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1617-第5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对,还有林丹汗……
  徐光启道:“张文澜有没有对插汉部继续用兵的打算?”
  他知道孙元化和孔敏行日常是有书信往来的,所以有这么一问。
  “不知道。”孙元化摇头道:“孔至之给我的信里只谈家常,最多是农事,有一些新的看法和见解与学生商讨。更多的,特别是关系到和记事务的事情,他就很少涉及了。”
  徐光启微微点头,孔敏行和孙元化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不过孙元化偏重于兵学和铸造,当然也要精通几何算术,而孔敏行的侧重点是在农学上,也是徐光启自己在天津屯田时发掘出来的好苗子,当年悉心栽培,现在总算是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不过徐光启还是大声叹息起来,他的好学生跟着有异心的张瀚,将来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下场。
  弄不好要一辈子都呆在草原上,和记虽然吃下了草原,在徐光启看来消化都得好几十年,最多也就建一个当初唐时渤海国那样的有中原文化影响的异族国度,孔敏行可能成为开国功臣,但在小国为大臣,何如在大明成为名臣呢?
  徐光启认为,孔敏行有这个潜力,如果考中进士,最少也能位至部堂,大明天下亿万生民,那才是孔敏行真正能发挥的舞台。
  至于孔敏行身边部下的行政能力与和记的整体施政能力,徐光启并未亲眼见过,未能领悟,在他看来,草原上农学的成就,当然要全部归功于他的好学生了。
  孙元化知道一些内情,但也不好和老师多说,毕竟事涉和记的内情,当年上草原替和记帮忙时对方有言在先,请孙元化尽量保密,由于是君子协定,孙元化反而不好违反,否则有违君子之道,就算是对自己的老师,也是要尽量的保密才是。
  这时徐府长随一路小跑过来,见徐光启和孙元化都在院门前站着,长随赶紧道:“孙先生,宫里派了小黄门出来,先到贵府,没有找到先生,又摸到咱们府上来了。”
  孙元化赶紧道:“说了是什么事没有?”
  “说了,是皇上召见。”
  “哦,那我赶紧跟他入宫。”孙元化穿着便服,但他是从衙门下来,官服衣包是由小厮随身带着,在赶路的时候在轿中换上官袍就可以了。
  “皇上召见你,估计是要问宁远的事。”徐光启道:“君前奏对要慎言,特别是当着宫中人的面,一定要谨慎小心。”
  孙元化是典型的技术官僚,对官场倾轧和人心的揣摩属于孩童级的水平,好在时常有徐光启的提点,不至于出现太大的错漏。
  可惜到了登州之后没有人再替孙元化出谋划策,也没有孙承宗这样的大佬照应,孙元化一下就把自己给玩死了。
  “老师放心。”孙元化匆匆一抱拳,往门口赶过去了。
  徐光启将这个弟子送到二门,也是忧心忡忡的折回院落,从皇帝紧急派人传召的态度来看,估计辽西那边大局不妙。
  ……
  孙元化在大轿里换了衣袍,他是六品职司,看着官并不大,但是属于进士第三流的流品,已经是很不错的前程了。
  身为兵部主事,孙元化也经常参与到朝政大事里来,他这个主事以知名闻名,又曾经孙承宗幕府之内,还帮着袁崇焕规划防务和铸炮,朝廷中枢有重大举措都会咨询他的意见。
  此前包括起用已经致仕的高第时,朝廷也有大佬曾经询问过孙元化的意见。
  孙元化当时拿高第在柳河之败后的奏疏来回应,高第闻柳河之败后第一时间上疏,很鲜明的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柳河之败后,上疏:“自广宁弃后,蓟镇单弱,所赖以内护邦畿、外拒奴虏者,惟榆关为扼要。近闻渡河取败,宜挑选精兵谨防山海。及查关山原设三部总兵,各有所管地方,分布驻防,不意今春夏间,三部兵马尽驱之关外……此何等时也,犹不思护内而防外乎?”按高第的意思,就是要内实而外虚,就是护内防外,蓟镇单弱,不光是王在晋提出来,高第等大量的有识之士也看的出来。从戚继光时代到如今,蓟镇的防御力量是一削再削。
  朝廷在后来加设保定总督,并没有改善多少。
  要紧的是实兵实将,提高军饷,增加军力部署,配置大炮,这些都没有能做到。
  从午门侧门进入宫门,再一路到会极门,然后进入大内,沿着端本殿和内阁中间的道路一直向前,过奉天门,绕过庞大的广场区,前方就是乾清门所在的地方,也是天启皇帝要召见孙元化的地方。
  尽管多次进宫,但这样的召见还真的是头一回,孙元化也不能不感到相当的紧张。
  到了乾清门才知道有内阁的几位阁老,兵部的右侍郎李春烨也在,另外就是有魏忠贤王体乾几个大太监。
  看来是御前会议,召孙元化这只小虾米过来肯定是备顾问了。
  这么一想,孙元化反而不是很紧张了,自己只要提供应给的意见就好,不必担心负什么太大的责任。
  “臣兵部主事孙元化叩见皇帝陛下。”
  在御座两侧是持铜拂尘的太监,还有一圈太监站在御座两侧,几个锦衣卫官站在太监之下,对面则是翰林官员。
  驸马,勋贵,人数并不多,都是现在和皇室走的较近,比较得宠的才有机会进宫来伺候站班。
  然后便是魏忠贤等掌事的太监,还有内阁的阁老,兵部的堂官们。
  等孙元化进来叩首时,皇帝轻轻点头,说道:“卿在宁远所修城池与所铸重炮此番十分得力,立功不小,朕心甚悦。”
  皇帝已经很久没有召集朝会,这一次与会的人也不多,真正参会的不超过十个人。
  这种小规模的会议也并不常见,多半的时候皇帝是在内廷不见人了,批折也是司礼代批,只有少量的奏折会看到皇帝的亲笔红批,已经属于极少极少的情况了。
  在天启四年之前,皇帝才十几岁,由于感念东林党的扶助之恩,不光是夺宫驱走李选侍的功劳,还有几十年间东林党一直坚持站在光宗皇帝,也就是神宗年间的皇太子一边,由于他们的力挺才使光宗皇帝顺利继位,打压住了福王和郑贵妃一党,所以皇帝在继位之初对东林党是放心任用,不仅内阁多东林,六部,都察,给事中,各种要职都由东林党人来担任,其余的三党被东林党压的喘不过气来。
  如果东林党的党首和骨干们有点政治智慧就该明白,留下适当的反对派,不那么穷凶极恶穷追猛打,给反对派一席之地,可能现在的大明要好上许多。
  可是党争一旦开始就犹如开弓没有了回头箭,天启四年的东林诸君子们一直对齐楚浙三党穷追猛打,几次京察成了双方较力的战场,加上牵扯进内廷的王安和魏忠贤,终于使这场党争的危害性超过了唐朝的牛李党争,贯穿了整个明末时期,甚至包括南明时期。
  天启四年之前,由于东林党对皇帝的要求较严,同时皇帝新即位不久,也很虚心向学,当时皇帝的帝王心术不成熟,也做了很多错误的决断。
  但随着皇帝心智的成熟,经筳召开的次数越来越少,接见群臣召开朝会也越来越少,到东林党惨败出局,皇帝已经是和他的祖父一样,几乎很少见外臣,更不要说召开大规模的朝议会议了。
  只有重要的事件,皇帝会召见内阁和相关的部堂大员,一起开一个小规模的御前会议,由皇帝发问,众人献言,不过这样的记录也相当稀少,不象崇祯年间,崇祯皇帝是几乎每天都要在平台见大臣,不管是地方官员还是中枢大员,至于朝会也经常召开,崇祯皇帝的性格脾气也比天启皇帝急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坚毅刚烈,可惜崇祯帝驾驭群臣的手段和成效反而不如天启,兄弟两人在能力上真是相差的很远。
  孙元化听到皇帝声音有些衰弱,甚至是有气无力,他在心中吃了一惊,想起来近来在京师中的传言,似乎皇帝御体不佳,看来这不是谣言,而是事实。
  由于担心和怀疑,孙元化在答话前就偷眼看了一下在御座上的皇帝。


第1339章 退殿
  天启看到了孙元化的目光,笑谓左右道:“看这狂生大胆。”
  孙元化赶紧请罪,天启无所谓的道:“朕前阵偶感风寒,御医脉案皆有,容貌是清减了不少,但身体已经大好,外臣不得擅见,卿看看也好。”
  “是。”孙元化呐呐而答,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天启莞尔一笑,说道:“这是个呆书生,不过懂兵学,知铸炮耳。”
  天启问道:“你来往关门和京师,永平一带地方可安靖?”
  孙元化顿首道:“地方颇为安靖。”
  “朕听说辽东流民很多,他们在地方可好,地方官员可还得力安抚他们?”
  “臣所见流民确实很多,有不少饥寒交迫露宿于街市的,然而地方官和缙绅已经尽力安抚,只是力有不逮,未能全部安置妥当。”
  在地方的辽民已经成了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带来的就是对各地经济民生治安各方面的冲击,官府又有得力或不得力的,不过再得力的官员想把几十万人安置好也是不可能的。辽民最惨的是在登莱一带的,几乎人人都成乞丐,好一些的就是从永平一带往京师,越靠近京师就越好。
  真正辽民中的有钱人早就在府城或京师居住,他们过的很好,当然也不在天启皇帝的询问范围之内。
  天启轻叹一声,又问了几句孙元化来回辽西的经过,地方的风土人情,这是皇帝接见不常进宫的小臣惯用的口吻和套路,也有借此了解民情的意思。
  最后皇帝道:“此次宁远能守住,孙元化你所铸大炮立了首功。然而可惜,觉华未有红夷大炮,已经失陷。辽东经略等奏闻,觉华岛上军民近两万人皆被建虏所屠,朕闻奏,伤心惨然。”
  孙元化道:“臣死罪,未能在觉华岛上铸炮。”
  天启轻轻摇头,说道:“这事并不是卿的责任,朝廷用度开销自有节制,先铸宁远,关门火炮,并非为错。觉华,这事是孙先生的错处,他未能亲临岛上视看,想当然的以为觉华是岛屿便不怕建虏来攻,积囤了大量军粮物资,冬天极寒时凿冰无用,这一层孙先生没有想到。”
  孙元化心中一征,知道皇帝对觉华失陷一事必定十分的愤怒,连带着对孙承宗也相当的不满了。
  而这事也没有办法替孙承宗辩解,觉华岛确实是孙承宗挑的,当成军储物资基地也是孙承宗确定下来的,这一次损失之大,主要死伤的兵员是辽东的水营将士,都是用了很多年的老兵和老水手了,可以说辽东水师各营的损失极为惨重,会多少年都恢复不了元气。
  朝廷在北方的水师是以小船为主,主要是水营建制,其实力当然不如能在外海战力的福建水师,但北方水师的长处在于士兵可以兼顾陆战,水师营的士兵也是辽镇战兵序列中的一份子,可以随时用水师舟师在辽南各处袭扰。
  袁可立当初主持恢复旅顺,从各处调兵,包括登州水师也出动了,在辽南打的相当顺利,水师的功劳并不小。
  孙元化只能勉强道:“孙先生去职半年多了,辽镇文武并未发觉不妥之处,还是过于疏忽大意了。”
  天启知道孙元化是把矛头指向高第,高第上位之后,很多同情东林的人都对高第相当不满,认为是此人运作抢了孙承宗的辽东经略一职,当然也包括孙元化在内,以孙承宗对孙元化的提携和重用之恩,孙元化对高第肯定也有相当的不满,皇帝心中隐隐后悔,一时激愤之语,怕要被孙元化写信告诉给孙师傅,不管怎样,皇帝都不愿曾经的师傅在家乡乡居时还心中不安。
  “此事辽东经略有责。”天启表示赞同,又问道:“叫孙卿过来,是要问一下,前方宁远将士奏报一炮轰击数里,中一虏首伞盖之下,毙一奴子,众奴哭嚎而去。朕想知道,此事是否可能?”
  孙元化下意识的就想摇头!
  这怎么可能?
  据奏报说是一炮糜烂十余里,简直昏话,夸张也不能这么说法,简直是给人口实。一炮能打三里左右,然后炮子会力竭坠落,这很多人都知道的。这还是红夷大炮,要是虎蹲炮,盏口炮一类,射程也就几十步而已,超过六十步,这些小火炮就没用了。
  佛郎机,射程不超过百五十步,超过这个距离就没有杀伤力。
  红夷大炮能在里半路程有强烈的杀伤效果,超过二里效果就很一般,打到三里还是理想状态,其实一般也就二里不到的射程。
  不过这话打死也不能直说,说出来要得罪的人海了去了,孙元化是不怎么通世情,可他并不蠢,最少不会这么作死。
  “臣未能亲临宁远战场,不敢妄言。”
  在这种情形下,孙元化的回答也是尽可能的做到最好了。当然皇帝还是听出了推托之意,心中一沉,知道宁远那边的奏报不尽不实。
  只是现在也不是追究的时候,天启心里却是给袁崇焕记了一帐,这人看来有些能力,但过于大胆,不仅敢于抗上,还敢公然撒谎。
  高第的奏报也是到了,当然对袁崇焕抗命不遵,不撤觉华军民的事进行了攻讦,高第的话天子半信半疑,但加上宁远这事,使得天启皇帝对袁崇焕的印象十分糟糕。
  当然论功行赏是必要的,此前袁已经是参政宁前道,这一仗打完肯定要升巡抚,以其熟悉辽事的特点来说当然是在辽东任巡抚了,高第肯定不能留,新任经略在威望和能力上都不能和孙承宗相比,恢复辽东巡抚一职也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
  刚刚内阁众人,还有李春烨这个兵部侍郎都是一样的意思。
  镇之以静,宁远守住是好消息,虏骑必不能窥探关门,这样最少是把建虏锁在了辽西走廊之外,京师可保无忧。
  底下就是建虏撤走,朝廷恢复到大小凌河一带的失土,修复锦州和前屯,塔山和杏山各堡,又要耗费大量的钱粮,对辽西的钱粮开销天启开始时是拼命筹措,后来感觉心惊肉跳,再下来都已经麻木了。
  那边已经成了一个无底洞,不停的要投入,可以天启皇帝的经历,性格,见识,又怎么能知道做到及时止损呢?
  没有任何人能说的清楚辽西到底要不要守,如果把高第和王在晋的观点抛出来,皇帝预料得到会是什么样的情形。
  就算是天启皇帝自己也不能确定,到底是弃守几百里的祖宗之地,把关外彻底放弃的好,还是继续这样坚守下去。
  不过宁远既然守住了,也就只能继续填这个坑,否则前方将士抛洒热血守下来的地方,皇帝却下旨说放弃,要是这样的话,天启知道自己的名声就彻底臭了,不仅在文人士大夫中会更臭,小民百姓也会认为皇帝应对失措,连宋高宗都不如。
  “唉……”
  天启长叹一声,自己也不知道心底是何滋味。
  几个太监都低着头,在这种场合他们宁愿不说话。
  内阁的几个阁老也是一样,顾秉谦等人原本就是阿附魏忠贤办事的,内阁地位下降的很厉害,不要说和隆万年间的内阁比了,就算是天启四年之前的内阁也比现在强势多了。
  偌大的殿阁中一片寂静,孙元化也不好吱声,他不用看也知道面色惨白的青年皇帝肯定在御座之中发呆。
  御座无边无靠,太大了,不能倚,两边的扶手太远,不能扶,皇帝只能正襟危坐,这是为了保持天子威仪的设计,否则皇帝在会见大臣时不小心倚了或是扶了,会被视为无人君之相,会被大臣诟病议论。
  无依无靠,无人可以分忧解难……所有的难题都只能自己来做决断,可是皇帝毕竟才是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人而已。
  这一瞬间,孙元化都感觉自己有些同情皇帝了,可很快他又感觉到自己情绪的可笑。
  眼前的是天子,至尊,要他同情个屁!
  好在也没过多久,天启皇帝就开口对孙元化道:“孙卿要记着,铸炮乃辽西防务的第一要事。日后朝廷会在钱粮上加大供给,卿要在辽西多铸红夷大炮,各城,堡,都要布置大炮防御,此事卿一力主持,朕会严旨给辽西各官,一定要配合铸炮,不得有误。”
  辽西官员不得有误,孙元化本人当然更不得有误了。
  孙元化道:“臣一定竭尽全力,替大明多铸些上好的红夷大炮,使虏骑不能再犯我大明!”
  天启皇帝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孙元化的这个保证还是很切实际的,现在已经可以证明,只要城头安上大炮,建虏无法用强攻的手段攻下城池,这样关门和宁远,再到锦州,前屯,这些大城都可以储上半年到一年的军粮,再配合大炮,辽西就算很稳当的能守下来。
  当然这种认识现在还很模糊,大炮是改变战争形态的利器,不光是能守城,这一点大明这边也无人能够领悟。
  不过光是能守城也足够了,明军从开原铁岭再到广宁,都吃的没有固守城池的亏,现在有了大炮,将士们只要进了城就感觉安全,不会再出现一溃千里,各城堡均弃守的情况了。
  孙元化进殿后先跪下行礼,然后站起来躬身说话,最后奏对时又跪下,俯首应答,后来半天他听不到动静,只有窸窸窣窣的走动声,那时人靴子和衣摆发出来的声响。
  又过了好一阵子,有人说道:“孙主事可以起身了,皇爷已经退殿回内廷去了。”


第1340章 复仇
  “啊?哦!”孙元化赶紧爬起身来,见是身材胖大的魏忠贤笑眯眯的看着自己,他拱手为礼,说道:“见过魏公公。”
  “咱家很忙,没有多余的时间和孙主事说话,这就说两个事儿。”
  “魏公公请吩咐。”
  “一个是代咱家向尊师徐先生问个好,问他是不是打算和泰西人一起重修历法,要是有这打算是大好事,咱家是一定支持的。另一个事儿,就是要告诫孙主事,到了辽西,不要掺合那些猫的狗的事情,你是个实诚人,又懂铸炮,只要你安心做事,前程就在前头等着。乱掺合,于你有弊而无利。”
  孙元化看看魏忠贤,见对方一本正经,他心里很是不悦,皇帝叮嘱自己时还有些用客气的口吻,眼前这个阉人却是这么疾颜厉色,高高在上。
  但孙元化看到几个阁臣都毕恭毕敬的站在魏忠贤身后,那种恭谨的姿态就象是对着父母长辈都不如,他知道眼前这个人的权势很大,而且要比皇帝危险的多。
  当下孙元化抱拳道:“多谢公公提点,在下一定谨记在心。”
  “甚好。”魏忠贤脸上露出笑容,随口道:“取五十两银子来,孙主事这一次辛苦了,未来会更辛苦。”
  看着孙元化,魏忠贤补充道:“这是皇爷的吩咐,咱家可不敢在宫中乱赏人银子。”
  这一下孙元化抱拳向上,说道:“臣恭谢天恩。”
  等孙元化出宫时,手中拿着一锭五十两的银子,几个小火者送他出宫,眼睛一直盯着,嘴里在说着一些恭维的话。
  “这银子你们几位小公公拿去喝茶。”孙元化看着手中的银子,突然一笑,将银子抛给其中一个。
  “多谢孙大人。”
  几个小宦官都眉开眼笑,兴奋的难以自已。
  这一群十来岁的小孩子还不能派外差,宫中的俸禄相当菲薄,还经常吃不饱饭,这银子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笔巨款了。
  孙元化无所谓的摆摆手,出了宫门后自家的长随和轿子迎下来,一群穿着蓝袍的官儿和随从们在不远处走过,随意的聊着天。
  从到处红墙黄瓦的宫中走出来,孙元化突然感觉一阵轻松。
  “奇怪。”孙元化自己嘀咕道:“以前进宫也未曾觉得这般压抑。”
  “可能是朝廷在辽事上渐渐无能为力的原故。”
  因为在孙承宗和袁崇焕手下都工作过,还在辽西呆了很久,这一次的辽西大战从头到尾孙元化都看的很清楚,辽西明军一方面是不想打,成心要把高第赶走,另一方面也是真的打不过,完全不是对手。
  后金兵的数量,袁崇焕上报是十三万人,努儿哈赤吹的更多,但孙元化估计也就两万到三万的战兵,这几乎就是建虏的全部主力,加上旗丁和包衣还有蒙古人,也不会超过六万人。
  因为八旗还得留人看着老家,东江镇的动作也闹让很大,估计得留一万来人守着辽南和抚顺关到牛毛寨一带。
  这也是东江镇叫人诟病的地方。
  有人夸毛文龙牵奴有功,有人则认为东江镇到现在也花了几十万的现银和大量的粮食和军需物资,毛文龙向来把东江吹嘘的很高,这一次所谓三路出击,连个水花也没有溅起来,斩首数字很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打辽南没有结果,中路到了威宁营也就回来了,就是一场武装游行。从宽甸铁山一路三万兵最多,但战果还不如天启二年时那次出兵,那次好歹毁了牛毛三寨,威逼到赫图阿拉,这一次东江镇的实力应该更强了,但取得的战果相当的有限。
  辽西惨败,东江战果有限,整个局面叫人相当的灰心。
  别人还能置身事外,孙元化现在是朝廷公认的火器专家,皇帝在讨论辽西局势时都想着把他召过来会面,当面嘱托铸炮大事,孙元化知道自己脱不了身了。
  “娘的……”孙元化突然骂了一句,他想起了在草原上的孔敏行,也想到了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