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小闲人-第6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来到两仪殿,只见李治正与许敬宗、李义府、杜正伦、卢承庆、许圉师坐在殿内议事。
“微臣参见陛下。”
“免礼!”
李治道:“朕问你,你今儿一早可是赶去了泾阳县。”
韩艺点点头道:“陛下也知道这事呢?”
李治稍稍点了下头:“皇家警察可是代表着皇家,朕能不关注他们么。你今日就赶回出来了,莫不是已经将事情处理好了。”
“正是。”
“不知你是如何处理的?”
“微臣选择息事宁人。”
第1247章 以和为贵
“息事宁人?”
李治、许敬宗等人互视一眼,面色都稍显有些怪异。
这太不像韩艺的风格了。
过得一会儿,李治才问道:“你为何要息事宁人?”
汗!我刚猛,你又说我是莽夫,说我老是给你添麻烦,这回我选择息事宁人,你又问我为什么,真是日了狗了。韩艺如实道:“回禀陛下,此事归根结底,双方都没有过错,只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方,发生了错误的遭遇。皇家警察捍卫陛下赐予他们的权力,这决计不能说是错。而信安乡的乡法延续了数百年,他们维护自己的立乡之本,这也没有错。因此微臣大胆做主,以陛下的仁义为名,挽救那个偷果之人的手指。”
言罢,他又将事情的具体经过跟李治说了一遍,“事情的过程大概就是如此。”
李治微微一笑,道:“你说这事双方没有错,那朕也以为你这种做法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韩艺道:“陛下认为臣做得中规中矩,臣就已经非常开心了。”
这小子今日有些反常啊!李治轻咳一声,道:“各位爱卿又如何看待此事。”
卢承庆道:“回禀陛下,臣觉得韩侍郎处理的非常妥当,自古以来这官有政法,民从私契,这信安乡的乡法,老臣也是早有听闻,而这断指之法甚至可追溯到秦朝,那秦朝重法家思想,而法家是要求重典治国,因此才有此断指之法,而信安乡五十年来从未出过窃贼,这着实不易呀,可见这乡法还是有它的意义在。当然,也正如韩侍郎方才所言,皇家警察自然也没有错。”
许敬宗也点头道:“卢尚书言之有理,这古语有云,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依老臣之见,这乡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因地制宜,随各地风土而异。其实一直都有人想废除乡法,但从未成功过,因为它本就是国法所无法覆盖的,朝廷也必须尊重乡法,而且乡法和可以很好的帮助朝廷。”
“各位爱卿之言,朕如何不晓。”说着,李治又皱了皱眉,道:“可是连随手摘一个果子,都得受到断指的惩罚,这是否有些残酷不仁?我大唐在律法上面,一直讲究慎刑、少刑,此举有违我大唐律法之根本。”
李义府立刻道:“陛下,一味的少刑、慎刑,还是容易助长那些心怀不轨之人作奸犯科,但是陛下以仁政治天下,自是不能重典治国,因此臣倒是觉得以乡法重典,对于朝廷而言,未必就是一件坏事。”
言下之意,就是好人你做,坏人人家当,你还有什么不满。
李治自然也不便多言,他确实占了便宜,又看向韩艺道:“韩艺,你对于此事最为了解,你难道就没有一点看法么?”
韩艺忙道:“回禀陛下,李中书、许侍中、卢尚书他们说得,臣都非常非常的认同,乡法是因地而异,这是无法取代的,就好比陛下拿着汉人自古以来形成的律法精神去约束安西大都护府的胡人,这明显就是行不通的,再来,重典治之,也的确可以吓阻那些有不轨企图的人,因此微臣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空前的一致。
这恐怕还是自长孙无忌集团退下之后,枢要大臣中头一回出现这种情况。
由此可见,乡绅的确是有它存在的必要,也没有人希望破坏这个规矩。
既然大臣都这么说了,李治也只能欣然接受,道:“各位爱卿皆是言之有理。”说着他哦了一声,道:“韩艺,在你来之前,臣正欲各位爱卿谈论关于今年大考一事,朕将数学考卷一事,早就交给贤者六院,你准备的这么样?”
韩艺道:“陛下还请放心,微臣定会准备妥当的。”
李治点点头,道:“朕曾看过你在训练营设计的试卷,朕当时就说了,今年的大考试卷也应该也要这么做,朕也让许侍中与弘文馆的几位大学士尝试着学着你那样出题,但是朕认为还是有一点瑕疵,所以,你还得帮朕看看。”
韩艺道:“微臣遵命。”
“朕有些累了,你们告退吧。”
“臣告退。”
他们走了之后,李治突然笑道:“今日的议事还真是轻松啊!”
他也没有久留,去到了寝宫。
“陛下,今日议事怎么恁地早就结束了。”
武媚娘一边帮着李治取下披风,一边随口问道。
李治呵呵道:“媚娘,这一回你可是猜错了。”
武媚娘先是一愣,随即问道:“难不成韩艺今日就回来了。”
“前不久回来的。”
李治笑着道:“可是韩艺这回没有莽撞行事,更没有向你说的那般,与那些乡绅较劲,他是选择了息事宁人。”
“息事宁人?”
武媚娘顿时一惊,往日只要乡绅贵族阶级惹到韩艺,韩艺不拔他们一层皮,那是誓不罢休,如今他贵为宰相,面对几个乡绅,竟然选择息事宁人,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李治点点头,又将前面韩艺说得告知了武媚娘,“韩艺已经不是那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了,经过这么多回争争斗斗,他也成熟了许多。”
成熟?那小子什么时候青涩过?武媚娘还是不信,道:“是不是韩艺隐瞒了什么?”
李治道:“这事只要朕想,今晚就能够了解的一清二楚,这他隐瞒作甚,还平添欺君之罪。”
武媚娘想想也是,又问道:“那不知陛下如何看?”
李治眯了眯眼,道:“其实这事显然是那些乡绅故意要给皇家警察一个下马威,朕心中倒是有些不痛快,也希望韩艺此去能够为皇家警察做主,给他们一些教训,朕定会为他做主的,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朕倒也不会怪他。这话说回来,关于这类事情也非今日才有的,乡法与官法,一直都是并存的,也经常出现一些矛盾,但最终是哪边采取规避,还得视情况而定,这民不告,官不理,而且自古明主治吏而不治民。
就说这断指乡法,倘若信安乡的大半百姓都反对,那朝廷自然会干预,并且一定会废除这一条乡法,可是信安乡的百姓都非常尊重自己祖宗立下的规矩,也愿意遵从,那朝廷也得给予宽容和尊重。另外,许敬宗、卢承庆他们也都觉得韩艺这事办得非常好,而且他们说得也有道理,这样也好,免得他们又吵吵闹闹的,如今大考在即,朕也不想再多生是非了。”
其实在乡法中,有一定的民主思想在,尤其在唐朝这种文化开放的时代,朝廷还是给予百姓一些自由,如果你们都觉得这个规矩不错,那朝廷也尊重百姓的选择。唐王朝一直都尽量避免直接跟百姓面对面,收税也是由乡绅组织,官府直接跟乡绅对话,避免形成一种官府剥削百姓的思想,当然,凡事有利必有弊,肯定也有一些地方,一些乡绅利用百姓的愚昧对百姓进行剥削,亦或者勾结官府一块剥削。
每个群体都是有好有坏的,不能一概而论。
武媚娘思忖好一会儿,道:“陛下所言,臣妾也明白,可是臣妾以为乡法只是对于国法的一种补充,决计不能取代国法,还是得以国法为尊,再来,照此下去,皇家警察只怕无法在各州县立足。”
李治听得微微皱眉,这也是他担忧的一点。
武媚娘又道:“陛下,据臣妾所知,韩艺一直以来也非常看重民安局,臣妾觉得他今晚并未将心中的话都给说了出来,陛下何不单独找他来问问。”
李治瞧了她一眼,犹豫片刻,便点点头。
厚道的李治还是等到下午时分,才召韩艺入宫的,毕竟昨夜韩艺奔波劳累,肯定很疲惫。而且也没有在两仪殿,而是在花园接见韩艺的,并且武媚娘也在场,就是李治不希望将这个问题太正式化。
“微臣韩艺参见陛下。”
李治瞧了眼韩艺,笑道:“韩艺,经昨日一事,朕发现你成熟了许多。”
韩艺诚惶诚恐道:“陛下过奖了,但——不知陛下何出此言?”
李治道:“以往要是谁让你不好过,你一定会采取报复的措施,不管是乡绅,还是朝中大臣。然而昨日你竟然选择息事宁人,这令朕感到非常诧异和欣慰。”
韩艺道:“陛下言重了,其实臣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并未改变,任何国家大事,臣都会有所忌惮,慎重处理,而且臣如今是户部侍郎,朝中重臣,应该谨言慎行,不过私人方面的争斗,那臣决计不会忌惮的,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你倒还真是坦诚啊!”
李治先是一愣,随即呵呵笑了起来。但这回头一想,可不就是这么回事么,这政治斗争,不就是属于私人斗争么,韩艺还真是谁来都刚正面,从褚遂良到许敬宗,丫猛地一比,可是一旦涉及到国家百姓层面上,韩艺一直都小心谨慎,连变法都是暗中进行,不敢大声嚷嚷。
武媚娘突然道:“可是这息事宁人怎么看也不像是你韩艺的作风啊!”
韩艺道:“皇后明鉴,其实臣也只是无奈之举。”
李治哦了一声:“此话怎讲?”
韩艺道:“非是臣自我吹嘘,如果臣真心要对付信安乡的几个乡绅,臣就算脱了这一身官服,他们也不是臣的对手。”
这话李治真的相信,因为韩艺就是这么爬上来的,好奇道:“既然如此,你为何又要息事宁人?”
韩艺道:“臣斗胆问陛下一句,陛下可否愿意屠尽天下乡绅。”
李治心里咯噔一下,沉眉喝道:“这如何使得。”
屠尽?这光听着都害怕啊!
韩艺道:“既然不能消灭他们,那只能跟他们合作,如果我将那几个乡绅都给抓起来,的确可以帮民安局在整个泾阳县竖立起绝对的权威,但同时也会引起其他各地乡绅对于皇家警察的敌视,皇家警察将来的处境将会变得更加困难,每到一个乡,都会举步维艰,因此臣才选择以和为贵。”
第1248章 自残!
这乡绅文化可是华夏自古以来的固有文化,但却不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就将这乡绅文化给彻底铲除了,因此韩艺知道,想要彻底铲除这种乡绅文化,那么只有一个办法,就是采取暴力的手段。
但是以如今的文化、科技、经济以及百姓的素质,都还必须依赖于乡绅文化,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乡绅文化,皇帝都还需要乡绅来帮自己治理国家。
你一定要意气用事,那只会招来更多的反对声,并且绝不会成功的,因此韩艺采取以和为贵的方式。
李治觉得他说得也很有道理。
武媚娘突然说道:“可是随着皇家警察不断的涉及各州县的司法,这种问题今后还是会层出不穷的,朝廷应该要想办法避免这一点。”
她一直都在将问题引向乡绅,因为乡绅中包括了大量的贵族,那武媚娘是坚决反贵族的,另外,这乡绅文化源自于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中就没有一点依据是支持武媚娘当皇后的,武媚娘干的事跟儒家思想是背道而驰的,乡绅对她肯定是不屑一顾的,因此她可不希望什么以和为贵,息事宁人,这么好的机会,必须打压那些士绅。
“皇后言之有理啊!”
李治点了点头,而李治更多的考虑是民安局与乡绅的矛盾支出,民安局是主动出击的,这违反了民不告,官不理的原则,又看向韩艺道:“你得想一个办法出来。”
韩艺沉吟片刻,道:“陛下,关于乡法与国法,两者关系本来就非常复杂,相互支持,却又相互矛盾,不能一刀断之。然而,朝廷一旦介入,并且意图寻求改变,那么极有可能引发全国性的变革,情况将会不受控制,而且乡法的存在,是百姓根据自己生活规律而形成的,因此要改变这一点,只能随着他们的生活改变而改变,不能莽撞行事。因此臣建议陛下,还是让朝廷承担监督和约束的责任,慢慢去改变乡法中存在的陋习。”
既然废除是不可能的,那么只能去改变它。
武媚娘问道:“那信安乡的断指之法,算不算是陋习呢?”
“这自然算!”
韩艺瞧了眼武媚娘,他当然知道武媚娘是在给他暗示,道:“但是这事如果由臣出面的话,只怕会被人视作阶级之争,因此这事恐怕还得陛下亲自出面。”
李治好奇道:“朕出面?朕如何出面?”
韩艺道:“对臣进行处罚。”
李治、武媚娘皆是一惊。
“你让朕对你进行处罚?”李治仿佛在质疑自己的听觉。
“正是。”
韩艺颔首道:“不管怎么样,微臣身为皇家特派使,竟然罔顾律法,这理应给予微臣处罚。另外,陛下也应该褒奖信安乡维护国法的皇家警察们,给予皇家警察一定的支持。同时规范乡间不得滥用私刑,乡法只是用来安定地方,辅助朝廷的,朝廷可以承认乡法的存在,但是决不能承认乡法中存在的私刑,因为私刑一般都是祖宗传承下来的,但是时代在进步,很多乡法都保留了愚昧落后的思想,以祖宗之法来断当今之事,这只会让国家停滞不前,阻碍了国家的发展,而且,有些心怀不轨之人,也可以借乡法谋求私利,这对于国家而言,一定是弊大于利的。”
武媚娘笑道:“你是让陛下借你,来杀鸡给猴看。”
韩艺道:“皇后圣明。”
李治思忖半晌,道:“你说得虽然不无道理,但是朕前面已经表示不追究了,如今怎好反口。”
韩艺道:“这很简单,让人参臣一本就行了。”
李治一愣,暗道,原来小子是一点没有变,反而还变本加厉了。
这一回看上去,韩艺好像改了性子,但其实是变本加厉,以前他只是伤害别人,这回倒是好,他连自己都伤害了。
不过李治认同韩艺的建议,皇帝都不握有赏罚之权,那谁还听皇帝的,李治之所以对于此事感到不满,也就针对那断指之法,一来这太残酷了一点,二来乡绅太嚣张了一点,竟公然以乡法来挑战国法。这该给予得给予,该约束的还是得约束。
太极殿上。
“启禀圣上,臣昨日收到一道状纸,弹劾韩侍郎罔顾律法,私相授受,知法犯法。”
这朝会刚开始,大理寺卿辛茂将便率先站出来,向韩艺发难。
这大臣们才刚睡醒不久,睡意未去,听得辛茂将此言,纷纷打起精神来,这是什么情况啊?
李治的演技也是不遑多让,一脸惊讶:“竟有这等事?”
韩艺也站出来道:“陛下,臣真是冤枉啊!”又向辛茂将道:“大理寺卿,你可别血口喷人。”
辛茂将道:“我问你两日前,你可有去泾阳县?”
韩艺道:“是又如何?”
“是就对了!”
辛茂将掏出一道状纸,将韩艺在泾阳县所作所为公布于众。
大臣听罢,均是窃窃私语,很多大臣都不知道这事,但是多半大臣都觉得这不像韩艺的所作所为,韩艺怎么可能站在乡绅这一边啊。
辛茂将又向韩艺道:“韩侍郎,我可有半句虚言。”
韩艺点点头道:“确有其事。”
李治轻咳一声道:“关于泾阳县一案,韩艺已经向朕禀明,朕并未觉得他有何过失,不知辛爱卿对此有何看法?”
辛茂将道:“陛下,倘若人人都能采取判罚,那大理寺还有存在的必要么?那信安乡的皇家警察不顾危险,捍卫国家律法,杜绝私刑,可是韩侍郎却罔顾律法,与那些乡绅私相授受,包庇那些乡绅,并且要求皇家警察对此视若不见,而韩侍郎又兼任皇家特派使,这不是知法犯法,又是什么?”
卢承庆听得心里很纳闷,这许敬宗当时也是赞成的,怎么辛茂将又跳出来了,性格忠厚的他觉得理应站出来帮韩艺说句话,毕竟这是大家都认同的,道:“关于此事,我们也曾商议过,这信安乡的乡法乃是祖宗所立,源自秦朝,而且当地乡民都认同,朝廷理应给予尊重。”
“卢尚书,还请你将这话说清楚,尊重什么?”辛茂将瞪着眼就去了。
“我——!”卢承庆真有些被辛茂将给吓住了。
杜正伦急忙站出来道:“尊重祖宗难道也有错?”
辛茂将道:“杜中书的祖宗生于秦朝,也忠于秦朝,那不知杜中书是忠于大唐,还是忠于大秦?”
杜正伦当即也愣住了。
辛茂将立刻又向李治道:“陛下,这信安乡的百姓以秦朝之法,来断我朝之事,这真是太可笑了。”
杜正伦激动道:“难道你连自己的祖宗都不认了么?”
辛茂将道:“我不是不认自己的祖宗,我当然也尊重自己的祖宗,但是祖宗所立的规矩,有不少乃是根据其时的国法所立,秦朝崇尚重典治国,他们的祖宗自然也会受其影响,因此才重典治家,然而我大唐是以儒道治国,两者大相径庭,那么自然该以我大唐的国法为主,朝廷不能一味的强调因地制宜,而不顾这因时制宜。”
不少大臣听得频频点头,觉得辛茂将说得很有道理。
卢承庆道:“辛上卿言之不无道理,可是信安乡数十年难出一个窃贼,可见其法还是有可取之处。”
辛茂将道:“难道信安乡是我大唐最安定的乡么?我看也不尽然吧,据我所知,很多乡都比信安乡的犯罪次数更少,而它们可都是遵从我大唐的律法,我大唐律法对于窃贼可是有明文规定。难道卢尚书认为我大唐律法不如秦朝律法。”
卢承庆忙道:“我可没有这么说。”
辛茂将又道:“而且,如果此事不加以制止,而是如韩侍郎这般给予纵容的话,那么人人都可以打着乡法的旗帜,对百姓滥用私刑,今日只是断指,明日就可能是断头了,那还要国法作甚?”
卢承庆这么老实的一个人,面对辛茂将的咄咄逼人,也有一些心虚,当即闭嘴不言,但同时他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辛茂将一看卢承庆竟然被自己说得哑口无言,心中十分痛快,但同时他也深刻的感受到韩艺的厉害之处,这真让他不得不服啊。
许敬宗突然站出来道:“启禀陛下,老臣认为大理寺卿言之有理,韩侍郎这般做法,只会令皇家警察心灰意冷,长此下去,无助于民安局的发展,因为这有悖于陛下当初建立民安局的初衷。”
李义府也站出来道:“朝廷虽然尊重乡法,但也不能任由其胡来,乡法更应该尊重国法,纵使信安乡所为有理可循,但是朝廷也应该顾全大局,不能允许任何人滥用私刑。”
卢承庆、许圉师见罢,都鄙视许敬宗和李义府,那天晚上说得好好的,这回一看弹劾韩艺了,就立刻改变了初衷,你们这也没有原则性了。
他们都认为这是许敬宗、李义府故意借此事对韩艺发难,这是一场纯粹的政治斗争,什么乡法国法都是借口。
杜正伦哼道:“李中书,记得那晚上议论此事的时候,你也在场,你当时可不是这么说的。”
李义府道:“我并没有反对乡法,我只是反对滥用私刑,就算要判刑,也应该由大理寺来判罚,杜中书难道敢保证这世上就没有人借用乡法谋求私利的吗?”
杜正伦当然不敢保证。
李治沉吟半晌,道:“几位爱卿都说得不无道理,那不知辛爱卿以为该当如何?”
辛茂将道:“首先,必须严惩韩侍郎,以儆效尤。其次,褒奖信安乡的皇家警察,他们勇敢得捍卫国家的律法,捍卫陛下的仁义。最后,严禁私刑,任何人都不能滥用私刑。”
许圉师小心翼翼道:“可是若无惩罚,乡法何以立威?”
辛茂将道:“许侍郎此言差矣,乡法是根据百姓的生活习俗形成的,乡绅乃是以名望博得百姓的尊重,若是以刑罚来立威,那岂不是欺压百姓,逼迫百姓服从于他,这难道会有助于国家的安定吗?另外,我国律法难道就没有刑罚吗?”
许圉师很是惊讶,这武将出身的辛茂将怎么一下子变得这么能说会道。
更加令他们诧异的是,向来能说会道的韩艺,竟然便辩驳的哑口无言。
李治点点头道:“辛爱卿说得极有道理,朝廷历来就非常尊重乡法,也认同乡绅对于国家安定起到的作用,但是私刑终究是不可取的,任何判罚,还得由朝廷来执行,否则的话,这乡法立威了,那国法的权威就会受到了质疑,于天下社稷不利。至于信安乡一案,由于信安乡断指之法一直存在,这一回就不再追究,但是,下不为例。同时朝廷必须下令严禁任何人滥用私刑,否则的话,严惩不贷。”
辛茂将道:“陛下,信安乡的乡绅虽然情有可原,但是韩侍郎可是确确实实的知法犯法,而且民安局就是韩侍郎最先提出来的,若不严惩韩侍郎,只怕民安局上下都会效仿韩侍郎,凡事都求息事宁人,难以有所作为,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