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血刃-第4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元吉知道渊苏盖文所说的只是一个画饼,根本不可能兑现。
  整个高句丽虽然有三百多座军镇,撑死了常备兵力不过十五万人马左右,他们产绝对不可能将三分之一的兵力交在他手上。
  李元吉笑道:“别逼我杀你,我承认,剑术不是我所长,但是,你想杀我也没有那么容易,要不要赌一赌,咱们谁先死!”
  渊苏盖文想了想,恍然大悟道:“哦,齐王殿下所言,认为鄙人诓骗殿下?”
  “难道不是?”李元吉道:“你们高句丽什么时候可以随随便便拿出五万兵马了?调出五兵马,萨水以北恐怕也该抽空了吧!”
  “误会……误会!”渊苏盖文笑道:“齐王殿下真是误会了,我所说的五万兵马并不是我们高句丽人,而是隋军!”
  大业八年,杨广亲至辽东城南观战,正巧大将军来护儿向杨广禀告,水师四万大军登陆朝鲜半岛。为了与来护儿可以南北夹击,杨广命宇文述、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左骁卫大将军荆元恒、右翊卫将军薛世雄、左屯卫将军辛世雄、右御卫将军张瑾、右武侯将军赵孝才、涿郡太守检校左武卫将军崔弘升、检校右御卫虎贲郎将卫文升等率九军共三十万五千人,自怀远镇(在今辽宁辽中附近)渡辽水,越过高句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与水军配合攻打平壤。
  不过,在萨水(今大同江),遇到乙支文德垒坝屯水,被乙支文德水淹九军,时隋军大败,等宇文述率领残部退到辽东城的时候,隋军只剩下两千七百余人马,装备几乎丢光。
  当时,三十万隋军并没有大水一战而全灭。毕竟,三十万大军绵延百里,大同江的水抽干也形不成百里洪峰。只不过,隋军兵败如山倒。除了十数万人被击伤或杀光之外,还有十数万人马被高句丽俘虏。
  当然,高句丽也不是什么好鸟,他们抓到这十数万隋军俘虏,虽然没有直接杀掉,不过却也是百般折磨。
  如今十数年过去了,当初被高句丽俘虏的隋军将士,只剩下五六万人(历史上,李世民东征失败,被高句丽全部杀死,垒成京观)
  渊苏盖文望着李元吉,郑重的道:“五万兵马,五万套甲胄和装备,这是我的诚意,你看够吗?”
  李元吉表面上平静,内心里却掀起惊涛骇浪。
  隋军的装备比唐军丝毫不弱,唯一的区别也就是质量上。如果有五万兵马在手,那就不一样了。
  说不定,他真可以登上那个位置。


第九十六章 年反松赞干布联盟建立
  大业九年正月,杨广下诏大征兵马,再攻高句丽。
  大业九年四月,杨广亲至辽东,杨广遣宇文述与上大将军杨义臣进军平壤,左光禄大夫王仁恭出扶馀道。王仁恭进军至新城,高丽兵数万拒战,王仁恭率精骑一千击破,高丽兵大败而归,高丽婴城固守。
  就在杨广准备扩大战果的时候,后方传来消息。杨玄感据黎阳叛变。
  在这个时候,杨广下令罢战,回师平定杨玄感之乱。虽然成功扑灭了杨玄感之乱,再攻高句丽已经失去时机(天寒地冻)。也可以说,高句丽在大业九年是在鬼门关前转了一圈。
  乙支文德的诈降以水代兵之计,不可复制,而渊太祚在平壤内,以死士突袭之策,同样也不可以复制。
  眼下,大唐磨刀霍霍,准备对高句丽祭出王霸之刃,高句丽上下束手无策。就在开元三年初,渊苏盖文脑袋灵光一闪,想到高句丽虽然不可以复制第一次与隋朝之战,但是却可以复制第二次与隋朝的胜仗。
  那就是中心开花,颠覆大唐。
  杨玄感之乱,其实是非常失败的中心开花之战,如果当时杨密向杨玄感提出三策:“上策,以主力直取蓟州。将辽东隋军堵在关外,候其粮尽崩溃。中策是,迅速袭占京师长安。号令天下,让隋炀帝退无所据。下策是,就近进攻洛阳。但有可能会顿兵于坚城之下,失去兵机。
  李密三策虽短,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战略内涵。他实际上提出了灭亡隋朝总的战略指导。然而,杨玄感却采取了最下策,进攻洛阳。
  所以,杨玄感失败了。尽管是失败了,可是却让高句丽躲过了一劫。
  渊苏盖文自然没有考虑李元吉失败的后果,只要李元吉在李建成出兵高句丽时,在后方造反,无论成功或者失败。
  高句丽都是胜利者。
  李元吉沉吟道:“想听实话吗?”
  渊苏盖文点点头道:“当然!”
  “没有半分成功的可能性!”李元吉望着渊苏盖文笑道:“你的想法非常好,只是,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虽然你愿意把隋军战俘给我,先不提这个代价如何,关键是,这些隋军战俘在你们手中,恐怕也只剩半条命了,能打得赢关中唐军吗?”
  听到这话,渊苏盖文心中一阵暗喜。至少,李元吉心动了。此行他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当然,站在高句丽的立场上,他希望李元吉可以把事情搞砸,但是却不希望他搞得太砸。最好是可以与李建成两败俱伤。
  当然,这是一个不切合实际的幻想。
  渊苏盖文笑道:“齐王殿下,看来我们想到一块去了!”
  顿了一顿,渊苏盖文道:“在马韩之西有一个大岛(济州岛),岛上有一个小国叫州胡国,其国人身材矮小,喜欢养猪、养牛,方圆三百里,口约四千。”
  李元吉摆摆手道:“说说你的计划!”
  渊苏盖文笑道:“对于我们大高句丽来说,只需要出动一支偏师,就可以轻易征服州胡国,我们可以分配次把五万余名隋军战俘,连同他们的兵刃、粮秣运输到州胡国岛上面。齐王殿下可以派出心腹,秘密前往州胡国,先期接管这支兵马。”
  李元吉道:“然后呢?”
  渊苏盖文不置可否的道:“然后,就需要齐王殿下履行我们的盟约,只要李建成派兵攻打我们高句丽,我希望齐王殿下可以率领这五万兵马,自芦台(今天津)登陆,攻取蓟州,以绝李建成的军队粮道!”
  李元吉当然知道这本是李密献给杨玄感的上策。
  高句丽是一个小国,虽然拥有三百五十余万人口,然而与大唐有着绝对数量等级的差距。无论人口,经济、还是军队的装备,都有着巨大的差距。特别是战马方便,大唐官营的马场,拥有不下七十万匹成年壮马,而民间拥有的战马,超过百万匹。
  如果李建成愿意,只需要粮草能跟上,他可以武装超过五十骑兵。在这个时代,骑兵就像后世的坦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五十万骑兵,高句丽根本就没有办法抵抗。
  高句丽想要追赶上大唐人的脚步,需要的不只是经营,还需要时间。别人可能看不清这点,但身为大对卢之子的渊苏盖文不可能看不清楚。
  对于他们高句丽来说,最好的局面就是,再来一次隋末之乱,七十二路尘烟,三十六路反王。
  高句丽的发展已经到了瓶颈,就算吞并新罗、百济和南方的三韩,双方在经济和军事上差距也没有办法拉近。但是,如果大唐像当初隋朝争一样,天下大乱,辽东和幽州、平州的汉人会逃往高句丽,这些汉人会给高句丽带来农业上的新技术,炼金以及机械加工方便的技术,只要此消彼长,高句丽最终追平与大唐之间的差距,也未尝不可。
  事实上,当初选择李元吉也不是高句丽唯一的选择,如果李元吉不同意,他们还可以采取备选方案,将杜伏威偷出长安城。
  只不过,杜伏威的份量,远远不如李元吉。
  李元吉道:“现在不是大争之世,不是群雄并起,逐鹿天下的时代!”
  渊苏盖文笑道:“只要殿下愿意,大唐随时可以成为这样的传大时代!”
  门下省政事堂,此时只剩下房玄龄、魏征以及李建成君臣三人。
  房玄龄望着李建成道:“陛下,臣若在此诏书上画可,请陛下答应臣三件事!”
  李建成慌忙道:“玄龄请讲,莫说是三条,三十条我也答应。”
  房玄龄朗声道:“第一:在陛下仿隋制开科取士,延揽天下黎庶中的士子进入朝廷;第二:修治耕筑,免除杂税。”
  李建成边听边不住的点头。
  房玄龄又接着道:“第三:对所有将领手中的军队进行整编和训练,裁汰那些战斗力低下纪律松弛的部队,罢免那些不称职的军官,用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训练出一支精兵来。”
  房玄龄说完了,静默的看着李建成等待结果。
  李建成向着房玄龄深鞠一躬,毫不犹豫的全部答应下来道:“好,全都按照玄龄说的做,朕答应,朕全都答应!”
  魏征接着道:“眼下,只等着陈大将军的捷报何时传来!”
  房玄龄望着魏征笑道:“战场之上,瞬息万变,玄成就不担心有意外吗?”
  李建成道:“没有意外,陈大将军从来没有让朕失望过,不是吗?”
  在李建成的命令下,长安十二卫大将军,以裁撤的名义,各精减一至二团不等的将士,这些将士名义上去军职还家。
  事实上,却已经分配进入剑南道,进行山地训练。
  康延居城,一场不期而遇的春雨,淅沥沥的从云缝间倾泄而下,混合着那一汪汪的污血肆意流淌,很多吐蕃伤兵泡在这发红的污血中瑟瑟发抖,痛苦地哀号着,他们坚持不了多久了。
  没有受伤的吐蕃将士也木然站在雨中,雨水裹着血水顺着袖子、裤脚成一条条直线注落地面,那一张张曾经充满杀气的脸如今已经满是迷茫。
  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战败,康延居城内的背嵬军将士伤近两千人,而吐蕃大军死伤则超过万人。虽然说,背嵬军的交换比例占据着绝对的上风,然而,刘统却不满意。
  最让吐蕃人感觉无奈的是,所有的伤兵伤口上都发出恶心的臭味,整个伤兵营更是臭气熏天。
  付出了无数这么大的代价,吐蕃人仅仅消耗掉了康延居城的牦牛与战马。
  那帮卑鄙的家伙靠着牦牛与战马,让无数吐蕃勇士含恨而死。
  “真是见鬼!”
  一名吐蕃东普穷阴沉着脸,向松赞干布行礼,然后拿出一枚湿淋淋竹筒双手呈上。
  松赞干布掂量了一下,份量还不轻,莫约一斤余重,正准备扯开竹筒上面的棉布,茹达仁急忙制止住了松赞干布。
  可是,茹达仁还是慢了一步。
  松赞干布还是扯开了棉布条子,他问:“就是这玩意?”
  结果,松赞干布差点被这股臭味熏晕了。
  那名东普穷咬着牙说道:“就是这玩意!那些杂种拿出这玩意往我们中间一扔,它就炸了,一炸一大片!”
  其实,这只是背嵬军的一种原始武器。采取经过提炼的猛火油,混合着粪便,只要点燃了之后,猛烈的火油燃烧爆炸,这种手擂可以在方圆十步之内,形成火海,最关键的是,这是一种非常有味道的武器。
  不光是加剧细菌感染,对于吐蕃人的士气也是一种严重的打击。
  数十名部落头人围在一起,对于这个包围中的老鼠,他们恨不得生吞活剥了。事情是明摆着的,在苏毗国在投靠大唐之后,曾经的手下败将鸟枪换炮,战斗力个突飞猛进。
  苏毗国的败类对于吐蕃人而言,有着巨大的威胁。苏毗国熟悉雪原的一切,又装备着最为精良的武器,如果不趁早将他们除掉,生活在雪原的各部落休想安生,
  为将来计,他们必须穷追猛打,痛打落水狗,打死了不算,还得炖了吃进肚子里才能安心!感觉到危险的各部落积极响应,那些精壮的吐蕃汉子纷纷骑上战马,往康延居这边汇集过来,吐蕃大军的兵力急剧增加。
  苏毗那珍特别心疼的是,她麾下的部曲正在飞速减少。虽然背嵬军损失不足千人,可是苏毗部却阵亡超过两千人,此时苏毗部不过六千余人,损失一半,如此惨重的伤亡让他的心尖都在滴血。苏毗部族名义上还有六千人,其实大多是寡妇老人拉扯着一堆孩子,或者两个老人相依为命,完整的家庭没几个,青壮更是少得可怜,在不影响放牧和保护牧群、部落的前提下,她所能动员的士兵也仅仅三千出头而已,现在一下子折损了将近千人,她死的心都有了。
  如果不时陈应的旗号隐隐可见,她甚至都有投降松赞干布的心思。在苏毗那珍眼中,此时的抵抗已经没有了意义,虽然这座康延居城没有丢失,但是苏毗人已经没有剩下多少了。
  其实,心疼的不仅仅是她,松赞干布也心疼。
  只是,陈应铁石心肠窝在五十里外的山谷中不出来,时而不时的威胁吐蕃军队的侧翼,让他手忙脚乱。
  当然,陈应并不是不想解救康延居城,关键是,陈应此时已经不山谷中了,留下的只是陈应的旗号,以及便宜行事的刘仁轨,以及麾下不足三千人马。
  陈应已经率领其他的安西军将士,共有万余人马,以及郭孝恪部抵达了那曲城,原背嵬军的根据地。
  进入雪原,陈应这才发现,他最擅长的钩镰枪骑兵突袭,已经失去了发挥的地方。这里地形狭窄,平原非常少。而且安西军将士多少出现不适的反应,虽然战斗力可以保持,却无法像西域那样,发动集团突击战术。
  看到这个情况,陈应决定改变战术。
  来到那曲城后,陈应派出背嵬军留守部队以及熟悉吐蕃语的信使,联络吐蕃部落的头人。
  “我们现在必须搞清楚吐蕃的态度,如果他们决定站在松赞干布那边,那么我们就先下手为强,先灭掉他们。”陈应说道。
  “他们会站在我们这边吗?”听到陈应的话,马周迟疑了片刻道:“比起松赞干布,我们是外来者。我的建议是,与其给他们组织起来的时间,不如直接消灭他们!”
  马周的想法很简单。
  换位思考,如果他站在吐蕃人的立场,也会选择松赞干布联合,先赶走陈应等这些入侵者,然后再讨论这片土地的归属。这时候去和他们接触没有任何意义,反而会让他们有所准备。最佳的选择就是,趁着松赞干布率领十数万大军围攻康延居的时候,后方空虚,直接把他们后方部落扫平了。
  不过陈应的看法和他正好相反。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块地方独立分散了太久!”陈应看着马周说道:“对于大多数部落头人来说,统一的吐蕃,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头上出现一个统治者,各个部落的头人建立了自己的规则,现在有人重新站出来要索要这片土地的主权,换做是你,你会怎么想?”
  从松散的部落,形成统一的国家,其实非常难困。
  秦始皇把分裂的各国,统一在一起。然而,区区关中六国遗民,他们依旧撬动了大秦帝国的根基。什么秦末暴政,什么苛政猛于虎,什么逾期当斩,其实被出土的云梦简证实,这都是谎言。
  历史的真相是,秦国统一天下,废除封国和世袭制,触犯了六国贵族的利益,他们采取里应外合的方式,把秦国玩残了。
  如今,松赞干布利用铁血把吐蕃各部暂时联合在一起,或许屈服松赞干布的武功,或者是淫威,总之最不满松赞干布的,恰恰是这些利益被侵犯的吐蕃各部头人。
  就在半个月后,那曲城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安多部、杂多部以及曲多部部落的代表。
  事实上,吐蕃的部落比陈应想象的更多。
  短短半个月,抵达那曲的吐蕃部落代表共计一百六十多个,这其中由于距离太远,还没有抵达的部落更多。
  这些代表来到那曲城后,陈应让人给这些代表们准备了大量的美食,以及柔滑的丝绸、茶叶还有精美的瓷器,醇香的白酒。
  陈应也没有与这些吐蕃部落头人或代表多绕弯子,直接让舌人告诉各个部落的代表,如今大唐决定教训这个对大唐不敬、不知天高地厚的松赞干布,如果你们愿意与大唐结盟,你们将享受你们原来的部落特权,向大唐称臣,向大唐缴纳什一税,大唐将开放对于结盟各个部落的盐、丝绸、茶叶、以及粮食的交易。
  如果愿意成为松赞干布的奴隶,把族中的青壮,送到松赞干布手中送死,陈应表示将无话可说。
  马周以为陈应会碰一鼻子灰,可是,让他意外的是,几乎所有的部落,都歃血为盟,建立了反松赞干布联盟。
  陈应兑现承认,与吐蕃各部,展开贸易,吐蕃各部奇缺的盐、布、包括粮食,与吐蕃各部展开交易。
  就在交易的同时,一支由各部青壮组成的反松赞干布军在陈应的武装下,开始向松邦堡(既拉萨)进发。


第九十七章 唐骑之下何敌不克
  康延居城外,难得遇到大晴天。吐蕃人一边放羊,一边懒洋洋的晒着太阳。
  一大早,松赞干贝就登上山岗,望着西北方向的唐军大营。
  松赞干布皱起眉头,望着身边的茹达仁道:“陈应还没有动静吗?”
  茹达仁叹了口气道:“陈应小儿就是属狐狸的,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会缩回他们的洞里!”
  尽管茹达仁看不起陈应的“懦夫”行为,但不可否认,陈应扎下来的战营,是一个硬骨头,并不好啃。
  战营不是城池,却不代表陈应的战营好攻打。
  原本用碗口粗的树桩,埋入泥土足足三尺深,这样的营墙并不难对付。可是,唐军大营沿着低地边缘,树起木墙,以削尖的长矛向外捅出,形成刺猬形状,木墙之外,又遍布鹿角。
  木墙里侧,还有一堵土墙!这是一堵用沙土碎石夯起来的土墙,将煮熟的沙土,混同碎石垒砌起来,是汉人独有的造墙技术,后来传入渤海、高句丽等地,在历史上。契丹和金国都曾运用这项技术,筑起了一道防备漠北的长城。
  安西唐军将士早已没有单一的兵种,任何一个兵种,装备都三样以上,唐弩、横刀是必不可少的,哪怕是随军的伙头军,他们也背着唐弩带着一壶箭,以及一柄横刀。
  尽管陈应当初匆忙出击,所带的箭矢有限,区区一万余人马,最多不超过二十万只弩箭,平均一人堪堪二十只,但是炼油弹所携带不少。
  茹达仁曾经试探的向陈应的大营发起过进攻,一支三千人马的先锋队上去,短短一刻钟时间,阵亡一千余人。如果不是撤得快,恐怕三千人马,全部折在那里。
  茹达仁宁愿用脑袋去拱康延居城,也绝对不愿意去攻打陈应的大营。毕竟,陈应的大营中,战马嘶鸣声响彻天际,显然里同的战马不知道有多少,一旦陈应像刘统一样,把战马连着铁锁,组成连环马冲击吐蕃军队,茹达仁恐怕连哭的地方都没有。
  松赞干布望着死气沉沉的康延居城,冷冷的说道:“陈应不从乌龟壳里出来,证明我们给康延居城的压力不够,命令红缨军,破城!”
  红缨军,算是松赞干布的得意之作,吐蕃人向来无拘无束,战场纪律,更是一塌糊涂。胜则蜂拥而上,败则一溃千里。
  松赞干布为了严明吐蕃军队的纪律,特意让人把火红的狐狸尾巴集中起来,遇到无领擅自撤退的士兵,就挂着这一只火红的狐狸尾巴,可惜这个政策刚刚施行的时候,吐蕃溃兵实在太多,连雪原的灰色和黑色的狐狸都算上,他们也弄不够如此多的狐狸尾巴。
  后来,松赞干布让人把红色的鸡毛,用牛皮绳扎起来,系在撤退的溃兵脑后。这样的军队成为红缨军,待遇减半,受尽人们的鄙视。
  松赞干布号召吐蕃将士以雪前耻,久而久之,吐蕃人视红缨为毕生耻辱,唯有用敌人的鲜血和头颅,他们才能摘下红缨。
  其实,所谓的红缨军跟唐军中的跳荡兵差不多,唐军的跳荡兵,以罪囚和商贾、赘婿这些地位低下的人为主,他们只有在战场上立功,才能升迁为庶民,立下两转以上军功,才能享受一转军功待遇。
  可以说这是一支死士部队。
  随着,松赞干布的命令下达。吐蕃军队的红缨军将士开始排出进攻部队,向康延居城缓缓前进。
  吐蕃的红缨军将士前进速度越来越快,仿佛像海啸一般涌上康延居城。
  “女王陛下,现在怎么办啊?”有人在冲苏毗那珍大吼着。
  苏毗那珍回头一看,发现正是丹木吉。这是苏毗部有名的猛士,身高过九尺,此时已经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了。但即便是这等猛将,看到吐蕃红缨军将士轰隆隆的冲过来,脸上仍然露出了一丝绝望之色。
  苏毗那珍苦笑道:“还能怎么办?死战到底吧!”
  丹木吉张了张嘴,话到嘴边却没有说出来。
  苏毗那珍笑容更加苦涩,她缓缓道:“别想着投降的事情了,唐人待我们不薄,我们不能这么狼心狗肺……再说,你以为吐蕃人会放过我们吗?不,他们会把我们斩尽杀绝!”
  “轰!……”
  一声爆炸巨响打断了苏毗那珍的话,她遁声望去,看到吐蕃红缨军中间腾起一团橘红色的火球,数十骑连人带马浑身喷血,惨叫着倒了下去。不多时,这数十名骑变成了烈火骑士,凄厉的惨叫着,挣扎着,求饶着……
  只见城墙上的寻相,拿着斧头砍断一棍缆绳,投石机的抛射臂将一颗重达五十余斤的木桶抛到二百多步以外,把数十名吐蕃红缨军将士笼罩在火海中。
  投石机配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