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唐朝当皇帝(七月)-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马周劝李世民要以隋亡为鉴,时时刻刻谨记隋亡的教训,不能因为天下刚刚平定下来就走隋炀帝的道路,只有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使统治巩固,才能使唐朝由乱到治。李世民通过这篇奏折,更看到了马周出色的治国才能,越发重用起他来。

公元六百三十九年(贞观十二年)马周迁为中书舍人。公元六百四十九年(贞观二十二年)马周因为一直为国事操劳,在长期的工作中积劳成疾,最后一病不起。

他在临死之前,命家人把他这十几年给皇帝上的奏折统统烧掉,并说,“春秋战国时的管仲和晏子经常数落国君的错误而出名,我不想做这样的人。”

马周死后,唐太宗为他举行了规格很高的国葬,并特别把马周的遗体陪葬在自己的皇陵。

想到这些,李恪心里有些忐忑,马周如此才能,却被自己几句话就说动到汉王府就职,表面上看是马周为李恪效力。或许,只是马周的一个权宜之计,他只是想借李恪的势力再进一步,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因此,他不能掉以轻心,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接下来就是处理马周的问题,如何在和马周以后相处的时间里,让这位名臣对自己忠心耿耿,真正的为自己所用,才是他要考虑的事情。

脑海里把今天的事情都过了一遍之后,李恪觉得还有件事情要重视起来,那就是酒,这几天来他也品尝了不少大唐的名酒。虽然,在大唐,这样的酒已经数一数二。但是,在李恪看来,这样的酒根本算不上好酒,酒的味道不说,就是度数也是低的可怜。难怪会有马周的“一斗八升酒”之说,更有李白斗酒诗百篇。

所以,他在极力的思考脑子里关于酿酒的配方和过程,想搞出一个方子,酿出更好的酒。大唐的酒文化他是知道的,只要酒好,就不怕没有销路。他以后用钱的地方很多,又不能以权谋私,要想多赚些银子,就只能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了。

李恪细细的在脑海中将知道的酿酒知识过了一遍,终于找到了适合于唐朝工艺水平的酿酒配方。他立即在纸上写了下来,顺便将酿酒的过程和一些设备也一一罗列了出来。看着写完的酒方,他心中感慨万千,知识在什么时候都用得上,就看你怎么利用。具体该用哪一种方式来经营,他要好好考虑下,自己肯定不能亲自酿酒。

作为一个王爷,他要是经商,不知李世民会怎么看他,在朝臣们心中会对他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李恪没有想,但答案是已经肯定,没有一个君王喜欢经商的王子做自己的继承人,也没有一个朝臣认为自己该支持一个喜欢经商的王爷做未来的天子。或许,他们会认为这只是李恪的权益之计,但是,他们没有胆子赌一把,他们也赌不起,这样得不偿失的事情李恪的不会做的。他想,这件事情也只有找别人做,自己加入股份。

至于找谁呢?他思考良久之后想到了柴哲威,他知道柴哲威一直对自己忠心耿耿,只有他帮自己经营酒,才不会招人怀疑,也不会有人说长道短。

李恪整理完自己的思绪,处理完了自己该处理的事情,觉得整个人轻松了不少,便开始了他一如既往的生活,只等着王府收拾完毕就搬出皇宫。同时,他也对自己前一段时间让封德彝帮他找的两个人开始了期盼,这两个人分别是苏定方和刘仁轨。

第二十三章 李泰的心思

对于李承乾被册立太子,李恪因为早就知道结果,所以,变现的很从容,很淡定。但是,李泰的表现却与他截然相反。

此时的李泰在自己的书房,心不在焉的拿着一本《论语注解》翻着。其实,李泰的心已乱了,他根本就读不进去书。虽然,手里拿的是《论语注解》但心思早已回到了昨天的晚宴上。李泰知道,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最根本的因素就是自己舅舅长孙无忌的极力支持。但是,凭长孙无忌个人的力量或许不够,站在长孙无忌身后的关陇集团才是这支李承乾入主东宫的决定性因素,李泰不明白长孙无忌为什么这么偏袒李承乾。“舅舅,你为什么不支持自己,反而支持才能和聪慧都不如我你的大哥呢?难道,你就这么偏心吗?”

李泰语带怨恨的自语道。

天已过酉时,月色如水,夜深如墨,天地间一片静谧。李泰将手中的书卷放在案上,目光盯着眼前的烛火,微微叹息,默然不语。从昨晚晚宴跟在李承乾身边的一众东宫众人就可以看出,他已经入住东宫。而自己已经被进封卫王,不日就要移居卫王府。这样离父皇就更远了,自己的一言一行就更难让操劳国事的父皇注意到。

如此,自己还有多少机会把太子的位置抢过来呢?一想到这里,他感觉心头像堵着什么,沉沉的不是滋味。蓦然间,一幅李承乾觐见李世民,跟他对答,李世民眼带喜色的影像就像一个特写浮现在他的眼前。李泰愤怒的拿起案上的书朝影像扔了过去,书到之处影像随之消失。

李泰看着眼前破碎的画面,不怒反笑,他终于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做。“既然你这么欺我,那就别怪我不顾兄弟情谊。”

李泰阴沉的说道,幼小的面容上闪过一丝杀机。虽然之前他也听闻李世民有立李承乾为太子的想法,但他一直不愿相信,也不愿接受这个事实。

如今,事实就摆在眼前,他才知道,木已成舟,无法改变。也许,这对自负才能尤胜于李承乾的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如果,他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那他肯定会因此而颓废下去。

但是,刚才他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刺激了他,让他有所感悟。李泰终于想明白自己不能因此而自暴自弃,他还有机会把应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回来。“我是不会就这么认输,大哥,我有的时间。”

李泰言语中透露出一份坚定。他已经决定了,虽然李承乾已经顺利入主东宫,但他不会就此罢手,太子能被立,就能被废,只要李世民还没死,李承乾还没当皇帝,他李泰就有机会去争太子的位子。

想通此结,李泰虽然心里很不服气,但也不在计较得失。他知道从小到大,他都比李承乾优秀的多,就是被父皇夸奖过的武略出众的李恪,他也觉得他比不上自己,毕竟父皇更喜欢才学博文之士,李恪只懂舞枪弄棒,学问根本难以与自己企及。所以,只要他继续发挥他的优点,继续让李世民注意他,他就不是没有机会。

历史上,在李世民的几个皇子中,李泰可以说是个神童,聪敏绝伦的他,不论在学识,还是在心智上,都比和他同年龄的孩子要出类拔萃,他本人也非常努力,好文学,工书画,在文人圈里,他年纪虽小声誉却如雷贯耳。这不仅引起了李世民对他的关注,也得到了李世民的宠爱。史书上记载,按照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该去封地,不能随便在京畿长驻。但因为李世民太偏爱李泰了,就特许他长年留在自己身边。

众人都说是李世民的宠爱,诱发了李泰想当太子的野心。其实也不能说是野心,太子和皇子,一个字的差别,却是命运的差距。当上太子,就意味着将来接班帝位,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帝。而皇子呢,被封的王再大,在皇帝面前也终究是臣子。皇帝对于男人的诱惑,就是无上权利的诱惑,不止李泰,天下男人,谁不想当皇帝呢?何况李泰与李承乾都是皇子,又同为长孙皇后所生,所不同的,只是李承乾比他早出生一年,在年龄上成为了李家的嫡子。所以,李泰才会对李承乾被册封太子而反映如此的大。

想想其他皇子在被封王时的喜悦之情,李泰不屑的摇摇头。但是,他也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李恪对于自己被进封汉王比较欣喜,他想不通自己这个三哥为什么会如此反常。在宴会上,他还特意留意了下李恪,发现他表现的很平静,这让李泰猜不透他心里所想。

事实上,在立太子之前,李泰也曾把李恪当作最强劲的对手之一。毕竟李恪性格有些像自己父皇,也是极为受宠的一个皇子,而且凭着直觉,李泰感到李恪是个深藏不漏的人,即使他想争太子,也轻易不让别人看出心思。

所以,李泰对李恪多少是心存戒心的。但这种戒心,在李承乾成为太子的那刻,已经在李泰心里烟消云散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同病相怜理解和同情。同为父皇夸奖的两个儿子,最终太子的位置却落在了他那个才学不如他,武略不如李恪的大哥李承乾身上。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低沉凄凉的歌声伴随着幽怨的丝竹之声,隔着窗棂传到了李泰的耳朵里,在静夜中听起来感觉格外突兀。李泰知道,这歌声是从太上皇的寝宫传出来的。太上皇,他的祖父李渊在欣赏歌舞《霸王别姬》而刚才的这四句诗歌正是虞姬自刎楚营之前所吟唱的。

李泰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似乎想把困扰在眼前的郁闷一并揉去。李泰自言道,“我还不至于到楚霸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的地步,项羽在如此情况下都能镇定从容,坦然面对,我李泰难道就不及一个只懂武略,没有智谋的武夫?”

随即,他又想到了李恪,嘴上露出一丝的不屑。现在的李恪似乎就像当年的霸王项羽,武略出众,智谋不行,更何况还有一座不能跨越的大山——立谪不立庶。

想到这里,李泰终于笑了,笑的很开心,笑的很高兴。他终于明白在他前进的路上,李恪根本就对她构不成威胁,他真正的敌人的李承乾,东宫的太子。

由于,昨晚宴会上,李泰由于心情失落,几乎没吃什么东西,此刻才感到饿了,于是叫宫女端上早饭,李泰一阵风卷残云,竟把饭菜吃个精光。吃过饭,李泰的思绪仍在想怎么让李承乾的太子不保,他知道,李承乾是李世民第一个儿子,李世民对李承乾的期望甚高,从东宫官员的配备来看,他对李承乾这个太子寄予了厚望。

所以,李泰觉得凭他一个人的能力是无法扳倒李承乾的。俗话说人多力量大,李泰豁然开朗起来,他知道以后他该怎么做了,那就是笼络人才,扩大和增强自己的势力。

至于用什么方式招揽人才,李泰觉得还需慎重行事,他是皇子,不可能像江湖上那些打把势卖艺的,随便在大街上扯个旗子就大喊大叫的招人,那样恐怕会被人耻笑,更可怕的是,因此会招来李世民的猜疑和李承乾提防。

李泰不是傻瓜,他要招人,但还要让别人看不出他的动机。这就要找个理由,李泰思来想去,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注意。他自幼喜欢诗词书画,李世民尤为喜欢他的文章和书法,何不由此入手呢?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招引学士了,李泰的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只是,现在的这些朋友也要时常联系联系才行啊。”

李泰的自语道。他说的这几个人其实就是一直都在支持他入主东宫的铁杆心腹,他们分别是,先任尚书左丞韦挺、给事中杜楚客,侍御史刘洎等人。

第二十四章 名将归心

距离册封太子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五天,李恪仍然未等到宗正寺关于汉王府准备妥当的通传。他心中有点焦急,不知道究竟出了什么问题,难道是李世民又改变主意不成?

在此期间他也知道了李世民赐给李泰的卫王府在延康坊,是齐王李元吉以前的王府。齐王李元吉在武德年间颇受李渊的宠爱,所以,他的府邸规模宏大,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由此可见,李世民也极其宠爱李泰。只是,李世民如此做法让李恪心里震惊不已,李恪在想,李承乾居住东宫,李泰住齐王府,他住秦王府,这样的安排究竟是无心之过,还是另有深意?

“哎——”

李恪叹气道,“还是缺人才啊,手下没有一两个超级谋士,什么问题都要自己想,终究不是办法!”

此时,李恪才理解了刘邦得张良,曹操得郭嘉为何会那般欣喜,才知道发现谋士的重要性,难怪战国四君子门客上千,谋士如云。而他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恰恰是人才荒,这让他开始认真对待起这件事情来。“一定要找到几个顶级的谋士。”

李恪对自己说,随即,又想起了柴哲威,“不知他的酒弄的到底怎么样了呢?”

在等待搬迁的这几天,李恪并非一无所获,倒是办成了关于酒的事情。他出宫后的第三天,柴哲威就借机进宫看了他一趟,李恪正好将自己写的白酒配方和具体操作流程以及合作事宜交给了他,让他找人办,柴哲威满口答应。

李恪对于柴哲威的忠心很放心,唯独对他的能力有点怀疑,不知道他是否能办得了。毕竟,他现在还是一个孩子,有些事情做起来不方便。如若不是他身份显贵,估计,这样的事情他根本就不可能完成。李恪能将这件事情交给他,也是看中他的这种身份。

翌日,李恪来到杨妃的千秋殿,杨妃拿出一个盒子交给李恪道,“恪儿,过几天你就要出宫居住在汉王府了,一切用度皆由亲王俸禄来出,母妃知道你手头没钱,什么事情都办不了。这是母妃的心意,你拿去用吧,不要委屈了自己。”

李恪看着眼前的盒子,眼睛有点湿润,杨妃根本就没有什么积蓄。这都是逢年过节时李世民赏赐的东西,更多的则是她在自己的食用中节省下来的,今天拿出来给李恪,李恪能不感动吗?他哽咽道,“母妃,儿臣有亲王俸禄,还有封地食邑,不缺钱。”

杨妃见李恪不忍收下,就板着脸道,“母妃给你东西你就拿着,亲王俸禄到也罢了,封地食邑你要好生对待,切不可做那徇私舞弊的事情。”

说着,又叹气道,“本来母妃希望你能平平淡淡过你的生活,可是,自从你坠马苏醒之后,你似乎变了一个人,母妃知道你要做什么,母妃也不拦你,想拦你也拦不住。你需要钱可以跟母妃说,但不要为了钱财做出一些罪大恶极的事情。”

李恪知道杨妃不希望他争储,但是,他又不能告诉他实情,说自己不争就必须要死,如果争了倒是有机会活。所以,只有听话的从杨妃手中接过盒子,交给身边的小宝子。

杨妃看到李恪将盒子交给小宝子,便将小宝子遣走,随后异常严肃的对李恪道,“你父皇能把他以前的秦王府赐给你做汉王府,可见对你甚是疼爱,但你不能因此而骄傲自满。还有,现在王府的总管就是救你的杨恩。在我住进皇宫之后,他被我留在了王府打理杂物,你有什么不懂和难事都可以跟让询问。”

李恪听后,心里不由一阵激动。他缺能用的人,忠心的人,已经缺怕了,正愁搬到汉王府之后找不到一个可以放心的王府总管,杨妃今天说杨恩就在秦王府,正好解决了他的难题,最为激动的,是这杨恩不但是杨妃最忠心的护卫,还是以前秦王府的人,李恪让他做汉王府的总管,肯定不会被人说三道四,让他办事情也不会遭人怀疑。

看着李恪激动的神情,杨妃心里略感高兴,儿子做什么事她总是有点不放心,现在,尽量把自己身边信得过的老人给他,让他们多给他点帮助,也免得他不懂规矩而做出什么出格的大事。

出了千秋殿,李恪心中喜忧参半。虽然,杨恩的事情给了他一个惊喜,但是,他的心中又产生了一个疑问,杨妃说缺钱的话可以跟她要,但是,李恪知道杨妃根本就没有剩余的银钱。所以,他有个大胆的猜测,就是杨妃身边可能有一批宝藏估计就是从前朝留下来的。而刘衡和杨恩这么两个顶级的高手保护杨妃,主要是为了防止宝藏被他人多夺。

想到这里,李恪不由的心潮澎湃。前朝留下的宝藏,那肯定数额巨大。如果,自己能得到它。那对自己今后的帮助有多大啊?谁又能想到呢?

从千秋殿回来,兰儿告诉李恪,说宗正寺来人通传王府已经收拾妥当,他今天便可以搬过去了,李恪的心里还在想着杨妃宝藏的事情。所以,听了兰儿话,只是应了一声。告诉兰儿传话下去,收拾东西,今晚就搬进汉王府。

申时时分,李恪的车架来到了平康坊的秦王府,现在该叫汉王府了,不愧是当今皇帝李世民以前居住的地方,果然和城中其它府第与众不同,李恪远远就望见了高耸的门楣,待车架到了近前,李恪急忙去看大门上方的匾额,“汉王府”三个烫金大字在门两旁挂着的大红灯笼映照下,熠熠生辉的闪进了他的眼帘,李恪心里松了一口气,终于搬出皇宫了,自己再也不用感觉拘束了。他下了车架,府门适实的从里面为他打开,两个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的人领着一众侍女和侍卫来到他面前,忙不迭施礼道,“参见殿下。”

李恪知道这些都是宗正寺派给自己王府的侍卫和侍女,抬眼快速扫了一眼众人,道,“大家都起来吧,不用行此大礼。”

然后,在众人的拥簇下走进了汉王府。

王府的规模确实宏大,建筑十分讲究,就连屋檐的条纹,都雕刻得格外生动,庭阁交相辉映,房屋错落有致。一进门,李恪一眼就看到一个可容纳千人的教场,教场两边的兵器架上摆满了刀枪棍棒十八般兵器。走过教场,就到了王府大殿——聚义殿,以前李世民在秦王府时处理公务的地方。李恪在殿中坐定后,对眼前一个身着校尉军服,一个身着正六品官服的中年人道,“两位是宗正寺派给本王的吧,不知两位所任何职,如何称呼?”

两人当中,其中身着官服的男子在左,身着军服的男子在右,依次上前施礼道,“微臣,刘仁轨,任王府椽,司职掌通判功曹、仓曹、户曹事,兼管通判兵曹、骑曹、法曹、士曹事。”

“末将,苏烈,任王府亲事府校尉。”

此时,刘仁轨称自己为微臣,是因为他在王府任的是文官府椽。而苏定方自称为末将,一是他以前本来就是一个武将,如今,又是王府校尉。所以,两人称呼不同。

李恪一听两人的回答,明显就是他要封德彝给他找的大唐名将,吃惊之余,开始仔细打量起二人来。但见刘仁轨,二十七八岁的年纪,中等身材,正六品府椽官服穿在他身上显得刚正不阿,仪态端正。

而苏定方呢,年纪在三十开外,身材高大,从六品的校尉军服穿在他身上,英气十足,不怒自威。看到两个自己梦寐以求的将才此刻就在眼前,李恪似乎有点不敢相信,目光定在了两人身上,苏刘两人见李恪如此表情,心中惊讶不已,这位王爷怎么这么看我们啊。

幸好小宝子及时提醒,李恪才醒悟过来,忙上前将两人扶起,略显尴尬的道,“本王久闻刘仓尉和苏将军的大名,特意让封大人将两位安排在王府任职,却一直未见音讯,今日得见,犹如做梦,大喜所望,是以有所失礼,还望两位见谅。”

刘仁轨本就是从七品下的陈仓尉,前几天突然接到朝廷调令,让他赴京任职。调令没有说具体的职务,所以,他不敢怠慢,快马加鞭,一路赶来,到了长安才知道自己被任命为正六品的王府椽。对此,他心中略显失望。

虽然,官阶从从七品下升到了正六品,升了好几级。但是,这对于一心有所追求,想做一番大事的刘仁轨来说,不是一件好事。陈仓尉官职虽小,如果干出成绩,升迁一个县令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再政绩突出,依然可以继续升迁。然而,身为王府的椽,倘若遇到一个只知道吃喝享乐,不积极向上的,庸碌无能的王爷的话,那府椽只是负责王府事物,是一个闲职,根本就没有升迁的希望。

因此,刘仁轨心中不是很高兴,又见刚才李恪如此看他,不免对他略感失望。但李恪刚才一席话,语气里似乎对自己很欣赏。刘仁轨不由端详起李恪来,见他年纪虽小,身上却流露出的一份自信和舍我其谁的傲气,刘仁轨对这个皇子的看法开始有所改观,忽然明白李恪他是出于对他的器重才调他来王府的,他顿时一阵感动。说道,“谢殿下厚爱,微臣一定竭尽所能,做好职责之内的事。”

苏定方和刘仁轨的想法截然相反,他在窦建德、刘黑闼败亡之后便归乡里,过着隐居得生活。他不是没有想过出仕,只是,他当时的身份特殊,又没人引荐,故而只能待在乡里。不料一日突然有一人来拜访他,要他出仕,他感到非常奇怪,问其原因,来人只说京城有贵人相邀,再详细问,来人却笑而不答。苏定方心中疑惑,不知道此人与他素昧平生,何故不辞辛苦劝他出仕,想必其中定有蹊跷。所以,苏定方直言相告来人,他不想出仕,只想隐居乡里,过闲云野鹤的生活。

不曾想到,来人去而又返,接连三次的相邀于他。他感其诚心,方才有心见识一下所谓京城的贵人。来到京城,才知道自己被新进封的汉王李恪看重,封自己为王府亲事府校尉,掌管王府兵事,护卫汉王和王府安全。他初到长安,就被这个年轻的王爷授予要职,自是感激。在听到李恪言语中对他的器重之意后,苏定方拱手道,“谢殿下对末将的信任,以后殿下的安危就有末将负责,还请殿下放心,末将以后定能护卫殿下安危。”

李恪见两人对他很是恭敬,就知道他们心中对他略有感激,所以,趁机谦虚道,“本王早就听闻刘仓尉和苏将军的之才,今日能屈居本王府中,本王心有惭愧,以后当以弟子之礼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