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三国之蜀汉我做主(三七开)-第1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嗯。”蔡妲点了点头,顺从道
随即,刘封亲自把蔡妲扶进了内屋,安置好。
当刘封出了内屋的时候,外屋三女已经开始叽叽喳喳了起来。
其实只是黄月英一个人在兴奋,她道:“好想去看看刚出世的孩子是什么摸样的。”
刘封心中翻了翻白眼,面上则立刻沉了下来,呵斥道:“不许去打扰她们。”
刘封的话犹如一盆冷水,让黄月英心头的兴奋散去了大半。垂下了头。一副垂头丧气的摸样。
刘封不管她,呵斥了一句,这丫头肯定不敢去了。
转头对着小乔,环儿道:“紧张了半个时辰,你们也累了去睡吧。”
“嗯。”二女齐齐的应了一声。
刘封点了点头,走了出去。
紧张了半个时辰,刘封自己也累了。这不是身体上的累,而是精神上的。幸好是母子平安啊。
若是。若是。刘封都不敢想象自己会做出什么事情。
直到这时,刘封才察觉出了身上冒出了一身汗。先是起脚去环儿院子内,洗了个澡。
精神了一下,刘封又扑到了书房中。
蔡玉产子,对于江夏来说不算什么大事。因为不是嫡子。虽然刘封不介意嫡子不嫡子,但是作为庶子,确实不好大肆庆贺。
回到书房之后,刘封闭起了眼睛,缓解了一下心头的疲累。当重新睁开眼睛的时候,刘封从一个丈夫,老子。
再次成为了一个威震一方的诸侯。
刘封抬起了手,从案上众多的竹简中,抽出了一卷竹简。
蔡玉的生产很突然,一个时辰以前,刘封还坐在这里处理公务呢。
展开竹简,刘封细细看着,眉头渐渐的深锁了起来。
大旱,比刘封的想象要严重了一些。现在是六月初,江夏的各大水系,大部分都渐渐干枯。
而这这卷竹简上边,记载的是江夏第一条彻底干枯的河。
年年雨水充足的江夏,终于开始了一次数百年难遇的大干旱。
正文 第三百四十一章刘封的威望
第三百四十一章刘封的威望(第二更)
虽然刘封是指望着这个发财,但是伤人伤己。
这一个道理,刘封是知道的。孙权这些人损失多少,刘封管不着。但是刘封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手底下的百姓,不能出现一个因为饮水困难而死的。
所以,刘封下令挖掘深井。
按照各地的情报看,深井的作用已经渐渐的显现了。
江夏的情况虽然也很严重,但是比江东,荆州大部分情况都要好。
百姓们饮水比较充裕。
当然,数月没有下雨,河道干枯,对于水产业,农业都有着强烈的冲击。
按照刘封的估计,今年江夏的收成可能不会超过三成。
这三成还算上了,干旱之后的洪涝。
而江东,荆州大部分地区,可能会颗粒无收,百姓只能靠着余量度日。
想着,刘封的心情有一些沉重。不过,这点情沉重很快被刘封强行抹去了。
乱世征伐,对敌人怎讲仁义?
看完这卷竹简之后,刘封也没有心情处理别的公务了。坐了片刻,起身道:“备车。”
不久后,在寇水所率领的亲兵护卫下,刘封出了城池。
长江的支流有很多,樊江就是其中之一。只是相比于长江较大的支流,樊江实在是不值一提。
樊江位于西陵城向东一百二十里左右的地方,由南向北。
也就是江夏众多水系中,第一条干枯的河流。
大约十丈宽的河流,如今只剩下了泥土。河的边缘已经完全成了泥沙,中心则是快快干裂的泥土,呈现网状。
河道上,散布着大量死去的鱼虾。空中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臭味。
蒋琬率领着西陵的大小官员,站在这条干枯的河道上。
一众人全部都是眉头深锁,眼中含着深深的担忧。
蒋琬是个大才,他看人很准,也不容许收下有贪官存在,所以现在江夏的一众官员都是比较廉洁,有些能力的人。
这些人,干事很有冲劲。责任心也很强。
现在江夏这副样子,忧虑的人当然众多。
这边上,站着的不仅是官员们。还有几个农夫,这些农夫的眉头也深锁。他们都是附近村子的人,被小吏找来为蒋琬他们带路的。
农夫中,其中一个精干的男人叫做杨前。
杨前是一个农民,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干了一辈子弄明的杨前,却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每年江夏都是风调雨顺,就算是灾难也是因为洪涝,而导致江水暴涨,祸及地方。
从来没有发生过干旱。
现在村子里的庄稼已经枯死了一大半,还有一大半靠着村中的几口深井眼维持。现在村子内,除了几口深井眼,其他的浅井都只能出产一点点水了。
干旱,大干旱。
要不是那几座深井眼,杨前真不知道该怎么过。
而且可能会有人因此而渴死。渴死,这在杨前上半辈子的经历中,几乎是不敢想象的。
但是这一月的时间内,杨前深深的体会到了那种恐惧。
所以,杨前很感激刘封。要不是刘封,他们村子危险了。
以前,杨前对于刘封强令各地挖井,占有了他们的时间,有些小小的不满的。但是现在,这些不满都化作了愧疚。
对刘封的愧疚。
“这大旱要是再过一个月,江夏今年的收成可能只剩下了四五成。难熬了。”蒋琬身边的一个小官吏叹了一口气道。
“是啊,江夏的底子太薄了。”有一个官员符合道。
蒋琬心中也跟着叹气,江夏的底子确实薄,向江东,荆楚百姓都过的比较富足,有余量能熬过灾年的不少。
但是江夏却没有,往年的时候,黄祖剥削的太严重了。
不过,蒋琬心中振奋了一下,经过江陵一战,宛城一战。再经过费观,张道,许正无数日夜的收购,如今江夏的粮仓内,拥有的粮食有六百万石。
这是什么概念呢?省着点吃,足够一百万人熬过三年了。
而现在江夏,九江,长沙三郡的人口也不过八十万。只要留下三百万石粮食,足以熬过今年。挺到明年秋收了。
还有很大一部分剩余。
想着,蒋琬庆幸他跟着的是刘封啊,要不是刘封的先见之明,现在的江夏,跟江东,荆州一样一筹莫展。
可能比这些地方过的还要惨淡。
“走,去下一条河看看。”这条河他们也走了一段时间了,该了解的都了解了。蒋琬决定去其他地方看看,全面的了解旱情。
就在这时,一阵马蹄声响起,接着,一对士卒出现在了众人的眼前。
是刘封的马车。
“主公。”由蒋琬带头,齐齐的对马车拜见道。
“免礼。”在寇水等人的护送下,来到这边的刘封点头道了一声,下了马车。
下了车后,刘封的注意力就集中到了眼前这条河道上。
从竹简上看到消息,与亲眼目睹旱灾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刘封据有江夏是从水上开始的,洞庭湖一战消灭了黄射,随后杀入夏口,攻占西陵。
刘封看到的江夏,是水量充足的江夏。而现在摆在他眼前的是则是一条干枯的河流。
这是一种震撼。
天威难测啊。这种利器,杀人也伤己。
站立了片刻,刘封抬起头,看到了附近还站着几个农民,挑了一个比较精干的人问道:“你们村子的情况怎么样?”
刘封问的人正是杨前。杨前不认识刘封,但是从蒋琬等人的反应中,他却能看出刘封是谁。
就是江夏之主,打败了周瑜。曹仁。又让他们活命的刘封啊。
“启禀将军。靠着几口深井眼,人人都有一口水喝,甚至还能腾出一些水来浇灌田地。”怀着激动的心情,杨前微微弯着腰,回答道。
刘封皱起了眉头,他知道这旱灾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到时候能活下来的庄家只有三四成而已。
洪涝一过,庄稼的收成只剩下了二三成。
现在杨前居然拿百姓用水去灌溉田地,实在是有些愚蠢了。
“以我的经验,这干旱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你回去告诉你们村长,只要养活二三成的庄稼就行了,其他的迟早要旱死的。”虽然农夫有些愚蠢,但是刘封心中却并没有责怪。
只是提醒道。
还要持续一段时间?杨前心里不住的发苦,这干旱已经这么久了,田地上的收成只剩下了四五成,若是持续一段时间。
杨前不敢想象下去了。
但是杨前又很相信刘封的判断,将军挖掘深井的时候,不就没有一点预兆吗?
而这一次,将军说干旱持续一段时间,就肯定要持续一段时间。
这样一来,也只能用少量的水,养活少量的庄稼了。
“诺。”杨前很感激刘封的提醒,大声应诺道。
见杨前毫不迟疑的应诺一声,刘封心中微微一跳,他只是下意识的提醒罢了。但是见杨前的态度,似乎是很支持他的判断。
回想起,自己做的一些事情,比如说深井眼。
再看看杨前眼中的信任,刘封心里渐渐有了一些明悟。
“回去后,公琰去起草一份公文。贴在每村村口。直接告诉百姓们,干旱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强制命令各地百姓只能保持三成的庄稼,其余的全部舍弃。”对于自己的威望有了意识的刘封,对着蒋琬下令道。
要是没察觉出自己的威望这么高,刘封是不会这么干的。
庄稼是老百姓的命根子,让他们简产,等于说要了他们的命。会引起很大的民愤。
还不若不管不过, 等待旱灾持续,庄稼慢慢减产。
但是察觉到自己的威望这么高,刘封心里就有底了。
现在让百姓们先减产,剩余的劳动力,也好腾出来干别的事情。
“诺。”民间百姓对于刘封的拥护,更加贴近百姓的蒋琬的感受比刘封还要深。
只深井一项,刘封的威望就远远的超过了孙权在江东的威望。
百姓是拥护能让他们活命的人。
刘封点了点头,起脚超越了蒋琬,站在了河道的边缘。
看着干枯的河道,刘封心中已经知道自己的计划,是该实现的时候了。
“现在正好是整治河道的时候,没有水的河道,容易挖深。而且因为庄稼的减产,劳动力会剩下许多。”刘封转过头,看着蒋琬道。
“属下明白。”蒋琬明白刘封的意思。
“开出工钱,每天管三顿饭。能吃饱喝足。”刘封朝着蒋琬微微一笑道。
现在这三顿饭,对于百姓们的诱惑力无限的上增了。
因为庄稼减产,百姓们各个都知道今年收成会少,明年会很难熬。现在能吃到官饭,剩下的口粮。
可能是救命的粮食。
“诺。”蒋琬再次点头,君臣两个早已经有默契,现在不过是做最后的工作罢了。
挖掘深井眼,加固河道,加深河道。
尤其是河道。长江以南的众多地区,都有着洪涝的威胁。现在加固河道,加宽河道。
可以说是百年大事。
明年,后年。甚至是一百年之后,江夏,九江,长沙的一带的水系,对于洪涝的抵抗力会上升许多。
在别的地方大的洪涝,在江夏只是小洪涝。
别的地方小洪涝,江夏根本就没有洪涝。
这就是差距。
百年大事啊。刘封心中默默道。
正文 第三百四十二章灾情
第三百四十二章灾情(第三更)
杨武将军府后院,蔡妲的屋子内。
刘封坐在床上,怀抱着他第二个儿子,刘昌。床上躺着蔡妲。边上则坐着抱着刘威的蔡玉。
距离蔡玉生产已经过了一个多月了,蔡妲也在前些日产下了儿子。刘封取名为刘昌。
皱巴巴的,与刚出生的刘威一样难看。但也与刘威一样很有精神,一双乌黑的大眼睛不断好奇的打量着四周。
相比于蔡玉难产,蔡妲的生产要顺利一些,但也够呛。
生产后不过几日,蔡妲还很虚弱,这会儿正靠在穿上,满脸幸福的看着刘封怀抱中的刘昌。
旁边的蔡玉一脸的笑容,经过一个多月的调养,蔡玉勉强能下床了。因为担心蔡妲的情况,所以才来看看。
她手上的刘威已经渐渐长开,身上的皮肤变成了正常婴儿一样滑嫩。
细胳膊细腿,用力的撑着,蹬着。很强壮的小子。
刘封抱着怀中的,看着眼前的,心里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这就是为人父的感觉啊。
而且现在的刘封地位可不一般。
要是放在现代,一般人家有了孩子伤脑筋的多了。但刘封统统不管,家里有妻子,有侍女。
他只要享受欢乐时光就可以了。换尿布,饿了,哭了,都不用他操行。
只是抱着儿子,悠闲的时光毕竟是有限的。
“将军。”门外,响起了护卫的声音。
虽然不舍,但刘封还是把怀中的刘昌还给了蔡妲。“都好好休息,尤其是你。”刘封看了眼二女,随即把目光投向了蔡玉,警告道:“别随便下床,该修养的就要修养。”
这女人,疯起来也没边。才刚刚一个月,就闲的发疯了,居然想去骑马。简直不可理喻。
“嗯。”蔡玉脸色一跨,有些不甘,但在刘封的目光下,还是得乖乖的点头。
见蔡玉乖乖点头,刘封满意的笑了笑。这才走了出去。
出了大门以后,刘封见到了一个护卫。刘封很熟,常年驻扎在书房门外的护卫。
“何事?”刘封整理了一下身上的衣衫,问道。
“许田,张道二位大人回来了。”护卫回答道。
刘封心中叹了一口气,又一个粮食来源结束了啊。
荆楚百姓家粮食多,有些甚至是几年都吃不完。所以,刘封才把目光瞄准了荆州。
派遣了许田,张道二人去收购民间的粮食。
这些日子,收获也不错。在他们二人,以及费观的操作下,江夏的粮食已经达到了六百万石了。
但是随着干旱的到来,粮食的减产,百姓们都意识到今年可能要绝收了。所以,死死的捂着粮食,不再贩卖。
半个月以前,张道,许田就派人来说过了,刘封回了信,让他们启程返还。
不过,片刻后,刘封就振奋了起来。
刘封手下的探子不多,要打探襄阳,以及豫章的一些情况还算勉强,但是对于大部分地方的情报能力,却等于空白。
而张道,许田二人却是常年活动在荆楚,对于干旱的了解,应该很深刻。
问问他们荆楚是什么情况,也好推演出江东是个什么情况。
想着,刘封起脚快速的朝着书房走去。
很快,刘封就到达了书房,走了进去。
书房内,有二人早已经等候多时了。见刘封来,立刻下拜道:“主公。”
刘封点头道:“免礼。”
随即,刘封起脚来到主位上坐好。坐好后才有机会细细的打量二人。
只见二人都是晒黑了不少,也精干了不少,眼神中闪着丝丝精芒。
刘封看的暗自点头,在外历练之后,精神,能力都应该有了长进。若是所料不差,二人干个郡守,应该是勉强能行了。
就如同,被派遣往长沙的许正。上手的时候很勉强,但是现在却是有点长进了,刘封打算过些日提拔他为长沙太守。
不管是马良,蒋琬,还是向宠,都是刺史,或是三公九卿之才,让他们做郡守只是权宜之计。
任命一些能信任,又有能力的人,做地方文官才是王道啊。只可惜现在还不是时机,等有一天据有荆楚了,才可以开辟官员选拔系统。到时候,郡守县令什么的都能一一提拔起来。
诸多想法在刘封脑中一闪而逝。
“你们二人在荆州短短的日子里,就筹集了一二百万石粮食,着实不错。”刘封赞道。
“一切全赖主公的先见之明。”张道,许田二人对视了一眼,很有默契道。
二人的话都是出自真心,以前刘封派遣他们去收购粮食,他们都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情,对于任务本身也很有疑惑。
粮食只能储藏个几年而已,收购太多只会费钱。
但现在干旱来了,今年可能要庄稼绝收,二人对于刘封的先见之明,佩服的不能再佩服了。
这过个手,就能翻几番,一本万利啊。
粮食是你们收购的,跟我是否有先见之明有什么关系。刘封对于二人的话到是有些不以为然。
但是部下崇敬自己,刘封也没道理反驳。因此只是心中想象而已。
“你们在荆州多日,可知道荆州现在是什么情况?”刘封问道。终于问出了他迫切想知道的问题。
“干旱十分严重。有一半以上的河流已经彻底干枯了,其余的虽然没彻底干枯,但也是在苟延残喘。水量严重不足。而蔡瑁,蒯越又没有主公的先见之明,先挖掘深井。所以很多百姓都是用水困难。甚至有些老人因此而丧命。”张道叹了一口气道。
神色有些沉重。
随即,又把自己的见到的都一股脑的说给刘封听了。
荆州的百姓们都很富足,有些人就算是把粮食卖给张道二人,但家中余量仍然能撑到明年。
但是现在的情况,并不是粮食。而是水。
有些人甚至烧饭的水都没有了,张道二人因为常在村子中走动。曾经亲眼看见,有些百姓生吞米粒。
绞碎了吃,再喝一些水。
烧饭说要蒸发水分的,对于现在的百姓来说,一口水也能活命。
对于张道的话,刘封默默的听着,除了刚开始有些波动以外,其余都很冷静。
一早就知道会有旱灾,刘封早就在脑中幻想出旱灾会是什么情况了。
这些还算好的,荆楚,吴越还有些底子在。干旱可能死不了多少人。真正杀伤力巨大的是随后而至的洪涝。
他们能冲垮百姓的房屋,冲走粮食,使得的粮食发霉。
到时候的灾民可能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造成的动荡绝对惊人。
而从现在荆楚的情况,刘封也能大概猜测出江东的情况。
孙权的日子恐怕不好过啊。甚至,比蔡瑁他们更加难过。蔡瑁对于荆楚没什么野心,而孙权却是有野心的人。
有野心就惧怕衰弱。孙权惧怕不可预测,也不可应对的灾难。
换而言之,刘封从这场灾难中,能捞到孙权的那些山越人的几率很高。
事到如今,别的刘封都不在乎了。己方的利益,才是刘封最在乎的。
“嗯。”等张道说完以后,刘封点了点头道。
随即,又道:“虽然你们在外边尽职了近一年,很是辛苦。但是现在却还不是你们休息的时候。”
“请主公吩咐。”二人很机灵道。
心下也比较激动,如今的刘封已经不是当初那个没有一块地盘的野将军了,他是坐拥三郡的杨武将军。
随着这些日子,在外边的历练。二人也渴望能获得重用,再往上走走。
“随我来。”刘封起身对二人道。
“诺。”二人应诺一声,迅速的跟上。
随即,刘封带着二人乘坐马车,出了城池。
很快,马车就到了西陵城南三十里左右的一处小河道边上。
展现在张道,许田二人面前的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条河道已经彻底干枯了,除了河中央还有些淤泥以外,其余都很干燥。更道路差不多了。
但就是在这条死喝上,无数百姓从河道内部挖掘出泥土,然后挑着土,往两边加固河道。
疏通河道,加固河道,整治河道。
这几个字,从张道,许田二人心中升起,二人也渐渐明悟,刘封要找他们干什么了。
二人在看着前方小河,刘封也是如此。
这条河,刘封几乎每隔几天都要来一次,因为这条河就是现在江夏,九江,长沙的缩影。
无数壮年劳动力被抽调。被安排疏通河道。
现在三个郡内,只要有河道的地方,就会出现这些挖掘河道的民工。
因为刘封知道,真正破坏力巨大的天灾是洪涝啊。洪水一来,什么都是浮云。
疏通河道,最大的加大泄洪量,就能保住江夏三郡。
而这么重要的工程,量很大很大。九江还好一些,地方小。水系也少。但是江夏,长沙两郡中的水系却多的要死。
许正,蒋琬率领的地方官系统,全力运转之下,还是不能让人满意。
现在张道,许田二人经过锻炼后,能力都不俗。有他们的加入,应该能加快工程的进度。
“你们二人一人去长沙,一人留在江夏。帮助二郡太守整治河道。”刘封对着二人道。
心中早已经有了预料,二人也不惊讶。
很迅捷的回答道:“诺。”
见二人的反应速度,刘封比较满意,去外边历练过的人,果然是不同的。
正文 第三百四十三章“喜悦”
第三百四十三章“喜悦”(第一更)
一条小道上,一伙同村的农夫,正扛着锄头,挑着担子,朝着前方走去。这些农民皮肤很黑,嘴唇干裂。
神色疲累。
“哎,这干旱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其中一个农民叹了一口气道。
“官府不是已经发布告了嘛,还得持续一段时间啊。”另一个农民叹息道。
两人的对答,其他人都听见了。但却没有接话。
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绝望的神色。这苦闷的干旱,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已经进入七月份了。往常的这个时候,已经进入收获的季节了。
村中的各家各户,都准备农忙了。
但是现在,看看这田地,到处都是荒芜一片,只有少数地方靠着人工灌溉,才有庄家长出。
三成,现在的庄稼,大概就往年的三成左右。每家每户都差不多。要不是几口深井眼,这会儿百姓的收成可能只是往年的一二成。
也因为深井眼的存在,人也还算熬得过去。
但是经验丰富的农民,却知道,今年是熬得过去,但是这庄稼才三成。明年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