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血刃-第1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背风,而且有一座天然温泉,在这里扎营倒不会感觉寒冷。
  得不到大唐官员和士人的认可,郁孤尼也非常失落。他也绝了在灵州钻营的心思,不过陈应对他的赏赐不低,如今郁射设部不愁吃穿,特别是今年的冬天,仅仅位于野猪岭的驻地,就有三四千名妇人怀孕了,只要开春,这三四千名妇人生下三四千名孩子,郁射设部的人口就会突破三万五千人,大不了再过几年就会增加到了五六万人。
  郁射设部虽然还是以游牧为生,不过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此时不再像以往一样,用牛粪、马粪烧火取暖,而是使用了灵州出产的炭饼,这种炭饼每一个重一斤半,放在铁皮炭炉里,三块就可以烧一天一夜,五口之家烧水做饭,非常方便,既不用闻得刺鼻的臭味,也不用整日看着恶心透顶的马粪下饭。
  郁射设人都非常喜欢这种炭饼,非常耐火,也非常干净,最关键的是非常便宜,一只羊可以换一百块炭饼,足足可以烧一个月。特别是在冰雪覆盖的寒冬,牧民根本找不到柴火,用羊粪、牛粪、或马粪虽然可以烧火,然而不仅热量小,而且需要消耗非常多的粪。最为关键的是,马口铁皮炭炉,转移也非常方便。现在越来越多的牧民,喜欢上这种煤球炉。
  帐篷里放进一个煤球炉,帐篷里整日整夜都暖洋洋的。不像原本寒冷刺骨,对于突厥人来说,煤饼不贵,一个冬天下来,也仅仅相当于消耗掉五六只羊的费用。五六只羊过一个暖洋洋的冬天,对于郁射设部的人来说,这简直和白送没什么两样。
  这天郁孤尼刚刚在新纳的栗特波斯小妾身上发泄一翻,榨干了自己多余的力气。
  郁孤尼虽然没有了力气,大脑却非常活跃。差不多半年没有见过陈应了,他心中甚是怀念当初跟着陈应叱诧疆场的情景,就在这时,面前的奶茶碗里,出现轻轻的微波。
  郁孤尼一看这个情景,就知道是有骑兵快速靠近。
  郁孤尼微微一笑,一拍掌拍在栗特小妾丰润的臀部:“快为耶耶披甲!”
  这一巴掌很重,栗特女人臀部瞬间出现一个红紫的大手印,不过她却不敢怠慢,赶紧为郁孤尼披上了铠甲。
  当郁孤尼披上铠甲走出大帐之外,就看到雪地尽头出现一队骑兵。
  郁孤尼抬着望着瞭望塔的哨兵:“是什么人?”
  “黑旗军!”
  郁孤尼松了口气,同时又感觉一阵失落。
  好一会儿,一队战马喘着粗气来到郁孤尼面前,郁孤尼看到了宋五妇那张大饼脸。
  宋五嫂道:“白城县主有请!”
  说完,宋五嫂打马就朝着原路返回。
  郁孤尼冲左右一挥手:“跟耶耶出去转转!”
  众亲卫骑兵一阵鬼哭狼嚎着,跟着郁孤尼朝着薄骨律城第一镇堡奔驰而去。
  马蹄踩在雪地上,浅起一阵阵积雪。
  一百余名骑兵慢慢的消失在地平线上。


第八十九章 罪恶的奴隶贸易 下
  灵州并不是一座人口大州,拥有六个县和十八个镇的灵州,人口超过十五万人,可是灵州百姓大都有自己的田地,而且其中老弱妇孺居多,根本就没有人愿意去干这个又脏又累的工作。
  李道贞拿着陈应的佩刀,假借陈应之名,顺利接收这些产业,盐场好说,毕竟有两千余名奴隶加上一千余名工匠,可以保证日产盐千石之多。
  事实上,这远非灵州四座盐矿的极限,如果人力足够,灵州盐矿采取石炭煮盐的方式,再扩大三五倍的产能也没有任何问题。
  关键是李道贞人底下没有,当然这个人,并非人才,李道贞拥有白城县主,陇右李氏出身的身份,她手底下从李氏要来上百名精打细算的好手,顺利让十四座大小煤矿和四座盐场恢复了生产。
  如今煤炭也好,盐也罢,只要生产出来,都是钱。看着因为人力短缺问题,无法扩大生产规模,李道贞甭提有多急了。如今她已经大腹便便,有些显怀,而且精力更是大不如从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个问题,将来会更加麻烦。
  李道贞此时的心劲很大,她不打算问陈应要什么名份,只想着平平安安的将孩子生下来,抚养成人。无论煤矿,还是盐场,这些都是陈应打好的基础,被李道宗临时中断了而已,只要有足够的人手,恢复生产不是太难。
  李道贞还想着,利用陈应在灵州留下的资源,为自己将来出生的孩子置办下来一份可喜的基业。
  李道贞其实瞄上了陈应建造的三座高炉,据说这些高炉在使用焦炭炼钢的情况下,就可以日产精钢万斤,三座高炉,每年可以产出精钢不下一千万斤。
  事实上这种小钢厂的产能非常有限,年产量五千吨出头。仅此而已,在后世这种规模的钢厂仅仅相当于作坊式的钢厂。然而在这个时代,这个效率却高得惊人,李道贞当时就惊出一身冷汗。李道贞虽然是女人,可是她也知道钢铁对于大唐的重要作用,陈应的这座钢铁矿,都是朝廷拉拢命脉,凭借着李唐宗室女的身份,将来无论谁当皇帝,要想凭白拿过去这座钢铁厂,不给一个国公爵,绝对不换。
  钢铁厂的技术工人,这点还好说,因为与陈应的情份在那里放着,只要自己开口,陈应总不至于拒绝,可是普通工匠,却非常头疼。钢铁厂里的很多工作,比如破碎矿石,往炉内添加矿石,添加焦炭。
  每一炉可以炼一万斤钢水需要使用大约一万六千斤铁矿石,还需要将近八千斤焦炭,这些东西都是需要人工加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所以,一名出色的匠师带着十几名徒弟,指挥数百名奴隶,足以完成这个任务。
  李道贞迫切的希望钢铁可以投产,因为只有这样,她才可以利用这个钢铁,为自己将来出生的孩子获得最大的利益。
  李道贞坐在暖阁里,非常细心的缝制着小衣,尽管李道贞从前从来不碰女红,可是为了将来出生的孩子,可以穿着自己缝制的衣服,所以李道贞拿起了针线,她那双自记事起就舞刀弄枪的双手,拿起针线,无疑就像张飞绣花,小衣的每一寸都染着斑驳的血迹。
  看着李道贞的又被扎到了,小桃心疼道:“娘子,还是让我来吧?”
  “不!”李道贞倔强的道:“我还不信了,这点小事还能难到我?今天我一定要学会缝制衣服。”
  小桃无奈的叹了口气。
  李道贞自从怀孕之后,变化非常大。以前她来不会在意钱财,花钱向来都是随心所欲,可是现在,李道贞却好像钻进钱眼里一样。
  只要是陈应的东西,她都要。就连郭准的马口铁作坊,她也硬要了三成份子。不过,陈应的灵州的威望实在太高了,尽管李道贞飞扬跋扈,可是灵州还真没有拒绝李道贞的人,不是因为别的,因为陈应对灵州人有活命之恩,又有再造之情,在这个崇尚以德报德的年代,李道贞在享受陈应的人脉和资源。
  十个手指头都扎上一遍的时候,宋五嫂带着郁孤尼来到暖阁,小桃终于松了口气,抓一堆的小衣,冲身边的针娘道:“给你们半个时辰时间,把这些小衣全部缝好!”
  郁孤尼朝着李道贞躬身施礼道:“拜见县主,尊敬的县主,请问你宣你的仆人前来,有什么事情?”
  李道贞道:“本县主的想要人,很多人。”
  郁孤尼瞪着大眼睛望着李道贞,眼睛里充满不解:“不知道县主想要什么样的人?”
  “战俘,或者说奴隶!”李道贞道:“突厥被俘的隋人、羌人、或者栗特人,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
  郁孤尼摇摇头道:“眼下天气寒冷,不能用兵,县主想要人,最快也需要明年开春之后。”
  此时的郁射设部可谓是兵强马壮,拥有骑兵过万,而且装备精良,这些骑兵大都跟着陈应打过突厥,打过刘武周,也算作战经验丰富,要让郁孤尼独力进突厥汗帐,他肯定不敢。可是对付零散在河套地区的小部落,郁孤尼可没有一点心理负担。
  “本县主也不让你白忙活!”李道贞顿了一顿道:“本县主不论你采取什么办法,你交给本县主一个壮丁,我给你一万钱,或者是同等价值的财物。”
  郁孤尼眼睛浮现一抹绿油油的亮光:“那女人呢?”
  “女人减半,只有五千钱!”李道贞要战俘的目的就是为了恢复钢厂的生活,女人的用处反而不像壮丁那么大。
  听到这话,郁孤尼心动了。
  李道贞如果想要免费的奴隶,郁孤尼尽管不会拒绝李道贞,至少会用一些理由,或随便数十上百名奴隶来搪塞李道贞,可是李道贞拿真金白银来买,那就不一样的。一万钱可不是小数目,可以买到一百石粮食,可以买几名胡姬
  此时郁射设部在河套地区,属于背靠大唐,无敌般存在,随便出去一趟,就可以获得数百万,或上千万钱,这样的事情,郁孤尼顿时就动心了。
  李道贞与郁孤尼一拍既合,二人联手做起了奴隶贸易,李道贞出钱,而郁孤尼出人去抢,初次出击,郁孤尼成功伏击了白马羌的一个部落,郁孤尼出手干净利落,将这个白马羌部的青壮男女五百余人全部带到了灵州,李道贞也不含糊,当时就给了郁孤尼五百万钱,这些钱李道贞自然没有,不过李道贞却用一千五百石盐给了郁孤尼,郁孤尼大喜过望。
  如果在中原,盐的价格相当于每斤三十钱左右,三百多斤盐差不多就是一万钱,然而这仅仅是中原的盐价,可是在草原上,两斗盐可以换一头牛。三百多斤盐足足可以换取十五头牛,中间的暴利去抢银行来得还要快。
  初偿甜头以后,郁孤尼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仅仅武德二年十一月份,郁孤尼就派出麾下五次主动出击,冒着严寒,获得将近三千战奴隶还有将近四千妇女,李道贞利用这此战奴,开始进行钢铁厂的恢复生产工作。
  裴矩在灵州待了半个多月,他通过明查暗访,终于摸清了李道贞如今的大致实力。李道贞不仅全盘接收了陈应的灵州时开发出来的十四座石炭矿,四座盐场,还有一座钢厂。
  特别是位于青铜峡谷的钢厂,拥有三座高炉,每一炉在十二个时辰内可以产出一炉超过一万斤钢。
  一千万斤铁,虽然数量不算少,可不会让裴矩失态,然而一千万斤钢铁,已经让裴矩感觉难以置信,经过再三确认,裴矩发现李道贞五天出了十二炉钢水。
  裴矩此时面前就摆放着一块粗劣的钢坯,泛着湛蓝极光芒的钢坯子,用手指轻轻一弹,发出如同龙吟般的钢鸣声。
  裴矩尽管不懂炼钢,却也知道面前这是一块极佳的钢。
  裴矩神色极为兴奋的道:“真乃好钢。”
  接着裴矩脸上一沉,快速拿起笔。李道宗与李世民走得极近,如今李道宗的妹妹掌握了灵州陈应当初筹备的十四座石炭矿,四座盐场,还有日产三万斤钢铁的钢厂,这每天下来就可以创造上数千上万贯的利润,裴矩默默的想着:“只要获得李建成的首肯,他就不惜一切代价,把这些东西抢回来!”


第九十章 李世民的拉拢
  流水线作业,并不是单纯的意味着在装配线上作业。而是将从头到尾的数十上百种工序,分成几十道工序,分别有专业制造,这样以来,再高深的技术,也就不复存在了。早在秦朝时期,中国已经有了流水线作业的方式。
  秦朝从韩国战国韩国,而非棒子国引进弩机制造工艺,在秦国工匠改良之下,形成秦弩。秦国在制造弩机的时候,将一整具弩机,分解成三十多道工序,分别由专门的人制造,这样以来,弩机就不需要制弩大匠进行制作了,而是分别由选木工挑选合适的拓木木料、剧木工将拓木锯出弩臂长短、凿木工将拓木开出望山、悬刀扳机等形状、铸铜工、抛光工、制弦工、上漆工、制悬刀工、机械工、组装工等三十余个细工序,由于秦朝开始采标准化制造,所有的零部件都可以通用,这样以来,秦朝制弩不仅高效,而且质量非常高,所以才有了蒙恬在河套地区,一战将匈奴人打得闻风丧胆。
  陈应在这个时代脑袋中灵光一闪,恍然大悟。流水线作业的方式,不仅可以在铸造金锭、银锭,事实上还可以使用在各个领域,比如马车作坊,虽然说陈应在长安城外的四轮马车,有意压制产能,然而事实上即使全部开放产能,这个作坊也只能生产十二到十五辆左右。
  这个效果其实非常低,陈应也不满意。
  陈应可以“龟”生产四轮奢华马车,可是随着驰道的增加,特别是车轮间距在一丈二两宽的四轮载货型马车,这种马车或牛车,将以质优价廉,以量取胜。大唐发动洛阳之战,这将运用十到十五万军队,加上民夫,至少需要二十万人马,以每天每人三升粮食消耗不算运输消耗,这就需要每天耗费粮食上千石,如果算上战马和驽马的消耗,仅粮食一项就需要耗费一千五百石左右,如果储备半年食用的粮食,这就是小三十万石。
  哪怕可以运载三十石的马车,那也需要上万辆。哪怕一辆马车仅赚取十贯的利润,这也可以赚十万贯。陈应想到这里,立即找马周要来笔墨纸砚,开始画四轮马车进入分解图,准备以流水线的方式生产马车。
  与此同时,为了适应马车匹配车轴距离,陈应开始制定马车车轴宽度标准。
  陈应以两轮之间距离一丈两尺作为标准,开始将马车分解上上百个步骤,特别是车轮,无论是包铁也好,铸铜也罢,这都属于易耗损部件,需要尽快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库存,以备将来不时之需要。
  好在,四轮马车的设计和建造,陈应都非常熟悉,哪怕闭着眼睛,陈应也知道这四轮马车拥有三百二十多个部件,一一画出来,陈应将马车按照减震系统、转向操作系统、车轮、车轴、车厢、内部装饰、组装、上漆等七个部分,形成流水线作业,当然陈应并没有细化到每一个零件,而是根本他的这个思路,让马车作坊内的工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正。
  与此同时,马周也按照陈应的思路,将钱库火耗这一块的流水线给弄好了。
  马周学习的知识非常庞杂,看着陈应在短短两个时辰内,将四轮马车的流水线作业流程整理好,非常奇怪的道:“主上也精通考工录?”
  陈应摇摇头道;“精通自然是谈不上,多少看了一点,了解一个皮毛。事实上,我们做事,根本不需要凡事皆亲历亲为,要培养好下属,知人善用,采取公平公正的激励和奖惩措施,就可以了!”
  马周微微躬身道:“主上英明!”
  陈应道:“鉴往知来,鉴往不是目的,知来才是关键。葛通大匠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研究出更好弹簧钢?不仅仅是因为他聪明,更重要的是他梳理了前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积累的资料,从中找到了规律。我们现在创立钱庄,是旷古未有的功业,无旧例可循,那么只能向前看了,走一步,看三步,探十步,说不定就能迎来一个重大突破。马宾王,你要好好做,将来你就是大唐的财相?”
  “财相?”马周转了转眼睛,有些心动了,只是底气依旧不足。马周非常聪明,博学多才,对事情分析十分快捷,忠贞端正。只是在他现在对自己严重没有自信。特别是钱庄虽然挂着钱庄的名头,可是陈应让这个钱庄,最终将当承担央行的责任,钱庄对大唐会有什么样的作用,马周也真不清楚,他也是一头雾水。
  陈应拍了拍马周的肩膀道:“大唐以武立国,以务实治国,不要急,慢慢来,哪怕最后做不成,想想总是没坏处的。”
  “好”马周勉为其难的答应了。
  陈应离开钱库,正准备返回陈府休息时,突然听到皇城太极宫的方向传来“嘭嘭嘭”三声巨大的鼓响,仿佛将整座宫殿都震动了。紧接着,是一阵高亢又厚重的金角冲天响起,震荡苍穹声势喧天。
  太极宫承天门前有钟鼓楼,一则用来宫中报时所用,二则,用来宣请百官上朝或是突发大事之时,临时宣召皇城里各省各部的重朝于太极殿面君。现在快要临近亥时三刻相当后世晚上九点四十五分鼓楼却意外的响起,陈应不禁有点好奇。
  这里皇宫召集众臣的鼓声,如同军中的聚将鼓一样。三鼓响应,在长安五品以上官员,必须在半个时辰内抵达皇宫,否则就是大不敬之罪。
  在承天门外,一群身着绯袍的武大臣,成群结队的往宫内步行而去。看他们彼此相谈甚欢并没有什么紧张的神色,好像并不担心朝堂之上突然发生了什么意外。
  陈应与朝臣并没有太多往来,所以大部分朝臣他根本就不认识,突然在人群还真发现一个熟面孔。右屯卫将军、扶风郡公窦琮。陈应拱手道:“窦公,这宫内发生了什么事?”
  窦琮一看陈应,顿时眉飞色舞的道:“陈郡公,你这消息也太慢了吧?”
  陈应愕然。
  窦琮道:“钟鼓楼擂鼓鸣角,是为陛下七子鲁王殿下百岁庆生。”
  “哦!”陈应听到这话,感觉有些苦笑不得。李渊也真能搞,他的七子鲁王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在他成年以后,在长安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最终把自己给玩进去了,居然敢蛊惑李承乾发动兵变,过一个百日宴大张旗鼓地李元昌庆生也就罢了,偏偏还敲响钟鼓鸣角,这搞得长安城人心惶惶。
  陈应脑袋里不由自主的想起一句话,古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今天李唐高祖鼓角戏百官。
  “原来如此,倒是在下孤陋寡闻了,惭愧、惭愧!”陈应笑道。
  窦琮摆摆手道:“陈郡公可是大忙人,情有可原。”
  陈应摇摇头,连连谦虚道:“只是瞎忙。”
  窦琮张了张嘴,叹了口气道:“陈郡公,琮有一不情之情”
  陈应道:“窦公有话但说无妨!”
  窦琮道:“那个四轮马车”
  陈应笑道:“如果是别人,某肯定说没有,窦兄所求,就是没有,想着法儿也得给窦公弄一辆。”
  窦琮笑道:“还是陈公够朋友!”
  二人边走边说,不知不觉来到承天门的广场上,此时广场上站满了绿袍官员。在大唐的官僚体系中,五品是一个巨大的分水岭。五品以上官员可以穿红色官服,五品以下则是绿色青色一系的官袍。
  陈应虽然年轻,奈何业已封公,属于权贵之流。
  这些绿袍官员,都是没有资格参加李渊在太极殿设下的宴会,只能站在承天门广场上向鲁王遥祝百岁。
  窦琮与陈应联袂刚刚进入太极殿,就见原本与众臣谈笑风声的李世民,向周围众臣告罪一声,向陈应走来。
  李世民上来就给陈应一个熊抱,抱得紧紧的,两只手用力的拍打着陈应的后背。
  陈应谛笑皆非,他知道这就是李世民与军中将校打成一片的不二法门。
  李世民笑嘻嘻的望着陈应道:“好了,好了,陈大将军的身体看来已经痊愈了,孤王还担心,开春后会耽误事呢。”
  陈应愕然的望着李世民,心中暗忖:“来年开春,不就是李世民最风光的一仗吗?他先是干翻了王世充,又活捉了窦建德,最终被李渊封为天策上将。”
  按道理,这一仗李世民不应该让他这个东宫大将插手啊?


第九十一章 削肉还母削骨还父
  太极殿内,李渊与众臣频频举杯,共庆鲁王的百岁之宴。陈应有些神游体外,一直以来,天可汗李世民在陈应心中都有着莫大的压力。因为他明白李建成在用着他的同时,也防着他。从李建成晋升陈应为正三品东宫太子宾客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李建成对他还有一点的保留。
  其实李世民也好,李建成也罢,他们兄弟二人,其实都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陈应不相信李世民是单纯的拉拢他,想要拉拢他有很多办法,特别是不应该在太极殿内,就在刚刚在,李世民亲切拥抱他的时候,齐王李元吉在身后看得清清楚楚,万一李建成误会的话,那就不妙了。
  关键是陈应现在成了侯莫陈氏一族在朝堂之上的旗帜和领袖之一,他一但和李世民撕破脸皮,后果可想而知。来自秦王李世民一系的打击,对于侯莫陈氏而言,将是一场莫大的灾难!
  太极殿的宴会无论酒水还是菜肴,都是极佳的。然而陈应却如同嚼蜡,就在这时窦琮悄悄捅了捅陈应。
  陈应回头奇怪的望着窦琮。
  窦琮皱起眉头道:“老夫有一件棘手之事,请陈公帮忙参详一下!”
  “何事?”陈应微微惊讶,他与窦氏并没有这么深的交情吧?难道说因为一辆马车,就让窦琮推心置腹?陈应心中暗暗摇头。
  窦琮道:“前日陛下曾问老夫窦氏一族中,有没有未成家的年轻俊杰,后起之秀!”
  “此事甚为蹊跷!”陈应想了一想,防人之心不可无,难保窦琮会将我说的一些话、做的一些事情汇报给李渊知道。不是窦琮要当“汉奸”,而是他本来就是李渊派来做探子?以李渊的个性,肯定要对我进行多方位的监控与考察。活在这个祸从口出的时代里,防人之心不可无。陈应面色为难的道:“圣意难测,我也不知道。再者说,这希翼上意,可非人臣本份啊。”
  “言之有理!”窦琮恍然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