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农圣-第1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经济手段,来拉开他们与那些走出去的百姓的差距,一旦形成趋势,就是地方豪强势力被彻底拔除之时了。
能想到这么深的,整个朝廷上几乎没有,李世民,房玄龄,也是在看过孙享福的密奏之后,才了解他整个谋划的,用李世民当时的原话来说,“正明此策,真是神来之笔也!”
“陛下,老臣以为,法部能够承当此任。”
魏征率先跳出来出声支持了,事实上,他也比较担心法部的官员在地方上太闲了,因为,大唐一年,所有上刑的官司加起来才两三千起,如果法部的构架全面完善的话,那么,光县级以上法官都有一千多人,平均到每个人头上,每年可能只能判到两起案子左右,而且,往后的治安情况可能会更加好,他法部的官员如果都是吃干饭的,那就是个笑话了。
对于这样的事情,基本没有谁找到什么合适的理由反对,反而,附议者比较多,起码法部,农部,礼部,等诸多部门都率先出声,表示赞同了,这么多人表示赞同,没有人反对,李世民自然就宣布通过了。
而且,李世民还就具体的事务,做了一些交待,法官不仅要在当地宣讲律法,朝廷政策,公布一些即时讯息,还要组织当地的百姓,对于实习生,乃至当政的官员,做民意投票。
民意投票的结果交由吏部,纳入官员政绩考核其中一项,所占比虽然不大,但也有占比,如果这一条是别人提出来的,朝堂上或许还有大臣反对,可这是皇帝提出来的,就没有人敢反对了,皇帝想要用百姓来监督官员,你拒绝监督,难道是要作奸犯科么?
当然,他们还有一个不反对的原因,那就是世家的官员宗族极为庞大,在他们所掌握的地盘,这个民意投票,完全是就他们的加分项啊!他们当然不会反对,这或许还能让他们更好的把持地方呢!
他们却没有想过,民意加分高,政绩高了,李世民肯定会将他们提拔外调的,去了外地,你还想保持民意支持,那就难了,必须得做实事才行。
吏部的考评制度,相较以往,也有巨大的改动,政绩不好就会贬,这些人一旦遭贬,想要在原籍做官的可能不会太大,贬官的时候几乎没的选择,肯定是到偏远的地方去。
孙享福的这个坑挖出来后,事情还不算完,他还当众将水路转运公司成立以后,具体对于当地经济有哪些方面的刺激讲了讲,基本就是他跟林豹和武士彟的说辞一样,几乎讲了一个时辰才算完。
然之后,李世民和房玄龄就有些诧异了,说好的水路转运公司建立起来后,这些赚钱的项目都归咱三的呢!你一下在朝堂上全部讲了出来,哪些人精一般的大臣,下去之后,能不动作?
所以,孙享福又被李世民留堂了,御书房内,房玄龄,长孙无忌也在。
李世民自然是不好意直接跟孙享福说这些买卖应该留给朕来做,是以,眼神示意了房玄龄,他便先开口问道,“正明将这些可经营的项目全部都当众讲出,是何用意,老夫,一时半会还吃不透啊!”
“呵呵,房相,不知道您门下,可有数万精通买卖营生的手,可以在上百个码头,数十个行业,把整个商业链经营下来?”
“这······”
李世民几人马上懂孙享福的意思了,这块蛋糕太大,即便是他们,也不能一口吃下,在朝廷官员都存在巨大缺口的情况下,他们那里能弄出这些人手来经营,必须得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才能一下子将整个场面激活,而且,也能让这块蛋糕的营养更加丰富。
“陛下,咱们掌握了水运,就是掌握了源头,不管他们做什么交易营生,朝廷收他们的税,咱们收他们的运输费,这笔利润就足够大了。商业,想要百花齐放,还是要大家一起来才好,您要是全部给他们垄断了,不仅对百姓无益,那些吃不到肉的人,也会想方设法反对,搞砸这件事情。”
一个地方,收水产的人,如果只有一家商户,那么,这个地方的水产是什么价格,就只是这一家商户说了算,百姓们想出售当地的水产赚钱,会别无选择的卖给这一家商户,那么,这个商户,就可以随意的压老百姓的价,让老百姓吃亏。
但是,如果这个地方有很多个商户都收水产,那么,他们之间就会相互竞争,为了收到更多的水产来贩卖盈利,商户会尽可能的抬高一些价格,这就会让百姓们得利。
而且,这样做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加大官员们对于码头,仓储等基础建设的热情,快速的推进整个项目。
相信,有远见的些人,很快就会开始谋划在码头上建立自己的仓储和铺面,这样,收货和发货,就会很方便。
孙享福做的这一系列事情,为的就是让百姓们富裕起来,因为,他知道,民富了国家会更富的道理,所以,他只建议,把这个水路转运公司的盈利点,就放在船运业务上就好,只要垄断了船运业务,就已经可以在渠道上,掐死很多人了,走那停,走那不停,给不给你上货,都掌握在转运公司手上。
钱是挣不完的,你人手不够,还不如果断的放给别人去挣,而且,只有他们挣了钱,你才好挣他们的钱。
第423章 春耕调整
国家越来越大,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就势必变的越发不好治理,索性这些内部政治方面的问题,可以缓着来,大唐的整体基本面是非常好的,尤其是渭南的冶炼厂开始出货之后,李世民现在有信心和任何国家干架。
当然,民始终是以食为天的,去年春耕的时候,孙享福只是组织到了一半,就交给了农门子弟接收,今年,农门子弟都去了善阳,孙享福却是留在长安独自应对了,不仅仅是换了位置,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也得换。
“陛下,大唐今年要应对与高句丽之战,还要防备吐谷浑,党项各部,以及吐蕃,一整年府兵都在全员服役状态,少了近三十万青壮男丁,地方上的粮食产量恐怕会大大的减少,朝廷能手上来的粮食税收,也会相应的减少。
而且,关中有新迁之民,近二十万户,渭南新城,还聚拢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是以,今年关中之地的农耕,要以粮食为主,保证将近五百万人口的口粮。”
过往的时候,整个关中之地的人口,顶多在三百万到四百万人之间,长安一城就占三分之一,而今年,虽然由于土地置换,五姓七家迁了很多人到关外去了,但同时也迁进来不少,高句丽,以及大唐内部各个少数民族迁进来的人口足有二十多万户,男女老幼,加起来差不多有七十万人口,比迁出去的,至少多了二三十万。
外加上,还增加的近十万士兵的消耗,以及不确定具体会增加多少的外来务工人员,毕竟,渭南新城将开启一轮面向全国的大招工,到下半年的时候,总体突破五百万人口,都是很有可能的。
而由于南方那边的粮食,今年须要供应东北战场,基本不能向关中输入,所以,今年关中之地,就只能靠自己种植的粮食养活自己了。
“五百万人的口粮?那岂不是要三千万石以上?关中的田地供应的过来吗?”
每个人每个月消耗半石粮食,其实是以往的算法,以现在的食物之丰富,一个人一天其实是吃不了两斤粮食的,当然,将预算定为三千万石也没错,市场上,必须要有这么多粮食的进项,才能保证物价的稳定,民心的安定。
“陛下,臣有把握让今年关中的小麦,亩产平均在四石以上,如此算下来,只要八百万亩田地来种植,产量就应该足够了。”
从去年开始,各县各城的沥肥工作就已经进行,现在,储备的有机肥,差不多足以给大部份的上田施用一轮底肥,再有朔州和洛阳那边精选培育了三轮的麦种,孙享福说亩产四石,其实是比较保守的,全部使用精耕细作的种植方法,亩产五百到六百斤,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李世民在这方便,十分信的过孙享福,点了点头又问道,“八百万亩适合种植小麦的田地,关中有吗?”
这个时期,关中的开发程度可不像后世,一个县都有百万亩耕地,这个时期的大多数县,整体面积才一百来万亩,其中开发出来的熟田,超过三十万的都不多,关中之地现在虽然已经有三十好几个县,但整体耕地面积才一千多万亩,不过都是上田,因为中下田,去年已经全部实行了退耕。
从关中农户的人口户数,也可以得出比较具体的数据,整体改革之后,加上新迁来的农户,总共差不多一百万户,每户大概八十亩田左右,加上一些大户的私田,可不就是一千万亩多一点么。
“有倒是有,不过,八成左右的田地种麦子,那么其它经济作物的数量,就会大大的减少,百姓们的收入也会相应的减少,并且,让大部份百姓对自家所有的田地进行精耕细作,只怕会很辛苦。”
闻言,李世民思考了一阵之后,才道,“朕意,今年给关中给百姓减免税赋,另外,调关中参加训练的府兵帮忙耕种,而你幸福村去年预留下来的那些经济作物的种子,全部调往善阳种植,你以为如何?”
善阳那边由于昼夜温差大的原因,种出来的瓜果比关中还甜,棉花结的棉桃,也比关中的还多,这就是土地肥沃,日照充足的优势。
不过,那边也有一个劣势,就是普通百姓没有关中的百姓善于耕种,去年那边的棉花瓜果,其实大多都是各大世家门下的汉民百姓们,在孙享福的指导下种植出来的,今年,要更大范围的上马这种需要一定技术含量的经济作物,就势必要让很多刚刚接触农业的牧民参与,在技术支持方面,承担的压力会大很多倍。
“臣尽量力求高产吧!”
关中的百姓,要适应精耕细作都得需要好几年的功夫,更加别说那些此前没有接触过农耕的牧民百姓了,所以,即便是孙享福,也不敢把话说的太满,他知道李世民这么调整打的是什么算盘,善阳之地的免税期,可是今年到期,将这些经济作物转移到耕地面积更多的北地,大唐今后的税收,恐怕会再度增加。
“陛下,如今正月就要过完了,臣打算立即组织百姓开始整田,另外,农部预留了三十万亩试验田,还需得陛下派人帮臣给整出来。”
“试验田的事情,朕此前在奏报上面看到过,不过,还没有完全明白它的作用,你可否与朕讲一讲?”
“其实就是根据关中当地的气候,以及土壤条件,试种一些农作物,根据实际情况,优化作物的种子,使其产量更高。
比如,小麦,经过了春化的种子,和没有经过春化的种子,在不同的地区种植,产量都不同。还有储冷问题,不同的储冷量,也能改变种子的一些属性······”
好吧!李世民确定了这些东西《齐民要术》上完全没有讲过,他基本听不懂,就没有兴趣再听下去了,作为帝王,他只需要懂得怎么用人就好,待得孙享福换气停顿的当口,他又道,“那个,花椰菜,今年关中也会种植一些吧!”
“会种的,这种菜,能够很大程度的帮助人防御疾病,对于皇后娘娘的身体有好处,臣将种植技术传下去后,今年分开时段,种两到三茬,应该是没有问题。”
“嗯,如此妙物,朕不能独享,须得多种些才好,届时,朕会用来赏赐大臣,克明府上,就要多送一些。”
李世民这是又要行收买人心之举了,孙享福当然不能反对,此举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大唐顶尖朝臣们对于新农作物保持足够的重视,这样,对于农耕事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陛下,荆襄方面的事情谈完了,农耕方面的事情也谈完了,是该谈谈长安几处商业广场的事情了。”
长孙无忌提醒了一句,李世民顿时恍然,点了点头,示意,长孙无忌可以问。
“正明,各处商业广场的地基已下,待春耕过后,就会大量的招募工人开工,然而,光是长安几处工地的投入,就将达到数百万贯,想要将其在全国推行,只怕难度会更大,若是要等到八年十年之后,只怕不美,正明可有什么好的办法,能够加快各地商业广场的建设步伐?”
说到生发之道,大唐除了孙享福,还能有谁可以问,长孙无忌觉得,这事,只要问孙享福,就肯定能够解决。
还真是,几乎没多想,孙享福就答道,“除了借贷之外,引入地方资本合作是一方面,和长江水运商业一样,您不能指望一家把所有的生意全都做完了,获得本地人的支持也很重要。
另外,每一个广场,都会有很多间商铺,有些商户,其实可以成为广场的标配,也就是说,在每一家商业广场,都必然有他们开设的同品牌的铺面,对于这样的合作商家,可以要求他提前出资,或售或租都可以,如果相应的给予一些租售上面的优惠,相信他们会很乐意提前出钱的。”
在后世,一家大型的商业广场,甚至是很多普通的房地产,一般都是打个地基,就开始卖房子招租了,等楼建到一半的时候,后面所需要的投资,差不多都可以从售房款里出了,作为一个后世人,孙享福自然也看过很多这样的成例的。
经他这么一讲,长孙无忌已是豁然开朗,以他长孙家的背景,去到地方,说不定光凭一张嘴,就能把资金募集起来,根本不需要他们实际出多少钱,就能把广场给建设起来,而且股份方面,他还能占大头。
“朕就说吧!商业上面的事情,没有什么是可以难的住正明的,回去之后,辅机你就可以依他所言之法实行了。”
李世民含笑对长孙无忌说了一句,又转头朝孙享福道,“朕明日会调冬训结束的十六卫军士帮你组织春耕的事宜,春耕结束前,朕特许你不用上早朝,另外,朕也会亲自下田,鼓励百姓耕种,届时你安排就好。”
“臣遵旨。”
对于安排政治秀这种事情,孙享福是轻车熟路,交给他办,李世民比较放心,至于水路转运公司和商业广场的事情,他还要分别跟房玄龄和长孙无忌探讨一番,倒不是说避着孙享福,只是不想太过压榨于他,毕竟,眼下最重要的事情还是春耕,其它的事情,让别的大臣去多操心就好。
出了御书房,孙享福的心情好多了,不上早朝的日子,他能在被窝里多做很多美梦,工作要做好,幸福生活也必须要有,不过,春耕在即,即便是不用早起,孙享福也是有很多事情要忙的,好在,现在他有整个农部可以调用,于是,趁着时辰尚早,他便转头往农部衙门而去。
第424章 给杜正伦出的主意
在韦挺和李公淹的经营下,农部已经不像刚成立时那么冷冷清清了,吏员,杂役多了不少,还被有好几个像杜构,韦振这样的关系户子弟,在衙房内听用,现在诸事繁忙,只要是个能写会算的人,这边都能用的上。
李世民早就下了旨,春耕期间,关中所有地方州县衙门,上至刺史,下至杂役厨工,全部归农部调配,组织过数百万人力,耕种过千万亩良田,可以说,这是农部成立之后,最荣耀的时刻,而往后农部的工作要怎么干,就看今年这个样子怎么打了。
将在衙的官员召集到了自己的衙房,说了一下刚才在御书房里,和李世民敲定的农业规划之后,孙享福最后下令道,“韦侍郎,你立即草拟一份集结令,发往关中各地方衙门,让各州县所有主政官员,包括底层的里正,村长,三天以,全部到达咱们的试验田。
另外,在报纸上也刊登消息,三天以后,农部将会公开教授大家新的整田,耕种之法,有条件过来学习观看的百姓,朝廷提供三天免费的茶水饭食。”
“这样一来,咱们可能要招呼数十万人的吃喝拉撒,只怕人手不够啊!”
咋一听到孙享福有这么大动作,韦挺和李公淹两人都是兴奋的,然而,实际情况是,农部要粮食没粮食,要人每人,支撑不起那么大的局面。
“放心,明天陛下就会派冬训的十六卫大军前来听用,粮食就先从他们的军粮里面出,饭菜伙食,也由军营的伙房提供,等之后咱们试验田里的粮食产出了,补给他们就是了。”
闻言,韦挺和李公淹恍然大悟,有大军来帮忙,这些事情就变的简单的多了。
而且,借用军粮,然后用田地里的产出归还的手法,是个非常好的想法,要知道,有免费的饭食提供,百姓们赶来学习的热情就会大很多。
他们现在就该反省了,为什么自己总是不能像孙享福这么灵活的运用手中掌握的资源呢?或许,这就是人家年纪轻轻就能坐上高位的原因吧!
“都督,幸福村那边,一些瓜物和棉花物已经育苗,如果按照朝廷的规划,关中今年要种植八百万亩小麦的话,只怕会多出不少。”
“没关系,到移植期的时间还早,除了留下一些种苗种在靠水的田地之外,可以把多出来的种苗输送到洛阳那边,现在先算好数量,去信让洛阳那边做好准备接收,完全来的及。”
农部有了逐渐向全国铺开了的体系之后,可调配的空间就大了,这些经济作物到了这个阶段,也是时候开始走出关中,让全国更多地方的百姓受益了,而且,种植经验,也是需要靠慢慢累积起来的,适应了这种新的育苗播种法,今后再有其它类似播种的作物,他们也更加容易上手。
“还有个情况,这几日,咱们农部倒是收到了不少请帖,都是一些私田比较多的关陇世家,他们不愿意种植价格低廉的粮食,想多讨要一些经济作物的种苗,都督您看怎么办好?”
私田,别说关陇世家,就是殷实些的普通人家都会有一些,包括孙享福家里,他将职田和食邑封地的田地交还给朝廷之后,也还有三千亩虞秀儿出嫁时带过来的私田,就目前整个关中而言,零零散散加起来,至少有两三百万亩私田,这个数据,孙享福一早就测算出来了,其实,他是不愿意限制私田种植的,毕竟,那是各家的私产,并不是朝廷白分给他们的口分田或者永业田,强制要求他们种植指定作物,有点剥夺他们公民基本权利的嫌疑。
关中的粮食价格,自从受到南方运过来的粮食的冲击之后,一直在低位运行,即便是在冬季,也只维持在每石一百五十文左右。
今年春节前后的冬雪正常,差不多可以预见,今年是个风调雨顺的年景,各家的当家主事之人,自然是知道在这样的年景,粮食的价格有可能会再度下跌,一亩地,就算产出三石多粮食,价值也不过半贯左右,还不如种植棉花,香瓜等经济作物一半的经济价值高,大家自然都不愿意种了。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用政策强行干预市场规律,其实并不科学,想了片刻,孙享福才道,“可以适当的给他们开些口子,不种粮食可以,但必须种植可供食用的农作物,瓜物和蔬菜,都可以多种,百姓在其它方面的食物增多之后,对于主粮的消耗就会减少,这会让他们的收益更高,也不影响朝廷大计。”
孙享福现在的处事比刚穿过来的时候更加圆滑了,能变通则变通,尽量不去得罪更多的人,身居高位了,他才更加知道,维持这个良好的大局面的不易之处,放属下的人出去沾些利益,他们才更愿意听从自己的调配和管理。
果然,等到了孙享福这句话之后,农部的官员们脸上个个都喜滋滋的,他们都是身在官场的人,谁还没有几个关系户啊!跟对一个能体谅下属的主官很重要,不说会沾多少利益,至少不会太难堪。
孙享福在刚到牧监署任职的时候,就从不严格禁止属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捞些好处,只要你能把正事给办好了就成,水至清,则无鱼嘛!
才到了放衙的时间,杜正伦的马车便已经在农部衙门口等着了。
新年的时候李世民将各部衙门的具体职权分配全部理了一遍,他商部,几乎获得了预期中的所有权力,不过,真正到具体做事的时候,却困难重重。
首先就是制定商税这个环节,他的第一封奏折就几乎遭到全体大臣的反对,搞的他有些懵逼。
所以,他只好再度找上门来请教孙享福。
马车没有回府,直接去了望江楼,酒菜上好之后,两人便一边吃喝,一边聊上了。
“这方面,是我之前做陈条的时候考虑不周了,咱们大唐的商业,目前来说,还并不算发达,过早的强化税收,确实不利于商业发展,大家反对也是正常的,您可以先从其他方面入手,比如商业次序监管等,主抓一些欺行霸市的行为,扶持一些小商贩做大,扩大了商人的群体,朝廷的税收,也会有所增加。”
其实,杜正伦这套强化商业税收的提议之所以受阻,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大唐最大的商人是谁?
其实是皇帝和长孙氏,孙享福所涉足的产业,大多被皇家占了大头,具体,都是交给以长孙无忌为首的长孙氏在打理,如果,对这些暴利产业征重税,受损的,自然是长孙无忌的政绩,以及皇帝的钱袋,所以,在这一方面,首先他就得不到皇帝和长孙无忌的全力支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