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1617-第7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宗周痛心的想到,就是因为平时对勋贵,太监,武夫们太过纵容,不能如文臣那般束之以圣道,对文官们来说,真正愿意接受圣人学说,而不是拿去当富贵敲门砖的人也是太少了。
想来想去,还是众人学术不够精纯,如果……
正在刘宗周陷入迷思之时,河道边上的小道上飞驰来几匹快马,茅元仪听到马蹄声时,站在船首边等候来人。
“可是镇海副将茅先生?”
来人在十余步外下马,大步走向河边。
“正是我。”茅元仪皱眉看着这几人,都是短打棉袄,内里似乎穿着锁甲,腰间有柳叶刀,另一边却插着火铳。
答了一声后,茅元仪冷哼一声,说道:“和记军情司的人?”
问话的中年汉子长相普通,没有啥特色,人群中看不出来高低上下的那种人,但眼中眸子一转,就是冷漠的光芒显现出来。
显然,这是亡命徒的特征,典型的和记军情司的人。
“咱是军情司的。”汉子笑着答了一声,说道:“咱们从扬州一路撵上来的,可是不容易。”
“来取我性命?”茅元仪按着刀,从容道:“怕是没有那么容易。”
“先生误会了。”汉子手里掏出一个油纸封的长条状事物,往船上一扔,茅元仪的从人捡了起来。
“这是一份官状。”汉子十分客气的道:“先生是海内闻名的兵家,我们张大人说马上要兵荒马乱一阵子,一怕先生去从军,军中刀枪无眼会误伤。二怕先生无谓殉国,大人说,新朝立,万象更新,和记不是残民害民的组织,张大人也不是那等人。秩序一定,天下太平,而用兵之所,当在海外。奴儿干都司旧地,西域,漠西北,葱岭,南到东洋,西洋,都是我和记将士用武之处。先生这般大材,不用在为汉家开疆拓土,太浪费了。”
茅元仪这才知道是和记的人特别来征用自己,饶是他心情不好,此时也禁不住得意起来。
但他还是下意识的道:“这不是穷兵黩武么,新朝初立,不是应该与民休息?”
汉子得意道:“我们张大人的内部讲话说了,和记取代大明,用的是最省力,死人最少的办法,国力犹在,只要收拾好北方,灭掉东虏,国内无战事,还是有强大的国力对外。而且,和记向来的宗旨就是取资财于外,打仗,要赚钱,不要亏本。将士们得功名富贵,朝廷和民间得国外的人力物力,以万国之物力供养华夏!”
第1751章 签定
茅元仪大为心动,打开官状,见是任命自己为和记参谋司副团级参谋,与他现在的职位相差不多,对一个降将来说,待遇相当不错了。
他也知道和记的参谋司是什么部门,能进参谋司的都是和记最顶尖的军官,看来张瀚是对自己的才干相当欣赏,这才会尽量挽留拉拢。
只要投附过去,看来数年之后成为一方大将,也不是没有可能。
虽然茅元仪还是想做文官,不过没有功名的他,对未来这样的局面已经相当满意了。
但表现面的矜持还是要有,茅元仪道:“且待我想想再说。”
“好的。”汉子一笑,拱手一礼,然后翻身上马离开。
茅元仪怀着矛盾的心理,转头看刘宗周。
却是见这个海内大儒两眼瞪的如牛眼一般,显是听到了刚刚军情司汉子的话,正在努力想说什么。
茅元仪凑过去,却听刘宗周道:“从来只听说过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远夷不服,要以仁德感化他们,等他们来了,再好好安置他们,怎可去掠夺,强迫,烧杀抢掠……妖言,妖言……”
茅元仪对这话却不是很赞同,汉家安置匈奴,出尽资财给这些“远人”地盘安家,过的比汉人还好,结果到了后来就是匈奴人和鲜卑人来了个五胡乱华。隋炀帝用丝绸缠树,吃饭不要钱来吸引“远人”,结果就是突厥强盛一时,将这个糊涂帝王围在长城边上。
内修文德以来之,远人倒是来了,可来的就是一群恶客,华夏的中原王朝以礼待之,甚至待遇比本国人还好,结果怎样呢?
从来任何一个民族,包括汉人在内,其实都是畏威而不怀德!
不打服他,他凭什么服从你?他服从你了,结果你给他的待遇比本国人还好?为什么?
难道不该是强迫其学习汉人语言和书籍,学华夏的典章制度和历史,从此被汉人加倍融入本文明体系内?
为什么要保留他们的蛮夷风俗,如果他们喜欢自己的风俗,那就该留在自己的地盘上,到汉人的地盘,就得遵守汉人的文明和规矩!
这才是所谓的入乡随俗!
茅元仪的这些想法还不是自己的,而是张瀚的商报所刊印的一系列的文章。
初时茅元仪觉得这些话太偏激,但细细一想,他也是读书几十年的人,想一想历史上的各种记录,似乎也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就拿安置匈奴来说,汉时也不是没有争议,是否接纳,接纳在何处,给什么待遇,当时的争议也是很大,张瀚的见解在当时也有人提出来,并且也是相当强烈的意见。
但汉武之类的帝王,为了名声可以不顾一切,又怎么会拒绝上天赐下来的给自己扬名的机会?只要能鄣显圣德,国家吃亏一些,又如何呢?
就象永乐年间,宝船出去,诸多国王或王子前来朝贡,在永乐皇帝看来这就是最大的成就,国家损失一些金银,只换得虚假的朝贡,又没有驻军,没有获得实利,这种朝贡制度,真是不知所谓。
这就是以虚名害实利!
正因为此前就了解张瀚的见解和学说,茅元仪对和记军情司来人刚刚说的话也是深信不疑。一个人一向秉持着某种观念,在其成功的时候只会固化这种想法,而不会突然改变。
可以说,新朝成立之时,就是武人大有为之时。
而张瀚也明确表示过,新朝的官员,就是要恢复汉时高官显爵的旧俗,可出将,亦可入相。文人,也就是纯儒不再是国家最高层的治理人才和统治阶层,纯儒学文人会被分离出去,成为学者,学者和官员不能划等号。
官员,要熟知律令,通晓世情,懂算学,懂经济,亦要懂得军事,文武并不分家,从此不再殊途。
新朝之中,谁再敢言文贵武贱,立刻除职。
当然,真正掌握中枢大权的,应该不太可能是纯粹的军人,而且茅元仪感觉,张瀚说的文武一体主要还是对海外开拓的官员,对内,不太可能用武将却当地方官,地方官员也不太可能真的去军营历练……中枢之中,文武其实也是有分,只是新朝的武职官,比如参谋司,军令司,这些部门可能仍然是中枢的重要部门,不象大明,只有六部和都察院的官员算正经朝官,别的文官都低一等,再低一等的才轮得到五军都督府这样的纯粹的武职部门。
在新朝,枢密院取代都督府,而且职能很重,并且不太可能被文官压下去了。
茅元仪心潮澎湃,已经神驰万里,而当他再低头的时候,却发觉刘宗周已经两眼怒睁着死去了,呼吸停止,面容也开始僵硬。
“唉……”茅元仪感觉可惜,却没有多少伤感。
这种局面是刘宗周自己选的,以茅元仪从商报上的文章和打听来的消息来说,张瀚对儒学没有好感,但他绝对不是以言罪人的人,只要不涉及到实际层面,比如起兵谋反,儒学的学者们就算是骂上两句,以张瀚的胸怀也不会介意,由得他们随意去骂。
“念台先生逝世了。”茅元仪吩咐船家道:“前方道路难行,你们就不要北上了,驾船南返,找到念台先生的家人,将他安葬。”
船家唯唯应了,又问道:“那茅大人你呢?”
“本官还是要北上的。”茅元仪潇洒一笑,说道:“北方有好风景,我要去亲眼看一看,瞧一瞧。”
船家又赶紧答应了,看看潇洒上岸,牵马前行的茅元仪,这个江南过来的船家只能摇头,前方兵荒马乱,流贼遍地,已经传开了朝廷就要与和记展开大战,好风景?这老爷怕是脑子有毛病,别死在北方才好。
……
“本汗答应了。”皇太极看着程本直,一脸急切的道:“何时签约?”
程本直愣了一会,突然说道:“现在就可以签,在下临行之时,总督大人已经责以全权,在空白约书上盖了印了。”
“很好,本汗也有汗印。”
在数十人的注视之下,大金与大明的和约算是正式签定,双方一个是盖用总督印信,一个是后金汗印。
互相换约之后,历史上没有的和议正式签定。大明承认女真对辽东等被占领土的统治权,女真向大明称臣,大明封女真汗为王,女真汗在本国则自称为汗,大明不加干预。
大明与女真互开马市,地点待定,每年赐女真十万两银,二十万石粮,同时马市也可以售卖铁器,大明不得禁止铁器输入。
和议对女真当然相当有利,大明承认了他们在辽东的统治权,以后就算大明国力强盛了,最少也是师出无名的尴尬局面,要破解,还得想办法。
而一年十万两银不无小补,二十万石粮却是相当重要的战略资源,现在女真人举族不到二十万人,汉民可以不管,每个女真家庭一年可以获得几石粮的补给,这就相当不错了,加上自己收获的粮食,几乎是可以确定温饱,不必再担心饿肚子。
有这二十万石粮,则女真人可以再使一些壮年男子脱离农间劳作,成为全职的战士。
当然要是使全族男子都成为脱产将士,大明的岁赐一年得超过百万石,这当然无论如何是办不到的。
辽东仍然是很贫困,自然条件艰苦,物资储备也严重不足。
对眼下的这个条件,在场的女真贵族脸上都显露出满意的神色,这也叫程本直感觉相当的欣慰。
“程先生,”皇太极令人把约书收起,然后一脸从容的对程本直道:“毛镇居于皮岛,时时牵扯攻击,未知和约之后,蓟辽总督是否能将毛文龙和东江镇调走?”
“毛帅是一定要调走的。”程本直晕乎乎的道:“蓟辽一体,现在本朝面临和记叛乱威胁,毛镇将会去充实蓟镇,请大汗放心。”
“这样就好。”皇太极展颜一笑,令道:“将程先生带下去休息,然后派一队白甲送他回辽西去。”
“多谢大汗。”程本直拱手致谢,一脸喜色,脚步轻快的跟着侍卫走了出去。
“呸,这草包。”代善一直歪着身子坐在一旁冷眼看着,待程本直出去,代善啐了一口,说道:“袁某人用这种草包来当使者,怎么想的。”
皇太极呵呵一笑,说道:“明国来人越草包对我们就越有利……二哥,你现在是怎么想的?”
代善眯着眼看着眼前众人,在屋子里的全是有贝勒和贝子身份的亲贵,普通的大臣哪怕位至一等总兵也没有机会参与到这种场合里来。
“看来明国的压力真的是不小。”皇太极见代善一时不说话,微微一笑,自己接着道:“他们要调走东江毛文龙到蓟镇,文龙肯定不愿意,但在重压之下,毛文龙会不会有什么异动,难说的很。我们此前有通信的渠道,一会我便叫范秀才写封信给文龙,看他怎说。东江要调走,蓟辽一体,和约一签,明国就想把辽西的驻军调到蓟镇,充实蓟镇的防御……”
皇太极看向所有人,目光坚定,口气沉毅地说道:“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再抓不住,以后就等着灭族!”
岳托第一个站起来,说道:“奴才以为大汗说的是,若这般机会还不抓住,老汗在地下也定然是着急的很。”
萨哈廉起身道:“明国急于和议,甚至不顾被讥为两宋年间的情形再见,由此可见真的是情形窘迫到了极处,趁着这样的机会我们去进攻便还有机会,最少还能将版图扩大,人力物力扩大,并且能腾出手来针对广宁……若是不敢攻过去,那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萨哈廉对当年的十三山之败还是耿耿于怀,他想着的就是八旗出动主力,能够抢先一步把和记放在广宁和义州卫的兵力铲除,如果能攻上山最好,攻不上也要把十三山的兵力给打残,将其余部再迫回山上,广宁和辽西加上辽东能联成一体。
第1752章 一搏
其余的小贝勒贝子们一时半会的不说话,过了一会之后,阿巴泰道:“大汗谕令奴才清点旗丁,蒙古左右翼并汉军人数,现女真八旗有十五以上,六十以下旗丁六万零三百六十七人,其中披甲人为两万七千四百一十五人,余者为旗丁,披甲人中有葛布什贤一千六百人,白摆牙喇三千一百五十六人,蒙古左右翼,大汗令我将新附蒙古也算上,共有披甲人五千六百九十三人。汉军,计有两万一千八百四十二人,其中披甲人不足三千,多半为无甲跟役。全部将士共计九万一千九百零二人,披甲人三万六千。”
阿巴泰奉命办这个差事也是忙禄了一个多月,还着几十个笔帖式一起忙活,各旗清算不停才最终获得了准数。
这也是皇太极给了他足够的权力,否则各旗旗主根本不会理会他。
清查女真八旗相当顺利,对蒙古左右翼的清查也很简单,最难的还是清理汉军。
在十余年后的崇德年间,皇太极把汉军从两个旗扩编为四个旗,再扩编成汉军八旗,汉军八旗一成立就有三万五六千人的规模,加上三顺王的部队,汉军人数有五万人左右,汉军的人数已经接近整个女真八旗的丁口数,可以说,清能获得天下,汉奸部队占了绝定性的作用。蒙古八旗在十年之后也就只有一万多人,人数相当有限,而且阿巴泰把全部蒙古人都算成披甲也是一种变相的拔高,蒙古人只有少量的铁甲,微不足道,还有一些绵甲和皮甲,几千蒙古兵倒都是在壮年,这也是阿巴泰把他们算成披甲的最大理由。
汉军则已经被打乱分散,相当一部份是成了女真各户下的包衣,还有一些是各旗公用的包衣,也有一些汉军还保留着自由人的身份,主要都是依托在各大投降的汉军将领的旗下。
两万多汉军已经是相当稀少的数量,要等十年之后皇太极才把汉军队伍扩充近一倍,现在为时尚早,各旗还是把汉军当苦力来用,这是努尔哈赤后期政策的延续。
皇太极此时还没有把汉军集结起来,也没有成立“乌真超哈”,现在女真贵族对任用汉军仍然有犹豫和争执,皇太极的权威不足,他也没有办法做出更多的选择。
“近期要大造冲车撞车。”皇太极对众人道:“各旗不要吝惜人力,除了攻城兵器,还要将各旗下的粮食,马匹,车辆,全部征调随行出征。此次如果出战,就要拼尽全力,不得辽西全境,不驻守兵马,绝不回返!”
皇太极看向代善几人,阿敏低着头不出声,上次朝鲜的事阿敏被众人攻的厉害,现在已经在议政会议上没有发言权。
莽古尔泰一向支持皇太极,但最近和代善走的越来越近,可能是发觉皇太极的权力越来越大,已经转投代善,希望和代善形成一个牢固的联盟,携手对抗老八。
在这样的大事上,皇太极是不可能一个人专断,现在他也只能等待代善的决断。
在历史上女真人第一次征明时,由于要绕道辽西,穿破蓟镇,深入大明腹地,这样的军事行动相当冒险,在半途中代善和莽古尔泰一起召开贵族会议表示反对,然后是皇太极说服了众人继续前行。
如果明军表现稍好一些,能使女真人损失更惨重一些,皇太极的权威都会受到严重的削弱,整个历史的进程都会发生变化。
现在所有人都沉静下来,大汗已经有决断,就看大贝勒们怎么说了。
岳托的神色相当焦急,他也是旗主,但他不是大贝勒,女真人的大贝勒只有皇太极,代善,莽古尔泰,还有阿敏。
这四人掌握着极大的权力,众多的牛录,更关键的是拥有极高的声望。
女真人此时还有部落联盟的遗风,在重大问题上需要有威望的高层共同做出决断。这种事不是光有牛录和实力就能办到,不然的话多铎和阿济格三兄弟也能成大贝勒了。
代善一直沉吟不语,他并不是有意拿捏,而是真的没有办法一下子痛下决心。
老八明显就是要搏这么一注了,和记,大明绕不过去,后金这边也一样绕不过去。广宁,十三山,义州卫,这是横切在后金身上的一刀,彻底切断了和科尔沁诸部的联络,也切断了女真人向外扩张的最后一条道路。
在长白山脉的北端,和记的兵力也越来越强,诸多的小部落都选择了跟着和记离开,与后金的敌意越来越深。
在太子河南,和记也有驻军,并且表现出了相当强劲的战斗力。
和记一旦得天下,四面八方的张网过来,后金困守在辽东一地,连跑都没地方跑。
现在皇太极想借着明国议和后辽西空虚的当口,孤注一掷,举族全力入侵辽西,迅速攻占辽西和山海关,借着明军留下的大炮,几十万丁口,辽西的物资,把全辽打造成一个整体。如果力量能上一台阶,或是借着和记主力与明军作战的当口,再把十三山和广宁解决,恢复与科尔沁的联络,后金就还有相当的机会自立成功。
就算解决不了,辽西彻底为后金所有,还能解决身后的东江麻烦,加上朝鲜也被征服,后金的战略态势大为改善,国力也会提高,进可以窥探和记商团军与明军的战斗过程,看看是否还有机会介入,退可以固守山海关和锦州一线,辽东则固守太子河,辽阳,北方固守沈阳,这样才有最大可能保住眼下的基业。
当然皇太极内心深处肯定是希望能搏一把,否则的话就算占有全辽,一旦商团军击败明军,整合之后再杀过来,凭着辽东辽西也根本不能与之抗衡。
这也是代善犹豫的地方,他感觉女真还是势弱,披甲人尚不足三万,如果能凑起二十万战兵还有机会介入关内战事,从中寻找机会,最不济也得有十五万战兵,现在看起来全部身家就不到九万人,还得去掉一些无甲的旗丁和老弱,汉军和蒙古加起来的兵力看似可观,战斗力相当存疑,估计还不够三千白甲一个冲锋就跨下来了。
“二哥。”皇太极沉声道:“现在不能犹豫了,进可死,退亦死,不如进而搏击,求得一线生机。”
代善有些迷茫的道:“你的意思是介入明国与和记的战事,将水搅浑?”
“我们只有这最后的机会,放弃了就是等死。”
“那好吧。”代善也站起身来,莽古尔泰和阿敏也站起来,代善沉声道:“父汗在起兵时也曾经犹豫再三,你们年轻不知道,我却知道他在居处长吁短叹整主作不眠,这种压力非尔等后生小辈可以了解。要知道我们进攻抚顺关前,也是如今天这样只有六万旗丁,而当日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更少,披甲不过两万人,其中还有大量只是劣甲短兵,明国辽镇的战兵数量就比我们全族的男丁还多,况且老汗多次去过明国京师,深知其地大物博人口重多,我们有六万人,明国有亿万男子,光是九边和京师的战兵就有百万……招惹这样的敌手,老汗岂能不心惊胆战,十分戒惧?可是又如何了?抚顺关不战而下,接着我们伏击杀死了当时的辽镇总兵,杀死明军两万人。再下清河堡,又杀了一万余人。接下来萨尔浒,明军伏尸十几万人,总兵和经略俱战死了,我八旗就此占有沈阳和辽阳。再下来广宁,辽西,我诸申总是能以少胜多,老汗当年说,这岂不是天命在吾?”
在场的人无不点头,明国腐败无能,上下离心,老汗曾经劝降毛文龙,在书信里就很清楚的说明国气数已尽,看似庞然大物其实无能之至,而后金屡战屡胜,就是天命在后金,非人力可以挽回……毛文龙当时没有回复,不过数次书信往还,最少毛文龙并没有拒绝和努尔哈赤的通信。
当然,东江镇偷袭,投毒,造谣,这些事还是没有少干,后来努尔哈赤终于失去了耐心,彻底与毛文龙断绝了往来。
天命一说,从努尔哈赤的汗号也看的出来,皇太极叫天聪汗,努尔哈赤是天命汗,天命,如果认真考究,明末时期真有天命的话,也确实是站在了女真人的一边。
可是现在女真差不多穷途末路了,四面俱敌,而且和记商团军的战斗力非明军能比,明军是数量众多,且有城防守御,而商团军则人数也远在后金之上,装备也比后金方面要强的多。当然皇太极等人的情报并不充份,多半还是建立在十三山一战的基础上的分析,就算这样,冰山一角也足够令皇太极等人心惊肉跳了。
正如皇太极所说,代善的意思也是相当明显,当年的后金也是十分弱智,六万丁口向亿万人口的大国挑战,如果正常发展的话就如成化和万历年间的女真叛乱一样,被明军迅速荡平,举族皆亡。
事实却是女真人占据了辽东,并且杀害了几十万明军和过百万的辽东汉民。
“干吧。”代善闭了下眼,接着又睁开,他对所有在场的人道:“集结每一个人,包括披甲人和旗丁,包括汉人和蒙古人,这一仗我们不冲过去打,在场的人都活不过三年开外。搜罗每一粒粮,每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