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新明朝(随轻)-第1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这也不完全是他谦逊,陈英祯乃是景和五年春闱大比的第五名,只比状元榜眼探花稍差一筹的高名进士。在以科举为主业的士林,此等人物给李佑取字,将李佑列入门墙,确实是李佑这个功名白板之人的荣幸,哪怕是个形式色彩浓厚的过场。
以二十一世纪官场比喻,李大人今天光荣入党了……
李大人辞别出门时,黄师爷送出来,笑道:“本来东主先为你拟了个字叫辅国,蕴意很不错。今天早晨临行时突然想到你姓李,便作罢了,改为辅世。”
李佑刷的冒出一头冷汗,幸亏陈巡道及时的意识到了。唐代有个当权大宦官便叫做李辅国的……
第五集 牧守江北 第292章 山寨版帝王术
府城事结,李佑坐船回到虚江县家里,只等收拾完毕便上任去也。自此李佑不见外客,静下心来仔细思量自己上任的事情。
普通人甚至没当过地方官的人对县里政务可能没有多大概念,觉得区区一个县能有多大点事?
李大人这几天在纸上将自己所能想到的政务都列了出来,总结如下:
田土、户口、贡赋、力役、驿传、巡检、里舍、学校、保甲、赈灾、祀神、风俗、讼狱、缉捕、仓场、漕运、盐法、关市、催征、解支、科场、礼典、马政、河工、修建以及本县所属官吏考核、上司交办事项等等。
看着这张密密麻麻的表,聪明如李大人也有点没头绪。他虽然熟悉县衙事务,但坐在正堂位置如何总览全局却有点头绪不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县衙大事小事何止百十项,千头万条不知怎么抓起。更别说江都县还是事务繁剧的大县。
只能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了,区区没任何经验的书生一朝中举都能当知县,他李佑凭什么当不好?
便叫来张三吩咐,让他去街上找算卦先生占卜一个黄道吉日。
张三应下还没走,就见门子进来禀报:“圆容法师来访……”
“什么道士和尚的,不见!以后长着些心眼!”李老爷发脾气道。
门子小心道:“这圆容法师正是刘老太爷。”
李佑怔了一下,自己家里所指的刘老太爷必定是他那岳父刘老巡检,原来他法号叫圆容啊。不过他突然过来作甚?
将那圆容法师请进来,李佑细看之下,一年多不见,老泰山比当初略显几枯瘦,头光铮亮。此时不知为何神采奕奕,长须飘飘,全不见出家时的颓废模样。
“听说贤婿出掌一方,可喜可贺!”
对于自己的岳父,李大人戒心十足,当初的种种难缠尚还历历在目的。谨慎问道:“老泰山到北丘寺出家,小婿公务繁冗,无空去见……”
圆容法师纠正道:“贫僧并不在北丘寺出家。”
李佑尴尬,立刻指着张三骂道:“蠢材!连名字都传错了!”
张三高声道:“老爷饶过小的一遭罢!”
“不过出家人所居何处并不重要。贫僧前来,特为将生平绝学倾囊相授!”圆容法师并不理会李佑打岔,直道来意说。
您老人家能有什么生平绝学?李佑抱着怀疑态度请岳父入座、茶,总不能一直站着说话。
圆容法师品了品茶,“贤婿这里的茶比当年强多了。贫僧虽然一直做巡检,并不在县衙,但多年冷眼旁观,精研谋术,也颇有所得。听说你要当一县之主,该用的上。”
李佑眼观鼻鼻观心,任由老泰山说去。
“法门三千,道基唯一!还有个话怎么说的,烹小鲜如治大国……”
李佑懒得纠正老泰山,继续装聋作哑。
“经贫僧研究十数年发现,小小县衙,居然就和朝廷一样,内含之理上下皆通!天子坐金銮殿,知县坐大堂。六房小吏便如朝廷六部,三班衙役便似各卫军士,县丞主簿等佐贰好比公侯勋贵!”
这倒道理,李大人提起了兴趣仔细听。
“天子一己之力如何治国?用内阁、用中官而已!而县尊幕僚师爷就是县里的内阁,县尊长随就是县里的中官!”
前面还好,后面这段比喻令李佑不由得拍案叫绝,幕僚和长随的这个比喻太恰当了!
将幕僚比为内阁,再合适不过。二者都是名不正言不顺,都是典章上并不明确规定的机构。而且大都由主上私人指定,主要职责都是协助主上处理公文政务,辅助色彩浓厚。
长随确实也像内监,权力同样来自于与主人的亲密关系,凭借主人的信任在外行事。
这样一想,上行下效的县衙几乎就是朝廷微缩版!
李佑感慨片刻,这就是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的威力啊,朝廷的模板一直套用到了最基层衙门。老泰山没有说错,果然是烹小鲜如治大国……
听过老泰山此言,李大人立刻感到县衙条理分明了。毕竟他刚从朝中出来,对朝廷架构还是很熟悉的。
再看向岳父,李大人的眼神多了几分佩服。他想起来了,自己这位岳父曾经靠着演义评书,自行研发出山寨版帝王术并加以实践的人物,虽然败在了不明大势之下,但仍是可圈可点的。某个靠着一部三国演义打天下的辽东贼子,也不过如此罢……
眼见震住了女婿,圆容法师自得道:“原以为这点微末心得,要埋入土中不见天日,不想有了出头之机,叫贤婿用得。”
李佑亲自斟茶笑道:“老泰山如何不继续说了?”
前刘老巡检忽然精神抖擞,“一言难尽!待我随你上任,再仔细教导于你!”
靠!原来如此……李佑总算看出岳父的目的了。老人家八成是自认空有一身屠龙技却无处可施,所以人生无趣的很,现在喜闻女婿当了县尊,自然心中技痒不肯放过这个舞台。
李佑脑海中突然冒出一个国朝初年的大牛人物,号称黑衣宰相的姚和尚。此刻眼前不但有山寨版的帝王术,还有山寨版的姚广孝……
能让他去么?不能!这等于是找个太上县尊,吃饱了撑着!
“朝廷有令,地方官不许携父亲上任!”
“不妨,扬州有数个古寺名刹,你发个批文,我去游方挂单寄居,谁也不会晓得的。贤婿不能这点面子也不给?”
面对岳父的死缠,李佑咬牙道:“老泰山!你昔日曾教导,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又道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所以根据你的论断,小婿不能带你去扬州,不然小婿就是你眼中不够格的县尊!”
眼见被女婿严词拒绝,兴致勃勃而来的老巡检登时黯然失色,像老了十岁。
李佑劝道:“您老人家清心静气,颐养天年,何必定要落足红尘。”
“呸!清净个屁!寺里那帮和尚,谁不在周边村子里养女人?”圆容法师骂道。
李佑装作没听见,难怪岳父想出来跑江湖,他本不能人事,在这种寺里呆着不是平白受刺激么。
好言好语送走了失意的岳父,李大人再看那张政务表单,似乎不那么眼晕了。
虽然打断了老泰山借自己之手,行使山寨版帝王术的人生梦想,但李佑也不得不承认,老泰山的思路为他打开了一条通道,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李大人细细思索国朝体制,这绝对不是效率最高的,也不能是最清廉的,更不是完美的。但有一点好处,就是可以保证“第一人”完全不管政事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勉力运转,最多是因为缺了零件运转的不那么流畅。
同时在现有体制下,“第一人”即便荒废已久,但只要想收回该有的权力,随时可以拿回来,一般不会出现大权彻底旁落、成为傀儡的局面,体制内人物造反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
这种机制,就是靠着从地方到朝廷的庞大官僚体系叠屋架床、层层牵制换来的。
别的优点缺点李大人都不关心,“第一人可以偷懒”这点才是即将上任的李大人最欣赏的,能轻松又不丢权的法子才是好法子。
一个大县的政务是多么琐碎繁杂,李大人心知肚明,但他又不想当工作狂。
东山公当虚江知县时,有黄师爷襄助,但仍然几乎整日坐在县衙理事,未来的署理江都县李辅世大人绝对不愿意学他那样烦劳。
虽然朝廷体制开创于太祖,以工作狂为指导思想,但是祖宗法度敌不过人心欲望,工作狂体制渐渐演化成了懒人体制。在这其中,李大人认为很是可以借鉴一番的,而他又在中枢要地任职过,对朝廷运转比较清楚。
国朝前代天子想偷懒,就设立了殿阁大学士,又成立了司礼监进行牵制。如果他想保证对县衙县政的足够控制,那么也必须有足够的幕僚和长随,对县衙中的本土胥吏进行监控,这就是新官上任后权力的博弈。
李佑的目光又一次落到了那张政务表单上,心里按着轻重默算一下,发现如果想做到举重若轻,至少需要四个即可靠又具备相应经验能力的师爷。
但现在手中只有一个崔监生堪用……李大人叹道:“不仅二十一世纪,十八世纪最缺的也是人才啊。”
脑中搜索本县里的可靠“人才”,李大人悲哀的发现,自己作茧自缚了……
去年年初,苏州府大变故后,府衙为之一空。某掌权推官贪图银子和人情,一股脑将自己信得过的人才统统塞进了府衙填补吏员的空位……几乎包括了妻家、关家、本家所有的有点能耐的人物。
现在这帮人美滋滋的在天下最富裕、钱粮最多的府衙当经制吏员,估计没人愿意背景离乡、抛弃自己的吏员编制,陪着某前推官去外地打天下。强人所难不是不可以,但很重要的忠心度就不好保证了。
早知道就不该全弄进府衙去,漏出几个备用就好了,当初目光短浅,犯下了竭泽而渔的大错。李佑此刻只能暗暗苦笑,人生经验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第五集 牧守江北 第293章 区区知县的排场
意识到若不想当累死在岗位上的民之父母,必须要找几个幕僚分担的李大人不禁长吁短叹,人或许有很多,但他比较苛刻,感觉合适的没有。
正想法子之际,那托了他的福,去年中了秀才的同族侄孙李正从县学过来串门子。听说小叔爷有这个难题,李秀才眼神一亮,拍着胸脯道:“你看我如何?”
“你?不专心学业备考举人了?”李佑不由得心下评定一番,这侄孙为人机灵,不迂腐,也有几分悟性,稍加调教倒是可以用。但……
李正摇头叹气道:“去年八月去考了一回,便觉那真不是人考的!几十个也未必有一个撞上大运的,如何指望的住?有个秀才功名也算对得起列祖列宗了,不如追随小叔爷赚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李佑不动声色,一边吩咐安排饭食留住李正,一边使人火速去西水镇传信。半个时辰后,李正父亲和西水李氏族长双双杀到福新巷李大人宅邸。正在大吃大喝的某意图堕落的秀才惨遭左右开弓,被押回李氏宗祠跪祖宗不提。
这厮作为本族唯一的读书种子压力真的很大……李佑目送三人远去感慨道。
又回到书房,写了几封求助信,差人送到府城黄师爷等处,有困难不向组织求助岂不白加入了。
又过了三两日,却有一名老者带着黄师爷的荐书来了。
李大人见了便觉眼熟,仔细询问,原来是当年苏州府府衙那个庄姓老吏,议论新推官李大人上任后三把火却被李大人亲耳听见的那个……
此人那时被黄师爷欣赏,带到按察分司去了,没想到如今又被黄师爷推荐给他充任幕僚。
姓名:庄成贤;年龄:四十八岁;属性:衙门老油条;学历:能书会写但无功名;工作经验:苏州府府衙承发房典吏、苏松分巡道按察分司典吏;特长:熟知衙门显规则、潜规则、不明不白规则;最大心愿:将丑陋女儿嫁出去。
以这老吏的见识和经验,又是黄师爷敢推荐的,想来当师爷绝好,李佑暗暗点头,留下了庄先生。
又过一日,却见赵大官人施施然来了,“要不我勉为其难一下?扬州风月无边,听说四方荟萃名家云集,我是可以随你去见识见识的,薪银束脩什么的就免了。”
李佑无语,将他轰了回去。
一直等到四月中下旬之交,李大人实在等不下去了。按照官场惯例,五月是大凶之月,一般不在这个月到任,所以他四月底前就要赶到扬州。
真可惜,时间太短,不能在家乡仔细寻觅合适人选了,深感遗憾的李佑便打发人去南门崔监生家里传口信,定于后日出发。
不过下人倒是带回一个不大不小的消息,崔监生按着族谱改了名字,他是真字辈的,新名字便是崔真非。有意思,向本官表示痛改前非么?李大人想道。
临走前,李父突然又向儿子推荐了一人。这居然也是李佑认识的,当年曾经手持李父书信求见并为他与钱皇商之间说亲。
姓名:周杰希;年纪:三十五岁;属性:失意文人;学历:秀才;工作经验:钱府西席,县衙户房编外书办;特长:口舌如簧、打算盘;最大心愿:从政。
李佑考校了一番,觉得可用亦留下了,何况此人的长辈似乎对父亲有过恩德。
闲话不提,却说四月下旬,李大人摆开了排场,带着师爷、家眷、仆从,用了五艘大船,亮出旗号浩浩荡荡北上杀奔扬州。
其中长随张三早提前出发了,他携带李大人的“红谕”,要先期赶到江都县衙,督促县衙做好各项迎接工作,这也是国朝官场惯例。
红谕内容如下:“新任扬州府通判江都县正堂李为公务事。照得本县择于月底到县,由江南水路上任。日期另行知会。迎接俱在东门外伺候,不许远迎。衙门应细心修整,务必清洁。六房科职掌编成须知册,到县即投,勿得违错。”
收到这张红谕,江都县衙就要干四件事。一是打扫县衙;二是编纂本县政务材料称为须知册;三是组织迎接仪式的人手;四是将卸任知县请出县衙,暂住到县公馆。
一路无话。四月二十四日,李佑渡江抵达江都县瓜洲渡,并宿于驿馆,准备后日正式走马上任。同时又派另一个长随韩宗再次提前出发,赶到江都县衙门,传送了一张牌票。
牌票内容如下:“新任扬州府通判江都县正堂李为公务事。照得本县择于四月二十六日申时上任。应用夫马,合先遣牌知会,着落兵房一一遵行,毋得违误。计开:大轿两乘,中轿三乘,小轿三乘,马车五。其余铺兵、吹手、伞夫、皂隶、执事等项,仍依旧例俱于东门外伺候。”
四月二十六日清晨,李大人从瓜州驿出发,慢慢沿河北上。不早不迟,恰好于申时抵达东关渡头,就是他南下路过扬州时的停泊之处。
李佑换上全套袍服冠带,出了舱展目望去,码头上黑压压一片站着何止百十号人,从服饰看大都是胥吏之流。等他在船头立稳,便听到一声唱礼,登时全场肃静无声,见这百多人身形一矮,齐齐跪地叩首,不论身在哪个方向,但头一定朝着他的。
一股虚荣在李大人的心里油然而生,这就是正印父母官的排场哪,眼前仅仅是个知县的规格而已,而在京中或者当佐杂官绝对不可能有这种待遇的。想的虽多,口中不慢,沉声道:“起身!”
等码头众人高声谢恩起来后,张三和韩宗连忙迎上,将李佑引到四抬障红大官轿中,又有兵房司吏呈上早先备好的本县“须知册”。
其他事自然不必李大人操心,衙役拉起布幔,遮住了官船到小轿之间的道路,让李家内眷稳稳妥妥、不必抛头露面的下船上轿。
诸事已毕,张三高呼起行,登时锣响开道,七声为一拍,喇叭唢呐也不住的吹吹打打,热闹非凡。
仪仗前导皆成对,有持棍棒、钢叉、锡槊的,有打“肃静”、“回避”、“扬州通判”、“江都正堂”等高脚牌的。伞夫跟随大官轿亦步亦趋,手持青伞罩在轿顶之上。后面则是浩浩荡荡的大部队。
李佑没有放下帘子,坐在轿中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外面仪仗队伍,以及街道两侧百姓的恭敬。心中不禁又一次感慨,难怪官场上常言道,想要气派就得作父母官,前呼后拥的威风荣耀实在醉人哪。
如果他不这么做,反而会被非议为官不体面、有失朝廷尊严……
到了扬州城东关,也就是利津门那里时,见县学所有生员全部出动,在教官率领下作揖躬身迎候新任父母官。但李大人的仪从队伍没有停下,继续前行,越过城门后又多了一支生员方阵。
前文提到过,扬州城(江都县)分为新城和旧城两部分,西半部为旧城区,东半部为新城区。李大人仪从队伍从东关入城,自然是进了新城区,但江都县县衙位于旧城区,所以还要横穿新城区,过旧城墙大东门才能进入旧城区。
如此沿街而行,招摇过市,却到了旧城区的城隍庙,此时已经是傍晚时分。
按官场规矩,李大人到达辖地的第一个晚上应该独自在城隍庙斋戒住宿,以示对本地神明的礼敬,但他的妻妾们则可以先去内衙安置。
一夜无话,第二天又经过几道祭神、进衙、谢圣恩、拜印等礼仪,李佑才算正式上了任。
当一切虚头八脑的仪式烟消云散后,李大人正式成了李别驾兼李县尊。
坐在大堂里,李佑细细抚摸公案上的惊堂木,暗道一声,终于到了本官亲自抖威风的时候了!
砰!李县尊猛的抓起惊堂木狠狠拍下,大喝道:“升!”
听到大老爷令下,值堂皂隶赶紧擂响“升堂鼓”,两侧衙役挥舞水火棍齐齐高呼“威武”。
衙中佐贰官和胥役,以及外处的各种杂官、巡检当然晓得,新任大老爷首次升堂肯定是要一一点名见面的,这叫画卯。众人早有准备,都已经在院中等候了。
李县尊右手持可生杀予夺二十万人命运的朱笔,左手翻官吏名册,旁边有吏房司吏协助点名。凡是点到过的,就在名册上判一个“日”,话说李佑也不懂,为什么判词是让他这带着二十一世纪灵魂之人感到很不文雅的“日”?
第一次见面,有官身的如县丞、主簿、大使等上了堂,也得叩首拜贺,但李县尊要站起来拱手答礼。至于各房小吏,李县尊就不用还礼了,衙役地位更低,只能堂外叩头。此外还有大量编外人员,根本不用出面,上来拜贺大老爷的机会都没有。
点完名,却有一个典史没到,对此李县尊很生气。他这正印大老爷到任之日,作为下属有天大的事情也得来迎接恭贺,岂能无故缺席?这就是故意在众人面前扫堂堂县尊的脸面,刚刚到任李佑对此很敏感。
新官上任三把火,立威之事还没着落,正好杀他骇猴!向来不会手软的李县尊伸手在名册上写下“上报革职”。
吏房司吏瞥见革职这二字,惊得低声道:“此人不可轻黜,大老爷慎重。”
第五集 牧守江北 第294章 盐课难题
话说地方衙门里最标准的内置机构就是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和承发房,其它就没有一定之规了。有的地方根据重点事务还设有粮、马等房,江都县既不是产粮大县也不是马政重地,所以没有那两处。
每房的吏员头目是司吏,普通吏员是典吏,一般不超过三个。另外还有大量书手、帮办,也就是所谓的编外杂吏,不在吏部名籍上的。
李县尊身边这位协助点名的吏房司吏晁林,称得上是县衙吏员阶层里最拔尖的了,按说不该是个莽撞人物,没有阻止新上任大老爷烧火立威的道理。
只要在衙门里行走的,谁不晓得凡是迎到新官上任后,都要顺着他烧三把火,期间没有特殊原因万万不可忤逆。晁司吏年过四旬,在衙门至少干了一二十年,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
但晁林看似冒冒失失的,却叫李县尊悟出很多事情。他可以断定,能使得一位积年老吏不惜犯忌,想必这位点名不至的孟姓典史是位“能人”了。
李大人知道,很多衙门里都有一些所谓“能人”,而“能人”的“能耐”可能是各方各面的。
譬如有的能人在某种事项上别有特长,官员为了政绩需要依靠他去做,有的能人背景特殊,官员也得有所顾忌。从某种意义上说,李佑当年在县里也算是半个能人,可以将周县丞和马巡按整治到苦不堪言。
既然意识到孟典史是“能人”,熟知衙门内幕的李县尊也要谨慎几分。朝中后台再硬,但在这里也许顶不了用的,因为朝廷和底层的玩法不同。
在朝中大家都是命官,里面没有平民百姓,全都是浮在上层的,争斗起来更直接,就是比拼后台和势力。李佑敢以六七品的官身与阁老相抗,一小半原因是他自己善战,另一大半原因靠的就是后台硬扎,没有后台撑腰,十个李佑也玩完了。
但在底层,那是接了地气,都站在地上的,稍有不慎就踩入软泥中。后台肯定有用,但好似拥有核武器,更多是威慑,不见得是万能的。前文有个例子,当年马御史这个阁老女婿巡按江南威风煊赫,陈知县都有些闻风丧胆了,但土棍李佑轻描淡写的便能将马巡按修理到狼狈不堪,不得不逃出虚江县。
李大人闪过几个念头,似笑非笑对晁司吏道:“你敢相谏,与孟典史真乃同僚高义也,本官佩服的很!”
晁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