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盛唐血刃-第3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陈应不会那么无耻。不过陈应想到了多加盐,反正他坐拥着灵州盐矿,有的是食盐,所以他把盐掺入粥内,这种咸得发苦的粥,不是饿极了,绝对没有人愿意吃。所以前来领粥的人,几乎都是真灾民,绝对没有几个冒充的灾民。
听完陈应的解释,李建成这才明白陈应用心良苦,而且加了巨量的盐,盐本身就比粮食贵,这些盐还是陈应自掏腰包贡献出来了。
李建成朝着陈应深深鞠躬道:“是朕错怪陈卿了!”
陈应连连摆手道:“这个法子马上就要失效了,因为我的存盐也快消耗干净了!”
正在这时,一辆马车缓缓行驶而来。
尚书左仆射封德彝怒气冲冲地将匣子放在李建成面前,怒道:“陛下,臣要参劾门下省给事中房玄龄,抗旨不尊,大逆不道,请陛下将房玄龄明正典刑。
李建成盯着匣子里的敕书,看着上面大红的红叉,狠狠地咬牙道:“来人,摆驾回宫!”
魏征赶紧道:“陛下息怒!”
魏征示意陈应。
别看魏征是李建成的心腹,可是关键时刻陈应的话,反而更让李建成能听得进去。
陈应上前道:“陛下息怒!”
其实,陈应比魏征更加紧张房玄龄。
毕竟,历史上,房玄龄可是一代贤相。拥有房玄龄辅佐,李建成更能开创一代盛唐。
李建成、魏征、王珪以及封德彝等人返回太极宫,此时房玄龄已经被两名站殿武士请到太极宫立政殿中等待着。
李建成怒气冲冲地盯着房玄龄道:“朕将国事托付给你,可是你为何,要拿着给事中的职权,刁难于朕?”
魏征一脸惶急,连连朝着房玄龄使着眼色。
可是,房玄龄根本就没有理会魏征的眼神,反而异常淡定的说道:“陛下,因为这两道诏令,都是错的。”
封德彝怒极反笑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朝中国策大政,难道还要你这个小小的给事中,来评判对错么?”
魏征望着陈应,使意陈应打着圆场。
陈应却没有紧张,毕竟房玄龄如果只有这点能耐,如何成为国之贤相?
陈应比魏征对房玄龄更有信心。
看着陈应无动于衷,魏征大急道:“真是天下怪事多,这大概是设三省六部以来,第一例给事中封驳诏令的事件。如此桀骜不驯之人,我也算是大开眼界了。”
看着陈应沉默不语,魏征又道:“封相公的中男之策,大将军以为如何?”
陈应淡淡的笑道:“书生之见!”
还好,陈应声音极低,否则封德彝恐怕就会调转炮口,对准陈应了。
封德彝望着房玄龄冷冷的喝道:“十二卫大军,人员缺额,最为严重,仅有一半;余下各军,兵员最多的也有两成缺额,原本关中十二军,应有十五万人马,现在却只有不到十一万。
李建成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封德彝又道:“此番突厥异动,各部落纠集了二十万余万骑兵,南下意图明显,我大唐若想,战而胜之,维持十二军满员,乃是最起码的要求。”
房玄龄不屑一顾的撇着嘴角。
封德彝声音尖锐的吼道:“除了征召中男,难道还有更好的办法?房玄龄,你不肯奉诏,形同资敌,莫非,你要替突厥张目?”
官斗嘴,都是这个套路。先一顶大帽子扣上去,只是房玄龄不理会封德彝,只管看着李建成道:“陛下可知,关中如今账面上,有多少户口,实际上,又有多少户口?而这些户口当中,符合标准的中男,又占到多大比例?”
李建成摇摇头道:“朕不知道。”
房玄龄转而望着封德彝道:“封相国,你可知道?”
封德彝想了想道:“老夫不知。”
房玄龄道:“那么,谁又知道,关中有多少亩田土,平均亩产是多少?需要多少人耕种?
李建成与封德彝面面相觑。
陈应却道:“我知道,关中共余二十五万又七千三百倾田地,按照租庸调制,共需要二十五万七千三百余丁,关中田亩亩产上田一石七斗,下田八斗,中田一石两斗,平均一石两斗三千,实际耕地田亩共八百九十万亩左右,现如今三年一轮耕,若是丰年,可岁收入一千一百万石粮食!”
房玄龄非常惊讶的望着陈应,他没有想到陈应居然会知道他调查过的数据,更没有想到陈应所知的数据居然与他调查的数据吻合。
房玄龄感叹道:“满朝高士比不了一介武夫!”
魏征将一叠奏章,递给李建成道:“陛下,关中各郡县,武德四年统计,共有四十三万户,但目前,从各郡县上报来看,仅有半数。成年男丁数目,较武德四年相比,不到三成。”
李建成吃惊地抬头,看着魏征道:“为何如此?”
房玄龄叹口气,道:“从武德元年到现在,年年征战,每打一次仗,就要征发一次兵。情况最严重的郡县,有的男丁,已经三年没有回家了。若是强行征召中男,明年整个关中,将面临颗粒无收的绝境。”
李建成忧心忡忡地站起身来道:“玄成,关中形势如此糟糕,你为何不早点向朕禀报?
魏征朝李建成深深一稽道:“臣有罪!”
第十三章 无双国土房玄龄
李建成望着众臣道:“现在有什么办法解决粮食之危?”
魏征自然清楚李建成与陈应的计划,当然他并不点破,而是摇摇头道:“关中粮荒之困,现在只是开始,今岁已经错过农时,如今关中已经涌现不低于四十万饥民,这个数字,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增加!”
李建成拍着客头道:“难道,真的要解散一半的军队?”
魏征满脸苦笑道:“就皇宫内的粮仓,也没有多少存粮了。”
就在这时,韦挺却道:“除非陛下下诏,强行征收世家的粮食。”
魏征对于关中世族并没有好感,可是他作为大唐的门下省侍中,魏征知道,若是强行收取关中世族的粮食,势必会把关中世族推到对立面。
魏征摇摇头道:“若如此,朝廷必定天下大乱。
陈叔达叹口气道:“既要保住陛下的面子,又要解决关中粮荒,还不能得罪关中世家,哪有这样的万全之策?”
陈应站在殿中,并没有发言。他当起了木头人,反正李建成不问他,他也不会说,陈应要看看李建成可以做到什么地步。
就在这时,李建成听到陈叔达的腹中传来阵阵咕咕声。
李建成摆摆手道:“通知御膳房,准备膳食!”
时间不长,宫中宫娥与宦官端着饭菜鱼贯而入。众臣面前的小案几上,摆着两张面饼,一张绿油油的菜汤。
陈应看着菜汤非常熟悉,居然是自己从张仲坚那里弄来的海带。陈应是将领,常年带兵,真打起仗来,他作为主帅,别说吃饭,喝口热汤的机会都没有。
陈应此时也感觉饿了,他将面饼掰开,放进海带汤中,这些海带汤也是用炖羊肉的老汤熬制而成,味道厚重。
陈应吃得津津有味。
可是,其他大臣们却如同嚼蜡了。
看着众臣如同吃黄莲一样吃着面饼,陈应心中大乐。
房玄龄一脸轻松的来到门下省,此时门下省众同僚们,纷纷避开房玄龄,甚至不惜绕道而行。
房玄龄仿佛旁若无人地走到自己的公案前,看着干净的案几,房玄龄咳嗽一声道:“中门省的敕书到了吗?”
一名小吏硬着头皮,抱着中门省送来的敕,递到房玄龄的案几前。
几名官员在一旁,窃窃私语着。
门下省郎中一脸贱贱的笑道:“房玄龄的胆儿真肥”
一名小吏附和道:“谁说不是呢,他还敢回来!”
有名官员幸灾乐祸的道:“真够狂的啊!”
门下省郎中冷冷的笑道:“这个狂徒,得罪了陛下,还得罪了陈令公,又得罪了封相国,我看,不出两日就该滚蛋了”
外面传来更夫报时的声音。
众官员们纷纷起身收拾物品。
房玄龄也徐徐起身。
一名内侍快步进来,冲着大堂里的众人喝问道:“房玄龄何在?”房玄龄一怔,迟疑的道:“臣在此”
内侍皮笑肉不笑的道:“陛下宣你觐见,房给事,跟着咱家走吧!”
当房玄龄抵达显德殿的时候,李建成望着房玄龄有些尴尬,他用咳嗽之声,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房玄龄却不为为然的站在李建成对面。
房玄龄道:“陛下,有何吩咐?”
李建成沉吟道:“昨日下诏之事,是朕考虑欠妥。
房玄龄“嗯”了一声。
李建成深吸一口气道:“朕错了,朕向你道歉!”
房玄龄摇摇头,淡淡的笑道:“陛下,若没有别的事,臣告退。
李建成心中的邪火,蹭蹭往脑门子上窜起来,他气得腾地站起身来,伸手指着房玄龄吼道:“房玄龄,你知道关中民情如何,何不向朕坦言,为何要用封驳涂归的手段,让朕颜面无存?”
房玄龄毫不畏惧,直视李建成的目光,冷冷的笑道:“究竟是关中的黎庶重要,还是陛下的颜面重要?”
李建成一怔,说不出话来。
房玄龄神色淡淡的道:“我正想问问陛下,为何不让关中百姓,出关乞讨?”
李建成期期艾艾人道:“如此一来,朝廷有何颜面,面对天下百姓?”
房玄龄霍的沉下脸来,声色俱厉的大声质问道:“朝廷的脸面,比黎庶的性命,还要重要?三代圣君,尧舜禹汤,是这么做的吗?”
李建成指着房玄龄,却找不到说辞。
看着房玄龄逼向李建成,站殿将军,金瓜武士不约而同的出现在大殿中,只要李建成一声令下,他们就把房玄龄拿下。
陈应砸吧着嘴,缓缓起身,伸手示意站殿将军与金瓜武士退下。
此时显德殿内的站殿将军也好,金瓜武士也罢,他们都是李建成的心腹嫡系部队,当然这些将士,都是陈应执掌东宫左右卫率以及左右司御率时的旧部。
看到陈应的手势,这些刚刚出现的站殿将军与金瓜武士们,纷纷退下。
房玄龄逼近李建成十步之内,冷声喝道:“潼关大门紧闭,关中饿殍千里,陛下和朝廷,就有面子了?”
李建成怒气冲冲地一拍御案道:“放肆!”
陈叔达与封伦大吼道:“房玄龄,你好大的胆子!”
李建成望着房玄龄咬牙切齿的道:“你除了站在这里高谈阔论,冷嘲热讽,还干什么,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房玄龄冷然望着李建成道:“我当然有办法!”
李建成眼中闪烁着一抹得意的目光,魏征向李建成举荐房玄龄,说房玄龄有大才,可称国士。陈应称其为无双国士,胸怀天下之志,腹存济民之策,李世民不能用之,所以败亡;陛下若能用之,天下大治,四海长安,当可期也!
要知道放眼整个历史,称堪国士者才有几人?管仲辅佐齐桓公取得春秋第一霸,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奠定齐国几个世纪的强大国力。而且,齐桓公其实并不是什么特别英明的君主,这更体现了管仲的能力。
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干翻死对头吴国成功称霸,乐毅辅佐燕国,使小国逆袭,成功干翻齐国,占领七十余城几乎令其灭国,忒牛了。蔺相如这舌头上的功夫和脖子的硬度,古往今来估计没几个臣可以和他相比的。
信陵君魏无忌:战国四君子,人格、功绩,当以信陵君为首。两度纠结犹如乌合之众的六国军队击败开了挂的秦军。
商鞅、吴起、孙膑、刘邦得韩信开创大汉四百年江山,刘备得诸葛亮,鼎足而立。
看着房玄龄中了李建成的激将法,李建成心中甚是得意。
李建成脸上却依旧一片温怒的道:“说大话谁不会?
房玄龄却郑重的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臣既然说有办法,就一定有解决之策。不过”
房玄龄缓了缓情绪,看着李建成,语带挑衅的道:“想要臣解决关中饥馑之祸,陛下,必须答应一件事。
李建成豪气干云的道:“漫说一件事,十件事,亦无不可。”
房玄龄摇头道:“就一件事!
李建成怔住了,盯着房玄龄道:“从此之后,门下省给事中一职的封驳涂归之权,必须得到承认和保障。”
李建成瞪大眼眼睛的道:“有大唐一日,就不会有给事中,因为封驳涂归圣旨敕书而获罪。”
果然,房玄龄没有让他失望。
房玄龄希望李建成不干涉门下给事中封驳之权,就是为了可以限制皇权。圣旨要具有法律效益,必须经过中书与门下省联合签署,这样以来才具有真正的法律效力。
现在,李建成言出法随,要被写进起居录中,作为祖宗之法,永不更改。
虽然这样以来,依旧有漏子可钻。但是,门下省可以驳斥皇帝的圣旨,并且不会因言获罪,这样就可以极大的避免,因为皇帝的个人原因,乱出祸国殃民之策。
除非,满朝都是奸臣,满朝都是弄臣。
不过,真到了那个时候,大唐要灭亡,神仙也难救了。
李建成望着房玄龄道:“如此一来,朝廷岂非,要和天下世族为敌?”
房玄龄淡淡的道:“关中有全国将近三成的人口,孰轻孰重,还用分辨么?”
李建成默然沉思道:“萧相国、封相国,谈的最多的,就是景之治,黄老无为、轻徭役、休养生息,他们倒是提了精兵简政,可突厥边患严重,最后一条也就是说说而已。”
房玄龄不假思索的道:“从长远看,两位相公的策略,没有问题,但这些办法,对眼下的困难,于事无补。现在的问题,不是朝廷如何放手,让地方郡县百姓休养生息,而是如何群策群力,救助赈灾。”
李建成点点头道:“陈应、魏征提议,重拾均输法,以及平淮政策,调动全国的资源,来解决关中的饥馑。他们也提议,要精兵简政,裁汰两成军队和官员,将节约出来的粮食物资,用于赈灾。”
房玄龄道:“能救助多少百姓?”
李建成摇头叹了口气道:“远远不够,若是摊到每个百姓身上,也不过是一个月而已。”
房玄龄道:“一个月以后呢?陛下,今年关中,注定颗粒无收,也就是说,到明年秋天之前,这几百万关中百姓,都要靠朝廷赈济。现在距离明年秋天,还有一年零三个月。”
李建成双手一摊道:“好了,问题摆在这里,你可以将对策拿出来了!”
房玄龄淡淡的道:“办法,其实两位相公和陈、魏二君都说了。臣再加一条,打开关中四关,放关中百姓,出去讨饭。”
李建成顿时坐直身体,怒视房玄龄道:“你”
房玄龄好暇以整看着李建成道“不过,臣的精兵简政,与他们的不同。”
李建成一愣,狐疑的问道:“如何不同?”
房玄龄道:“臣的精兵简政,是真的。”
李建成怒极反笑道:“那就说说,你那真的精兵简政。”
房玄龄叹了口气道:“不减不行啊,陛下,关中有四百余万百姓、军民,按照每个每天三斤粮食计算,这四百万百姓熬到明年秋收,平均一人至少需要十四石四斗粮食,可以熬过难关。四百万百姓,就需要五千七百六十万石粮食。”
李建成沉默了,他突然想起陈应为何提出明明手中有粮,就在关外一步之遥,为何还要把关中百姓迁徙出去。
因为需要庞大的运输力量。
关中可以动用的大量车辆不下十万辆,不过这其中仅有三万辆左右的四轮马车,其中超过七成还是两轮马车。
十万辆马车看上去非常多,可是这个运输能力实在有限,因为十万辆马车全部调用,勉强可以运输百万石粮食。
五千多万石粮食,漫说李建成没有,就连陈应也没有。
于其让关中这四百万张嘴在关中坐吃等死,真不如将百姓迁徙出去。
李建成望着陈应道:“陈应,你说西域可以接纳多少百姓?”
陈应毫不犹豫的道:“西域拥有不低于五千万倾的耕地,就算把关中四百万人,全部迁出西域,一定压力也没有,不过,关中百姓自然不能全部迁徙出去!”
陈应走到李建成的案几前,从御案上拿起一支笔。
李建成下意识的给陈应添水研墨。
陈应在巨大的舆图上,划出关内道的区域图道:“原州、庆州也遭遇旱灾,不过勉强可以做到减半收成,不至于颗粒无收。百姓和官仓可以保证持平,臣计划,沿原庆路,每隔离五十里设立一座粮站,存粮三万石,以灵州、丰州、盐州的存粮,应该可以接济他们,支撑到灵州!”
灵州将粮食运到原州,大约需要五天,以一辆一骑,五天时间会消耗大约七斗粮食。越接近灵州,损失会越小。
陈应想了想道:“陛下,可以先迁出三万户去灵州。”
三万户十二万人口,可以为关中节省一百多万石粮食。
魏征上前,指着舆图道:“陛下,不仅可以向灵州迁人口,同时也可以向西迁向河东、河南府迁徙人口!”
河南府经过王世充以及朱桀的肆虐,原本在大业年间拥有超过五百万人口的河南府,只剩下不足百万人。
当然,河南府并不是后世的河南省,在后世河南省人口过亿,不过在这个时候,再多三五百万人,其实完全养活得了。
最重要的是,因为三门峡的原因,大规模船队无法横渡,所以不具备水上货运基础。
在这个时候,要想通过三门峡,就那和后世航天飞机出事的机率差不多,但是在洛阳可就不一样了,无论河北,还是江淮的米粮,都可以通过大运河运至洛阳。
如果是洛阳有四百万饥民,对于大唐朝廷来说,还真不是问题。
四百万人一年零两个月可以吃掉五千多万石粮食,哪怕减半供应也需要两千多万石。
两千多万石对于车辆来说,运输非常麻烦,可是对于水运来说,简单的不值一提。
尤其是黄河河道,完全可以通航这个时代最大的三万石大船,一艘就可以运输三万石粮食,两千多万石粮食,不过几千艘大船的事情而已。
提及向外迁徙的百姓问题,李建成望着房玄龄道:“那你现在可以说说你的精兵简政!”
房玄龄点点头道:“可以!”
第十四章 天怒人怨众叛亲离
房玄龄似乎早有准备,从怀中掏出一张奏折。
李建成接过,匆匆一看,脸色不由得大变。
房玄龄在奏折上写的字非常多,密密麻麻,全部都是蝇头小楷,陈应粗略估计不下万言。
当然,万言在后世不算什么,千万字的书多了去了,关键是在这个时候,一般奏折都是几十或数百字,了不起洋洋洒洒上百字。
就算祭天用的鸿篇巨著,也不过三五千字,不过上面全部都是大而空的屁话。
李建成没有将手中的奏折给陈应看,陈应也乐得清静。
毕竟,陈应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李建成同意向灵州迁徙三万户,向西域迁徙十万户,向河南迁徙十万户,向河东迁徙三万户。
这次因为关中粮食危机,共迁出百姓共计二十六万户,约占关中人口的四分之一。也就是说,至少可以节约向关中运输上百万石粮食。
人口,是一切的基础,没有人口,无论屯田,还是发展,都是空话。比如西域,约占大唐帝国的四分之一比现在新疆版图大多了,事实上人口却只有一百五十万人左右,这些人口,仅占大唐帝国的十分之一略为不足。
陈应非常渴望把西域经营成天府之国,一旦如此,历朝历代都不会轻视西域。
陈应看着无人注意自己,就悄悄挪了一个位置,寻找一张软榻,懒懒的斜躺着。
可是,陈应不躺下来的时候还好,可是一躺下他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听着陈应的鼾声传来,李建成循声望着却见陈应睡得香甜。
魏征起身想把陈应摇醒。
李建成摆摆手道:“玄成,算了,近日来,陈大将军比我们所有人都更加操劳!”
听着这话,房玄龄非常不以为然。
事实上,长安城中也有房玄龄不知道的秘密。
更何况,韦挺已经几乎扫光了李世民的百骑司,现在房玄龄的消息相对比较闭塞。他或许可以猜测到长安的粮食价格是有人在暗中搞鬼,但是他根本就不知道,陈应此时正在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
李建成接着魏征、房玄龄等人继续商谈精兵简政的细节问题,不过李建成刻意让人离陈应远一些,不让他们说话的声音,打扰到陈应睡觉。
又让宫娥给陈应盖上被子,害怕陈应着凉。
李建成、魏征、房玄龄等人都是工作疯,当鸡叫三遍的时候,这场商议才算结束。
自显德殿里离开,当房玄龄回到门下省的时候,已经天色大亮。
房玄龄打着哈欠走进大厅,望着早已精神抖擞的众同僚。
房玄龄径直走向自己的公案,然后朝着门口侍应的令史喝道:“可有热水,给某送碗热茶汤。”
负责跑腿的令史应了一声出门。
众官员都用异样的眼神盯着房玄龄。
门下省郎中一脸意外的道:“昨天夜里,陛下还没砍他的头?”
小吏感觉不对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