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风云(闪烁)-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尼米兹那里领取任务的时候,哈尔西就提到,应该把反击方向选择为马绍尔群岛,通过夺取该群岛中的主要岛屿。打通前往密克罗尼西亚南部海域的航线,然后通过部署在马绍尔群岛的岸基航空兵与潜艇。袭击从中国本土到西南太平洋的航线,从而使中**队在西南太平洋上的进攻行动陷入困境。

可惜的是。哈尔西的设想立即就被尼米兹否决了。

当时,尼米兹只提出了一个理由,即第七舰队的这点兵力,以及太平洋战区的兵力投送能力都不足以支持如此大规模的进攻行动。

此外,尼米兹还有一个没有说出来的理由。

这就是,如果要达到哈尔西提出的目标,除了需要投入足够多的兵力之外,还需要足够多的时间。

问题是,这次的反击行动,根本不会持续太久。

别忘了,这次反击的主要意义在政治上,而不是在军事上,即把是否从澳洲大陆撤军的决定推迟一段时间,检验英国首相丘吉尔做出的承诺是否能够兑现,而不是通过反击取得军事上的重大胜利。

显然,不管胜败如何,美军的反击行动都不会持续太久。

也正是如此,尼米兹才做出了让步,接受了总统提出的要求,即在中太平洋上发动一场战术级别的反击行动。

如果按照哈尔西的建议去打,美军很有可能陷入到一场没有意义的苦战之中。

对于已经捉襟见肘的美国海军来说,这种毫无意义的消耗战有巨大的危害性,尼米兹避之尚恐不及,怎么可能会作茧自缚呢?

当然,尼米兹考虑的只是战略层面上的问题。

事实上,哈尔西的作战设想在战术上也行不通。

在与斯普鲁恩斯谈过之后,哈尔西的设想也遭到了斯普鲁恩斯的坚决反对,而且斯普鲁恩斯提出了让哈尔西根本无法否认的战术问题。

这就是,马绍尔群岛的军事价值根本没有哈尔西说的那么重大。

在地理位置上,马绍尔群岛位于战后成立的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的东面,其南面则是吉尔伯特群岛。

虽然航程在四千公里以上的巡逻机,从马绍尔群岛出发,在理论上能够到达从中国本土通往所罗门群岛的航线附近,但是这已经是其极限航程了,巡逻机此距离上的巡逻时间不会超过十分钟。也就是说,部署在马绍尔群岛的巡逻机,对封锁从中国到西南太平洋的战略航线没有太大价值。

至于使用潜艇,意义就更小了。

虽然潜艇从马绍尔群岛出发,到密克罗尼西亚南部海域巡逻的话,任务航程仅有两千多公里,而美军的潜艇都以续航力长而著称,因此可以在这片海域巡逻一个月以上,作战效率要比从夏威夷群岛出发高五倍、比从威克岛出发高三倍。但是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以南的海域,并不适合潜艇活动。

不是这里没有适合潜艇的自然环境,而是这里是中国海军最重要的反潜区域之一。

要知道,在密克罗尼西亚联邦,除马绍尔群岛之外,还有数百座岛屿,而中国海军在其中十多座岛屿上要么修建了机场,要么有水上飞机码头,能够部署上百架反潜巡逻机,并且在某些环礁的泻湖里还能部署反潜驱逐舰。

事实上,以密克罗尼西亚为基地的反潜力量,还是次要威胁。

别忘了,在密克罗尼西亚南面就是俾斯麦群岛,再往南就是所罗门群岛,而这两座群岛都在中国海军的控制之中,而且主要都是大型岛屿,有足够的地方修建机场,也就能够部署足够多的反潜飞机。

可以说,只要中国海军愿意,在这一区域部署一千架反潜巡逻机与一百艘反潜驱逐舰都不会有问题。

当然,中国海军不会这么做。

正常情况下,掩护船队的主力是伴随活动的护航舰队,而组成护航舰队的主力是护航航母与反潜驱逐舰。虽然中国海军在反潜护航压力不大的情况下,没有像美国海军那样,大批量建造或者是改造作战能力极为有限的护航航母,而数量有限的小型航母又得应用到主要战场上,所以中国海军的反潜主力是驱逐舰。此外,在一九四三年之前,中国海军的反潜驱逐舰以大战前建造的小型驱逐舰为主,而更适合在远洋活动的大型反潜驱逐舰要到一九四四年才能大批量服役,也才有足够的数量用来增强护航力量。但是航线周围密布的军事基地,以及部署在岸上的反潜巡逻机,非常有效的弥补了护航航母与反潜驱逐舰的缺失,能够对任何企图偷袭运输船队的潜艇构成致命威胁。

由此可见,要想通过绞杀运输线的方式打击中国海军,基本上是徒劳的。

事实上,如果真能够绞杀中国的海运航线,就算付出很大的代价,对美军来说也是有价值的。

问题是,根本就没有办法绞杀中国的海运航线。

这就是,从中国本土前往西南太平洋的航线有三条,其中只有一条要从密克罗尼西亚南面经过,另外两条航线都穿过了南洋,然后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西面进入阿拉弗海,再进入珊瑚海。这两条航线中,只有一条是美军较为熟悉的,即穿过菲律宾,再从荷属印度尼西亚东面进入阿拉弗海的这一条。而另外一条,即走南海,从加里曼丹岛西面进入爪哇海,再进入阿拉弗海的这一条,美军根本就不熟悉。

要命的是,在这三条航线中,正是美军最不熟悉的这一条,承担了最多的运输量。

当时,送往西南太平洋战区的物资中,有六成走的是这条航线。此外,如果有必要,中国海军可以让所有运输船只走这条航线。

如果说,去密克罗尼西亚南部执行破交任务,考验的是美军潜艇官兵的胆量,以及美国海军潜艇部队承受损失的能力,那么去南洋上执行破交任务,那就是在让美军潜艇官兵往地域里跳,让美国海军潜艇部队灰飞烟灭。

由此可见,绞杀中国的海运航线基本上是痴人说梦。

如此一来,哈尔西提出的攻占马绍尔群岛的最为重要的理由就不成立了。

不管哈尔西怎么想,在尼米兹与斯普鲁恩斯都坚决反对的情况下,他也只能放弃这个不切实际的念头。

问题是,哈尔西并不想像尼米兹安排的那样,率领第71舰队去中太平洋上转一圈,骚扰一下中国海军第三舰队,然后就打道回府。在哈尔西看来,这次反击,仍然有希望改变中太平洋上的僵持局面,甚至有希望扭转太平洋战场的总体局面,因此也就有足够的理由去积极争取。

哈尔西在出发前去找斯普鲁恩斯,就是希望获得斯普鲁恩斯的建议,而斯普鲁恩斯确实给了他一个建议。(未完待续。。)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二百八十七章关键建议

更新时间:201210322:13:15本章字数:4710

前面已经提到,斯普鲁恩斯与哈尔西的关系非同一般。

斯普鲁恩斯在战前默默无闻,能够在大战中得到重用,除了与尼米兹慧眼识英才有关之外,还与哈尔西的大力推荐有关。事实上,如果没有哈尔西鼎力推荐,尼米兹也不见得有胆量重用斯普鲁恩斯。要知道,在斯普鲁恩斯成名之前,比他有名的海军将领比比皆是,而且这些人都有足够的资历。

既然哈尔西上门取经,斯普鲁恩斯自然是倾囊相授。

战后,很多人就据此认为,在尼米兹提出发起战术反击的时候,斯普鲁恩斯表现得犹豫不决,不是他没有前去挑战中国海军的胆量,也不是害怕承担作战失利的责任,而是他还没有想好该怎么打。

事实上,这种说法是有一些道理的。

尼米兹在其回忆录中就提到,在一九四二年十二月初任命哈尔西为第71舰队司令,与斯普鲁恩斯表现得犹豫不决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换任何人去指挥第71舰队都有可能是束手无策,因此与其强拉硬拽的把斯普鲁恩斯推上去,还不如换一个中国舰队指挥官不熟悉的人去指挥第71舰队。

说得简单一些,尼米兹压根就没有指望这次的战术反击能够取得实质性战果。

这一点,在尼米兹给哈尔西部署任务的时候体现得非常明确,即尼米兹没有要求哈尔西一定要取得战果,他的要求只是去骚扰一下中国海军,探清中国海军的底细,然后等待来自英国皇家海军的消息。

显然,派不派斯普鲁恩斯出战,影响都不是很大。

换句话说,即便当时哈尔西没有回到珍珠港,尼米兹也很有可能安排另外一名有资格的将领担任第71舰队司令官。比如早已回到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的弗莱彻,或者是从大西洋舰队调来的莱恩少将。

当然,就算斯普鲁恩斯肯接受这个使命,在哈尔西回来后,尼米兹也不见得会考虑他。

也正是如此,战后很多人都认为,美国海军错过了在一九四二年底扭转太平洋战争局势的最佳机会。

要知道,这是自珊瑚海大海战之后。中美海军之间最为公平的一次舰队决战。

因为美国海军在珊瑚海大海战中损失惨重,而中国海军却没有遭受多大的损失,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场海战中,兵力对比对美军来说都极为不公平,即美国海军一直得用劣势兵力去对付中国海军的优势兵力。即便在双方兵力最为接近的时候,双方舰队的战斗力也有百分之五十的差距。

直到这个时候,双方在中太平洋上的舰队实力才算得上势均力敌。

站在美军的角度上看,这确实是反败为胜的最佳机会。问题是,这场海战真的能够扭转太平洋的总体战局吗?

显然,这么说就是言过其实了。

前面已经提到。就算美国海军大获全胜,哪怕还占领了马绍尔群岛。也不可能改变太平洋战场上的总体局面,美军依然在战略上处于被动防御的态势,而中国海军的战略优势并不会明显降低。

客观的讲,美军要改变太平洋上的战略局面,最快也要到一九四三年下半年,即在这个时候通过一场决定性的舰队决战,干掉中国海军多艘舰队航母。使中国海军出现兵力不够用的情况。

问题是,到一九四三年下半年,美军根本不可能取得这样的重大胜利。

要知道。到时候,中国海军将拥有十一艘舰队航母,其中九艘部署在太平洋上,而且很有可能集中在中太平洋战区。相对的,到这个时候,美国海军依然没有一艘舰队航母,拥有的仍然是战斗力严重欠缺的小型航母。也许,到时候美军能拥有十多艘、甚至二十艘以上的小型航母,可是跟中国海军的九艘舰队航母相比,别说有任何优势,不被打得落花流水就算好的了。再说了,到一九四三年下半年,中国海军也至少能够在中太平洋战区投入二十艘以上的小型航母。

在不考虑双方海军舰队的单位作战能力,也就是战斗力的情况下,仅仅以舰队规模、特别是舰队航母的数量做为衡量标准,美军也要到一九四四年底、甚至是一九四五年底才有希望在太平洋战场上反败为胜。

这就是,要到一九四四年底,被美国海军寄予厚望的“埃塞克斯”级航母才能服役,而且要到一九四五年底,其规模效应才能显现出来。按照美国海军的造舰计划,到一九四五年底,“埃塞克斯”级的交付量与服役量将分别达到十四艘与十一艘,而中国海军到时候最多只有十七艘舰队航母,其中六艘将是在一九四二年动工建造的“白起”级,双方舰队航母的数量差距将缩小到一个无法对舰队决战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程度,因此美国海军将获得反败为胜的机会。

当然,实际情况也许会更好一些。

这就是,红俄与英国坚持到一九四五年的希望极为渺茫,甚至连坚持到一九四四年都不大可能。如此一来,在一九四五年底之前,中国海军肯定会出兵大西洋,甚至会赶在英国战败之前派遣大西洋远征舰队。道理非常简单,如果在英国战败后才出动远征舰队,在政治上就别想捞到任何好处。只有赶在英国战败之前出动远征舰队,才能在政治上压制住德意志第二帝国。

如此一来,到一九四五年底,中国海军就不可能把所有舰队航母都留在太平洋上。

客观的说,到时候,中国海军会采取二比一的部署方式,即把三分之二的舰队航母,也就是大概十二艘留在太平洋战场上,让三分之一的,也就是大概五艘前往大西洋,从而在两大洋上都拥有足够的海上力量。

显然,对美国海军来说,这是一个极为有利的局面。

要知道,只要美国海军把舰队集中应用到一个方向上,就有很大的把握在舰队决战中取胜。

当然,实际情况肯定没有这么乐观。

别忘了,这里面并没有包括舰队的战斗力,特别是官兵素质。

打到一九四二年底,中国海军的官兵素质,特别是飞行员的素质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比战前有所提升。根据中国海军的相关记录,到一九四二年底的时候,舰载航空兵中的王牌战斗机飞行员已经超过了一百名,而且仅有十多名王牌飞行员阵亡或者伤残,王牌轰炸机飞行员则在两百人以上。此外,当时海军舰载航空兵飞行员中,隶属于航空联队的,有百分之七十五都上过战场,参加战斗在十次以上的高达百分之七十,隶属于航空大队的则有百分之七十的上过战场,执行任务超过十次的超过了百分之五十。可以说,当时中国海军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飞行员队伍。

更重要的是,到一九四五年底,中国海军的飞行员整体素质肯定不会下降。

道理很简单,美国海军在此之前没有能力让中国海军遭受重创,也就没有能力让中国海军损失太多的优秀飞行员。

相比之下,美国海军的飞行员队伍就逊色多了。

虽然在大战爆发前,美国的飞行员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仅民间就有近十万人具备飞行能力,但是在参战之后,美国海军的飞行员损失速度极为惊人,仅在几场关键海战中就损失了一千多名飞行员。

要知道,并非所有飞行员都有驾驶舰载机的潜能。

在大战期间,大概每五名飞行员中,才有一人能够被训练成舰载机飞行员。

巨大的损失,导致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即美国海军舰载航空兵中,新手一直占大多数,使得整个飞行员队伍的素质难以提高,因此在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美国海军舰载航空兵的效率要比中国海军舰载航空兵低得多。

由此可见,就算到了一九四五年底,美国海军反败为胜的希望依然渺茫。

当然,这只是以事后的眼光来看。

在一九四二年底,就有人不相信美国海军一定会战败,而这其中就有哈尔西与斯普鲁恩斯。

不同的是,斯普鲁恩斯更加理智,也更加清楚美国海军面对的难题,并且一直在努力寻找反败为胜的办法。哈尔西却更加直接,他在乎的不是如何打,而是要不要打,以及有没有胆量打。

显然,在哈尔西看来,尼米兹有点怯懦。

所幸的是,哈尔西没有把这种想法说出来,而且在跟斯普鲁恩斯谈过之后,他也认识到了方式方法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哈尔西从斯普鲁恩斯这里获得了极大的帮助。

当时,斯普鲁恩斯给了哈尔西一个极为重要的建议,即不要把眼光局限在岛屿上,而应该尽可能的在开阔的大海上活动,避免束缚住自己的手脚,从而导致在与中国舰队作战时丧失灵活性。

用斯普鲁恩斯的话来说,保证作战的灵活性,是取胜的头号要素。

可以说,这个建议,基本上确定了哈尔西在指挥第71舰队时的基本风格。

文字首发,欢迎读者登录。阅读全文最新章节。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二百八十八章水落石出

更新时间:20121048:12:42本章字数:4810

出现在马绍尔群岛北面、被中国海军巡逻机发现的,确实不是第71舰队,而是一支正在前往威克岛的运输船队。

这里,不得不提到威克岛。

在攻占了马里亚纳群岛之后,中国海军曾经出兵占领了威克岛,并且扩建了岛上的小型机场。在大战爆发前,威克岛是太平洋上最重要的航空中转站之一,所有跨太平洋航线上的飞机都得在这里降落补充燃油,因此岛上有一座规模不大的机场,还开设有专门供乘客休息的旅馆与饭店。只是在一九四零年前,威克岛的地位开始下降,主要是大型客机的航程有了大幅度提高,具备从夏威夷群岛直飞马里亚纳群岛的能力,因此威克岛不再是必不可少的航空中转站,而是成了客机的紧急备降机场。受此影响,威克岛上的居民大幅度减少。大战爆发后不久,美国海军就以军事需求为名,征用了整个威克岛,把岛上的小型机场改建为了军用机场。只是受陆地面积限制,美军没有在威克岛上部署多少军队,到被中国占领前只有不到五百名军人。

占领威克岛之后,中国海军发现,这座岛屿的用途并不大。

主要就是,陆地面积太小了,根本不足以作为向东推进的前进基地,即便是部署航空兵也显得非常拥挤。

紧接着,中国当局确定了首先南下的总体战略。

这样一来,威克岛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一九四一年底,在珊瑚海大海战之后,美国海军为了挽回颜面,发起了收复威克岛的作战行动,并且在一个月之后夺回了威克岛。

虽然威克岛并没因此变得更加重要。但是在中太平洋上,威克岛已是美军前沿。

为此。美军开始在威克岛上大兴土木。准备以填海造陆的方式,把岛上机场跑道的长度延长到两千米以上,以便部署重型轰炸机与远程巡逻机,此外还准备在岛上修建可以容纳五千人的兵营。

总而言之。美军准备把威克岛变成一座要塞。

可惜的是,想法归想法。现实归现实。

一年下来,威克岛的变化并不大。在衡量了投入与收益之后,美军最终放弃了延长机场跑道的想法。只是重新平整了跑道。并且铺上了一层水泥,使其能够供重型轰炸机等大型飞机紧急迫降。至于在岛上修建军营,以及部署更多的防御部队,更是无稽之谈。要知道,威克岛上没有淡水水源,岛上驻军所需的淡水。要么由船只运送、要么就得靠那几部不那么可靠的海水淡化设施了。说白了,如果中国海军夺取了制海权。通过封锁就能使威克岛上的美军彻底完蛋。

到了一九四二年底,也就是中太平洋上热闹起来的时候,美军发现,威克岛还是有一些军事价值的。

这就是,部署在威克岛上的巡逻机,能够把美军的侦察范围向西扩展数千公里,还能监视马绍尔群岛上的中国海军航空兵。如果能在威克岛上部署轰炸机,甚至能对从马里亚纳群岛到马绍尔群岛的航线构成威胁。

为此,从十一月开始,美军又准备拿威克岛做文章。

当然,这与第71舰队的行动没有多大关系。事实上,当时哈尔西根本就不知道有船只在向威克岛运送物资与设备。

十二月十三日,海上巡逻机扩大了搜索范围,但是没有发现第71舰队。

当天下午,一架专门用来执行侦察任务的“胡兀鹫”飞到威克岛上空,发现了停泊在威克岛北面的运输船只。

这下,顾祝同明白了过来。

显然,巡逻机在十二日傍晚发现的就是这些运输船,而不是第71舰队。

当时,中国海军把一批“胡兀鹫”改造成了侦察机,主要就是在机身弹舱内加挂了一具副油箱,把其最大航程增加到了五千公里以上,因此能够获得二千五百公里的侦察半径,超过了绝大部分海上巡逻机。更重要的是,“胡兀鹫”的飞行速度比任何一种海上巡逻机都要快得多,因此在执行一些高危险性的侦察任务时,“胡兀鹫”的作战效率与生存能力都强于海上巡逻机。

这下,问题也来了。

第71舰队没有去马绍尔群岛,那肯定在马里亚纳群岛东面或者东北方向上,关键是到底在哪?

当天晚上,顾祝同就让岸基航空兵加强了巡逻力度。

在顾祝同手上,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即部署在中太平洋战区的巡逻机中,有一半安装了对海搜索雷达。

也就是说,这些巡逻机能在夜间执行巡逻任务。

虽然当时的雷达还很不可靠,而且没有敌我识别能力,甚至无法区分出舰队航母与大型货轮,但是至少能够在夜间发现敌人的舰船,而且能够确定舰船的数量,以及区分出大型舰船。

这样一来,第71舰队就不大可能借夜色掩护获得有利的作战条件。

当然,美军也有配备了雷达的巡逻机。

早在一九四一年,美军就开始在“卡特琳娜”式巡逻机上安装对海搜索雷达,只是其主要用途是反潜搜索,即在北大西洋上对付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潜艇。直到一九四二年底,美军才开始把配备了雷达的“卡特琳娜”式巡逻机部署到太平洋上,而且主要用在西南太平洋战场上,主要任务也是反潜搜索,即对付那些进入塔斯曼海,在澳大利亚到新西兰航线上活动的中国潜艇。

在中太平洋战场上,美军也有一些配备了雷达的“卡特琳娜”式巡逻机,只是全都部署在夏威夷群岛。更重要的是,这些巡逻机的主要用途,依然是反潜,即对付在夏威夷群岛到美国西海岸航线上活动的中国潜艇。

可以说,美军的反潜负担比中国海军重得多。

结果就是,美军必须首先满足反潜作战需求,然后才能把那些配备了雷达的巡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