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品江山(三戒)-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相国微笑着行礼,什么也没说。
“来的不晚,请坐吧。”段思廉一摆手,内宦又奉上两个蒲团。
两人坐下来,正好与王珪陈恪相对,段思廉独坐上首,倒成了超然者,他缓缓对两名权臣道:“上使方才已经道明了来意,是询问一个叫侬智高的下落,你们可听过这个人啊?”
这绝对是坑爹了,陈恪和王珪同时暗叫道,一脸好人像的段思廉,果然不是个善茬啊!
不过想想也是,天天跟这些老鬼斗,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练成精。
“这个名字很熟悉啊。”杨太师捻须道:“相国,你怎么看?”
智升道:“有些印象。”
“侬这个姓,很特别的。”杨允贤缓缓道:“我记得滇东三十七部里,有一个侬部吧。”
智升点点头道:“是有这么一个。”
“那这个侬智高,会不会是侬部中人呢?”杨允贤问道。
“侬智高不是侬部中人。”陈恪没心情听他们在这儿说相声,出声打断道:“他是我大宋广南西路广源州的蛮族首领,四年前造反称帝,祸害我大宋广南两路,所造杀孽无数。后来朝廷调集大军将其剿灭,但只在他的伪皇宫里,搜到一具穿龙袍却面目全非的尸体。”
“之后数年他销声匿迹。但朝廷始终没有放松对他的追查。”说到这,陈恪目光如刀地望一眼那高相国道:“经过我们反复追查,发现他躲在一个叫特磨道的地方。但因为一直没有攻下广源州,所以朝廷一直没能对他动手。”
“特磨道,那不正是侬部的封地么?”段思廉一脸吃惊道。
“我们不管它是哪个部族的地盘,只知道侬智高躲在那里。不过今年初,侬智高的族弟侬宗旦,在朝廷连年清剿下。已经率广源州的蛮族投降了。朝廷终于打通了通往滇东的道路。”陈恪七真三假道:“如今我朝大将杨文广、萧固等人,已经集结大军,随时准备进剿。”顿一下。他望向被唬得面无人色的大理君臣道:“但我大宋乃礼仪之邦,大理并非我们的属国,更非敌国。故而官家派遣我等前来,请贵国帮忙捉拿此人……或者,开放滇东边境,我们自己动手。”
一番话说得众人都暗暗擦汗,包括王珪在内:‘心说小陈啊,你也太能吹了吧。朝廷确实屯兵边境不假,可哪里做好动武的准备了?”
但这会儿,他可得帮陈恪圆着,便在大理国君臣望向自己的时候。面无表情的点点头。
‘这下事情大条了。’大理国君臣心虚的对望着,他们起先只知道大宋军队在蜀地集结,想不到在东面也集结起了军队……为了个侬智高,至于如此大动干戈么?恐怕是要假道伐虢,攻取大理吧?!
隔阂从来都是相对应的。就像大宋对大理不甚了解一样,大理对大宋也不甚了解。现在派出再多的探子,也只能发现。大宋确实在两面边境聚集军队,却发现不了,宋朝只是虚张声势。
陈恪正抓住这一点,狠狠的威胁了一下大理君臣,把主动权握在手里。见三只大理狐狸的表情。已经不像起先那么从容了,他又加码道:“据查实。侬智高和大理国的关系匪浅,当初他的父亲被杀后,他正是靠大理的力量,夺回广源的。”
“断无此事!”段思廉没想到,这大宋副使与那好好先生似的正使截然相反,竟是个咄咄逼人的狠角色。连忙矢口否认道:“我大理从不管他国之事,更不要说是大宋境内的广源州了。”顿一下,他望向那高智升道:“相国,是否是侬部有擅自行动?”
“应该不会……”高智升不动声色的点点头:“我回头就写信查问此事。”
“自然是要查的,”段思廉沉声道:“让他们老实交代和那侬智高的关系,若是容留此人,必须马上交出来,否则等着灭顶之灾吧。”
智升应一声道。
“要用多长时间?”陈恪问道。
“是啊,总得给宋使一个期限吧。”段思廉道。
“一个月。”高智升道。
“太长了。”陈恪摇头道:“来回十天就够了,我只要个准信,有还是没有。如果相国觉着拉不开情面的话,交给我大宋动手即可。”
“十天就十天吧。”高智升额头见汗,呵呵笑道:“无需上使动手,无需上使动手。”
“不用我们动手最好,”陈恪点下头道:“但用我们动手时,也绝不会含糊。”
一场难称愉快的会谈,算是告一段落。王珪和陈恪起身告辞,除了王宫,回到自己的侍卫中厚,王珪直摇头道:“仲方,你可真敢说,就不怕牛皮吹破了,没法收场?”
“有什么办法,谁让大宋朝没实力?”陈恪两手一摊道:“好在大理国的君臣各怀鬼胎、一盘散沙,也没胆量跟大宋硬抗。”说着苦笑一声道:“大家手里都是一把烂牌,来不了硬的,只能尔虞我诈,看谁诈过谁了。”
“你说十天后,会是个什么结果?”王珪道:“会不会告诉我们,侬智高跑了?”
“那高智升肯定希望这样,但段思廉和杨允贤肯配合他么?我看不见得。”陈恪摇摇头道:“其实说白了,如果大理国这君臣三人一条心,咱们是真没办法。”
“他们会不会‘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王珪问道。
“不会的,”陈恪很肯定道:“王公,这三家看似平分秋色,三足鼎立,但实际上,如果没有外力打扰的话,最后的结果,八成是高家胜出……杨家和段家是有世仇的,高家只要不轻举妄动,两家早晚会打起来。到时候无论谁胜谁负,白蛮的实力都会大打折扣,乌蛮就成了最强的。到时候无论是挟天子令诸侯,还是取而代之,都看高家的心意了。”
珪点头赞道:“说得好。”
“这一点,咱们外人都能看明白,段氏和杨氏不会不知道,但杨氏好容易走到今天,岂会善罢甘休?继续向段氏俯首称臣?显然是不可能。所以咱们的出现,对杨家来说,实在是一场及时雨。他们肯定想借机把高氏废掉,好专心和段氏争霸。”在洱海行船夜,杨义贞那番话,就把他们的这一想法,暴露无疑了。
“对于段家就更是如此了,高、杨两家都觊觎着他们的王位,不借着这次机会,好好的谋划一番的话……”陈恪面无表情的分析道:“等到我们一走,他就只能坐看局势进一步败坏了。你说,他们能一条心么?”
“不能。”王珪被说服了,笑道:“那咱们就等上十天看。”
大理皇宫里。
当着宋使的面,段思廉是称王的,但宋使不在时,就改回皇帝了。
他望着两名权臣道:“宋使的话,你们都听得分明,为了个侬智高,和大宋朝对着干,值么?”
这话当然是说给高智升听的,他依旧不紧不慢道:“如果侬智高只一个人,我立刻把他抓了交给宋使。可他在特磨道休养生息这几年,聚拢族人达五六千,其中可战之士竟达两千余人,再加上侬部的七八千侬兵,这就是将近万人啊。而且是彪悍善战的侬兵,依托在万夫莫开的山寨中,陛下打算出多少兵清剿?”
“……”段思廉看看那杨允贤。后者便道:“这有何难?咱们三家各出一万兵,打他个出其不意,就不信侬部能为了个侬智高,和我们血战到底。”
这确实是个可行之计,但对高氏的打击太重了……不仅侬部要恨死高家,其余的部族也不会再信任一个出卖他们的首领。
人心散了,队伍怎么带?这是高智升最大的苦恼……乌蛮三十七部从人数到彪悍程度,都不是白蛮可比,哪怕杨氏和段氏联合起来,都不是对手。可为什么统治大理的一直是白蛮,而不是乌蛮呢?答案就在这三十七部,山头林立、各怀心思,遇到事情无法拧成一股绳,自然无法形成合力。
被爆了,哎……
已更,交代一下最近的活思想。
原创先,被爆了,心说活该,谁让我突然掉链子来着。
但回头一看,其实这三天,每天都是三更,和原先二四、二四爆发,没有什么区别。可因为老是完不成计划,所以总觉着差点事儿。
良好的状态,是从上周五开始,因为那天,我媳妇开始有临产征兆了了,我猛然意识到,这些日子忙着拼更新,竟忽略了在经受着痛苦的媳妇。从那开始,我的心,就没法全放在写字上了,但就还有那么几天了,又不想让这个月功亏一篑……这种状态,其实是写不好字,也照顾不好人。
但书可以慢慢写,人却不能等,所以我没法爆发了,每天三更,已经是极限了……
大家从这个单章,就能看出我现在心情的混乱。好吧,还有最后两天,大家投票顶一顶吧,我知道这很没道理,但实在没法用更新换了。
我知道,还欠F盟一次加更,欠‘有空就看看书’一次加更,等着我这边完事儿了,肯定还。
多谢。
第二八三章困龙(上)
在一众护卫的簇拥下,高智升离开御书房,登上了马车⒌原创首发'高升泰关上车门,坐在他的对面,问道:“父亲,谈成什么样了?”
“杨允贤也跟着段思廉施压,要我们交人。”高智升叹口气道:“当初一时贪念,接受了侬智高,本以为如虎添翼,谁知却惹来这天大的麻烦。”说着便把宋朝在广南西路也集结大军的消息,告诉了儿子。
“为这个祸胎死扛不值得。”高升泰轻声道:“不过他在侬族的地位很高,也不好做得太绝,不如让他去蒲甘躲一阵子吧。”蒲甘就是缅甸西部,缅东则属于大理国。
“也只能如此了。”高智升沉吟片刻,点点头道:“宋使那边,为父不方便出面。九天后,你替我宴请一下,说明侬智高外逃的情况。再把原先拟定的礼金翻倍,上下都打点到了。”
“代价实在太大了。”高升泰黯然道。
“能把这帮瘟神送走,花多少钱都值。”高智升道:“我看那段思廉还是没有死了归附的念头,今天他穿了件宋人的袍子见客,那点心思能瞒过谁?要是真让他靠上宋朝,坐山观虎斗的,就不是咱们了。”
“这件事,杨家应该比咱们急吧?”
“不错,要是段家靠上宋朝,杨允贤还怎么演他的复辟大戏?”高智升颔首道:“在这一点上,咱们和杨家又是一致的。所以咱们还是继续装好人,让杨允贤父子俩蹦跶去吧。”
皇宫里,把神仙们都送走,段思廉盘膝坐在蒲团上,手捻着念珠。陷入了沉思。
他之所以迫切希望依附宋朝,是因为那种源自骨髓的恐惧感……尽管大理的皇帝向来无法唯我独尊,但像他活得这样窝囊的,却绝无仅有。因为这个皇帝之位,本不该是他的。
大理的皇位传承,也经历过类似宋朝‘烛影斧声’的故事。开国太祖段思平,在打天下的过程中,过分倚重弟弟段思良,结果造成其权柄过大。一欸段思平崩殂,段思良便伙同董氏,借故废了自己的侄子,自己当上了大理的皇帝。
之后帝系便一直在段思良一脉传递,段思平的子孙。自然与太祖皇帝的子孙一样。遭受着各种排挤和提防。一直传到天明皇帝段素兴,因为‘素好游狎、荒淫日甚’,结果被相国高智升废掉。立了段思平的玄孙——也就是段思廉为帝。自此,帝系重新转回太祖一脉。
但这种被大臣扶起来的皇帝,手里能有什么权力?而高氏如昔日之董氏。借拥立之功,一举掌握了政权。大肆扩充实力,成为大理国最强的一方,凌驾诸姓之上。
原先依附段氏的部族,也因为天明帝被废,纷纷改换门……他们需要强有力的保护,显然一个被大臣扶上龙椅的皇帝,没有这样的能力。这些部族大都是白蛮,所以大都归于杨氏。杨氏的实力也急剧膨胀起来。
而段思廉出于对高氏的恐惧,十几年里,不断给杨氏加码,希望他们能替自己,和高氏对抗起来,打个两败俱伤最好了。他却忘了杨氏的来历——那是前代皇族的后裔,和段氏有灭国之恨!
且高智升不愧‘大理第一智者’的称号。他并没有按皇帝的剧本,和杨允贤明争暗斗,而是低调做人、处处退让,从不跟他发生争执。就像今日的磋商,只要是杨允贤提出的。他一定不反对,哪怕是针对他的。他也毫无二言。
有部属子弟对此十分不忿,说当今皇帝都是我们高家立的,凭什么处处让着姓杨的?但凡说这种话的,都被高智升痛打一顿,逐出京城去。他曾经数度对人说,论才能和威望,我比杨公远远不如。况且我一个黑人,能忝居相国之位,便已经战战兢兢了,又岂敢在杨公这种天潢贵胄面前放肆。
高智升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把自己地嫡女嫁给了杨允贤的庶子,后来又为自己的长孙,求娶了杨允贤的孙女,而且言明,只要庶孙女即可。弄得杨允贤都不好意思,把自己的嫡孙女给了他家,令高智升感激涕零,逢人就说,杨公实在是太仁义了,我们高家从此以后,唯杨家的马首是瞻!
为了表示感谢,他极力为杨允贤争取太师之位。太师,是天子的老师,大理国从没有人活着得到这个头衔。很多人都劝杨允贤不要接受,不然让皇帝情何以堪?然而作为前代皇帝的后裔,杨允贤太想把段家压在身下,取而代之了。
而且高智升持续经年的退让和奉承,已经彻底麻痹了杨允贤。真把他当成了窝囊废、应声虫,感觉大理国内,唯我独尊了,所以高兴的接受了这太师之位。
当上太师后,杨允贤每天和皇帝见面,都是段思廉先行礼,然后他再还礼,要是心情不好,就直接免了。而且老家伙总拿出老师架子来,有事儿没事儿的教训皇帝玩。
段思廉好歹也当了十多年的皇帝,却被他整天训得跟个三孙子似的,两人的关系自然急转直下,矛盾开始孳生。或者说,杨允贤就是在故意找碴,试探皇帝的反应……据可靠消息称,杨家已经在滇西的封地中,紧锣密鼓的训练兵士、打造武器了。其不臣之心,已昭然若揭。
段思廉虽然尽心竭力恢复段家的实力,但在两大权臣的夹缝中,实在难有作为。所以明知道杨允贤要造反,他也毫无办法,直到宋使到来,才看到了一线希望……但高杨二人极力反对归附,之所以拖了那么久,才把宋使接到大理,就是因为两人要他,保证只字不提内附,才允许宋使入境。
段思廉扛了几天,但终归是扛不住,只好答应了两人的要求。不过他知道,这是自己唯一的机会,所以今早才利用时间差,博得了片刻与宋使独处的机会,把自己心意表露一二。只是还未及细谈,两个老鬼便急匆匆赶来,把他的话都憋了回去。
待宋使走了,两人又毫不客气的尅了他一顿,并正告他应该以休息为重,把以后的接待工作,全都揽了过去……竟不许他再见宋使。
想自己一个帝王,竟然混到这份儿上,段思廉心里哪能好受,坐在蒲团上黯然低吟道:
“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
正在自怜自伤,把自己比成汉献帝时,他突然听到帷帘后有悉索声,登时惊起道:“什么人?”
“阿兄,是我。”悦耳的声音响起,一个宫装丽人走出了帷帘。
段思廉松了口气,责备道:“明月,你怎么在这儿?”
“今天阿兄接见宋使,阿妹好奇想偷听。”明月公主不好意思的吐吐小舌道:“站得太久麻了,刚才忍不住跺了跺脚。”
“方才的对话都听到了?”段思廉黯然道:“想不到你的阿兄,竟被大臣欺负成这样吧。”
“这不怪阿兄。”明月走到段思廉身边,缓缓跪坐下道:“这些年来你的努力,阿妹都看在眼里,可是高家把持着朝政,杨家控制着白人,我们段家在夹缝里,越是用力就越是透不过气来。”
“是啊……”段思廉点点头道:“朝野不看好咱们段家,都依附他们两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朕这些年来,是饱尝了苦头,却依然两手空空。”
“所以阿兄想借助宋朝的册封来重聚人心?”
“是啊。”段思廉点头道:“天朝在咱们大理很有威声,若能得宋朝皇帝册封,那朕在各部族心中的分量,一下就能重起来。高杨两家再敢造次,也得掂量掂量了。经年累月、此消彼长,最多十年后,我们的实力就能恢复过来,到那时再动手削藩,将高杨两家的势力慢慢消灭。我段氏子孙,再也不用提心吊胆的当窝囊皇帝了……”
“他们两家肯定也担心这个,所以不许阿兄再见宋使了。”
“是啊,”段思廉凄然一笑道:“阿妹,你可知道,若非宋使之来,杨家说不定已经造反了。”
“啊……”明月公主吃惊的捂着小嘴道:“造反?”
“阿兄不是吓唬你,他们不仅在滇西训练军队、打造兵器,还取得了高家的默许。”段思廉黯然道:“当年太祖皇帝善待杨家,想不到却种出今日的恶果。”说着痛惜的望着妹妹道:“杨家可不会像太祖那样善待咱们,阿妹,收拾好行装,等宋使返程的时候,我会求他们把你带去天朝的……”
“我是大理的公主,去天朝作甚?”明月公主的反应,却出乎乃兄的意料,她的脸上虽然写满惊惧,目光却十分坚定道:“他们不让阿兄见宋使,我去见!”
多谢大家的理解和支持,今天还有一更哈……
第二八三章困龙(中)
一品江山第二八三章困龙(中)
戒备森严的礼宾馆中,大理卫士层层把守外围,内院则交给了大宋的侍卫侍卫们得到命令,今天早晨,有重要的客人造访,不许放任何外人进内院。
内院中,使团的所有官员齐聚一堂,听这位客人讲述大理国的情形。
这个身材不高,皮肤粗粝,但双目精光闪闪的中年人,名叫张俞,自我介绍是一名常年在大理经商的蜀人。他对大理的情况,不是一般的了解,先为使团众人,介绍了大理国内,如今剑拔弩张的局势。然后又介绍起大理国内丰饶的物产:
“大理盛产良马、每年可以为朝廷提供上万匹战马;大理出产的甲胄不仅轻便而且坚固,是天下最优良的盔甲;大理的刀剑,因为当地的铁质好,所以吹毛透风,无论是坚固还是锋利,都远超大宋所产。”
“这么说起来,大理的军队岂不战无不胜?”见他把大理夸成花,有人不爱听了,天朝上国的优越感,还是根深蒂固的。
“武器再好,士兵都吃斋念佛,这仗还怎么打?”张俞笑道:“而且我说得这些,都不是大理最值钱的物件。”
“那什么最值钱?”官员们问道。
俞沉声道:“大理遍地是钱。”
“这……”年轻的官员们尚且觉着有趣,但王珪的脸色,就不那么好看了。他就算再平易近人,也没兴趣听过商人在这儿卖嘴皮子:“你倒是抓一把来看看?”
“我还真带来了。”张俞笑笑,打开随身带的一口木箱,拿出一块块用红绸包着的物体摆在桌上道:“诸位打开看看。”
年轻的官员们也被勾起了好奇心,上前把那些红绸揭开,只见里面是一块块黄绿色、黄褐色、绿褐色的石头。
“这不些烂石头么?”有人笑道:“能当钱使么?”
“不能,但加工之后就能了。”却也有识货的,只见曾布拿起两块石头,互相摩擦亦一下道:“这是铜矿石,而且是品相很高的铜矿石。”
“这位大人识货!”张俞赞道:“不错。大理境内,几乎遍地都有铜矿的存在,而且都是在浅层,易于挖掘。”顿一下,他石破天惊道:“与大理国的铜矿相比,我大宋四大钱监合起来的所有铜储量,不过九牛一毛。”
登时,屋里的气氛不一样了……
中国是个严重缺乏贵金属的国家。尤其在探采手段不够发达的古代。缺银少铜一直是历代君臣最头疼的问题。在商业空前发达,经济空前繁荣的宋朝,这就不只是头疼。而是要命的问题了……唐天宝年间,每年铸钱只有三十二万贯,宋初年的铸钱量就达到了一百万贯以上。之后连年增长,到了庆历年间,这个数字就接近五百万贯,这还不算铁钱和交子。
再往后,铸钱数开始萎缩,不是钱够用了,而是铜不够了……
翻开宋朝的历史,便会发现,大宋朝与严重的钱荒相伴始终。而在这个时代。钱荒就是铜荒。为了缓解钱荒,官府无所不用其极,太祖显德二年,便颁布了《铜禁令》,规定民间不得拥有铜器,除了寺庙的某些法器外,其余铜器全部收缴销毁。熔炼造币。
另外,为了减少所需铜钱的规模,朝廷还禁止铜钱流入川陕,禁止铜钱外流。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却仍然缺钱。也不知每年铸那么多钱。都上哪去了?宋朝人搞不明白,陈恪搞得明白。却不告诉他们。
但他们能真切的感受到,国家缺钱带来的危机。对于生长在城市的人来说,他们所见的是市面上因缺少现钱而无法交易,当铺竟因没有现金,导致大白天停止营业。农村长大的官员,更能体会缺钱的危害,因为市面上找不到现钱,农民的产品卖不出去,无法完纳赋税,只得弃逃亡。
王珪曾经担任过户部侍郎,对此的体会更加深切。毫不夸张的说,因为朝廷缺钱,而导致百货不通,人情窘迫,国库空虚,每年所铸之钱,像泼出的水一样,立马不见了踪影。整个国家就像是极度缺水的人一样,都快要渴死了!
如果大理国真有那么多铜,如果都能输送到大宋去,那么国库必将充盈,民间也不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