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唐朝小闲人-第4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韩艺道:“敢问李太史,是一阴一阳结合好,还是两阳或者两阴结合的好。”
  李淳风微微一愣,沉吟半晌,笑着点点头道:“我明白。”
  这道理很简单,道家已经有科学思想存在了,有它自成一套的科学理论,这肯定会与贤者六学发生冲突的,韩艺还得花相当大的精力,去改变道家的传统思想,这是很麻烦的事,而儒家思想里面完全没有这些,归入儒家思想的话,韩艺发挥空间就大大了,还可以攻击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来获得儒生的认同。
  韩艺当初选择儒家思想,绝不是一时兴起,那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第898章 两对佳偶
  韩艺来唐朝这么久,遇到的人,不是老奸巨猾的政治家,就是老爱拍人肩膀的猛将兄,李淳风还是他遇到第一个数学家,天文学家。
  这要不榨干他身上最后一点价值,韩艺是绝不肯罢休的,他已经将李淳风视为自己新儒学的左右护法了。
  而李淳风作为学问家,当然也希望自己的学论得到认可,而他最感兴趣的数学,在古代也就是算经,没有多少人感兴趣,科考里面也有算经科目,但也是没有多少人考,隋朝都还没有,是唐朝开始的,但是这门新科目,却不得重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快就没有了。
  李淳风也想借大唐日报,将自己学术论传播开来。
  韩艺也想借李淳风推广自己的“贤者六学”!
  二人各有所需,一拍即合,当即就决定狼狈为奸。
  ……
  “你在想什么,笑得这么奸诈!”
  在谈完之后,李淳风跟着萧锐他们论道去了,韩艺倒是没有凑热闹,还在算计着如何榨干李淳风,忽闻边上传来一个好奇声,偏头一看,只见萧无衣一脸好奇的望着他。
  不是吧,每回我原形毕露时,都被她瞧见了。韩艺一笑,道:“想你呀!而且这也不是奸诈,是淫荡。”
  萧无衣一愣,想我?淫荡?突然满面羞红,举手道:“你找打么。”
  “那个,站住!”
  韩艺突然指向门外。
  萧无衣回头一看,见正好一个下人从旁经过,赶紧放下手来,摆出贤妻的架势。
  那下人先是向萧无衣行了一礼,又向韩艺问道:“姑爷有何吩咐?”
  韩艺稍稍松了口气,道:“麻烦你帮我煮一壶茶来。”
  “是。”
  那下人退出去之后。韩艺立刻向萧无衣道:“你别乱来,这里随时会有下人经过的,你也说了,你至少要做一个表面上的贤妻。”
  “什么表面上的贤妻,我本就是贤妻。”萧无衣愠道。
  “贤妻一言不合就动手?”
  “我——!”
  萧无衣狡辩道:“我是方才练剑累了,舒展一下胳膊。”
  机会啊!韩艺眼中一亮,憨厚道:“累了么?那咱们快些回房,我帮你捏捏,我那手法,你是领教过的。”
  萧无衣颊染红霞,呸道:“你少打坏主意,本郡主才不会上当了。”
  那就晚上再捏吧!韩艺倒是想的挺开。
  萧无衣似乎看穿他内心所想,红晕更甚,坐了下来,好奇道:“听闻方才李太史特地来咱家找你。”
  “对啊!”
  韩艺点点头。
  萧无衣八卦道:“你与他也有来往么?”
  “今日之前,素未蒙面。”
  “那他找你作甚?”
  “帮我看相!”
  “看相?”
  萧无衣道。
  韩艺点点头。
  “为何帮你看相?”
  韩艺哦了一声,道:“是这样的,他说我骨骼惊奇,面相俊朗,乃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今后定会深受万千少女的追捧。”
  萧无衣抿唇一笑,道:“那他就没有说你今后会有三个女人么?”
  对呀!我怎么把这个给忘了,好久没有当神棍,怪生疏了。韩艺心中一喜,但立刻就反应了过来,嘿嘿道:“他只是看面相,倒是没有算姻缘。”
  萧无衣美目一瞪,好似在说,抗拒从严,坦白从宽。
  韩艺道:“首先,他真的帮我看了面相,我也只是稍微夸张了一点点,另外还有一件事,我就怕说了,你不会感兴趣。”
  “那你说来听听。”
  “哦,你知道我发明了一些算式,算法,他就来跟我讨论一下算经,你真的要听?”
  “算了!”萧无衣果断的拒绝,韩艺的浮力,她是知道的,但是她从未问过,可见她一点也不感兴趣。忽然道:“哎!你是不是有什么事瞒着我?”
  她说得是哪件?韩艺心里咯噔一下,谨慎道:“什么意思?”
  萧无衣狐疑的望着他,道:“你是不是与崔戢刃有些秘密。”
  韩艺没好气道:“我跟他有什么秘密。”
  萧无衣哼道:“我方才出去了一趟,听说崔戢刃已经成为了崔家的家主,这分明就是你造成的,再加上你那日说什么你是开始,他们四个是终结,你还敢说你跟他没有什么阴谋。”
  韩艺翻着白眼道:“这不是阴谋,而是默契。他们四个对于自己的家族早有不满,你也应该是知道的,那么想要改变这一切,就必须成为家主,但是他们这么年轻,想要成为家主太难了,除非他们家族遇到非常大的困难,他们才有机会,而我跟他们家族的斗争,让他们看到了机会,而我也察觉到他们可能在打主意,正好,我也需要他们来帮我收场,大家就形成了默契,我们期间并无任何交流。”
  萧无衣黛眉一皱,道:“那他们几个也太大胆了,当时你都把他们家族逼成那样了,万一你不打算手下留情,那他们岂不是得不偿失。”
  韩艺笑道:“我们只能摧毁他们的名誉,不能一锅端了他们,而我的那些话,正是他们心中想说的,他们可能非常乐意听到这些,你应该了解他们四个,都是非常自信的人,我认为他们相信即便他们的家族真的受到了重创,他们也能够重新振兴家族,甚至他们还希望家族受到重创,这样才会寻求改变,还是那句话,不破不立。”
  “你说得倒也有道理。”
  萧无衣点点头,又道:“可是你也太笨了,你可以私下跟他们联合,这样,你就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助。”
  韩艺笑道:“崔戢刃不都跟你签订了主仆契约么?”
  “你——你知道呢?”
  萧无衣有些心虚道。
  韩艺点点头。
  萧无衣略显心虚的瞧了眼韩艺,道:“我利用红绫逼崔戢刃跟我签下主仆契约,本也是为了你,可是我现今又觉得这样做,对你,对他都不好,因此我一直未跟你提及。”
  韩艺欣慰道:“你知道就好,无月是你弟弟,你竟然从中浑水摸鱼,你还真做得出。”
  萧无衣郁闷道:“我以为你还会夸我聪明。”
  韩艺纳闷道:“你凭什么这么以为。”
  “因为我都是跟你学的呀,先是放下诱饵,然后蛊惑人心,最后从中牟利。”萧无衣一边说,一边眼眸乱晃。
  这个婆娘,好的不学,尽学坏的,还说人家萧晓,你们两姐弟真是一个德行。韩艺的脸渐渐僵硬了,突然眼眸一转,笑嘻嘻道:“无衣,如此看来,我们倒也算是天生一对。”
  “言之有理。”萧无衣点点头,道:“不过——可是此事还是莫要让他人知道的好。”
  “这是当然。”
  说完,二人不约而同笑了起来。
  过得一会儿,萧无衣好不容易收住笑意,道:“可是韩艺,我至今仍觉得,崔戢刃他们是你最好的帮手。”
  韩艺笑道:“你说的没错,但是现在我们找到了一种更好的合作方式。”
  “什么合作方式?”
  “对抗!”
  ……
  ……
  两仪殿。
  吱呀一声,殿门突然打开来。
  李治一怔,抬目望去,只见武媚娘领着几个端着托盘的丫鬟走了进来。
  “陛下,是时候用膳了。”
  武媚娘略显责怪的看了眼李治。
  李治“哦”了一声,苦笑道:“朕想事情想得太入神了,都忘了这吃饭的时辰。”
  那几个丫鬟将饭菜放下之后就出去了。
  武媚娘这才问道:“陛下,又出什么事呢?”
  “还不就是科举的事。”李治叹道。
  武媚娘道:“兴科举,不是陛下最为希望的么,怎么,朝中有人反对么?”
  李治点点头,道:“你可猜得出是何人反对么?”
  武媚娘沉吟片刻,摇摇头。
  “韩艺。”
  “韩艺?”
  武媚娘大吃一惊。
  李治点了下头,然后将朝堂上的事,跟她说了一遍。
  武媚娘听后,道:“如此说来,韩艺倒也不是反对,只是提出自己的建议。”
  “但是他也给朕出了一个难题。”
  李治叹了口气,道:“他说得其实很有道理,而且也合朕的心意,若以策问为主的话,可降低士族的优势,可是朕又觉得诗赋同样也重要,不可忽略。”
  武媚娘思忖少许,道:“臣妾倒是有一个办法,不知可不可行。”
  李治道:“什么办法?”
  武媚娘道:“臣妾也觉得韩艺说得有道理,考试不应考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当活学活用,应当废除明经科,进士科则是策论为主,另外,可另设一个杂文科。此科目可作文章,亦可作诗赋,全由考生自己选择。另外,我朝科举制中不是还有秀才一科么,只是秀才科目太难,至今鲜有人考上,如今也是形同虚设。
  陛下可将秀才科改为学士科,但学士科不设考试,只要考生能够进士、杂文都及第,便算是通过了学士科,但凡能够通过学士科的考生,朝廷便立即录用,还可以设立一些优厚的待遇,表现出朝廷对于学士科的重视。不过朝廷选拔官员还是以进士科为主,只要进士及第,便有机会入朝为官,这是不变的。如此一来,诗赋不会占用太多朝廷选拔人才的考量,而且更加会被人推崇。”
  李治听得频频点头,道:“你这法子倒真是有新意,不错,不错。”
  武媚娘笑道:“那陛下可以用膳了吗?”
  李治一愣,随即笑道:“朕用膳的条件真是越来越高了。”


第899章 儒道法兵贤
  虽说李治对于武媚娘的建议非常感兴趣,但是可不能这么就轻易下决定了,他还得跟重臣商量,然后再做定夺,毕竟科考事关江山社稷,是国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李治掌权来,第一回商量这么大的事,而且他也想借科考一时,收拢人心,所以不容有片刻疏忽,必须谨慎面对。
  于是这一日傍晚时分,李治就召崔义玄,韩瑗、来济、许敬宗、李义府、李勣、韩艺入两仪殿议事。
  这事不能缓,因为经韩艺这么一闹,天下寒门都在翘首以盼,朝廷究竟会是怎样一个反应,是继续维护士族的利益,还是给予寒门一些重视,那么科举无疑是最好的表达,这几日满朝文武都在思考这事。聪明的大臣都知道科举对于李治而言,不仅仅是人才问题,更加是开启李治时代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这皇帝看重的事,大臣们必须要认真思考啊!
  而如今科举现在还是雏形,还未成型,大家也都在摸索这出路在那里,这发挥的空间就很大。
  李治先是将武媚娘的建议告诉了这些重臣,当然,他并未说是武媚娘的建议。
  韩瑗听得眼中一亮,赞道:“陛下英明,此法甚妙。”
  许敬宗却道:“陛下此法虽妙,但是若是完全以策论为主的话,那么考生该看什么书?看书的重点是什么?而且也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老臣建议还是保留明经科,以明经科去引导学子读什么书,再以进士科判定学子的能力高下。”
  李治听得稍稍点头,觉得说得挺有道理的。
  来济却道:“许大学士此言诧异,我在家思考数日,发现特派使之策,乃上上之策,可助我朝解决一个大问题,就是儒道当如何处之?我朝奉行的可是儒道并行的政策,并不是像汉朝一样,初期遵从黄老之术,武帝时就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以前科举中最为重视的明经科和进士科都是以儒家经文为主,而我朝专为道家思想设立的道举科,却未得重视,这导致道家学派的人士一直都感到不满。”
  说着,他向李治一拱手道:“陛下,臣建议取消道举科,将道家思想也归为进士科,因为这治国之道,当儒道兼行,有些问题可以用儒家思想来解决,有些问题可以用道家思想来解决。不以经文为主,而以策论为主的话,就可以将儒家和道家的经书和经义融入到策论当中,这样得也能促使考生学会灵活运用儒道经文中的知识。”
  李义府道:“中书令,若是如此的话,无疑增加了科考的难度,儒家子弟得去看道家,道家弟子,得去看儒家的书,这真是太难了。”
  韩瑗道:“这有何不可,这能促使考生博览群书,为朝廷选拔更多优秀的人才,其实朝中很多大臣对于儒道二家的思想都备至推崇,甚至崔卢郑王四大家族中,也有许多名士研究道家思想,这两家思想各有益处,而且策论是以灵活运用为主,并不需要死记硬背,反倒减轻了考生的压力。”
  李义府摇头道:“但是进士科历来就非常难考,二十个及第的考生中,只有一两个进士,多半都是出自明经,若取消明经,那无疑增加了科举的难度,长此下去,考生会对科举失去热情的,也不利于朝廷招纳人才。”
  早就在磨刀霍霍的韩艺突然举手道:“李侍郎此言差矣,不是还有我的贤者六学么?”
  李义府一愣,有些后悔了。
  不愧是最佳助攻者。韩艺心中一笑,开口道:“若是朝廷将贤者六学划入制科当中,可以从中提拔很多人才上来,补充明经科缺失的人才。而且,咱们不是还有乡试和州试么,朝廷可以在乡试中,放入一些明经科的内容,再放一些策论进去,这样不但能够减少乡试的难度,还能让各地考生对于新的进士科有一个比较好了解。”
  许敬宗道:“策论的话,没有标准答案,全以官员判定,在地方上,朝廷是鞭长莫及,怕是会被当地官员利用,滋生腐败。”
  来济立刻道:“朝廷可以将各地考生的成绩作为各地官员的一个政绩考核,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防止各地官员徇私舞弊。”
  李治频频点头,很喜欢这种气氛,证明大家都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不再像以前那样敷衍他。
  韩艺皱眉道:“中书令此言虽有道理,但是还得考虑到各地的教育情况,有些州县贫穷,自然给予一些谅解,不能一概而论。”
  韩瑗、来济听得也是稍稍点头,这个确实不能一概而论。
  李治思忖半晌,才道:“朕也赞成中书令的建议,儒家也好,道家也好,关键还是看能否解决问题,不能偏向某一家之言,道举科本是为道家而设,但却未受重视,当需求改变,若是让道家学论引入进士科的话,便可让道家思想得到同样的重视。”
  李唐王室自称出身陇西李氏,奉老子为祖先,当然得提倡道家思想,如果否定道家,不是否定自己吗。但是儒家太强势了,导致进士科、明经科一骑绝尘,道举科反而成为鸡肋了,考时政的话,就能够避免一家之言,道家、儒家随便你用,只要能够解决问题,考生自然就得多看各方面的书籍,不会只专一门学问了。
  许敬宗道:“可是陛下,朝廷主要需求的还是治国的人才,制科里面的只是特殊人才,而杂文科是以文采而论,微臣还是认为光以进士科为主,不利于朝廷选拔人才,不应取消明经科。”
  他哪里看不出韩艺在打什么主意,以前的进士科主要是诗赋和策问为主,这是需要创造力的,需要的是天才,很难考取,虽然将诗赋归为杂文科,但增加全是策论,难度并未减少多少,朝廷不可能一年就取一两个人才啊!那么就只能从制科里面去找寻人才,制科的地位就提高了,韩艺的地位肯定就跟着水涨船高。
  肯定不能让韩艺得逞。
  这老东西都快入土了,脑袋怎么还转得这么快!韩艺见被许敬宗给看穿了,心里也有些郁闷,他就是这么打算,将明经科的生源给夺来。
  李治点点头道:“爱卿之言,也不无道理,其实我朝科举还有很多科目,但是那些科目,考得人甚少,究竟是该留下,还是该废除,朕也在思考。”
  来济微一沉吟,道:“微臣建议保留明法科和三史,这治国之道,儒道法是缺一不可,我朝一直以都非常重视律法,朝廷应当重视明法科,让明法科来取代明经科的地位,这样的话,儒道法便都受到了重视,而三史是对于历史的研究,以史为镜,可知兴替,这一科目没有多少人是应该的,但是必须保留。至于明字科,可划到杂文科里面,而明算科与特派使的贤者六学重合了,就不需要再设了。”
  李治点了点头,明经和进士都是儒教为主,有些重合,明法是以法家科目为主,国家总是离不开律法。
  原本已经快要睡着的李勣听得来济这么一说,不禁皱了皱眉,不太对劲呀,心里开始犯嘀咕了,我坐在这里是干什么的?难得张口道:“陛下,老臣以为这治国人才不可缺少,但这行兵打仗的人才同样也不可缺少呀,首先得安邦,方能治国,以往关于军政方面的是划到进士科里面的,而且考得甚少,而如今进士科里面又儒道并行,因此老臣建议是否能够增加一门涉及军事的科目,为军中选拔人才。”
  他一个纯粹的元帅,只会领兵打仗,在此之前,他也没有打算出声,他很有自知之明,治国他不拿手,可是看着这些文臣们老是只顾着文臣的选拔,对于军队却是只字不提,心中当然极是不爽。他也不蠢,一旦将科举视为唯一入仕的途径,那么在百姓心中肯定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长久这么下去,朝廷肯定会变得重文轻武。
  如今大唐可是尚武的国家,他作为一个军人,当然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必须要为军队说句话,为自己的将士说句公道话,打仗的人文科不行,这么个弄法,那对于军中将士太不公平了,考兵法的话,不但可以选拔人才,还可以展现出朝廷对于军队的重视。
  李治一听,猛然吓出一身汗来,觉得好险呀!
  要知道这可不是宋朝,文人的天下,现在可是武将的天下,凡事你不能将武官弃之不顾,现在的武官都是很牛的人,你皇帝不给我面子,我们也不会给你面子,李治笑着点头道:“爱卿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呀,朕差点就忽略军方。不错,朝廷是决不能荒废军事,必须要重视这一点,这一科必须要加入科举。”
  这个谁敢反对,包括许敬宗、李义府这些文臣,哪怕这建议不是李勣提出来的,他们也不敢多说什么,唐朝的武将那个个都是敢抡膀子在大殿上揍人的猛将兄,深受胡风影响,相当彪悍的,这与宋朝的儒将不一样,军方的势力在唐朝不是一般的强悍。
  进士科、杂文科、明法科、军事科。日,这一下多出好多竞争对手来了。韩艺很是郁闷,就方才的谈话也看得出,他们根本就不提制科,而其余的科目都有大臣支持,可想而知,制科是多么的不受人重视,这也是为什么一千年多后,会有八国联军的事情发生,这真的只能怪自己,目光太短浅。
  李治突然瞟了眼韩艺,见他一脸郁闷,是心如明镜,但其实他并非不重视贤者六学,恰恰相反,他是考虑过的,因为这“贤者六学”是以前未有的东西,如果将它添加到科举来,失败的话,反正制科一直以来都这么失败,没有人会关注,但万一成功了,那就完完全全属于他的功绩,别说跟李世民没有关系,跟以前任何一代君主都没有关系。
  他轻咳一声,道:“韩艺提议将贤者六学放入制科当中,朕也觉得这对于国家是有利的,因此朕打算根据贤者六学,建办六院,专门为朝廷招纳这方面的人才。”说着他又看向韩艺,道:“韩艺,这既然是提出来的,朕就让你当这六院的总院长吧。”
  他也不懂这贤者六学,普天之下,也只有韩艺一个人懂,只能让他来做这总院长。
  许敬宗他们也没有反对,这六学中,没有一门学问跟权力挂钩,总院长估计也就是喊喊,没啥大用,迟早要被抛弃的。
  “多谢陛下。”
  韩艺心中一喜,又道:“陛下,微臣想找一人来当这副院长。”
  “何人?”
  “太史令。”
  “李淳风?”
  “正是。”
  “他在这方面倒也多有建树。”李治点点头,但转念一想,李淳风好歹也是名声在外,让他去给韩艺打下手,人家会答应吗。于是道:“这朕还得问问太史令。”


第900章 里程碑
  经过一番讨论过后,大概的框架便定了下来,制科中主要就是根据贤者六学,分为六科,而常科分为进士科、杂文科、军政科、明法科四大科目,史科是专业性科目,其余的要么已经归为制科里面,要么就取消了,而学士科是科举的最高荣誉,只要通过杂文科和进士科,便可获得,那么接下来就是讨论细节。
  比如几年考一次,什么时候考,各地州县又如何配合朝廷,等一些细节为什么。
  李治正在兴头上,就没有打算放他们走,继续讨论吧,临时还让人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