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定国(佛婆)-第1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拥有二十万兵力的左右护卫军,早已形同虚设!除了挂了两军的名头,真正能拉出来的兵力,加起来不过是五万人到顶。
后卫军,倒是满兵满员的十万人编制,可是吃空晌并不是本朝才有的惯例,真正在军营里扛枪训练的大头兵,不过八万人到顶,这里头还不算老弱!压着指头算,可战之兵,六万人最多。若不是张合军军纪严明,只怕这个人数,还要往下压。
禁军十万人,人数上是够的,但是赵普再雄心壮志,只怕是不会动用这保命的本钱。其实这本钱,也不是很雄壮,许多兵士,只是银枪烂蜡,只是他不知道而已。
唯一算得上可战的,就只有前卫军了。
前卫军由蒋经原统帅,一直是顶在了最前线!虽然京人并没有大规模进犯的举动,但小的磨擦还是时有发生。
为了保持战斗力,蒋经原的十万军力保持的相对而言,算是最完整的。当然,朝廷给前卫军的军费也是最高的。饶是如此,十万满编制的前卫军,可战之兵,也不过八万多人。
除去禁军,所谓的四十万大军,其实加在一起,也不过是二十余万!人数上便打了个对折。虽然战令一下,吃空额的兵源都要陆续补充进去,但能凑出三十万人来,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新兵是要除去的,老弱也是要除去的,真正能拿起武器便可以打仗的人,全部加在一起,绝不会超过十五万人。
以十五万人,对京人实打实的十万人!
京人自然是信心满满。
虽然军队集结的圣旨,在赵普的头脑一热之下已经明发!但随后的形势,却突然缓了下来。
京人在封国的使臣紧急照会封国礼部大臣时声称,京人绝无南下的意图,请封朝的皇帝陛下千万不要误会。所谓的集结,只不过是正常的军队南北换防而已。于战事无关。
朝廷里面的大臣,这才松了一口气!
只是圣旨已发,枢密院里的一帮大老爷们,也趁机鼓骚起来。请皇上对京国前线增兵!
他们的理由也很充分!在他们看来,第一,原人的提醒不能不重视;第二,京人就算是真换防,但事实是京人在南边已经是布置了重兵。
京人可以换防,封人也可以换防!
吴台铭是支持枢密院看法的,在他看来,京人就算没有歹心,也是有歹意的。
三面受困,身受三战之地,京人必然会想法子突出重围。打溪下,于局势无补!打原人,京人只怕信心不足!唯一可以动脑筋的,便是打封国。
当然了,这是从战略大局的角度去考量。若是京人能放下骨子里的硬气,重修溪下与封国的关系,未必不会扭转局势。所以,战与不战之间,尚在两可。
尽管吴台铭知道京人军队的战力不俗,也知道封人实际上的战斗力没有朝臣吹嘘的那么强大。但吴台铭却不相信,京人可以生吞了封朝的这些军队!
就算封人的军队,只有二十万,京人想要一口吃下,也是难的。
就算所有封朝所有的军队,都不堪一战!就凭着这金陵城,凭着金陵城中可以集结的十数万忠君之兵,也足以拒挡京人在城下一年半载!
有这一年半载时间,原人是不会甘坐在那里发呆的。原人是不会坐视封人灭亡的!封国灭了,原国也岌岌可危,若是原人连这一点都不明白,那原人也不必与封人这么急切地联盟。
尽管形势一夜之间,又变得并不紧迫了!但集结重兵于京国边界的定势,已经形成。
虽然京人使臣力劝赵普说:封朝的对峙行为,只会使京国更多的陈兵边界。但显然赵普的血已经有些发热,居然也说出了:京要战,朕便战!的豪言。
当然了,这句豪言,是需要大把大把的银子往里头填的。这正中了枢密院中大老爷们的心思。
无论如何,增兵前线的定势已然形成。朝廷中,围绕着兵权的争斗已然展开,而苏三在金陵蛰伏了这么长的时间,也只为等待这一刻的到来。
临近端午,天气渐燥!
苏三在衙中无事,便往武学院中巡看!武科举的各项准备工作,皆在进行之中,递了考籍的举子,超过以往历届武科举,首次突破了五千人!年纪从十六岁的小子,到六十岁的老者尽有。
京西路更有一位八十岁的老拳师,在京西路里递了籍,要来武举。路里没有驳,一路也把考籍给递了上来。苏三听到武学院里的报告,才知道这件事情,想了想,便把这位老拳师给驳了回去!毕竟年纪太大,万一考举的途中出了事情,那才不值得。再说比武这种事情,老人家还是不要跟年轻人去争了。
这样的事情也从侧面证明了,此次武科举得到了所有人的重视。
之所以这么重视,自然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首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因为:此次科举是苏三主持!
如今苏三在朝廷里,就是公正的代名词,所以习武之人对此次武科举寄望很高。心里想着此次科举必能得到公正的选拔,所以报名的积极性自然也就高了起来。
其次,苏三料到京人将会南下,所以于武科举的工作,抓得很紧。他要求各路要多宣传,多发动,并且为每个路里都增加了参加武科举的名额。
有了这诸多举措,武科举才会有这么多人数参加。
以至到了后来,听说京人要南下,一些之前不愿报名的武学人才,也开始后悔。不过,这时考籍的录选已经结束,递籍的时间已经过了。
再加上,有皇上的支持在后头,苏三自己又圆满地主持了文科举,连积年的老滑头秦佩松也不小心,在苏三的手里头送了性命。哪里还会有人找不自在,找不痛快?
如此种种,此次武科举的规模与影响,都空前的巨大起来。
武学院受到了空前的关注,自然也不敢马虎了事,诸多事宜哪里敢瞒着苏三,事无巨细,尽皆来问苏三的主意。
苏三倒是一改对文科举不闻不问的态度,对武科举是十分的上心,每日必要到武学院中呆上一二个时辰,衙里无事,便整天地呆在武学院里。不仅对现场以及文案的工作进行指导,更是对许多应试的武学子进行全面的接触。
起先大家以为苏三不过是一时头脑发热才跑来逞能,却没有料到苏三自进了武学院指导之后,便一天也没有落下过。而且,所说,所为,尽有道理,这让所有人都不由大为感叹。
有些原本就在武学院中学习的武学生,对苏三更是叹服。
这其中自然也发生了些许小的故事,无非是苏三收服武学院官员的招数而已!总之,武学院的工作进展顺利,完全可以保证武科举在端午之后,正常举行。
第482章 统帅之权
这日,苏三查看了几项工作的进展之后,又嘱咐了一些要注意的细节,便往醉仙楼走去。
张合偷偷摸摸地进了金陵城,让陆安传信约他在醉仙楼见面。
苏三不用猜也明白,张合偷偷进城是为此次前线增兵的统帅之权而来。
身为将军,张合渴望建功立业,渴望有更高的前途,这一点无可厚非。
早在武陵时,苏三便知道张合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否则,张合不可能对林海录那么隐忍!
只不过,张合的为人并不坏,有野心,有想法,更是苏三所乐见的;虽然那个时候,苏三接触的后护卫军将领之中,唯有张合一人,但与张合却还谈得来。张合的行事,也颇对苏三的胃口。所以,苏三当日才会拿京人南下的事情做饵,拿后护卫军统领的职位来诱他。
让这样一个人,坐上统帅的位置,于苏三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苏三自然也就乐于看着张合成事!帮一帮张合是必然的,毕竟这是昔日在武陵府便定下了事情;何况,苏三对张合还有更高的期望。
若是有可能收服张合,那今天为张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若是没有可能收服张合,那他为张合的做的,也必然会从张合那里得到回报!
无论是哪种可能,对苏三也只有好处!
在苏三想来,越是让张合明白自己的历害之处,张合违逆自己意愿的可能性便越小。因此,苏三在张合面前,一改平时的不温不火,处处显得张扬,高调!
于兵法一道的熟悉,第一个知道的便是张合;会武技,且武技不俗的隐密,张合也是知道的第一人;包括今天可能会出现的情形,他也早在张合面前提过。如此种种,无非是要在张合面前,表现出自己有足够长远的眼光与非同一般的计划能力。
对于一个有能力的人,只有让他明白,自己更有能力,才可能彻底使人折服。从一开始,苏三就存了亲近张合的意思,所以苏三对张合的态度,自然也是朋友的态度。
苏三绝不会让敌人,了解自己这么多;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了解了自己这么多之后,张合连成为自己敌人的可能性也没有。
一旦发现张合与自己离心离德,只怕自己不择手段,也要先把张合给除去。这一点,想必张合也一定会想到。
林家的事情,张合不是瞎子;自己在没有一兵一卒的情形下,敢于死嗑林家这块巨石。自然也就会用同样态度,面对任何不友好的敌意行为。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苏三对张合,是恩威并举的!
若是张合有长远的目光,必然会看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时候到了,何去何从,张合必然会有一个选择。
苏三认为,张合并不是一个愚忠的人!他成功获得张合的机会很高,所以,现在为张合争取一些实际的利益就非常的必要了。
其实要办好张合的事情,也是很简单的!
首先,张合在后护卫军中声望颇高,已经拥有主持后卫军大局的资历。张合带兵那是有一套的,这便是最关键的一环。
其次,前卫军的蒋经原是太子党人,二皇子必然不想看到后护卫军落在太子党手里;虽然太子党一定会阻挠,但二皇子也不是吃素的。再有自己从中穿针引线,太子党与二皇子党达成妥协的可能性会极大。
针对吴台铭的刺杀计划已经安排妥当,只是在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只要吴台铭一死,太子党必然阵脚大乱,估计也巴不得与二皇子妥协。
不过,这些事情都是在变化之中,真到了时候,也许太子党,二皇子党,都说不上话也不一定。
唯一有些难度的就是:如何把此次增兵的统帅权与前卫军的统帅权分开。
只有把统帅权分开,增兵的兵源有单独的指挥权,那张合获得这个领兵权才有意义。不受蒋经原的节制,才可以自由行动,才可以有更大的权力,否则,争也是白争。
之所以说,这是唯一的难度,那是因为一山不容二虎。
按照惯例,一齐抵在前线的军队,怎么可能有两位统帅?
真有战事,号令不行,各自为战,哪有合力可言?两名统帅,这于常识不符。
不过,苏三倒是想到了一些办法,让前线可能会出现两个互不能制的统帅。
这些办法,无非是让皇上相信京人不会南下,前线的局势也并不紧张。既然并不紧张,那增兵就只是个样子,多设一个统帅,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问题。
所谓的常识,到了赵普这里,也就不是什么不可更改的常识。赵普只要想当然地觉得有理,那赵普就会接纳。
两个统帅是必须的。
苏三自认没有那么多时间,再去影响到蒋经原!若是张合没有适当的指挥权,那他从军的意义,必然会大大降低。
有张合的指挥权,便有他直接施展的空间!否则就算皇上把自己放进了军中,那也只是随军看看热闹而已。这与他所想所要的相去甚远。
为张合谋取一个统帅的席位,并且把自己塞进他的军中,这便是他眼下要做的事情。因此张合在醉仙楼里,秘密地约见他,正合了他的心意。
“苏先生,您可来了!我家将军都等急了!”陆安在状园里走来走去,一看见苏三领着小安进来,便迎了过来。陆安并不叫苏三为苏大人,而是随着张合叫苏先生,自然是因为张合这边与苏三关系非同一般。叫苏先生,更能显得尊重而已。
“嗬嗬!醉仙楼里的席面可不好拿啊,张合倒是好本事。”苏三呵呵地笑道。
陆安轻一笑道:“这可不是将军的本事!虞掌柜原本就是武陵人,于我们武陵军的面子,多少会给一些。再说,我们只说宴请的是苏先生,虞掌柜便是破了例,也不会把我们拒之门外的。”
苏三心里想着,打着自己的名头来醉仙楼的事情,张合还是做得出来的。因此,也只是笑笑。
张合在里头听到园子里有动静,连忙也迎了出来,一见面便道:“苏大人,我的好先生,这都火烧眉毛了,您就不能把性子放紧一些?天都黑了,这才来!”
“战事将起,为朝廷挑选一些有用之材也是当务之急!武科举近在眼前,有些事情也不能放下。再说,你这里也叫火烧眉毛?我看未必。”
“哎呀,怎么不烧眉毛?您还不知道呢吧!今天一大早左右后三军的统领将军,都接到了往枢密院议事的通告呢!”
第483章 内情
苏三轻轻笑了笑,摆了摆手,示意进屋内说话!
枢密院里的动静自然瞒不过苏三的耳目,更何况召集将领这么大的事情。
这几天朝廷里争来争去的,便是为了增兵的兵权事宜!
吴台铭等人主张把增加的兵源,一齐并入前卫军蒋经原制下。蒋经原是他的门生,算是文武兼备的一名将领。在军中服役已超二十年,颇有人望与威望!这些年,蒋经原一人支持在对京国的前线,倒也吓阻了京人南下的举动。虽然和平是大趋势,但蒋经原前卫军的战力不俗,还是发挥了作用的。
蒋经原有吴台铭门生的这个内因,又有威望名声的外因,因此吴台铭一力扶持蒋经原坐大,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只是吴台铭的这个主张,却遭到了多方暗地里的反对!
这个反对的声音,并非只有二皇子赵允!充当急先锋的便是清流一派。
于他们看来,若是太子党一味地坐大,满朝文武只为太子党发声,对朝廷并不是最有利的。有一个二皇子在一边监督,摩擦,才会让两边对朝事都尽心尽力。
东府里太子党人已经拿到了太多的话语权!吴台铭又是一枝独大。
原本祝天宫还有些话语权,但随着公孙胜的进入,这一点话语权也分摊了。眼下公孙胜似乎处于蛰伏的状态,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立场。但就算公孙胜也站在赵允一边,也敌不过太子党人在东府里的势力!
若是此次增兵,再把左右后三军全部交给蒋经原统领,那太子党的权柄,可就太大了。这样的事情一旦落到实处,紧接着满朝文武都会朝太子党靠拢,再往后,便没有他们清流什么事了。
有太子党和二皇子党在,才有所谓的清流!少了其中的任何一家,清流也别想再清流了。所以,清流们自然是急力地反对把所有的兵权都集于蒋经原一人身上。
另一个反对的力量,便是西府!也就是枢密院。
于他们而言,东府对他们的压制已经是有些年头了,他们好不容易盼到这次战机,自然是要好好吐气扬眉的。
虽然他们之中也有亲近太子党的人,但体系不同,他们却不情愿屈服在吴台铭之下!
至少在官品上,他们西府与东府相差并不大,算是同一级的存在。同样都是朝廷的中枢,西府为什么要听东府节制!同样是太子党的核心层,为什么要屈居于吴台铭之下?
让蒋经原统领除禁军外的各军,那等于是把所有处置权都放到了蒋经原的身上。若蒋经原没有吴台铭这个背景,那枢密院还可以在蒋经原的军中多设眼线,进行控制。
但蒋经原是吴台铭的门生,若是两边一接上头,那夹在中间的枢密院,便形同虚设。
因此,非太子党人的枢密院官员,自然是竭力反对;就算是太子党人的枢密院官员,也不想成为摆设,无用于太子身前,自然也是竭力反对。这样一来,整个枢密院中的声音,便空前的一致了。
反对的人,最后才轮到二皇子赵允!
赵允自然是坚决反对蒋经原独大的。他强烈建议,新增加上去的兵源要自成一军,由后方节选出一名有才有能的将领统率!
理由当然是,京人南下暂且看不到明显的迹象,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军队交到一个人的手里,这于朝廷节制前线并不是最有利的态势!而且,就算京人南下,也不好把四五十万的军队放在一处,分兵也是必然。与其到时候再分兵,不如现在就分好。
这个主意,当然是苏三的意思!当杜如悔把这层意思向赵允说出来之后,又分析了一下眼前的形势,赵允便立刻把这个建议,散布出来。
结果也正如杜如悔所说,枢密院里对这个建议非常感兴趣。而吴台铭在见到势头不对,分兵已成定势的时候,便果断地改弦更张,向皇上提议把左右护卫军并入蒋经原军,以保证蒋经原的战力,让后护卫军自成一军。
这一手,无非是先让蒋经原在兵数上,先占了极大的便宜。等这个便宜占下了,吴台铭再对自成一军的后护卫军统领伸手。
枢密院里对吴台铭的这个建议,有妥协的意思!毕竟枢密院中的亲太子党人,只是不想看到身为吴台铭门生的蒋经原一家独大而已。
赵允心里自然是不愿意的成分居多,在他看来,怎么着也该是个平分的结局。但是杜如悔告诉赵允:就算把左右护卫军全部并入蒋经原军,充其量也只是为蒋经原添兵五万人而已!虽然蒋经原可以从名义上,增兵到三十万,但急切之间,军费,兵源都是问题。若是京人真南下了,蒋经原只怕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劳这个神;若是京人不南下,朝廷担负那么高的支出,只怕到时又是一片怨言。不若以妥协吴台铭为借口,把后护卫军抓在手里。
赵允仔细地考虑了良久,这才接受了杜如悔的建议。因此,这才有了枢密院召集,左右后三军统领商议这件事情。
其实也不算什么商议!左右军是要并入蒋经原军的,把左右军的统领召集来,一来是说服沟通;二来是命令两军整顿军队,即刻率军奔赴前线。
而对于后卫军的处置,就有些特别了!岳老军门年纪已大,在后方挂名养老还行,领军去前线只怕是不行的。
而二皇子与太子在后卫军的统领人物上,还有颇多的争议!正如苏三所料,完全亲二皇子党的统领,吴台铭绝然不肯;而太子党人任统领,赵允也绝无可能同意!因此,能竞争到后卫军的统领位置的人数,两头一砍,就已经屈指可数了。
而张合以不张扬的行事,模糊的立场,以及出色的治军能力,无疑是摆在前列的。这些内情,张合或者可以猜出一些,但他是当局之人,自然是心中没底。
眼下,苏三正通过杜如悔在赵允面前为张合说话,另一方面却在为暗杀吴台铭作准备。
虽然吴台铭不死,多方势力平衡之下,张合成为后护军统领也有极大可能。但吴台铭一死,自己的权势立涨,话语权急增的情形之下,张合成为后护军统领便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就算不为张合,吴台铭恐怕也是必须要死的。
第484章 安排
各项军费的开支,虽然战时会移交到枢密院中;但眼下的情形却是比较的尴尬。因为,财权却在吴台铭的手里。依吴台铭的性子,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放弃这个权力的。所以,就算张合成了统领,到时候吴台铭在军费上头卡一卡他,张合也是无能为力的。
只要吴台铭一死,东府的合力必然土崩瓦解!巨大的权力真空,必然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目标,新的格局一夜之间便会重新形成!一滩死水,就会被打破,这样一来,自己从军的机会也就显现。
这些都是张合不知道的事情,在张合还在火烧眉毛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只是在等一个适当的时机发动而已。
其实也就在这几天了。
“且放宽心吧!这次岳老军门算是彻底下来了。至于接任的是谁,那就要看多方搏弈的结果了。太子党那边,你就不要去走动了,有时间就去枢密院多转一转吧。那些枢密院的老头儿们,好不容易等到这么个时机,若是再没有人给他们拍拍马屁,他们的心里是不会平衡的。”
张合见苏三语言之间风轻云淡的,没来由地一阵安心!这种感觉,连他自己也感到奇怪。适才还有心急火燎的心事,到现在却完全平静了下来。
“那就好!”
酒菜布置了上来后,张合便拿话来问这段时间朝廷里的格局。苏三也不瞒张合,便把自己一早就为张合筹划的整个过程,捡重要的说了。
张合虽然不明白有些地方,苏三是怎么做到的,比如,苏三怎么就能清楚明白地知道二皇子的心事;又怎么能第一时间便知晓太子党的动向;便是枢密院老头们的想法,苏三也是心知肚明。于皇上那里,苏三更是把握的精准。但张合却明白苏三并不是一般的人物,自己当初果断地选择与苏三交好,那是这辈子做得最对的一件事情。
“听说最近许家很不得意?几名与许家很亲近的官员都犯了事?”张合见正事谈完,便扯起了其他的事情。
苏三倒不想在这件事情上多谈!
对许家他并没有采取什么行动。那是赵允在暗地里动了手脚。如今的许家,突然息了声响,连最近争议最激烈的军权,也不闻不问。这正是赵允想看到的情形。但苏三却不认为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