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血刃-第2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马调动还看不出来,可是五万余大军调动,哪怕只是一个月的量,也多达数万石。按照这个时代普通大车一辆才能运输十数石,至少需要数百上千大车,这样的运输量,根本就别想瞒住有心人的耳目。
  要问突厥人在长安有没有细作,这其实就是秃子头上明摆着的事情。不过,由于突厥与唐朝的国家关系紧张,长安城中的突厥人受到了严密的监视,然而,漏洞还是有的。因为唐朝的社会风气开放,特别是大唐占领凉州以后,丝绸之路暂时的开启,长安城里就有不少西域各族商人。
  这些人虽然不是突厥人,然而他们却为了利益,刺探唐朝的军事秘密。在东突厥汗国有一个独特的组织,号“隼目”,其实就是一支特务组织。为首的人名叫叶护可汗阿史那苏尼失,阿史那苏尼失是启民可汗的同母弟,也是阿史那咄苾的叔祖。
  阿史那苏尼失精通华夏语,如果不考虑其金色的须发和碧眼深目的样貌,光凭他那一口地道中关话,根本就无法想象这是一个突厥人。不过,在唐朝人眼中,突厥人与栗特人的区别只是头发而已,所以阿史那苏尼失就染黑了头发和胡须,以栗特商人火拔失苾为名,在长安经营马匹商铺。
  事实上这个情报点,早已被左监门的细作侦察到了。这个情报点的暴露,主要还是因为上一次陈应大败阿史那易勿真莫的时候,始毕可汗咄吉世并叶护可汗莫何前来质问李渊,当时莫何突然改口,并且快速离开长安,就是从阿史那苏尼失的骡马铺里传出的消息。不过,由于没有审问,连李渊也不知道,突厥人在长安城里还有一个叶护可汗,而不是普通的细作。
  当李渊与陈应实施瞒天过海之计的时候,就开始向阿史那苏尼失传递假消息。这个假消半真半假,大唐派东宫左右卫率与左右司御率秘密调往河东,以防备突厥进犯太原。调东宫左右卫率与左右司御率四率十八折冲府共三万余精锐人马秘密北上的消息,自然是真的。对外宣称以李世绩为元帅,统领大军北上也是真的。假的消息就是这支军队的实际统帅并不是李世绩,而是陈应。
  阿史那苏尼失是一个聪明人,他肯定不会因为收买的兵部郎中就轻信这个消息,他需要判断。当四卫率三万余大军离开长安的消息,经过他再三确认,可以肯定这是真的,从府库调拨的粮秣,也验证了这个消息。
  不过,对于陈应是不是这支大军的统帅,阿史那苏尼失非常上心。如果只是李世绩,突厥人并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如果真是陈应,那就另当别论了。此时,陈应已经成了突厥大部分人的心理阴影。
  突厥人敬奉萨满神,每次祈祷的时候,心中都会默默念叨着原陈应莫启刀兵。简单来说就是,每年一祈祷,莫要揍我莫要揍我
  说来有些可笑,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就是因为陈应把突厥打得太狠了,东突厥四大叶护可汗十二设汗,在陈应手底下吃过亏的人,足足将近半数,更何况还有三万余突厥人在陈应手底下当免费劳工,还有两万多颗首级,如今还堆在灵州城外的野猪岭。
  如果说,大唐不派陈应出战,什么李世绩、张世绩根本无所谓,来一个杀一个,来一双灭一对。突厥就是有如此霸气,可是就算陈应率领三万大军北上,突厥三十万大军,恐怕一半人都会吓尿了。
  造成这种局面让阿史那苏尼失也非常无奈,可如今东突厥也是骑虎难下,如果这一次立威不成,阿史那咄苾将会成为突厥所有可汗中,最大的一个笑话。
  如今阿史那苏尼失正坐在院子里手中拿着刀子正在一只烤全羊身上割肉,下面跪着一个面黄肌瘦的百姓模样的人正瑟瑟发抖。
  阿史那苏尼失吸吮着手指上的油脂一边问道:“吃了么?”
  那百姓哆哆嗦嗦没说话,一个凶恶的侍卫上前就是一脚,大吼道:“还不回话,找死么?”
  “吃没没吃”那百姓快要哭出来了,结结巴巴的道:“吃还是没吃!”
  阿史那苏尼失用匕首挑起一块烤羊肉,递到那百姓面前道:“想不想吃?”
  “想想吃!”那百姓艰难的咽了一口唾沫。
  阿史那苏尼失眼中闪烁着不屑,淡淡的道:“我问什么,你只要如实回答,回答一个问题,一块肉,如果全部回答了,这条羊腿,不这只羊都是你的!”
  那百姓道:“贵人请问,小底一定知无不言!”
  阿史那苏尼失道:“你叫什么名字?”
  那百姓道恭恭敬敬的道:“小底黄三!”
  阿史那苏尼失用匕首割下一小块肉,扔在黄三的面前,黄三也不管这块羊肉染了泥土,他伸手从地上扣起羊肉,甚至来不及弄净上面的泥土,一口就塞进嘴里。
  阿史那苏尼失又问道:“你是做什么的?”
  黄三伸长脖子,望着烤全羊,露出渴望的眼神:“小的曲江坊是收夜香的!”
  阿史那苏尼失如约又给黄三一块羊肉,接着问道:“昨天吃了什么?”
  黄三又吃到一块羊内,不假思索的道:“面面饼”
  阿史那苏尼失道:“吃了多少?”
  黄三艰难的道:“一一个!还还有一碗汤”
  阿史那苏尼失疑惑的问道:“肉汤?”
  黄三道:“是菜菜汤干野菜”
  阿史那苏尼失自语道:“一顿只吃一个面饼?你的饭量够小的?怪不得这么瘦?”
  黄三道:“不是不是一顿是一天一天就一顿”
  阿史那苏尼失道:“一天就吃一顿,一顿只有一个饼子?”
  别看阿史那苏尼失这样毫不章法,就像拉家常一样问着黄三,慢慢黄三也卸下了警惕。一边吃着羊肉,黄三一边点头哈腰道:“是是”
  阿史那苏尼失又问道:“你见过陈大将军吗?”
  黄三摇摇头道:“见过。”
  阿史那苏尼失来了兴趣道:“你一个收夜的,怎么可能看到陈大将军?”
  黄三摇摇头道:“这你就不知道了吗,陈大将军喜欢早上起来围着花圃跑步,小的早上起来收夜香的时候,经常见过陈大将军,有一次俺拉着大车,爬坡差点滑了,还是陈大将军帮俺推的车!”
  阿史那苏尼失皱起眉头道:“说瞎话你也不打听打听,陈大将军那是什么人,岂会帮你推车,你肯定会没有见过陈大将军。”
  黄三撞起了天屈,赌咒发誓前几天刚刚见过陈大将军。就在昨天还在看到陈大将军在花园了跑步。
  阿史那苏尼失点了点头,摆了摆手:“带下去吧,给他吃顿肉!”
  左右卫士将黄三带了下去。
  阿史那苏尼失跌坐在地上,良久无言。他突然一下子将手中的刀插在了羊肉上,目光盯着对面那名账房先生模样的人问道:“你怎么看?”
  账房先生模样的人躬身道:“叶护可汗,看来陈应小儿一定还在长安,那所谓陈应率领唐军精锐北上太原的消息一定是假的!”
  阿史那苏尼失坚定的摇摇头道:“不对,陈应已经不在长安了。”
  账房先生不解的问道:“叶护可汗,这怎么可能?不是黄三说陈应还在锻炼身体吗?”
  阿史那苏尼失淡淡摇了摇头,轻轻将刀子放在了案子上,淡淡的道:“华夏有句名言叫做,虚虚实实,实实虚虚,陈应看着还在长安,恐怕在长安的已经不是陈应了,如果所料不错的话,陈应此时已应随唐军一路北上,弄不好快到介休了。”
  说到这里,阿史那苏尼失冷冷的吼道:“来人,快给可汗送密信,告诉他,陈应北上了!”
  阿史那苏尼失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根本就不知道,陈应押根就没有前往太原,而且突厥人最不看好的李世绩,事实上也是一个狠角色,并不比陈应好对付。
  当突厥人见识到李世绩的厉害后,这才发现如果把陈应形容为猛虎,那么李世绩就是一条毒蛇,一旦被他咬上,那才是吃不了兜着走。
  不过这只是后许,暂时不提。
  正所谓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阿史那苏尼失自作聪明,向颉利可汗送了一个错误的情报,这让突厥在李唐的外交斗争中一败涂地。
  陈应乘船一路逆流北上,以日行两百里的速度,快速向着灵州进发。


第五十二章 搂草打兔子
  从黄河水运逆流而上,这是陈应一拍脑袋决定的事情,然而事实上走了刚刚走了两天,刚刚抵达屈县,陈应就遇到了麻烦。
  屈县也就是后世的吉县,吉县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景点,估计大多数国人都曾听说过,黄河壶口瀑布。
  县船行至孟门,再往北五里就是壶口瀑布,虽然距离五里,可是巨大瀑布声让陈应一拍脑袋,陈应居然望了这一茬。
  事实上,黄河可以通行水运的地方仅仅局限于中下游地区,别说漕运船,就算是后世的汽艇,恐怕也没有办法逆流而上黄河壶口瀑布。
  如今,陈应只能望着壶口瀑布兴叹,暗道:“失策!”
  然而,行至此时,却丝毫不见孙敬初的慌张。
  陈应所不知道的是,黄河水运最大的水运障碍是壶口瀑布,通过壶口瀑布的方法是“旱地行船”。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可能是水上运输通过壶口瀑布的最佳选择。不过劳动人民智慧是不可忽视的,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从孟门渡向东一条宽约五六十步的壕沟,这条壕沟莫约三十余里,直接绕开了壶口瀑布,这样以来,虽然转道有些繁琐,不过却让陈应的担忧一扫而空。
  由于这要壕沟宽度太窄了,就连陈应的坐船“万安号”也没有办法通行,无奈之下,陈应只要移居一艘小百石船上,晃晃悠悠,总算过了壶口瀑布,陈应此时也没有心情欣赏壶口瀑布,他此时恨不得可以插上翅膀,飞到灵州,你看看那个可人的小人儿。
  不过,当陈应一行刚刚抵达莆县境内,又遇到了麻烦。莆县县令李瑞挺来到陈应面前嚎嚎大哭,求陈应助其剿匪。
  陈应被弄得满头雾水,望着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李瑞挺道:“李县令先不忙哭,到底怎么回事,你细细道来!”
  李瑞挺哽咽道:“请陈大将军帮助下官剿匪,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原来,秋收刚刚过。莆县刚刚收上来的税收,刚刚运进官库还没有捂热乎,就被四里八乡,数千名土匪将这数万石秋粮一抢而空,如今丢了税赋,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李瑞挺要么带人把粮食找回来,要么自己填补这个窟窿,否则他就可以抹脖子上吊了。
  正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这个莆县在吕梁山南端西麓,地势东高西低,东、南、北三面环山。东北部有泰山梁、牛槽山、菊花山、木岭山,东部有桃卜山、石门山、太山、白头山;北部有五鹿山、五龙洞;南部有石头山、豹子梁、五股山。东西川绕,七垣展布,八河纵横,沟壑交错。五鹿山枕其北,石头山列其南,姑射山环其东,昕水河贯其中,是临汾通往西山几县的门户。南北凭百里之隘,东西辟一线之天。故有“诚河东之咽喉,亦西秦之门户”之称。
  这里简直就是土匪的天堂,随便一个山沟一钻,找都没有地方找。关键是围绕着河东这块地方,在这短短三年时间内,先后爆发了李渊南下征讨隋朝之战,然后又是刘武周之乱,南接着是陈应平定刘武周之乱,再后来又是李建成与窦建德在河东打得头破血流,这么多场仗打下来,自然是死伤枕籍,但是更多的则是逃兵,这些见过血杀过人的逃兵,自然无法做回良民,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化身为土匪。
  更何况吕梁山区有着浓厚的土匪化传统,很多都是百年积匪,数代人的经营,根深蒂固,这里的老百姓半匪半农,地主、豪强更是跟土匪串通一气。在前隋朝的时候,以及武德元年的时候,都曾下大力气去围剿,结果每一次都闹得灰头土脸,不了了之。
  因为在那些穷山恶水中剿匪,他们是离不开地主豪绅的支持的,而地主豪绅又跟土匪串通一气,那还剿个屁啊!
  不过现在,那些土匪遇上了对手。因为陈应向李渊要了五万人马,光靠打败西突厥不难,吞下西域也不难,可是这点人马要想在西域站稳脚跟,可没有那么容易。西域整体民风彪悍,这里绝对是良人的禁区,恶霸的天堂。一旦大唐向西域移民,估计迁徙三五十万也会在短短几年或十数年的时间被杀得一干二净。
  可是土匪就不一样了。他们敢杀人,有血性,给他一把刀,他们就敢上去玩命。这简直就是瞌睡了就有人送枕头。
  现在这些土匪,就是陈应眼中的香饽饽。
  不过,陈应并没有当既表态,而是沉吟道:“本大将军军务繁忙,无暇他顾,剿匪这事”
  李瑞挺一听这话,如同跌入冰窖。他丢了三万余石的税粮,这点粮食虽然不多,可是却要了他的老命,这个李瑞挺可不是出身世族门阀,可以依靠家族帮助,拿出三万石粮食填补这个窟窿,无论是治下匪患严重,还是丢了税粮,都可以轻轻松松摘下他的乌纱帽。
  年过半百才混到七品正县的位置上,临了又出了这档子事。这简直就是要了他的老命,回想着前半生的坎坷历程,当牛作马,任劳任怨好不容易熬到了这个位置上,一朝罢官去爵,就回到解放前了。李瑞挺越想越是委屈,越想郁闷,他的眼睛又不争气的流出来了。
  “哎呦李县令,你这是怎么了,怎么还哭上了?”陈应哭笑不得的道:“本大将军没说不能帮助贵县剿匪,关键是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若是你按我说的办,那么本大将军就帮助你剿匪。”
  李瑞挺闻言大喜,按照陈应所说的话,赶紧上长安急报。
  在李瑞挺的急报中,莆县土匪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居然袭击陈大将军的辎重船队,陈大将军不得已,只好反击。
  事实上,陈应剿匪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要人。
  要一批有血性,敢打敢拼的人,替他守住西域。五万人马看上去不少,如果撒在西域三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估计跟撒花椒面差不多。绝对百里没有人烟。
  同时,陈应又可以锻炼军队,陈应手中还掌握着一支见不得光的部队,既背嵬军。
  这支军队的钱粮支出,走的都是陈应的私帐。在帐面上并不存在这支军队,即使是军中各级将领,也全部委任为副职。比如刘统,如今他的勋官就是从四品轻车都尉,武散官则是宣威将军,实际上就是背嵬军统军。而寻相则是勋官上骑都尉,武散官则是明威将军,官职则是背嵬军副统军。
  现在背嵬军的用处并不是太大,陈应可没有忘记吐蕃。将来他需要与吐蕃好好掰掰手腕子,特别是吐蕃战神之称的禄东赞、论钦陵,陈应不把他们打出屎,就对不起自己穿越这一回。要与吐蕃交手,一般大唐军队根本就用上,不能适应高原反应与山地作战的部队,去多少都是送菜。
  历史上薛仁贵败就败在大唐军队不能适应高原反应老程去过新疆,高原反应半个月没有下床,在不适应高原反应的军队,十成战斗力,连半成都发挥不出来,不打败仗才是怪事。只要弥补上高原山地作战这一块的短板,大唐才算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事实上大唐一朝,吃亏最多的不是突厥人,不是吐谷浑人,也不是高句丽人,而是吐蕃。当然高句丽山区,也给大唐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一支能适应高原山区作战的军队,绝对可以轻松拳打吐蕃,脚踢高句丽。
  为此,陈应对背嵬军寄予了厚望。不过,如今背嵬军还与陈应目标差距太大。陈应始终相信,好兵都不是练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背嵬军可以先用这些土匪练练手。
  由于洺州运来的河北籍的夏国降军,最多七八天功夫就可以抵达莆县了,陈应现在是时间紧,任务重。
  为此,陈应下达命令给背嵬军:“三个月之内结束吕梁山区匪患!”
  刘统和寻相都是有志向的人,他们还都想着封妻荫子,建功立业呢,怎么可能被一群土匪束缚住手脚?
  虽然剿匪也算军功,可是这个军功比打突厥差得远了。为了早日脱身,背嵬军下手也比较狠。
  首先,背嵬军先派出信骑,将传单送到每一个有土匪活动的山头。同时还动员一些跟土匪有来往的开明士绅上山去向土匪们宣传当下的政策,要求土匪在接到传单三天之内,向背嵬军放下武器投降。然后视情节轻重判决,情节较轻的回家种田,情节较严重的进劳改营,民愤极大的那就对不起了,流配三千里,终身不得回乡。
  由于政策得当,再加上陈应横扫中原歼灭近十万郑军和十数万夏军的赫赫战功,大批土匪选择了向背嵬军弃械投降。登记身份户籍之后,准备回家种田,可是,他们这些土匪绝没有想到,陈应压根就没有打算履行约定,这些土匪有一个算一个,全家老小,全部打包,登上北上的漕运船。
  为此,陈应一箭未发,莆县地区的土匪一下子少了一半,很多山寨走得一个都不剩了。但并非所有土匪都这么配合,很多土匪自知罪孽深重,拒绝投降,还四处袭击,试图顽抗到底。
  这下陈应怒了,娘的给你点阳光就想开染坊,门都没有。
  骁骑军、陌刀军、射生军全部出动,在每一条山路上都建立封锁线,将土匪下山的通道通通堵死。同时动员山村里的老百姓外迁。
  这穷乡僻壤的,真不是什么生存的好地方,还是走出大山到外面去吧,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陈应提出一丁可以获得一百亩良田,一家满五口人,可以获得耕牛一头,羊五只。在山区里穷了一辈子的老百姓,对官府的信任还是蛮大的,有机会迁往山外的花花世界,自然是求之不得,于是莆县地区很多村寨都空了,连个人影都找不着了。
  不光是莆县,就连屈县、临汾附近的村寨全部被陈应打包一扫而空。
  反正在陈应眼中,这就是搂草打兔子,他最不缺的就是人口。
  你们不是亦匪亦民吗?现在老子就收缴枪械将人口迁到外地去,看你们怎么折腾!


第五十三章 弱国无外交
  众土匪一看这个情况不对,他们可以躲过隋唐官军数次围剿,依靠的并不是他们有多能打,而是依靠他们的群众基础。
  对,群众基础。事实上吕梁山区的土匪已经形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的关系有人打探情报,有人负责通风报讯,也有人负责动手设伏抢劫,也有人负责销赃。陈应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吕梁山区偏远山村的村民,不加甄别,不进行审问,全部迁徙走。
  这样以来,吕梁山区的土匪们未战先废掉了一半,他们失去了敏锐的嗅觉,也失去了天然的掩护。
  更加无耻的是,背嵬军根本就不光明正大的与土匪们交战,不是假装一只大肥羊,带着大量财物,吸引土匪打劫,当土匪兴高采烈的包围这只肥羊的时候,背嵬军开始露出獠牙,一阵乱箭箭得土匪溃不成军,然后冲上去,如同猛虎如羊群,把土匪砍得七零八落。
  要么就是趁夜黑风高,摸进土匪的营寨,打闷棍,下蒙汗药,或者设陷井,然后就是冲进去一顿胖揍,捆起来装上船,拉到西域去种地。各种计谋,各种手段层出不穷,这一套连续的组合拳下来,可把吕梁山区的的土匪们打懵了。
  众土匪欲目无泪,这到底谁是土匪?
  连续上了数次当,发现每一次劫掠就是背嵬军假扮的,占不到便宜不说,反而损失惨重。由于背嵬军都是一副铁脚板,移动速度极快,明天还在还在大宁清风岭晒太阳,夜里就跑到一百多里之外的隰县黑风寨,把黑风寨给连根拔起。
  背嵬军的速度并不快,今天拔出三两座寨,明天摸掉另外三五座,虽然吕梁山中的土匪山寨没有一千也有八百,按照这个速度,背嵬军年底三个月内铁定完不成陈应交代的任务。
  不过,土匪们慌了,他们知道事态严重,再让背嵬军这样搞下去,他们都完了。他们联合起来,向驻守在大宁清风岭的背嵬军发动一次次进攻,清风岭本来就是大宁县最大的土匪窝,由跟着历山飞混的匪徒首子刘阿七统领,整座山寨宽约四百余步,长约五百余步,但是却是用条石垒砌,糯米汁灌缝而筑成,别说装备粗劣的土匪,就算是装备精良的官军前来攻城,这样的堡垒也要崩掉几颗大牙。
  进攻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他们很成功地将吕梁山区的土匪又给减少了一半。就他们那些破弓箭,连背嵬军的甲胄都射不穿,就更别提坚固的堡垒了。更可恶的是,战况一旦胶着,清风岭那个斜面的山坡上,背嵬军马上就会放下数十上百颗石球,这些石球都重约百斤,那是沾着就死,碰着就伤,只要石球从山坡上滚落下来,土匪阵中就会掀起一阵腥风血雨,把土匪砸得人仰马翻别说这帮乌合之众,哪怕是突厥精锐,面对背嵬军这种防御攻势,也只能望而兴叹,有多远滚多远。
  吃过几次亏之后,土匪们也学乖了,绝对不主动进攻背嵬军了。只可惜粮食没长腿,不会主动跑上山来找他们,所以为了吃上饭,他们必须主动去进攻背嵬军,否则就得饿死。他们死活都攻不下来,而背嵬依旧神出鬼没,今天灭两三个山寨,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