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1617-第5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外人尽去,送行的傅于亮和程本直等人也全部回来,众人都是喜气洋洋的样子。
  “诸公的保举,我都已经呈上去了。”
  袁崇焕对幕僚们还是很大方的,所以他的幕僚也是相当的忠心,哪怕后来崇祯二年之后袁被凌迟处死之后,袁的幕僚还是为他奔走,辩冤,明清易代,袁被抬的很高,他的幕僚们居功不小。
  “多谢东翁。”
  “多谢大人。”
  袁崇焕声音低沉,说道:“我既然巡抚辽东,总要有所建树,诸公何以教我?”
  “先练兵吧。”傅于亮道:“此番大战还是有些收获的,不少将帅的内丁和亲兵都有了实战经验,营兵也是在城头苦战过,上过战场,胆气就壮了,再加训练,就能和虏骑野地浪战了。”
  傅于亮一直是帮着袁崇焕编练兵马的,虽然没有什么成效,不过还是第一时间强调了自己的本行。
  袁崇焕等人都是点头,这一次宁远之战确实有相当不错的收获,最大的收获当然是袁崇焕升官,其次就是宁远城中的两万多关宁兵得到了实战的锻炼。
  从逃跑到坚拒,再看到虏骑败退,这个心理上的优势相当强大。
  关宁兵的装备具甲都相当出色,可以说是大明用举国之力打造出来的精锐,所差的就是胆色,包括将领在内都是胆气和信心不足。
  只要有胆气,再通过小规模的战斗不停的磨练,关宁兵会成长起来的。
  袁崇焕对此也深具信心。
  程本直道:“要召见各处官员,申明大人威仪。”
  周文郁则道:“要召见诸将,将军队牢牢把控。”
  袁崇焕感觉这两人说的都对,特别是周文郁的话更加要紧。
  在关宁地方,别的都是虚的,只有军队才是真正实打实的势力。要想立足脚根,只有把将门牢牢把握在手中才是第一要紧之事。
  “再下来就是复城。”程本直又道:“先从锦州和前屯开始,再修复大小凌河。”
  “就是怕我们在修城时,建虏会再度攻来。”
  “确实,如果在我们修城时来攻,我们就很被动了。”
  “做事要先考虑周全,不可妄动啊。”
  “或者我们先入锦州和前屯,这两城破坏都不严重,可以迅速修缮好,再复大小凌河城,然后是松山杏山诸城。这一次不仅要修需,还要放置火炮于其上,可保万全。”
  “先要向朝廷奏报,得到皇上同意。”
  “言词当然要肯切。已经守住宁远,不必死守山海关,已经开垦出来的土地不能放弃,人丁也要安插,这几百里地方,修好城堡可保万全,怎能轻言放弃?几百上千万两的银子已经丢下来,放弃了就什么也没有了。”
  “皇上会同意的。”
  “师出要有名,就算这样,也要万分提防。”
  “我听说老奴回辽东之后,马不停蹄的又往宽甸一带去了,听说老奴身体不太好,是在宁远气着了,然后又劳累奔波,叫毛文龙也气的不轻。近古稀的老人,生病就很正常了。”
  袁崇焕的幕僚都久在辽东,并且是他辛苦搜罗到身边的高人,见地言谈都相当的有水准,并并能直指问题的核心。
  “几件事可以一起做。”袁崇焕看着众人,说道:“拜折给皇上,复城,复地,收拢流民,再度开垦,练兵实械,备战守边,这些事算是我上任之后的动作,可以在奏折里一一陈明,给皇上决断。”
  “另一宗,召各处守备将领来见我。”
  “还有,巡视沿边各城,随时准备出发。”
  程本直笑道:“拜折的事我来做。”
  袁崇焕拱了拱手,说道:“正要仰赖大才。”
  “东翁客气。”
  “想来有趣。”傅于亮笑道:“京师的人怕是吓破了胆,也可能是王在晋和高第又有所活动,李春烨这个少司马也提醒东翁不要急着复地收城,可见他们真的是破胆了。”
  “要驳,要痛驳回去。”程本直道:“只留一道关门,一旦关门被破怎么办?最好的就是不仅要收复大小凌河各堡,还要重修西平堡和广宁,这才稳妥。”
  “广宁那边,有何动静?”提起这事,袁崇焕倒是相当的关切,毕竟在宁远大战之前,有不少明军逃向了十三山方向,后来宁远战毕,东虏大举退后,这些将领和逃去的明军都被山上的人给礼送了回来。
  几千铠甲兵器俱全的明军,居然山上的人不收,当然也是以礼相待,就这么礼送出境了。
  袁崇焕对此并不感觉欣喜,兵马当然越多越好,但靠不住的则是越少越好。
  十三山完全不受掌控,而且又能控制广宁和义州卫,包括团山口一带都在十三山的控制之下。这对袁崇焕定好的大局相当的不利。
  “暂且没有听到动静。”程本直道:“毕竟各将现在都没有往锦州一带去,消息早断绝了。”
  “哦,最好派哨骑过去看看。”袁崇焕有些不安的道:“对十三山,我向来不怎么放心,甚至心存疑虑。”
  “好,”程本直爽快答应,说道:“一会在下去找祖副将,这事请他派出人马就好。”


第1357章 献策
  祖大寿在战后得了一个荫加一子千户的赏赐,和袁崇焕一样,袁崇焕也是荫一子为千户,不过是锦衣卫千户,当然这种荫职是只拿银子不做事的那种,可以有官照,俸禄,但不必入职办事,是朝廷对功臣子弟的一种赏赐,给予官身和官员待遇而已。
  “他怎说,晚上回来报我。”袁崇焕没有多说,随着他身份地位的变化,底下将领们可能也会有变化,这其中的关节需要好好拿捏一下。
  待众人退出之后,周文郁特意慢了一些,待各人离开后,他才转身对袁崇焕道:“老大人,诸将的态度也很要紧,大集诸将,足以试探的出来。”
  “嗯,我亦云然。”袁崇焕沉默一会,又道:“然而光是召见,怕看不出来太多?”
  “对的。”周文郁道:“最好巧做安排,诸将不和,大人才好在其中做些文章。”
  “善。”袁崇焕道:“宁远胜后,满桂越发骄狂,虽然对我还算恭谨,但对别人越来越骄横了。祖大寿想必会有不满。但,不能用祖家,满桂与祖大寿相与的还不错……”
  “可以试试赵率教。”周文郁闷声道:“赵帅当上了总兵,满帅有相当的不满。”
  袁崇焕满意的一点头,有一个得力的部下就是好,很多事情都能替自己想的相当周全,不仅能提建议,还能帮着具体操作。
  “这事你来做。”袁崇焕道:“要做的漂亮些。”
  “是……”周文郁答了一声,紧接着又道:“老大人,收城复地之事,卑职还有一些思量。”
  “文郁你说。”袁崇焕口气温和,相当亲切的道:“你在我这里已经不短时间,你我之间无话不可谈。”
  “是,那卑职就大胆了。”周文郁此前是旗牌官,这一次估计能保到守备,他当官的心也相当热切。
  袁崇焕再立功,能再上一步就是经略,总督,他最少也能当上参将,甚至副将。
  “一者,对内不能被掣肘。”周文郁侃侃而谈道:“所以老大人要解决后顾之忧。”
  “我也知道。”袁崇焕一叹,说道:“毕竟此前我和东林牵扯太深,想完全摆脱也近乎不太可能了。”
  改投阉党对袁崇焕来说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阉党其实只是统称,主要成员还是三党的文官,怎奈袁崇焕起家是靠的东林,当然东林之内也有派别,以后袁死主要也是死在东林另一派的高层手中,但现在执掌朝政的是三党,给袁崇焕辽东巡抚是因为他有抹不掉的战功,只能给他,而且辽西需要靠的住的边臣镇守。但想在朝中攀附上靠的住的大人物,袁崇焕的资历和经历都不容易措手。
  “老大人不必担心别人。”周文郁道:“要紧的还是厂公,只要结好了魏公公,大人又是有战功的,身后的小人也就不必太担心了。”
  “此话诚是有理。”袁崇焕道:“然而又怎么着手呢?”
  “卑职愿去一次京师。”周文郁道:“两个方面,第一是要送厚礼,最少一两万银子。厂公爱钱,这是人近皆知的事情。第二,就是要表明态度,只要老大人表示愿在辽西建厂公的生祠,那么这事就算落实了,咱们就算不能靠着阉党,可也不会再有人跳出来为难咱们,这对大人日后的展布,大有帮助。”
  “此事我要考虑一下。”袁崇焕委婉的道:“各地都在建生祠,此事我知道,所费不少是小事。然而一旦建起来,将来事有反复,恐怕会是不小麻烦。”
  在对魏忠贤的态度上,袁崇焕还是相当务实的,最少是采取不得罪的态度。但袁崇焕也不愿更进一步的巴结,并不是面子问题,而关系到派系。袁的权力根基有相当部份与东林重合,一旦倒向阉党,其动静太大,会导致一系列的后果。
  另外就是袁有一种认识,阉党的势大都是一时的,随着太监兴而兴,也会随着太监的落而落。国朝权阉厉害的很多,从王振到刘谨都是兴起很快,但衰落也很快。冒起越快的太监一般倒霉也越快,相反,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到司礼太监位置上的,反而能存在很久,甚至能侍奉几朝帝王。
  象魏忠贤这样两三年内到顶峰的绝对是那种冒起太快的,经历差,没有在内书房混过,宫中的人脉多半是仰他的权势而来,也容易因他的权势消退而去,甚至为敌。而魏忠贤不知自省,太过嚣张跋扈,在外朝的势力比当年的汪直刘谨之流要强过百倍,已经有不少人以九千岁相称,魏忠贤也坦然受之,这样跋扈的太监,断然是长久不了的。
  袁崇焕担心的就是将来事有反复,今日与阉党走的越近,则将来被清算的就越狠。
  “老大人无需担心,无妨的。”周文郁笑道:“阉党现在势大,各地督抚都在修生祠,现在大人修也不惹眼,并不是起头的,将来厂公倒了,算账也算不到大人头上。最多说是被迫不过,大人是疆臣,以实绩见赏的,也不是巴结奉迎得来的官职,怕什么?至于修了生祠,好处就是不会被厂公另眼相看,现在就有实打实的好处,何乐而不为?”
  “也罢。”袁崇焕是有一个有决断的,既然被周文郁说服,也就不再犹豫,当下道:“京师此行,一切就由文郁你去办,一定要妥当。我这里,就叫人准备建生祠所需的物品,也准备人力。不过,要开建最少还得三个月以上的时间。”
  “这一点卑职也会和厂公说明。”周文郁笑道:“大人刚升巡抚军门,不宜动作太大,而且要收城复土,暂且真的顾不上。”
  袁崇焕微微一笑,周文郁确实是聪明人,相当的得力。
  其实最要紧的原因是袁崇焕不愿叫人感觉他的升官是因为攀附的阉党,如果过几个月再修生祠,各地修祠已经蔚然成风,他跟风而作也就不那么显眼。将来就算清算阉党,他袁某人最多算是外围中的外围,根本就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卑职还有一事,冒死上陈。”
  周文郁跪了下去,袁崇焕一愣,将周文郁搀扶起来,说道:“你虽是我的部下,我向来拿你当心腹来看,和诸位幕僚老先生一样看待的。你有什么话,但管说来,就算是大逆不道狂悖混闹的话,我也都会包容的。”
  “多谢老大人。”
  周文郁要说的话确实相当大胆,他仔细思虑,想来想去,袁崇焕要想更进一步,短期内从资历来说根本就不可能。
  除非是养望或有特殊的事件发生。
  养望很难,要做实绩,立战功,不停的涮新人们的认知,同时要时间推移。最好是再受一两次迫害免官去职,这样十年八年之后,人们想起边事无人,第一时间脑海里就想到袁崇焕,如此,养望就算成了。
  不过现在的这局面,谁知道将来政局会如何变幻?
  最好的办法还是把持住辽西兵权,威权日重,牢牢掌握将门和兵权,使朝廷不敢轻易换人,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除了掌握将领之外,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能叫朝廷感觉到袁崇焕能掌握住大局,使天启六年正月的悲剧不再重演。
  此事除了需要重新筑城和练兵,战场上需得挡住女真人,不可再使其长驱直入。
  正月间的惨败,除了辽西各将真的打不过之外,进退举措失宜,甚至将门故意放女真人进来的心思也是有的,但事后检讨,就算辽西将门没有异样心思,认真抵抗,最终的结果也还是差不多。
  最多是提前撤走觉华上的人员和物资,损失就不会有这么大,除此之外,不会有任何更好的结果了。
  经过一系列的大战之后,辽西的营兵和将领内丁可以上一个层次,底下就是多加苦练,并且给他们实战的机会,实力上来才是真的,别的都是假的。
  但栽培将领内丁也好,训练营兵也罢,哪怕朝廷还是一年三百多万的粮饷拨给辽西,想在短期内在战场上和女真人争雄、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或许慢慢来,一直有练兵的机会,粮饷也充足,真的磨练出十万八万的强兵,那时候可以收复广宁,稳守三叉河,使女真人不得寸进,乃至十年二十年之后,观其自败,朝廷以二十万兵再讨凶顽,可建全功。
  可袁崇焕能在辽西呆十年二十年吗?
  五年也是难保。
  朝廷政局不稳,缺乏真正的强势人物,魏忠贤再强只是一时,这是所有有识之士的共识,内阁没有强势的首辅,或者说没有真正强势的党派,这才是最要命的事。
  自隆万之际,内阁的稳定才是最要紧的事,高拱执掌整个隆庆七年时间的政权,接下来是张居正的十年,这才是大明最稳定和发展最好的十七年的时间,国家强大,百姓富庶,后来到万历二十年之前,政治也还算清明,先后是张四维和申时行王锡爵等清正大臣秉持国政,国势仍然很强。
  当时朝中也有党派,东林党已现雏形,不过主要还是以籍贯来分,比如江南一脉,或是浙江一脉,或是楚党,或是川党,或是晋党,朝政就在这几个党派之中轮转,比如张四维是晋党领袖,其后的申时行是江南一脉。
  朝中当然也有政争,党争,但党争还是些微的利益之争,并没有以党争害国政。
  真正出现变化是在万历中期,也就是国储之争开始之后。
  在万历的怠政和立储之争之下,党派不仅出现,而且越来越牢固,无党之士,渐难寸进,而京察之时,各党都会对别党痛下杀手。
  此后党派之争越演越烈,最终出来方从哲秉政,调和诸党,但只是流于表面,后来方从哲自己都不得不黯然挂冠而去,诸党之争,在天启早年以东林大胜告终,然后三党迅速投靠魏阉反扑。
  国事让位给党争,内阁和朝堂之上几无宁日,对国事的损害当然极大。
  比如熊廷弼,时人以为可惜,但主要还反映在熊是楚党中人,而王化贞是东林党人,两党相争,王化贞这个巡抚反而凌驾于熊这个经略之上,这是党派力量不同,地方的文武官员也就有所取舍,经略和巡抚的职权重叠,王化贞侵权侵的理直气壮。
  最后广宁事败,东林死保王化贞,熊廷弼反被杀掉,传首九边。
  很多事,看起来是偶然,其实也是历史的必然。


第1358章 议和
  孙承宗在辽西的威权来自东林,熊的遭遇来自楚党的没落,后人以为是熊廷弼为人的问题,其实并不然,就算换一个性格更好的辽东经略,被攻击弹劾也是必然之事,这便是党争害国。
  熊廷弼的遭遇并不远,由不得袁崇焕不加以警惕和小心。
  最好的应对,当然还是立不世之功,何谓不世之功,当然是能以一已之力,平定辽事。
  平定辽事,说来简单,谁敢说能做到?
  前后数经略折戟沉沙,死掉了十几个总兵,近三百武官,将士折损二十万。
  平辽之功,谁不想要,又有谁敢言自己有这般本事?
  听了周文郁的分析,袁崇焕也觉口中苦涩,摇头苦笑道:“我只能但求尽力去做,但想做出何种成就,亦不敢言。”
  “所以只有另辟蹊径。”周文郁咬着牙道:“老大人可曾想过,议和之事?”
  “议和?”袁崇焕一征,摇头道:“胡闹,浑说。”
  袁崇焕从座椅中站起,笑着对周文郁道:“你到底还是读书少了,我大明向来是不和亲,不议和,不割地,又以天子守国门,当初英宗皇帝被太师也先所俘,结果群臣拥立景皇帝,仍然抵抗,也先只能无奈退走。当年之事以后,提倡议和或是迁都南逃的名声都是臭不可闻,此后谁还敢再提这事?秦桧等人的铜像,现在可还是在西湖边上岳王庙前跪着呢。我袁某不指望流芳百世,可也不能做这般蠢事啊。”
  袁崇焕说到最后,已经有些疾颜厉色了。
  周文郁现在出的这个主意,确实是步臭棋,简直臭不可闻。
  “当年是当年。”周文郁索性跪下,顿首道:“国家初立,政治拙朴,朝野一心,虽然京营兵和公侯伯不少随英宗皇帝出征,失陷于敌,但京中还有数万营兵,关键之处在于政治清明,兵备完善,财赋足够使用,数月时间,于少保就调集了二十万边军和班操军,足以却敌。否则也先怎会那么轻易的退走,又将英宗皇帝给放了回来。现在我大明朝政不修,士风堕坏,特别是边军战力远不及前,且将领各怀私心,已经有难制之势。而最要紧的是国力远不如当年,财赋渐渐难以支撑国用,屡加辽饷赋税,民间负担已经太深,又有天灾频降,老大人,卑职恐怕祸不止及外,尚会由内而发哩。”
  袁崇焕面沉如水,已经知道眼前这个旗牌官所说的都是事实。
  现在的情形当然是不能和国初时相比了,不管是朝堂的政争,财政的吃力,军队的腐化堕落,都完全不能和英宗年间相比。
  现在除了九边外也有班操军,但所有人都知道只能用来修修昌平的陵寝或是京师的城墙,当工匠用可以,用来打仗还是算了。
  而且人数也太少了,大明国初到成化之前,国家还是能调度百万以上的卫所军,到了现在,恐怕十几二十万都很为难,而且毫无战力了。
  九边倒是职业募兵,但困于粮饷不足,各镇在万历年间重新检点过军人和战马,都比嘉靖年间大为缩水,战力严重不足,几千里边关,几乎处处都是漏洞。
  辽东这里则是一个大坑,已经使大明快耗尽了国力,还完全看不到有解决的希望和曙光。
  “老大人。”周文郁见袁崇焕意动,当下又急急道:“况且东虏也和也先不同,也先是北虏卫拉特部,并非那成吉思汗之后裔,所以只能称太师,不能为汗,也未曾统一各部,其内部还是一团散沙。又从草原南下,并无城池人民,所以根基薄弱,所以强则一时,衰则再难复起。而东虏不同,其从老憨立国之前就是传承百年的部落,有土地人民,且早就开始耕作,征战三十年完全一统女真,抚顺关外千里之土早就为其所有。现又有辽东和辽南辽中各地,汉民百万供其驱使,加上八旗数万,足有十万难以抵敌的强军。这样的敌人,非也先可比,其野心也远大过也先。朝中有识之士,当皆知老奴所想,是杀进关内,尽夺黄河之北土地,其野心勃勃,我大明又无有能与其可战之师,是以朝中早就惊惧,王在晋当初为本兵,尚有尽撤关外之土的想法,其中赞同其所想的人颇多,我看皇上也未必不是这般想的,只是孙阁部坚持要守,又逐渐复土成功,使弃土之说渐无人提。然则,以实际而论,大明的关外之土地人民,其实是守不住了。而兵祸连结,财用困难,已经渐到难以支持的地步。如果老大人敢为天下先,首先将议和之事做出来,就算清议上有些攻讦,然而朝中大佬,包括皇上在内,恐怕内心还是以支持为多。一时清誉损耗和所得实利相比,究竟还是利大于弊的!”
  袁崇焕面露沉思之色,眼前这事和替魏忠贤立生祠和交好阉党是不同的,交好阉党和立生祠带来的弊端相当有限,和袁崇焕的身份地位还有在辽西的作用相比不值一提。然而如果以边臣身边操持议和之事,朝中并无此意的情况下可谓是擅作非为之极,一旦暴露出来或是被朝中所知,御史给事中交相攻讦是肯定的事,朝中大佬和皇帝本人,到底是何心思现在也不能如周文郁所说的这样轻易的下判断,究竟如何,恐怕要多方试探之后才能知道。
  而一旦所想的不如预料的这样,恐怕对袁崇焕的前途大有关碍了。
  “此事我真的难以决断。”袁崇焕苦笑道:“容我细细想过再说。”
  “还有件事。”周文郁倒也不失望,议和之说确实是他的杀手锏,也是确定自己在袁崇焕身边地位的一件大事,但也不光只是此事。
  “广宁的情况固然要等哨探,不过可以先派人前往草原,喀尔喀部星散,尚有巴林等诸多小部,更有察哈尔部还算兵强马壮。就算老大人不操持议和之事,也可以再与林丹汗联络,当初王化贞答应的条件,老大人也可应允,此事朝中应不会有什么人反对。”
  当初王化贞答应给林丹汗的好处颇丰,一年好几万的银两,对蒙古部落来说不无小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