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唐血刃-第4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应道:“何为不孝?”
  李承道强自镇定的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陈应的声音陡然抬高八度,厉声喝道:“张志龙自甘心受死,使之高堂悲伤,可谓不孝,沽名钓誉,不爱自己何以爱人,如何得仁?为区区薄名,毁身自伤,何以为义?不惜有用之身,上不能报效君王,下为能尽臣之本份,何以为忠?如何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岂能任之?”
  李承道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陈应愤然转身,其实陈应对这些安西军二代们,也是寄于后望。可惜,张士贵的儿子太过妇人之仁了。
  陈应就是用这个办法,防范未然。
  作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顾不上,何谈国家社稷?黎民百姓?
  自私是人的本能,而非刻意可以避免的。陈应不希望安西乃至整个大唐军方二代们变成一群迂腐之人。
  当然,陈应也有些借题发挥。
  他这是杀鸡儆猴。责打张志龙的方式,给李承道提一个人醒。
  人绝对不能忘本,屁股绝对不对坐歪喽。
  可惜后世某些大佬已经坐歪了,阉割华族四十年,结扎下环,趴屋牵牛,无所不用其极,终于把人口控制下来了,把华国的地省下来了,结果,人口劳动力短缺,就叫嚷着吸引外国移民。
  这就是典型的宁为友邦,不与家奴。
  可是,这些屁股坐歪的大佬们忘记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是谁在前面抵抗,是中华儿女,不是黑鬼,不是白佬,而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民。
  现在大唐虽然一时镇住了周边异族,然而,站在历史巨人肩膀上的陈应看得非常清楚,大唐自开唐之初就埋下了亡国的祸根。
  安史之乱,有人把罪责按在杨国忠身上,认为是杨国忠阻止了安禄山的晋升之路,将相不和。
  其实,抱着这种观点的人,脑子里都是大便。安禄山要德无德,要才无才,当上宰相才是真正的祸国殃民。不是民族歧视,中国周围的胡人,哪个擅长治理?他们都是一群野蛮人,身体强健,而头脑简单,只会用拳头解决问题。
  大唐天宝之乱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使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人、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人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胡人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史称安禄山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乱前,一次提升奚族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在他的收买下,当地少数民族竟把安禄山和史思明视为“二圣”。
  尽管阿史那思摩在陈应麾下忠心耿耿,可是陈应从来只是让阿史那思摩当他的亲军统领,给他爵位,给他财富,唯独不给他真正的权力。
  事实上,陈应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对郁射设难道不好吗?将他从一个落魄的部落首领提拔到了灵州无冕之王,部落从区区数千之众,成长为十数万之众,他们获得了与唐人一般无二的地位,而且获得的财富比唐人更多。
  可是结果呢?李道贞还没有生下李嗣业的时候,他居然想着当陈应儿子的便宜爹,接受陈应在灵州的所有财产。
  这是什么?
  这是典型的白眼狼。
  陈应返回龟兹安西大都护府临时行辕的时候,张士贵闻讯而来,背着荆条,在外面跪着负荆请罪。
  陈应走到张士贵面前,朝着张士贵重重的踢了一脚。
  以张士贵的身手,陈应的这一脚虽然重,可惜,仍旧伤不了什么。然而,张士贵却假装扑倒在地上,疼得打滚。
  “行了!别他娘的演戏了!”陈应摆摆手道:“太假!”
  张士贵被陈应看穿了,也不尴尬,起身恭维道:“大都护功力深厚,末将已经受了内伤!”
  陈应与张士贵联袂走进行辕,陈应指着张士贵道:“把你那东西扔了!”
  张士贵老脸一红。
  陈应这才道:“我知道你心里不舒服,不过,你那个儿子确实欠揍!”
  张士贵道:“大都护,没说的,回去之后,末将继续揍,吊起来揍!”
  “士贵!”陈应语重心长的道:“你能走到今天,不容易,慈母多败儿,你这个儿子可废了啊!”
  张士贵自从投入大唐,基本上夫妻聚少离多,对于儿子也没有怎么管教过。迂腐,不是张士贵的错,可是张士贵知道,如果不扭转陈应对张志龙的看法,张志龙这辈子可真完了!
  张士贵道:“末将的这个儿子,明日就让他跟着老张张怀威发配的康居。”
  陈应道:“儿子是你的,怎么教训儿子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是,我希望,虎父莫要有犬子!”
  张士贵沉默了,看来陈应对张志龙还真不是一般的失望啊!!


第一三零章 大唐通利钱庄的房贷业务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世界,则国胜于世界,少年雄于世界,则国雄于世界”
  陈应思来想去,还是静下心给李建成上了一道奏折。
  大唐一定要重视二代们的培养,也要重视对少年的教育。
  其实,任何时代,功高盖主都是一种不可说的罪过。虽然李建成宽厚,可是一些大臣则刻意培养一个纨绔子弟出来,也算是自污其名。
  不过,陈应知道,国运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陈应将这篇非常有名的少年中国说掐头去尾,简单修改以后,作为奏折送往长安。
  李建成看着陈应熟悉的署名,还有这篇让人激动万分的奏折,久久不平平静。
  李建成将这道奏折转给房玄龄和魏征。
  君臣三人,看完后皆沉默不语。
  良久,李建成打破了沉默,望着二人问道:“如何?”
  “不愧为大唐骠骑大将军,真知灼见,明鉴万里!”房玄龄感叹道:“陈大将军心忧社稷,朝廷之福,社稷之福!”
  魏征则继续沉默着。
  李建成望着魏征,连续示意,可是魏征如同神游体外,如果是其他大臣,魏征这么做非常失礼,肯定会引起不快,然而李建成却不以为然,耐心的等待着。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魏征这才回过神来。
  房玄龄埋怨的盯着魏征。
  魏征尴尬的笑了笑:“陛下,臣失礼,请罚!”
  李建成摆摆手道:“玄成无妨,无妨!”
  魏征叹了口气道:“臣刚刚在想,陈大将军为何要在这个时候上这道奏折?”
  李建成一想也是。
  如今朝廷最重要的是,打着备战高句丽的旗号,行备战李世民之实。
  当然,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聪明人,他们隐隐猜测到了事情的真相。
  毕竟,这个时空,大唐与原来的大唐并不一样。
  历史上,直到高宗李治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大唐才开始组建安东都护府,可是在这个时空,李建成早提前了足足四十年组建了安东都护府。特别是首任安东大都护李世绩,这可不是一个好相与的角色。
  有陈应在安西不断开疆裂土,斩获军功无数,这让安东军上下异常眼红,为此,安东军同样也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短短六年时候,高句丽已经被李世绩逼出了辽东,退守鸭绿江河畔。
  可以说,此时的高句丽连历史上三分之一强都没有了,根本就不用朝廷调配军需和粮秣,李世绩以及安东军就可以把高句丽按在地上反复摩擦。
  基于这种情况,大唐上下都非常清楚,朝廷完全没有备战的必要性,一旦备战,就意味着大量的粮草损失,难道说大唐已经粮食多得吃不完?
  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孽,有不少人已经想到了一种可能。
  李建成道:“玄成的意思是”
  魏征凝重的道:“陈大将军的意思是,请陛下兴建教育,培养人才!”
  李建成转念一想,确实是有这个可能。
  世族门阀与朝廷的关系越来越僵持,天下三百六十七州,超过三分之二的官员递交了辞职,采取集体逼宫。
  李建成并没有妥协,采取之前,门下省政事堂商议的结果,以小吏简单考核之后,委任为官吏,总算没有让各地官衙陷入无政府状态。
  现在双方依旧僵持着,谁也不肯服软。
  李建成表面上柔弱,事实上他却是一个外柔内刚的人,被世族门阀欺负到现在这个份上,他更加没有退路。
  魏征道:“陛下,咱们朝廷现在有钱。预计明年之内,大约可以开采六千万金铜,铸造一千八百万贯。朝廷正常支出八百万贯军饷,尚余一千万贯,可以从中拿出六百万贯,每个县设立一座县学,一个州之地设立一座州学。东都与长安可以扩大国子监、四门学以及太学。”
  李建成想了想道:“建造一座能容纳五百学子,占地百亩的校舍,需要花多少钱?”
  魏征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建造校舍花不了多少钱,以如今现在物价,三千五百贯足可。”
  李建成沉吟片刻,抬头望着房玄龄道:“那就在关内道,山东道河南道,河北道拿四道做试点。”
  李建成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他非常清楚大唐如今各地人口、经济都各不相同。最直观的就是万年县,万年县明明是一个县,却有一十八万户,人口比一个上州还要多。赋税甚至快赶上剑南道了。
  然而,它只是一个县。
  因地适宜,这是李建成执政以来的习惯。
  大唐开始全方位大开发。各地修建的驰道,学校,让大唐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庞大的工地。
  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农民多余的粮食可以卖上一个好价钱,而参加工作的百姓也拿到了足够的工钱。
  手中有了闲钱,自然是给老婆孩子添加几件衣服,纺织的农民也可以赚到钱。
  钱极少成多,在吃饱喝足的时候,又开始有了更高的追求,比如,盖房子,买宅子
  大唐无论是民间,还是官府,都有着层出不穷的工程,每天都有海量的金钱流通。
  陈应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数钱可以数到手抽筋。
  没有办法,大唐所有的钱都从大唐通利钱庄里流通。等于是给陈应打工。
  哪怕陈应没有过问钱庄的发展,可是大唐通利钱庄还是推出了房贷业务。
  想盖房子吗?没有钱不用担心。大唐通利钱庄可以给你分忧解难。
  以违建房子的地皮做抵押,可以获得大唐通利钱庄的房贷。
  贷款还是分为三十年,五十年期。绝对人性化。
  服务贴心。
  当陈应接到大唐通利钱庄的财务报表的时候,捂着脸仰天长叹:“我是放出了一个什么妖孽!”
  市场经济有着重要的规律,顺应时代潮流发展。
  这是没有办法干涉的。


第一三一章 纵有百万何惧之有
  货币与经济两者是正相关关系。当货币供给增加,货币使用的价格利率就会降低,货币供给增加会引起物价上涨,促进消费。投资与消费的增长加速经济增长。
  现在大唐大规模开采铜矿,就是在增加货币流通量。
  陈应就算再不是金融专家,也知道一旦货币投放量增加,物价必然升高,这也是市场规律,没有办法逆转。
  大唐如今的钱币处于严重不足状态,以大唐的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约合三百四十八亿美元,属于论坛数据,并不一定准确占世界的百分之五十八,然而大唐每年铸造的铜钱,约合三十八万贯,市场货币总量,大约在四百一十八万贯左右约一百八十亿人民币左右。
  货币不足,致命物价极贱,钱价极高。而且铜制品又明显高出铜钱本身,这让铜钱会被私人融化,铸造成铜器售卖。
  而且能存钱的人,基本上除了贵族,就是世族门阀,这些世族门阀喜欢把钱存起来,放在地下。虽然中国早在夏朝已经出现青铜器,而且在商朝已经把铜当作货币,自从两千多年以来,历朝历代,都对铜矿进行不遗余力的开采,然而,铜却依旧不够用。
  这跟中国人有危机意识有关,他们总是防备灾难来临,自己可以承受灾难。结果造成的问题是非常尴尬,开采铜矿的速度,始终跟不上消耗的速度。而且古代中国又是世界性的大国,中国的铜钱,不仅仅在国内广泛使用,而且周边的藩属国都使用铜钱,特别是越南和朝鲜,历代的铜钱都可以不时的出土,而且数量不小。
  大唐现在不仅国内缺钱,剑南道、安南包括新罗、百济甚至倭国都在使用大唐的开元通宝,更是加俱了大唐铜钱缺口。
  正所谓谷贱伤农,大唐的农民实在是太苦了,一年辛辛苦苦劳作,收益只有五贯左右,当然,他们可不像后世的农民,人均才一亩多地,而是一百亩。除了吃喝拉撒,根本就剩不下什么。
  随着多宝山铜矿的开发,大唐缺钱的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钱越来越多,自然会造成通货膨胀。随着大量铜钱投放市场上,物价开始出现明显的提高。
  粮食最直观的表现方式,从每斗五钱,慢慢增加到了每斗三十,足足升到了六倍。粮食是一切的基础,粮价的暴涨,让各行各业的价格都出现飞涨,比如,从前养殖一头猪,需要付出一百二十左右的钱,可是现在却需要付出足足三百八十,同样,猪肉的价格也开始上涨。
  不知不觉中,大唐百姓们惊讶的发现,钱还是一贯,买到的东西却不足原来的一半。像原来六贯可以买一头小牛,八贯钱买一头壮牛,现在需要十五贯。
  物价的升高,原本官员的优越感渐渐的没有了,特别是九品小官,他们的俸禄只有三十二贯,现在连跑运输的车夫,一年也可以轻轻松松赚上二三十贯。
  这个现象,从长安开始,蔓延到了全国。在龟兹的李秀宁上一次街市上回来,就忧心忡忡的对陈应道:“陈郎,现在好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操控着大唐的物价,市易司那些官员,全部渎职,全部该杀!”
  陈应听到这话,哈哈大笑道:“这是好事啊!”
  李秀宁非常不解。
  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对国家,对社稷而言是有好处。平时哪里攒的下钱,除了地主,就是世族门阀,这手里有钱的人,都是财主,他们手里攒的钱越来越多。大唐钱贵,他们的钱越来升值。
  此时,世族门阀就像大唐这颗大树上的吸血藤,不停的吸食着大唐的鲜血。一旦农民不堪重负,天下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另外一个乱世就会出现。
  陈应笑道:“物越来越贵,钱越来越贱,这对社稷有益?”
  听着陈应如此荒谬的言辞,李秀宁当即反驳道:“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陈应一本正经道:“这你可别不信。”
  李秀宁道:“这怎么可能?”
  陈应笑道:“你想想看,他们世族存钱,存的越多,就会亏的就越多,倘若继续将钱藏着,只会变成一堆没有用处的废铜烂铁,因而,不得不将钱拿出来,或是买田地,或是买宅邸,又或者拿出来做开设工坊,或者做卖。”
  陈应深知这些世族门阀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把大唐通利钱庄搞跨,可是陈应绝对不会让他们得逞的。
  在相对一段时间内,大唐的威胁,只来自内部,绝非外部因素。
  无论是苟延残喘的西突厥,还是高句丽,他们都无法威胁大唐。
  虽然李建成非常担心李世民的威胁,陈应却知道,李世民虽然拥有了扶桑大陆的根基,可是要想威胁,这需要十数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李世民必须先解决战舰的龙骨问题。没有龙骨,大舰制造的难度非常高。
  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人口素质问题,对于李世民的百万大军,陈应一直认为这是一个笑话。
  野人会打仗吗?
  他们充其量只会两个村子为争夺水源的问题,打群架。
  纵然有百万之众,何以畏惧?
  唯有世族门阀这个隐患,一旦处理不好,将会让大唐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李建成在人才培养方面,开始卯足了马力,加大寒门人才的培养,其实这并不是一道良方,世族门阀虽然拥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他们作为贵族,身上还有责任感。
  可是寒门子弟,一旦掌握着权力,就会释放他们心中的魔鬼。
  造成的后果,也很难预料。
  陈应慷慨的向李秀宁传授了金融管理知识,这才打消了李秀宁的顾虑。
  不过,在猛虎义从的消息里,陈应还发现一桩意外。
  就在李建成软禁程知节在长安的九个多月之后,一直没有异常的程知节非常配合,也非常老实,这让看管着程知节的元随禁军将士,渐渐放松了警惕。
  终于在开元五年上巳农历三月初三,李建成赐宴曲江,武百官与程知节被邀请参加宴会,席间程知节借口不胜酒力,走出芙蓉园,从此之后于也没有出现过。
  李安俨气愤的大索长安城,依旧没有找到程知节的踪影。
  与此同时,另外一股扶桑唐军突袭长安城外的清林里,劫走了李承乾、李恪、李泰等子女,唯有长孙无垢却留了下来。
  对于长孙无垢对外的说辞是,她因为在钱库对账,歹人没有与她碰面。
  李秀宁望着这个消息,非常幽怨的道:“陈郎,长孙无垢是怎么回事?”
  陈应一脸无奈的道:“这事我哪知道?”


第一三二章 继承人的问题才是大问题
  陈应如今担任着安西大都护,统辖安西军,节制安西诸镇,权势之盛,可以说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如果陈应愿意随时可以入阁拜相,跺一跺脚便能使朝野抖上几抖。
  陈应虽然声名鹊起,势力已成,能毫不顾及陈应面子指责他的人,也只有李秀宁了。
  虽然时值五月,还不是酷暑难耐的三伏天,可是陈应额头已经出现了细细的汗珠。千防万防,还是家贼难防。
  最终还是让杨蓉这个家贼阴谋得逞。但是,杨蓉与长孙无垢不一样,无论李世民再如何,长孙无垢都是他的正牌夫人,如果真闹出什么绯闻,李唐皇室的脸算是丢尽了。
  李秀宁心情烦躁起来,眉鞘高高耸起来,视线投在给月色照得幽昧的花溪里,不悦道:“你倒是说说,长孙氏是怎么回事?”
  关键是陈应真与长孙氏没有什么,让长孙无垢帮助他管理陈府的账房,主要是因为长孙无垢并没有依靠。除了陈应,她谁也没有办法依靠。还有一层潜意识,李建成是一个要脸的人,绝对不会再为难弟媳妇长孙无垢。
  陈应沉吟道:“我如今已经离开长安四年了,根本就没有什么”
  李秀宁也不是不通情理的人,杨蓉是应国公夫人,无论出了什么事,武士彟绝对不会声张。反而会对杨蓉更加好,没有办法,现在的杨蓉他根本就惹不起,先不提杨蓉的堂兄杨恭仁,就算是他兄长杨则,如今也成为了江淮经略安抚使,统辖长淮军,节制诸镇,权势之盛,可以说是真正的封疆大吏,入阁拜相也指日可期。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武士彟与杨蓉翻脸,最终闹成合离。武士彟在朝堂上可没有立足之地了,向来官场都是扒高踩低,为了讨好杨则与杨恭仁,打压武士彟是必然的。
  无论武士彟会不会猜测到真相,都不重要,他根本不敢声张。可是长孙无垢此事并不一样。
  陈应与李秀宁再三保证,总算不必被李秀宁追问起来。
  陈应本着惹不起躲得起的态度,干脆躲往军营,避免被诸女榨成人干。
  然而,安西早已步入正规,天天看着将士训练,也非常腻味。过了几天,陈应就带着周青与郭洛,离开军营,来到龟兹城里闲逛起来。
  眼见时值正午,陈应有些饿了。就朝着周青道:“找个地方,填饱肚子!”
  郭洛笑道:“主上,周青有家熟店,咱们不妨去看看!”
  周青主要负责疏勒城的疏勒学院,负责总管蒸汽机研发,算是疏勒学院的大总管,来龟兹城的机会不多。
  陈应也有些好奇,周青能有什么熟店。
  看着陈应不信,郭洛故作神秘的笑道:“主上,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周青无奈,只好带着陈应一行数十人前往薛氏茶酒店。
  来到薛氏茶酒铺子,陈应一看门脸就非常失望,三间临街门脸房,厅堂里摆了几张桌子,东北角近厨房有两间拿布帘子隔开来的隔间,布帘子也只是遮住门洞的上半截,算是包间。
  就这样的茶酒铺子,在龟兹城里没有一千家,至少也有八百家。
  在周青的带领下,他们便在角落里找了张方桌坐下。
  周青对这里熟络,站在那里招呼那个年轻貌美的薛家娘子说道:“薛家娘子,还记得我在店里吃的菜式?再添份冷切酱香牛肉给我们送上来。”
  陈应脸色一沉:“牛肉?”
  薛娘子急忙上前解释道:“好叫小官人知晓,咱们铺里虽然售卖牛肉,不过这可不是咱们大唐的耕牛,而是康西州的吐蕃牦牛,哪种牛又蠢笨,又怕热,根本就耕不了地,只能杀了吃肉!”
  薛家娘子的声音煞是好听。
  陈应望着薛家娘子的那张俏脸,打量了一下店铺里的食客,发现大都是行商的脚夫,或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