了出来,公然反对杨晞的提议:“如今局势已经与几天前完全不一样,叛军在潼关城下遭遇惨败,无奈只能退守陕郡,安贼有想从洛阳撤军的打算,郭子仪、李光弼、颜真卿等将各将已经取得了连番的战果,我军已经有灵宝兵败的教训,无论谁领军,相似的错误不可能再犯第二次!只要小心谨慎,不可能被叛军伏击的!”
李亨说着,话锋一转,“父皇,杨元帅年少,没指挥过大的兵事,据关而守可以凭借一些小伎俩取得成功,但要指挥大队人马作战,统兵将领必须要经过多次战争的磨练才行,不然没办法做出随机应变!父皇,儿臣认为,杨元帅的使命已经完成,后续的战事应该另遣一将指挥,不然后果很难预料!”
李亨这样的请求,不只李隆基意外,殿上的其他大臣,包括一直没言语的哥舒翰,及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都大吃一惊,杨晞更是意外。他想不到这位已经人过中年的当朝太子,竟然在这个时候提出要李隆基免了他领军元帅的职,另委他人!
第三章朝堂上的争论
(感谢听雨蔷薇、归唐书友的打赏)
“陛下,万不可如此!”
首先站出来反对李亨提议的是哥舒翰。
在众臣的惊讶及李隆基和李亨的意外中哥舒翰奏道:“陛下,杨元帅刚刚率军取得了潼关防御战的胜利,镇服了潼关诸将,杨元帅在指挥潼关防御战中指挥得当,很有气魄,军事才能卓著,让罪臣都很是敬佩,如今平叛之大业未竟,潼关依然是叛军最想攻取的关隘,要是另遣一将指挥潼关战事,必须要重新熟悉潼关事务,诸将不一定会服从指挥,那样会坏了大事。叛军的攻城可能会一直持续,临阵换将是大忌,因此臣觉得理应让杨元帅继续统帅潼关兵务!臣也支持杨元帅刚才所说,要依潼关城而守,不能轻易出关作战,不然灵宝的惨剧可能重演!”
灵宝兵败前,潼关的形势比现在还要好,叛军苦攻六个月无果后,退守陕郡附近,那时候叛军的士气可是很低迷,灵宝之战后叛军士气大振,即使攻打潼关不得,士气也远比之前好,据最新的探报,叛军在沿途多个地方设立了伏击点,就是期望我军趁胜追击,再打一次灵宝之战的。这种情况下,万不能率军出关作战,不然后果难以预料。
哥舒翰判断叛军依然会再挥军进攻潼关的,他希望杨晞依然能领军镇守。
他这样想,这样说,并不是表明与杨国忠的裂隙没有了,他只是从大局考虑,也认可了杨晞的能力,不希望因为临阵换将导致潼关再现乱局,所以才会在李亨提议换帅后,马上奏言。
当然,他与李亨关系也不好,不然也不会第一个站出来表明此议。
哥舒翰虽然被朝廷免了一切职务,但其威望还是在的,到底这位老将身经百战,鲜有败绩,灵宝之战前几乎每战必胜,他这样从大局角度一说,连李亨也不好再站出来坚持己见,其他原本有此意的朝臣,也在听了哥舒翰的话后退缩了。
不过这时候杨国忠却站了出来,向李隆基作礼奏道:“陛下,臣也担心杨晞没能力继续指挥后续战事,臣支持朝廷另委一将指挥潼关之军,并统御大军负责后续的平叛战事!杨晞年少,此前又没有从军打仗过,此次能指挥潼关诸军取得防御战的胜利,全赖其胆大妄为的个性,还有上天的神助!但臣担心他继续领军会让陛下失望,因此建议陛下,还是另择一将领军为好!”
杨国忠这样说是担心杨晞继续指挥战事遭遇败绩,前面树立的威望、立下的战功都毁于一旦,不如见好就收,将潼关这个烫手山芋扔给其他人,将平定叛乱的重任交给其他人指挥。
杨晞立下的战功已经非常大了,凭这点战功可以获取非常大的奖赏。
这是杨晞的资本,杨家的荣耀,凭这些军功可以在朝堂上立足,并有后续的发展了。当然杨国忠也当心杨晞在作战指挥时候遭遇意外,受伤或者身死,那样的话他可是哭都来不及了。
杨晞不可能完全明白杨国忠是怎么想的,但无论杨国忠怎么想,他都不会放弃继续领军的机会,此前在送给杨国忠的信中他也表示过这观点,只是他想不到杨国忠竟然没理会,或者不同意他所言,看来一会要与杨国忠好生交流一下,将利害都详细说给他这位父亲听。
杨晞不想当殿发表与父亲不一样的意见,也就没站出来说什么,他相信如此大事李隆基不可能马上就下决定的,而且他在杨国忠退下后,交换了神色,杨国忠有点明白他眼神中的意思,犹豫了一下后对魏方进使了眼色。
魏方进马上站出来,在向御座上的李隆基行了一礼后慷慨陈词道:“陛下,臣不赞同杨相公之说,臣觉得哥舒老将军之言有理,临阵换将是大忌,理应让杨元帅继续统御潼关兵马!”
韦见素也站出来,附和魏方进的意思,不过他也主要是从大局考虑,认为临阵换将不可取。
武部侍郎萧华却站出来反对让杨晞继续统领潼关兵马,反对理由就是杨晞太年轻,不可能完全掌控局势,经验又不足,没办法应付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万一作战不利那就是祸事了。
但支持杨晞继续领军的魏方进马上反唇相讥,说汉之霍骠骁领军时候年不过十七,立下不世功业时候也才二十左右,太宗皇帝领军解雁门之围时候才不过十六岁,有志不在年高,就从杨晞在潼关的表现可以看出来,这个少年人完全可以胜任马兵元帅之职,有能力继续指挥战事。
朝堂上吵的不可开交,御座上的皇帝李隆基也皱起了眉,也就在众臣继续争吵间,杨国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