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小闲人-第1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治显得有些犹豫,他当然是支持韩艺的,但是高履行已经将那一层窗户纸给捅破了,这就不好去狡辩了。
  要我关闭市集,你做梦吧。韩艺见李治十分为难,心想,看来只有来一剂猛药了,呵呵笑道:“难怪我大唐最近几年一直停滞不前,原来原因就在这里,要是如此的话,那还上什么早朝,真是浪费大家的时间,一切萧规曹随不就行了么。”
  这话可是非常大胆了,不少大臣听着就冒出一身冷汗来。
  但是李治却是非常认同,丝毫不觉得韩艺大逆不道,你们都不说话,那还上什么早朝啊!
  “放肆。”
  褚遂良喝道:“好你个韩艺,胆敢在此口出狂言,若不严惩你,这朝堂之上岂有威严可言。来人啊,将这大逆不道之人,给我拿下去。”
  你这老家伙年纪一大把了,还这么好胜,但是你丫找错对象了。韩艺瞧了眼褚遂良,笑呵呵道:“右仆射真是好大的官威呀,若非我这双目还亮着的,非得以为你才是皇帝了,真不知道是谁大逆不道了。”
  这话可就更不得了呀。
  群臣皆是大惊失色。
  “你——!”
  褚遂良也是心头一震,一时竟吓得不敢出声。
  韩艺立刻道:“右仆射,这可是陛下的大殿,陛下都没有说话,你凭什么拿人,这门口的禁军是你家养的,我就纳闷,究竟这里是谁说了算。”
  长孙无忌听得第一反应,就是望向李治。
  然而,李治却是好像什么都没有听见似得,面如止水。
  褚遂良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句看似普通的话,却被韩艺给咬住了,其实这种情况也常常出现,李世民的时期,侯君集、房玄龄等重臣也经常嚷嚷着要拿人治罪,但是韩艺都说出这种话来,褚遂良心中有些慌乱,立刻向李治行礼道:“陛下,你可都瞧见了,韩艺在这朝堂之上大放厥词,诬陷忠良,口出大逆不道之言,还请陛下治韩艺死罪。”
  这若是李世民坐在上面,也不会因此怪罪褚遂良,肯定是要治韩艺的罪,这话实在是太大逆不道了,但是现在坐在上面的是李治,韩艺说的全都是实话呀,他当然不会帮褚遂良,但是话可不能这么说,笑道:“右仆射一直以来都对朕无比忠心,处处为朕着想,而且还是父皇亲自任命的顾命大臣,岂容他人挑拨,右仆射大可放心。”
  褚遂良听得心中一喜,哪知李治又朝着韩艺道:“韩艺,朕念在你第一次上朝,就给你一次机会,倘若你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朕绝不轻饶你。”
  如此一说,褚遂良倒也不好再过纠缠,毕竟韩艺前面那一番话,让他还是心有余悸,不敢再去顶撞皇帝,但是如果韩艺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那他当然不会放过韩艺。
  “遵命。”
  韩艺一抱拳,朗声道:“微臣认为户部尚书让微臣关闭市集,乃是为了掩盖自己手下的无能。偌大的两市,后面还有朝廷支持,却被一条小巷弄得人流减损过半,这可不是小问题,户部此时却还不自我审视,反而将过失怪罪在微臣头上,这实在是令微臣难以服气。是,如果微臣关闭市集,一切又会如常,但是我大唐就很难再进步了。前面谏议大夫说的没有问题,恰恰就是最大的问题。
  去年陈硕真叛乱,究其根本,不过就是一场洪水,一场洪水就能江南烽烟四起,这就是问题,如果非得等到问题暴露出来,才去解决,恐怕就为时已晚了。
  这治国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哪怕就是没有问题,我们也应该想方设法变得更加强盛,决不能骄傲自满,况且我大唐还没有到没有问题的地步,还有很多百姓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无法维持。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忧患意识,只会一味的吹捧盛世,活在自己的梦中,那这个国家都非常危险了,因为我们的敌人正在发愤图强,当初汉朝文景之治,武帝驱逐匈奴时,试问谁又会想到后面的三国争霸。”
  他滔滔不绝,李治听得频频点头,这确实可以说是警世之言,应当虚心接受,瞧了眼褚遂良,虚心问道:“右仆射,你以为韩艺此话可对?”
  褚遂良面泛难色,行礼道:“韩艺此话虽不无道理,但是他触犯律法,也是不容辩解的事实。”
  韩艺笑道:“右仆射,我们北巷养活数百人,又给上百人提供了生计,还令平康里也因此变得更加安定,如果这也是犯法的话,那我无话可说。现在问题的根本,并不在于北巷,而是在于两市已经不能满足于现在百姓的需求,需要改变了,右仆射却试图将揭露这个问题的人给杀了,从而掩盖问题所在,这难道是右仆射的治国之论?”
  沉默许久的高履行突然道:“韩御史口口声声说两市存在严重的问题,那我倒想请问一下韩御史,究竟两市有何问题所在?”
  韩艺笑道:“我前面已经说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愿闻其详。”
  说到做买卖,韩艺那是相当能忽悠的,口若悬河地说道:“两市是朝廷规定唯一可以做买卖的地方,除此之外,再无市集,故此两市才会显得非常繁荣,但也因此让人失去了进取之心,两市的繁荣,只是虚有其表罢了。如果没有强大匈奴,汉武帝还能否打造出一支强大的王者之师,致使漠北无王庭吗?要是当初没有颉利那么强大的对手,我大唐军队现在还能无敌于天下吗?我看也未必,如果失去了竞争,那么就会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两市现在缺的就是竞争。一旦有了竞争,才会取得进步。
  你看我们说了这么多,都只是一味的在弹劾我擅开市集,却从未有人思考过,为何两市会因为北巷的出现,而导致人流减损过半?而且对方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商人,朝廷难道不应该为此感到羞愧吗?这是一个大国该有的气度和胸襟吗?太宗圣上能将魏公视作一面镜子,这是何等的胸怀,为何两市不能将北巷也视作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那些不足的地方。”
  韩瑗突然站出来道:“两市虽属朝廷,但是朝廷很少介入两市的买卖,若是因此将过失归咎在户部头上,这未免有失公正。”
  韩艺笑道:“话可不能这么说,统帅也没有介入士兵的日常训练,打仗的又是士兵,凭的也就是日常的训练杀敌,为何仗打输了,又要怪统帅?哦,现在倒是可以这么说了,不是我军无能,只怪敌军太强,可惜各位不能一句话,就让敌军飞灰湮灭,也就能欺负一下自己的百姓。”
  “你——!”
  韩瑗被韩艺驳的满脸通红。
  李治见也差不多了,朗声道:“韩艺在北巷开市集,虽有违朝廷法度,但是鉴于平康里的特殊性,若将此定罪,也有失公允。另外,韩艺说得非常对,两市因缺乏竞争,以至于停滞不前,而且,长安人口近来年增加不少,两市恐怕已经容不下这么多百姓,为求两市能够更好的发展,朕今日在此,特许韩艺在北巷开市集,但是,仅限于平康里,倘若出得平康里,朕必将严惩不贷。”
  那些还准备上前找韩艺理论的大臣,见皇帝铁了心站在韩艺这边,倒也不敢冒头了。
  别看李治处处警告韩艺,但其实都是在偏袒韩艺,不管韩艺说了再大逆不道的话,他都没有去动怒,这么明显的偏袒,蠢子都看得出来啊!
  “皇上圣明。”
  韩艺立刻高呼道。心中暗爽,平康里?呵呵,那就是说,我还是可以扩展的,真是太感谢了,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去收地了。
  李治瞧了韩艺一眼,沉声道:“韩艺,朕再跟你说一遍,这朝堂议事,非街边吵骂,这里站着的可都是我大唐功勋,你今后若再如今日一般,胡说八道,不懂尊卑,到时可就别朕不讲情面了。”
  韩艺躬身道:“微臣知罪。”
  说着他又向褚遂良、高履行等人一一道歉,“右仆射,高尚书,韩侍郎,戴侍郎,方才下官言语冲撞了各位,还请各位念在韩艺年幼,莫要跟韩艺一般计较,韩艺跟各位赔礼道歉了。”
  这小子还真是够机灵的。李治又看这褚遂良他们。
  这风头都让你们给占了,岂是一句道歉能够弥补的。褚遂良自然不屑于接受这一份毫无诚意的道歉。
  高履行见褚遂良不吭声,皇帝又在那里看着,心想,此事因我户部而起,自然得由我户部出面。呵呵道:“韩御史年纪轻轻,竟有这番本事,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啊。”说着他又想李治行礼道:“陛下,两市之变故,臣责无旁贷,还请陛下治臣之罪。”
  李治忙道:“高爱卿何出此言,你身为户部尚书,掌管的是天下钱粮,岂能照顾的面面俱到,况且两市之事,亦非你之过,究其根本,还是因北巷而起,但朕以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有竞争,才有进步,朕希望他日能够看到一个更加繁华的两市。”
  “多谢陛下宽恕微臣。”
  高履行说罢就退到一边去了。
  李治扫视群臣一眼,心想,你们的事解决了,该轮到朕开口了。道:“韩艺方才说的,这治国之道,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朕觉得非常有道理。既然你们这些五品大员都无话可说,那朕就问问韩艺这个八品小官,这治国之策。”
  这真的就是在打群臣的脸了,你们不说是吧,我还就不问你们了。
  治国之策?汗!好像装逼有些过头了。
  韩艺心中犯难,但是见李治急于出这口恶气,不说不行,心念一动,突然想到崔戢刃的那番话,急忙道:“陛下,微臣刚刚上任,对于我大唐很多情况都不太了解,不敢贸然献策。但是微臣认为,一切制度、政策都应该与时俱进。正如谏议大夫所言,贞观年间,百废待兴,外有强敌,内有天灾,但也因此,其中很多政策都是因当时的情况而出,然而如今,我大唐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可谓此一时彼一时,贞观时期的一些政策用在当下是否还合适呢?”


第353章 姜还是老的辣啊
  韩艺作为千门高手,倒也通得政治,至少忽悠人那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他并不了解如今的时政,你要他说出具体分析,那是不可能的,故此,他才避重就轻,说了一个大概的方面。
  与时俱进。
  这四个字放在任何时期,都不会有错的。
  “好!说得好!”
  李治听得极为开心,拍着案桌道:“好一个与时俱进,与朕之所思,真是不谋而合啊!”
  “妙!妙!妙啊!”
  从一开始沉默到现在长孙无忌突然站了出来,呵呵笑道:“韩御史的这一番话,说得真是太妙了,可谓警世之言。”
  这个老狐狸想干什么?
  韩艺不禁诧异的瞧了眼长孙无忌。
  李治也是一愣,随即欣喜道:“太尉莫不是也赞成韩艺此言?”
  “老臣十分赞成。”
  长孙无忌点点头,道:“不瞒陛下,自从贞观后期起,老臣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我大唐变得更加强盛,但老臣无能,未能想出合适之法,又怕辜负先皇的托付,故此只能步步为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李治连忙道:“太尉此言过谦了,朕即位以来,全亏有太尉在旁辅助,稳固朝纲,施大治于国,我大唐才有今日之盛况,太尉是功不可没啊。”
  “老臣愧不敢当。”
  长孙无忌躬身一礼,又道:“然如今,韩艺提出与时俱进的治国方略,老臣觉得大为可行,甚至可将其定位我大唐永久的治国之策。”
  李治听得大喜,道:“太尉所言极是,朕也是这般想的。”
  这君臣、舅甥二人你一言,我一语,一旁的大臣都看懵了,这与时俱进没有错,但是韩艺那番话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说当今的政策都已经过时了。当今的政策皆是出自长孙无忌之手,摆明就是指责长孙无忌,但是这长孙无忌不但没有反对,反而举手赞成,这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长孙无忌又道:“但是陛下,老臣有一言,望陛下能够采纳。”
  李治道:“太尉请说。”
  长孙无忌道:“陛下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实乃百姓之福,天下社稷之福。但是陛下,你可还记得前朝炀帝?”
  李治愣了下,道:“这朕当然记得,不知太尉此言何意?”
  长孙无忌道:“都说这打江山难,却不知这守江山更难呀,陛下能做到如此,实在非常难得。想那前隋,在文帝时期,那是何等的强盛,然而,到了炀帝时期,一个强大的帝国,却在瞬间崩塌,陛下应当引以为戒,隋炀帝执政初期,也希望能够大治于国,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其中不乏治国良策,然而到了后期,他便不满于现状,好大喜功,急功进利,于是大型土木,穷兵黩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滥用民力,以至于自食其果。
  太宗圣上曾不止一次说过,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陛下励精图治实乃天大的好事,但也不可急功近利,当徐徐渐渐,稳中求变,方为正道,如今国泰民安,四海升平,若是朝廷在此时大变国治,兴许会变得更强,但也有可能步前隋后尘,老臣身为顾命大臣,必须要站出来,告诫陛下,治国非一日之事,切不可急功近利啊。”
  老狐狸就是老狐狸呀!
  韩艺听得心中暗赞,这一番话看似在告诫李治,实则是在表彰自己,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你李治以为现在情况很容易做到吗,不是啊,这可比当初太宗打下江山时还要难得多,若非我长孙无忌在旁辅助你,你能有今日,你还不满足?
  褚遂良立刻站了出来,道:“启禀陛下,臣以为太尉所言极是,如今我大唐封疆万里,牵一发而动全身,此时应当慎重治国。”
  “臣等附议。”
  又有一群大臣站了出来。
  这对于李治而言,简直就是一桶冰水,从头浇到脚,但是他也无从反驳,他确实是想,励精图治,摆脱贞观遗风的影子,所以长孙无忌忧虑的也确实得当,你作为皇帝,如果抱着这种心态去治国,那可能就会出大乱子,笑道:“太尉之言,如醍醐灌顶,朕定当谨记在心。”
  顿了顿,他又道:“但是韩艺之言,也并未有错,治国之道,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朕还是希望诸位爱卿能够如贞观时期一般,上奏讨论当下时政,议论朝廷得失,朕有言在先,你们越是批评朕,朕越是开心,绝不会因此怪罪你们的。”
  长孙无忌立刻高呼道:“陛下圣明。”
  群臣立刻跟着高呼。
  长孙无忌又道:“陛下,韩艺确有治国之才,应当让他参与朝政议论,何不提升他为中书舍人。”
  此言一出,群臣震惊。
  这才刚刚当任监察御史,任命书都还没有捂热,这——这又升中书舍人了。
  包括褚遂良他们,都是大惊不已。
  韩艺也懵了,这玩的是哪一出啊!他相信长孙无忌绝不是因为他是卧底,故此出言提拔他。
  李治更是呆若木鸡。
  崔义中立刻站出来道:“陛下,此举万万不可呀,韩艺任命监察御史,已经是破格提拔了,现在都还未去官衙报道,就又连升三级,此举有违朝纲,到时其他的官吏会如何想,那些想要入朝为官的士子又会怎么想。”
  长孙无忌摆摆手道:“崔学士此言不妥,既然是人才,就应该破格提拔,若一味拘泥成规,怎么能行,想那马周,不也是如此吗。”
  崔义中道:“太尉,韩艺怎能与马周相比,马周当初那一篇奇文,句句切中要害,为我大唐立下汗马功劳,而韩艺不过就是说了一句与时俱进,结果就连升三级,这简直如同儿戏啊。”
  中书舍人?这尼玛我可当不了,我还是喜欢监察御史。韩艺急忙道:“蒙太尉看得起,只是韩艺年纪尚幼,缺乏历练,此等重任,韩艺可是担当不起啊!”
  李治也觉得这太夸张了,道:“韩艺虽有才干,但还需要多多历练,此事就不要再议了。”
  “臣等遵命。”
  “今日就到此为止,退朝吧!”
  “臣恭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
  退朝之后,群臣也是议论纷纷啊!
  “这太尉究竟是什么意思?”
  “是啊!那戴计不也是他的人么,韩艺令户部颜面尽失,他却反而要提拔韩艺,这真是让人想不通啊!”
  “这事不简单呀,里面肯定还有猫腻,我等看清楚了再说,免得掉进这浑水里面。”
  “不错,不错,咱们还是静观其变吧。”
  ……
  褚遂良听得群臣私语,低声向长孙无忌道:“辅机兄,你方才为何要提韩艺说话,他非进士出身,当上这监察御史,就已经破格提拔了,你还要推他进中书省,这岂不是让人笑话。”
  长孙无忌瞧了他们一眼,故意放慢脚步,等同僚们走远之后,才轻轻一哼,道:“我这还不是让你们给逼的。”
  “我们何时逼过你?”
  褚遂良是一头雾水。
  长孙无忌愠道:“如今陛下急于施恩于大臣,难道你们看不出么,这韩艺可是陛下好不容易才一手提拔上来的,无论如何,陛下必定会全心保韩艺,以此竖立榜样,那戴计倒好,这诏令刚下,就弹劾韩艺,这不是成心让陛下不痛快么,若是群臣再这般针对韩艺,不出几日,韩艺必定连升三级,到时谁也阻止不了。”
  来济点点头道:“我明白了,太尉这么做,就是抢着陛下之前,先开这口,把陛下的嘴给堵住,同时还借此警告群臣,不要再弹劾韩艺了。”
  长孙无忌叹了口气道:“这番话,我原本也不想说的,实在是让你们逼的没办法,韩艺为何会屡屡受到此等厚待,连个任命都得上这大殿来,还赐予令牌,不就是让你们给逼的吗,你们越是反对,陛下就越要做给你们看,说到底,不就是一个监察御史吗,有何害怕的,韩艺一个人还能翻了天,由陛下去就是了。”
  来济道:“太尉说的是,这事可不能再议了,我们一群宰相,光顾着针对一个监察御史,很难不让人以为我们是在指桑骂槐啊!”
  “来济这话说得极为在理啊。”
  褚遂良等人也纷纷点头。
  韩瑗突然道:“国舅公,皇上一开始说的那番话,会不会是针对我们啊!”
  长孙无忌道:“这我也不清楚,但多多少少总有一点,皇上如今正血气方刚,肯定也想做一番事业出来,你我当初不也是如此吗,谁也不想建功立业,太宗圣上在他这年纪,都已经立下无数战功了,这是人之常情,你们也不要大惊小怪了。但是我们也不能任由陛下胡来,若是陛下误信谗言,一心要变法,要立功,可能就会生出大乱子。”
  韩艺站在大殿门前,望着前面一群老头,呵呵笑了几声,“以退为进,看来我还有得学啊!”
  正当这时,张少监突然走了过来,道:“韩御史,陛下召见你。”


第354章 终于开了口
  两仪殿内,这可是帝王专门与中枢大臣商量国事之地,这李治召韩艺来此,可见对其何等的器重。
  “微臣参见陛下。”
  “免礼。”
  “谢陛下。”
  李治瞥了眼韩艺,似笑非笑道:“韩艺,你的胆量还真是不小,在万年宫如此,在太极殿依旧如此,你是真的不怕死吗?”
  “臣非常怕死。”
  韩艺拱手道。
  李治笑道:“朕可是一点也没有看出来。”
  韩艺道:“陛下,微臣出身卑微,倘若事事都畏畏缩缩,前怕狼,后怕虎,那他们更加会欺负微臣,有句话说得好,这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微臣没有什么可以与他们抗衡的,唯有这一条贱命。但是话说回来,我是烂瓦,他们是良玉,我真撞上去,他们可不会跟微臣硬碰硬。当然,若非陛下为臣做主,微臣连话都不敢说。”
  “行了,行了,朕的马屁,你就别拍了,朕心里清楚的很。”李治笑着摇摇头,道:“但是你这么下去,迟早会连命都丢了,朕好不容易才提拨你上来,可不是你来送死的。”
  韩艺道:“陛下知遇之恩,微臣感激涕零,但是微臣绝不会主动挑起争斗,微臣只会防守反击。”
  李治点点头,道:“不管怎么说,你今日总算是没有令朕失望。其实朕方才也想提拔你进中书省,但是中书省经常要写一些东西,规矩甚多,倘若出一点差错,可就不得了,御史台相对而言就比较轻松一些。”
  韩艺急忙道:“陛下考虑的极是,三省的事,微臣还真敢不来,御史台好,用嘴办事,实在是太适合微臣了。”
  李治呵呵一笑,道:“你呀,真不知道让朕怎么说你是好。哦,还有一件事,朕可要嘱咐你,如今大臣们可是盯上这北巷的市集了,又是朕特许你这么做,可不能出什么差错。”
  韩艺道:“陛下请放心,要让微臣写文章,微臣可不行,但是要说到做买卖,只要他们别暗地里滥用私权,哪怕是整个户部加起来,微臣也不怕。”
  李治笑道:“恁地自信?”
  韩艺呵呵道:“陛下可不要忘记,微臣就是靠这起家的。”
  “这倒也是。”
  李治点点头,忽然叹了口气,面泛愁色。
  韩艺道:“陛下是在为你大臣们的冷淡,而感到郁闷么?”
  李治点点头,道:“父皇在世时,广开言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