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1617-第6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了下午用晚膳前,蓟镇一直没有什么象样的消息,只知道从永平密云蓟州遵化分别调动营兵,各参将游击和守备们纷纷带队出发,巡抚和总督加上总兵,估计有不到一万人先期赶赴古北口,从文官到武将都知道古北口十分要紧,如果被敌人破口而入,他们可能都会项上人头不保,所以从文官到总兵都相当积极,但各处驻军的速度很慢,最少在闭宫门之前天启接到的消息都是各处兵马还在调度之中。
  这并不奇怪,在崇祯二年皇太极入关时明军的反应也相当的弱,各处兵马都被吓的固城自守,根本不敢出来。总理蓟辽军务的刘策躲在密云不出,昌平驻军不敢接纳飞速驰援的赵率教部,导致远道而来的关宁兵被八旗兵伏击,在城外被击溃,赵率教死于阵中,当时的蓟镇的慌乱和无能,在这一次算是提前的预演。
  在天启接到的消息中,到处是一片混乱和哀嚎,其实就算是蓟辽总督阎鸣泰等人,天启也怀疑他们是不是真的赶赴关门,还是派少数兵马前去,自己在其后慢腾腾向前。
  就算畏惧国法,当着强敌在前,驻守的文武大吏们是不是能恪尽职守,也是相当值得怀疑的事情。
  “奴婢见过皇爷。”
  闭宫门前,一直在内阁和兵部来回等消息的魏忠贤匆忙赶入宫中,天启已经回到东暖阁,魏忠贤有些掩不住的慌乱,他向天启叩首行礼,起身之后,发觉皇帝的脸色相当的冷淡。
  “内阁和兵部已经谕宣大甘肃山西榆林各镇戒严,各督、抚、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守备,俱要率内丁与本部兵小心戒备防守。今日尚未收到宣大等地告急奏报,尚未知和记商团军是否在宣大地方驻有大量兵马。”
  魏忠贤小心翼翼的禀报着,这一次的事相当的麻烦,有失控的风险。
  “知道了。”天启看看魏忠贤,说道:“现在看来还是蓟镇要紧。京营更加要紧!”
  “奴婢一会出宫就亲去各城门检视,京营兵已经开始调动,有不少到城墙上和城门处了。”
  “这事万分要紧!”
  “奴婢万不敢疏忽怠慢!”
  以前天启不会对魏忠贤这么不客气,更不会一直叮嘱小心再小心,魏忠贤知道是自己这一次事没办法,惹了大风波,在朝廷没有布置好之前就捅了篓子,他知道此时只能拿态度软化皇帝……皇帝毕竟是个心软的人。
  果然天启皇帝面色渐渐和善下来,过了一阵子,皇帝才道:“谕英国公亲自去东便门,本兵去广渠门,协理戎政于城上巡视,御马监四卫营驻东便门和广渠门,皇城戒严,严防细作生事。”
  就实际的情形操作来说,京师戒严是大事,内外不得通,城中会有相当的慌乱。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和记兵力相当强大,虽然没有人直面其兵锋,但降服卜石兔汗,俘林丹汗,力压白洪大,灭火落赤,威逼科尔沁,迫使漠北三汗会盟……这么多事做下来,说和记兵不能打,可能市井间有一些笨蛋相信,朝廷百官和天子是肯定不会相信的。
  这么一支强军猛冲进来,在蓟镇和京师都没有做好准备的前提下,威胁当然是相当的大。
  皇帝问道:“京师军民士气如何?”
  “可堪一战。”魏忠贤精神一振,说道:“四卫勇营数万人陆续出营登城,按皇爷吩咐在各城门处驻守即可。三大营陆续登城,军士出动时,百姓于路途两边鼓励高呼,还有不少商家自愿做吃食劳军。大户官绅之家,也是派出仆役做大量饭食劳军,军伍之间士气很高。”
  “哦,厂臣说的可是实际情形?”
  “句句属实,皇爷若不信,可令田尔耕来奏对。”
  当下皇帝点点头,沉吟再三,说道:“厂臣可派密使至阳和,询问卢象升等人是否能制住张瀚,这事要紧,千万要谨慎小心。”
  魏忠贤吃了一惊,说道:“皇爷这是要提前对他动手?”
  天启点点头,白皙的脸上露出一抹病态的潮红,也忍不住喘了好一阵子。
  皇帝缓缓道:“朕下午时在奉先殿坐了好一阵子,没想别的,就在想怎么才能保住祖宗留下来的江山。想来想去,东虏尚不足患,大患就是和记。其在大明内有商行,南有台湾,对海外有贸易,一旦生事,南北俱乱。朕已经谕内阁将郑国昌调离,派熊文灿去任福建巡抚,对和记海上舟师来袭也要小心提防。协饷之事,着南京户部与湖广各巡抚办理,一定要叫福建也足兵足粮。北方这里,这一次的事是危机,也是机遇。现在民气士气还在大明一边,尚可一战。咱们没有准备好,和记也一样没有准备好。朕一直在想,张瀚握有雄兵十万,为什么还要听话回新平堡。朕当时一时冲动都想见他一面。后来朕想通了,得天下要的声望,张瀚差不多够了,但和记还不够。我大明还没有失天下人之望,这才是最要紧的。和记要打进来,直面的就是九边,人心尚系皇明,他们需得经过苦战方能得手。而其养兵,养士,自有一套办法。得有大义名份,否则将士疑虑,上下不安,张瀚不是不想攻我大明,而是时机未至。再过数年,和记财富更多,控制我大明境内商业更多,人人仰其鼻息而活,到那时,朕调理在九边的文官武将,又将会如何?是不是又都为和记所拉拢……”
  天启脸上露出自嘲之色,他道:“朕想来也觉得可悲,大明一年千万白银,两千万石粮食,这般大的国家,居然不如一个商家有钱。朕的文官武将,朕得时刻提防他们被商家拉拢,不复可信。朕的俸禄,朕的国法,却远不如人家拿出来的真金白银……”
  魏忠贤扑腾一声跪下,泣声道:“主忧臣辱,奴婢一定要东厂严查贪官污吏,严查和记的细作!”
  “厂臣起来。”天启温言道:“这事由来也非一日,和记崛起还是万历年间的事,怪不得朕,也怪不得你。”
  皇帝又道:“朕想来想去,拖下去,皇明能做多少事,和记又能做多少?或许眼下的事就是一个契机,打起来,敌我之势已成,不复如此前那般投鼠忌器。对和记商行,对与和记往来的商民百姓,九边官吏将士,则可以区分敌我,不允其再与和记牵扯。若战,恐早期会有不利,甚至京师被围。但朕坚信,天下人心尚在皇明,勤王兵马会源源不断的前来,拖的越久,对和记就越不利。朕思之,和记的甲坚兵利,无非是财源充足,若福建禁海,北方禁绝其商行贸易,战事拖的越久,则大明的机会就越多。对东虏,是一个守字。对和记,则是一个拖字即可!”
  若张瀚在此,定要鼓掌叫好。
  天启的头脑确实是相当的清楚明白,所谓帝王的天赋不过如此。后人说大明亡国于万历天启,对崇祯不乏同情,但其实说白了,亡国的根子是朱元璋的制度不行,其次才是万历的怠政,然后是崇祯的刚愎自用和愚蠢,万历的不折腾是怠政,崇祯的胡折腾是摇晃已经枯朽的老树,一直到使其最后的力量耗尽。
  而天启的帝王心术和手腕,在短短几年间内得到了相当的证明,公平来说,强过其祖父和弟弟,其父在位时间太短,无法评判。
  但天启的综合评分,肯定在太祖太宗和仁宗宣宗等大明杰出的帝王之下,也不及穆宗英宗和武宗,比孝宗和宪宗强,和世宗相差仿佛,但其吃亏在英年早逝,若其不死,恐怕局面走向会是另外一种结果,而现在局面远过历史上的恶劣与危险,使得天启只能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军政事务之上,结果反而促使进大为进步。
  最少以现在的判断和感觉来看,天启皇帝确实是抓到了问题的核心。
  很多人判断大事只能从小处看,所谓一叶障目。
  而高明的人能透过若干混乱的表象,直抵问题的核心。


第1599章 紧迫
  和记的问题确实是如天启分析的那样,财雄势大而养出强兵,乍看之下无法抵敌,让人灰心绝望。
  但和记的根源是扎在大明体内,这使得和记上下既不同于东虏,也不同于北虏。
  北虏和东虏都自有根源,自有一套体系和生存发展之道。
  而和记则是在大明体内吸取养份发展起来,其核心力量都是源于大明之内,虽然这个团体是张瀚一手打造,但注定了和记与大明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并且和记过于依赖雄厚的财力,甲坚兵利的背后是对后勤和财政的依赖。
  这也是张瀚不能持续不断的打仗,更不能在现在打到辽东的原因所在。
  各种军队有各种不同的构成,核心不同,表现也不同,和记的核心相当依赖财力物力的支持,这样的军队,有超级强悍的战斗力,但短板也是相当明显。
  和记不能如蒙古人那样,餐风卧雪一路西征几万里,一直在马上不下马,走半年放牧半年,靠牧群提供的肉食和奶为生,也靠抢掠维持军队的战力和后勤。
  也不能如东虏那样,打仗就是抢劫,打赢了大家都有好处,分牛羊分衣物分田地,靠这个鼓励八旗上下的士气和战斗力。
  和记是一个更精细,复杂,强大但也相对脆弱的体系。
  天启的判断相当准确,封禁海贸,禁绝内地商行,对和记的财政体系会是一个致命性的打击。和记确实还没有准备好,大量的新军部队在筹备编练,更多的装备要资金和物资来生产,对草原的统治还没有梳理完成,不够稳定,对俄罗斯人的贸易规模还有待扩大。
  对台湾来说,还没有彻底解决荷兰人的海上力量,所以对福建沿海还有依赖。
  同时台湾人力不足,仍需大量的移民进入岛内,扩大茶叶,生丝,白糖的生产规模。
  一切还有赖于时间,天启皇帝当然并不能知道和记的打算和具体的做法,但他能判断出来和记也没有准备好,这已经是相当敏锐和睿智了。
  魏忠贤拜服道:“皇爷庙算如此,奴婢万分敬服。”
  “叫卢象升不要过于操切。”天启道:“也要看具体情形,做不成,就不要做。”
  皇帝对暗杀或是抓捕张瀚都是相当赞同,没有心理上的不适感,天启自幼是皇子,未长大成人就成了皇帝。
  儒生们和太监们都告诉他,他是天子,要守着祖宗江山,天下的一草一木和每个人都是皇帝的,天子拥有一切,也涵盖一切。
  张瀚是臣,却有不臣之心,哪怕将其族诛天启也不会有任何的犹豫,皇帝犹豫的是不要失败,万一失败了,不仅有失道义,为天下人笑,还会更加的被动,和记得了大义舆论的名份,将士更加用命,可能拖都拖不下去,那就麻烦大了。
  “一定要谨慎。”皇帝再次说道:“一切由当地文武官吏作主,具体就是抚臣洪承畴和道臣卢象升,厂臣可以提醒他们京师的局面,派谨慎干员去提醒,但千万不要逼迫和催促。”
  魏忠贤拜道:“请皇爷放心,一定不会操切冒失。”
  “还有件事。”天启道:“此事也要秘密为之,辽东巡抚说要与东虏议和,其派人去给老奴吊丧,朕虽不以为然,亦允其自主行事。但辽东巡抚大张其事,此事现在知道的人不少,举朝汹汹,皆不以为然。朕亦知对东虏十年之内不可言恢复,只能固守。议和未尝不可,但以辽东巡抚历来行事观之,其操切冒失,一意求名之心明显。要派人提醒于他,资粮于科尔沁之事,不可再为之。与东虏接触议和,不可擅作主张,不可随意许诺,不可惹动舆论,以致浮议纷纷!”
  魏忠贤赶紧答应一声,接着又小心翼翼的道:“辽东巡抚想趁老奴已死的时机,修筑大凌河城。此城若成,锦州等处也安稳了,此事十分要紧,不知道皇爷可有话要说?”
  天启脸上露出矛盾之色,显然是对这件大事还完全没有考虑好。
  袁崇焕现在一门心思要把解决东事的大功抓在手里,人皆有私欲,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这也无可厚非。
  打是肯定没法打的,袁崇焕认为十年之内只能固守,根本不可能解决东事。解决的办法就是“抚”,也就是议和。
  东虏不再来攻,双方平安无事,百姓免受战争之苦,朝廷可以节省用度开销,把精力用在防备和记这个生死大敌之上,袁崇焕认为无论如何这还是合算的。
  关键之处在于不能再叫和记出来捣乱,所以辽西那边秘密售粮给科尔沁,甚至是半卖半送。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科尔沁已经在表面上臣服,程本直等人已经去过科尔沁,知道实际上的情形。
  科尔沁人还能凑起十几万人,但正面与和记对战根本不是对手,其部落又贫弱无力,就算有心想做一些事也无能为力。
  袁崇焕希望科尔沁在一定程度上能扯一下和记的后腿,蒙古人最缺的就是粮食和铁器。虽然袁胆大包身,铁器是肯定不敢给的,就算给也是十分机密,绝不会叫朝廷知道。明面上来说是卖粮给科尔沁,这事也是一样知会过朝廷,最少内阁是肯定知道的。
  袁崇焕的议和诸事,不管是吊丧,密议,还是卖粮,从程序上来说其实并无问题,毕竟向朝廷奏报过,通知过内阁,内阁也没有表示明确的反对。所以崇祯杀袁时,议和这个罪名,其实远谈不上,不能算是罪状之一。
  就天启的角度来说,从大战略上皇帝肯定同意议和,谁都知道短期内根本不可能打的过。但皇帝要考虑到朝堂之上的反对声音还有民间的舆论,大明由于宋时的软弱,最讨厌的就是和蛮夷的谈判,甚至明知打不过也绝不会去谈。
  而以天启内心的感觉来说,不管是议和或筑城并非容易之事,很可能遭遇强力的攻击,而他也不认为努尔哈赤死后女真人就会陷入混乱之中,最少从眼下看来并没有这种迹象。
  “议抚不要急,修大凌河城,此事也十分要紧。”天启有些吃力的道:“不过眼下是蓟镇之事要紧,和记之事更为紧要。你着内阁谕辽东巡抚知道,小心行事,不要叫虏骑抓住机会,不使大兵陷于围困之中,切记要紧。”
  今天皇帝已经不知道说了多少次要紧和小心,魏忠贤能感觉到皇帝的紧张和对自己的不满,这一次的事,说白了就是在大明天子和朝廷都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出手。皇帝觉得时间不在大明一边,提早发动也不是不可以,但由此事带来的慌乱和未知的结果,仍然足够使人坐立不安。
  在天启表示无事可说之后,魏忠贤躬身退出。
  从乾清宫的院子里走出来后,魏忠贤在寒气逼人的广场伫立良久,北风呼啸,在宫中这样的地方很容易使风力加大,高大的建筑物,空旷的建筑距离,风力无形中变大了许多,宫殿檐下的铁马被吹的叮当直响。
  这时魏忠贤才发觉自己在皇爷跟前呆了很久,天色昏黄,宫中传来下钱粮的呼喊声,一队队小宦官在执事宦官的带领下举着长杆在宫中各处走动,准备开始点亮那些高悬的丝料宫灯。
  天气很冷,人们都是心中不安,宫中没有人说话或谈笑,偌大的宫廷犹如坟场,所有人都是面色十分凝重。
  魏忠贤思忖半晌,终是招了招手。
  一个随侍的宦官赶紧走到魏忠贤身边,躬身侧耳,等候吩咐。
  “你赶紧到客老太那里去。”魏忠贤很郑重的道:“将我留在宫里的那个缠金丝的玉镯子拿着带给客老太,就说我早替她预备着,打算这两日送她,但外间事多,咱家不及去见她,只能叫你代送。除了那镯子,还有备好的几十个小金锭,你一并拿去,说客老太备办御膳,花费大,咱家略表微意,些许东西,不值得什么……就照这样的话说!”
  这个宦官知道魏忠贤虽然权倾朝野,在宫中却并非全无敌手,大家表面上都听魏忠贤的,不过太监传承自有一套体系,魏忠贤在宫中的势力还不如在外朝大,他能在宫中横着走,主要靠的还是客氏老太。
  客氏是可以镇住宫中一切异已势力的存在,这个当口,魏忠贤自己没功夫去见客氏,礼物却是必不可少,客氏收到之后也会明白魏忠贤要她做什么,这就足够了。
  接到指令的人飞奔而走,魏忠贤稍觉放心,他在乾清宫前直接向东走,打算从东华门出宫。皇帝交办的事情样样要紧,绝不能有丝毫耽搁。
  在魏忠贤一行人走近东华门时,有一个穿蟒袍的太监快步走近东华门,一队穿蓝袍和青袍的宦官急步而出,一大队人浩浩荡荡,步速也很快,几乎是用小跑的速度在前行。
  乾清门到东华门一带相当空旷,向南是文华殿和文渊阁,再向前是会极门,阁老们应该已经出宫,六科廊里会有给事中留在其中值班,算是在外朝宿于宫中的文官群体。
  在大队太监跑出宫时,发出动静甚大,一些戴着乌纱帽穿着补服的文官正好路过,很多人伸长脖子,往东华门这边看过来。


第1600章 城上
  一个小宦官低声道:“厂公,这是御马监太监得了皇爷谕旨,去带四卫营和勇士营的将士往东便门一带驻扎守备。”
  魏忠贤点点头,心中不乏悲凉。
  皇帝派出四卫营和勇士营也是迫不得已,除了旗手卫和锦衣卫还有府军前卫之外,守备皇城,上值宿卫的就是御马监直接掌握的四卫营和勇士营。
  这两个营原本是从左卫等诸卫中选出来的“选锋”,是精兵中的精兵,不到紧要关头,这支京营兵是不会轻易动用的,和上三卫一样,这两个营的兵马都是皇城禁军,拱卫皇帝的最紧要的武装力量。
  宫中大股太监浩浩荡荡在闭宫门时出入,这也是相当罕见的景像。
  不仅值宿的文官们为之侧目,在各处点灯和值班的宦官们也是相当紧张。
  “唉,要变天了,要变天啦。”一个小宦官手提丝料宫灯,看着眼前这奇诡的场面,心中一阵阵害怕,忍不住低声嘀咕起来。
  旁边有一个老年宦官,六岁阉割入宫,历经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五朝,却是比身边的小宦官镇静许多。
  当下老宦官摇头一笑,说道:“小子看的少了,宫中不知道发生过多少大事,你眼前这点子事算什么!放心,我大明皇基牢固,人心未失,安心过你的太平日子。”
  老宦官一番话说完,瞟了一眼身边的小火者,见其才十五六岁年龄,心中暗道:“怕是要等这小子如我这一般年岁时,大明怕是真要亡国……不过这话也不必说出来,小心被人抓着话柄,不依不饶。”
  在宫中生活,首先学到的第一课就是谨言慎行,眼看魏忠贤一行人也是急匆匆的小跑出东华门,诸多人都只是拿眼瞧着,却是没有几个人敢出声议论。
  ……
  魏忠贤出宫之后就回自己私邸,连续召人过来,将皇帝交代的事情一一办妥。
  他身边自有清客幕僚,代写书信之后用印,派人前往辽西,宣府,大同各处,另外魏忠贤吩咐人亲自去见成国公和兵部侍郎,叫他们务必小心戒备,从明早开始,城门只开少数几座,入城人员也要小心核查,不可以被大量奸细混进城来。
  到天黑之后,魏忠贤亲自上广渠门一带巡查,城头上北风呼啸,穿着大毛衣袍仍然冻的人瑟瑟发抖,霍维华赶到之后,魏忠贤面沉如水,只是瞟了他一眼就拂袖离开,将霍维华抛在身后。
  大队人马在黑漆漆的城头上下巡视,城头上下的京营兵人手明显不足,十几个城堞才有一个被冻的发抖的营兵……
  “见过霍老爷。”一个营兵把总见到匆匆跟随赶路的霍维华,屈膝行了一礼。
  “你不是英国公府的门政?原来你还是营兵把总!”霍维华一见其人,大为惊奇。
  那把总笑了笑,说道:“我家世代在英国公府看门,到下官这里已经是第三代。全城戒严,京营兵上城驻守,我家国公将府里很多京营的人都派上城来了。”
  “原来如此。”霍维华知道京师的戚里勋旧人家多用京营营兵,不仅是看门护院,而且还做洒扫之类的贱役,甚至这些权贵之家开的生意买卖,也是叫这些人去效力。
  按成祖之制,勋旧和大臣人家可以用京营元随,每家每户都有一定的员额,就象是秀才可以免除两人的身丁赋和三十亩的田赋一样,属于赐给臣下的一种特权。
  “英国公府,有多少三大营兵?”
  “这,没有细数过。”把总凝神想了半晌,说道:“总有二三百人吧。”
  “都来了?”
  “那倒没有,来了五六十人吧,有不少在城外的庄子上,一时也赶不来。”
  霍维华点了点头,他自己的两个长随也是京营兵,还是成国公送给他的,霍维华当然笑纳。用营兵当长随,不仅有人可用,还省了自己开发月饷钱。
  至于用营兵多的,还可以冒领军饷,节省开销,同时用这些营兵去创造利润,各家勋旧都有占役,占的越多,便宜越大,几百人的军饷加上其节省的开销,每年就有好几千两的额外收入,甚至还远远不止。
  也怪不得这些勋旧人家,哪一家都是家资百万。
  不仅有占役,还有军械军需等收入,也是被戚里勋旧们还有太监瓜分去了。
  再加上畿辅百里左右的良田都被分掉,茶引和盐引的好处各家也都有,这些人家算是真正的与国同休了……
  霍维华看看四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