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血刃-第3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魏征的想法倒与李建成不谋而合,直接下旨,简直粗暴。
  虽然用军队是可以把粮商们手中的粮食抢过来,解决粮食危机。但是,这些粮商们受到了巨大的损失,他们是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特别是东突厥局势越来越扑朔迷离。
  魏征和李建成虽然想不到国家信誉破产后的危机,但是陈应可以看到。
  正是因为他可以看到,所以才极力阻止李建成采取这么简单的办法。朝廷遇到灾荒,第一反应就是拿刀子抢劫那些粮商,可是以后财政危机,是不是要拿刀子,抢劫百姓和富户?一旦真这么做,朝廷的信誉马上就会破产,一旦不受国民信任的政府,政令会有人听从吗?
  各地的官府还怎么施行施政方针,岂不会陷入无政府主义?
  陈应淡淡的笑道:“这次关中粮食危机,其实也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大唐的社稷安危,绝对不是一句轻飘飘的河山之固在德不在险就可以解释得清楚的。”
  王珪急道:“陈大将军,何不从河东、巴蜀调粮食入京?”
  “巴蜀有粮,河东有粮、包括洛阳都有粮食,但是这些粮食对于关中来说,只是远水,哪解得了近渴?”陈应郑重的说道:“这可不是运些许货物,而是运二三百万人的口粮!粮食巴蜀运到长安,最快也是需要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路上消耗的粮食,需得准备多三四倍的物资,我们如今国库是空得可以饿死耗子,哪里能够经得起中途的浪费且从这里运过去,成本也差不多要翻倍,如果我们按成本入市,照样解决不了关中的粮价问题,对外我们撑着一个虚壳装得很强盛,但关上门咱们自己说实话,其实内部问题多如牛毛,粮价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有那么容易解决,我何必在这里犯愁!”
  他这么长篇大论一番话说下来,却将众臣都给镇住了,不服气陈应打仗的人很多,可是要说满朝诸公,敢不服气陈应协助处理政务,打理经济民生,一个则没有。
  李建成看着天色将晚,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就摆摆手道:“退朝!”
  陈应赶紧退下。
  然而,李建成却道:“陈卿、魏卿留下!”
  李建成知道陈应并不容易,而且人多口杂,这些粮商背后都站着一个或数个世族门阀,正所谓君不密则失其臣,臣不密则失其身。
  当众臣散去,房玄龄却留了下来。
  房玄龄非常好奇,陈应是如何破解这个棘手的问题。
  李建成与陈应、魏征房玄龄移驾御书房,宫娥和宦官送上茶水与糕点,李建成指着糕点点道:“诸位也饿了,先垫垫!”
  说到这里,李建成的声音柔和了不少,望着陈应,用一种商量的语气道:“粮食危机自然是艰难的,不过,以陈卿的聪明才智,想必是会有办法的吧?”
  陈应听着李建成以这种语气说话,这时便没办法也得想办法了,叹道:“做饭炒菜,总得先有米,我们现在不是菜式上出了问题,而是没米下锅。当前的难处,就在必须先找到钱粮。手里有了钱粮,事情才好办。”
  李建成望着陈应道:“大唐通利钱庄,能不能借一点?”
  “一点半点,倒也不难。”陈应苦笑道:“可是一些半点也解决不了问题啊!”
  李建成低着头,沉吟道:“陈卿说的对,这事果然是难。不过难归难,大家群策群力,总得相处办法来才是。那么多难关,咱们一起都闯过来了,难道在得胜之后反而卡在了这里不成?”
  陈应点点头道:“陛下英明,其实要破解关中粮食危机,其实真不算难!将关中十二卫大军移防,只是其中一策,可以缓解百万石粮食缺口。其次,就是组织无产百姓迁徙,臣在西域出镇大都护的时候,西域之地开垦粮田超过一千五百万亩,若是可以迁徙出五十万户,至少可以解决二百万石粮食缺口!”
  魏征摇摇头道:“可是关中乃朝廷之本,若关中弱,岂不会是天下动荡?”
  陈应突然望着李建成道:“陛下,现在没有外人,臣想问一句,您恨不恨这些粮商?”
  “岂会不恨!”听到这话,李建成毫不犹豫的道:“朕想抽他们的筋,扒他们的皮,喝他们的血!”
  陈应笑道:“陛下,想不想让他们血本无归?”
  李建成道:“怎么会不想?”
  陈应望着魏征道:“斗米五十钱的价格发粮,粮商是不是有多少吃多少?”
  魏征点点头道:“这些粮商财大气粗,他们雇佣流民、破落户以及家中荫户、仆役以及隐户,出面购买官仓发放的平价粮,官仓每放出去一万石米粮,十之七八会被这些粮商吃进去,仅一二成可以发到百姓手中!”
  听到这里,陈应一脸狞笑道:“官仓里还有多少石粮食?”
  魏征伸出两只手。
  陈应问道:“一百万石!”
  魏征摇摇头道:“只有五十五万石了!”
  五十五万石粮食虽然听上去不少,可是以每人三升粮食计划,长安城百万百姓仅仅勉强可以消耗不到二十天,如果供应减半,勉强可以消耗四十天。对于一国之都而言,这个粮食储备,已经非常危险了。
  “既然他们无法无天,那也休怪我不择手段了!”陈应道:“大唐皇家商业联盟各宗室藩王、国公应该也有不少存粮吧?”
  李建成点点头道:“没有用,他们不会拿出来替朕救急的!”
  陈应笑道:“这是一次发财的机会,他们要是不愿意,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了,陛下何不召开皇家商业联盟大会,让诸位藩王自行选择?”
  李建成点点头道:“玄龄,你去安排,朕要在太极殿临湖殿设宴!”
  当夜大唐皇家商业联盟第一次股东大会在临湖殿召开,会议是闭门会议,具体详细情况不得而知。
  翌日开始,关中官仓开始持续放粮,不过平价提高每斗五钱。
  达到五十!
  这次放粮官仓共发放三万石粮食,不过不到午时,马上就被抢够一空。
  次日,关中各地官仓依旧平价放粮,同样价格再提五一斗,达到每斗六十钱,虽然价格涨了不少,可是百姓们购买粮食的热情,丝毫未减,反而愈演愈烈。不少百姓居然连夜排队,等候买粮。
  陈应神情疲惫的返回陈家堡,李秀宁正在逗着女儿李若曦。
  看着陈应回去,李秀宁望着陈应,正准备起身。
  陈应伸开双臂,抱起李若曦笑道:“乖女儿,我的小公主,让阿爹抱抱!”
  李若曦此时丝毫不给陈应这个当爹的面子,小嘴一抿,哇哇大哭。
  陈应抱着李若曦用嘴边的须子,亲昵的蹭着李若曦的小脸,李若曦被陈应的胡须弄着非常痒痒,不自觉的格格的笑了起来。
  一家人非常和睦,静恬、甜美。
  然而,门外的阿史那思摩却若有所思起来。
  他推了推一边的郭洛道:“郭洛,你听到了吗?”
  郭洛不解的问道:“听到什么?”
  阿史那思摩压低声音,悄悄的道:“刚刚,主上叫小娘子为小公主!”
  听到这话,郭洛的脸色大变:“闭嘴!”
  在这个时代,也只有皇帝的闺女才能称为公主,或者是皇帝的姐妹。可是陈应两世为人,在后世通常,人们会把自己的儿子叫做少爷,女儿称为小公主。
  阿史那思摩莫名奇妙的望着郭洛,指着郭洛道:“怎么滴,你被痰气堵住心窍了”
  还没有说话,郭洛冲周边的亲卫道:“你们什么都没有听到,明白吗?”
  众亲卫神色严肃,一本正经的道:“卑下明白!”
  郭洛望着阿史那思摩道:“你跟我来!”
  长安城安仁坊一处不起眼的赌坊内,关中有名的粮商全部在内。
  一名全身包裹在斗篷里的老者,坐在上首位的位置上,冷眼望着下面这些满面油光、肥头大耳的粮商们。
  一名劲装侍从向黑衣老者禀告道:“启禀会首,已经打探清楚了,陈应召开长安宗室诸王,不知道他用了什么办法,说动了长安诸王,现在淮安王李神通以及赵郡王李孝恭全部打开府库,运出粮食,把粮食全部运入官仓!”
  黑衣老者用沙哑的嗓音道:“长安诸王家中确实是有些存粮,他们或许三五万石,或许数千石,了不起可以囤积百万石粮食。可是,要破解关中粮食危机,区区百万石粮食,够吗?”
  众粮商闻言哈哈大笑。
  他们早已算过了这一笔账。官仓加上诸王存粮,不过一百五十五万石,减去这两天耗掉的粮食,他们最多还有一百四十七万石,听上去粮食不少,可是这些粮食也堪堪消耗到两三个月之后,那个时候,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
  黑衣老者道:“他们有多少粮食,咱们就吃多少粮食!”
  一名粮商哭着脸道:“吃下的粮食太多,诸家现在手中都没有钱了!”
  “没有钱,那就向陈应借,他的通利钱庄不是仅需要两成利息就可以借贷吗?我们用田地、房产、店铺以及一切可以质押的东西,向通利钱庄借钱,再借百万贯,他们有多少粮食,我们全部吃下来!”
  众粮商士气大振奋。
  纷纷叫好。
  也有人提出质疑,认为风险太大。
  黑衣老者淡淡的笑道:“只要咱们抽空了关中的粮食,以后的粮食价格,岂不是我们说了算?”


第七章 妾身愿意为大将军做任何事
  嵊州会稽县东山,提起东山人们不由自主的想起一个成语东山再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名士谢安,在朝廷受小人嫉妒、排挤,他一气之下,使得皇帝一刻儿用他一刻儿贬他。谢安一气之下就辞官来到会稽东山隐居,邀人下棋,落个耳根清静,谢安设立东山书院,专心培养其子侄,其中谢玄、谢道韫等子侄全部在这里求学。
  后来,氐秦苻坚率领八十五万大军入侵东晋,朝廷上下这才想起谢安,决定重新启用他,就派员到东山,封他为征讨大都督。宰相肚里能撑船救国要紧,谢安没有推托,他回到朝廷调兵遣将,上下整顿,赏罚分明,官兵一心,要与符坚决一死战。
  当然,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淝水大战爆发,谢安居中调度,其侄谢玄亲临一线指挥,其弟谢石负责指挥水师,大败氐秦军队,获得中国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战绩。
  时过境迁,东山还是那是座东山,然而陈郡谢氏早已是昨日黄花,繁华不在。
  不可否认的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谢氏虽然不复当时堪比王司马共天下的谢氏,但是谢氏的底蕴,让陈郡谢氏依旧是江左豪门首屈一指的大家族。
  此时谢氏家主谢惠,乃陈朝中书侍中、仁威将军、司徒左长史谢哲之孙。隋朝广陵太守谢冰之子。谢惠乐善好施,救助乡里,非常有名望。
  相比关中的四季分明,冬寒夏热,嵊州的天气简直堪比天堂。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土地肥沃,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
  此时的谢氏东山别院,车如流水马如龙,大量装载着米粮的大车。来到门前,经过测量容器的测量后,根本就不会进入谢氏别院的粮仓,而是沿着官道朝着会稽码头航行而去。
  一身道袍的谢弘,一脸惶急的望着白发苍苍的谢惠道:“大哥,你可想清楚了,谢氏可就成了关中世族、山东世族的公敌,别说陈应,就算是陛下,也难以护及周全!”
  关中粮商做局,为了就是暴利。现在谢氏向关中输粮,就是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此仇不共戴天。
  谢惠摇摇头道:“二郎,你不要说了,老夫老得子,只有科儿既谢映登一个儿子!”
  “我视科儿也如同已出!”谢弘急急的道:“可是,大哥,要救科儿,咱们科儿,咱们可以想想其他办法,况且,科儿又没有直接参与废秦王谋逆之案!”
  “虽然他没有真正参与,但是他是废秦王的部将,这辈子仕途也完了!”谢惠用毋庸置疑的语气道:“若是能用区区三十万贯钱解决此事,难道亏吗?”
  听到这话,谢弘也无言以对。
  别看谢惠说得大义凌然,事实上这趟买卖也有巨大的利益,让他不得不心动。
  毕竟江南的粮食贱如土,虽然有辅公佑造反,但是从造反到平定不过三个月时间,虽然影响有,不过却有限。江南的粮食价格斗米三五钱,用其贱如土来形容也不过分。谢惠用斗米六钱的价格,三十万贯足足购买了五百万石米粮,但是五百万石粮食运到关中,陈应会用斗米十钱的价格全部买进。
  如果没有杨广修建的大运河,这些米粮想回到长安,几乎是不可能的,最快也需要三个月,可是现在从大运河运输,这就可以节省九成九的损耗,路途上的消耗,不及百分之一。也就是说,五百万石粮食进入关中,大约路途上可以消耗三五十万石。
  不过万贯左右,也就是说这五百万石粮食一进一出,谢惠非常没有损失,反赚了将近二十万贯。
  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们搭上陈应的线,也就意味着进入皇帝的视野。
  世族门阀的生存根本就是从政,然后庇护仆从从商。官为商道保护伞,商道赚钱经营官道,二者缺一不可。
  可是陈郡谢氏现在非常尴尬的是,江南不再是朝廷的政治中心,他们陈应谢氏虽然有良田十数万亩,可是每年的收益仅为一万多贯,一万多贯虽然不少,关键是谢氏族中子弟足足上千,这点收入根本无法维持。
  作为陈郡谢氏的掌门人,谢惠一直在靠祖宗的余荫,啃老本。他想作为粮商贩卖粮食,可是苦于没有粮食销售市场,冒然运粮进入关中这是要犯众怒的。陈郡谢氏自然不是没有粮源地和集散地,徐扬八郡七十二县,其实都是江左八大家族的势力范围。
  关键是这里已经不是南朝时期了,这里没有朝廷的五十万大军,更没有数以百万计的侨姓百姓。
  此时徐扬八郡七十二县成为了纯粮食生产地,这里的粮食虽然多,但是却不能运出去卖。
  反正,陈郡谢氏没落已经成为了事实。如果再不改变,三五十年以后,这些祖宗留下的产业不见得会保住,已经没有比这更坏的结果了。
  谢惠别看人老,他的心却不老,决定冒险一搏。
  早在两个月前,关中粮商暗中做局的时候,陈应已经发现了端倪。对于陈应这样的人来说,市场规律早已深入骨髓。只有违背市场规律的事情,陈应肯定不会忽视。
  陈应就秘密派出调查,这才发现关中粮食市场有人在做局,虽然他没有查出来幕后谁是主使人,不过在突厥异动之后。陈应惊骇的发现,这个幕后主使人所图绝对不是粮食的暴利这么简单。
  高句丽在辽东频繁调动兵马,东突厥沿着河西至河北千达两千余里的边境上,肆无忌惮的渗透,这让陈应嗅到到关中空气中弥漫着阴谋的味道。
  但是,牵扯到幕后的大人物,陈应也不能光凭臆想就向李建成禀告,不过在这个时候,陈应决定让他们投机不成赊把米。
  当初为了鼓励贫困百姓垦荒置田,大唐通利钱庄就通过贫困扶助贷款,向民间放贷款,让百姓有钱购置农具、耕具以及耕牛和种子,这些农民获得收益之处,扣除了必要的口粮,把多余的粮食,全部用来还债,仅仅河南府分部,就收到了大约两百万石粮食的贷款偿还金。
  如果没有这场关中粮食危机,陈应还会为这些粮食头疼呢,大唐通利钱庄可不是一个河南分部,还有河北、河东以及巴蜀分部,除去西域分部之外,这些钱庄共收获大约五百余万石粮食。
  仅仅为了储备这些粮食,陈应又在各地建设了上千个窖库,每年光雇佣的工人就要花掉上万贯。
  这次粮食危机还没有爆发的时候,陈应事实上已经开始秘密运粮朝着关中进发,不过并没有直接进入关中而已,河南府的粮食大都集中到了桃林,陈应名下的废弃的矿区内,河东的粮食则集中在了龙门,距离关中仅差横渡黄河,巴蜀的粮食多达百万石,不过陈应不准备动用这些粮食了,准备直接酿成酒,后世的泸州老窖,一直是陈应的最爱,在这个时空,他准备在泸州建立属于自己的泸州老窖。
  陈应原本想趁着关中粮食危机,动员一部分百姓迁徙,只是非常可惜,魏征以关中为天下之本为由,拒绝了陈应的提议,李建成勉为其难的下令迁徙五万户出关中,只是五万户与关中百姓而言,其实左右不了大局。
  陈应不仅仅用大唐通利钱庄在河南收购粮食,同样也在河北收购粮食。这些粮食总数超过五百万石,加上谢惠在江南筹措的五百万石,共计一千万石粮食,其实,陈应曾做过计算,要破解关中的粮食危机,八百万石就足够了。
  当然,路途上会消耗一部分。
  陈应要做局,最大的难题就是这些粮食不是小数目,当从河北、河南、关中、巴蜀各地纷纷向关中运输的时候,很容易被关中的粮商们发现。所以,为了掩人耳目,瞒天过海,陈应让李建成下令十二卫大军调防,这些粮食全部由军队沿途护送。
  这样以来,虽然会有大规模船只或车辆的调运记录,却无法探清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为了保险其间,陈应又采取了鱼目混珠之计。
  浩浩荡荡数千辆四轮马车,沿着潼关的官道向关中进发。一名校尉骑在马上大场呼喊道:“关中父老,你们有救了,陛下从河南府调粮入关了!”
  听到这个消息,众百姓夹道欢迎,翘首以盼。
  正所谓有人欢喜,有人忧。
  粮商们得到这个消息,大惊失色。他们赶紧派出人假装运输的力夫,接近粮车,偷偷查看粮车,结果发现这些所谓的粮车,居然仅仅上面一层是粮食,下面全部都是砂石。
  粮商大佬们纷纷大笑。
  大笑陈应不愧为大唐的杰出将帅,把兵法运用到了极致。
  长安城以及各大官仓依旧平价出粮,但是粮食价格却以每天五钱的上价格上涨。
  一辆华贵的马车内,车窗坚闭着,突然一名元随扈从走到马车前躬身施礼道:“启禀会首,有发现!”
  马车里传出沙哑的声音:“说!”
  元随扈从躬身道:“买粮的人中,发现了淮安王的家仆,还有梁国公的门人。”
  马车上马上传出一声肆无忌惮的声音:“陈应小儿也只剩这点能奈了,左手进右手出,老夫倒要看看他有多少钱可以赔。”
  长安清林里陈家堡,这些天陈应异常忙碌,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当陈应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的时候,发现后院中居然没有人。
  陈应喝道:“来人!”
  不一会儿,一名侍从躬身而入:“驸马有何吩咐!”
  陈应问道:“公主她们呢?”
  仆从躬身回禀道:“回禀驸马,应国公夫人在长安号召各贵戚、名媛举办酒宴,公主前往应国公府赴宴,估计今天不会回来了!”
  陈应摆摆手。
  仆从退下。
  然而,仆从刚刚到了门口,又转了一圈回来。
  陈应抬头问道:“何事?”
  仆从小心翼翼的道:“回禀驸马长长孙氏求见!”
  陈应想了想道:“让她进来吧!”
  其实,陈应不用见长孙无垢也知道长孙无垢的目的是什么。她是想营救长孙无忌。
  只是,这个想法实在太天真了。
  虽然说玄武门事变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但是,长孙无忌在大理寺天牢中,在戴甲这个冷面阎王的审讯之下,供出了太多匪夷所思的罪状,包括窦建德被杀,河北世族集结反水,以及刘十善三个月席卷河北,以及杜伏威麾下的江淮军被逼反,都有长孙无忌与杜淹的影子。
  关键是杜淹与长孙无忌都是聪明人,都知道这个下场的严重性,在牢狱中,他们二人相互推诿,相互揭发,包括杨干之乱,全部暴露了出来。
  事实上,他们二人还没有受刑,基本把罪状抖了出来,不过却是长孙无忌供述杜淹是主谋,而杜淹则供述长孙无忌是主谋。
  现在这些罪证基本查实,别说陈应,就连李建成也无法赦免二人,二人心思太毒了,毒得满朝武,谁敢与他们二人同殿为臣?
  果然,不出陈应所料。
  长孙无垢进来小厅,一脸泪痕,朝着陈应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陈大将军,请您高抬贵手,救救家兄!”
  陈应叹了口气道:“长孙氏,请起!”
  长孙无垢给陈应耍起来无赖,她哽咽道:“大将军若不答应施以援手,妾身宁愿意跪死在这里!”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陈应苦笑道:“长孙无忌做了什么事情,你难道真不知道?”
  长孙无垢一愣,低头道:“妾身确实不知情!”
  陈应一脸感慨的道:“知道也好,不知道也罢,其实都不重要了,长孙无忌咎由自取,死在他手上的人没有十万也有八万,他若不死,那些无辜的冤魂,何以安宁?”
  其实,陈应也不想放过这个长孙无忌和杜淹,毕竟秦王李世民与李建成斗争这么久,死了太多的人,包括杨干、桥公山以及河北、江淮无数死难的官员和百姓。
  长孙无垢咬咬牙齿,眼中带着若有若无的纠结与挣扎:“陈大将军,只要您肯出手营救家兄,妾身愿意为大将军做任何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