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这个天国不太平-第1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乙等师再扩编3个师,组建乙八师、乙九师连个步兵师,将彭玉麟的那个内河水师扩编,组建为乙十师。这样圣国便有甲乙五十、甲乙十师等4个水师了。”
  “圣王英明!宗棠这就让总参谋部发令组建。”左宗棠大喜。
  “兵饷的事情,目前还不突出,但再过几年,便会大规模需要银两了!你们总参谋部后勤处,还需要和财税部好好谋划下。还有武器问题,也要跟工务部以及兵工厂、机器厂以及克虏伯钢铁公司联系好,督促他们多生产些火器,供应部队。当然,本王也会跟伍崇曜讲,让他多采购些洋人的枪炮。”冯云山提醒左宗棠道,如今中华讨虏军的总参谋部,已经基本都交与左宗棠了,不过,偶尔还是要提醒一下。
  火器问题,主要受限于产量,随着时间的积累,将士们手中的新式火枪也会越来越普及。冯云山主要担心的还是兵饷。
  尽管,在冯云山的设计中,参照后世,中华讨虏军也分为义务兵和志愿兵。而冯云山以义务兵的名义,规定不予支付兵饷,但又在新入伍时,发放其家庭三两白银的补贴,家庭的田税减半、田亩多分一人等政策,用以激励家庭对参军的支持。
  而为了将来打算,保证百战老兵的稳定,留住老兵,同时也为如今在役的义务新兵画个饼,吸引他们:冯云山规定在四年义务兵后,可以转为志愿兵,每月便至少可以享有一两白银的兵饷。
  这样一来,至少在这四年义务兵期间,王府都不用支付兵饷了。
  这样一年下来,至少可以节约近400万两的兵饷。这无疑是比满清朝廷负担要轻松得多。当然,不能跟太平天国比,他们不但军队没有任何兵饷,连官员也不用俸禄。
  不过,有了志愿兵每月至少一两的兵饷这个大画饼,加上入伍时的3两银子安家费,讨虏军的将士都丝毫不觉得亏了,反而个个用命,其实不为别的,是为那一家人的田税减免一半,还有那能多分一份田地的好处。
  左宗棠和冯云山聊起准备抓紧对浙江用兵,尽快平定浙江。
  冯云山又吩咐左宗棠牵头总参谋部将地方守备旅的改编整合之事做好。
  两人商谈了个多小时,左宗棠这才离去。


第448章 荣维善和席宝田参军(上)
  荣维善最近碰到个大喜事,做梦都笑。只能说,幸福来得太突然了。
  荣维善是湖南永州府东安县狮子铺人氏。虽然才十四岁,但作为家中唯一的男丁,已经俨然是一家之主。
  荣家原本一家五口。荣父从北边逃荒,到了偏僻的狮子铺后,安下家来,娶了荣母,两人男耕女织,辛苦劳作,几年下来也积下了一亩多水田的家产,生下荣维善和另外一对儿女,日子虽然过得清苦,倒也其乐融融。
  但三年多前,荣维善十岁的时候,狮子铺和邻乡永丰甸,因为抢水,发生了严重的械斗事件,荣父和三名村里人一起被打伤,在家卧床二个月后便去世。
  家中遭遇灭顶之灾。为了给荣父抓药,好不容易挣来的一亩水田,也变卖掉了,荣父去世后也是草草安葬。自那以后,荣家便一贫如洗。
  荣母为了拉扯大荣维善和他妹妹,不但白天租种邻村大户人家席老爷家的二亩水田,晚上还织布赚些零用钱,日夜操劳。
  荣维善也不再上私塾,十岁便下田种地,小小肩膀便扛起家庭重担。
  但就算是如此,荣家也经常是断粮,幸好,邻村的席老爷家倒是好心,经常故意少收点田租,荣维善再带着弟妹一道四处挖写野菜充饥,倒也勉强不至于饿死。
  荣维善还清楚地记得,大半年前的那段经历,让他毕生难忘。
  大半年前,由于太过劳累,加上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织布时间太长,荣母眼睛突然看不清楚了,这下,整个荣家更是天塌了。
  荣维善还记得当时,家中仅剩半抓米了,荣维善自己快两天都只是喝些野菜汤水,但见弟弟妹妹饿得哭个不停,荣母也饿得嘴皮发青,眼睛看不见还摸着纺车织布,便硬着头皮将半抓米混着野菜都煮了粥。
  看弟弟妹妹吃得香,而他和荣母两人饿得头昏眼花,想到下一顿就没着落,一家都得饿死,荣维善便心如刀绞。
  第二天一早,荣维善便手持一把尖刀,准备前往镇上抢些米粮来,尚未出村,便被村长叫住。
  原来,今天有镇公所的人下乡来了。
  “镇公所?”从未离开过村子,没什么见识的荣维善当时还问道,“这是什么东西?”
  “是镇里的官老爷们!以前大清国叫里正,如今换了朝代,叫大圣国了。”村长看样子也没比荣维善好到哪里去,都是从未出过远门,消息闭塞。
  不过,这回他倒是有些清楚:“镇上前些日子就设了镇公所,我们狮子铺太过偏僻,如今镇公所的人才来。听说是要摸清村里的情况,重新分田地。维善,你们家里困难,呆会也跟镇公所的老爷们提提,说不定会有好处。”
  村长几句话,将荣维善劝回了家,将信将疑地在家等待着。
  一个时辰后,村长派人来通知,每家每户的户主,去村里祠堂聚会,镇公所有大事要宣布。
  荣维善交代弟弟妹妹照看好荣母,忍住饿,来到村祠堂。却见五十余名身着灰色统一制服装束的士兵将整个祠堂守住,煞是威风。
  除此以外,还有头系红头包巾的几名镇公所的人,在村长的陪同下,在同每家每户了解情况。
  轮到荣维善,一名面相和蔼的书生模样,据说是副镇长的人,向村长了解他家的情况后,对他道:“小兄弟,苦了你了!放心,你家的事情,便是我们大家的事情。圣王教导我们,要关爱百姓,我们镇公所是百姓的镇公所。王班长,你安排人弄从我们带来的牛车上取袋米和半袋白面,呆会一起送到小兄弟家中。”
  虽然寥寥的一句话,已经让荣维善心中如同惊雷般。他简直难以置信,镇公所的人,会如此对待他。
  荣维善虽然从未出过村子,但也已经懂事,心中清楚,这三年来,家中一直饥一顿饿一顿的,但除了村里人偶尔接济一点点,从未听说过镇上的谁来帮助过他们家。没想到,这新成立的镇公所,竟然有这般好心?
  他满腹怀疑,一步步走回家中,却正好碰见弟弟妹妹欢欣雀跃地围在灶房,看着两名身着灰色统一军服的士兵,在煮着面团。
  “大哥,你才回来啦?”嘴快的妹妹上前拉住荣维善的手,叽叽喳喳地说了起来:“这两位恩公说是圣国的士兵,说要保护圣国的百姓,大哥,我们就是圣国的百姓吗?”
  荣维善只觉得鼻子有些发酸,眼睛有些湿润了,他摸摸还不大懂事的妹妹头顶,轻笑道:“嗯,我们就是圣国的百姓。”
  看着灶房里空空的米缸旁边,放着一整袋白米,还有半袋白面,他没想到,这帮士兵和镇公所的人,办事如此之快,短短功夫便将米面送到家中来了。
  荣母从隔壁堂屋摸着门框,也来到灶房:“是老大回来了?老大,替娘好好谢谢人家,谢谢镇公所。要记住人家的恩情呐!”
  “娘,我知道!”荣维善看见荣母满是皱纹的脸上绽放着笑容,心中又一酸。这个恩情,他不会忘记。
  两名军士摆摆手,站了起来,为首者道:“婶子,还有大兄弟,不用谢!这是我们的责任!如今整个东安县,已经不是清妖的地盘了。我们圣王说过,在我们圣国的治下,不会让百姓饿死!放心,以后你们家的日子,就会一天天地好起来的!”
  这是这一天内,荣维善第二次听到“圣王”了。他不敢多问,只是心里,深深地记住了这个伟大的大恩人!
  “行,那就这样,我们还要去别的人家。就先回去复命了。婶子,大兄弟,按照圣国的田亩制度和你们家的情况,你们可以分四个人的田地。按照镇里的标准,平均每人一亩二分中等水田的水平,你们家一共有四亩八分田可以分,每年缴粮税需要4斗8升,银税2钱4厘。稍后,等村里的田分清楚了,便会有镇公所的人将田契发给你们家,到时按个手印便成了。”为首的军士交代完,便准备离开。
  “啊?这个,军爷,这粮税真的才这么点吗?”荣母惊讶地问道,满脸震惊之色。
  荣维善也是震惊不已,荣父死后,荣母租种临乡的席老爷家的水田,约定的田租是一亩一石三斗。就这,还是席老爷同他死去的爹是认识的份上,好心同情他家才以这么低价租给他们家的。
  那名军士笑道:“婶子,却不要这样称呼!我们都中华讨虏军的士兵,也都是贫苦人家出来的,圣王说了,我们是百姓的子弟兵,可不能当老爷。”
  他接着又解释起来:“至于粮税,圣国的标准便是如此。若是大兄弟日后跟我们一样参军了,成为圣王的士兵,就这个粮税,还可以减半呢!”
  另一名军士也点头附和道:“圣王优待我们当兵的。不但粮税减半,还可以多分一个人的田地。若是你将来成为讨虏军士兵,你们家就可以分五个人的水田。”
  荣维善眼前一亮!
  他自小洗练武术,虽然因家贫,时常挨饿,但身体却异常地强壮。虽才十三四岁,已经与成人差不多高大了。而且,他臂力惊人,村里人也因此不敢欺负他们荣家是外乡人。
  等自己再长大一些,便也去参军,成为圣王的士兵!
  荣维善在心底暗暗念道。
  几天后,村长陪同镇公所的税师和警师来到了荣维善家。
  税师递给荣维善一式三份的田契和粮税文书,荣维善毫不犹豫地在上面按下手印。紧接着,税师和村长又陪同荣维善来到村口的一块水田,道:“你家的水田分为两部分,这部分为中田,只有二亩八分。因为你们村水田不多,镇里将邻村的田分了些给你们村,若是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到镇里来找警师或者镇长进行调节。”
  接着,又领着荣维善来到临村,荣维善一看,分给他家的这两亩水田,正是他家原来租种邻村席老爷的那块水田。
  “这田不是邻乡永丰甸席老爷家的么?分给自己家,就算席老爷心肠好,他们会愿意?”荣维善心中忐忑起来。
  税师仿佛看出了他心中所想,笑道:“小兄弟,不必担心。不单你们家,你们村里很多人家的这次分的田,原来都是永丰甸的。瞧,旁边那块水田,是分给你们村长家的,原本也是富户席居正家的水田。不要怕,如今不说这永丰甸,便是整个东安,整个湖南,都是圣国的天下,这些地主老财家的田地,没被全抄没了已经算是好的了。”
  一旁的警师也道:“小兄弟不用顾忌。要说这席居正,其实已经算是地主,不过县长看他没有为富不仁,还乐于乡学,便只是将他家超出标准的田产半价购买,分给大家。”
  荣维善这才明白,这水田都是县里出资购买的。
  要不是亲耳听见,荣维善万难想象,还有如此为民的县衙。


第449章 荣维善和席宝田参军(中)
  自从大半年前,分得了水田,荣家从此有了奔头。
  不但荣家,整个村里皆是如此。
  原本,他们狮子铺的百余户人家,总共才二三百亩不到的水田,除了三四户人家有十余亩水田,其他的都是两三亩田,甚至像荣家这样,只有一亩多田或者根本就无田的人家,不在少数。
  穷哈哈的村子,贫苦的百姓,突然间变了样。原本都是靠租种邻村的田地生活,如今忽然自己有了几亩地。整个狮子铺的百姓,个个都脸上笑开了花。
  自己的水田,种出来的粮食,上交少量的粮税给镇公所后,剩下的大头都是自己家的。这样的日子,不正是祖祖辈辈盼了几辈子都盼不到的事情吗?
  荣维善一家也跟村里其他人家一样,忽然间有了盼头。
  一分到田,便忙开了,全家上阵,将水田给翻了一遍,又从镇上赊了点油菜种子,赶紧种上油菜籽。同时,在上坡上,房前屋后地开始积肥。
  虽然暂时还是没有收获,但这人有了盼头,就是完全不一样了。靠着镇公所送的那袋米和半袋面,因为要支撑到开春有收成,荣维善仍然是每天吃九成野菜半成米的汤水,肚子咕咕饿得直叫唤,但却浑身充满了劲头。
  而就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镇公所又推出修水渠和修镇道的事情,让各家各户出劳力帮忙,不包吃但每天以一斤半米结算。
  大喜过望的荣维善,忙劝止了荣母不要再摸着纺纱织布,自己跟村里一群壮年一道,去镇公所报到,参加修水渠、修镇里的道路。
  靠着这每天的一斤半米,荣维善一家四口终于可以喝个半干的粥饭了。每天傍晚下了工,用布袋领着一斤半的米回家,看着弟弟妹妹欢欣雀跃围拢来迎接自己的时候,荣维善感到作为一家顶梁柱,能给家庭带来温饱的快乐。
  就这样熬过了开春。
  荣维善正愁着没钱买谷子做种,镇公所的副镇长又下到村里来,通知每家每户都可以先从镇公所的仓库借谷子做种,还派镇上的农民教习所里的教师,教导村里人育种的技巧,兼带着还让大家跟着学习认识了几个字。
  在镇里农民教习所的教师帮助下,荣维善和村里的百姓都育好了秧苗。那段时间,荣维善每天看到那一小块长势诱人的秧苗,绿油油地生长着,他心里也痒痒的。
  春天真好!
  很快,荣维善带着弟弟妹妹一道收割了种在田里的油菜籽,打了近二百斤油菜籽,留下五十斤榨油自家吃,其余的,荣维善都卖给了镇公所的典库,哪怕是镇公所的买价比镇里市集上要便宜十文钱。
  荣维善是个感恩的人。
  镇公所帮了他们荣家这么大的忙,他觉得不能因为售价高,便将油菜籽卖给别人。
  收割完油菜,便要插秧种植早稻了!
  因为荣母眼睛看不见,弟弟妹妹又太小,荣家就荣维善一个勉强算得上是壮劳力。开垦几亩水田,已经来不及了。这时,驻守在村里的镇公所里的副镇长,又从别的村借来两头牛,借给村里人家轮流翻地。
  惊蛰一声雷,伴随布谷鸟声声啼叫,荣全家出动,终于将家中的四亩八分田的秧苗都插好了。
  紧接着,便是每天辛勤的劳作,四亩多田,荣维善重复在间苗,除稗草,浇粪肥,灌水等劳作之中。每天挥洒着汗水,却笑容满面。
  看着秧苗一天天长高长壮,变成了稻子,拔节,开花,抽穗……荣维善心里那种喜悦,无以言表。
  如今已经是五月里,东安位于湘南,水稻成熟较早,荣家的早稻已经开始抽穗了。
  这天,荣维善刚从地里劳作回来,忽听弟弟妹妹跑来说:“大哥,有大喜事!镇上镇公所旁边,成立了一家医务所,有一名医师,是从永州府城分来的,听说医术高明,邻村的失明的婆婆据说去看了下眼睛,竟然治好了!明天咱们把娘也送到镇上的医务所去看看吧。”
  “真的?”荣维善大喜,最近每天在地里劳作,早出晚归,都没听说镇上有什么消息。“医务所,是坐堂大夫还是郎中?若是真能将娘的眼睛治好,可就太好了。行,明天就送娘去镇上看看。正好,卖油菜籽的钱,还掉以前的旧债,还剩下一点。”
  “不去!娘都这把年纪了,看不看得见有什么关系。剩下那点卖油菜籽的钱,都攒起来!老大,再过一两年,你就该娶房媳妇了,要攒点钱早做准备了!”荣母却从里屋出来了,反驳道。
  “娘,你您就听儿子的。儿子宁愿不要媳妇,也要将娘的眼睛治好。”此刻的荣维善,语气坚决,不容置疑。
  次日,三兄妹陪着荣母,来到了镇上,走进位于镇公所旁边的医务所。
  从进医务所的那刻起,荣家三兄妹,便将心都提了起来。看病的人还挺多的,排了近一个时辰,才轮到荣母。
  “老嫂子,你这眼睛,没瞎,就是白云过多,常年在昏暗的灯光下用眼过度,导致一段时间看不见,不过,幸好你来治,再晚点,就难说了。”一名身着白色袍子的中年人,正是医务所唯一的一名医师,给荣母把了把脉,又翻看了眼皮,说道。
  荣维善激动地大叫道:“大夫,你是说,我娘的眼睛能治好?那赶紧给我娘治吧,只要能治好,多少钱都没关系!”
  医师笑道:“放心吧,我肯定用心治。你娘这眼睛,应该能好。再说镇上不行,还可以去县里,府里。至于钱,你不用担心,这是圣王王府设立的地方医务所,都是不以赚钱为目的,为百姓治病的善举,不会多贵的。”
  说完,医师又看了看荣母舌苔,定神写下几幅方子,道:“今日是赶集之日,有些繁忙,呆会稍微空闲点,你们再来医务所找我,交钱抓药。回家敷在眼睛上,再内服一些,当可重新明目开眼。”
  荣家一家人又等了一个多时辰,终于付钱拿药。
  “合计四百七十八文!”医师递过两包药包。
  “什么?这么便宜?”荣母忍不住叫了起来。她不想来镇上看病,就是怕看病太贵,将一家子又欠债累累。当初荣父卧病在床的时候,每次抓药,便是一两二两银子,哪怕半个月抓一次药,也很快便将家中存钱花光,还欠了债。
  可没想到,这镇上的医务所竟然这么便宜!
  荣维善也很是吃惊,心中对于医师说的圣王,更是满心向往:什么时候,这辈子能见一见那位圣王就好了!
  除了感恩,荣维善发现自己更多的是崇拜那位圣王。这是一位怎样的伟人,怎样的善心,才会如此对待像自己这样的贫苦百姓。更何况,能让狮子铺这种穷乡僻壤都执行他制订的政策,可见他的影响力!
  三天后,荣母喝完最后一碗药汤,拆开敷在眼皮上的草药,在三个儿女的期待中,睁开了眼睛。
  “我儿,娘真的又重新看见了!”荣母的眼睛不再白云一片,虽然视线还有点模糊,但的确看见了三个儿女:“老大,你都长这么高大了!老二,你也壮实很多了。老三也长大了些。都好!”
  荣维善一听荣母这样一说,激动得心都仿佛跳了出来:“太好了!娘,您真的又能看见了!”
  弟弟妹妹也欢呼起来,荣家一片欢笑。
  而正在这时,镇公所接到县衙的通知,说是圣王决定对讨虏军扩军,要在整个圣国里的从15岁到45岁以内的青壮年里面,招收新兵。而东安县,因为以前没征过兵,名额较多,有二百三十个名额。
  很快,镇上警务所里的警师,带着两名警员,来到各村宣传了一番。
  荣维善是傍晚时分,从田里劳作回来,才得知消息的。
  当晚,荣维善失眠了!


第450章 荣维善和席宝田参军(下)
  荣维善想参加圣王的讨虏军!
  他已经不是第一天有这种想法了。
  早在,大半年前,他饿得头昏眼花的时候,他家里弟弟妹妹饿的哇哇大哭的时候,是圣王下面的两名讨虏军士兵,送来了白米白面,让他全家渡过难关,那天,见到那两名身着那好看军服的士兵,他便想着,哪天我荣维善也要穿上这神气的军服,为圣王征战四方,为穷苦的百姓送去救命的米粮。
  而在镇公所的人,到村里来分田地,税师将荣家的四亩八分水田的田契交给他的时候,他心中那种升起的,也许连他自己也说不出来的“士为知己者死”的心情,让他也有一种冲动:想要加入圣王的讨虏军,为圣王,为圣国,为所有没田地的百姓,打下更多的土地。
  而在圣王设立的镇上的医务所里,医师以便宜的药价和诊费,替他娘看好病,当他娘眼睛真的能看见的时候,他心中又有一股想法涌动。
  如今,圣王真的招兵了。
  而且,根据那名警师所说,此次圣王招兵,将有大用。此次招兵后,不知多久才会再招了,而且,全家能多分一个人的田地,减免一半的粮税,这种巨大的福利也在刺激着大家,警师估计,将会很多人争抢着报名参军。
  荣维善一夜没睡,辗转反侧。
  他是真的想参军,但家中的情况,又让他不舍。荣母的眼睛刚刚治好,弟妹都还没长大,干不了重活,若是他去当兵,家里就缺少壮劳力了。而且,他才14岁,按照警师的说法,圣王招收的最起码要年满15周岁。
  次日,荣维善揉着熊猫眼,准备去田里干活,荣母拦住了他:“老大,你有心事!昨晚一夜都翻来翻去没睡,是不是因为昨天警师的消息?”
  荣维善支支吾吾地道:“娘,没有。”
  “我儿,别瞒娘了!你打小喜欢习武,虽未拜名师,却跟随你父亲练了些武艺。是想到镇上参军吧?去吧,娘支持你!”荣母一脸和蔼。
  “娘,我还是不去了。家里现在有近五亩田,没我不行!”荣维善一口回绝,不过,眼神出卖了他,任谁都能看出,他很想参军。
  “大哥,家里有我呢!我已经长大了!”弟弟拍拍自己的胸脯,大声道。
  妹妹也在一旁说:“是啊,大哥,我也能帮些忙!”
  荣母看孩子们都很懂事,心中一暖,对荣维善道:“我儿,你放心去参军。为娘眼睛已经好了,干这点农活,不算什么。实在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