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唐朝当皇帝(七月)-第1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人将东西收拾妥当,韩方儒便建议出去吃饭,他想请三人吃饭,多谢三人在路上对他的照顾。薛崇和蒙昭还有宇文过三人都是习武之人,这两人的时间交流下来倒是有而来惺惺相惜之感,再见韩方儒这么诚恳的要求自己三人,三人也就答应了韩方儒的邀请。

四人出来屋舍,开始在太原城的大街上寻找吃饭的酒楼。

因为,城东属于贫民区,没有什么高档的酒楼,四人便一只寻到了城西。在这一路上,看到太原府商铺林立,叫卖之声络绎不绝,而在城西更加的繁华热闹,甚至有点街道胜过了长安东西两市,这让韩方儒都吃惊不已,他没有想到太原府的发展会这么快,而像蒙昭这样陇西出来的人,就更加感到真金不已,眼前所看到是一切在他的心里就只能用繁华两个字表示。

四人一边感叹,一边漫步,而就在这个时候,前方的主干道上出现了一队骑兵,黑衣黑甲,北王府标志性的卫队。

薛崇和蒙昭还有宇文过都为之一振,身为武人的他们自然清楚眼前骑兵所散发出的浓浓的杀气和战意,这绝对经过了无数次生与死的洗礼才能够形成的气质。黑衣骑兵之后出现是一条车队,最前面的是一辆豪华的马车,从车上面的纹饰可以看出这就是北王的车架。薛崇和蒙昭还有宇文过三人不由的跟随人群朝前涌了过去,他们也想见见北王的尊容。

可是,主干道上在骑兵出现之后行人便迅速离开,马车一瞬间就远去,没有给他们细看的机会,只是他们能从马车帷帐上面看出,坐在车里的是一个年过七旬的老者。

北方的车里坐着一个老头,这使得薛崇和蒙昭还有宇文过三人吃惊不已,他们在心里想,难道这是皇上吗?可是皇上才三十多岁,不想车里坐的这个人这么老啊?难道是太上皇,太上皇来太原了吗?三人这么想是有原因呢,那就会北王的车架,那不是一般能乘坐的,即便的北王的岳父突利,想要乘坐李恪的车架,也不符合规矩。

“你们别想了!马车里坐的不是北王殿下,而是董老,他是北王殿下的老师!”

韩方儒向三人介绍道,“后面的那几辆车内坐的都是董老特意请到太原到汉学院任教的先生,他们可都是当时大儒!”

韩方儒再说到这里这些当时大儒的时候,严重露出了精光,显然意见他是多么期盼自己能够受到这些人的指点。

“噢,难怪能够乘坐北王殿下的车架呢!”

蒙昭嘀咕了一声,而韩方儒也不理会蒙昭,指了一眼对面富贵酒楼,“薛兄,我们就去那家吧!”

“那就多谢韩兄了!”

薛崇客气的道,他看得出对面的酒楼装饰的富丽堂皇,知道在里面吃一顿饭会花不小钱,而韩方儒跟自己三人也就认识才两天时间,他就这么大方的邀请自己吃饭,薛崇在心里对韩方儒也很敬重。

“薛兄客气了!蒙兄和宇文兄请吧!”

韩方儒向宇文过和蒙昭说道。

四人推辞了一番,还是薛崇第一个走进来富贵酒楼。

酒楼宾客尽满,韩方儒和薛崇、宇文过、蒙昭等三人仔细一打量,才发现里面坐的全都是各地来太原的士子们。就见他们三五成团的聚在一起,吃喝玩乐的同时还在爆料着这次三院考试的一些小道消息。

“听说这次汉学院,董老和谢偃先生又请来了不少隐世不出的大儒啊!”

“你怎么知道的?”

“你没看见刚才经过大街的车队吗?最前面的那首坐的人就是董老,他的北王的老师,后面的车里坐的全都是他请来人汉学院任教的先生!”

“看来北王殿下对汉学院很重视啊!”

“那可不,不然怎么会叫皇家汉学院呢?这就是说,汉学院是皇上和北王殿下的!”

韩方儒在听到这些谈论的时候,脸色变了数变,但他身边的薛崇和蒙昭两人则是一脸向往的表情,不知道是向往去汉学院,还是向往陆军学院,只有宇文过脸色有点发白,似乎身体有点不适。

“宇文兄,你没事吧?”

韩方儒恢复了神态,向宇文过问道。

“没事!”

宇文过淡淡的答道。

而这个时候,店小二麻利的跑到了四人面前,作为店里跑堂多年的他一眼就看出了四人之中最有钱的韩方儒,面对韩方瑞,店小二献媚的说道,“客观,小店的大厅已满,二楼还有一间雅间,你请上楼!”

“恩”面对店小二的卑躬屈膝,韩方儒找到了一点存在感,他语气傲慢的答道,又跟店小二问了一些酒楼的特色。等四人来到二楼的雅间,韩方儒则是对店小二道,“将你们酒楼最拿手的菜都上一道!再加一坛最好的酒!”

“客观请稍等!”

店小二应声离开。

“今天,让韩兄破费了!”

薛崇客气的说道。

“薛兄说的那里的话,韩某能够认识你们三位,这是韩某的荣幸,何来破费之言呢?”

韩方儒说的很大气,这是让蒙昭和宇文过两人对他的好感也倍增。

而就在这个时候,四人突然听到对面的雅间传来的说话声,而说话的内容则是关于这次三院的考试,这些话顿时将四人给吸引住了!只是当四人听完对面雅间的谈论之后,他们脸色都变得很难看,四人脸色都显得很苍白。

第四百六十五章 仕隋老臣

北王府,李恪正在书房中看书,就见王中长向李恪汇报,说董伯仁的车架已经进了太原城,正向王府而来。

李恪立即吩咐众人到府门口相迎。

北王府众人立即来到府门口,李恪刚踏出王府门槛的时候,就见黑衣卫骑兵已经到了王府门口,黑衣卫骑兵后面则是董伯仁等的车架。董伯仁的车架一到门口,李恪就主动上前,这使得从车内出来的董伯仁受惊不已,他可不敢承受李恪这样的礼遇。可是李恪没有理会董伯仁的推辞,将他亲自扶下了马车。

董伯仁下了马车,这才跟李恪施礼,而这个时候跟随在董伯仁车架后面是四辆马车也都停了下来,就见从车中走出四个已过不惑之年的文士。

四名文士看到李恪,上前给李恪施礼。

“老朽陈叔达、李百药、杨师道、苏世长见过北王殿下!”

四人相继李恪施礼道。

“四位先生不用多礼!请!”

李恪向四人道。

“殿下请!”

四人对李恪道。

然后,董伯仁和四人一同随李恪来到了北王府的大殿。

等来到大殿,侍女奉上茶水,等主宾落座,董伯仁这才向李恪介绍了四人一番。这不介绍则已,一介绍倒是让李恪吃惊不已。

因为,董伯仁找来的这四人在隋朝的名气不小啊!

此时,李恪才发现为什么董伯仁要亲自去请他们,陈叔达、李百药、杨师道、苏世长,这四人放在隋朝,任何一个人都是当时的大师级人物啊!

通过董伯仁的介绍,李恪算是了解陈叔达、李百药、杨师道、苏世长四人。

李恪同伙董伯仁的介绍,心里对陈叔达、李百药、杨师道、苏世长四人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陈叔达,字子聪,吴兴长城人,他是陈宣帝顼之第十六子,约生于宣帝太建五年,年约五十七岁,太建十四年的时候还被封义阳王,接着任仁武将军,置佐史,祯明元年又被任命为封丹阳尹。三年入关,叔达善容止,颇有才学,年十余岁,尝侍宴,赋诗十韵,援笔便成,仆射徐陵甚奇之。在隋大业中,拜内史舍人,官至绛郡太守。以郡归李渊,授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与温大雅同掌机密。后拜侍中,进封江国公、初唐宰相。尝赐食御前,得葡萄执而不食。高祖问故,以“母患口渴,求之不能致。欲归以遗母”对。高祖喟然流涕,因赐物三百段。后坐阁庭不理,为有司所劾。朝廷不欲彰其罪,听以散秩归第。

尼玛!李恪了解了陈叔达的这些情况之后心里也震惊不已,这绝对是个人才啊!自己这是捡到宝贝了啊!唐初的时候任过宰相,能当宰相是什么样的人才,李恪心里可清楚的很。但是,李恪心里还是疑惑,这样的一个连宰相都不做的人,董伯仁怎么能请得动他呢?

不过,既然已经来到了太原,还答应在汉学院任职,李恪就暂时不在去想这个问题。

他又想思绪放在了第二个人身上,他就是李百药,字重规,定州安平人,李恪依稀的记得他好像是一个史学家。而李百药的李德林曾任隋内史令,预修国史,撰有《齐史》隋文帝时李百药还仕太子舍人、东宫学士。隋炀帝时仕桂州司马职,迁建安郡丞。据父旧稿,兼采他书,经十年,成五十卷,后宋朝人为区别萧子显的《南齐书》改为《北齐书》能够编史书的人?肯定有大才,再者李百药还在隋炀帝时期任过司马,李恪对这个人不由的增添了好感。

第三个人便是,杨师道,字景猷,隋文帝族侄观王杨雄之子。

当李恪除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心里隐隐觉得这个人跟自己有关系。果然,原来是隋文帝的族侄观王杨雄之子。李恪依照辈分一算,杨师道还是比自己要大一辈。李恪惊讶于董伯仁的能力,连杨师道这样的人都能请到汉学院任职,现在他不得不佩服董伯仁给自己当老师,他这个老师当的还真称职。

至于,苏世长,他的父亲是苏振,北周封为建威县侯。11岁时,上书北周武帝,武帝惊异,特召见他,世袭父爵。入隋,为长安令,大业未年为都水少监。唐开国,历任陕州长史,天策府军谘祭洒。苏世长机辩博学,敢于直言,多次劝说太祖李渊,以隋为鉴,惩其奢淫,不忘俭约,拜谏议大夫。

当李恪了解了这些情况之后,他心里在震惊之余也对汉学院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稍微缓和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李恪这才对四人说道,“能请到四位先生,这是本王之福啊!还请四位先生受本王一稽!”

说话之际,李恪躬身拱手道。

“殿下,老朽等不敢当啊!”

说话的是杨师道,他现在已经语气哽咽,而四人之中除了苏世长之外,其余两人李百药和陈叔达也是语气哽咽,连连向李恪表示自己不敢当。

李恪看到三人的举动,心里吃惊不已,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三人见到自己之后会露出这等悲伤之态。随即,他将目光移向了董伯仁,见董伯仁则是微微点头,李恪便明白了董伯仁的意思。

随即,李恪跟四人介绍了一些关于汉学院的想法和宗旨,得到了四人的肯定。而李恪见四人都已经上了年纪,就让四人到厢房休息。

等到四人离开,李恪和董伯仁来到书房,李恪这才向董伯仁问道,“老师,刚才在大殿上,陈叔达三人?”

“殿下,陈叔达、杨师道和李百药可都是隋朝老臣啊!而今天看到殿下,他们心里岂有不激动之理呢?”

董伯仁语重心长的说道。

经过董伯仁这么一说,李恪这才明确其中的关窍,而这句话也解释了为什么苏世长的举止没有其他三人那个激动,原因的苏世长没有入隋为官。

“他们有的人好像在大唐担任过要职,但为何致使?老师又是用了什么办法才请他们出山的?”

李恪开始询问董伯仁自己心里的疑惑之处。

“殿下,陈叔达虽然在大唐任职宰相,可时间不长就被人弹劾,原因就是他是陈宣帝顼之第十六子,又在前朝当过内侍舍人。所以,他才致仕回家归隐,这才老夫能请他出山,还是因为殿下你啊!”

“我?”

李恪惊讶道。

“是啊!殿下你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吗?”

董伯仁淡淡的说道。

“那其他人也是为了这个原因吗?”

李恪继续问道。

“恩!陈叔达和李百药、杨师道都是这个心思,苏世长心里怎么想,老臣也不是很清楚!”

董伯仁认真说道。

“老师你这几天长途跋涉,老累了很多,你还是先去休息吧!晚上本王在宴请大家!”

李恪见董伯仁脸色露出了疲惫之态便向他建议道。

“老臣告辞!”

董伯仁告辞了李恪。

等董伯仁离开,李恪开始思量这次招揽人才之举是否会受到李世民的猜忌呢?

毕竟,陈叔达和李百药还有杨师道和苏世长四人之中有三人在前朝任过职务,而他们能够出山的原因又是因为自己的隋炀帝外孙。

不过当李恪想到李世民能够容得下李建成的余党,像王珪和杜淹等人,他就觉得李世民也不会在意已经到了五六十的这三人了吧!想到这里的时候,李恪的心里轻松了不少。

而就在这个时候,王中长又跟李恪汇报说,谢偃的车架进了长安城,正在向北王府而来,李恪一听就知道谢偃招揽人才回来了!

等到谢偃和三个人走进大殿跟李恪施礼,李恪又通过谢偃的介绍了解了这三个人的能力之后,他的心里总算踏实了不少。

因为,有了这七个人,汉学院的整体水平又提高了一个档次。

第四百六十六章 叔舅的秘密

晚上,李恪专门设宴宴请董伯仁请来是陈叔达和杨师道、李百药还有苏世长等四人以及谢偃请来是不少学者们。

宴会上除了李恪之外,其余人都是三所学院的管理层人物,像王绩、李淳风和袁天罡等人,官府之中的人一个都没有。

李恪的宴会这样安排,他心里有一层意思,那就是没有来了官场方面的人的参与,宴会的气氛会好一些。毕竟坐在这里是不少人都当过官,而且官职还不小,但他们现在已经致仕,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对当官之人肯定有反感,这在情理之中。所以,李恪是想给众人一个舒服的环境,不请官府之中自己的心腹,这是对在座的众人的一种尊敬。

宴会上少了官府中人,少了士族子弟,有的只是善于诗词歌赋的文人,这样的场面有点以文会友的意思,所以,整个宴会显得文雅和清淡了不少,倒是像在开一个文人的大聚会。

李恪和董伯仁还有谢偃三个人成了今晚的主人,因为在座的不少人都是董伯仁和谢偃请来的,而李恪又是三所学院的主办人。所以,他们三个人自然成了酒桌上的主人。董伯仁因为年纪大了不善饮酒,所以,只有李恪和谢偃两人频频的向在座的诸人敬酒,以表示两人对大家来汉学授课,对汉学院的支持。

众人之中尤以杨师道和陈叔达为主,毕竟两人的地位不低,曾经也是有官在身,而且还不小。这不是谁想超越的就能超越的,再者在学术方面,学术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大家都比较看重他的地位。所以,陈叔达和杨师道自然成了众人的代表,两人也向李恪和谢偃敬酒,他们两人代表在座的众人向李恪和董伯仁还有谢偃答谢,并表示对于汉学院的教学,他们一定会全力以赴。

陈叔达和杨师道等人都是学术大家,他们说出的话自然不容置疑。所以,他们两人说出自己的立场,而且还是代表在座的众人的时候,李恪心里也高兴不已。

只是李恪自己也清楚,这样的全力以赴只能让他们在职责范围能做的很好,要真的达到全力以赴,将汉学院当成他们自己为之奋斗的地方,那估计是不可能。

所以,他的心里还是稍微有点失望!

但李恪自己也清楚做人不能太贪,现在有了这样的局面,已经很不错了!

整个宴会的气氛保持的很好!因为大家都是文人,谈论诗词歌赋,谈论绘画书房这类具有修很强的学术性的话题,气氛很的热烈。

等到菜过五味,酒到酣处之时,就听见陈叔达开口向自己身边的李恪问道,“殿下,你对于汉学院将来你有什么想法吗?”

陈叔达的这个问题问出了在座的众人的心声,他们都将目光移向李恪,想听李恪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李恪将目光缓缓的注视了眼前在座的众人,看到大家期待的眼神,他的心里思考了一下便有了说辞,他清楚大家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因为,自古很多王侯子弟都开设书院,但是他们是出于一时的政治需要,只要达到自己的面对,他们就会舍弃书院,根本就没有想过持续下去的意思。

所以,陈叔达这么问自己,虽然有点鲁莽,但李恪不会怪罪他,这只能说陈叔达对汉学院很上心。

“皇家汉学院的开办是本王向父皇禀明之后在得到来父皇的答应才开设的学院!目的不光是要给培养出大唐所出所需的政务方面的人才,还要培养那些致力于对于诗歌、书房、绘画和历史学等方面深入研究的人才。”

李恪说道这里,向众人看了一眼,见众人都在自习倾听,他就继续说道,“开办皇家汉学院,本王没有其他的想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发展文化,将大唐现在的文化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实现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本王可以很负责的告诉你们,在皇家汉学院里面,没有所谓谁学术正统之说,没有任何一门学术要受到排挤或者打压;我们的宗旨就是,只要它是一门学问,只要它能够有利于大唐,只要它有利于大唐的百姓,只要它能够造福于我们的子孙,能给我们的子孙带来财富和力量,那这门学问就能在汉学院里立足和发展。”

李恪的这一番话很有感染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才能达到呢?即便是当年的汉武帝,即便是像汉武帝那样伟大帝王,他为了自己的统治能够延续,为了自己的地位能够稳固,还不是施行了独尊儒学的主张吗?

虽说现在大唐立国时间不长,还没有任何一门学术被立为正统,受到了大唐李氏的确立的正统地位。

但是长久以来,儒学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

所以,现在李恪倡导尽要实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要达到百花齐放局面,这对现在的汉学院来说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也是一个伟大的挑战。

众人心里何尝不清楚,要达到李恪心中所想,这会是一副什么样的盛景。但是,他们自然也清楚,想要得到什么,就必须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所以,大家的目光开始变得很严肃,他们也开始思考这背后的利益和潜在的危险,而现在的他们已经没有了刚才的轻视和傲慢之态。

“殿下,你此话可否当真?”

陈叔达语气颤抖的问道,他很清楚汉学院要正能到达李恪所说的高度,那经意味着什么!对于他而言,官场上他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留恋的了,毕竟已经付出了很多,官职也达到了宰相的高度。而这次他能够出山任教汉学院,一方面是为了董伯仁的面子,另一方面还是因为李恪隋炀帝外孙的这重身份,所以他的内心却是对汉学院不怎么热衷。

可是,听到李恪的这一番话,这一宏伟目标,陈叔达突然间觉得汉学院真要像李恪所说的这样创办的话,那么他未必不能在这里做出一番成就。

除了陈叔达,其他人也有同样的心思,大家能够被请出山来这里汉学院任何,多半的为了董伯仁、谢偃两个人的面子,还有部分人是为了李恪隋炀帝外孙的这重身份,所以,他们出生任教汉学院内心都很勉强。他们认为眼前的汉学院只不过是李恪图取政治资本的一件产物,只要他的政治资本够了,汉学院就未必就会持续下去,未必就会有什么大的发展。

可是,当他们听到李恪刚才的那一番话,听到李恪刚才的宏伟目标时,他们的心里一震,作为读书人,他们很清楚能够将汉学院创建到那样的高度,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创举?这会在史书上留下多大的篇幅呢?

所以,大家的心思也像陈叔达一样,只要李恪说的是实话,那么他们也未必就不能脚踏实地的干出一番成就。

“本王说过的话什么时候没有兑现过?本王一诺千金!”

李恪语气严厉而霸气外露的说道,“诸位心中所想本王很清楚,你们可能会担心过几年之后,只要本王的目的达到,本王就不会再重视汉学院了,有可能遗弃汉学院!但是,本王想要在这里告诉大家,汉学院不是李恪一个人的汉学院,它是大唐的汉学院,他是天下读书人的汉学院,它是大唐学术的最神圣的地方,在本王的有生之年,只要本王还活着,汉学院就绝对不会因为其他事情而被废弃。这不光是本王对你们承诺,同样是本王对天下读书人的承诺!”

汉学院不是李恪一个人的汉学院,它是大唐的汉学院,他是天下读书人的汉学院——李恪的话说的铿锵有力,说的大义凛然,说的让在座的众人开始热血沸腾。

大家从李恪的这句话中听到了汉学院的将来,听到来李恪对发展汉学院的坚定态度。

这不光是本王对你们承诺,同样是本王对天下读书人的承诺!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的人才能说出的话,才能发下的誓言呢?

“多谢殿下!老臣必将竭尽全力将汉学院办好!”

陈叔达突然起身,他躬身向李恪施礼道,他的身体有点颤抖,李恪的一席话道出了天下读书人的心思,而李恪的誓言让他看出了李恪对文化的重视。

所以,这个时候的陈叔达用一个“臣”字想李恪表达了他的心意,这个字使得他现在真正的将自己划到了汉学院之中,成了汉学院的一员,同时也将自己划到来李恪的阵营之中。

“子聪请起!本王岂能受你之礼!本王相信你能做到!”

李恪急忙扶起陈叔达,语气诚恳的说道,他开始亲切的称呼陈叔达的字,而在这个时候,陈叔达已经表示向自己效忠,李恪要再不表现出对陈叔达亲热之情,那就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