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1617-第5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让在道路旁边,心中充满着对官员的敬畏和向往。
  那时的官员,做事认真,行事有章法规矩,大明的文官体系已经建立完全,在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政,太监被扼制住了,勋戚不能过问政事,就连高高在上的隆庆天子也只是垂拱而治,于政务其实没有太多主见,将政务尽数托付给宰辅大臣之手。
  说白了就是隆庆天子心中有数,自己虽是天子,但成长于深宫和王府,继位为天子只是他的血脉而非能力,和高拱这些在科举考试千军万马中杀出来又得居高位的聪明人相比,天子除了血脉之外并无所长,既然自己能力远不及这些得力的大臣,又何必与臣下争权夺利?
  隆庆天子治下虽只数年,大明却是真正有中兴之相,群臣安居于位,上下政令通畅顺达,民间富裕安定,自隆庆二年之后,由于朝廷举措得法,北虏不得再侵入长城之内,南无倭患北无虏骑,天下安然,四海平靖,可称是大明的黄金时期。
  生于嘉靖,长于隆庆的高第,在其少年和青年时期留下了足够的美好回忆,就是后来万历早期时,先有张居正,后有张四维,王锡爵,申时行,都是强势而有能力的首辅,或有私心不同,比如张四维配合万历清算张居正,申时行和王锡爵过于照顾江南士绅的利益,然而在万历十五年之前,大明仍然是蒸蒸日上,天子曾经步行数十里祈雨,当时高第是在京师读书等待春闱的举人,亲眼看到略显肥胖的皇帝在数十万军民百姓的围观之下自御道一直走到南郊天坛,那时候的军心民气,真的是沸腾到了一个顶点。
  万历十七年时,高第考中了进士,似乎就是从那之后大明开始走下坡了。
  时至今日,高第已经感觉自己并不是身在大明,眼前的这些朝官也并非是自己的同僚了。
  “高大人请。”
  一个小火者走过来,伸手肃了一下,请高第往内里去。
  众官这才知道眼前这似乎精力不济有些耳背,不参加众人话语讨论的老头儿就是新上任的辽东经略,这才都忙不迭的站起身来,向高第拱手问好。
  “有些话,还是不要轻易说出口。”高第看向一个刚刚嚷着要拜许显纯为干爹的兵备道,微笑着道:“还是要稍留一些体面。”
  兵备道一脸的不以为然,草率的拱手敷衍道:“是,下官多谢大司马教诲。”
  高第一叹,随人走进去拜见魏忠贤。
  书房之中,魏忠贤穿着大红蟒服等着,太监似乎最钟爱此服,象在京武职官喜欢穿麒麟补服一样,太监最喜欢的就是这一身大红蟒服。
  “见过厂公。”
  高第走上前去,躬身拜揖行礼,并没有跪下。
  近来侍郎一级的文官见魏忠贤已经都是跪拜行礼了,一些勋戚和武官见了魏忠贤都是跪拜行礼,文官之中侍郎以下也全部是跪礼,只有侍郎以上还算是保持着文官的尊严。
  “高大人请坐。”魏忠贤轻轻瞟了高第一眼,感觉这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老资历的文官官僚,自以为是,有一些自尊和傲气,但由于经历了太多,已过花甲之年,行事有较多的顾虑,不需费太大力气就能压住此人。
  “高大人临行之前,咱请老大人过来,主要还是想听听老大人上任之后,如何处理辽东诸军务之事?”
  高第坦然言道:“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论,孙阁部在辽西数年,虏情尚算安稳,为稳妥计,下官打算萧规曹随,不做大的改动。”
  魏忠贤慢吞吞的道:“总要有所更张才是。不瞒高大人说,咱对辽西的局面还是相当不满意的。”
  “请公公直言。”
  “你看,辽西用银最多时是近五百万一年,经过这一年多来的裁减,调走了数万客兵,减轻了不少军饷转运的压力,就算如此也还是有一年三百多万的开销,朝廷前两年岁入不过八百万银,辽西一地就用了五百万。现在一年说是有千万了,辽西还是要拿去近一半,加上九边用银,朝廷百官俸禄开销,宫中用度,军饷开销如此浩大,宁无忧乎?”
  魏忠贤居然拽了句文,深知其底细不过识得几个字的高第也是暗觉好笑。
  “还请公公示下。”高第虽心鄙其人,但知道辽西战守大计还是眼前这太监可一言而决,自己并非其门徒,并非事事要听从其意见,然而从现实角度考虑,还是听听魏忠贤怎么说是好。
  “高大人可知王在晋之说?”
  “公公是说建立重关,弃守锦州右屯前屯宁远,只守山海重关,充实蓟镇之法?”
  “是!”魏忠贤声调增高,显得有些尖利,这时他才显示出自己象阉人的一面,否则其相貌堂堂,下巴趣青,似有胡须,加上身形高大,踞坐于上,象极了位极人臣的阁部大臣,而不是提督东厂太监。
  “此法下官也曾听闻过,并有所考虑。”高第言道:“若论节省军饷军需,则此法最好,只需劲兵守备重关,关外数百里地方无需修城建堡,也无需转运大军粮饷,一年最少能省二百万军资,节省之财赋可以充实蓟镇……老实说,下官是赞同王在晋所说。”
  “现在可行得否?”
  “现在行不得了。”高第道:“孙阁部这三年来用银千万,修城八,堡六十多,复地二百多里,收拢辽民数十万人,垦地数十万亩,练兵十余万,以宁远和锦州为两大防御核心,山海关成为内镇关门,以觉华岛为储粮地,数十万石粮和大量白银物资放在岛上,大船数百小船两千余艘……下官的意思是朝廷已经付出这么多,军民百姓亦习惯朝廷收复辽土的做法,如果此时倡言放弃,不说天下百姓骚然,便是朝官也绝大多数不会赞同,皇上也定然会大为不满。”
  魏忠贤叹一口气,高第说的别的事也就算了,什么官心民心,魏忠贤已经看明白了,在绝对的强权面前那些都只能算个屁。神宗显皇帝还是不够狠,苏州人一闹就没有办法,可是他魏忠贤绝不会如此,去苏州抓捕人犯也有人闹事,最后还是抓了苏州的官员,并且把闹事的领头人全处斩了。
  权力就是要用,手握权力却不敢用,那要权力又何用?
  魏忠贤真正在意的是天启皇帝的想法,任用高第这种不是阉员成员的大员当经略,皇帝直接就允准了,可见高第的能力和经历皇上也是认可的。和其皇祖万历皇帝一样,天启皇帝对寻常政务经常就是顺耳一听,然后便说:“厂臣酌情办去,然后复朕知道。”
  政务正常就是交给魏忠贤去办了,除非是军国大事,特别是辽东经略一职,魏忠贤多少次上蹿下跳,半年前就想换掉孙承宗以安自己之心,时隔这么久才真正成功,种种细节显示,天启皇帝对孙承宗在辽西的种种举措还是满意的。唯一不满和怀疑之处就是辽西明军的能力,到目前为止建虏并未大举进攻过,辽西明军诸营是不是真的能通过严峻的考验,现在还难说的很。


第1237章 公价
  如果能在此时主动后撤,用王在晋之计,这样财赋方面能省下最少二百万一年,而且不必担心关外随时会被建虏攻击,有重关为守,建虏根本攻不进来……现在不比当年了,各城都有红夷大炮驻守,魏忠贤知道那火炮,京师这边有试放,打放时地动山摇……
  再充实一下蓟镇,辽镇故地丢就丢了吧,以后大明国力强还能拿回来,国力不强就和建虏耗,反正关外苦寒之地,百姓也流散的差不多了,不信建虏还能经营好,用残破之地和大明争锋。
  可惜再好的办法也不能用……魏忠贤的性格也是相当的有韧性,他想了想,对高第道:“高大人,就算不能尽撤关外藩篱,但守中御外,内实外虚总不会错的。”
  高第对此也相当赞同,主要是现在的局面和去年也不一样了。去年朝廷在前屯右屯大凌河锦州一带驻有重兵,总兵就有五六个,将领的家丁加起来都过万人,加上宣大蓟镇九边重镇的精锐在,都是老兵和战兵,虽是客兵战力会有所降低,但事实证明精锐内丁的战斗力是普通营兵没有办法比的……柳河之战,铁骑营的新兵被几十个建虏趁夜伏击一下,整个队伍就全乱了,而援助十三山之战,各将领的内丁可是和建虏的精锐马甲正面相抗,两者相差很远,说明内丁比起建虏白甲可能略有不如,但对着其马甲和步甲,总归是有一战之力。
  现在因为这半年多来一直不停的裁撤客兵,各处已经都是辽镇兵马驻守,九成都是未经历过实战的新兵,只有祖大寿和赵率教等人麾下有一些精锐,人数极少,这种情形之下,不要说再谋广宁和主动出击了,柳河之败充分说明了辽镇新兵的战力相当低下,没有几年时间的锤炼是当不得大用的,既然如此,魏忠贤的建议是相当明智和正确的。
  高第坐着欠了欠身,拱手道:“公公之意下官明白了,到了辽西之后就会着手进行。”
  “宁远和觉华都很要紧,特别是觉华,各种物资俱多,需要多加小心。”
  “下官明白。”
  “那便好。”
  魏忠贤也没有太多的话了,他很忙,如果不是高第是新任辽东经略,身负要职,他是没有空专门从宫里出来一趟来接见此人的。外面门房里候见的几十个官员他就没有空见,只能叫他们空等。
  “高大人一定要记住。”高第临行之际,魏忠贤森然道:“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辽东于大明十分要紧,有所展布,亦要小心谨慎,切勿操切,给虏骑可乘之机。若误事,恐老大人很难善了。”
  高第虽觉魏忠贤说的话刺耳,但想想也知道魏忠贤这时候说这话反是好意……从杨镐到熊廷弼和王化贞等人,要么下狱要么论死斩首,传首九边。都是经略或辽东巡抚任上出的事,兵凶战危,虽然到辽东任职权力很大,名望极高,可谓督抚中最受重视的疆职,孙承宗以内阁大学士为辽东经略更是开创了大学士到地方任职的先例……此前有过杨一清由大学士任三边总制,但杨一清那是退出了阁职之后又任地方守土大吏之职,为时人所讥评,认为是拉低了大学士的身份,自杨一清之后就再也没有大学士到地方任职了。
  孙承宗以大学士之尊经略辽东,举朝无人认为不妥,也是因为建虏带来的边患已经到了所有人都认为可以威胁到大明京师的程度了,在这种局面之下,大学士之尊主持辽东经略才会运转如意,地方上文武都对经略之令凛然而遵,不象此前,熊廷弼与王化贞督抚不和,彼此牵扯,将广宁轻易葬送掉了,自己也没落个好下场。
  至于袁应泰等督抚则是丧命辽东,要么自杀,要么被俘不降而被杀,屈指数数,自东虏事起之后,经略巡抚级文官就折损多员,至于普通的文官损失就更大了,武将来说,总兵一级的损失十余人,从总兵以下到千总以上,武将损失数百人之多,整个辽镇除了辽西的将门之外,几乎是损失殆尽了。
  一旦高第有什么不妥之处,要么死于敌手,要么也容易被大明这边逮拿,高第身后可没有什么硬靠山,不象王化贞还有东林党人在拼命援救,若是弄成广宁那样的局面,传首九边也是必然之事。
  一念及此,高第叉手为礼,很客气地说道:“多谢魏公公提点。”
  “高大人早些上任吧。”这个时候魏忠贤露出党争本色,面色阴沉的道:“时间久了怕生出什么不该有的变故来。”
  高第对阉党与东林的党争毫无兴趣,在他看来两边都不是好鸟,一边毫无节操可言,另一边全身上下都是节操,除了节操之外就是屁也没有了。
  象高第这种从万历初年风气尚正年代过来的老官僚,最看不起的就是除了涮声望之外再不能做事的官员,在万历初年时由于高拱和张居正等人,加上考成法的威力,官员间风气很正,什么事都是假的,认真做事才会得到称许。
  现在则是反过来了,多少兢兢业业做事的官员落得个默默无闻,那些卖嘴皮子的清流反而了主流,一个国家不能没有敢发声的清流,但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几个做实事的,全部是卖嘴皮的清流,那也不是很妙吧?
  高第对哪一边都谈不上支持,此番出山也是想替大明做些事情……孙承宗去职之后看起来一时间朝廷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了。
  待高第告辞出门之后,魏忠贤召来新任左都督的外甥傅应星,锦衣卫指挥掌南镇抚司事侄儿魏良卿,这两人都是魏忠贤的晚辈,人还算机灵,魏忠贤真正最信任的就是这两人,除了这两个晚辈外,还有魏志德等魏家的人也被授给武职官位,但彼辈都是乡间老农,不论是外貌还是学识都是死狗推不上墙,晚辈们还算年轻,带在身边给他们一些历练,将来就算自己在宫中失势了,好歹能有个养老的人……就算将来没办法当成倚仗,现在好歹也能帮着做一些隐秘事情,比那些外人要可信的多。
  待傅应星和魏良卿两人进来,崔呈秀和许显纯两人也进来了。
  魏忠贤和侄儿外甥说着闲话,许显纯将近来办的案子一一禀报给魏忠贤知道。
  魏良卿不住点头,他执掌南镇抚司,负责监视锦衣卫内部的行事,许显纯对魏良卿十分恭敬,口称干爹,日常的贽敬很多,所以魏良卿很喜欢这个锦衣卫指挥,对许显纯的报告,魏良卿向来都是很支持赞赏的态度。
  “宁安大长公主之子李承恩已经招供,其盗窃乘舆物品诸事确实为真,应该是大不敬的罪名,刑部和大理寺拟斩,其可能畏惧国法,已经自经死了。”
  许显纯笑眯眯的道:“遗下官庄三万多亩,下官已经着人将那些庄子的田亩和佃农都清点清楚,委了管庄的人,每秋时送子粒银到府上来,绝不会敢误事的。”
  “哦,这事做的好。”魏忠贤点了点头,意思很是赞许。
  魏良卿冷笑道:“一个故长公主的儿子,没个爵位,也敢占着几万亩地。叫他投献还敢口出狂言,公主的儿子怎样,还不是叫咱们给收拾了。”
  傅应星也笑道:“历来就是这样的,一朝有一朝的权贵,就象海浪一样,前头的浪歇了,也就该后浪占便宜了。死霸着不放的,不妨叫他们看看李承恩的下场。”
  京师附近到几个直隶府的田亩,只要是三百里内的良田,不是皇庄就是各勋贵太监家里的地了,太监的地保不了太久,一般都是随着主人的身故而被其余的勋贵吞并。勋贵的田亩都是世代相传,只会越来越多,太监得势了想要地,当然不会找小民搜括了,小民虽然好欺负,但这么多年下来都是些边角料了,大块的田亩和好田都被勋贵给瓜分了,太监要地就只能找勋贵去抢。
  “咱家也不能不过日子。”魏忠贤感慨了一句,对许显纯又道:“这几万亩地一年出息是多少啊?”
  “一年有六千到八千两吧,还有一些土物土产什么的,不值几个,只是庄农的心意。”
  崔呈秀道:“大官要是嫌少,不妨加些田租上来。”
  “呵呵,咱家也是苦出身,就不要为难他们了。”魏忠贤笑了两声,说道:“杨麟那厮不是想当辽镇总兵官?”
  “是啊。”许显纯和魏良卿对视一眼,杨麟现在是署理辽镇总兵,马如龙被抓之后辽镇总兵一时半会并没有定下来,杨麟走了魏良卿的门路,已经送了一万两银子,并且许诺成事之后再给一万。
  “公价”,也就是给魏忠贤的银子是三万两,也就是说杨麟想得这个辽镇总兵的位子最少得花五万。
  还得打点兵部走应走的流程,估计六万两差不多能拿下来这个职位。
  要是一般的总兵,多半是不需要花钱的,除非是几个强力的将门互相争夺总兵位子,不然的话循资历选将,朝廷都有一定之规,资历不到或实力不强,就算想花钱买也很难坐稳。
  不好的例子就是大同总兵王朴,其是商人世家出门,根本没有过硬的实力,花钱买的总兵官职位,在援助锦州之战时率先逃跑,结果和他一起跑的吴三桂等人屁事没有,他这种买的总兵就被推出来斩首示众,以谢天下。


第1238章 洗涮
  杨麟争的这个辽镇总兵却是现在大明最显赫的总兵职位,一旦有功无过,很容易一路加到左都督,甚至加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少傅乃至少保一类的官职都不在话下。
  但这只是小事,杨麟看中的肯定不是这些,武将对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不是很放在心上,不象文臣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一种情结在心里。
  武将只讲实惠,杨麟要的是从一年三百多万的辽饷中分一杯羹!
  一年三百多万的军饷,文官们能拿走的只是少数,不是每个文官都如姚宗文和刘国缙那样擅长从将门口中夺食,象孙承宗这种身份地位的文官,也就是拿常例银子,养活自己幕僚和日常开销的收入。除此之外,更多的银子孙承宗是不可能落袋的,容易落人口实,也不是那么容易操作的。
  真正落下大好处的就是辽西的将门世家们,一年几百万的军饷,除了用来买战马甲胄和修堡之外,大半的银子都是由辽西的将门给分了。
  下手的机会太多了,克扣军饷只是开始,军械,军需,军粮,屯田,可以下手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
  “杨麟这厮的银子怕也是凑出来的,不允他的话他就坐腊了。”魏忠贤可以坐得几万两银子,而且杨麟要是识相的话还会源源不断的送礼过来,包括祖大寿在内的辽镇将领都是一直给魏忠贤送银子的……魏府一年收入几十万两,而且收益越来越高,估计明年可以破百万两,主要就是各地的文官武将不停的给魏忠贤送礼。
  常例的银子当然不及卖官的多,魏忠贤再富也不会嫌银子多少咬手,他也知道身边的人都会落下好处,笑骂了一句之后,魏忠贤点头道:“咱就不见他了,告诉杨麟,凡事听高大人的,不要弄出事来,不好收拾!”
  “是,公公放心。”许显纯促成了此事,心中一片轻松,笑着道:“这一下也是好事,算是在辽镇也有了咱真正的自己人。”
  “辽镇的水太深。”魏忠贤反过来告诫眼前众人道:“要捞银子门路有的是,在辽镇不能涉及太深,不能叫人抓着明显的痛脚……皇爷心里最重辽事,要是知道咱们以贿赂坏辽事,不仅你们脱不了身,咱家也不好交代。”
  这也是阉党的底线,就是银子可以收,选人用人还是要照规矩来,杨麟虽然送银子,但本身的实力和资格也足够了,要是不够的话,送银子过来许显纯和魏良卿也是不敢应此事的。
  魏忠贤从各层级分润辽西的银子,一年最少也有二十万,他不会将手伸的太长,做的太过份,免得到时候出了事情不好脱身。
  “还有件事。”傅应星含笑说道:“浙江巡抚潘汝桢奏请给舅舅修生祠,月前就开工了,工程银预计用十余万两,祠堂修的异常高大,镶嵌金银珠玉给舅舅立像,立神主牌,四时供奉不绝。”
  “哈哈,这事咱也知道了。”魏忠贤脸上满是笑意,嘴巴都有些咧开,甚至全身都在发抖。
  这件事,魏忠贤绝对比对辽镇的事上心的多了。
  辽事再要紧是国家的事,是朝廷和天子的事,这立生祠的事却是事涉他魏忠贤本人,是关于他最要紧的大事,容不得魏忠贤不重视。
  “魏汝桢果然很好,办事很得力!”身居高位之后,魏忠贤已经很少直接表态了。由于文化储备不足,他在司礼监听人读奏章的时候一般是一言不发,听完之后也很少直接表态,在刘若愚的记录下,好象魏忠贤对政务一窍不通似的……这当然是瞎扯了,魏忠贤自天启四年到天启七年一直牢牢掌握着宫中和朝政的大权,满朝都是他的心腹,不管是内阁还是六部或是科道,地方上的督抚,基本上完成了驱走东林之后政权上的布局。如果是大字不识一个的粗人太监,光是凭特务手段怎么可能完成这么庞大的布局?
  如果不是魏忠贤的局势大到了一定的地步,天启驾崩后进宫的崇祯皇帝又怎么连口水也不敢喝呢……
  在浙江建生祠不光是一个生祠的问题,还涉及到一种政治表达,各地的督抚到底和魏公公是不是一条心?如果是一条心,为什么别人给魏公公修生祠,你这里却是巍然不动?
  自天启五年过后,两年不到的时间,各地的生祠修了上百座,每座用银最少都是十万两以上,包括在战区的宁远城也是一样,时任辽东巡抚的袁崇焕也是给魏忠贤修了生祠,一样的靡费,每座生祠都是一座投名状,有了这个投名状才算得上魏公公的自己人,魏公公才能放心使用下去,若是不修,当然是免官,最少也要调任闲职,不可能将要紧位置给非心腹的官员来担任。
  先是与东林党的朝争,以杨涟等人的死亡为结局,然后是孙承宗的去职为结束,象征着东林党的彻底落败。
  然后就是修生祠,意味着魏忠贤加强了对地方的渗透和控制,通过建生祠之事,算是把大明地方政权也洗涮了一次。
  魏公公掌握朝政的三年,也是较少争端的三年,从中枢到地方可谓都是令行禁止,几乎没有任何的滞碍,众官是慑服于魏公公的铁碗手估和淫威,东林党这样的强势集团都被压的不敢动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