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血刃-第3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房玄龄点点头道:“回去睡一觉也好,这些时日把你累坏了,正好歇息歇息。”
  房玄龄说完拔腿往尚书省方向就走。
  高士廉急忙道:“玄龄,你这是去哪里去?”
  房玄龄道:“回尚书省,还有许多事务没有做完。”
  高士廉望着房玄龄的背影,除了苦笑还是苦笑。
  进入尚书省右丞公事房内,房玄龄朝一名书令史招手。
  书令史走过来。
  房玄龄将一张单子递给书令史道:“去,将这些官员的履历拿来。”
  书令史愣了一下。
  房玄龄眼睛一瞪不悦道:“怎么?没有听见?”
  书令史忙不迭地接过单子匆忙离去。
  房玄龄好暇以整地开始磨墨。
  几位同僚互相打着颜色,纷纷起身溜到门外。
  “房玄龄还真是不知死活?陛下都要罢黜他了,居然还赖在这里。”
  “这就叫不到大河心不死。”
  众人皆戚戚然点头附和。
  太极宫甘露殿内。
  李渊不喜不怒的望着裴寂道:”封德彝病情如何?“
  裴寂苦笑道:”他根本就没有病,只是那是心病。“
  李渊依旧淡淡的道:“他要罢黜房玄龄了?”
  裴寂笑道:“中书省把诏书都写好了。”
  李渊冷哼一声道:“他以为夺来的位子,坐起来就那么舒服?以前他的敌人是二郎,是朕,现在,他最大的敌人,是他自己。”


第三十二章 何为王道何为霸道?
  当魏征、房玄龄、王珪、高士廉、徐师谟等众臣抵达显德殿下的时候,李建成一言不发,将陈应刚刚写下来的准备制定的大唐军属、烈属权益保护法、大唐军士退役安置法、大唐官员荣休法、以及大唐将领晋升条例等四部新法摆在众人面前。
  因为大唐的官员俸禄,其实并不高。而且对于退休官员,也是一刀切。只要退休,日后如何朝廷是不会管的。
  魏征首先拿出大唐官员荣休法,开篇第一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陈应用极简单的语言将制定这个休荣法的意义告诉众臣,随即就写到但凡武官员,年满六十岁之后,若精力不济,可申请荣休,并且享受朝廷发放的俸禄。
  刚刚看到这里,魏征就炸毛了。
  此次,李建成上台之初,开始精兵简政,目的就是为了缩减朝廷开支,现在陈应倒好,居然要为离休官员发放俸禄,只要在大唐为官,岂不是只要不死,朝廷一直发放俸禄?这样以来,岂不是扩大朝廷财政开支?
  魏征一脸铁青的望着陈应道:“陈相国,你设此法,邀买天下官宦之心,意欲何为?”
  魏征开口,第一句就给陈应扣上一顶大帽子,邀买人心,这可是人臣极重之罪。
  只是王珪与徐师谟倒是沉默了,徐师谟出身寒,当然这个寒门也是相对而言,毕竟兖州徐氏虽然算不上世族豪门,不过家中也是上万亩良田。如今,徐师谟倒是不用担心,可是一旦他将来致仕,生活压力也会不小。
  毕竟,穷人有穷人的难处。富人也有富人的难处。
  房玄龄看着陈应沉默,毫不避讳的道:“陈相国的想法是好的,只是这么多官员需要发放俸禄,钱粮从何而来?”
  陈应淡淡的笑道:“荣休钱粮,分为两部分组成,既官员每年俸禄的十分之一,在户部发放时,直接扣除,存入国库;朝廷也出同样多的钱存进去,作为补贴;到了致仕退休的时候,只要该官员没有违法犯罪,这笔钱就发给官员本人,作为他地养老钱。”
  说着,陈应望着魏征笑道:“以你魏相国为例,魏相国每年有七十二贯俸禄,三百七十石俸料,九百亩职田,一百二十贯仆役钱,共计三百贯。扣除每年的十分之一,既三十贯,朝廷补贴钱也为三十贯,魏相国现在四十二岁,还可以为陛下效力二十年。二十年后,魏相国若是致仕,可以得到共计一千二百贯荣养钱,拿着这一千二百贯钱,魏相国,可以心买田置地,也可以颐养天年,朝廷事实上只需要拿出六百贯钱,多吗?”
  李建成迟疑了一下道:“二十年六百贯,还真不多!”
  陈应望着众大臣道:“为朝廷效力二十年的魏相国,该不该拿这一千二百贯的荣休金?”
  徐师谟赶紧道:“该拿!”
  陈应笑道:“是啊,魏相国该拿,可是像魏相国如此清贫的官员,在大唐还有很多,他们一旦失去朝廷的俸禄,就会陷入生计全无着落,难道让大唐堂堂相国,沿街乞讨?”
  众官员陷入了思考之中,对于官员来说,扣掉的是十分之一,并不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
  王珪想着,将来有朝廷补贴地同等数额相当于扣除部分翻了一番再发还来,岂不是等于涨了十分之一的工资?
  只是,这些官员从来没有想过通货膨胀,以及国库会拿着这笔钱经营,可以获得多少利益。
  魏征没有说话,他感觉官员缴纳自己的俸禄存入国库,相当于缴纳了一个保险,只要不违法乱纪,就可以拿到这笔巨款。
  事实上,陈应也曾考虑。在后世人们做过推算,按照购买力水平,唐朝每贯,差不多相当于后世的四千二百四十八块,一千二百贯,就相当于五百一十万元。除非出身世族门阀,否则一般官员,根本做不到可以无视这一笔巨款。
  就在这个时候,王珪思索一下,提出了疑问:“这笔钱有哪些情况会拿不到手呢?如果我中途不做官了,辞职离开,又当如何?”
  陈应向众臣解释道:“若是因为获罪革职,那这笔钱就不能领取了,以后朝廷从诸位俸禄中扣出一成作为当头,就是让诸位官员,不敢不廉;朝廷拿出同样多的钱,算是对一个廉洁严明,恪尽职守,两袖清风,一法不染的奖励。出现因功殉职,在不仅放还所扣除的全部荣休金,而且还会在朝廷补贴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奖励,若是因身体或个人原因,不能胜任差遣,在荣休两年后,确认不再出仕,就可以全额领取本人的荣休金”
  李建成非常赞同陈应的这个荣休金制度,任谁在贪污受贿的引诱的时候,也要掂量掂量:廉洁奉公,到老就有好大一笔荣休金发到手中,还没有任何风险;贪污受贿。有可能被御史揪住,到时候不但要坐牢,这一笔巨款。也跟着泡了汤。
  而且,李建成还看到这个制度的更妙的地方。年轻官员刚入官场,他的级别低,俸禄也低,扣除的荣休金也少,职权必然较小,没有什么贪污受贿的机会。待官员做的久了。渐渐升上高位,手中职权渐大,贪污受贿的机会渐多;然则他的公积金也存多了,任谁在贿金面前。不想想自己存在国库里的那一大笔钱呢?
  李建成望着陈应,陈应正是运筹帷幄,真真把世道人心,全握在掌中了!
  至于大唐军属、烈属权益保护法包括魏征在内,任何大臣都没有敢提出异议,毕竟这个法案牵扯到了大唐五十余万府军将士的利益,无论是谁一旦敢在这个法案上下绊子,愤怒的将士,肯定会把他们撕成碎片。
  长安城封德彝府邸内,天刚刚蒙蒙亮。封德彝就睁开眼睛,颤巍巍的起身。他实在睡不着,皇帝召集诸位大臣去显德殿议事,偏偏没叫他。
  虽然他已经被罢免的尚书左仆射,但是却晋升了特进。虽然特进是一个虚职,不过却是官中的第二等,仅次于开府仪同三司。关键是,大唐并没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实职,也就是说,荣升为司空的裴寂属于官中第一,而他则成了第二。
  偏偏,这个官第二人,已经被边缘化了。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如果持续边缘化,那么封德彝就会成为长安城的笑柄。
  这件事情,他绝对不能忍。
  想到这里,封德彝朝着门外喝道:“来人!”
  时间不长,封道言推门而入道:“父亲!”
  封德彝朝封道言招手道:“帮为父穿戴冠冕。”
  封道言惊讶的道:“父亲,您这个模样了,还要上朝?”
  封德彝沉吟道:“为父必须上朝。事已至此,为了封家,为父无论如何,也要再试试,看看能否让陛下满意。”
  看着脸色蜡黄的封德彝,封道言一脸心疼。
  殿内省的官员高声唱道:“陛下驾到,百官朝拜!”
  原本窃窃私语的官中,马上闭嘴,列队而立。
  此时李建成全副冠冕登上丹墀。
  武百官纷纷上前,躬身而礼:“陛下万安!”
  封德彝则在人群中,颤巍巍地缓缓而行。
  官员们纷纷给封德彝让路。
  魏征小心搀扶着封德彝,站在前排。
  李建成目光如电,缓缓扫视群臣道:“自武德元年始,我大唐以关中、河东为根基,励精图治,几经坎坷,方才一统九州。战乱虽然大体终结,只剩塞外突厥之祸,但如何让天下苍生,得以休养生息,如何保得大唐社稷安宁,太上皇不得其法,朕也不得其法。众位卿家,今日就议一议,这治国之道吧!”
  封德彝抢步出列道:“启禀陛下,如今九州咸服,百废待兴,我大唐应效法先秦,以法家之霸道,治理天下。”
  李建成饶有兴趣的望着封德彝道:“法家的霸道,怎么说?”
  封德彝看着李建成的神色,心中暗暗得意。他自认为抓住了李建成的脉搏。从魏征、房玄龄开始进行所谓的“精兵简政”开始,李建成就完全抛弃的李渊的治国方略,开始有目的的立法,实施法国治国的霸道。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从之。
  封德彝现在就在要说李建成喜欢听的话,做李建成希望看到的事情,否则他的仕途之路,就会到此为止。
  封德彝斟酌着词语道:“所谓法家之霸道,乃是以刑治国、布之于众、任法去私、刑无等级,陛下所言,皆为法。”
  李建成微微皱起了眉头。
  李建成的目光望着百官之首的陈应,此时陈应居然打起了哈欠,显然陈应并不认同封德彝的观点。
  封德彝接着道:“陛下近来降封宗室、精简官吏,这些举措,深得法家霸道之味。臣以为,陛下早已心有大千。”
  房玄龄侧过脸,对着魏征悄声说道:“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头老狐狸,如今终于回过味来,肯出头表态了。”
  魏征没有回答房玄龄的话,却大踏步出班。
  魏征大声说道:“封相国此言,大谬不然。”
  其实,陈应也想反驳封德彝,只是被魏征抢了先。
  陈应只好退回来,反正,陈应对于魏征的火力相当自信,只要魏征出马,打嘴炮,他一个人可以干封德彝三个。
  众人都错愕地看着魏征。
  魏征却不以为然的道:“自孔子立道以来,治理天下的大道,只有一种,那便是儒家的王道。”
  李建成眯了眯眼,无喜无怒。
  陈应望着魏征,则是似笑非笑。
  魏征淡淡的道:“法家霸道,貌似行之有效,实际上,是极其短视之道,秦朝二世而亡,便是例证。只有尊孔教,兴王道,才能真正实现天下大治。封相国所言,南辕北辙,谬之极矣。”
  封德彝反唇相讥道:“魏征所言,纯属妇人只见,大唐马上得天下,靠的不是儒生们的仁恕之道,而是弯刀和马槊,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魏征当仁不让的道:“王道坦坦,王道平平,所谓仁恕,并非王道之真谛。”
  说到这里,魏征不怀好意的转向封德彝道:“我倒想要问问封相国,在您心里,究竟什么是王道?”
  封德彝被问得目瞪口呆。
  魏征转过身来,面对朝堂上的百官道:“诸位,什么是王道?”
  众人全都目不转睛地看着魏征。
  魏征转过身,再次面对李建成道:“王道不是口号,王道不是虚言,王道在每个人的心里,王道在朝廷的威权之上!王道,是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必须尊奉的世间规律,王道是仁,王道是义,王道是礼,王道是智,王道是信王道是阴阳、王道是乾坤、王道是秩序,王道是礼教王道是士人的根本!”
  魏征郑重其事告向着李建成道:“对于大唐而言,真正的王道只有一句话,士大夫与天子共天下”
  封德彝冷笑着环顾左右,用手点着魏征道:“一统九州的功劳,在他嘴里没了;制订三省六部制的功劳,在他嘴里没了;制订开皇律的功绩,在他嘴里也没了;开皇盛世的业绩,在他嘴里也没了;抗击突厥的功绩,在他嘴里也没了。
  魏征面色沉郁,不屑一顾。
  封德彝厉声喝道:“小辈,老夫告诉你,隋帝睿圣自天,英华独秀,刑法与礼仪同运,德共武功俱远;虞舜之大功二十,未足相比,姬发之合位三五,岂可足论。你一个黄口小儿,狂言乱政,真乃大逆不道,哗众取宠之徒!”
  封德彝说完,一脸得色。
  魏征毫不退缩地上前几步,直面封德彝道:“敢问封相,您曾侍奉隋帝隋炀帝父子两朝,可知隋朝,为何会二世而亡吗?”
  封德彝再次环顾四周道:“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难道还要老夫,浪费唇舌来解释么?”
  魏征毫不客气道:“请讲”。
  封德彝一愣,缓缓道:“好好吧,老夫告诉你,杨广弑父夺位,灭绝人伦;骄奢淫逸,建东都、开运河、筑长城,耗尽天下民役;三征高丽,耗尽国本,有这样一个无道昏君,哪个朝代,都会葬送在他手上。”
  魏征一副了然的样子道:“敢问封相,隋炀帝建东都、修运河、征高丽,三大弊政,荼毒天下,当其时也,萧相、封相等,诸位名臣俱在,就连太上皇,当时也在隋炀帝驾前为官,为何不能阻止天下崩坏?”
  封德彝张口结舌,却半天说不出话。
  李建成一拍丹墀上的座辇扶手道:“魏征,那你说说,隋朝为何会二世而亡?”
  魏征朝李建成一稽道:“陛下明鉴,隋朝之亡,亡于隋帝杨坚,而非隋炀帝杨广。”
  殿上群臣百官顿时一片哗然。
  封德彝瞠目结舌的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可笑可笑。”
  李建成若有所思的看着陈应。
  然而,陈应却装作若无其事,似笑非笑的看着魏征道:“魏相国,但闻高见。”


第三十三章 魏征魏玄成你真有种
  何为王道?何为霸道?
  说到这个问题,总有一个皇帝绕不开,那就是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秦始皇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建立首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当然,嬴政的对于历史的贡献非常多,他在中央创建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还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大秦的律法是他嬴政与李斯在商鞅的基础新设,因他而改,要说嬴政行的不是霸道,恐怕没有人可以自称霸道了。作为皇帝,嬴政就是使用的法家霸道,以霸道治国。三公九卿全部向嬴政一人负责,他一个人管理天下三十六郡,他一天要审批一百二十斤奏折。
  当然,大家都对一百二十斤奏折没有什么概念,秦简长约二十七至二十七公分,宽吉零点六公分,厚度约为零点二公分,平均可书写30余字参照睡虎地秦墓竹简
  竹材的实质密度与木材非常接近,密度取中间,即一克每立方厘米,则一片秦简的重量约为三或四立方厘米,也就是重三至四克。秦代一斤为二百五十克,计算一下,一百二十斤竹简也就是在七千五百片在一万片竹简之间。按照一片竹简写三十字字计算实际数量应该更小,会有留白,也就是二十二万至三十万字之间。
  或许有人会说,我一天看小说可以看一百万字,但是秦始皇看的不是小说,而是言奏折,信息量非常大,必须逐字的阅读,批改。
  论起勤奋和亲历亲为,嬴政是历史少有勤奋的皇帝,不过,却不是唯一的,至于隋朝帝杨坚,也是这样一个皇帝。杨坚的皇位,乃是篡逆而来。早在北周,宇邕在位的时候,杨坚就已经是关陇世族里的风云人物。宇邕几次三番,想要除掉他,就连宇邕的儿子宇赟,也想除掉他。
  可是杨坚与司马懿一样善于隐忍,一直熬到宇赟驾崩,七岁的宇阐登基,杨坚当上宰相,做了权臣,最终篡位做了皇帝,因其得位不正,故此,对相权十分警惕,生怕宰相中,再出现第二个自己,于是到了后来,干脆大权独揽,朝廷的宰相职位,统统变成了摆设。
  他与嬴政一样,秦始皇还好,当时天下共分三十六郡,也只有郡守、郡尉级别的武官员才可以给他上疏,可是到了隋朝的时候,天下共分为一百八十八个郡,奏折的数量比嬴政时期多了好几倍。
  几百数上千分奏折,若是没有宰相们分劳,又有哪个皇帝能吃得消?可是杨坚,便能每天坚持批阅。为此,他每天只睡两个时辰,二十年,可是到了杨广杨二郎登基,平日里连半个时辰都坐不住,这份定力,又如何能行政治国?
  要说起来,杨广亡国,根子是出在杨坚身上。当然,最重要的是,明朝也走了秦朝、隋朝的老路。开国皇帝都是工作狂人,他们精力无限,可以废寝忘食。可是成祖朱棣就没有这个耐心了,于是他把原本内阁中充当秘书工作的大学生明初为正五品,逐渐加权,到了英宗时期,明朝内阁才为正二品,真正的百官之首。
  陈应虽然知道,魏征所说的有道理,可是百官并不服啊?
  显德殿的争论继续进行着。
  陈叔达指着魏征吼道:“大家听听,这种奇谈怪论,也就只能出自,魏征之口”
  魏征坦然相对,不喜不怒。
  宇士及愤然出列道:“陛下,隋朝国祚消亡,乃是出于杨广之手,这是天下士人的共识,这种妇孺皆知的道理,难道还要在朝堂上辩驳么?”
  就连李建成的心腹裴矩也出列道:“陛下,臣也曾侍奉过杨坚,隋帝虽然为人刻薄,虽曾屠戮功臣,但勤政爱民,堪称一代圣君。”
  百官纷纷点头附和。
  李建成饶有兴致地看着魏征道:“魏征,你又怎么说?”
  魏征面色不改,目光坚定地看着李建成道:“陛下,前朝帝,确实是个好皇帝,但同时,他也是隋朝社稷倾覆的始作俑者”
  显德殿上哗声再起,朝堂上的秩序,有些混乱。
  魏征望着李建成道:“敢问陛下一天能批阅多少份奏章?”
  李建成想了想道:“一百份上下吧。”
  魏征竖起两根手指道:“门下省每天收到的奏章,不下五百份,三个月收到的各种公,就能够堆满一间屋子。敢问陛下,若是没有三省六部,梳理各种公奏章,一天五百份公,陛下看得过来么?”
  李建成撇起嘴摇摇头道:“朕不能,就算不吃不喝,可以偶尔为之,也不能天天如此!”
  魏征点点头道:“隋帝杨坚就能够看得过来,并且能够一一予以批注。”
  李建成由衷的感叹道:“隋帝乃吾辈楷模!”
  魏征冷冷的笑道:“正因为这一点,才导致了隋朝二世而亡。”
  听到这话,满朝顿时哗然。
  就连李建成也差点被自己的口水呛到。
  魏征继续道:“杨坚最大的错误,就在于,自己一个人总揽朝政,将协助他处理国家大事的宰相们撇在一边,夺去了宰相决策治事之权,甚至到了后来,根本不肯任命宰相。独夫一人,权揽天下。这一点,想必封相也是清楚的,隋帝设立三省六部,宰相一分为数,有奏事建议之权,却不复总领朝政之能。”
  裴矩和王珪等人默契的对视一眼。
  李建成面露狐疑之色的道:“隋帝为何要这么做?”
  百官们纷纷低头不语。
  李建成皱着眉想了想。突然,李建成陡然想起杨坚不设丞相,把三省六部当成摆设因为杨坚得位不正,李建成的脸色陡然巨变,他指着魏征道:“魏征,你这是暗讽朕,得位不正?”
  封德彝与宇士及互相打了个眼色,然后用戏谑的眼神看着魏征。
  房玄龄顿时额头冒汗。
  魏征却朗声道:“陛下得位本就不正,这是天下皆知的事实,臣下又何须暗讽?”
  李建成顿时脸色发黑。
  封德彝干脆闭目养神,魏征本是李建成的门下走狗,如今他与李建成咬了起来,狗咬狗一嘴毛,他正好可以偷着乐。
  房玄龄远远地冲着魏征,挤眉弄眼。
  陈应也暗暗大急。
  魏征不依不饶地接着说道:“臣今天真正要说的,并不是杨坚得位不正,而是他的乾纲独断,这才是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李建成抿了抿嘴,无奈的看着魏征。
  魏征道:“杨坚是开国皇帝,他创下了天子一人独裁天下事的先例,便是这个先例,最终灭亡了隋朝,杨坚虽然是圣君明主,却也是地地道道的一代独夫。”
  封德彝忽然张开眼睛。
  宇士及给封德彝投来一个困惑的眼神。
  高士廉皱起眉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