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风云(闪烁)-第4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绝不能因此而否认基础科学的重要性。

没有基础科学,也就绝对没有应用科学。

这就好比没有理论物理上的巨大突破,没有发现放射性原素,没有提出狭义相对论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核武器、核电站一样。基础科学必须走在应用科学的前面,才能带动科学技术进步。

也正式如此,中国政府才会重点扶持基础科研项目。

有趣的是,冷战期间的很多基础科研项目,实际上都是由军方资助的,即从军费中拨款来搞基础科研。

前面提到的电子光学成相技术,就是典型案例。

这个科研项目,从一开始就由军方主导,而且一直由军方出资。直到规模生产效应出现之后,军方才减少投资。

更有趣的是,军方资助基础科研的动机,并不是推动国家的科技进步。

说白了,军方也有功利性,而且国防预算的审批非常严格,每一分钱都要花到最有用的地方。

如此一来,军方资助的科研项目,实际上都与军事应用有关。

也就是说,在冷战期间诞生的,并且对生活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新技术,在最初都只打算用在军事上,没有人考虑今后能够用在其他领域,而技术进步本身,使其具备了在民用领域应用的广泛前景。

事实也反复的证明,科学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前景更加光明。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电子计算机了。

当然,严格说来,电子计算机并不是军方推动产生的新技术,而是与载人登月工程存在密切关系。

原因很简单,把电子计算机推向实用化的,正是载人登月工程。

可以说,后来出现的各种电子计算机,其前身都是中国航空航天部在载人登月工程上投资开发的那几块用来控制月球飞船的微芯片,而在做这项投资的时候,恐怕连顾祝同都没有想到,他砸到微芯片上的几千万华元会在十多年后改变整个世界,并且在二十一世纪初把人类带入信息化时代。

显然,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都得感谢顾祝同。

事实上,如果当时顾祝同稍微犹豫一下,恐怕信息时代就将离人类远去,至少会推迟数十年才能到来。

这就是,在技术评审中,微芯片技术遭到了技术专家的否决。

原因是,按照载人登月工程的进度安排,具备实用价值的微芯片不可能开发成功,因此不应该在该项目上投资。

只是,顾祝同改变了一切。

这就是,他没有采纳技术专家给出的评审建议,而是决定在微芯片领域投资,启动微芯片的研制工程。

关键就是,微芯片不但可以用在载人登月工程上,也可以用到其他军事项目上。

显然,顾祝同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这种新兴技术,能够在其他军事项目上发挥作用,为提高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做出贡献。

当然,几千万的投资也不算太多,刚好在顾祝同的接受范围之内。

如果当时启动项目的资金再多一点,比如超过了一亿华元,恐怕顾祝同就会采纳技术专家的建议了。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一百九十六章转移重点

更新时间:201321517:24:09本章字数:3996

载人登月工程烧了不少钱,在完成了最后一次登月行动,整个载人登月工程正式宣告结束的时候,在该项目上的政府直接投资就超过了七千四百亿华元,其花费比危地马拉战争的全部开支还高出了百分之四十。把社会间接投资算上的话,载人登月工程的总花费在一万亿华元以上。

只是,载人登月工程所创造的、以及间接创造的社会财富是其花费的数十倍。

在整个载人登月工程中,所创造的附加利益,特别是由科技进步产生的利益,根本就无法准确估算。

要知道,在这项空前的科技工程中,总共产生了数十项新技术,推动了数个科技领域的飞速进步。

这其中,最有价值的就是电子计算机。

事实上,计算机早就出现了。

在大战结束之前,中国与德意志第1495章成化程度就无法大幅度提高,也就不可能做得太小,而体积庞大、功耗巨大、运行速度缓慢的计算机自然不可能大范围普及。

当时。中国最大的计算机生产公司甚至认为,全世界只需要一百台计算机就足够了。

虽然在真空电子管这条技术道路越走越窄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计算机科学家认识到,晶体管才是计算机的出路,也只有晶体管能够解决计算机小型化中遇到的问题,并且使计算机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巨大的研究投入,以及不太明朗的前景,让很多私营企业都望而却步。

在一九七零年之前,中国只有三所大学的实验室在从事晶体管的研究工作。

因为这三所实验室的研究资金主要来自民间,以及少得可怜的政府拨款,所以研制进度十分缓慢,处于最原始状态。

直到一九七零年,这一局面才有所改变。

这就是,顾祝同通过载人登月工程,在当年年底为晶体管的小型化与实用化研究项目拨款七千六百万华元。

在当时,这绝对是一笔巨款了。

有趣的是,当时顾祝同提出的研究目标非常低。这就是,生产一种更轻便、能耗更低的电子控制元件,取代原本计划用在月球飞船上的真空管控制元件,达到让控制系统减重五十公斤的目的。

在顾祝同看来,如果能用七千六百万华元让月球飞船减重五十公斤,那将非常划算。

事实上,在载人登月工程中,几乎所有技术工程都与减重有关,即尽一切努力减轻整个系统的重量。

要知道,把一公斤的载荷发射到近地轨道上,需要花掉大概两万华元。

也就是说,减轻一公斤的载荷,就相当于节约了两万华元。如果是月球飞船的话,这个数字还要番几倍。

真空电子管的小型化已经遇到了技术瓶颈,也就只能在晶体管上下功夫了。

也正是如此,晶体管电子计算机的时代正式到来。

这七千六百万华元,成为了晶体管电子计算机的启动资金。

当时,负责研制晶体管控制元件的实验室,实际上只在该项目上花掉了不到一千万华元的科研经费。

也就是说,剩下的六千多万科研经费,并没有用在载人登月项目上。

这笔钱,全部用在了晶体管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工作上,也就是用来研制第1495章成电路微芯片。

政府的巨额投入,带动了民间力量,并且逐步取代了政府投资。

在接下来的十二年里,总共有三家企业与四个民间科研基金加入了进来,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微电公司”。

这家公司在一九七四年才创立,创建者是两名年轻人,准确的说是南京大学电子实验室的两名教师。在创建初期,两人就获得了“江氏基金”的扶持,即用“江氏基金”提供的三千二百万华元注册成立了“微电公司”,开始研制微行集成芯片,而“江氏基金”则获得了百分之四十的股份。

八年之后,也就是一九八二年,“微电公司”开发出了世界上第1495章成芯片。

这就是“W8”芯片,即世界上第1495章成电路领域的霸主地位,最终转变成了一家以提供运算服务的与设备集成的计算机公司,但是由“微电公司”开发的W8芯片,把人类社会正式带入了电子计算机时代。

在随后的十多年里,电子计算机产业得到迅猛发展。

到九零年代,“华芯公司”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微型集成芯片生产商,而且微型集成芯片的性能也是日新月异。

到二十世纪末,即便是最普通的家用计算机,其运算能力都是第一台真空电子管计算机的上千倍,而大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更是达到了每秒上百亿次,而且计算机的运算能力以每十八个月提升一倍的速度增长。

更重要的是,计算机芯片越做越小,规模化生产的价格则越来越低。

按等价购买力计算的话,中国陆军投资制造第一台计算机的资金,在二十一世纪可以购买上百万块家用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

正是因为芯片性能的提高,以及成本的降低,计算机得到了迅猛普及。

到二十一世纪初,全世界运行着的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数量比人类的人口还要多,计算机已经深入到了生产与生活的各个角落。

显然,在七零年代初,没有人能想到计算机会成为普及使用的工具。

这一点,连顾祝同都没有想到。

别忘了,他投资发展晶体管,只是为了给月球飞船减重,以及减轻宇航员在飞行途中的劳动量。

当然,顾祝同没有想到的事情还有很多。

从某种意义上讲,载人登月工程只是一根导火索,起到的作用只是引爆了工业时代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在当时,载人登月工程的政治意义比科技意义更加突出。

这就是,中国民众、乃至全世界的注意力都离开了中美洲那个弹丸小国,转移到了这项空前的科技与政府工程上。

也正是如此,危地马拉战争才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席存瑞把握住了这个机会,也兑现了竞选承诺。

在宣誓就职后不久,席存瑞就公布了从危地马拉撤军的行动计划,把撤军行动分成三个阶段进行。

只是,中队没有立即离开危地马拉。

在一九七一年十二月底之前,中队将进行第一阶段撤军行动,即结束在佩腾省的作战行动。在此阶段,中队的主要任务是为危地马拉国防军提供培训,并且帮助国防军组建作战部队。接下来到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底,中队进行第二阶段撤军行动,即逐步撤走主要作战部队,仅在主要城市与战略要地留下守备部队,并且逐步把作战任务移交给危地马拉国防军。第三阶段撤军行动在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底完成,到时候中队将把除了部署在三处军事基地的军队全部撤走,仅承担空中支援任务,危地马拉国防军将承担全部地面作战行动。

说白了,在完成撤军之后,危地马拉战争就与中队没有太多的关系了。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一百九十七章战乱之地

更新时间:201321522:29:56本章字数:5214

中国从危地马拉撤军并不是单方面行动,而是与墨西哥结束对危地马拉进行军事干预同步进行的。

当然,德意志第二帝国才是真正的关键。

虽然早在一九六九年,中国就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达成了秘密协议,即中国以不入侵墨西哥换来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不再直接干预危地马拉战争、以及约束墨西哥的保证,但是这份秘密协议的主要价值并不是控制危地马拉战争的范围,而是让中德两国达成了谅解,消除爆发直接战争的可能性。

真正让德意志第二帝国让步的,正是顾祝同主导的载人登月项目。

在顾祝同发出豪言壮语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如临大敌,因为只要顾祝同提到的载人登月工程按照计划完成,那么中国将毫无悬念的在航天领域超越德意志第二帝国,让德意志第二帝国丧失最后的优势。

德意志第二帝国别无选择,只能参加这场由中国发起的科技竞赛。

问题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规模远不如中国,而其拥有的技术优势,在漫长的竞赛中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一九七零年,德意志第二帝国把载人登月的时间提前到了一九七四年。

显然,这正是针对顾祝同发出的挑战,即中国的载人登月行动如果进展顺利,也将在一九七四年进行。

当年,德意志第二帝国为载人登月工程拨款一百三十八亿帝国马克。

以当时的汇率。这相当于一百亿华元。

必须承认,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投入很大,可是载人登月工程需要持续投入,而不是看谁砸的第一笔钱最多。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中国在该项目上的投入高达一千一百亿华元,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投入仅有五百八十亿帝国马克。在一九七二年,中国的投入超过了一千六百亿华元。而德意志第二帝国仅有一千二百亿帝国马克。到一九七三年,中国的投入达到了创纪录的二千六百亿华元,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投入不到两千亿帝国马克。在一九七四财年度。也就是中国已经完成了首次载人登月之后,仍然投入了一千亿华元,以继续进行后面的登月行动。而德意志第二帝国则结束了其载人登月工程。

显然,这就是一场烧钱比赛。

虽然在整个项目中,中国烧掉的钱要比德意志第二帝国多得多,但是受到的影响却要比德意志第二帝国小得多。

这就是,中国的经济规模更大,政府财政收入也更多。

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金融上的霸权地位,可以通过金融手段来消化掉财政赤字,减轻经济受到的压力。

显然,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这样的便利条件。

要知道。即便在一九七三年,中国用在载人登月工程上的钱,在当年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的比例还不到百分之二,在中央政府财政开支中占的比例不到百分之六,而且在扣掉金融融资之后。所占比例更低。同一年,德意志第二帝国用在载人登月工程上的钱,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在联邦政府财政开支中占的比例更是高达百分之十四,为仅次于社会福利的第二大财政开支项目。

由此可见,载人登月项目成为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沉重负担。

为此。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必须削减其他方面的开支,而最应该削减的,就是对外无偿援助。

正是如此,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希望危地马拉战争尽快结束。

说白了,在一条战线上,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力不从心了,而要同时在两条都需要烧钱的战线上与中国较量,恐怕在危地马拉战争结束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国联邦政府就会因为巨额赤字而宣布破产。

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立场,直接决定了墨西哥的立场。

说白了,没有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支持,墨西哥根本不可能在危地马拉与中国抗衡,甚至没有资格成为中国的对手。

在一九七零年底,德意志第二帝国当局做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决定。

这就是,针对墨西哥的军火贸易,都需要进行现金结清。

也就是说,墨西哥必须拿钱去德意志第二帝国购买武器装备,然后用来武装那些派往危地马拉作战的军队。

在此之前,墨西哥都是以赊账的方式从德意志第二帝国购买武器装备。

正是如此,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墨西哥不再主要采购军火,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建立本**火工业上。

只是,没有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墨西哥坚持不了几年。

在此影响下,墨西哥当局只能回到谈判桌旁,通过跟中国进行谈判,来逐步结束危地马拉战争。

也正是如此,中国才能分阶段从危地马拉撤军。

说白了,如果墨西哥不肯分阶段结束对危地马拉军人独裁政权的支持,并且按步骤从危地马拉撤走干预部队,就算席存瑞想从危地马拉撤军,也会遭到军方反对,而危地马拉战争还会持续很多年。

只是,危地马拉战争并没有因为中国与墨西哥撤军而宣告结束。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中国从危地马拉撤走了最后一支地面作战部队,仅保留了位于危地马拉城、埃斯昆特拉与巴里奥拉港附近的三座军事基地,留下了总共不到一万名基地驻守人员。

按照中墨在谈判中达成的协议,墨西哥也仅保留了一支规模不超过五百人的顾问团。

接下来,在联合国的主持下,危地马拉临时政府与弗罗雷斯政府开始谈判,即争取以谈判来结束内战,组建联合政权。

谈判持续到一九七五年中期,最终以弗罗雷斯政府宣布退出而结束。

旋即,危地马拉内战爆发。

这场内战,持续了四年,直到一九七九年底才以危地马拉民主政权攻占弗罗雷斯,实现全国统一宣告结束。

虽然在此这四年里,中国向危地马拉派遣了特种部队,协助危地马拉国防军作战,并且动用部署在危地马拉的战机轰炸了叛军,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已缓过气来,除了继续支持墨西哥出兵干预危地马拉内战之外,还出动军事顾问直接支持叛军,要不然的话,危地马拉内战根本不可能持续四年之久。

只是,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都吸取了教训。

也就是说,双方的大部分干预行动都是秘密进行的,而且投入的兵力非常有限,没有参与国防军与叛军的正面战斗。

说白了,双方都害怕再次卷入危地马拉战争。

从一九五六年算起,到一九七九年底,战乱在危地马拉持续了二十四年,也把危地马拉变成了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

根据联合国的调查,在这二十四年里,至少有六百万危地马拉人非正常丧生,还有四百万危地马拉人沦落为战争难民,涌入周边国家,仅萨尔瓦多就接受了差不多一百五十万战争难民。

在一九八零年,危地马拉的人口仅剩一千万。

战乱结束的时候,危地马拉是世界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在联合国公布的最贫穷的国家名单中,危地马拉排在第二位。

即便在战乱结束之后,危地马拉的国内秩序也动荡不安。

一九八零年,危地马拉举行了民主大选,由临时政府中的前流亡政治家组成的政党在大选中获胜。

仅仅几个月之后,危地马拉当局就宣布其他政党非法。

为了避免危地马拉再次爆发内战,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发起行动,要求立即派遣联合国维和部队前往危地马拉。

这个提议得到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支持。

一九八一年四月,以中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墨西哥、联邦美国等十二个国家军队组成的联合国维和部队进驻危地马拉,并且强制解除了危地马拉国防军的武装,解散了危地马拉民选政府。

当年年底,危地马拉再次举行全国大选。

一九八二年一月,由三个政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在危地马拉城宣告成立,而且国民议会也同期产生。

这只是一个过渡性质的政府,仅仅两年后,危地马拉又进行了一次大选。

以中**队为主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在危地马拉一直驻扎到一九九四年,在危地马拉的局势基本上稳定下来之后,才逐步撤走。

也就是说,危地马拉的战乱与动荡,一直持续到一九九四年。

在这差不多四十年的时间里,危地马拉不但没有得到发展,反而在倒退,成为了世界上最不适合居住的国家。

此外,危地马拉也因此成为了接受外界援助最多的国家。

即便进入二十一世纪,危地马拉每年都需要其他国家提供上百万吨粮食,才能让国民不饿肚皮。

显然,不管是中国、还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对这样的危地马拉都不会产生兴趣。

也正是如此,在冷战结束之后,很多中国人心里都有一个疑问,中国政府当年为什么要派军队去推翻危地马拉的军人独裁政权,在危地马拉战争中牺牲的五万四千七百六十七名中**人的价值何在?

没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没有人知道答案。RS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一百九十八章回家

更新时间:20132168:07:13本章字数:5235

李承志所在的狙击部队在一九七三年六月结束了前线部署,在回国后不久,钱壮飞就去了陆战队参谋部,担任陆战队军士长,而接替他担任狙击部队大队长的是黎洪波,也就是李承志报告狙击时的主考官

谁也没有想到,除了钱壮飞之外,黎洪波已是狙击部队里资格最老的狙击了

在长达六年半的作战部署中,狙击部队的伤亡十分惊人李承志加入狙击部队的时候总共有四十三名狙击,而且包括了李承志等六名新六年半之后,这四十三人中只剩下十七人,另外二十六名狙击,除钱壮飞之外,十七人阵亡、五人负伤、三人失踪所幸的是,狙击部队在这六年半里补充了四批新,在撤回国的时候,在编狙击总共有四十七人

李承志很幸运,活到了回国的那一天

更幸运的是,除了在营救姚芳大使的那次行动中受了轻伤之外,李承志在这六年半里毫发无损

回国前,他获得了晋升,成为五级军士

在狙击部队里,这是仅次于大队长的最高军衔了

更重要的是,这标志着李承志已经是老兵事实上,如果以执行任务的次数为准,李承志确实是老兵了

在这六年半里,他执行了二十二次任务,出勤率名列前茅

论取得的战绩,李承志在四十七名狙击中排名前十而且是完成任务成功率最高的狙击之一

别说李承志,即便是比他晚两年加入的秦家辉与赵大山都成了老兵

只不过,李承志的正式搭档不是秦家辉与赵大山,而是在一九七零年加入狙击部队的敬恭德

两人从一九七零年开始合作,一共执行了十四次任务

最初的时候,李承志不大喜欢敬恭德,因为他是上海人有点小家气,做什么都要分清你我

有的时候,李承志甚至怀疑这家伙是不是在特种侦察兵部队混不下去了,才参加狙击考核

只是,在一九七零年底的一次行动中李承志改变了对敬恭德的看法

在那次行动中,李承志率领的四人狙击小组遭到敌人伏击,他与敬恭德留下,先让秦家辉与赵大山撤退在轮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敬恭德主动留下来断后,要李承志先走虽然李承志没有这么做,但是敬恭德表现出来的勇气让李承志很是佩服,并且由此改变了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