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品江山(三戒)-第1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史上最混乱,朝代迭最快的时期……尽管其中夹着个盛唐,但实事求是的说,盛唐的一部历史,就是各种对皇权的挑战史,恰恰说明佛道思想的无能

到了五代十国、军阀混战、弱肉强食是到了极点’今世天子,兵强马壮则为之耳’社会仿佛回到了丛林时代

宋太祖因缘际会,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得后周政权他看到若不能改变这一现状,确立伦理秩序,宋朝也会很快被权臣取代所以一立国,他就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巩固内部统治上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把儒学捧起来定为国教,希望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忠君思想能为天水一朝维系江山万载

但汉儒之学已经纰漏百出,之后数百年,又没有杰出人物补救自己都站不住脚,如何担负其历史重任?

好在宋朝科举只考儒学,把所有读书人都转变为儒生儒生们在学习儒家典籍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去思考,去完善这们学说他们很快便抛弃了汉儒伪学,只是破旧容易立难,从赵二兴儒教到现在一个甲子,各种学说层出不穷,却仍然没有出现一个赢得广泛认同的学说

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共同的价值理想,缺乏凝聚人心的道德力量,必然思想混乱、人心不一,国家也就无法强大百弊由此生焉因此整个士大夫阶层迫切期望,有人能立说,对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的体系,做出有效论证只有证明儒家学说是站得住脚的,人们才会真心相信它它才能起到收拾人心、重振纲常的作用

很显然,谁能建立起被广泛认同的学说,谁就会成为活着的圣人,到那时,挥一挥衣袖,便会掀起漫天的狂风轻轻咳嗽一下,就会引来天下人的聆听到那时,你的话就是纶音仙语,连皇帝都不得不听,你的观点,就会是千万人的思想,整个世界都会因你的心意而变

圣人之位空悬,引多少儒者竞折腰?多少年来,无数大儒皓首穷经、讲学一生,为的就是将自己的学说推为显学,问鼎圣人之位

尽管目前还无人成功,不过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王安石的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司马光的朔学,已经走在了前头

而在这六家之中,无疑是同气相生的濂学、关学、洛学组成的道学一派,信众最为广泛但目前影响力最大、呼声最高、最耀眼的却是王安石的学

这十几年来,王安石几乎无一日不著书、不讲学,早已经门徒广大信者众多了虽然他一直偏居一隅,但他的学说和名声,早已经传遍天下,满朝公卿无人没拜读过他的文章,许多人都是他坚定的支持者,所以他才会得到那么多破格的推荐和提拔,所以他蓬头垢面、不徇人情,会被人们看成是他非凡的表现,这里面的因果关系不能颠倒

这就是王安石屡次拒绝朝廷任命,一直在地方耕耘十几年的收获……王安石的学为何如此受欢迎?是因为他切中时代脉搏,并非空谈之学,而是通过发掘先王经典中的微言奥义,为现实社会的改革提供思想指导与理论依据谁都知道,大宋已经病了,需要改革,不然会出大问题,但是庆历政失败后,整个社会陷入迷茫和停顿,需要一个人来指明方向,王安石应运而生,自然势不可挡

前年,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理论准备,踌躇满志的向朝廷上《万言书》,积极倡言改革,并提出了完整的计划虽然这份《万言书》官家留中不发,但还是通过各种渠道,为天下所周知

那些对国家现状不满、希望改革的朝野人士,全都被这份《万言书》吸引住了,那‘详尽可行’计划,让人不得不相信,他就是大宋改革的设计师,也是改革能成功的唯一人选

这种情绪渐渐酝酿,从去岁起,要求王安石回京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就连陈恪远在大理,都接到王韶等人,要他上书为王安石摇旗呐喊的书信

想不到这才一回京,章惇竟然又来做说客,可见王安石的影响力,已经到了何等程度

“兜了半天圈子,你到底想说什么?”陈恪终于笑起来道:“推荐王公入朝?我一个小小的六品官,可没那个本事”

“先不要急着往外推”章惇压低声音道:“听我把话说完”

陈恪点点头,便听章惇道:“其实,这次进京,我本不该找你,而是去找刘内翰的”刘敞现在任翰林学士,他也是赵宗实的老师

“子厚……”陈恪微微皱眉道:“你已经牵扯这么深了么?”

“做大事不惜身,认准了就要全力去做”章惇却满不在乎道:“仲方,大宋朝未来的希望,在王介甫身上,毋庸置疑”说着端起酒杯,略略激昂道:“介甫,担天下之圣贤也但孤傲执拗、地位不高,急需能人佐助,方成大事我愿肝脑涂地,辅佐他为大宋闯出一片天地”

陈恪只好端起酒杯,与他共饮

“这是不是说,你答应帮这个忙了?”章惇目光炯炯道

“我若不答应,你便去找刘敞,然后到赵宗实门上求助么?”陈恪似笑非笑道

“不错”章惇点头道:“这是我们本来的想法,但一来,你我是至交好友二来,我心里不爽他们三来,我认为,他们不会重视王公所以自作主张,先来找你,看看你身后那位,有没有这个念头……和胆量”

“……”陈恪与赵宗绩的关系,已经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天下人早把他们视为一体在章子厚这种聪明人面前掩饰,反而会疏远彼此的关系但这件事来得太突然,他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尽管这似乎正是他和赵宗绩苦苦寻找的强援,但必须要把可能的后果想清楚了,才能给出答复

想到这,他坦诚的望着章惇,缓缓道:“我不能为他做什么决定,所以我需要问问他的意思”

“我现在想知道,你的态度”章惇就像一把宝剑,仅剑芒便刺得人生痛

“子厚,大宋朝已经陷入泥潭,确实不改不行”陈恪轻轻点头道:“子厚,但不知,王介甫的革之举,准备从何处入手?”

章惇一喜,沉声道“王介甫说,要中兴大宋江山,道路只有一条:效法尧舜,行先王之道”

“何为‘先王之道’?”陈恪问道

“尧舜之道,至简不烦、至要不迁、至易不难可概括为六个字:‘变法度,易风俗’”章惇声如金石道

“变何法?易何俗?”陈恪追问道

“变朝廷过时无用之法,易朝廷因循苟且之俗”章惇沉声道

“谈何容易?”陈恪轻叹一声

“事在人为”章惇的声音越来越低,说出的话,却越来越大胆:“我们都认为,要想成功,须有明君贤臣,光有贤臣,若无明君,虽皋、夔、稷、契之贤,亦将一事无成”顿一下,压低声音道:“故而,我此次前来,是斗胆为王公择君的”

“大宋朝只有一位君,那就是当今官家”陈恪已经了然,这章惇没有说实话,他肯定早就跟王安石有瓜葛,而不是他所说的,只认识两个月而已

“当今官家因循守旧、怯懦无为,已非臣子献身之主”章惇不屑道:“我们的目光,放在未来,放在下一任身上……

第三一九章谁主浮沉(下)(第二更)

官家这几年为了诞下龙子,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女人肚皮上也不是没有成效,三年时间,接连八位皇女诞生,却没有一个带把的尽管谁也不敢说,皇帝就一定不会生个儿子出来……毕竟,宫里现在,还有几个怀着身孕的,不到出生那一刻,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希望

但谁都知道,希望,已经很渺茫了可等到水落石出的时候,也是鱼虾已空的一刻,只有先下手为强宫里宫外,朝野之中,一切有野心、有想法、有贪念的人,都已经打起了小算盘

提前和下一任皇帝搞好关系,就成了人们渐渐不再避讳的话题……

“现在看来,赢面在赵宗实身上”章惇直言不讳道:“如果你们没有一争的信念,那就当我什么都没说过,将来我必尽力保全你一家”

强,太强了,这章惇以前还尽力收敛,如今拔剑出鞘、气场全开,给陈恪的压力,竟然有韩琦的神韵

他根本不容你苟且,是或否,必须给出答案

再含糊下去,就要被这厮小觑了,陈恪心中冷笑,端起酒杯道:“借你一句话,事在人为”

“干”章惇点点头,与他碰杯饮下

搁下酒杯,陈恪方接着道:“但我也不是为一己私利,我们这位,确实比赵宗实合适”

“怎么讲?”章惇眉心一动

“我也不说,赵宗实是为了当皇帝装出来的圣人样子”陈恪沉声道:“我只知道,我们这位,时刻都惦念着恢复燕云……”

能有这个想法,双方就能尿道一壶里去章惇满意的点点头,道:“我等你的好消息”顿一下道:“但是时间不等人,不要让我等太久”

“没问题”陈恪点头笑笑道:“不过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不喜欢赵宗实么?”

“原因很简单状元本该是我的,”章惇淡淡道:“刘敞那厮为了给赵宗实造势,把刘辉……就是那个刘几排到了我前头”

“原来如此”以章惇睚眦必报的性格,自然不会再去奉承刘敞

酒足饭饱后,陈恪送章惇回自己的外宅休息……章惇本来是住会馆的但陈恪力邀他到家里去住,章惇也就没推辞

马车缓缓行在大街上,厚实的车壁,隔断了外界的声音车上的两人都有些酒意,便安静的闭目养神

但其实,两人的心思,都在飞快转动

对章惇来说,他来找陈恪,确实是自作主张,一来他不喜欢赵宗实并对陈恪极有好感就像他说的,他觉着陈恪与王安石,才是未来能改变大宋的人

但最重要的,还是他本身天生喜欢冒险其实出发前,他是奉命来联络赵宗实的但半路上听到赵宗绩和陈恪出使辽国,大获全胜而归的消息,竟临时改主意,背着王安石选择了赵宗绩

这是个不折不扣的政治投机,其行为手段就是传说中的‘烧冷灶’,或者叫‘冷门下注法’

这一手非同小可,输赢之间全靠当事人的眼光准、胆子大,有双识英雄的慧眼如果押中了,自然大赚特赚、跟着主子平步青云,因为雪中送炭,永远比锦上添花加让人感念但冷灶的意思,就是大家都不看好大家都不看好,自然有不看好的原因,失败的可能远大于成功的

一旦失败,则万事休矣,毕生抱负全都成空……

但是富贵险中求,章惇相信自己的眼光,他冷静的分析出,自己去讨好红得发紫的赵宗实,是不会有什么回报的最重要的是,赵宗实将来,一定会倚重那些扶他登极的老臣,王介甫还是没有用武之地

所以他毅然决定,去依附第二顺位、没有什么根基、看似希望很渺茫的赵宗绩他在做这个决定时,凭的是敏锐的直觉——一个越常人的非凡存在,能够非常清晰地感应到,另一个与之相似的人的存在就像一头狼,很轻易就能知道对面那头野兽的危险系数一样

尽管他不了解赵宗绩,但他了解陈恪,知道这样的人杰,绝不会在毫无胜算之时,还与那赵宗绩一起瞎折腾他相信陈恪之所以不放弃赵宗绩,一定有他的道理所在

陈恪那边,却在仔细的盘算,这学党人到底有多大助力……尽管他知道,这一定是股不小的力量,否则也不会在十年后席卷天下,把整个华夏都搞得面目全非但是赵宗绩急需的,是现成的助力是能帮他登上皇位的力量

这不是小瞧了学党人,毕竟官家是不太喜欢王安石的,赵宗绩若违逆赵祯的心意,和王安石走得太近,怕不是什么好事如果学党人只能在未来发力,那就没有必要和他们牵扯太多,毕竟若异日赵宗绩当了皇帝,他们想要做事,就只能主动投靠,之前没什么瓜葛,反倒是件好事

可赵宗绩实在太缺人了……自己怎能轻易放过这支助力呢?

就这样各怀鬼胎走了一路,马车行到南门大街后的一处巷子里朴实低调的大门一打开,马车便径直行了进去

待车在院中停稳,章惇下来,便见二十四名倭女排成四排,一齐朝他们俯身行礼道:“你回来了,你辛苦了……”

安顿好了章惇,让他尽情享受,陈恪便赶往赵宗绩那里章惇等不了多久,必须尽早给他个答复

赶到王府时,便见赵宗绩一脸阴沉的在那生闷气

“什么情况?”陈恪端起香茗呷一口,不错,是清茶

“问题解决了”赵宗绩黑着脸道:“富相公,竟然毫不犹豫便答应了辽人的要求对我说,辽人不愿做亲戚,那就算了,不占他们便宜就是”

“我说,这怎么能算占便宜?既然是一辈辈论下来的,那官家就是耶律洪基的叔叔”赵宗绩愤愤道:“岂是他不想叫便不叫的”

“富相公怎么说?”

“他被我说得沉默了半晌,最后对我说,站在宰相的立场上,要考虑全国局面,如今朝廷正要裁军,边境上不能乱”赵宗绩顿一下道:“还说这也是官家的意思,为了个称呼纠缠不休,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就这样,顾全大局的富相公,基本上答应了辽国的所有要求除了没有增币什么都答应他么了”赵宗绩恼怒道:“我真想知道,当年那个为国抗争不惜命的富彦国到哪里去了若他看到自己今日的行径,与吕夷简之流无异,会不会感到羞愤呢?”

“消消气……”陈恪轻声安慰道:“也许,富相公确实有不得已的苦衷呢”

“什么苦衷?”赵宗绩哼一声

陈恪便将自己,这两日的所见所闻,告诉了赵宗绩,赵宗绩这才稍稍气平道:“攘外必先安内,真是个好习惯”

“你要是觉着气不顺,便写一篇文章,好好发泄一下,向天下人明确你的态度”陈恪笑道

“已经写好了”赵宗绩走到书桌边,拿起几张信纸道:“你看”

陈恪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道:‘恳请陛下思北境轻慢中原之耻,常怀仇雪之意坐薪尝胆、不忘戒备,内则修政令、明赏罚、辨别邪正、节省财用外则选将帅、练士卒、安葺被废、崇建威武使二边闻风自戢;不敢内向,纵有侵犯疆塞不为深患……’

“非常好,就这么写”看完之后,他点头笑道:“这篇奏章一见报,很多人就会向你靠拢”

“会不会靠拢我不知道”赵宗绩突然笑道:“我只知道,咱们才回京两日,便已经有人上疏弹劾了”

“这么快?”陈恪吃惊道

“就是这么快”赵宗绩点头道:“御史台的几个言官,奏我们‘赴会饮射不如仪、傲慢无礼;语多侵辽主、致使谈判久拖’云云,林林总总十几条,把咱们批得体无完肤啊”

“那你怎么还这么高兴?”陈恪笑道

“因为官家就送给他们一个字,”赵宗绩笑道:“滚”

“哈哈哈哈……”陈恪大笑起来:“骂得好啊,令人心旷神怡”

“是啊,”赵宗绩笑道:“这群蠢货,居然以为官家不明是非……”

“明是非么……”陈恪止住笑,轻声将那‘刘天王’之事,讲给赵宗绩听

“那刘美人我知道,不过她哥哥是头一回听说……”赵宗绩哼一声道:“这样的蠢物横行街头,真给皇家丢脸,你收拾得好出了事情我给你顶”顿一下,他幽幽道:“不过也算不了什么事,那刘美人快完蛋了……”

“怎么?”陈恪轻声道:“不是听说,她有身孕了么?”

“非如此,她还完不了”赵宗绩沉声道

还有两,求月票啊……)

第三二零章苏家进京(上)(第三更)

六月下旬,骄阳高照宽阔笔直的官道上,一队人马迤逦而来这队人马有二十多骑,大都是神色肃穆的劲装汉子,清一色光着头,穿着黑色的武士服,正神色警惕的环卫着中间的八辆马车,引得路人纷纷侧目,暗道,八成是护送什么王公官眷进京的

但马车上,并非坐着什么达官贵人……至少目前还不是,而是在眉州老家蛰居二十七个月的苏氏一门他们父子三人和两个女儿、两个儿媳妇,居丧期满两月后,便将祖宅托付族人,举家东迁赴京

这是苏轼兄弟第二次踏上入京的道路,与前次的前途未卜、风尘仆仆不同,这次有妹夫派来的人马全程护卫,自然走得轻松惬意且他们父子三人,已经是文名大著,兄弟俩是功名在身,宦途成功几乎已成必然

马车内的苏轼,越近京城,便越是心潮汹涌中进士已经两年半,自己却一直蛰居乡野,虽然这段日子,是自己有生以来最快活惬意的……兄弟二人带着年轻的妻子,游遍了蜀中的山山水水四川是个极美丽的地方,有青山秀水、有佛寺古刹,涉足其间,令人有然出尘、极乐忘忧之感

他还不时陪着妻子,回到青神县岳家省亲王家是个大家庭,岳父王方兄弟三人,除他本人仅有一子一女外,其余两位都子息繁茂,共有三十名后代苏轼和王弗便常与这些堂兄妹们四处游玩,白日以野外宴饮为乐夜里便坐在茅屋之外吃着炒蚕豆、喝着黄娇酒,仰望满天星辰吟诗作对当然这种时候他都是最引人注目的那个

苏轼那横溢的才华,也为他引来了一段隐秘的婚外之情,在王家的堂兄妹中,有一个最小的女孩,唤作二十七娘,后来苏轼为她起名叫做‘润之’生得柔美无双,极其仰慕他的才华以苏轼的敏感,自然察觉的到,他也很喜欢这位小姨子……不过两人发挥情、止于礼并没有逾矩行为

这次苏家举家离乡,十年之内应该不会再返回,那小小的暧昧,也只能淡淡的遗憾,永远留在彼此心里了……

虽然日子过得快活,但大丈夫学有所成,总是要经世致用的,尤其是眼看着同年们建功立业、扬名天下,让一直以孟子王者师学为圭臬,希求为国为民、一展胸中所学的苏轼心里十分着急

此刻马车在驿道上奔驰,两旁景色快向后倒去,苏轼感觉困局车里,视线受阻,便干脆命人把车轿上的顶也卸了,门帘窗帘也取了,以符风餐露宿之意跑快了有时候还站起来,凭轼而立车风扑面,衣袂飘飘悲壮踌躇,总怀千古之感……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子由,我辈读书人追求的,不正是这般驷马风尘、经营八表的快意人生?”苏轼转头望向他的弟弟苏辙

苏辙身材高而瘦削,不像哥哥那么魁伟……苏轼生得健壮结实、英俊挺拔,浑身上都带着勃勃的朝气,容易激动,滔滔不绝苏辙却沉静内敛,喜怒不形于色,闻言淡淡笑道:“还需小心不要跌落马来”

“哈哈……”苏轼大笑道:“若是没了起伏,人生还有甚乐趣”

“放狗屁”话音未落,后一辆车上,车帘掀开,露出一张皱纹深刻,古板严肃的面孔:“都已经是当爹的人了,还如此轻佻,早晚要吃大亏的”

“父亲息怒”苏轼缩缩脖子,小意笑道:“我是说着玩的”

“哼……”苏洵放下帘子,不再看他

这几年,苏老泉一直在等待京中的任命,妻丧与母丧不同,没有不许做官的限制而且他已经结识了好些大僚名臣,那些人也很赏识他,答应会向朝廷举荐等了一年时间,终于有圣旨降下,命他赴舍人院参加考试……舍人院是中书门下的机构,掌草拟官员的任免,及其它制词诏令,即两制中的外制,因用黄麻纸书写,又称‘黄麻’因为涉及到朝廷的诏书制词,任命之前都需要考试

但苏洵给皇帝上了封奏折,以多病为辞,拒绝前往可在给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信里,却说了实话……他已经考出了心理阴影,坚决不想再考试了

第二年,他又接到朝廷的圣旨,仍是上一次的内容并未言及免除任何考试,苏轼大失所望,他再度上疏推辞说‘读书人之所以愿居官从政,欲有以报效国家也,否则为一寒士足矣自己已年近五十,半百之年如何报效国家?’

但他又没把话说死,他说自己即将随子进京,届时当一谒当道,细叙情由其实言外之意,就是我都这把年纪了,实已无意入朝为官,除非有人能帮忙,使我不再如童子之受考试……

见儿子们得取功名易如反掌,当父亲的既高兴又心酸,暗叹命运对自己不公因此老苏变得愈发深沉莫测,对事对人,一概不通融假借,将身前这两匹千里驹,也随时勒抑,不许他们忘情奔驰

这时候,中间一辆车上,传来一阵男婴的啼哭,那是苏家的长孙苏迈,刚刚过了百岁,就跟全家进京,大家都担心他路上水土不服会生病但小家伙一路上平平安安,让人松了口气

听到这声婴儿哭,苏洵的脸上终于有了些笑意不过,这小家伙的年纪,让他多少有点儿尴尬因为苏迈是苏轼夫妻居丧期间有的,这在后世,绝对是大任性,大失于检点但在宽松的宋朝,只会换来道学家们的侧目,仅此而已

对于孩子哭,男人们并不在意,因为这苏家唯一的第三代,有四个女人围着转呢

最大的那辆马车里,王弗和八娘,正在给苏迈换尿布,史氏和小妹插不上手,便在一旁逗孩子笑

不一会儿,摆弄停当,王弗便解开前襟给孩子喂奶,三个女人便围着苏迈评头论足……无非就是夸这个苏家长孙虎头虎脑,眼睛大、皮肤白之类听得王弗都不好意思了:“你们说得的是迈儿,还是年画上的福娃娃?”

“福娃娃也不如迈儿可爱”史氏笑道:“你看迈儿这一笑,真是迷死个人”

“这个喜欢孩子,自己也生一个啊”王弗笑道:“光打雷不下雨怎么成”

史氏面嫩,顿觉不好意思,马上将战火引向大姑和小姑道:“别说我,她们俩还不如我呢”

“那不好说”王弗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