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风云(闪烁)-第1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国皇家海军仍然无力承担整个北大西洋航线的护航工作。

要知道,面对成群行动的潜艇,在一战中总结出来的反潜战术已经用不上了。

比如,在一战中,掩护四十艘商船最多只需要八艘反潜驱逐舰,如果航线较偏,危险系数比较低,六艘驱逐舰也够用。可是在三月份的四次大规模袭击中,有三次是在护航力量足够的情况下发生的。

显然,护航战舰的数量太少了。

为此,英国就需要美国来分担一些负担,比如由美国战舰负责一半航程的护航任务。

也正是如此,英国外交大臣才会紧急赶往美国,向美国总统提出要求。为了让美国总统认识到护航的重要xìng,英国外交大臣还明确提到,如果美国不能尽快伸出援手,那么英国将在三个月内断粮。

当然,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严峻。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英国在实施了全面配给制之后,国内的存粮足以坚持到一九四一年底。

显然,让美国海军参与护航行动,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让美国参战。

准确的说,是帮助美国当局制造一个参战的理由。

如果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潜艇越过了北大西洋中线,攻击了护航的美国舰艇,那么罗斯福就有足够的理由去说服那些顽固的国会议员了。

别忘了,在一战结束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承认北大西洋中线为德美的势力分界线。!。

第一百二十九章破交与反潜

更新时间:201282518:15:27本章字数:5283

全文字无广告第一百二十九章破交与反潜

显然,美国参战对中德来说都不是好事。

只要美国参战,就会打破现在的战略局面,并且使中德丧失战略优势,而美国越晚参战对中德越有利。

在美国海军出动战舰为船队护航后,德皇亲自发表了抗议,刘伯恩也再次在总统府召见了美国大使,提出美国应该严守中立,不得做任何参与、干预与改变战场态势的行为,以免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问题是,抗议有用吗?

五月二十五日,德皇在波茨坦皇宫召见了邓尼茨,直接提出,必须把破交范围限制在北大西洋东部海域。

说得直接一些,就是不得袭击由美国舰艇保护的船队,更不得直接袭击美国舰艇。

问题是,这样的命令有用吗?

在面见德皇的时候,邓尼茨就提出,如果限制破交作战的范围,那么潜艇的作战能力将大幅度削弱,威胁力也将大大降低。

此外,邓尼茨还有一点没有提出来,即潜艇的战损率肯定会直线上升。

原因很简单,潜艇的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反潜技术也在飞速进步。

大战爆发后不久,帝国海军就开发出了一项对潜艇来说至关重要的设备:通气管。

以往,潜艇只称得上是“能下潜的舰艇”,受电池性能限制,潜艇在绝大部分时候都只能在海面上航行,潜航的时间非常短,潜航的距离也远不到哪里去。一战末期,帝国海军最先进的潜艇,最大潜航时间也只有二十多个小时,最大潜航距离只有几十海里。如果以最大潜航速度航行,电池里的电能将在一个小时内耗光。通气管出现之后,这一局面有了显著改观,即潜艇可以在潜望镜深度上持续潜航,并且为电池充电,在理论上可以一直在海面下航行。

问题是,反潜技术也有突飞猛进。

与一战时相比,反潜技术最大的突破不是雷达、声纳等具备实战应用能力,而是飞机成为了主要的反潜平台。

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航空反潜就已经登上了战争舞台。

最初的时候,航空反潜的主要平台是飞艇,而不是飞机。主要是,当时飞机的续航能力非常有限,很难持续巡逻,而飞艇具有更高的续航力,可以长时间的呆在潜艇经常出没的海域上空。

只是,飞艇并不是理想的反潜平台。

主要是,飞艇对使用环境有较高的要求,而且速度太慢,机动性也不好,往往在发现潜艇后无法立即发起攻击。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飞机成为了航空反潜的主要平台。

只是,这个时候大战已经接近尾声,英国在丢掉了制海权之后,已经没有能力在大洋上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抗衡了,反潜也就失去了意义。

重要的是,航空反潜已经显示了起强大的作战能力。

大战爆发后,英国的造船厂要么在建造大型战舰,要么在拼命建造商船,以弥补潜艇袭击的损失,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力量建造反潜战舰,要不然,英国也不会从美国租借几十艘老式驱逐舰。

面对神出鬼没的潜艇,英国皇家海军必须另辟蹊径。

显然,飞机成为了理想选择。

当然,最初半年,航空反潜的收获并不大。主要是,帝国海军的潜艇越来越大,远洋活动能力大幅度增强,活动范围极为广阔,而飞机的巡逻区域相对有限,也就很难在广阔的海洋上发现潜艇。

此外,帝国海军开始为潜艇安装通气管,也大幅度降低了航空反潜效率。

要知道,仅靠飞行员的眼睛,要在茫茫大海上发现一具伸出海面的通气管,显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直到一种新式装备问世,航空反潜才真正开始充当主力。

这就是雷达。

做为世界上最早研制、生产与装备雷达的国家之一,英国的雷达技术非常先进,而且也最先认识到了雷达的重要性。

要知道,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以雷达为基础的国土防空警报网的国家。

很快,英国皇家海军就发现,雷达也能用于反潜,而且能够大幅度提高发前效率,特别是航空反潜效率。

配备了对海搜索雷达的飞机,能够在数十公里外发现潜艇,甚至是潜艇的通气管。

显然,雷达解决了反潜作战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即如何发现潜艇。

雷达与飞机配合,几乎把潜艇逼到了绝路。

在一九四一年的前四个月里,帝国海军损失的二十三艘潜艇中,有十七艘是被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巡逻机击沉的,或者是由反潜巡逻机与反潜舰艇合作击沉。

为此,帝国海军的潜艇只能扩大活动范围,远离反潜巡逻机的巡逻区域。

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巡逻机以双发中型飞机为主,而这也是能够安装对海搜索雷达的最小的飞机了。

也就是说,只要帝国潜艇离英国本土足够远,就不会受到反潜巡逻机的威胁。

这下,问题来了。

当时,帝国海军潜艇的主要活动区域就在北大西洋中部。在三月份的四次战斗中,有两次是在北大西洋中部进行的。如果按照德皇的命令,不得在北大西洋中线以西袭击船队,那么潜艇的巡逻与伏击区域就得往东延伸数百海里,也就会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反潜巡逻机的巡逻区域。

此外,邓尼茨已经收到情报,英国皇家海军很有可能获得了续航距离更远的巡逻机。

如果没有德皇的命令,邓尼茨甚至会把潜艇的破交区域继续向西延伸,即在北大西洋中线以西设伏。

很快,邓尼茨的担忧就变成了现实。

五月的最后一天,帝国海军的十三艘潜艇伏击了由美国前往英国的船队,结果六艘潜艇在到达伏击区域之前就被英国皇家海军的巡逻机发现,其中五艘很快就被击沉,只有一艘侥幸逃脱,而且错过了伏击行动。剩下的七艘潜艇虽然成功伏击了船队,击沉了二十一艘万吨级货轮,但是有三艘在战斗中被反潜驱逐舰击沉,还有两艘在次日上午被反潜巡逻机发现后击沉。

也就是说,为了击沉二十一艘货轮,帝国海军损失了十艘潜艇!

要知道,这不是胜利,而是惨痛的失败。

在此之前,帝国海军每损失一艘潜艇,就能击沉十四艘货轮,而战损潜艇与击沉货轮的吨位比高达一比三百,而五月三十日的这场战斗,吨位比仅为一比十四,帝国潜艇的损失已经超过了收获的战果。

事实上,帝国海军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损失。

要知道,建造一艘潜艇耗费的资源,相当于建造十艘、甚至更多的货轮,而且培养一艘潜艇上的官兵,相当于培养上万名货轮水手。

按照战后的统计数据,潜艇与货轮的吨位比要达到一比两百以上,破交战才有价值。

进入六月份,帝国海军的潜艇损失率继续攀升。

在六月第一周的两次大规模伏击行动中,帝国海军损失了十四艘潜艇,而且其中有六艘是高价值的远洋潜艇,仅击沉了不到二十艘货轮。更重要的是,在损失的十四艘潜艇中,有九艘是被反潜巡逻机击沉的。

六月八日,帝国海军潜艇部队遭受了开战以来最为惨重的一次失败。

当天,总共有十九艘潜艇在北大西洋航线上伏击了从加拿大驶往英国的船队,结果有十五艘潜艇有去无回,另外四艘潜艇均在看到船队之前返航,伏击行动彻底失败,没有一艘货轮被击沉。

最重要的是,这次伏击行动与美国海军没有任何关系。

原因很简单,船队是从加拿大出发的,没有得到美国战舰掩护,如果伏击行动在北大西洋中线以西进行,肯定不是这样的结果。

此外,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也与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巡逻机有关。

在被击沉的十五艘潜艇中,有七艘是被部署在设得兰群岛的反潜巡逻机击沉的,另外八艘也是被反潜巡逻机发现之后,由英国皇家海军的反潜驱逐舰击沉,而没有被击沉的四艘潜艇均幸运的避开了反潜巡逻机。根据帝国海军的战报,其中一艘潜艇甚至遭遇了一艘反潜驱逐舰,但是没有被发现。

与惨重损失相对应的,则是战争物资源源不断的由美国运往英国。

仅在五月下旬到六月上旬的二十一天里,就有三支船队从美国到达英国,另外还有两支加拿大的船队到达英国,总共为英国送去了近三百万吨物资,其中包括足以用来制造两千架战斗机的铝材。

战后,很多人就认为,如果没有这些物资,英国将在一九四一年底战败。

原因很简单,英国的铝材库存将在一九四一年六月底耗光,到时候就只能用木材来制造战斗机了。别忘了,再过四个月,随着中国向德意志第二帝国交付战略轰炸机,对英战略轰炸就将开始。如果英国无法在此之前制造出足够多的战斗机,只需要几个月,帝国空军就能炸垮英国人的抵抗意志。

显然,限制潜艇作战区域,是极为愚蠢的举动。

第一百三十章开打

更新时间:201282518:15:28本章字数:5049

全文字无广告第一百三十章开打

北大西洋上,进行的是看不见的战斗。

六月十日凌晨,远东的炮声,把全世界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

战后,军事界把德俄战争与中俄战争统称为“大陆战争”。严格说来,到一九四一年六月十日,大陆战争才全面爆发。

当天凌晨两点左右,中国陆军同时在远东与中亚越过中俄边境线,向俄军发起进攻。

在此之前半个小时,中国驻俄大使向红俄外交部递交了断交书与宣战书,并且焚烧了所有机密文件。两天之后,中国外交人员离开了红俄,借道德意志第二帝国前往瑞士,并且在绕过大半个地球之后,于七月初回到国内。

中国的宣战理由很直接:中国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国。

当时,主战场在远东地区。

与德军的打法非常相似,中国陆军在跨过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之后,立即投入了以装甲兵为核心的大兵团,在广袤的远东平原上发动了大纵深进攻,第一个二十四小时之内投入的兵力就多达二百五十万,其中包括十二个装甲师与四个坦克师,动用了近四千辆坦克、一万二千门火炮与五千多架作战飞机。

可以说,在装甲作战上,中国陆军一直在向德军学习,而且学得非常到位。

对远东地区的俄军来说,这显然不是好事。

要知道,俄军的主力全部在欧洲战场上,当时在远东地区,俄军正规部队的总兵力不到一百五十万,此外还有大约两百万没有武装起来的预备役部队与民兵,而且没有一支像样的装甲部队。

更重要的是,红俄远东地区的人口并不多,因此可供征兆的壮年男性也不多。

大战爆发前,红俄的人口总量突破了一亿,并且在大战爆发的时候达到了一点三亿,是仅次于中国与美国,全球人口第三多的国家(印度还没有独立)。问题是,红俄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集中在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地区,在占国土面积百分之八十的西伯利亚、中亚与远东地区仅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口,而其中远东地区的人口仅占百分之八,也就是大约有一千万左右。

在极端情况下,这一千万人里,最多只有四百万能够服役。

要知道,这是极端情况,即把所有年龄在十四岁到六十岁之间的男性,以及十六岁到五十五岁之间的女性全都算上。全文字无广告

显然,极端情况根本不可能出现。

理论上讲,俄军能在远东地区的居民中征召两百万军人就非常不错了。

事实上,在中俄开战前,红俄就这么做了。

一九四一年初,布尔什维克政府就下达了一道命令,即所有适龄人员都得登记备案成为预备役军人或者民兵。

也就是说,红俄已经动员了远东地区的所有适龄人员。

显然,与中**队相比,这点兵力根本算不了什么。

要知道,中国陆军在远东战场上准备投入四百万兵力,即以雷霆之势,迅速扫荡整个远东地区,然后把主战场转向西伯利亚与中亚,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打垮俄军在亚洲地区的所有军队。

当然,这套进攻战略,也与地理环境有关。

如果仅考虑大陆战场,中国陆军应该首先在中亚用兵,即争取尽快打通与德军的地面交通线,争取在里海沿岸地区与德军会师。虽然这条交通线的意义并不大,主要是中亚地区没有贯通的铁路,即便是公路也非常简陋,而中德间巨大的物资往来,显然不可能依靠几条简易公路。但是从政治、军事、外交上讲,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这能让中德战区连成一片。对打击俄军的士气来说,同样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只要中德会师,就等于对红俄实现了战略包围。

问题是,对中国来说,远东地区的价值更大。

即便不考虑远东地区的资源,也得考虑远东地区的战略位置,即红俄的远东地区直接面向北太平洋。

对于即将到来的中美太平洋战争来说,能否控制远东地区有着很大的影响。

比如,在控制了远东地区之后,中**队可以向勘察加半岛派遣一支航空兵,对阿留申群岛与阿拉斯加的美军机场构成威胁。又比如,利用部署在千岛群岛、库叶岛上的航空兵能够增强对日战略封锁。再比如,通过部署在远东沿海地区的航空兵,能够轰炸日本本土北部地区。

当然,这也与中国的历史有关。

中华民主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央政府就宣布,前清签署的所有不平等条约都作废,即中华民主共和国不承认前清签署的任何不平等条约,而这其中就包括前清与沙俄签署的好几份条约。这几份条约中,涉及到了前清割让给沙俄的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国土,还涉及到了蒙古地区的归属。

在割让的国土中,就包括红俄的远东地区。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正是为了这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中国才会在一九四一年向红俄宣战。

虽然这种观点有点片面,但是也有合理的地方。

当然,也有人据此认为,中俄战争不是不可以避免。早在大战爆发前十多年,也就是八国干俄行动失败之后,中国就与红俄当局进行过秘密接触,提出只要红俄肯归还沙俄时期侵占的领土,中国就愿意与红俄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即在战略上给予红俄安全保障,让红俄消除后顾之忧。最初的时候,红俄当局也有类似的想法,即用沙俄时期侵占的领土换来与中国的和平。可惜的是,中俄双方的秘密谈判还没有结出果实,红俄政权就发生变动,新上台的斯大林拒绝了任何与领土有关的和平条约。后来,就有很多人认为,如果红俄的创建者多活两年,与中国完成了土地换和平的壮举,那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与红俄很有可能和平相处。

可以说,当时中**方的主战派将领,多少都有点领土情节。

事实上,连冯承乾都有领土情节,因为当初主导与红俄进行秘密谈判,希望通过谈判收回领土的就是冯承乾。

由此可见,如果中俄在二零年代达成了“互不侵犯条约”,中国高层、特别是军方高层就没有向红俄开战的动机了。

当然,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中国向红俄宣战,并且立即发动了进攻,最为高兴的,显然是正在为如何应付美英同盟而发愁的德皇。

要知道,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处境并不理想。

虽然在东线战场上,德军的推进速度与预期的相差不大,在高加索方向上,南方军团的前进步伐甚至比计划的还要快一些。如果一切顺利,德军将在六月底攻占整个乌克兰,围歼俄军的乌克兰方面军。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两线作战,而且英国在得到了美国的支持后,越打越顽强。仅在五月份,英国皇家空军就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本土城市进行了七次规模较大的轰炸行动,而且重点轰炸了工业区,对帝国的军事工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五月份的战斗机产量下降了百分之十左右。如果英国一直坚持下去,并且不断的进行轰炸,帝国肯定别想占到便宜。

事实上,本土遭到轰炸,已经让德皇的威信受到了质疑。

为此,德皇甚至把帝国空军司令戈林送上了军事法庭,并且判处二十年监禁,任命霍尔曼上将为新的空军司令。

问题是,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虽然霍尔曼已经证明他是一位出色的空军司令,但是英国还在战斗,英国皇家空军仍然在轰炸帝国本土。

对德皇来说,要让帝国民众坚持下去,就需要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显然,中国向红俄宣战,而且立即发起进攻,在第一天就投入数百万兵力,绝对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德皇甚至认为,红俄将迅速战败。

六月十一日,德皇就向全国民众宣布,有望在年内击败红俄,取得帝国建国以来最为伟大的胜利。

当然,帝国民众也相信了皇帝的话。

只是,帝**人,特别是帝国陆军将领都知道,要在下一个冬季到来前击败红俄,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要知道,红俄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为辽阔的国家。

更重要的是,中国陆军把重点放在了远东地区,而不是中亚。如此一来,中国陆军就不可能在短期内与德军会师。至于扫荡红俄的亚洲地区,别说中国陆军,哪怕是德军,也得花上两年。

只要红俄政权没有倒下,要到一九四二年底、或者一九四三年上半年才能取胜。

高兴之余,德皇做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

大概是相信红俄很快就会战败,德皇在十一日夜间再次召见了邓尼茨,解除了强加到帝国海军潜艇部队身上的枷锁,不再限制潜艇的作战区域,即允许帝国海军潜艇到大西洋西部海域袭击船只。

在邓尼茨问到是否袭击美国舰艇时,德皇甚至回答道:如果美军舰艇参战,就一同送入北大西洋海底。

第一百三十一章美国参战

更新时间:201282523:29:25本章字数:5150

全文字无广告第一百三十一章美国参战

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再限制潜艇的作战范围,等于为美国提供了参战理由。

六月二十一日,帝国海军的潜艇越过北大西洋中线,在百慕大群岛东面大约一千二百公里处袭击了由美国开往英国的船队。总共有十三艘潜艇参加了伏击战,其中九艘潜艇成功突破了护航战舰的反潜网,在六个小时内击沉了十七艘商船。战斗中,充当诱饵的两艘潜艇攻击了反潜驱逐舰。

虽然根据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战报,在这场战斗中,潜艇没有击沉反潜驱逐舰,反而有一艘潜艇被反潜驱逐舰击沉,但是第二天,美国海军部就宣称,美国战舰在执行护航任务的时候遭到德军潜艇袭击,有一艘驱逐舰被击沉,还有一艘驱逐舰被击伤,近百名海军官兵丧生。

美国当局如获珍宝,立即展开了舆论宣传。

只是,美国的宣传很有策略。

美国新闻媒体重点宣传的不是战舰被击沉,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柏林和会上,德意志第二帝国承认美国在北大西洋西部的统治地位,以及美国舰船在国际海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自由航行权。当然,美国媒体的编辑也没有忘记,德意志第二帝国并没宣称整个大西洋都是战场。

言下之意,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在美国海军的势力范围之内,在任何舰船都有通行权的国际海域,在战场区域之外袭击了美国战舰,造成近百名美军官兵伤亡,严重侵犯了美国的利益,挑战了美国的威信。

在任何情况下,德军潜艇的行为都可以当成美国向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开战理由。

六月二十四日,罗斯福前往国会做演讲。

此时,美国国内的民意已经调动起来,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反战游行。当然,不是反对美国参战,而是反对德意志第二帝国发动的战争。美国新闻媒体也趁机大加鼓动,不顾事实真相,把德意志第二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