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纵横隋末的王牌特种兵(乱石)-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财富。但是连年的战乱。百姓生活贫困。需要朝廷赈济的地方还很多。而且刘子秋一直坚持强军政策。军队装备总是精益求精。这方面几乎占据了国库支出的七成。另一方面。刘子秋对跟随他打天下的这些功勋也十分大方。赏赐颇为丰厚。这样一來。国库就显得有些紧张。身为内阁首辅的魏征也常常有入不敷出的感觉。幸好刘子秋不像杨广那样喜欢奢华的生活。而且皇宫的开支也是异常紧缩。这才勉强能够维持下來。

不过。刘子秋这一次却十分大方。斩钉截铁地说道:“千金方一定要印。就算砸锅卖铁也要做到所有从业者人手一册。”

大量刊印千金方。造福天下百姓。这是刘子秋当年对孙思邈的承诺。也是为了报答孙思邈的救命之恩。除此之外。刊印推广千金方也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全国各地给人看病的郎中多不胜数。但其中许多人并洠в惺裁凑娌攀笛А?晌接挂轿笕恕I枇⒁窖г骸Mü低车慕逃齺砼嘌ㄒ档囊窖瞬攀翘岣咭搅扑降谋赜芍贰5飧鎏跫壳安⒉痪弑浮R蛭锼煎闶チ俗儆啊R窖г阂簿蜎'有了最合适的老师。当然。即使找到了孙思邈。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培训出大批医学人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发放千金方让那些民间或者官方郎中自学。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既然刘子秋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魏征自然也不便再坚持。连忙拱手应诺道:“臣遵旨。”

刘子秋哈哈一笑。摆手道:“行啦。咱们不说这些了。大家举杯。共祝西北大捷。”

……

经过一冬一春的折腾。大汉王朝的天下总算是稳固了下來。彻底进入了休生养息的阶段。刘子秋把所有政务都交给了内阁。正儿八经地当起了甩手掌柜。因为他早已有言在先。除了需要动用军队的重大事件。其他事都由内阁自行裁决。事实上。处理政务也确实不是刘子秋所长。如果所有的奏章都必须由他批复。不仅效率极低。甚至会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失误。

当然。刘子秋也洠в姓嬲邢聛怼K课逄旎崛ヒ淮翁г航惭А4ヒ恍﹣碜院笫赖乃枷搿V氐惚闶欠擅媲叭巳似降取U庑┧枷氩⒉蝗菀孜歉瞿甏娜怂邮堋5堑苯裉煜隆K档幕熬褪墙鹂谟裱浴1鹑俗匀换岷煤玫嗔恳环7锤此剂慷嗔恕>突嵩谛睦锪粝乱豢胖肿印U饩褪瞧裘伞

对于军队。刘子秋从來都是最为重视的。即使在洠в姓秸哪甏>拥难盗芬膊豢嫌兴亢练潘伞T诼逖艚纪狻A踝忧锵铝钚私艘蛔酆涎盗烦 ?梢越衅铩⒉健⒐㈠蟆⑺鞅值难盗贰K械木影ǖ胤骄蓟岫ㄆ诘秸饫飦斫邮芗醒盗贰A踝忧锩扛粑逄煲不崛ヒ淮窝盗烦 V饕嵌允勘墙兴枷虢逃9嗍湮竦乃枷搿H媒棵敲靼姿鞘撬木印:吞г旱难谎U庑┧枷胪蝗菀孜棵撬邮堋A踝忧锏哪康囊彩俏寺裣乱豢胖肿佣选

另外还有一支特殊的军队常年驻扎在训练场上。占据了一大片区域。这支军队是刘子秋亲自打造的。所有训练内容都由刘子秋本人制订。这就是大汉王朝第一支特种兵部队。刘子秋自己就是特种兵出身。对于特种兵的训练自然有一套成熟的方案。只不过需要按照这个年代的特点进行一些微调。剔除热兵器和机动车辆的训练。增加弓弩、骑马和马车的训练科目。

这支特种兵部队的总人数只有一千人。但都是从全国近百万军队中挑选出來的精英。每个人在战场上都可以一当百。刘子秋训练他们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们投入到正面战场中去。而是要利用他们进行侦察、刺探、暗杀、破坏、斩首等种种特殊任务。

在军事方面。刘子秋除了加强军事训练以外。另一项重点就是火药的研究。这个年代已经有了简单的火药。那是一些炼丹的术士在无意中发现的。当然。这个年代的火药威力极其有限。根本无法与后世相提并论。不过刘子秋上学的时候。文化课成绩并不太好。而且现在的条件也不具备。根本不可能生产出所谓的高能**。他所能做的。也只是根据一些基本的知识。提出一硝二硫三木炭的黑色火药配比。然后组织一批术士进行反复研究。在目前的条件下。想要生产枪械是不可能的。但刘子秋想做成几尊大炮。即便是最原始的。只能发射实心弹的火炮。也可以完全取代投石机。成为最厉害的攻城利器。

这个时候。刘子秋就发现当皇帝的好处了。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富家翁。根本洠в心芰硗瓿烧饷炊嗍虑椤O衷凇K蕴熳又睢>涂梢跃偃Α;拐婺茏龀杉讣笫隆J导噬稀H绻皇茄罟愕蹦昃偃诖笤撕印8揪筒豢赡苡姓庋惶豕岽┠媳钡脑耸浯蠖觥6踝忧锞偃蟆R惨丫瓿闪怂募笫隆5谝患闶谴蛟煲恢看蟮木印5诙谴罅煨率窖б怠5谌巧枇⒐侔煲焦荨5谒募闶腔鹨┑难芯俊S胙罟悴煌氖恰A踝忧锞偃κ且冻霰ǔ甑摹6晃蕹サ卣饔妹窳ΑU庋粊怼>透庠黾恿诵矶嘌沽Α6适夷诓恳部冀谝滤跏场

正国为刘子秋洠в邢裱罟隳茄挠妹窳ΑK隽苏饧讣笫隆2'有带來什么动荡。相反。百姓出了力。还能从这些事情当中得到好处。

当然。刘子秋最为得意的举动还是把所有政事杂务都抛给了内阁。这样他才有更多的时间來陪着自己的家人。而这其中的许多时间。刘子秋都花在了刘思根身上。小刘思根已经五岁了。他继承了刘子秋的体魄和高秀儿的聪慧。不仅天生神力。并且十分聪明。什么东西都是一学便会。

刘思根虽然小小年纪。但学得东西十分繁杂。因为他家里就有很多现成的老师。刘子秋教他形意拳。高秀儿教他医术。虞世南教他读书识字还有书法。穆朵丽教他箭术。拓跋千玉教他骑术。袁紫烟教他星象之术。谢湘纹、谢沐雨教他古琴。甚至谢沐雨还会教他茶道。可怜的小家伙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的。几乎洠в惺裁赐嫠5氖奔洹2还A钊司斓氖恰K尤患岢至舜蟀肽辍4觼頉'有喊过一声累。

……

渐渐又是大半年过去了。随着各地医馆的陆续建成。朝廷的各项运转也逐步走向正规。在秋收之后的农闲时节。以魏征、赵凌为首的内阁再次提起召开册封大典的事情。这一次。刘子秋实在想不出什么要紧的事情交给内阁去办。他无论如何也拖不过去了。

第69章 最佳人选

“册封嫔妃乃是朕的私事,诸位爱卿就不必操心了。”既然拖不过去,刘子秋就决定开诚布公地和大家谈一谈。

魏征却一本正经地说道:“帝王之家无私事!”

刘子秋干咳了两声,说道:“朕喜欢哪个女人,给她什么名份,这好像和社稷无关吧。”

魏征拱了拱手,说道:“陛下此言差矣!自古红颜祸水,远如妲己、褒姒,近似张丽华,怎可不慎。陛下册封嫔妃,又岂会是陛下的私事?”

刘子秋哈哈笑了起来:“所谓红颜祸水,不过是失败者把借口找到了女人的身上。诸位爱卿放心,朕又怎会受女人的媚惑?再说了,朕不行荒淫之事,也用不了那么多女人,尔等就无须多言了。”

赵凌笑道:“陛下想岔了,其实臣等也并非要陛下册封那么多嫔妃,只是想立个规矩,分个尊卑而已。”

这番话其实半真半假。当初赵凌设计了这套规程,并不仅仅是为了将刘子秋后宫中的那些嫔妃分出个三六九等来,还隐含着另一个目的。

自从刘子秋夺取天下以后,颁布了认定江南谢家为天下世家之首的诏书。江南谢家对刘子秋的帮助勿庸置疑,甚至可以说没有江南谢家就没有刘子秋的今天,所以刘子秋抬高谢家的地位,也算是有恩必报。但这样一来,谢家便凌驾于传统的七大世家之上了。除了陇西李家和太原王家,其他五大世家都心存不满,他们的子弟甚至因此缺席了大汉王朝的第一届科举考试。

在赵凌等人眼中,谢家之所以能够得宠,除了当年对刘子秋的帮助,另有两个女儿在宫中也是重要的原因。当然,他们还不知道高秀儿也是谢家的外孙女,否则就更好理解了。不过,高秀儿的身世牵涉到一段屈辱的历史,刘子秋不愿意勾起她的伤痛,把这段身世隐去了而已。但是赵凌等人却一直致力于缓解朝廷和五大世家之间的关系。

毕竟五大世家经营多年,控制着大量土地,也就控制了大量粮食来源。对于农耕社会来说,粮食就是实力,控制了粮食就可以控制朝廷的运作。事实上,五大世家也是这样做的。他们大量屯积粮食,致使市面上粮价暴涨,给朝廷平添了许多压力。这两年之所以没有发生大的动乱,一是陇西李家和太原王家把他们的存粮都贡献了出来,二是杨广时期建立的几大粮仓都落入了刘子秋手中,有了这两方面的助力,才算是挨过了难关。

对众大臣来说,这些并不是长久之计,还是需要五大世家与朝廷和好如初,才能保证基本的粮食供应。要与五大世家缓和关系,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刘子秋跟五大世家结为姻亲。刘子秋虽然也有了几个儿女,但都太年幼,他们只好把主意打到了刘子秋本人身上,这其实跟中原王朝为了缓解与游牧部落之间的关系而采取的和亲政策如出一辙。而且,赵凌还有更深层次的想法。后宫中的女人多了,争斗也就在所难免,这种争斗甚至不亚于朝堂之上,也会影响到那些女人背后的各大世家,进而借此打破五大世家之间的联盟。

不过,形势比人强。短短两年时间,大汉王朝的局势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四边的战事渐渐平息,百姓对刘子秋日益拥戴,而最重要的是,大汉的粮食供给已经不再依靠那些顶级世家了。粮食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于三个方面。一方面,许多中小世家逐步倒向朝廷,他们手中也拥有大量土地,产出的粮食平价卖给国家,缓解了粮食危机。另一方面,小麦在北方得到大面积推广,各种面食逐渐成为人们的主食,而小麦的产量也高于传统的五谷杂粮,这也在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危机。而最主要的一方面是,江南的大片土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失去土地的流民被安置到了江南,稻谷的单产更是远远高过小麦,运河的畅通又可以保证江南的大米源源不断地运往洛阳、长安直至北方各地。

粮食危机的解决,让五大世家失去了和朝廷叫板的资本,内阁也没有必要再与他们虚与委蛇。相反,只要这五大世家稍微出现一点差池,朝廷就可以拿他们开刀,并不需要担心会引起整个国家的动荡。在这种情况下,魏征、赵凌等人自然不会再逼着刘子秋娶那么多女人,利用和五大世家的关系来缓解矛盾。

但人是个很奇怪的动物,当一切归于平静的时候,赵凌等人脑子里又冒出了奇怪的想法。在他们眼中,刘子秋的几个女人,大多出身卑微,却都被刘子秋封为贵妃,心中便有些不平衡起来,实际上,包括魏征在内,刘子秋手下的一大批文武也同样是平民出身。只不过他们现在高居庙堂之上,心态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也开始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了。这也是人之常情,大伙儿跟着刘子秋打天下,治理天下,无非就是图个封妻荫子,自然不会再把自己当作平民了。只是,他们的眼睛却紧盯着别人的过去。

刘子秋却不会这么想,他使劲摇了摇头,说道:“朕的女人,除了皇后以外,大家都是平等的,何须分出什么尊卑!”

魏征拱手说道:“娘娘们的封号不过身外之物,陛下何必拘泥于此呢?”

刘子秋恍然大悟,自己如果不作让步,这几个内阁大臣就会纠缠不休,偏偏现在又没有什么极其要紧的事情让他们去办。而且,只要自己在内心对这些女人一视同仁,又何必在乎什么封号?想到这里,刘子秋这才松了口:“既如此,就按你们的意思,举行册封大典。不过,朕声明在先,朕的后宫不想再增加女人了,否则,朕的内库可养不活她们。”

和杨广不同,刘子秋把全年的税收分成两部分,九成归朝廷所有,只有一成划归内库,由皇室支配。这两年随着天下渐渐恢复平静,税收也有了很大提高,但终究还是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而皇宫的开支一向很大,所以刘子秋并不富裕。

其实,只要刘子秋答应按照他们拟定的规程重新设定后宫嫔妃的封号,尊卑就已经确定,他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因为,即使同样位列四夫人、九嫔,地位也不相等。即便如此,在排定诸人封号时,还是经过了一番争执。争执的焦点主要在穆朵丽和林巧儿身上,这两人都是再嫁之妇,按照内阁的意思,只能列于八十一御妻之列。最后,刘子秋发了火,内阁这才勉强同意给她们以九嫔的封号。

这件拖了一年多的大事终于落下帷幕,魏征忽然起身说道:“臣请陛下早立太子!”

其余众臣也一齐拱手道:“臣等请陛下早立太子!”

这一次,就连在册封大典的问题上始终保持沉默的李靖都没有例外。

刘子秋忽然明白了,这些大臣们在册封的事情上纠缠不清,最后好像作出了让步,其实目的却在这里。许多帝王即位以后都会册立太子,也就是给帝国明确了一个继承人。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有时候好事也会办成坏事。比如皇帝年迈的时候,一些大臣会主动投靠太子,从而大大削弱皇帝的权威。当然,刘子秋还很年轻,并不会出现这样的尴尬场面。

立太子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而自古以来最正统的规矩就是立嫡立长。所以,当嫡子和长子不是同一个人时,往往就会引发动乱。后来为了消除这方面的影响,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不论是哪位嫔妃生的孩子,都必须认皇后为嫡母。当然,对刘子秋来说,现在并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因为刘思根既是长子又是嫡子。

但是,刘子秋并不想这么早册立刘思根为太子。以他比这个年代的人多了一千年的见识,自然知道嫡长子并不一定就是继承皇位的最合适人选。许多伟大的帝国,就是在这一代代嫡长子的传承中归于消亡。继承人必须由诸皇子中最合适的人来担任,谁最合适,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所以不能仓促行事。

刘子秋看了看一脸殷切的众文武,摆了摆手,说道:“朕血气方刚,此时言立储君,为时尚早!”

魏征正色说道:“储君乃是国之根本,宜当早立!”

虽然刘子秋现在英明神武,但谁也不敢保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不会出现一些昏庸荒唐的举动。魏征等人也算是未雨绸缪,这才一心要册立太子。太子一旦册立,若不能轻易废除了,而必须经过朝堂之议。只要他们这批大臣仍然忠心耿耿,朝廷就不会出现动荡。至于太子的人选,目前自然是刘思根无疑,没有人可以撼动他的地位。而且魏征、李靖甚至花云都是看着刘思根长大的,就冲着这份关系,将来刘思根继位,也可以保得他们的家族无忧。

刘子秋却想起了道信大师对刘思根的评语,虽然不甚明白其中的意思,但刘思根显然不是太子的最佳人选。

第70章 求助

当然,刘子秋现在也没有更好的人选。花云也生了个儿子,不过,小刘思武才两岁,更看不出他将来会是什么样子。所以,刘子秋依然采取拖延的战术:“诸位爱卿,既然大家都知道立储之事关乎国本,岂可不慎?朕以为,还需从长计议。”

魏征却笑道:“陛下,大皇子天资聪慧,又兼具神力,自是太子的不二人选,又何须再议。”

刘子秋对道信那些神乎其神的话也是半信半疑,但隐隐之中,他总觉得在刘思根身上会发生什么特殊的事情。而一个王朝要想长治久安,最重要的就是稳定。既然已经怀疑刘思根身上会发生什么特殊的事情,刘子秋就不可能王朝的未来命运押在他的身上。想到这里,刘子秋便叹了口气:“根儿尚幼,恐怕难以承受大气运,朕想等等再看。”

那个年代,儿童夭折是常有事情,人们往往会通过迷信去解释这些现象,认为是孩子福缘浅薄所致。刘子秋这番话却正好戳中了大臣们的心思,大殿上顿时鸦雀无声,谁也不敢再提议现在就册立刘思根。万一刘思根真的发生了什么意外,那么这些硬把刘思根推上太子宝座的人就有身家性命之忧了。

刘子秋这才呵呵笑道:“放心吧,太子的事情,朕心中有数,不会乱来的。”

忽然,殿外有内侍来报:“启奏陛下,宫外有一位姓孙的老先生前来求见!”

“姓孙的老先生?”刘子秋微微一愣,什么人前来求见却敢不报自己的全名,莫非是孙思邈不成?刘子秋不由精神一振,挥手道:“请那位老先生先到偏殿休息,朕散朝以后,便去相见!”又道:“诸位爱卿还有何事启奏?”

李靖拱手说道:“近日有从西方返回的商队带来消息,说是波斯的萨珊王朝和遥远的拜占庭帝国之间再次爆发了战争。”

波斯是大汉通往西方的必由之路,也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中转站。过去,中原的商队最远只是到达西域,再往西的交易一般都是由波斯商人接手。只是在刘子秋统一天下以后,这才鼓励大汉的商队走出国门,到更广阔的空间去。但是,汉人所受的传统教育,使他们养成了不愿远离故土的习惯,所以这些商队的脚步大多也只是涉足波斯王朝一带,并不愿意继续向前。

这场爆发于萨珊王朝和拜占庭帝国的战争源于拜占庭帝国的皇帝摩里士被他手下的重臣弗卡斯杀害,萨珊王朝的国王库思老二世趁机利用拜占庭帝国的内战发动了侵略。这场战争已经持续了七年,库思老二世派遣大将沙赫巴勒兹和沙欣兵分两路,分别攻击美达不达米亚和亚美尼亚,先后攻占了许多要塞。而最近的这场战争,则是为了攻占叙利亚的安条克。

波斯跟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战争和大汉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却影响了连接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而这条商路对于大汉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彰显。目前的商品是以丝绸为主,但是一些瓷器和茶叶在波斯也开始畅销起来,为大汉王朝带来了大笔财富。当然,无论丝绸还是瓷器和茶叶,只是主打商品而已,还有许多其他商品也会随之销往西方。正是有了这笔财富,刘子秋才能倾尽全力,完成了许多重要的事情,打造了一支强大的军队。所以,萨珊王朝和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每一次战争,都牵动着大汉王朝的神经。

当然,目前的形势对波斯有利,对于大汉商队的影响尚未显现。不过,刘子秋对任何事情都喜欢考虑长远一些。

听了李靖的话,刘子秋不由沉吟道:“萨珊王朝连年征战,国库必然空虚,恐怕会对国民课以重税,我大汉商队也难以幸免。税赋一重,物价必然上涨。如今已近寒冬,来年开春,可以选派几名使者前往波斯,身库思老二世提出照会,要求萨珊王朝必须保护我大汉王朝商队的利益和安全!当然,咱们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丝绸之路上,还必须另辟蹊径!”

世上的事情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萨珊王朝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战争看似离大汉十分遥远,也不会对大汉的商队构成直接威胁。但是为了发动战争,库思老二世必定会加重税赋,而税赋的加重自然会影响百姓的购买力。百姓口袋里没有了钱,大汉的商品就会卖不出去。而大汉的商品卖不出去,受损的并不只是商队,生产这些商品的百姓同样会受到影响,最终也会影响到朝廷的税收。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也成为大汉王朝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这条商路太过脆弱。

朝堂上的这些大臣都是聪明人,很快便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赵凌连忙躬身道:“陛下深谋远虑,实乃万民之福!只是不知陛下所指的另辟蹊径可有所指?”

刘子秋点了点头,说道:“赵爱卿可以派人从蜀地再往滇南的山区寻找,说不定能寻出一条古道。”

崇文殿中藏书颇丰,刘子秋这段时间也经常在殿中翻阅各种典籍,而他看得最多的,则是一些史书关于周边一些国家的记载。在汉书关于西域的记载中就有一段,当时出使西域的张骞就在当地发现了蜀布,这些原产于蜀地的布匹显然不是通过丝绸之路到达那里的,显然在在中国的南方还有一条商路。只不过连年战乱或者其他原因让这条商路泯灭了,从而不为后人所知。

赵凌拱手道:“臣遵旨,只是山路艰险,恐怕难以成为让大型商队通过。敢问陛下,是否要在蜀、滇两地开凿山路?”

刘子秋笑了起来,挥了挥手,说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那里的山路不是咱们现在可以开辟的,能够把现有的道路利用起来就算不错了。另外,传朕的旨意,令陈棱、张镇州组织一支大型舰队从岭南沿海岸出发,向南向西行进,开辟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相比于滇南那条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的小道,来自后世的刘子秋显然更加看重海上贸易。虽然现在离海权至上的二十一世纪仍然非常遥远,但刘子秋却不介意先分出一部分力量在海洋上寻求突破。沿着亚非大陆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