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盛唐血刃-第1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失败了,侯莫陈氏也被杨广贬出京师,从而在关中影响力大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侯莫陈氏绝对不能再重蹈当年的覆辙!”侯莫陈旭郑重的道:“我们在李唐朝廷,分属三个阵营,大兄侯莫陈虔会不站队,或者说他站在陛下那一边,而五哥你站在东宫那一边,我只好勉为其难,站在秦王府一边,将来李唐不论谁上位,我们侯莫陈氏都可以延续下去,避免像当年一样,被一扫而光!”
陈应点点头道:“不管怎么样,我们都是兄弟,不是吗?”
“我们是兄弟,但是我们分属两方,各为其主!”侯莫陈旭一脸郑重的道:“从今以后,我们各为其主!如果将来,真到了那一步,你不要怪我!”
“好好!”陈应道:“生死由命,各凭本事,你千万不要手软。”
侯莫陈旭道:“五哥珍重!”
说着侯莫陈旭转身离去。
陈应望着侯莫陈旭的背影,脸上凝重起来。他知道这一转身,就是永远。
李世民与李建成会不会像历史上一样手足相残,陈应无法确定。然而他却知道,侯莫陈旭与他算是分道扬镳了。
此时的王世恽非但没有胜利的喜悦,反而非常的蛋疼,他不惜一切代价,终于俘虏了李世民,有李世民在手,虽然不至于完全扭转郑国完全被动的局面,不过这样以来,降唐也好,抵抗也罢,郑国腾挪的战略空间,无疑会大上很多。
只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王世充居然也被俘虏了。洛阳城已经丢了,王世充、王玄应都做了俘虏,郑国也完了。
王世恽仰天长叹,却无可奈何。
“难道说,这是天命?”
王世恽想了想,道:“来人,带李世民!”
时间不长,李世民被一队甲士押着来到王世恽的帐篷里。
李世民惊讶的发现,王世恽此时居然没有半点胜利的喜悦,他的嘴皮上起了水泡,不知道因为是上火,还是缺水。王世恽的眼睛,布满血丝,红得吓人。
李世民自然也不是吓大的,他与王世恽相视:“齐王,就这么迫不急待的想杀孤吗?”
王世恽苦笑道:“不是想杀你,而是要和你做一个交易!”
直到此刻,李世民这才发现原来,在他被俘虏的同时,王世充居然也被唐军所俘虏。王对王,这下扯平了。
“哦”李世民饶有兴致的问道:“不知道齐王殿下,要跟我这个俘虏做什么交易?”
王世恽沉默了片刻道:“这场仗打得太久,死的人已经够多了,没有必要再打下去了,我们郑国完了,我们王氏输了,秦王殿下,能不能给我们王氏一个体面的收场?”
李世民苦笑道:“齐王殿下,你找错人了,你难道以为,这个俘虏现在可以做得了主吗?”
第二四一章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雷永吉回来了?”陈应微微有些诧异,他随李世民被俘,按说雷永吉大小也算是一个将领,如果想要议和,没有必要放掉一个有份量的雷永吉,随便找一卒子就可以充当信使的任务。
看着周青目光有些躲闪,陈应感觉有些不对劲:“出了什么事?”
周青张了张嘴道:“主上,您还是去中军大营看看吧!都吵起来了,差点动起手了!”
陈应是大唐陕东道右副都元帅,在陈应之上,还有李世民这个陕东道行军兵马都元帅以及屈突通这个兵部尚书与陕东道行军兵马左副都元帅。事实上,陈应只是算三把手。在听到李世民被俘虏的消息,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以及屈突通、除了留守洛阳的齐王李元吉之外,其他将领如数抵达磁涧唐军大营。
陈应非常安心的把大营交给屈突通,他就安心的睡大觉。可是没有想到一觉醒来,居然是这个样子。
陈应问道:“王世恽是不是带着议和的条款而来?”
周青点点头道:“确实是如此,王世恽有意投降大唐,不过却要求陛下敕册封王世充为郑国王,食邑万户,官封河南道行台尚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圣旨明发天下。同时赦封王世充为齐国公、食邑八千户,录尚书事、参知政事。”
“还真是狮子大开口啊!”陈应道:“恐怕王世恽的胃口不止这点吧?”
周青恭维道:“主上英明,真是一语中的,郑国将效仿古制,保持王六师。”
根据周礼记载:周军是五人一伍,五个伍为一两,共二十五人,四个两为一卒一百人人,五个卒为一旅五百人,五个旅为一师共计两千五百人,五个师为一,共一万两千五百人。王世恽要求郑国将保持六个师就是一万五千人马按说还真不多,可是,这事真的太意想天开了,李渊绝对不会同意这么干。
如果王世恽真拿到这个条件去跟李渊谈,恐怕李渊会一怒之下,把使者推出去砍了。
还没有等陈应走进中军大帐,却听见里面传来一声暴喝:“简直就是岂有此理,不知道的还真以为,打败仗的是咱们大唐呢,这跟城下之盟有什么区别?绝对不能同意!”
长孙无忌的声音传来:“秦王殿下安全可以暂时不予以考虑,眼下就要紧的是,窦建德二十余万大军猛攻河东,突厥人厉兵秣马,随时都有可能南下,眼下我们最怕的,却还是突厥趁机来袭。所以,必须尽快与王世恽达成和议”
“突厥南下?”王君廊的声音在大帐里咆哮起来道:“突厥被陈大将军四战四败,损失惨重,这个时候,他们怎么可能南下?”
“不错。”长孙无忌道:“突厥虽然被大将军先后击败,但只是失地,军队主力没有溃散,他们是游牧之众,不像我汉家一般重土慎迁,暂时失去土地对他们的打击较弱,若是大将军还在灵州,我们也不怕他们来犯。但现在陈大将军在河南,突厥人若是趁机来攻,那时我们外部突厥大军压境,内有窦建德猛攻不休,只怕灵、丰、朔、胜等州都会有危险!”
刘弘基道:“长孙参军,你这么说是什么意思?莫不是说,要把王世恽的条件全盘答应下来?”
长孙无忌沉吟道:“这”
“长孙参军当然不是这个意思”看到长孙无忌孤立无援,房玄龄赶紧打圆场道:“长孙参军是以为,当下要尽快与郑国王世充达成和议,我们大唐才有足够的兵力进行分配。正所谓漫天叫价,落地还钱,这事不能急,越急越要出乱子。总之请王将军放心,屈突大将军与长孙大将军,一定会拿出个最妥当的办法来的。眼下我们一定要稳住,尽量不要让突厥有意出兵的消息泄露出去,免得扰乱了民心。”
李秀宁对李世民是关心则乱,看着大帐里吵成一团,她的心里更加没有底。就在这时,李秀宁不耐烦的道:“妥当,妥当,怎么样才算妥当呢!秦王殿下向来要强,手下又有万余精锐,若不是情势危急,他会投降?若非身负重伤,秦王殿下投降吗?肯定是下面的将领自作主张,现在秦王殿下身负重伤,在郑军军营之中,缺医少药,若不是情势危急,他王世恽会这么这么狮子大开口?”
李秀宁说到底还是一个女人,她想的只是李世民的安危,至于江山社稷,在她的心中,还没有李世民的一根手指头重要。,别人给她分析说李世民短期之内不会有危险云云,那都是外人冷冰冰的理性算计,但李秀宁一想起李世民很可能是重伤被俘虏,整颗心就吊了起来,却哪里能放得下,这时是恨不得众人不顾一切全力换回李世民。
王君廊道:“平阳公主殿下放心,末将虽然不才,麾下还有六千健卒,等天黑之后,末将就率领部曲潜入郑军大营,把秦王殿下营救回来!”
听到这里,陈应终于明白历史上王君廊为什么被杀了,这货说得虽然好听,就像当年西安之变时,常申凯被俘虏,何应钦主张强势进攻西安,营救常申凯一样,这明着是救人,实则是想借刀杀人。
杜如晦道:“难道王将军不怕王世恽狗急跳墙,欲对秦王殿下不利?”
“自然是不怕的,难道王世充不在咱们手中吗?”王君廊笑道:“到时候,本将军就亲自押解着王世充去攻郑军大营,本将军倒是要看看,哪个郑军将士敢朝本将军放箭动刀?”
就在这时,李秀宁看到了身在大帐之外的陈应,顿时有了主心骨。
李秀宁急忙向陈应问道:“陈大将军,你说现在应该怎么办?”
众将领这才发现陈应已经矗立在帐外有一阵子了。
陈应款款入帐,众将领纷纷躬身施礼道:“我等拜见冠军大将军,右副都元帅!”
军队是一个讲究实力的地方,陈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众将领再次证明,他才是扶危定难,力王狂澜的唯一人。
陈应摆摆手道:“诸位将军免礼!”
此时大帐中争执的问题其实很简单,以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等人主张以议和的方式救回李世民。而王君廊、刘弘基等人则认为王世恽的代价太大,不主张议和,而是主张以进攻的方式,救回李世民。双方各执一词,各有各的道理,李秀宁虽然对军事也不是外行,只是他认为这两个办法都不好。
屈通突一直没有发表意见,他看到陈应就笑道:“陈大将军。你来得正好!就一起议一议,着看是刘大将军说的有理,还是应该听长孙参军的。”
陈应想也不想的脱口说道:“我觉得两个的办法,都有问题!”
众将领同时向他睨来,刘弘基资格老,对于陈应的反驳有些不以为然地道:“有什么问题,还要请陈大将军指教!”
陈应不慌不忙,说道:“议判此事之前,我觉得我们应该先弄明白一个问题,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不政。“
第二四二章 戮力北进直捣黄龙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陈应说出去来的这句话,对于在场众人来说,不是尖锐,而是意外。
特别是老辣如屈突通,他就非常精通明哲保身之道,在历史上他作为隋朝降臣,位列凌烟阁十二,可以说他是除了魏征之外,降臣中获得待遇最好的一个。事实上双方争执的问题核心,屈突通一眼就可以看得出来,救或不救李世民,其实就是秦王府与东宫两个阵营的较量。
屈突通举重若轻的将问题踢给陈应,其实就是挖了一个坑,赞同刘弘基与王君廊的提议,陈应就会得罪秦王府,一旦李世民平安归来,会把陈应恨到骨头里。一旦支持秦王府,恐怕李建成也会考虑陈应的屁股有没有坐歪。
只是,屈突通非常意外的是,陈应居然又把皮球踢到了朝廷那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就最佳的借口与理由,而且让人可争议,无可辩驳。
在后世,人们常把外交权衡量为国家的主权重要因素,事实上在这个时代,外交权力也是皇帝最为看重的权力。私通敌国也视为十恶不赦的罪行之一。陈应把这个裁决之权上交给李渊,就等于把这个棘手的问题交给朝廷处理。因为这个和议的内容,有一个条款非常明确,要李渊明发圣旨,颁布天下。
这就等于让整个李唐朝廷的公信力也王世充背书,这样以来,李渊就不好公然撕毁承诺。
屈突通的眼睛眯了像狐狸的弧度,与李世民出征前的那个晚上,李渊与他深夜相谈话迅在脑际掠过。在那之后,短短半个时辰的时间,李渊说了二十七遍中原,对于中原,李渊是志在必得,同样,李渊的底线绝对不会是在中原弄一个国中之国。
圆滑,懂得退让是一个优秀政治家的必备品质。然而,陈应如此滴水不漏的表现,如果出现在一个年过半百的政客身上并不奇怪,可是陈应实在是太年轻了。
自从李秀宁认识陈应以来,陈应从来都走进攻,进攻,进攻的路线,李秀宁却有点难以置信,这个男人会让选择“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要知道当初,在灵州的时候,李渊的意思明明是与突厥缓和矛盾,可是陈应却一而再再而三的主动进攻突厥,并且直接与突厥始毕可汗、处罗可汗派出使节,逼迫突厥释放之前俘虏的汉人百姓。
然而,陈应在这个时候提出这么一个决定。
当然,李秀宁知道,哪怕此刻想不通陈应为什么这么做,但是李秀宁下意识的认为应该支持他。
和聪明人处事,就是比较简单。李秀宁的目光与陈应的目光在空中一碰,李秀宁缓缓点点头道:“如此甚好!”
这件事总算拍板决定了下来。
众将领纷纷离开,就连长孙无忌和杜如晦也缓缓离开。就在这个时候,房玄龄却把目光落在了屈突通身后的庞大地图上,良久之后,房玄龄拽了拽快要走出大帐的杜如晦。
杜如晦恍然大悟。
屈突通、李秀宁、房玄龄与杜如晦一脸期盼的望着陈应。
陈应被四人看得有点不好意思,他摸了摸自己的鼻子道:“都看我做什么?难道我脸上有花吗?”
杜如晦咳嗽一声,道:“还请陈应将军坦言相告!”
“我需要时间当然,秦王殿下被俘虏,对于我们大唐而言异常被动,但是”陈应微微笑道:“这难道不是我们大唐统一北方最佳的机会吗?”
屈突通一脸惊讶的望着陈应道:“陈大将军的意思是?”
“其实我还有一个更大胆的计划!”陈应指着黄河水道,指着通济渠、然后就指了指永济渠道:“从这里洛阳到右北平,将是一片通途,如果秦王殿下被俘虏的消息传到窦建德耳朵里,他会怎么想?”
房玄龄恍然大悟。
李秀宁道:“你是说你要渡河北上?”
陈应摇摇头道:“这只是中策!”
李秀宁疑惑的“中策?你的意思是你想直捣河北!”
“然也!”陈应如今河北窦建德防守力量薄弱,如果一支兵马沿黄河而下,直接进攻相州,就完全斩断了窦建德大军的归途,如果我率领大军直达河北腹地,窦建德的大军必然毫无士气,失去战斗意志,少则一个月,多则三个月,河北三十九州之地,将为大唐的领土,北方唯一的霸主,就是大唐皇帝陛下。”
房玄龄道:“可是陈大将军,现在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军如何渡河?就算陈大将军可以让将士伐木,打造浮桥,成功渡过黄河,兵临河北,然而,大军辎重将如何运输”
杜如晦也道:“若是陈大将军想采取以战养战,恐怕也行不通,河北久经战乱,民间也没有什么积蓄,况且窦建德以仁厚之名,名扬河北,若是陈大将军以战养战,肯定会痛失河北人心。”
“这都不是问题!”陈应笑着望着李秀宁道:“陈留有一个漕运豪族孙敬初,他麾下有一千多艘漕运船,一次性可以运输三万余石粮草,或同等数量的士兵!孙敬初麾下的漕船可以供大唐调用,我已经遇阻代庖,赏他一个骁骑尉。”
事实上陈应并没有给孙敬初任何承诺,不过陈应也知道要想马儿跑,必须给马儿吃草。猛虎义从跟随侯莫陈氏已经苦了几十年,能给他们带来福利的时候,陈应绝对不会吝啬,也只有这样,猛虎义从才会更好的给陈应卖命。
李秀宁点点头道:“若非孙敬初的漕船,恐怕现在陈大将军还无法攻破偃师城,如果不能攻破偃师城,咱们这一仗恐怕已经全面战败,别说一个区区从五品的骁骑尉,本宫可以做主,赏他一个轻车都尉。”
轻车都尉是大唐十二策转军爵之第七转。在唐朝军军功是有着严格的计算方式,以少击多为“上阵”,兵数包括战士人数和装备相当为“中阵”,以多击少为“下阵”。按战争的结果分:杀死或俘虏敌人的百分之四十,为“上获”;杀死或俘虏敌人的百分之二十,为“中获”;杀死或俘虏敌人的百分之十,为“下获”。按照战前的条件和战争的结果,综合起来,拟定“转“数。上阵、上获为五转;上阵、中获为四转;上阵下获为三转,以下递减类推。
七转军功,相当于陈应在灵州之战两战之和。
“陈大将军”屈突通迟疑着,望着陈应道:“你认为,如果要进兵河北的话,需要多少兵马才有必胜之算?”
“世上没有必胜之算”陈应道:“不过要想制胜,最好得有两万骑兵加三万步卒,”。
屈突通脸色一沉:“五万步骑?我们哪里来那么多的兵马,你又不是不知道我们的情况!”
屈突通按肠刮肚,此时能调动多少兵马,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在那一瞬间他就将再保持对王世恽绝对压力的情况下,都迅地在脑中过了一遍,终于道:“好吧,既然陈大将军决定戮力北进,那我们就调出二十六个折冲府的兵力来,东征河北!”
“不用”陈应摇摇头道:“郑军俘虏青壮再给我两万人,战马给我两万匹,其他的我来想办法。”
第二四三章 初闻虬髯客张仲坚
“陈大将军,五万步骑想要拿下河北,恐怕还不容易吧?”屈突通灰白的胡须飞扬起来,眉眼一挑,说道:“你们年轻人有鲸吞万里的雄心,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然而河北乃窦建德起家之处,底层百姓感激窦建德善待他们,在河北,我们大唐可没有人心可用!我手头没有太多有兵刃器械,粮食也所剩不多”
陈应道:“器械不足、粮草不够,这些我来想想办法!”
李秀宁疑惑的道:“你有什么办法?”
陈应道:“公主殿下难道忘记了,我母亲大人出身弘农杨氏,前隋司空、安德王之妹!”
李秀宁这才想起陈应的母亲乃杨雄之妹。新安磁涧距离弘农杨氏不远,以弘农杨氏的实力,如果真愿意帮助陈应,数万石甚至十数万石粮食还是可以轻易拿得出来的。
屈突通也在感叹:“后生可畏!”
陈应谋划河北,连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显然不是一时奇思妙想,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想出来的办法。原本,屈突通还以为侯莫陈氏早已沿落了,然而看到陈应,以及那个不惜以身犯险,亲自生擒王世充的侯莫陈旭,屈突通这时已经明白,侯莫陈氏复起之日,指日可待。
当然,最重要的是,陈应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盛名之下无虚士。
陈应便迅速行动了起来,首先他亲自给杨恭仁和杨蓉分别写了一封信,向其陈述目前的困难,想要弘农杨氏支援。这封信让周青亲自去送,也表示陈应对此非常重视。
当然,最重要的是,军队的调整。东宫左右司御率、左右卫率四率十八个折冲府,全部用俘虏的青壮补全编制,同时,将原钩镰枪骑兵独立出来,成立大唐骁骑军,骁骑军下辖六个折冲府共计二十四个团。以罗士信为骁骑将军,张士贵为副。
陈应又将陌刀军独立了出来,陌刀军下辖三府十五团。以张怀威为陌刀将军、张安世、高飞扬、秦用分别为折冲都尉。
另外就是把刘统与寻相所部的六七千流民和矿工,进行整编,背嵬军下辖两个折冲府,三千兵马。
这样以来,陈应麾下拥有二十七个折冲府,五万四千人马。诚然,此时陈应利用俘虏,自行扩充军队,就不成问题了。首先这里有屈突通大将军作背书,同时也有李秀宁全程观摩,况且此时李渊恨不得兵越多越好,如果陈应真能拉起十万大军,非常无过,反而有功。
虽然兵员可以从俘虏或投降的郑军将士中挑选出来,然而,兵刃甲械却没有办法解决。六个折冲府二十四个团的骁骑军骑兵,也就是钩镰枪骑兵,战马足够,可是钩镰枪却差了两三千支,而且钩镰枪也不是不会用坏的,每打一战,哪怕了高锰钢陌刀或横刀,同样也会出现折损,通常情况下,陌刀需要预备十之一作为备用,而横刀也差不多是这个比例,至于钩镰枪,由于采取拓木为杆,折断的机率更大,需要预备三成的备用品。
可是这些甲胄还好说,可是陌刀和钩镰枪根本就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陈应思来想去,决定还是从长安万年县清林里的工坊里运输一批出来。经过这四个多月的生产储备,无论陌刀还是高锰钢横刀,都应该有了一部分的数量。
不过,清林里距离新安也有五百余里,哪怕全部使用马车运输,至少要三天才能打一个去回。不过马车运输效率太低。
陈应依稀记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候,祖冲之发明圆周率的那位发了一种车轮船叫千里船。虽然日行千里有点夸张,但是日行五六百里应该是有可能的,这种船以人力踏踩踏板驱动车轮船前进,如果有员交替踏踩踏板,完全可以在一个昼夜从清林里返回来。然而,也多亏陈应之前派出人修通了沟渠,从洛阳可以孟津渡可以沿着水路直达清林里陈应并没有在孙敬初的漕船船队中看到车轮船,秉着试试看的态度,陈应还是让郭洛派人通知孙敬初。
当孙敬初来到磁涧唐军大营的时候,陈应正与李秀宁吃晚饭,孙敬初裣祍一礼道:“草民拜见平阳公主殿下,殿下万安!”
“免礼平身!”
李秀宁微微一笑道。
其实孙敬初也是走了一条独木桥,没有退路,左右都是能让人粉身碎骨的深渊。他想的是拿下朝廷颁布的漕运事务的官差,算作官运体系内。不过好在这一场陈应打赢了,否则他连哭都没有地方哭去。
陈应开门见山的道:“孙会首,我今天找你来,你想借调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