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风云(闪烁)-第2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南达科他”级在建造的时候,也针对新出现的威胁做了修改。
比如,“南达科他”级在水平装甲上方,有一层厚度为三十八毫米的露天甲板装甲,其水平装甲的总厚度超过了一百九十毫米。
问题是,防护能力不仅仅看装甲的厚度,还得看装甲钢的质量。
整个大战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生产的装甲钢都拥有最好的质量,其防护能力普遍比美国生产的装甲钢高出了百分之十左右。也正是如此,德意志第二帝国才制造出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坦克战车。
在海军方面,情况也差不多。
建造“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就使用了表面渗碳技术来制造装甲板,而实际测试证明,表面渗碳钢板的防护能力要比未做处理的高出百分之十五左右。建造“俾斯麦”级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钢铁厂不但拥有了足够的产能,还开发出了性能更好的合金钢。此外,帝国工程师还提出了“复合装甲”概念,只是没有立即应用到海军战舰上。
更重要的是,在之前的海战中,“俾斯麦”级的防护能力已经经受住了考验。
在与“乔治五世”级的战斗中,“俾斯麦”号挨了二十多枚十四英寸穿甲弹,其主要部位没有一次被打穿,只有次要部位被穿甲弹打穿。虽然“南达科他”级的十六英寸主炮拥有更强的威力,但是要在较远的距离上对付“俾斯麦”级,依然非常勉强,只有把交战距离拉到足够近,才有足够的威力。
显然,两位美国舰长非常明白这一点。
问题是,缩短交战距离,美舰就要承受住德舰的炮火考验了。
事实上,在此之前,“乔治五世”级就已经在实战中证明,只要交战距离在一万四千米以上,“俾斯麦”级的三百八十毫米主炮就没有致命威胁,但是只要交战距离缩短到一万四千米以内,问题就严重了。
从防护上讲,“南达科他”级与“乔治五世”级相差不大。
也就是说,只要交战距离缩短到一万四千米以内,即便能够用十六英寸主炮轰穿“俾斯麦”级的装甲,“南达科他”级的主装甲带也会被“俾斯麦”级打出的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弹打穿。
显然,在近距离炮战中,穿甲能力与防护能力都不重要了。
这时候比的,就是双方的主炮数量,即谁能以更快的速度开火。此外,主炮的命中率也极为重要,而这由火控系统决定。
虽然“南达科他”级有九门主炮,而“俾斯麦”级只有八门主炮,但是两者的火力密度与主炮的生存率并无太大差别。主要就是,“南达科他”级的九门主炮集中安放在三座三联装炮塔内,只要有一座炮塔瘫痪,就只剩下六门主炮,而“俾斯麦”级的八门主炮安装在四座双联装炮塔内,即便损失一座炮塔,也还有六门主炮。
至于火控系统,“南达科他”级就没有任何优势了。
很明显,这两种战舰在主要性能上势均力敌,因此在二对二的战斗中,双方的胜负机会各占一半。
如果保持好交战距离,即火控系统成为决定炮战胜负的主要因素时,两艘“俾斯麦”级取胜的概率还要大一些。
也正是如此,“南达科他”号与“印第安纳”号才主动向德舰靠近。
只有缩短交战距离,降低火控系统所产生的影响,美舰才有更大的胜算,也才有望尽快取得胜利。
这个时候,斯佩要做的就是控制好交战距离。
战后,有人用计算机做过模拟,如果当时斯佩把交战距离控制在二万二千米到二万四千米之间,两艘“俾斯麦”级取胜的概率高达百分之七十,而且还能耗费足够多的时间,让坎宁安丧失主动权。只要这场战斗拖上四个小时,即到了六日清晨,就算没有取胜,坎宁安也会下令撤退。原因很简单,天亮之后,部署在挪威的岸基航空兵就将出动,而坎宁安根本不会指望得到皇家空军的掩护与支持。
可惜的是,斯佩没有这么做。
发现两艘“南达科他”级逼近之后,斯佩也下令把航速降低到十六节,准备与两艘美舰一决雌雄。
显然,斯佩忘了,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这两艘美国海军的快速战列舰。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三百零八章好景不长
更新时间:20121098:27:32本章字数:4759
第三百零八章好景不长
三点过五分,在相距大概二万五千米的时候,北大西洋上吨位最大的四艘主力舰之间的决斗开始了。
在“依阿华”级与“前卫”级建成服役之前,“俾斯麦”级一直是世界上吨位最大的战列舰。虽然意大利海军的“维托里奥维内托”级的排水量超过了“南达科他”级,但是意大利海军一直在地中海活动,要到一九四三年底才会进入北大西洋,所以当时“南达科他”级是北大西洋上,吨位仅次于“俾斯麦”级的战列舰。
在最初的半个小时里,两艘“俾斯麦”级凭借先进的火控系统,有很明显的优势,而两艘美舰受火控系统限制,主炮的命中率并不是很高,而其主要用于防空的五英寸副炮根本没有多大意义。相反,两艘“俾斯麦”级上,不但三百八十毫米主炮有很大的威胁,其一百五十毫米副炮也不可小觑。
可以说,在这半个小时里,“俾斯麦”级上的副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有趣的是,就在两个月前,也就是一九四二年十一月,雷德尔批准了由帝国海军装备部门提供的建议,决定拆除掉两艘“俾斯麦”级上是一百五十毫米副炮,换上更适合防空作战的一百二十毫米高平两用炮,并且增加八十八毫米、四十毫米与二十毫米高射炮的数量,以此增强其防空能力。如果没有这场海战,那么在一九四三年二月初,两艘“俾斯麦”级战列舰就将开始进行改造。
在这种超远距离炮战中,火控系统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问题是,如此远的交战距离,可以让任何一种穿甲弹都失去价值。
在远距离炮战中,穿甲弹的末段弹道极为陡峭,打击的不是战舰的侧面装甲,而是水平装甲。结果就是,面对水平防护性能大幅度提高的快速战列舰,即便是专门为远程炮战研制的重弹,也存在威力欠缺的问题。
根据中国海军做的测试,三百八十毫米重型穿甲弹在二万四千米外的穿甲能力还不到一百二十毫米!战后,中国海军用缴获的美舰做了测试,“南达科他”级的mk6型十六英寸舰炮在发射重型穿甲弹的时候,在二万四千米上的穿甲能力也在一百二十毫米左右,并不比三百八十毫米舰炮强多少。
只是,这还没完。
即便交战距离达到二万四千米,穿甲弹也不是垂直落下,着角肯定在九十度以内,因此实际穿甲能力要低于理论穿甲能力。
显然,双方要想在这个距离上打穿对方的装甲,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事实上,在没有打穿敌舰装甲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用穿甲弹重创敌舰。主要就是,穿甲弹的装药量都非常少,一般在三十公斤左右,在舰体表面上爆炸后产生的破坏效果很不理想。
根据英国皇家海军的作战记录,在这三十分钟里,两艘美舰都遭到了猛烈打击。
“南达科他”号至少被三百八十毫米穿甲弹击中了四次,虽然这些穿甲弹也对该舰造成了一些影响,比如一枚命中b炮塔顶部的穿甲弹就导致该炮塔在十五分钟内没能开火,但是这些损伤并不严重,“南达科他”号的战斗力并没有明显下降,舰体的损伤也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印第安纳”号的情况稍微糟糕一点,其右舷前方副炮群被一枚三百八十毫米炮弹直接摧毁,c炮塔则因为转动机构出现了故障,导致射界受到限制,但是总体状况依然算得上良好,继续打下去根本没有问题。
在这三十分钟里,两艘德舰受到的损伤微乎其微。
“俾斯麦”号避开了所有十六英寸穿甲弹,只被数枚五英寸炮弹打中,而且关键设备均没有损伤。“提尔皮茨”号挨了一枚十六英寸炮弹,但是中弹部位在舰尾,而且水平装甲没有被打穿,损伤并不严重。
事实上,在这半个小时里,真正发挥作用的,就是两艘“俾斯麦”级上的副炮。
“南达科他”号至少被三十七枚一百五十毫米炮弹击中,其中一枚差点就钻进了司令舰桥,还有一枚击中了烟囱。当然,这些损伤都不算严重,最关键的一次命中在“南达科他”号的主桅杆中部,炸断了其对海搜索雷达的基座,导致雷达整体坍塌,并且炸坏了安装在桅杆顶部的对海跟踪雷达。
可以说,这枚炮弹的价值非同寻常。
在两部对海雷达受损之后,“南达科他”号只能用光学设备来瞄准目标,炮击命中率直线下降。
“印第安纳”号的情况稍微好一点,两部对海雷达并没有损坏,但是在挨了数十枚一百五十毫米炮弹后,裸露在舰体外的大部分设备都被炸毁,而且两枚直接命中烟囱的炮弹导致烟囱严重受损,使其无法达到最高航速。
可以说,只要保持这个交战距离,接下来的战斗几乎没有悬念。
问题是,斯佩没有保持好交战距离。
打到三点半的时候,交战距离已经缩短到了一万五千米,而且两艘美舰在“南达科他”号的率领下,仍然在向德舰逼近。
接下来的战斗,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随着交战距离拉近,两艘美舰开始集中炮击“俾斯麦”号。
这个时候,美军通信系统的优势显现了出来。
因为“南达科他”号的两部对海雷达都被炸毁,所以当时是由“印第安纳”号为其提供炮击数据。说得简单一些,就是通过舰队内部的短波电台,由“印第安纳”号的枪炮长直接指挥“南达科他”号上的九门主炮。虽然这对提高“南达科他”号的炮击命中率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主要是“印第安纳”号能够提供的,只是目标与自身的相对距离与方位,而两艘美舰间隔了大约五公里,因此会出现很大的偏差,但是两艘美舰同时向“俾斯麦”号开火,其火力密度瞬间增强了两倍,也不可小觑。
可以说,这个时候,关键就在“俾斯麦”号上。
如果“俾斯麦”号能够坚持下来,那么“提尔皮茨”号就能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尽情向“印第安纳”号开火。只要重创了“印第安纳”号,两艘美舰就没有什么好指望的了,输掉战斗只是迟早的事情。
问题是,“俾斯麦”号没有能够坚持下来。
这也不能怪斯佩,主要就是,在三点四十分左右,“俾斯麦”号与“提尔皮茨”号同时探测到了逼近的三艘主力舰,而且立即断定出是三艘“乔治五世”级战列舰,坎宁安直接指挥的第二战斗群终于赶到了。
有趣的是,坎宁安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战术部署。
三艘“乔治五世”级投入战斗后,没有为两艘“南达科他”级解围,而是把炮口对准了两艘“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
也正在这种情况下,斯佩认为,他已经失去了打赢这场海战的希望。
此时,在“俾斯麦”号前方,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的处境极为凶险。虽然利用航速上的优势,两艘战列巡洋舰不但缠住了两艘美舰,还多次命中美舰,但是两艘德舰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而且其还击对美舰造成的影响并不大。“沙恩霍斯特”号已经损失了尾部的主炮塔,“格奈森硇”号的副舰桥被摧毁。相反,“北卡罗来纳”号只有两座副炮炮塔被二百八十毫米炮弹直接摧毁,“华盛顿”号则没有遭受严重损伤,只有拜访在烟囱右侧的救生艇被炸飞。
随着三艘“乔治五世”级战列舰赶到,位于编队后面的两艘“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立即成了众矢之的。
斯佩非常清楚,袖珍战列舰根本算不上是战列舰。
严格说来,“德意志”级只算得上是“准战列巡洋舰”,连算成主力舰都极为勉强。也正是如此,帝国海军在战前并没有把“德意志”级编在主力舰的名录之中,而是将其当成了与大型巡洋舰类似的破交舰。在大战的最初两年里,三艘“德意志”级袖珍战列舰的主要任务也是破交。直到一九四一年下半年,在“德意志”号战损之后,帝国海军才把另外两艘编入了公海舰队。
对斯佩来说,此时最佳的选择就是赶紧撤退。
不管怎么说,两艘“沙恩霍斯特”级与两艘“俾斯麦”级的情况还算理想,至少最高航行速度没有降低,只要及时撤退就能与英舰脱离接触。
问题是,斯佩却犹豫了。
原因也很简单,只要他决定撤退,那两艘“德意志”级就将成为牺牲品,他最多只能把四艘主力舰带回去。
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来说,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道理很简单,在美英海军的强力封锁下,破交舰已经很难杀出北海了,而保存下四艘主力舰对今后的战斗很有帮助。
问题是,这是斯佩个人无法接受的结果。
在他看来,就算要撤,也要带上两艘“德意志”级。如果他抛下这两艘战舰,就算回到了威廉港,他也不可能继续担任公海舰队司令,甚至会遭到其他人的抨击,从而被雷德尔送上军事法庭。
也就在斯佩犹豫不决的时候,灾难发生了。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三百零九章致命一击
更新时间:201210911:36:05本章字数:4810
第三百零九章致命一击
“俾斯麦”号上的大爆炸来得非常突然,而且这艘战舰的沉没速度更加惊人。在大爆炸发生后不到五分钟,“俾斯麦”号就从海面上消失了。全舰二千多名官兵中,仅有十一人侥幸生还。
当时,连美舰上的官兵都没搞清楚是怎么回事。
所幸的是,交战海域的水深不到一千米。
战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组织力量对“俾斯麦”号的残骸进行了考察,并且查明了该舰沉没的原因。
导致“俾斯麦”号沉没的直接原因是舰尾的弹药库发生大爆炸。
虽然在考察报告中,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专家没有给出是被击沉的结论,即导致弹药库爆炸的原因不明,但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俾斯麦”号很有可能被一枚十六英寸穿甲弹直接命中,才导致舰尾的主炮弹药库发生大爆炸。
可以说,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德舰上是非常罕见的。
要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主力舰就以生存能力顽强而备受赞誉。在好几场海战中,遭到重创的德舰总能返回港口,而英国皇家海军的战舰在遭到重创后多半会沉没。
为了提高战舰的生存能力,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舰船工程师想出了很多办法,而且帝国海军也制定了极为严格的安全操作手册。比如,帝国海军最先明确规定,不能在炮塔内存放炮弹与发射药,而且在提升了弹药之后,必须立即关闭提弹通道里的防火防爆门,在炮塔被摧毁之后,枪炮长可以越级下令向弹药舱注水。
这些安全措施,让德舰的生存能力超过了所有对手。
在“俾斯麦”号上,这些措施也发挥过重要作用。在一九四一年的那场海战中,“俾斯麦”号就是凭借完善的损管措施,成功顶住了三艘“乔治五世”级的打击,在挨了二十多枚十四英寸穿甲弹之后回到了威廉港。如果是“乔治五世”级遭受同样的打击,恐怕早就沉没了。
可以说,“俾斯麦”级的生存能力非常突出。
这一点,也体现在了其巨大的排水量上。
要知道,在火力上,“俾斯麦”级明显弱于“南达科他”级,而防护与之相当,航速则略高一些,但是其标准排水量比“南达科他”级多了四千多吨,满载排水量则多出了六千多吨。(网点点)虽然这里面有前面提到的原因,即在冯承乾离开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时候,挖走了很多经验丰富的舰船工程师,导致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舰船设计能力大为降低,使得在设计“俾斯麦”级的时候遇到了很多麻烦,但是也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传统,即高度重视战舰的抗损能力有很大关系。在“俾斯麦”级多出的这几千吨排水量中,有很大一部分就用于提高战舰的生存能力。
由此可见,“俾斯麦”号发生大爆炸突然沉没,绝对是很不寻常的事情。
追究原因的话,首先就得考虑美国海军的十六英寸穿甲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各国都开始效仿德意志第二帝国,即根据交战距离研制与装备两种不同的主力舰主炮炮弹。在这方面,美国海军做得最为积极,而且也最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大战爆发前,美国海军就装备了两种不同的十六英寸穿甲弹,即用于近战的轻弹与用于远战的重弹。在战术使用上,轻弹更适合用来攻击敌舰的侧舷,而重弹则主要用来打击敌舰的水平装甲。
根据中国海军利用缴获的美舰做的测试,mk6型十六英寸舰炮在发射轻弹时,能在一万五千米的距离上打穿四百二十毫米的表面渗碳装甲钢板,而且在采用了合适引信的情况下还能贯穿两道水密舱壁。
显然,这个穿甲能力大大超过了实战需求。
只是,并非所有的十六英寸轻型穿甲弹都能够达到这样的穿甲能力。说白了,达到这个穿甲能力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在中国海军做的数百次测试中,只有一枚十六英寸轻弹达到了这个穿甲能力。如果按照战时的标准,即穿透概率为百分之五十的话,mk6型舰炮发射十六英寸轻弹的穿甲能力在三百七十毫米左右。
显然,发生在“俾斯麦”号上的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当时,击中“俾斯麦”号尾部右侧的那枚十六英寸穿甲弹肯定打穿了三百二十毫米厚的主装甲带,随后贯穿了两道水密舱壁,最终击穿了主炮弹药库的侧面装甲,然后在主炮弹药库内爆炸。
从破坏情况来看,炮弹肯定是在存放发射药的底层舱室内爆炸的。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艘战舰能够承受得住这么猛烈的打击。要知道,“俾斯麦”号的尾部主炮弹药库负责向两座主炮炮塔供弹,存放的发射药超过了一百吨,而当时的剩余量肯定在五十吨以上。
五十吨炸药突然爆炸,“俾斯麦”号不沉才是怪事。
当然,“俾斯麦”号迅速沉没,也与其设计上的问题有关。
在防护设计上,“俾斯麦”号极为重视纵向防护,舰体水线以下部位,由十二道与中轴并行的隔舱分割开来,形成了十三条水密区域。问题是,其横向防护设计就很不理想,仅分成了十三个主要隔舱。更要命的是,连接这些主要隔舱的水密门的设计也不够合理,而且肯定存在质量问题。
事实上,最主要的还是超重。
别忘了,“俾斯麦”级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建造的第一艘后条约型主力舰。也就是说,其初始设计始于条约时代,因此其最初的设计排水量只有三万五千吨,而建成时的标准排水量高达四万一千吨。
也就是说,“俾斯麦”级在建成的时候,比初始设计增中了百分之十二。
问题是,“俾斯麦”级的舰体结构根本就没有在后期设计中做太大的改动,毕竟这么做的话会导致设计工作量成倍增长,从而使设计时间大幅度延长,而帝国海军根本不可能等上几年再建造快速战列舰。
由此就导致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即“俾斯麦”级的储备浮力严重偏低。
在建成之后,这个问题就暴露了出来,即在试航的时候,如果达到满载排水量,其干舷高度比海军的最低要求还低了一米多,造成舰面严重上浪,对四座主炮炮塔、特别是设置在水平甲板上的两座炮塔的影响非常严重。
按理说,应该为“俾斯麦”级减重。
问题是,帝国海军不但没有为“俾斯麦”级减重,反而在其正式服役之后的几次大改与大修中大幅度增加了其排水量。比如,增加了一层厚度为五十毫米的露天甲板,导致排水量增加了一千多吨。又比如,增加了数十门高射炮,导致排水量增加了数百吨。结果就是,“俾斯麦”号在出海的时候,根本不可能装满所有油舱,其最大续航力由最初的八千五百海里锐减到了六千海里以内。
通过减少载油量,能够降低排水量。
只是,减少载油量无法解决最根本的问题。主要就是,油舱都在水线以下,而增加的重量全在水线以上。
说得简单一些,“俾斯麦”号的稳定性很不理想。
可以说,严重超载、以及稳定性不佳,才是“俾斯麦”号在弹药库大爆炸之后迅速沉没的罪魁祸首。
战后,有人用计算机做了模拟试验,得出的结论时,“俾斯麦”号在设得兰海战中的抗沉性能极为糟糕,只要有两个主要水密舱段进水、以及抽水设备遭到破坏,就算舰体没有断裂也肯定会沉没。
显然,那枚由美舰打出的炮弹,只是引发了这些问题。
当然,也必须承认,美舰的运气非常好,不但选中了一枚最好的穿甲弹,而且正好命中了“俾斯麦”号的要害。
“俾斯麦”号战沉,不但导致斯佩等两千多名官兵阵亡,还导致公海舰队失去指挥。
虽然按照规矩,此时将由“提尔皮茨”号的舰长舍尔上校(其祖父就是帝国海军的舍尔上将)指挥舰队作战,但是在慌乱之中,舍尔上校并没有立即接过指挥权,而且其他舰长也没有反应过来。
此时,“提尔皮茨”号的处境也极为凶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